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管理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管理内容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实验教学 内容体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是教育部制定的本科层次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中之一,属于应用金融学的范畴,具有理论起点高、牵扯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管制色彩相对较浓,金融理论与研究教学一直偏重于宏观理论分析。受金融教学模式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这门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而忽视应用, 在实践教学方面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低,这与高校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才的目标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研究思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亟需建立一套该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对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推行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微观化、技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使用使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金融学科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到微观的市场化研究过程,微观化、工程化、技术化趋势在金融学科发展中越来越明显,在实践中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金融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其教学内容也表现出微观化和技术化的趋势,如业务流程方面越来越精细化、风险控制方面内容越来越技术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如不配合实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银行业务的相关知识。
2、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操作技能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因此学校的教学必须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特征,具体到金融学专业中则需要培养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能够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面对日新月异的银行业务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为了顺应社会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必须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对银行业务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可以缩短在银行的适应期,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以后从事银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验教学的推行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系统的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具体的业务管理方法。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进行模拟操作或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在实验室里,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相关设备和系统,以独立的主体、通过角色转换的形式进行银行业务的模拟操作,可以熟悉、掌握银行相关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系统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组织形式可以较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的学习兴趣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上必须与理论课程相配套,达到知识和能力并重。合理设置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技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与教学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行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提供一个银行业务实际操作的环境来加强学生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内容体系作为一门课程的精髓,设置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必须与教学目标相统一。
2、科学性原则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业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般来说,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必须与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并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不断完善,实现实验教学的系统化,使学生既能加深对银行业整体的认识,又对具体业务经营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银行业务操作的基本环节和经营管理问题,以适应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3、可行性原则
对于一般的高等院校来说,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安排所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到银行实地实习的成本非常好高,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效果比较明显的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方法。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须具有可行性,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实验均可在现有的条件下完成,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提供相应的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作保障,配备合理的教学资源,使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立模块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模块化理论源自于对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开发的研究。近年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对模块化理论也非常重视,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模块’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这种理论在现实中也被运用于银行管理上,银行业务可以按性质分成许多模块,每个模块是个性和统一的组合,能够实现银行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在建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我们也可以将课程内容根据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组合成若干个业务模块(见表1),每个模块建立相应的实验室教学操作体系,以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规程为主线,学习和模拟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的操作要领,通过对商业银行系统主要业务模块的直观而具体操作,与模拟的客户发生业务关系,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现实银行业务氛围中,进一步熟悉商业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金融教学内容和金融实验发展之间的距离。同时验证商业银行管理学中某些重要的基本理论,巩固和加强理论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银行业务模块的具体操作界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应用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软件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把商业银行日常业务、决策管理流程以模块化的形式全部纳入计算机处理,形成一个覆盖银行管理过程的教学体系。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最近几年,国内部分高等院校通过建立银行模拟实验室等方式对商业银行实践性教学及管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实验教学仍是金融专业的一个薄弱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时间的积累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也要随之不断更新。目前我们仍需要积极探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实验室管理内容范文2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并辅以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多种纽带,将多个企业、事业单位联结在一起,在经济上统一控制、法律上各自独立的企业联合体。
上世纪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战后第五次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浪潮,“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巨型航母”成为新建企业集团的旗号。针对国际经济竞争格局的新动态,我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以部门和行业为基础组建企业集团,本着抓大放小的精神整合企业集团的资源,为企业集团打开上市之门,通过社会资金的大规模注入迅速扩充企业集团的综合经济实力。目前国资委麾下有196家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是我国国有经济的基础,掌握着我国的经济命脉,是国内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我国上市企业集团的形成并不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国外力量推动以及政府主导、行政干预的产物。在经济转型中形成的我国企业集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拥有1个或者多个上市公司,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都畅通,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2)许多企业集团不是单一法人经济实体,集团公司和它的子公司都是具有法人资格和投资功能的经济实体。(3)企业集团是多层次组织结构。核心层是一个控股公司,有雄厚的资产实力和资金实力;可以发挥投资中心的功能;核心层与紧密层之间的结合以资本为纽带,它们主要以控股方式结成母、子公司关系;核心层与松散层企业的结合则一般为参股形式。(4)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经营风险和获取多种机会,进行跨行业、跨国界经营。
结算中心运作的原则及制度安排
我国部分企业集团比较重视内部资金融通,建立了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但是仍然有数目不少的企业集团尚未建立内部资金融通机制,针对这部分企业,我们建议以计算中心作为出发点,因此下面我们重点探讨结算中心建立及运行中具体的组织机构设置、制度设计和流程安排。
结算中心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流动性原则。(2)安全性原则。(3)盈利性原则。(4)时效性原则。
企业集团建立结算中心,通过对子公司的账户进行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内部的账户必须与外部的、商业银行的账户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根据多数企业集团目前的资金集中程度、网络化程度、成本以及财务集中管理要求,我们建议:结算中心选择收支两条线与限额管理相结合的账户管理方式,比较适合企业集团的现阶段的资金内部融通要求;从长远来看,选择零余额账户管理模式,能够获得更高的内部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集团建立结算中心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至少需要做出以下制度安排:
(1)企业集团要在内部各子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做好资金计划。
(2)账户设立及限额管理。子公司和结算中心(代表集团总部)在指定的合作银行分别开立外部账户,包括收入专用户和一个支出专用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资金在结算中心和子公司之间的调拨。开户银行定期将子公司收入专用户上的资金划入结算中心的银行账户;子公司制定月度资金预算,结算中心基于该预算或经审批后的特殊申请款进行拨款。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4)内部资金融通。根据测定的子公司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实行内部资金调度,制定内部存贷款利率及贷款管理规定等。
(5)外部业务的结算。外部业务结算一般由开展业务的子公司独立进行。客户将款项划入子公司的银行账户,然后转入子公司的银行收入专户,为资金向结算中心上划做好准备;结算中心按预算向子公司的支出专户内拨入款项,子公司根据合同要求向客户付款。
(6)融投资管理。结算中心依据现金计划,制订并实施企业集团整体的融投资计划。如果内部资金不能满足整个集团的资金需求,则由结算中心统一向外融资;如果出现资金富余,结算中心将进行短期或者长期投资。
内部资金融通的利弊及可行性
资本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大要素,资本来源于内部资金和外部资金,外部资金是内部资金的补充。由于内部资金具有原始性、自主性、抗风险性和低成本性的特点,因此,挖掘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资源,提高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内部资金融通是企业集团资本管理的一大任务。
我们对中国电信集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上市企业集团进行了内部资金管理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集团在内部资金融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某些企业集团内部各省公司的现金管理各自为政,都实行了财务集中管理,但是出现现金富余的省公司与资金匮乏的省公司之间没有资金调剂的机制,尚未建立以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内部资金融通体系;某些企业集团虽然以财务总部作为调剂中心控制各个子公司的现金余额,采用市场融通方式进行内部资金融通,但是,这一内部资金融通机制不健全,集团还做不到集中结算,对子公司的资金还不能实时监控,对子公司的资金调拨也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
建立和完善集团内部融资机制,是提升上市企业集团价值,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重大的价值:(1)可以规避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集团资金配置的效率。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了解,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会注重“整体利益观”,可以克服子公司投资时容易出现的以邻为壑矛盾,减少子公司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的可能性。(2)降低企业集团的融资成本。融资成本是企业为了获取发展所需资金而支付的交易成本。在企业集团内部资金划拨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时,建立内部资金融通机制来代替外部融资,这种管理上的协调就可以比市场机制的协调带来更高的生产力、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利润。
此外,建立、健全企业集团内部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各自公司的闲置资金,一方面有利于减少集团外部融资的总额,节约利息费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统借统还,获取规模经济的效益。(3)获得税收上的差别利益。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金融通,由集团中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向其它成员企业调剂资金时,企业集团的利润实际上从高税率企业移到了低税率企业,有利于降低企业集团的所得税,提高其净利润和企业价值。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企业集团建立内部融资机制也存在一些弊端:(1)加大了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由于外部融资权通常集中于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必须满足子公司发展的资金需要,意味着子公司的违约风险最终要由集团公司来承担。(2)不利于企业预算约束机制的建立。子公司之间相互调剂资金余缺,企业的债权人由外部人转变为内部人,由于企业集团成员利益休戚相关,即使债务人不能到期还本付息,债权人也难以通过提请债务人破产来求偿,容易导致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约束失效,从而滋生债务人的道德风险,从而危及企业集团内部融资机制的顺利运行。
尽管内部融资困难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纵观全球500强的大企业集团,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整合整个企业集团的资源,运用ERP系统,对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市尝人员、关系都进行统一管理。我国许多上市企业集团的子公司遍布全国,由于地区差异以及多元化经营,集团成员之间资金余缺互补性强,具有集团总部进行内部资金调剂的良好基矗为了缩短与世界500强企业集团之间的差距,跻身世界前列,我国上市企业集团必须刻不容缓地加强内部资源的集中化管理。
内部融资管理模式比较
实行内部资金融通需要借助一定的管理模式,在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融通中常见的有三种管理模式:内部银行、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内部银行适用于单一法人企业集团,例如四大国有银行、中国移动通讯公司等。鉴于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集团具有集团公司/股份公司(或者子公司)的二级法人结构,选择内部银行管理模式存在法律上的不可操作性,因此,可供选择的只能是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管理模式,它们也是目前国外企业集团采用的主要模式。
结算中心是代表企业集团母公司进行资金管理的内部职能部门。结算中心的主要业务为(1)资金结算:为子公司开立结算账户,将分散在各家银行的账户统一集中管理。(2)监督控制:透过资金结算,观测所属成员的经济信息,掌握并控制子公司的经济行为。(3)信息反馈:透过现金流量的变化随时摸清子公司的营运状况,寻求管理的重点、难点和要害,帮助集团决策层加强微调整合。结算中心的管理目标是企业集团控制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它的功能包括:(1)统筹安排资金,按照集团及其子公司的发展需求合理调节资金;(2)集中企业集团的财力,减少内部的资金积压,盘活沉淀资金,减低银行贷款和贷款利息,节约资金成本;(3)减少资金的体外循环,加快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务公司是由大型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共同投资参股,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目前改为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是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在业务上接受银监会的领导、管理、监督和稽核,在行政上隶属于企业集团,其业务范围严格限制在集团内部。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于1996年颁布了《财务公司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等问题的通知》、2000年颁布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这三个文件和《公司法》成为规范财务公司的主要法规。财务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筹资、融资、投资和信息服务,具有三大功能:(1)融资功能: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同业拆借、境外借款、票据贴现、再贴现等为企业集团开辟广泛的融资渠道,满足成员企业的融资需求。(2)投资功能:财务公司可以办理集团成员产品的消费信贷、融资信贷、买方信贷、有价证券投资、金融机构投资、集团成员单位股权投资等。(3)中介功能:财务公司对内了解成员单位的财务状况,对外熟悉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故可以为成员单位办理委托投资和委托贷款,承销成员单位企业债券、咨询、、担保、信用签证等,有利于增强集团企业内外部融资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力。
结算中心与财务公司的本质区别在于:结算中心仅仅是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机构,不具有任何法人地位,在设立方面不需要外界批准;财务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其权利和义务远远高于结算中心,在设立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按照法律规定,申请设立财务公司的企业总资产必须不低于80亿人民币,所有者权益不低于30亿人民币,总营业额连续三年不低于60亿人民币,利润总额不低于2亿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等。
结算中心与财务公司这种地位、业务及监管上的本质差异,不仅决定了二者对企业集团价值的影响机制各有侧重,还决定了二者在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管理方面的局限性:(1)结算中心缺乏对外融资、金融中介和投资等功能;资金整体调度能力较弱,在满足企业集团的资金需求及获得最大化资金运用效益方面不尽人意;缺乏市场压力,内部管理规范弱,对子公司的约束力比较差。(2)财务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它不能干预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只能遵循商业化、市场化方式运作,不具有任何行政权力,不能强制要求成员单位将资金存入财务公司,不能办理成员单位的对外核算业务,不能满足成员企业所有的金融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具有二级法人结构的企业集团应该建立结算中心或者财务公司来加强内部资金管理。(2)鉴于设立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的复杂、难易和风险程度不同,没有进行内部资金融通的企业集团应先建立结算中心,待时机成熟时再组建财务公司;已经建立结算中心的企业集团应该创造条件,完善运行机制,向错误公司方向尽快转换。(3)上市公司的资金调度要受到《证券法》的约束,而且需要更高的透明度,在信息披露、财务管理方面受到更多的社会监督,海外上市的企业还要受到相关国家财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及法律的约束,因此,拥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企业集团,应该在上市部分和非上市部分建立物理上或财务上隔离的内部资金机制。
内部资金融通亟需解决的问题
1.子公司的最佳现金持有量问题
对企业集团的各个子公司的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涉及到集团向子公司的资金划拨数量,直接影响内部资金融通的效率高低,是内部资金融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需要通过历史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未来业务发展变化的预测,建立一个符合企业集团具体情况的模型。从原理上讲,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应该着眼于企业一个时间段内的现金需求,依据上期(月度、季度、年度)期末现金余额和投融资收益成本对比, 按照成本最小原则来确定。子公司的现金需求分为可预测需求和不可预测需求。可预测需求取决于贷款合同审批的操作时间、付款与收款政策、资金划拨的频率、银行的效率及配合等等因素,可以编制现金流量时刻表来反映。不可预测需求是企业的预防性现金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对其只能采用统计的方法进行预测,净现金流量的标准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金需求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净现金流量的历史时间序列的标准差来确定不可预测需求。
2.法律可能性问题
内部资金融通模式的选择和建立要考虑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就结算中心而言,还没有直接对其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目前对它的争议主要是结算中心吸收子公司的存款、向子公司发放贷款的行为是否违反《贷款通则规定》。有观点认为这种内部资金融通违反《贷款通则》的规定,而《关于财务结算中心的几点思考》(曾庆根,2003)指出结算中心的成员单位一般是集团内部的单位,相互间存在产权关系,且是集团核心企业的控股或参股单位,其资产都是属于企业集团的,成员间资金流动是在企业集团内部流动,站在集团角度看,没有资金流入流出企业集团,因此不存在资金借贷行为。根据财政部1997年10月21日《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占用要坚持有偿使用原则,资金占用费率不得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规定,企业集团内部有偿使用资金是允许的。综合上述观点,采用结算中心进行内部资金融通并不违法,企业集团可以放下这一思想包袱,利用结算中心这一模式加强内部资金管理,提高企业集团经济效益。至于财务公司,则有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制定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指导监督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组建、运作等。
3.集权与分权的平衡问题
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内部资金融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以多大的力度来进行,必须考虑到子公司的法律地位和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由于我国多数企业集团的子公司是利润中心,是面向市场的实际运营企业,其资金不应该被无偿划拨,否则就会扭曲子公司的行为,导致鞭打快牛现象,致使子公司的行为不利于集团价值最大化。此外,子公司资金的集中程度应该遵循效率优先原则,即使有集团公司统借统还,如果某些方式或者限额以内的融资由子公司实施更有效率,也应该将这部分融资权给与子公司。
4.信息沟通问题
根据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企业资源的集中会带来“统一”的好处:增加可用资源总量,降低资源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结果是企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但是资源的集中也会产生“灵活”丧失的问题,例如,子公司的积极性丧失,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处理时滞延长,决策难度加大和错误决策的后果严重程度加大等等。当“灵活”的牺牲超过了“统一”的好处时,资源集中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内部资金融通的开展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作为保障,尤其需要注意缩短信息沟通的时滞、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以及把信息沟通制度化。
实验室管理内容范文3
关键词: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市场环境;财务资源;管理信息化
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节约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全面及时的管理以及金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无缝连接为目标,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电算化系统。但是,要实施这样一个系统需要一个良好的、规范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需要金融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
一、营造良好的资金结算服务环境和物流管理服务环境
资金结算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电子单据的重要来源之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结算账户托管制和清算汇划体系等服务能否实现方便快捷、安全畅通,是金融会计发展重要的环境制约。
物流管理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处理电子单据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网络金融会计要发展,就必须改善物流管理环境,对商品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物流管理,包括入库、质检、出库等。
二、网络经济的崛起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网络经济作为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并由此产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统计资料表明,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有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形态,有别于传统金融与房地产经济,尽管有时可能在账面上出现巨额亏损,却同时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效益和财富。比如,1997-1998年,美国GDP增长了4%,但能源消耗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这说明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正因为如此,网络经济正处于规模效益递增时期,形成了资源、资金、人才向网络经济的转移,进而产生了使网络经济规模效益增长加速、再加速的效应。这便是网络时代的“梅特卡夫规律”——网络经济的收益与网络上的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这就是说,当传统经济以匀速增长的时候,网络经济正在加速增长,其形成的规模效益远远超过传统经济。
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是端到端的、开放的、网络化的直接经济模式,它将导致市场与行业的重构。网络经济中将会有更多的网上企业、网际企业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在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由于电子商务需要企业有基于网络的财务系统,即采用网络财务来经营管理,因此,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必然推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发展。
三、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财务上有一个一直困扰财政主管部门、会计和企业界的难题,即如何加强企业整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和实现有效管理。特别对于那些子公司和下属机构多,并且子公司和下属机构从事多样化行业的集团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迫切需要能解决诸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状况等这些具有处理远程数据、分析存储数据功能的财务系统。此外,现代企业的管理,各部门之间、各种业务之间在分工上进一步细致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关联却是越来越紧密,运作也是更加精密,企业管理系统正向着对企业“人、财、物、时间、空间”各个方面综合的方向发展。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往往将财务作为切入点,因为财务部门是金融企业的“心脏”,财务信息化程度完善了,才能带动其他部门顺利地实现信息化。但要实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就要求网络技术不能单独片面地针对于各个单一部门,即金融企业所选择的网络方案中财务系统能和其他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做到“无缝连接”,以实现金融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这是金融企业选择网络方案的基本前提。网络金融会计的发展首先有赖于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四、质量可靠、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软件及软件商
财会软件是实施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件,也是实施的关键所在。因为作为网络化财会软件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一旦系统运行不畅,将使金融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另外,网络化财务是通过网络对金融企业各部门、各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将金融企业整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软件质量性能不可靠或不稳定,将影响电子商务的正常运作,甚至会使整个金融企业运营陷入瘫痪,给金融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考虑到软件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和可靠性的问题,软件维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对软件商的售后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新的环境对应用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网络化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均要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来完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此外,Internet上的公司多数是国际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涉及不同的语言、商务、会计处理方法和社会文化背景,这同样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熟悉国际会计和商务惯例,并具有较为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其次,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为此,金融企业应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力量,使应用系统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使之更趋完善,也使企业可以在应用网络系统中不过分依赖软件商。网络会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懂会计又懂管理:既有原则性,又有创造性、灵活性;既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文化程度偏低,视野偏窄,尚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问题是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银行必须加大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信息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
六、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产生,依赖于整个社会各利益集团对于制度变迁的强大需求,也就是说,利益集团的制度需求是决定制度变迁的重要变量,在制度需求不足的情形下,制度主体就难以成功推行制度变迁。而金融机构对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就处于这种典型的“制度需求不足”状态中。由于监管机构、商业银行改革的制度需求明显不足,这就决定了金融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不可能采取“休克疗法”的模式,而只能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在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上逐步改善。
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的选择理应遵循交易费用最低原则。政府和市场行为在制定会计制度的权利安排上均有其优缺点。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某一种安排方式任何费用都最低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理想的安排方式是寻找政府与市场结合与协调的均衡点。中国目前的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是纯政府模式,是由政府直接颁布的,而不是从中国会计实践中推导而来,它是一种通过“逆向生成”的演绎法完成的纯政府制定模式。中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必须朝着“以政府为导向,引入市场规则”的模式发展,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中国没有顺向生成的土壤,而且还在于如果随意作出制度性变迁和转移,其变迁和转移成本将是惊人的,所得出的金融会计制度将与经济运行背道而驰。政府模式有其固有的缺陷,不能成为理想的制定模式,目前存在的假账林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逐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引入的市场规则更有助于金融会计制度的完善,可防止金融会计制度因市场不完善而走样。我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应以政府模式为基调,适当引入市场规则,使金融会计制度的博弈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游戏规则,使出台的金融会计制度逼近帕累托最优状态。
七、有效界定金融信息产权
金融信息产权,是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接受的由金融信息的存在(供给和使用)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的产权界定和安排低成本地规定了利益相关者彼此发生利益关系尤其是利益冲突时必须遵守的和与金融信息有关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产权的内涵正在于其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和分配规则共同发生作用,影响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分享结果和导致资源的不同配置结果。从金融信息的特征进行理解,金融信息产权不能够独立存在,它依附于金融企业的所有权和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但是金融信息产权会与逻辑上的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发生背离。金融企业产出的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存在委托关系时,金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分配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总量,这是进行金融企业产出分配的基础。金融信息的存在至少可以反映可供分配的总量。其次,分配应该存在一种社会公认的规则。金融信息虽然并不直接体现分配的规则,但是毫无疑问,不同的金融信息揭示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分配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其影响了分配的过程。金融信息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必然存在着作为替代变量是否具有充分性的问题。对于金融信息及其意欲反映的关于金融产出的耦合度,出于效率的考虑,投资者并不追求完全的100%的耦合,而只追求进行决策所需的具有“充分含量”的会计信息。但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是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它取决于以下几项因素:投资者的决策模型;决策偏好;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和金融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若将满足投资者进行决策所需的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作为契约性部分,那么与金融企业产出100%耦合的金融信息含量和“充分含量”之间的部分就可以看作剩余(residual)部分。因此,金融信息产权的界定就可以表述为“在金融信息的契约部分和剩余部分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过程”,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制约,金融信息产权并不旨在消除金融信息的剩余部分,尽管一些投资者对金融信息的需求具有“贪婪性”并希翼获取越来越多的金融信息。金融信息的契约性部分是否最佳?是否能够确保投资者的决策和利益?或者契约性部分和剩余部分的均衡是否具有稳定性?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如何恰当地进行调整,以使之向最佳逼近。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最终归因到金融信息产权问题。
八、建立信息披露监督与激励机制
在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问题,降低成本,除了对管理当局进行适当的监督外,应对管理当局进行恰当的激励,诱使管理当局的效用函数尽可能和委托方的效用函数趋于一致,降低管理当局以牺牲委托方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的道德风险。从一般意义上讲,剩余索取权是委托方进行监督的动力源泉,而监督的效率如何,则取决于委托方对金融企业剩余控制权的拥有程度。即所谓: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监督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和激励(张维迎,1999,P.132),监督需要信息,而信息的搜寻、获取、消化、转化为知识都需要成本,并在某种情况下十分昂贵,但激励机制的存在可以促使管理当局披露信息。由此分析可以得出,金融信息位于“监督和激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中间环节(剩余控制权——监督——金融信息——激励——剩余索取权),金融信息应该是衡量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否相匹配、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否相容的一种机制,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机制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而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对管理当局的激励意味着管理当局分享了部分剩余索取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监督是需要权威(authority)的(coase,1937),而监督的权威来自于剩余控制权(张维迎,1999,P.103),如果对管理当局进行激励,如允许管理当局对剩余索取权进行分享(sharing),即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管理当局在拥有剩余索取权后,遵循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应的逻辑,管理当局同时也拥有剩余控制权。如此通过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以实现使管理当局和股东趋于一致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九、金融信息的完善以有效市场为依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场所。与资本市场相配套的还有一个经理劳务市场,或者称为职业经理市场。金融信息市场是资本市场、职业经理市场的信息媒介,所有这些市场的有效运作,离不开金融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金融信息市场本身涉及的是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集团之间的信息交换,这种信息交换行为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以及通过金融信息的交换最终达到妥协的过程。首先,金融企业为了生存与经营上的需要,必须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营运资金,而金融信息传递金融企业管理经营效益、发展前景和预期投资报酬等信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通过这种信息和自己的风险承担态度来综合制定投资决策,通过市场机制使社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没有金融信息的交换,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必然是盲目的,资源配置也将是无序和混乱的。其次,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体现自身的利益,包括既得工资和长远利益,必将努力提高金融企业的价值,这种利益趋向与投资者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金融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是通过金融信息的市场交换而实现的,任何关于偷懒和欺诈的行为均可以从金融信息中得到反映,也可以从金融信息交换中得以监督和控制。
实验室管理内容范文4
一、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取向,反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促进教育工作发展以及全面发展人的知识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作为培养高知识化人才的社会高校,要加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发关于学生教育的各方面人员的潜力,加强人才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及未来的发展能力。并且避免陷入“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的教育误区,这种误区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教育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但并不是只完成教育工作的手段。进行高校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就要积极开发教师的个人潜力,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发展积极提供平台,改善教师的教育科研环境,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创新能力,遵循美国心理学家沙因的“复杂人假设”,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为教师提供满足个人心理的各方面需求。对于积极表现,敢于创新的并独立思考和完成教学方法的教师群体,给予适当的教学奖励,从而全方面奠定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础,更加完善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能力。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对于他们的深切关爱,要尊重学生,积极开拓学生的各方面潜力,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以及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
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机制
创新管理高效理念是实施创新管理的基础,而创新高校管理机制则是创新管理的重要方法。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一套适合并且有效的高校管理机制。而这种管理机制要以为学生服务为中心,并且在基本上加强领导以及教师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因此,这种管理机制涉及高校领导管理机制,教师管理机制,当然也包括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首先,加强领导的自身能力,就要加强管理队伍的自我建设,提高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素质。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监督以及管理,加强教师的服务意识,使教师自觉的创新教学方法,并积极进行自我学习,加强自身的教学素质,培养业务的预测性,以及工作的创造性,并使教师团队之间能够进行工作互补,制定相关的原则和法规,使教师有章可循。除了以上两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就要保证投入资金运转,为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还要加强学生管理的专业化,与学生的普遍特点以及教师群体的特质相结合,创新和完善学生管理体制,统筹学校管理,使各部门之间形成互补之势,建立有效的管理中心,使管理工作有效进行。要注重对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优势发挥,引进现代管理科技以及理念,加强现代科技管理体系的开发与应用,提高学生的管理效率。创新管理条例,使学生实现自我遵守与管理。
三、引进市场营销体系运作
营销理念主要是在市场当中运作与实现,然而随着社会各方面市场化的逐渐实现,各高校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输送高知识人才的知府名校,并且有利于对学生的各方面管理,就要使高校的管理工作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引进市场营销理念,实行市场营销机制,实现市场营销体系的运作。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建立符合自身的管理战略,明确自身的高校定位,确定自身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在高校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这些方面的制定,来引进更多好的生源,进而加强对学生团队的管理建设。明确自身的高校定位,就是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确定自身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确定符合实际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发展目标。确定在高校市场中的竞争力,就是在未来市场中,随着目标的逐渐实现,自身能否培养高知识人才的学生以及拥有优秀的生源。在引进市场营销体系的过程中,也要体现营销组合的四大要素,即产品、渠道、促销以及价格。既自身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以及环境;通过什么方法以及渠道进行工作管理;能否推出性价比更高的高校产品;学费是否适合实际情况等。相信通过高校管理工作与市场的相结合,使高校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发展形势,能够有利于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四、结语
总之,要使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就要在工作以及形式上进行全方面的创新研究。创新高校管理理念,实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高校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团队的素质水平,从而有利于对学生队伍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度,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并明确高校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确立自身未来的市场目标定位,从而引进更好的生源,推动学生的管理工作前行。通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以及形式上的创新,为高校管理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金安.新时期高校管理工作的变革与创新[J].高等函授学报,2006,(4).
实验室管理内容范文5
关键词:ERP沙盘;财务管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ERP沙盘模拟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31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7日
一、ERP沙盘模拟教学简介
ERP沙盘,是企业资源规划沙盘的简称,也就是利用实物沙盘直观、形象地展示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通过ERP沙盘可以展示企业的主要物质资源,包括厂房、设备、仓库、库存物料、资金、职员、订单、合同等各种内部资源;还可以展示包括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合作组织,甚至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等外部资源。ERP沙盘模拟实验是以独特直观的“沙盘”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全过程,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点评等形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从事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等一系列财务活动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财务管理学的实验教学模式而言,以ERP沙盘模拟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形式上都具有创新性。以ERP沙盘模拟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综合性、互动性以及趣味性,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将ERP沙盘模拟实验运用于财务管理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基于ERP沙盘模拟的财务管理实验教学总体设计
ERP沙盘模拟实验主要是以一套沙盘教学用具作为教学载体,沙盘教具一般有6张(或6张以上),分别代表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沙盘通常是模拟制造类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每张沙盘都将企业内部划分为营销与规划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等不同的职能中心。各职能中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包括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资金筹集的数量以及方式、市场营销的策略以及实施、产品研发的投入、生产过程的组织、物资的采购过程、设备的购买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配有区域内、国内或者国际等不同级别市场的相关商品销售预测资料、客户订单资料、学生手册等。基于ERP沙盘模拟的财务管理实验教学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一)课程的准备过程:学生按照5~8个人为限,分为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代表一个企业,通常分为6个组(即代表6个相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在ERP沙盘模拟过程中,每个学生将扮演不同的角色,主要有企业的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假设最初每个企业都经营状况良好、资金充裕,具有持续经营的能力。课程通常模拟企业6~8个完整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当然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坚持到最后,很可能由于举债过多、经营不善等原因中途就破产而退出模拟竞争。在课程的准备阶段,教师还需要详细地告诉学生在ERP沙盘模拟过程中企业需要遵循的生产经营规则,具体包括:区域内、国内或国际不同级别市场的划分与准入标准、销售会议的参加与订单争取的规则、厂房购买与租赁的选择、产品生产数量的确定、原材料采购时点的把握、融资贷款的数量与时机等方面的相关细则。
(二)课程的对抗过程。每个团队最初都拥有相同数量的货币(例如100万元或1000万元),表示拥有相同的初始经营资金。在ERP沙盘模拟对抗过程开始后,每个团队中担任营销总监的同学将负责对于企业未来一年的销售市场进行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团队共同制定企业未来一年的战略和未来一年的业务策略。然后,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开展生产经营竞争,制定主要的生产经营决策。每组的企业战略决策、业务策略以及经营决策的结果都会直接体现在最终的经营成果中。年初市场调查投入较多的企业,会得到优先选择客户的权利。在相应的6~8个会计年度模拟经营完成后,将根据各个团队经营业绩的优劣进行排名,经营业绩优异者获得胜利。当然,难免有的企业因为经营不当,净利润为负或净现金流量为负,导致破产,无法继续经营,退出后续的模拟对抗。在ERP沙盘模拟对抗过程中,学生将会遇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如何分析不同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自己销售市场的预测?如何在销售预测的基础上,争取客户的产单?争取到客户的订单,又如何安排相应的生产经营,及时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在资金短缺的时候,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补充企业的资金?
(三)课程的点评过程。在每年的生产经营结束以后,教师将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去思考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以便调整团队将来的经营战略。在相应的6~8个会计年度模拟经营完成后,教师点评各组历年以及最终的经营效果。教师对课程的最终点评不仅帮助学生对于ERP模拟过程有个完整的认识,更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课程的点评过程看似简短,却是ERP模拟实验很重要一个环节。一方面对于任课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全面、深入且透彻地分析各个团队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另一方面对于受训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认真聆听教师的点评,能够完整认识ERP模拟过程,能够反思本团队在ERP模拟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表象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理论知识。
实验室管理内容范文6
[论文摘要]实验室信息所涉及的信息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教学的基本信息、实验队伍的基本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从事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和实验管理所留下来的历史记录和经验总结,它是进行实验室科学管理、决策的依据;是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中和教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是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因此,实验室信息管理成了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发展,更深入的来说,是影响到教育科研技术的提高、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在认识实验室信息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到实践的阐述。
一、实验室信息内容界定
在分析实验室信息管理方法之前,首先要确定所管理的内容是什么。对实验室内容的界定是一个必要过程,只要在清楚了解实验室信息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根据内容的特点、性质进行不效的管理。实验室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验室管理的基本信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所涉及内容比较广泛,这些信息的提取为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详细参考,实验室应该收集和整理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名称、建立年份以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实验室管理机构及管理职能情况;实验室面积包括学生实验用房面积、实验准备室面积、实验办公用房面积;实验室工作任务(指实验课程名称、实验教学学时或科研课题、生产项目名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状况信息;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信息;实验室环境及基本安全设施信息;实验室经费信息;实验室工作档案信息;实验室基本倍息管理流程。
2.实验室技术管理信息。文验项目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实验室刘外开放信息:实验室学术骨干信息;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实验室科研成果信息,包含著作、论文、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技术改革、实验仪器设备改进等内容。
3.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的基本信息。实验室物资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低值耐用物品管理办法;大精设备使蝴管理办法。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管理制度。实验室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制度。
(二)实验队伍的基本信息。实验室队伍信息,是实验室信息管理内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实验室队伍信息的详细了解可以整体把握实验室人力资源状况,有利于人力的调整。主要包括实验室领导阶层、技术人员等工作人员的信息情况。相关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所学专业等基本情况;实验室工龄;指参加实验室工作时间、累计实验室工作时间;专职技术职务:指现有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时间、获得资格时间;业务专长:指在学术上、技术上或业务上得到承认的专长,获奖的技术或技术成果,获得证明的业务专长等;进修学习情况,进修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单位等;情况:指论文标题、刊物名称、发表时间等;会议交流文章情况:指会议文流文章题目、会议名称、地点、时间等信息[1]。
(三)实验室科研基本信息。实验室建设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科研技术水平,以促进科技进步,符合科教兴国战略。对实验室科研基本信息的整理和归纳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科研成果,以备实验室使用效率的审核。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验室承担课题能力信息。承担过科研项目名称、项目批文、计划任务书;参加或组织召开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及论文被引用情况;承担外来科研及合作科研实验项目情况。其二,实验室科研成果信息。发表的研究论文、著作、产品、专利、技术成果等;获奖、成果转让情况。其三,实验室技术水平信息。基本的、稳定的实验技术方法及被推广应用情况;实验室培养科研人才情况(研究生、技术人员)。
(四)实验室设备基本信息。实验室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设备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有利于对设备的管理,以保证设备使用和维护。主要包括一般设备信息和大精设备信息两个部分。一般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微机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卡片;实验室低值耐用品卡片;仪器设备的损坏、维修情况;仪器设备完好率和仪器设备技术档案答等内容。大精设备基本信息包括设备型号、规格、产商、使用状况、维修损坏等内容,其要求比较严格,必需详细、准确的收集、记录相关信息。
二、实验室信息管理实践
通过对实验室信息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各个部分的信息收集和整理都要求比较严格,为了准确、及时的处理这些大批量的信息内容,一般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这些信息,以防止手工处理的失误。主要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来进行实验室信息管理。其实,LIMS是将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管理需求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工具。随着多年的发展,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在广大实验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功能、技术、效率处理上不断走向成熟。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相关模块并不是完全依照实验室信息内容来进行设计的,而是对其综合性的处理,以保证操作的简洁、清晰、准确。其实,实验室信息管理只是LIMS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其中的资源管理模块(人员、仪器管理)、查询模块、质量管理模块、文件管理模块基本上涵盖上述所有信息处理内容,除了基本的信息处理外,LIMS系统中的自动提醒功能可以提醒实验室信息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及时处理[2],以防执信息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的遗漏。
LIMS在信息内容、功能方面已经表现的比较完整,如果能在操作上掌握以下,则可以保证实验室信息的有效管理[3]。
1.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实验室信息管理中众多的信息数据处理,给相关管理人员带来了挑战,信息录入时的失误是一个常见现象,所以要求在使用LIMS系统时,要保证其准确性,特别是相关数据的录入,应该进行有效的核对。
2.信息管理的完整性。在处理众多信息时,遗漏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首先在信息收集时就应该保证其完整,其次运用LIMS进行信息录入时,要分档或者标记,录入过的和还没录入的一定要进行合理区分。
3.信息管理的及时性。在实验室相关信息中,有些信息必须及时的审报,如大精设备的信息状况,如果存在延误的话,可能会造成设备运行的停误,严重的会引起机器的损坏,甚至是事故的发生,需要及时的收集的录入相关的信息。
三、结语
实验室信息管理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应该保证信息管理的准确、及时和完整,以传递到其它部门,促进整个实验室管理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张明林,高等学校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全集[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