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1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人们把教师的角色定性为“传道、授业、解惑”.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灌输型”转变为“引导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明确有效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而不是过分关注教师如何“教”.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师角色,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是师生双方的倾听,是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不能“一言堂”,应该给予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共同参与的机会;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就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互动的“主力”,其他学生成为互动的“替补”. 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就应该学会倾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创建互动性课堂教学
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2
概率论启发教学互动模式趣味性教学《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一门学科,在生物、计算机技术、经济、工业生产、医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理、工、农、林、经济管理等非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数学专业与统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基础数学课程不同的是概率论中研究的是不确定现象、随机事件,因此思维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并且现在通行的教材中为了理论的严谨,因此概率的定义是从测度论的角度出发的,而学生又很少接触测度论的内容,因此在概率的定义,密度函数的定义等地方,学生通常会感到晦涩难懂,理论与实际很难有效结合。基于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而不是只讲理论、定义和无实际意义的计算例题,教师还应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味自主式填鸭教学,定义、知识点等一个一个介绍,而不了解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往往是一个问题提出者,这个问题最好还是身边熟悉的例子,然后提问让学生思考,并给学生思考时间,等学生陆续响应后,要给出总结,指出哪点是正确的,哪点是不对的,还有什么是学生没想到的。当然这需要教师本身知识点全面,实际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丰富,因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而且要保证课堂纪律,使得课程得以顺利继续,因此何时提问,何时适时终结回答,都需要在长期教学中得以摸索总结。
本文将结合多年《概率论》的教学经验,对于课程中的启发式与互动性教学给出一些探讨与建议。
一、如何介绍概念与定义
概率论中有很多专业名词与概念,例如:随机事件、概率、随机变量、分布率、密度函数、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等。这些概念是这门学科的基础,也是这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让学生能理解并熟练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才是教学的本质目的。因此介绍概念不应是照本宣科机械的介绍,而应从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发展历史是什么,主要应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这种角度出发来介绍。例如,“概率”一词定义,一般通行的教材上都是从测度论角度定义的,概率是一个测度,应满足非负性、规范性、和可列可加性。如果在课堂直接介绍定义,学生一般都很难理解,在生活实际中概率一词往往解释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与现行的概率一词的定义很难产生联系。因此,在课堂上为同学讲解概率一词的定义的产生历史很有必要,可先让同学思考:概率的定义是什么,多数同学会回答是发生可能性大小,这时可再让学生思考,把发生可能性大小直接作为定义严谨吗?合适吗?接着就可引出概率的本质是什么?概率定义的产生历史,概率与频率的关系等问题,最后介绍概率的定义。这种提问――思考――再提问――再思考,联系历史,按照逻辑演义方式来讲解概念,往往使得同学能理解概念,并保持思考的习惯去探究概念的合理性,发展性。
二、生活实际中的例题
概率论中很多经典的分布都来自于生活实际,例如泊松分布,背景是一段时间内稀有事件发生的次数;再如指数分布,背景是生物或元件寿命的分布,等等。因此在介绍这些分布时,更不能离开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从产生背景,分布律或密度函数的推出,实际应用等几个方面展开说明。又如在讲二维随机变量的和函数、最大函数、最小函数的分布时,就可以以物理中的元件的备用电路、并联电路、串联电路为例(如图1所示)进行讲解,这个例子还结合指数分布、独立性等知识,在讲解时候应注意融会贯通,将前后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处理实际问题,并还可以进一步提问,例如备用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平均寿命是否一样,平均寿命用什么表示等等问题,为后面的数字特征知识点做铺垫。
三、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数学是为很多其他学科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的,概率论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因此也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多的联系,而教师如果在课堂能介绍一些有关概率论和其他学科联系的内容,对于丰富学生知识面,引导同学对交叉学科之间问题的思考是有很大好处的。例如,在介绍古典概型时候著名的波利亚罐模型,就是医学统计中流行病学的数学模型,因此在讲这个例题的时候,怎样计算往往是次要的,而是模型的建立,如何用模型来描述生活实际中问题,等等,这些给同学介绍清楚,那么同学们在听这个例题的时候就不只是要知道怎样计算了,而是学习了用数学的知识联系实际,建立模型,达到解决问题的这套方法。再如,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和期望,可以和物理学中的密度与重心联系起来,如果把一个一维概率密度函数理解为一个质量均匀的平面,那么期望所在的位置恰好就是平面的平衡点,这样同学们在密度函数图像上大致标注期望的位置时候,会有一个直观感觉,也能理解期望为什么受随机变量的异常取值的影响比较大。
四、结语
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与互动模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兴趣,保持良好的思考习惯是大有裨益的。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革新的过程,在秉承着教书育人的精神时,还应不断摸索怎样教好,宗旨应该是教会学生思考。本文给出了一些建议,可以在这个思想下继续探究更好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灵活,教师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程培.概率论课程的启发式教学法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3,29(2):1-3.
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平板电脑 ;多元化;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6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06
比尔・盖茨说:“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是改善教育。”这些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给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带来深刻的革命性影响。笔者作为一名坪山实验学校的初中生物老师,在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课中引入平板电脑作为教学工具,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探究。
一、借助平板实现学生多样化的自主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多仅停留在对课本的阅读上,学生学习的素材和形式非常单一。如果能借助平板电脑这个工具,将实现学生多样化的自主学习。
教学片断一:
教师安排学生两两配合,完成膝跳反射实验。平板中预设了膝跳反射的微课程,如果实验失败,可观看微课,调整方法再次尝试。
学生打开平板课件,阅读文字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观看微课程找到实验失败之处,调整后继续尝试实验。
教学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根据之前关于反射的一些例子的讨论,试着总结出什么是反射并写在平板上。
(学生尝试得出反射定义。在平板上书写。)
师:请同学们在平板中圈出定义的关键字。
学生按自己理解的方式圈出关键词,与小组内成员交流。
教学片断三:
教师安排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看图分析,观看微课,操作课件动画等多种形式,自学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自学过后填写后一节课件中,教师给学生预设的题目。最后安排合作小组在组内统一观点。
学生展开自学。完成试题后组内交流观点。
从以上教学片断不难看出,在这堂课中学生有多种选择来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图片分析、动画课件、微课程、写笔记列提纲等等。学生利用平板实现多样化学习路径的同时,平板课件制作的动画,把一些抽象的文字用动态的视频表现出来,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于学生理解。在概念教学中,学生自己把握关键词,与组内交流时,方便表达自己思路。在实验教学中,预设微课程,给实验失败者以多次尝试的机会,也创设了条件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从而加以修正直至实验成功。这些形式多样的自学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觉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借助平板实现多样化的课堂互动方式
一节高效的课堂,必定是师生频繁互动的课堂。因为互动,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互动能活跃课堂氛围,互动能擦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最常用的互动方式莫过于问答,这种简单又灵活的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平板走进课堂后,互动不仅仅停留在问和答的层面了。
教学片断四:
师:请同学们把平板上预设的填空题填好。完成后举手示意。(投屏。)
(学生完成试题,举手。得到老师许可后投屏。观看同伴完成情况,根据投屏中的结果展开讨论。)
师:请在平板中圈出定义的关键词。(完成后投屏。)
(学生圈出重点,投屏。教师对投屏的学生进行点评。)
师:同学们举的反射的例子都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到平板上,老师提前写好了9个反射活动。同学们通过拖拽的方式,将这9个反射活动进行分类。把同一类的反射拖到一个方框。
(学生自由拖拽,进行分类。)
(教师监控学生完成情况,选择四名同W的作业同时展示。)
“投屏”一个非常新鲜的词,一个这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却能让学生的作品能及时迅速地展现出来。“监控”可实时掌握学生完成情况,把对的和错的,同时展出,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学生自己的作品能够及时地上黑板,让他们觉得上课非常有意思。投屏是一种展示,一种互动,一种让学生收获自我效能感的有效方式。
三、借助平板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多元化。这个多元化,既包括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也指向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常常停留在口头上,甚至有时老师上课过程中常常忘记及时评价。这些局限如果用平板来操作,就很容易迎刃而解。
教学片断五:
师:通过投屏,我们看了某某的完成情况,你们觉得他完成的如何?0到10分,请打分。
(学生在平板上给同学打分。)
(教师反馈得分。及时鼓励。)
师:在平板课件的最后一页,总结出你这节课的收获。可以画图,可以写字,也可以做思维导图,形式不限。(完成后示意投屏。)
(学生自己总结所得。投屏。观赏并评价其他同学的总结。)
……
师:同学们完成课题小测。
(教师监控学生得分。及时反馈。)
师:老师发现,第4个选择题,大部分同学都做错了。现在我请一个做对的同学给大家讲解一下他的想法。
从上述片断我们可以看出,平板在量化操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实现及时点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的作品很快地投影出来,学生能从别人的作品中汲取精华,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课堂小测,学生花多少时间做完,得分等,不需要批改,直接能够监控得到。便于教师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讲评。课堂小结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有绘画爱好的孩子,会选择画出来;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会选择录音录下来;会写的同学,会通过列提纲等方式来总结。学生纷繁的总结方式投影出来,本身就是对他们的肯定。因此,平板电脑这个教学工具,在评价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期待的地方。
四、教学反思
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4
一、学习任务单、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定义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微课的定义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三)学习任务单的定义
所谓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学习任务单”的作用是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取得自主学习实效。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等三个组成部分。
二、破解课堂翻难题的对策
第一,开发和制定学习任务单,它能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起翻转课堂。因为有“2631”之“导学案”教学模式为基础,加之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引导,我校的学习任务单、同步练习册的开发和使用很快得以落实。
第二,作为学习资源的微课,以校外资源共享和教师自行设计录制组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是通过以下措施来来实现微课的。
一是购买了“学科网”视频资源,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视频下载整理供教师、学生学习使用;二是组织教师注册使用国家和省教育资源服务云平台,共享优质资源;三是简化微视频的制作过程,提高微视频的制作效率;四是现场录制公开课、观摩课,上传至学校网络的U盘空间。
第三,自建网络学习平台,打造数字校园。学校年内对宽带网升级为两条100兆光纤,搭建校园无线wifi全覆盖的校园网,开发了完整的在线课程管理系统MOOC平台,支持学生在线学习,实现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自主学习。
三、总结与反思
第一,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我校教学改革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自身的“翻转”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从学生的反映来看,我们得到了超过预期的响应。由学生促进教师参与翻转成为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翻转课堂;独立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44-02
【作者简介】都方,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无锡,214153)机电系教研组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建设。
“认识车刀角度”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金属切削刀具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其中又以确定各主要角度的定义为难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车刀的主要角度有多个,而且每个角度的定义都涉及许多专业术语,要讲清各角度定义,必须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由于辅助平面是摸不到的,所以很多学生不容易理解。即使安排不少时间向学生讲解,大多数学生也只是靠死记硬背把定义记下来,拿到真正的车刀仍不能正确认识车刀的各个角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自主学习,把对专业术语定义的记忆过程放在课前,利用节约下来的课堂时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强化对定义的理解,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这些术语,理解车刀角度对切削加工的影响,学会合理地选择车刀。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独立自主学习与小组互助学习两个阶段。
一、独立自主学习阶段
(一)下发自主学习任务单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完成四个任务促使学生进行初步学习。为避免学生在自主预习阶段的初期就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四个任务是层层递进的,难度逐渐增大。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基本了解车刀角度的相关概念,通过看微课,完成学案题目,可加强学生对专业术语的记忆。但很明显,这些题目是不足以使学生掌握合理选择车刀角度的方法的,为此,在学案中还设置了提出疑问环节: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及各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请你提出需要通过听课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发送给教师,教师结合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通过任务单完成情况可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所在,以利于后续教学的改进。
(二)教师自制微课视频
制作微课视频的目的是助学,因此笔者在微课视频中只有相关知识点的板书,难以理解的概念术语通过动画演示来分析,再配上讲解,没有教师出镜,没有过多的修饰,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一边观看板书的演示一边听教师的讲解,可以强化理解记忆。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专注时间不会太长,翻转课堂中的视频一般在10分钟左右。因此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找到最核心的内容,确定合理紧凑的微课视频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微视频中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用醒目的颜色来显示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用红色线条来显示主切削刃、副切削刃,用圆点来表示刀尖。这种方法直观、简单。从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回答准确率高。
值得注意的是,定义车刀角度的辅助平面的概念是本次课的难点,三个辅助平面定义不易理解,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他们可能会写出定义内容,但并未真正理解,从学生在面对实际车刀指认各角度时出错很多就可以证实。为此,微视频中用三个不同颜色表示三个辅助平面,配合解说并通过图片闪烁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辅助平面的定义。
二、小组互助学习阶段
教师课前要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提炼出比较集中的典型问题。学生在预习学案中提出的各种疑问,可以通过QQ等网络渠道在小组互助学习阶段之前收集整理好,并确定本堂课最典型的集中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根据事先归纳整理的学生疑问制订出课堂教学方案,采用任务驱动、小组互助手段斫饩鲆晌剩实现“带着问题进课堂,解决问题出课堂”的目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合理创建新的、难度适中而且有一定梯度的任务。难度小的可由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完成,当任务难度逐渐增大后,教师要参与交流,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知识。
由于“认识车刀角度”这一课的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工件形状、加工阶段不同,车刀角度就不同,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可允许学生通过手机回看微视频来帮助判断、选择合理的车刀角度。
在教学任务全部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与反馈,也可以安排拓展练习。通过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环节,让学生对本课题的重点和目标有更深的印象,自查出本人或本组的弱项,以利于课后补习。每组讨论总结出本节课所掌握的内容,并结合评分项目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
三、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实践中的反思
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讲解“认识车刀角度”这一课的过程中,笔者明显地感到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单纯地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新的教学形态迫切需要新的“教”和“学”的方式方法。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比传统教学更复杂,需要准备多种多样的教具,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在预习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及时修正课堂学案内容,以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及时性。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只靠教师个人的行动是不能完全完成的。要建立一个教学团队,团队成员要具有专业背景,具备良好的微课制作能力,更要具有创新意识,且志同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内容提炼出来。
互动课堂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滑过现象最近发展区启发引导性
新课程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预设的问题太难或太简单、预设的问题不能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提问的方式方法不清晰等课堂问答常见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一、预设问题要有“障碍”,防止“滑过现象”产生
“滑过现象”源自于英国学者Edard Be 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由于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风景C;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计得面面俱到、自然流畅,问题坡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要多少时间即可一蹴而就,就会使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的“做数学”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C”让学生“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这是防止“滑过现象”的基本策略。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二、预设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
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比如说某教师在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三课时――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先要求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配方法解两个方程:x2+15=10x ;3x2-12x=6,在学生解完这两个方程后,教师说:大家能用配方法来解关于x的方程ax2+bx+c=0吗?结果全班基本没有人解出。教师原本想用配方法解系数为常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来作为解系数为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作一个铺垫,但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解方程ax2+bx+c=0的复杂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没有为解方程ax2+bx+c=0预设引导性的问题,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一步一步讲解。
一堂课中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对这节课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多有几节这样的课,学生就对这门学科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能把预设问题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预设问题要避免低级庸俗,应具有启发引导性
在新课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改革的浪潮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一种双边互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的效果,经常大量设问,于是不由自主地提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例如:一教师在讲“雉兔同笼”问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只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识是什么?”这种问题缺少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及其主观能动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
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具有独创性,并试图解决问题。教会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在预设的问题往往循循善诱,最后水到渠成,让人恍然大悟,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定义”时,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都会回答:“这还用问,当然是圆的。”接着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如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就会兴奋起来,纷纷说:“不能!这样的轮子无法滚动。”教师接着再问:“那就造成鸭蛋的形状吧!行吗?”学生开始感觉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若是这样,车子会忽高忽低的。”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不会忽高忽低呢?”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议论,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原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圆的定义。教师在讲圆的定义时,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预设了四个逐步推进的问题,学生生成圆的定义非常自然且记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预设有效的数学问题便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互动教学”的必要措施。当然,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有效提问时要注意的不只是以上四个方面。比如说,预设有效问题应当在何处何时用何种方式何种方法进行预设,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预设的问题必须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相一致;必须要吸引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在互动中的生成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做数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