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毒性化学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品毒性化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品毒性化学分析范文1

关键词: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

如今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对于食品和药品的安全工作也逐渐重视起来。实验室内经常配备一些危化品,由于危化品本身就具备易燃易爆的风险,而且种类和数量也多,这就会造成在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安全和污染环境的隐患,这种隐患是持久性的损害并且不能够消除。所以加强危化品的管理,检验危化品的安全性,处理好“三废”,是每个相关人员应承担的义务,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损伤,引起重大事故的话还有可能会导致检验机构的经济损失。

1 危化品的定义

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对于危化品的定义都有所差异,我国将能够自燃、自爆,或者是容易爆炸、燃烧和腐蚀的液体、固体以及气体等统称为危化品,氧化剂和有也属于危化品。危化品的数量众多,种类也繁杂,但是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例如易燃性、易爆性、毒性、腐蚀性、放射性和反应活性等。

2 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现状

对于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每个方面我们都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让我们来了解我国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现状:

2.1 硬件方面

很多实验室的储存条件根本达不到国家的安全规范与标准,空间小导致危化品与一般药品没有分开储存,也没有保持设备之间的安全操作距离。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能保证配套设备的更新,设施陈旧就引起通风、防火方面的安全隐患,这些硬件因素都会放大危化品的危险性。

2.2 软件方面

化学、制药、生物等学科实验室就相当于一个“小工厂”,如果危化品的放置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的事故,导致严重的后果。而且在对危化品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上重视也不够,总是将“安全第一”挂在嘴边,却缺乏实质上的行动,一些工作人员心存侥幸,不具备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责任感,用自己不娴熟的操作技能任意妄为,造成重大事故。企业的监督制度也不够完善,对危化品的检查力度不够,仍然使用废弃的危化品,也没有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增加了实验室的危险性。

3 危化品的管理原则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持有化学分析专业上岗证,对于试剂储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懂得将药品放在防火、防雷、防爆、适温、无静电的安全地方,保持良好的通风以及干燥的空气,温度一般不宜超过28℃。尤其是的放置,需要锁在专门的柜中,建立双人双管、双人收发、双人领用、双本帐、双人双锁的领用制度。每个试剂瓶上应贴有字迹清晰的标签纸以便于分辨不同的药品,使用完后做好消耗登记。不同的药品还配有不同的消防器材,使用时不能混淆每个危化品所对应的消防器材。

4 危化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实验室的工作环境非常特殊,需要在高温、高压、强电流、微波等条件下进行实验,特别是一些制造药品的企业实验室,需要接触到大量的易燃易爆和有毒的物质。这些物质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加注意,极易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实验室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人员较为密集,很多昂贵的实验设备和资料还必须存放在实验室中。面对众多的危险品,如果企业不加强管理,直接影响到实验人员的安全,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企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5 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措施

5.1 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只有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实验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有明确的限定,并形成文字。对实验室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建立起安全管理规则、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办法、压力气瓶安全使用管理规定等,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

5.2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管理的责任确定到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找到负责人进行处理,同时主管实验室的领导、实验室主任和各个部门的安全责任人层层签署安全责任状,将安全生产落实到位。可以将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和安全员的名字张贴在实验室的门口,同时要求各个实验室要对房屋、水电、灭火器以及门窗的状态进行检查并签字,将安全生产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5.3 加强安全基础性工作

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实现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制定详细的操作标准,保证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实验室设备的完整性。实验室的布置应当科学,通道必须畅通,安全标志使用正确,安全抢救设备配置齐全,并根据各个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做好安全操作标准准则的制定,将安全基础性工作做到位。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根据危险的存在情况进行适当改造,并在实验的过程中配置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对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4 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在实验室中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情况下,实验室中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多,使用数量少,管理不易,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化学品的危害程度,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药品的管理工作需要有试剂专门管理人员,对于毒性很强的试剂,需要由双人共同管理。在使用药品的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药品的使用量。根据药品的性质科学摆放药品。

5.5 加强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

实验室中的人员流动性很大,这无疑之中加大了其管理的难度。对于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需要进行准入考试,必须保证其接受安全教育知识,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实验室中的仪器和使用规范有清楚地认识。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建立起实验室准入制度,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的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进出实验室的时间。

6 结束语

药品质量的检验工作是目前产品质量检测的重中之重,社会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了不少,因此对于实验室里的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也加大了力度,危险品的分类保存已经广泛实施于现在企业实验室里,企业也对管理者和使用者进行了相关教育,不仅仅在药物的存放上建立起规定,对检验过后遗留下来的废液也要及时处理,避免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方来华.危化品生产储存使用全过程安全监控与监管系统[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7):114-117.

化学品毒性化学分析范文2

关键词:发光细菌;水质监测

Abstract: the method of blinking bacteria because of the fast, sensitive, low cost and easy to operate the way the be clear at a glance, measurement results, and many other advantages, in recent years by the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and enterprise wide concern. Based on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and on the basis of blinking bacteria in our country law of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sting the related briefly reviewed, and the application examples related examples.

Keywords: blinking bacteria;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X1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发光细菌法是利用灵敏的光电测量系统测定毒物对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影响。发光细菌含有荧光素、荧光酶、ATP等发光要素, 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内生化反应而产生微弱荧光。当细胞活性升高, 处于积极分裂状态时, 其ATP含量高, 发光强度增强。发光细菌在毒物作用下,细胞活性下降,ATP含量水平下降, 导致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降低。实验显示, 毒物浓度与菌体发光强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 因而, 可以根据发光细菌发光强度判断毒物毒性大小, 用发光度表征毒物所在环境的急性毒性[1,2]。

近年来,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环境治理难题。与此同时研究者们也开发出许多灵敏、有效的环境监测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划分为两类:分析技术和生物监测。其中分析技术常常用于废水常规指标的测试,但不能反应水质综合毒性的大小。传统的生物监测以水蚤、藻类或鱼类为受试对象,虽然能反映毒物对生物的直接影响,但是这些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实验周期长,实验过程比较繁琐。针对传统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的不足,做为一种新型的生物监测技术,发光细菌法表现出了灵敏度高、相关性好、反应速度快、成本低廉、自动化程度高等诸多优点,且其不仅能测试理化所能测定的单因子指标,还能快速准确的测出环境的综合毒性指标,具有理化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发光细菌法近年来受到了环境工作者的广泛关注[3-5]。

一、国内研究情况

自1672年R.Boyle观察到发光的菌体所发出的光易被化学物质抑制后,许多科学家相继对细菌的发光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国外科学家首次从海鱼体表分离和筛选出对人体无害,对环境敏感的发光细菌,用于检测水体生物毒性,现已成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生物毒性检测手段。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这项技术,并先后分离出海水型和淡水型(青海弧菌)的发光细菌,用以检测环境污染物的急性生物毒性[6]。

发光细菌属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最适生存温度20~30℃,6~9的pH值,3%NaCL、0.3%的甘油对发光很有利。目前已发现的发光细菌分别属于γ-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的弧菌属(Vibrio), 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 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以及致病杆菌属(Xetorhabdus)。除了异短杆菌和青海弧菌属于淡水发光细菌,其它都是海洋细菌。发光细菌主要分布于海洋环境中[7]。

在我国,利用发光细菌毒性试验检测环境污染物急性毒性备受重视, 目前国内常用的3种发光细菌为:明亮发光杆菌、费氏弧菌、青海弧菌。1995年我国将这一方法列为国家标准《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8],并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其所应用的发光细菌为明亮发光杆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长期以来一直推广类似测试方法, 并设计制造了专用发光测定仪(G D J 系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文杰和徐亚同带领的团队完成了利用青海弧菌检测水质的《快速检测饮用水中有害物质综合毒性的传感仪研制》课题。该项成果现已转化投产, 进入市场。利用淡水发光细菌进行毒性物质检测, 这在世界上尚属首例。

目前,该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测试化学品、污水、沉积物和土壤等的毒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反映水质的综合毒性状况,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判断水体是否适于作为饮水水源。此外,发光细菌法在教学领域也得到了应有的应用:配合《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关于发光菌应用方面的实验,同济大学已率先开设了此项实验。

二、应用实例

1)在汶川地震中对饮用水的监测[9,10]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对灾区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带来了严重威胁,必须对饮用水源进行监测,保障灾区居民的饮水安全。

化学品毒性化学分析范文3

怎样才能杜绝有毒的违法食品流入市场?

常抓不懈的工作应该是检测。只有赖于科技手段的应用,特别是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我们才能知道某种食品是否安全,以及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在哪里。

发达国家由于拥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能够将可能出现的食品危机降到最低。目前,日本仅对大米检测的有害物就达200多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食品中360多种农药残留,德国的方法可检测325种,加拿大的方法可检测251种。而我国最新研制的仪器,却只能检测180种农药残留。

接下来,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些保障食品安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用质谱仪检测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是生产塑料、阻燃剂和其他产品常用的工业化学品,禁止用于食品和动物饲料中。三聚氰胺是一种含有氮杂环的化工原料,添加这种化工原料的食物可以在仪器检测时显示含有更多的蛋白质。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虚报食品质量的作弊方法。更可怕的是,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三聚氰胺之后会出现肾结右,甚至导致肾衰竭。

早在2007年初,美国就爆发了三聚氰胺风波。不过在当时,三聚氰胺只是出现在猫粮和狗粮之中,导致猫狗等宠物肾衰竭。2007年3月15日,全美召回了所有的宠物食品。

当在动物食物源中发现三聚氰胺的时候,美国国家食品安全与技术中心就需要快速地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对食品的影响,从而知道如何精确地检测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存在。美国国家食品安全与技术中心借助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的先进分析技术,建立了一个新的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方法测定食品中的三聚氰胺。这种方法是先把食品捣碎后,放入甲醇的水溶液中,三聚氰胺就可以溶解在甲醇中。然后,用三氯乙酸在液相色谱管中提取三聚氰胺,把提取出来的混合液进行汽化后通过质谱仪,这样就可以检测出三聚氰胺的含量。

这种新方法使得动物组织等复杂样品的快速和有效分析更容易。测定食品中的三聚氰胺残留的现有方法,是由位于丹佛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动物药物研究中心建立的。“研究所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色谱柱、质谱仪等方面的设备,以便我们的检测获得最佳灵敏度。”参与研究的瓦雷里斯博士说,“它具有非常神奇而卓越的灵敏度,并且非常耐用,因此每天可以给我们可靠和一致性的结果。”

用生物技术检测病菌

2008年6月7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称,沙门氏菌疫情已从4月中旬时的9个州蔓延至16个州,感染人数升至160余人,23人因病情严重住院。在经过长时间调查后,相关部门将致病“凶手”锁定在生西红柿身上。

俗话说,病从口入。如果食品销售商采购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消费者就要遭殃。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食品危机事件,比如疯牛病、禽流感、非典,都与食品携带的病毒有关。目前,我国传统的食品检测主要通过感官、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检测的途径开展,检测量小,效率低。就拿传统的生物检测技术来说,通常要进行微生物培养,少则两三天,多则一个星期,才会有结果。等结果出来了,往往灾情已经发生了。因此,开发快速的检测方法是很必要的。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在高度准确检测沙门氏菌等食源性病原菌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研究人员通过掠射角沉积技术制备薄膜法,构造了异质结构的硅和金纳米棒阵列,并使抗沙门氏菌抗体和有机染料分子附着在上面,一个生物传感器就制成了。当这个生物传感器接触含有沙门氏菌的食物时,传感器上的抗体就会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导致有机燃料分子产生肉眼可见的强荧光。

其实,这种传感器的用途十分广泛,如果改变传感器中的抗体类型,就可以用于检测食物中是否有其他病菌。

我国也有类似检测工具,比如,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赵勇开发的一种生物芯片,能在两三个小时内检测出食品是否含有病菌,进而让合法干净的食品进入市场。在这块薄薄的生物芯片上,集成了致病菌的基因序列,这些基因“侦探”能主动寻找待检测食品中的“嫌疑分子”,一旦发现致病菌,即发出信号,告诉人们“嫌疑分子”被逮到。发出的信号越强,说明测出的病菌越多。

在不久的将来,成熟的生物芯片技术将会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那时每个消费者手中可能都拥有一个使用简单而且便宜的测试芯片,使得我们自己也可以亲自检测食品的安全性,在验证食品确实安全后再去购买。

食品市场上的快速检测箱

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相对频发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限于财力和执法人员的数量,对食品的检测范围还不够。为此,我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食品快速检测箱。打开外观像行李箱的箱子,就能看见里面的杯子、试管、溶剂和一张张彩色的小纸片。

过去,工商所市场巡查人员只能靠眼观、鼻闻、手摸来检查食品的质量,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容易出差错。现在,食品快速检测箱投入使用,改变了过去工商执法人员对流通市场上的食品质量进行简单判断的方法。这种检测箱能够对市场上销售的鲜肉、水发产品、调味品、奶粉、食用油、面食6类食品进行食品安全检测,快速检测出鲜肉的水分含量、水发产品甲醛含量、食盐含碘量、奶粉蛋白质含量等,有些检测只需要几秒钟时间就能得出结果。

以面包为例,检测人员将一块面包放进装了试剂的杯子中,然后将几毫升试剂滴入特制的容器中,再将试纸放进容器中,最后将变色的试纸与比对纸进行比对。“才几十秒时间,已经知道这块面包是否含有有害物质”。

用激光让二恶英现形

在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毒化工物质中,受到全球普遍关注的是二恶英,因为它是一种很容易引发癌症的有毒物质。1998年3月,德国销售的牛奶中出现高浓度二恶英,追踪其来源发现,是巴西出口的动物饲料中含有柑橘果泥球所致。2003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欧四国的奶粉、牛奶、黄油、冰淇淋等乳制品内被检测出二恶英,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食品危机。

与其他有机化学毒物相比,为什么二恶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是因为它对于人类具有巨大的潜在威胁,以至于我们实在无法忽视。因为二恶英污染没有最低限量,只要它存在,哪怕极其微量,就有毒性。二恶英稳定性极强,一旦摄入,生物体就很难排出,只能随食物链不断传递累积,而人类就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污染的最后集结地。二恶英对于人类的污染危害还可能是跨代的,也就是说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没有看出问题,但会在下一代人身上显现出来,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