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1

论文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论文摘要: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是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的。主要论述数学教学中如何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引言

什么叫创新?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那什么又叫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安徽省也从2007年9月进入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验,我们也踏上了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的探索之旅。

二、目的与意义

新课标对中学数学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对创新的需要,科技的发展、国家的强盛都对创新充满了渴望,而数学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块重要阵地。

三、主要结论与体会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创新思维形成提供契机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设立“数学文化”“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并且把它们作为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从数学课程内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理念挑战了长期以来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的被动学习方式。端坐静听、模仿记忆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需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数学新课标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创新思维创造动机

很多教育家和现行的中学教材都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传播和再现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性教育必须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不够用,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3.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是创新思维的绊脚石,它往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习惯方法和思路去分析事物的现象及原因。学生只会按照老师所讲和书上所写进行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的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是检测学生创造力的标志之一,是创新思维中的主要思维方式。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方案,防止照猫画虎、生搬硬套。这样才能为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提供可能。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辩证地对待,取其精华。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求新、求异的学生要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要合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2

1.鼓励学生敢说“不”

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需要教师的精耕细作和循循善诱,因此学生会依赖于老师的授课,而拙于独立思考。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权威,但更应该有意识的激发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则精辟透脱的阐述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例如,在Photoshop的课程中,有三个最核心的授课内容,即图层、通道、蒙版,只要灵活掌握它们的用法,可以说就基本破解了本门课程的密码。围绕这三项功能展开的基本应用中,“抠图”无疑是最好的练习,同一幅图可以有很多种抠法,笔者在教学中,曾有意演示操作最麻烦的一种方法,随后引导鼓励学生实践出更便捷有效的方法来“挑战”教师,虽然教师“败下阵来”,但教学效果却“旗开得胜”。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方式一以贯之,学生将受益匪浅,教师也能教学相长。

2.让大脑“左右逢源”

学生有了敢于说“不”的勇气,这仅仅是学会了“破”,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的思维过程”,因此具备重新建构新事物的能力,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人的左脑被称为“逻辑脑”,负责语言、逻辑、数学、分析等;右脑被称为“艺术脑”,主管韵律、绘画、想象、创造等功能。“创新是创意和逻辑的组合体”,只有左右大脑协调思维的学生,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工作者。要有重构的能力,就需要有知识的储备,比如该专业都会开设图案广告包装的设计类课程,学生有了前期软件课程的铺垫,掌握了设计所需的“工具”,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真正开始做设计的时候还是会无从下手,这是缺乏创意;或者有了一个好想法,但设计出来“形”不达意,这是执行能力不足。为了使学生跨过这个坎,让大脑能够“左右开弓”,笔者尝试利用课间休息让学生做左右手手指操比赛;倡议用餐时左手用筷右手用勺;授课的形式也尽量多样化,有欣赏音乐后脑海里浮现画面的绘制,有授课前让学生五分钟演讲等等,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教学形式却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重新建构能力。虽然遗憾的是课程的时间不足以保持长期创新思维的训练,但在此期间,学生意识到有目的性的思维培养,让大脑拥有“左右逢源”的创新思维,是提升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

3.培养思维的“瑜伽”境界

起源于印度的瑜伽运动,其练习者身体柔韧的姿态极具美感。身体的训练让人获得强健的体魄,而思维的训练使人拥有卓越的智慧。学生创新思维的阻力,源于思维的标准化和知识的无活力化,要打开心智的枷锁,需要进行柔性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思维的“瑜伽”境界。思维的柔性训练有多个层面,如逆向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等,结合课程教学融入思维柔性训练,将会给学生一把开启设计师大门的钥匙。柔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具有多层次、多视角、多模式的特征,与刚性思维的静态、单一、本能的特征相比,刚性思维是花,柔性思维是蝶。针对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是现在高职教育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法,其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笔者在教授《VI设计》课程时,发现学院多个新成立的学生社团没有标志,便建议并促成了社团联合会向全院征集标志方案的评选活动,还设立了奖金。在这种真实情景和任务驱动下,学生的热情高涨,自主学习动机得以激发,此时教师的介入显得事半功倍,在探讨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去思考,协助学生只要想到就尽力去做到,努力达到“瑜伽”的身心合一的境界。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应该在培养有思想、有见解的创造性人才方面发挥作用。思想品德的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趋势,教师对学生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此话题,浅谈如下想法。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应当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个性化的特长。如果逼迫学生朝着自己不擅长甚至是厌恶的方向努力,只能使学生渐渐散失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难发现自己思维的特长,更谈不上发展创新思维。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个人都有认知的需要。从生活当中的事例来看,而当学生对某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时,其对该领域的认知需要明显对其他不感兴趣的领域要强得多。在没有过多外界的负面干扰的情况下,他们将很自觉地顺着自己的兴趣深入学习并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巨大帮助是毋庸置疑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并且在教法上下功夫,锲而不舍地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其次,教师还要勤于积累资料素材,巧于设计问题的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融入教学过程中,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大的内部动机,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次,教师还可以把诗词、名人名言、音乐、电影视频等引用于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教师能够以新颖奇特的方式去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会随之产生。

二、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记忆和接受,忽视发现和探究,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这种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积极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组织的“灌输”特点,实现“主导”与“主体”关系的平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他们囚禁的情绪,使学习活动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心智的拓展,心灵的放飞,使学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被普遍接纳,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以要求人人都能进步为教学宗旨,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理念。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这一要求不仅是消除接受式学习的学习弊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特别关注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探究性学习不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多层面更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对新情况作出价值判断,其结果不是现有知识的积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体验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优先的,课本以内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空间,他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艺术小组或者社会调查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新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新课程标准》还强调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乐之中……”居于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变为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在教《科学技术神通广大》后,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比赛以及科幻画比赛,结果学生的小发明在县、市中获奖……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从小爱科学的观点,使学生在长期自主实践中养成细心观察,爱动脑子的习惯。

四、消除定势思维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直沿用“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重视结论而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死板的教条,忽略了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排除对人格个性的熏陶与感染,忽视对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无视教学中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忽视所面对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学生的内心世界,意识不到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生命力,把生动活泼的教学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隔离开来,使教学变得沉闷、呆板和程式化,缺乏生命的活力和兴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严重妨碍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自觉不自觉地采用定势思维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往往把课本知识当成定论,当成只要理解而无需检验的“绝对真理”,当成一成不变的死教条,以为只要理解了、记住了就可以解决套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实际问题却是千变万化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存在很大的差别,并不是套用一两个概念、原理就能解决的,只有真正活学活用,才能赋予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由此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4

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现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注重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则是一门极富情感、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精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程序上作以下的安排: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故事情节、人动作和语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并告诉学生在动作上可适当发挥。学生开始较为胆怯,但在教师的鼓励下,一学生上台后将晏子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变通,可能学生的表演不算出色,但还是会得到其他学生的掌声。这就说明学生对这种“叛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示赞同或者说至少是不反对。学生们情绪高涨,在台下不断地演示着自己所想象的动作和语言。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变通给予了及时的肯定。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了课文的内容,从表演的对话、行动中,感受到了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最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学生的兴趣昂然,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气氛,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教师再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楚王再用别的方法侮辱晏子,晏子又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感知与学习体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便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高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就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技巧,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技能。

三、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促进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在教学《颐和园》一文时,教师可以出示颐和园的几幅优美风景画,学生们立刻就被画面所吸引,教师顺势利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文章中选出相对应的段落去朗读,从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迷人的景色。学生们劲头十足,情绪饱满,热情高涨。本文要求学生可选择喜欢段落背诵,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诵比赛、我是小导游等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在品味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和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中,熟悉和理解文章内容,以此提高他们的背诵效果。因此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帮助学生形成习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讨论式;创新思维

一、 培养学员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然性

广播电视大学是实现全民教育、终身学习是主要途径。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要,特别是对成人的教育,一方面需要更加广泛的开通人们学习所需要的多种传授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认真考虑成人学习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上的特点,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起学员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①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员以在职人员为主、调查表明在职人员占学员总数90.9%。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危机期间,就业难。因为有工作,学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广播电视大学是兼顾工作和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广播电视大学大学的学员年龄偏大,调查表明30-40岁的占66.9%,记忆力下降而理解力上升,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学员的文化知识背景构成复杂,知识基础良莠不齐,但是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共同的。

二、讨论式提高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讨论是探究学习

讨论要求广泛阅读,不但精读教材、而且精读教参、报刊的相关章节、相关文章。这与传统的填鸭式学习相反,教师不是提供全部知识,而是给学员一个知识框架或知识局部,由学员查阅资料、自己确定这些资料的重要性,独立思考、讨论,鼓励学员自由想象,引出不同观点,发现知识和法则,并使之理解。创新要求不迷信书本、权威和标准答案。在阅读资料中,学员跨越时空地与作者进行心灵交融,去发现、想象、填充、完善、发掘、探究、体验和感悟,与书刊相互融合,丰富着书刊和自我。

(二)讨论是和谐学习

讨论营造和谐气氛,师生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教学相长。讨论过程中,教师绝不先发表自己意见,必须发表意见时也是尽量以普通讨论者的身份加入到学员讨论中去。教师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员,不是单向传授知识,更不是取代学员来进行这些活动,而是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新;教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灌输者,而是讨论的组织者、参与者、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学员的朋友,学员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师生彼此理解、信任、尊重,“对话”才得以展开。

(三)讨论是合作学习

讨论是同学合作、前后合作、小组合作和班级合作,特别是师生合作。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话、争论、答辩、探究、质询、澄清,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思路开阔、思维互补、透彻分析、思维活跃,在争辩中交流心得、碰撞出智慧火花;对话使学员之间、师生之间不断地相互启发,达成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不仅使学员掌握基础理论,而且学员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变学为悟、变学为思”,“思”是指学员独立思考,“进学之功,贵在心悟。”师生关系中,教师角色从“家长”转变为“伙伴”, 从“领导者”转变为“合作者”。师生讨论是从教学互动到导动的过程,教师要仔细倾听学员讨论,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并提供卓有成效的导语,指引学员围绕主题,层层剖析、节节剥笋、明白思路、弄清道理,使不准确的地方准确,使不完整的地方完善,使不深刻的地方深化。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讨论多、问题越辩越明。

(四)讨论是自主学习

讨论体现和张扬学员个性。每一位学员都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见解。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学员敢于、乐于、逐渐善于选题、收集资料、提出方案直到最后的成果展示都是“自作主张”。讨论课中,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对所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自由地、发散地、独立地去探索,去创新知识。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作用:实现问题由学员提出,思路由学员探索,方法由学员寻找,意义由学员概括,难点由学员突破,习作由学员点评,结论由学员得出;使知识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学员扩展知识、创造知识和分享知识。

(五)讨论是竞争学习

讨论是同学之间、特别是师生之间的竞争,竞争激发学习热情。要在讨论中出色表现,就必须认真思考、充分准备,使认识事物逐渐全面、深刻,思想逐渐形成独见、新见、创见,思维逐渐敏捷。讨论是思维的短兵相接,能够激发竞争心理,竞争力度与学员创新力和潜能挖掘成正比。当他发言后,发现同学与己观点相左,便会激起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每次讨论均可打分评选最佳论辩手,激励创新,创新激发成就感,鼓励学员进一步创新;创新锻炼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越强,创新能力就越强,创新与思维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讨论运用和训练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广阔、独立、敏捷、灵活、深刻等积极思维品质,克服片面、肤浅等消极思维品质;提高学员的批判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

(六)讨论课是参与学习

讨论人人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参与学习中,学员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不但会回答问题,而且会查找问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不仅是验证真理,而且是进行实验,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寻找真理、检验结论、作出预言。学习与思维相互促进。学习实质是思维活动,学习能力决定于思维能力。参与学习是积极思维,思维能力决定于讨论等语言交流,语言交流可能实现学员由“知识型”、“传承型”转化为“智能型”、“创新型”。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 培养 创新思维 创造力

当今社会,各国都重视素质教育,而美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始工程,重视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一生一世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幼儿艺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美术教学是用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幼儿创造力,培养美术作品的艺术创新思维呢?

1 引导幼儿发现,观察,欣赏生活中的美

1.1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随机观察

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所表现的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启发幼儿善于发现美,这是萌发幼儿审美情感的前提。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主动观察、了解周围感兴趣的事物,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间万物的形态。从而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

1.2 观察要有目标,学习正确的观察的方法

观察要有目标、重点,切忌盲目观察。如外出时观察马路两边的楼房、路上行人的活动、奔驰或停在路边的汽车,在幼儿园观察自然角植物的生长变化、户外活动时小朋友游戏的场面等,还要引导幼儿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为幼儿今后进行美术活动积累素材。

1.3 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名画

美术作品艺术创新包括题材内容的创新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如凡高的《向日葵》、希菲乐德的名著《鲜艳的水果》,能让幼儿认识颜色的种类,感受鲜艳的色彩,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用渗透式的方式使幼儿深切感受美,学习表现手法,从而大胆地想象创作。

2 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

2.1 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创作灵感

美术活动中,要采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幼儿情感,唤起联想和想象。如欣赏《动物音乐会》时,让幼儿随着音乐表演各种动物的走路姿态,幼儿自信、生动的表演栩栩如生,帮助幼儿展开想象,笔下的动物也就千姿百态跃然于纸上。幼儿喜欢听故事,在听完故事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结局。幼儿思维活跃了,自然而然对绘画就会更加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2 针对幼儿个体差异进行具体指导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该承认、正确面对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有的幼儿想象力丰富,作画大胆,构思新颖,但急于求成,作品比较零乱,色彩单调。对于这样的孩子,一方面要肯定他的独创性,另一方面则鼓励他认真选色、涂色,丰富画面的色彩;有的小朋友喜欢临摹范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在欣赏的同时,着重引导其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充实画面内容,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更要不断地鼓励、赞赏他,使他们充满信心,大胆地绘画。

3 走进幼儿的绘画世界

3.1 从儿童的角度看世界,启发想象

幼儿的视角与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的画往往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可以是黑色的,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不能简单的批评,这样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扑灭了求异思维的火花。而应引导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绪,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与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

3.2 儿童美术教育不应该圈定幼儿的想象性思维

幼儿在7岁之前,正处在绘画的敏感期,同时也是想象力――右脑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假如我们用模式化的图形来限定孩子的视觉,同时又限定了孩子的手和脑,那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本来通过手进行的一个创造却成为这样:在一个固定的边内填色的行为,这不仅不是艺术,还恰恰圈定了幼儿的想象性思维。孩子们形成一个可怕的观念:我的颜色不能涂出线外,涂出来了以后,是被认为不好的。因为很多老师的评价标准都是涂得特别均匀的受表扬,有的老师甚至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帮孩子画。

4 正确处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重视了幼儿作品的效果,而忽略了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其实,幼儿美术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的过程,结果无论成功与否,对幼儿来说都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