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体育的课程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体育的课程性质范文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ly grim employment situation, it brings huge employment pressure to society, famil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So it is greatly significant to build targeted career guidance system with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major.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y, this paper initially built the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 career guidance, and discussed its operational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basi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ollege vocational guidance institutions, thus helping students successfully pass college career.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模式;运行机制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vocational guidance;teaching mode;runn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58-03
0 引言
自2003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而像应用心理学这样一个小学科,由于认知局限,造成该专业的学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除了供过于求等外部因素外,最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择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缺乏,如对职场环境、职业特点和行业类型、专业特征以及专业就业范围信息等缺乏了解。而这又归咎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薄弱。当前高校职业指导过于笼统宽泛,与专业脱节,且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并未列入教学计划,通常靠行政命令实施,各院系并非主动开设职业指导课。本文以延安大学为例,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及其运行机制,旨在为学校有关机构和人员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提供依据,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规划、了解职业规划,在就业时能够达到良好的人职匹配。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明确自身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1]。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来说,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内容的构建主要是从三个培养方向来设置的。方向一是基础心理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与基础研究有关的一些课程内容,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SPSS教程等、人格心理学;方向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心理测评等;方向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健康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法、心理咨询、问题与行为矫正、家庭教育、变态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
从以上的课程设置上来看,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扎实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加大了心理学的应用化,集中表现在应用心理学课程门类的增多和课时量的加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我院还设置了一系列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在精神病院、心理咨询机构、监狱、学校以及企业中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我校应用心理学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外在环境和专业本身发展的变化,自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以来,我校已经进行了三次课程体系的调整。总之,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运行机制探究
对于应用心理学这样一门交叉性学科,其课程体系的运行主要应考虑到以下方面:
2.1 掌握学科理论和原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性质决定了首先必须掌握学科理论和原理。如《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以后理论提出与研究做好了知识准备;《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也即心理过程的反应机制;《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教与学的发展发展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及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2.2 开展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心理学是一门兼顾理论和应用的交叉学科,其作用尤其凸显在它的实用性上,因此在专业教育中,应该设置一些实践活动来强化和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更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培养,为此,除了在课程内容上加大了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外,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我们也侧重于实践活动的教学。除了课外的见习和实习活动外,在课堂内的教学中我们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视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外,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实地咨询和测评、参加新生的测评和回访等校内外活动提高自身能力。
这几年,我校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已经获得了一些发展和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活动一般只是局限在心理健康月,所以当时获得的成就因为没有及时强化而受益一般。因此如何使实践活动的效果最大化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2]。
2.3 优化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和“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理念。这就需要心理学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自觉应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实用性”、“主体参与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运用要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指导思想,从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和实际出发[3],有利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实现师生教学互动,有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思维。比如,我们在《团体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编写课堂心理剧、专业课题辩论、模拟招聘等教学组织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通过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系统的过程,而职业能力的形成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大学生初涉职场之前,应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所规划,而实现此目标的方法除了教师指导、班主任协助、学生自我探索等途径,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也是一个良好途径。由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对而言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且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加上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就业范围缺乏了解,导致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候会面临一些困难。因此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将这些知识技能的适用范围涉入进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合理而准确的指导[4]。
2.5 加强本科生导师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是最近几年高校开始实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加强老师在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导师除了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发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对处于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导师的指导重心有所不同。
对于大一新生,主要是结合培养方案对学生详细说明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主要课程、特色课程创新能力和就业前景与趋势等,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学什么”和“学成后干什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结合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专业和认识专业。
大二的主要指导内容是帮助学生在学业中获得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外,还要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三时,学生除了继续保持专业上的发展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开始关注职场信息,关注自我选择与发展,是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就业,选择什么行业和职业,这些都是进入大三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导师的作用则是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好各种关系和思路,帮助学生做出更好的选择。
大四时,导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实现其目标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诸如指导学生求职、应聘以及指导考研的学生选择院校并合理的安排复习和考试的有关事宜。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学业和社会发展中的迷茫和困惑,而且也收到了一定成效。
2.6 做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工作 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大学生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至关重要。由于心理学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实习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这就需要我们做到:首先,尽量能够提供给学生较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尽快的了解职场生活、专业特点、职业类型以及自己适合的行业和职业;其次,见习、实习的单位尽量多样化,即有涉及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企事业单位,增加学生对专业适用范围的了解[5];另外,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到严格要求,尽量突显出见习和实习工作的有效性,而不只是一种形式。这就要求在见习和实习之初,要对学生说明我们组织此活动的目标、在见习实习各环节中应该完成的作业和注意事项、在活动结束后应该达到的状态,使得学生在类似实战的专业情境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可以考虑与校外的一些机构进行合作,在他们提供给学生见习和实习工作的同时,能够不定期的为学生做一些心理学知识在不同职场中应用的报告,增加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6]。
3 小结
大学生职业指导不仅涉及大学生的发展,体现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需求,还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因此高校要立足实际,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发展与就业的职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保驾护航。为实现此目标,职业指导首先要具体化,即要根据学科的专业特点、就业范围等微观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而这除了学校就业机构等行政机构的努力外,实现此目标的重要力量还来源于院系领导、辅导员,尤其离不开任课老师和本科生导师的努力。同时,职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从学生进入大一时就应该开始,并且随着年级不同,指导内容的侧重点有所变化。所以,职业指导的长期化、微观化、具体化、专业化是心理学专业,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竟乾.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业教育版),2006,2.
[2]张福珍.论职业指导元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途径[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
[3]关勇.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30-31.
[4]胡剑锋主编.大学生职业指导(提高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大学体育的课程性质范文2
关 键 词:学校体育;课程配置;课程知识;大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6-0086-05
Effective configura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art two)
――A research based on curriculum knowledge
DUAN Jian-zhi1,LIU Hai-yuan2,PENG Jian-min1,LONG Song-jun1
(1.Hunan Institute of Human and Science & Technology,Loudi 417000,China;2.Off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Divis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Wealth and Art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100816,China)
Abstract: Essentially normative knowledge configuration is the soul and core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hould be carried out based on “disciplinary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tself, and organized in terms of scientific fact knowledge (original application knowled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ith a certain cultural na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knowledge (knowledge gained via application deepening and transferring) of independent characters of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Dewey’s method for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the authors expatiated on the types of configura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nowledge.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urriculum configuration;curriculum knowledge;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人类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文化性是大学的基本属性,大学课程是一种具有文化品性的课程存在,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知识,“作为实质性规范的知识是任何形态课程的本原,没有知识的课程是不存在的”[1]。那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应该被选入课程,这个问题从19世纪至今仍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大学体育课程如何有效地选择知识、“安置”知识,是大学体育课程有效配置的核心与重点,也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
1 大学体育课程知识配置的切入点
体育课程知识是对体育课程实体的肯定,课程知识因课程的存在而存在,因课程的发展而发展,课程的性质影响到课程知识的选择,所以首先要对课程本质有一个解释。
对课程本质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从教学科目、文化属性、教育功能、社会价值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如杨文轩、陈琦[2]的《体育原理导论》;贾齐、钟远金[3]的《还体育课程本来面目》;解飞厚[4]的《体育课程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与贾齐、钟远金商榷》;张细谦[5]的《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韩敬全等[6]的《关于体育课程性质的论争》;张学忠、郝招[7]的《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何劲鹏、姜立嘉[8]的《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等。围绕着课程的“社会属性、知识属性、人格属性”展开探索,致力于体现这些“统整属性”,课程的本质问题成了一个范围宽泛、理论与观点复杂的命题,对体育课程本质多元逻辑起点的研究,及从心理学、社会学逻辑起点对课程本质研究的质疑或批评,把课程引向了体育学、文化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逻辑基点之上,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争论一直都存在。人文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全面介入,实践中使课程知识的范围与种类不断地扩展,一定程度上使课程知识处于杂乱的状态,凸显了课程性质对课程知识选择的影响。
如果单独的一门课程真能体现三维的“统整属性”,那么,一切的论争都将化为乌有,课程也就成了一种静态的完美,这样的课程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9],体育课程知识以“三维健康”为切入点,那么,这个为“健康”而设的课程也就不能称之为“体育”课程。所以,只有从当前体育课程内涵、性质的不确定性中找到一个最基本最有效的切入点,重新理性思考课程知识的主体与内涵,才能有效实现课程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是一种被社会选择和组织化了的、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无论课程在任何时代或社会,无论基于怎样的角度与依据来理解课程,“学科科学知识”将是课程不变的最根本的本原,是课程知识配置不可缺少的最根本的实体,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变革课程知识观(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知识观)的主张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10],因为唯有凭借和内化一定的学科科学知识,并内化为自身发展的能力,才能达成课程对人的培养。
“体育与其它学科一样,其学科价值应主要体现在使学生学会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11],如体育史学、民族体育学、运动技术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形态学等。哪些知识是大学体育课程最合理、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知识体系的配置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思考,对知识配置的视角、方法、类型有一个清晰的条理脉络。体育课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以一定体育文化科学知识的储备作为发展人的手段,“体育学科科学知识”是体育课程知识配置最基本、最实际的切入点。
2 大学体育课程知识配置的视角
提到课程知识的配置视角,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实用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4流派的课程知识本质观,从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但本文主要是想从微观层面探讨以什么价值观理解体育课程知识,站在什么立场来配置。
体育课程,从骑马、击剑等绅士教育的构成要素起源,到以德绍5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的学校体育活动的雏形,经过“体操课”与“军体课”的蜕变,发展到现在的体育课程,已具有自己所独有的价值――运动技能价值、体育文化价值、生物改造价值,是具有某种特定内容和形式存在的身体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的体育课程,首先它是大学的,区别于中小学体育课程,大学的文化性和“高等性”的层次特征是课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基;其次,它是“大学(公共)体育”,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也有别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课程,课程知识的掌握并非为本学科的发展,服务于不同民族、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任何人,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质,这是课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另一方面。因此,必须将体育课程深刻化,站在“高等教育”独立品格的立场,从课程本身的“价值”(运动技能价值、体育文化价值、生物改造价值)视角来配置课程知识,依据课程理论与原理,按照课程教学的规律遴选、剪裁、排列与组织比较稳定的知识体系。
3 大学体育课程知识配置的方法
每一种知识都有一种适合它的组织方法,如艺术的知识属于以反映具有典型性生活现实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类型,要求有审美的感觉,适合用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按一定的规律来组织,如果用符号、公式分析和推理等数学的方法来组织艺术知识,肯定造成错误的选择。
20世界90年代以来,在“三维健康”的课程思想指导下,大学体育课程从多层次、多角度建立课程目标体系,旨在把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起来,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社会教育贯穿始终,全面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养、教育和社会目标。这种全面教育、全面发展的思想,让组织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类型知识的方法作为引领,如以“以学生兴趣为主”的理论等,体育学科逻辑的方法被淡化,使得课程知识的选择的方法偏离了体育本身的基本内涵。
获得知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知识的利用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新知识,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智慧,不能转化为思考力的话,那知识就是没有价值的。“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知识,而课程作为使学生实现一系列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方案,则必须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12]392。大学体育课程知识的选择,必须根据体育科学知识的状况与逻辑,从规则的、确定的、具有一定高等教育文化性的体育科学事实知识(原有的应用知识),及大学生独立品格的、实践的、运动体验的经验知识(通过应用促进深化和迁移知识)两方面来组织,并根据体育课程的“课程价值”,用走、跑、跳、投、攀、爬及生理原理、运动技术、运动艺术、音乐、舞蹈、鉴赏、竞赛等等基本构成要素,按一定的规律与逻辑来组织,实现体育知识向智力、体育能力的转化,最终通过对知识的利用来实现课程价值与价值迁移,并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新知识。
4 大学体育课程知识配置的类型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主张“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改革,一方面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向更大的范围辐射,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是一种宏观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在学术路径上赞同该思想,但从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现实来看,用微观方法建构体育课程知识体系更为有效。其一,学生层面:由于我国体育课程实施环境与学校体育传统习惯的特殊性,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低起点的现实,课程知识的类型必须适合学生的起点;其二,课程层面:由于大学体育课程的“公益性”特质,课程知识的类型必须与课程特殊的价值与存在意义适配。杜威从“知识是认识过程与认识结果的统一”的理解,区分了4种类型的知识[12]47-48,本研究依据杜威的4种类型知识的分类方法,对大学体育课程知识配置的类型进行阐述。
4.1 第1类知识:理智地获得技能的知识
理智地获得技能的知识,是事实知识,是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识,如做某件事的技巧、方法。这一类知识的建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运动能力(“如何做”)的需要。
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运动能力分为一般运动能力(或基础运动能力)和特殊运动能力两种。一般运动能力,是指从事各种运动项目都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主要指的是身体的反应能力、平衡能力,肌肉对速度、力量的控制能力,对空间、时间的感知与选择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协调能力。其中移动能力包括水平方向的移动能力(如走、跑、滚动)、垂直方向的移动能力(如跳、攀爬、垂旋)及肢体活动的幅度。知识的配置主要是走、跑、跳、投、攀、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协调等内容。
“特殊运动能力,是指从事专项运动所必须的能力,又称专项运动能力”[13]。专项运动能力是在具备一般运动能力基础上熟练参与某项运动的技能技巧、思维操作能力,以及想象力和注意力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思维操作能力包括对外界输入感官的运动信息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运动表象能力和运动记忆能力。知识的配置主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课程的选择,配置如篮球、网球、健美操、跨栏等等运动项目专业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运动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4.2 第2类知识:了解意义上的知识
这一类知识与第1类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熟悉、了解既是做的结果,又是衡量如何做的尺度。了解意义上的知识,是原理知识,即知道为什么的知识,这一类知识的建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体育锻炼能力(“指导如何做”)的需要。
体育锻炼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充分发挥已有的运动能力,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锻炼能力类知识与运动能力类知识密切相关,不但要满足身体运动,更主要是学习、了解如何科学地指导身体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是体育生物学、体育技术学两大学科群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内容,理论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实践包括进行身体活动(运动能力知识)、指导身体活动(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制订锻炼计划、组织安排体育实践活动的知识)、检查监督和评价锻炼效果运动器械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4.3 第3类知识:间接得到的知识
第3类知识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知识、通过向别人学习而间接得到的知识”,这是以语言为媒介而获得的信息或学识,是在学了什么和要学什么的意义上,一定程度上会构成学问。这一类知识的构建主要目的是满足“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需要。
满足“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这类知识既与体育课程有关也可与体育课程无关,可以包括体育、社会、生理、心理、历史、美学、医学、经济、法学、人文的等等多方面,这些知识的获得会因不同个体而不同,知识的内容可能良莠并存、纷繁芜杂,并非都都有价值,也非都是“真命题”,需要思考、甄别、理解,经过个体智能加工成为有价值的知识。
4.4 第4类知识:理性的知识或科学
这类知识是源于理性基础、源于逻辑顺序和体系的知识,与第3类知识“信息”一样,也是间接的,但这种间接是依赖于逻辑论据和逻辑前提的间接,而非依赖于别人的观察和报告的间接,是智力知识,是知道某件事,并且知道如何做某件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了解知识,产生自己的看法,最终形成智力,也是一种“意会知识”。这一类知识的建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体育技艺能力的需要。
技艺能力是富于技巧性的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技能是作为一类技巧的集合而存在的,如弓手的精准等,是一种必须亲自操作、坚持练习熟能生巧的身体活动与运动体验,对思维、身体、眼等的协调配合能力与综合知识能力的集合,主要分为运动表演能力、体育休闲能力、体育观赏能力3大类。
1)运动表演能力类。
体育是一种以人的肢体动作为表达工具的动态艺术,依靠运动者的技能、体能和自身所具备的肌肉控制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肢体动作的表现能力来表现的艺术。运动表演能力是通过默契配合、解决冲突等以人体姿态、表情、 造型和动作过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体育内容为表演素材,在丰富自身肢体语言的同时,使自身对身体的认识展现、速度、平衡、身体控制能力、动作发展能力,身体与音乐节奏之间的关系等风格多样化,在运动过程中达到张弛并蓄的境界,给人以视觉与情感上的冲击力和运动美感的综合能力。主要知识包括:身体姿态、人体造型与技巧、运动技战术配合、音乐感受与表达等。
2)体育休闲能力类。
体育休闲是指在余暇时间里的体育消遣,主要是从时间上来界定。“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休闲体育应是一种具有体育文化、意识的活动,应指人们有意识的体育文化活动,属于意识和文化层面”[14]。体育休闲是一种非工作任务与责任的体育文化活动,体育休闲能力是一种运动体验能力,体育休闲能力类知识是在运动能力类、锻炼能力类与基础理论类知识基础上体现在行动中的知识,是通过对这些分支知识整合、关联、吸收、利用、重组及其产生的默会知识的综合,知识的分类从活动时的身体状态分为静态知识与动态知识两大类,静态知识主要是体育观赏类(运动竞赛规则与运动技能的品评)知识;动态知识(运动实践)主要有眩晕类、命中类、平衡类、攀爬类、跨跳类、跳舞类、水上类、冰雪类、器械类知识。
3)体育观赏能力类。
体育之美,在于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动感形式,形态与色、形、声等形式美的魅力,对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历史、规则、技战术的了解及体育美学的把握,也是体验体育的观赏性、娱乐性、艺术性的重要前提,通过观看和欣赏各种体育活动、比赛及相关的影视录像、展览等来丰富体育知识、感受体育魅力、体验运动精神与趣味。
观赏能力是对体育的品评能力,要观赏体育,对主体而言,健全的感官、必要的审美修养、一定的审美心境、正确的审美观是必不可少的。体育观赏类知识主要分感知类与理解类两方面,感知类主要包括运动技术观赏知识、运动战术观赏知识、运动技巧观赏知识;理解类主要包括人体能力与运动精神的品评、体育文化史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体育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意义,没有了它原有的实用功利,而是从自然界转入到人体自身,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体育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知识,具有对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和生存意义构建给予关照、护持、滋养的一种价值性特征,作为体育课程的知识,更具有其体育意义和课程价值双重特性。
不论如何理解课程,也不管怎样看待课程,课程永远不能摆脱知识而存在。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同的阶段会存在不同形态的课程知识观,知识体系不会一成不变,它随着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大学体育课程中如何理解知识,如何配置知识,本研究只是从学生个体知识层面来进行构架与组织,而要有效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综合探讨才是有效手段,课程知识的配置应成立专门的专家研究小组,根据我国国情和体育的发展立项研究制定。
参考文献:
[1] 赫德永. 课程研制方法论[M]. 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71.
[2] 杨文轩,陈琦. 体育原理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73.
[3] 贾齐,钟远金. 还体育课程本来面目[J]. 体育学刊,2005,12(3):5-9.
[4] 解飞厚. 体育课程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与贾齐、钟远金商榷[J]. 体育学刊,2007,14(2):4-7.
[5] 张细谦. 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J]. 体育与科学,2007,28(2):29-31.
[6] 韩敬全,郑学会,孙志宏. 关于体育课程性质的论争[J]. 体育与科学,2008,29(5):29-31.
[7] 张学忠,郝招,石高慧. 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3):84-88.
[8] 何劲鹏,姜立嘉. 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J]. 体育学刊,2010,17(2):50-53.
[9] 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教体艺[2002]13号,2002-08-06.
[10] 赵婧. “课程知识观变革”之检视[J]. 教育导刊,2009(3):4-7.
[11] 毛振明,王小美. 体育与健康课改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4.
[12] 张华,石伟平,马庆发. 课程流派研究[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大学体育的课程性质范文3
一、当前中国大学的体育教育改革潜在的问题
1、缺乏基本理论
近几年,我国对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大学的体育教育质量依然没有很大的提升,甚至是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则是没有一个科学性的、系统性的、权威性的基本理论的指导,这种缺陷是极其致命的。只靠大量引进国外的新概念,使用一些十分牵强的专业术语,有时甚至不惜用杜撰的名词进行组合使用,这种盲目引用丝毫不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概念术语,不仅不能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相反,将使教育体育理论体系变得十分混乱。基本理论知识在十分科学、系统、权威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对实践进行指导,不至于让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如此随意和盲目。正因大学体育教育缺乏基本理论,所以,现代中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无法高效有序地开展。
2、陈旧的体育教学观念和落伍的体育教学方法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起步晚,“体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大学体育教育就是使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以锻炼身体为唯一目的的课程教学。现如今,大学体育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上,因此,我国必须首先关注到体育教学观念的陈旧以及体育教学方法的落伍。今天的大多数大学,体育教学依然以教师为中心,遵循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侧重对教学的技能和所能负荷的强度的追求,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按部就班地讲解与示范更是缺乏课程创新的趣味性的表现。这种落伍的体育教学方法不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和寻找体育锻炼中的娱乐性,使学生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激发大学生群体对健身锻炼的积极主动性,亦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传输和培养。所以,陈旧的体育教学观念和落伍的体育教学方法阻碍着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进程。
3、体育课程的设置与需求脱节
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中,体育课程是其灵魂。只有将体育课程安排好,才能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但是当代大学体育课程普遍陈旧、单调,十分呆板,与大学生的生理需求脱节严重,体现的是科学性和时效性的缺失,并不利于大学生全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一直沿袭从前的以竞技和考核为主的课程形式,引起众多大学生的反感,使得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任务难以达成,大学生的体育素质也难以得到提高。
4、大学生自身素质难以全面发展
在大学生进行体育选项课的选择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选择的标准,往往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单一的体育选项课不能使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渐发育成熟,但对于事情的判断和思考仍有所欠缺,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所以,仅靠大学生被动接受体育教育,并不能够使他们自身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如何进行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
1、创新体育教育指导理论
前面已经谈到,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缺乏可提供指导的基本理论,因此,在现阶段推动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必须投入更大的精力于指导理论的创新。只有创新体育教育的指导理论,将其系统化、理性化、科学化,才能拒绝零碎而随意的舶来品,才能拒绝盲目的杜撰现象。哲学作为全部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应该对大学体育教育有着独特的指导作用,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中,我们不能忽视哲学思维,应该用哲学思维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推翻原来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同时,寻找更符合时代特点的、积极的体育教育思想,使基本理论成为实践的好向导。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体育教育发展的规律,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增强其认识能力,从而提升其思维水平。
2、改变陈旧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和方法
从中国的本国国情看,中国的基本国策日益将范围扩大至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所以,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中,应积极破除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大到整个社会、国家,小到政府部门、学校的校领导,都应该端正对体育教育的态度,重视体育教育改革。从而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应使用多套教学方法,告别单一的“教”与“学”,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由此看来,科学合理的课程能够让体育教育不再单调无趣,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
3、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和设置课程
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实践重心应放在体育课程的合理安排和合理构建一整套体育课程体系上,教材的改革要以实用为主,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应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达到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以达到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目的,还能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起到积极的影响。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喜好,所以,体育教材的制定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以多样性和包容性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而在课程的设置问题上,我们应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的时间和内容,要有计划的、充满逻辑性的处理,提升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我国体育教育的质量。
4、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发展
针对我国大学生以自身喜好为选课标准的现状,大学体育课程应增设交叉性质的学科课程,不能出现单一的某种项目课程,而是选取一类性质、方法相仿的体育项目让大学生进行同场竞技,避免过于重视技术而轻视理论的现象的产生。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进行团队赛或小组游戏时,不仅能够增加体育课程的趣味性,而且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升我国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又暴露了许多存在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问题。为使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积极借鉴国外有关体育教育的经验和引进先进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分析,总结出有利改革的措施,将对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有着导向作用,必然使改革不断推进,向着远方迈开步子。
大学体育的课程性质范文4
随着时间的延伸,时代的进步,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规范要求,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加强对大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大学体育理论的定位也随着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以及相关规定而发生着变化。
1.1、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当代的大学体育教育是由普通的大学教育和普通的体育教育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进步、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学体育教育的里理论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其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大学体育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l)大学体育教育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分支,是大学内部的一个有组织性的自由行为系统,主要包括大学内部由体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正常体育教学行为、大学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交流的体育活动行为、以及大学内部体育比赛行为三部分组成。由于大学体育其特殊性以及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等,使得大学体育理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行为习惯。(2)大学体育相对于中学、小学体育教育,其具有更高水平的体育竞技艺术和文化水平,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文化内涵。
1.2、大学体育理论的外延(l)大学体育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时,课程内容要紧紧围绕日常体育活动设施和大学体育文化进行设置。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理论设置的外延J胜。(2)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大学课程而存在,在日常的体育课程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履行好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和科研职能,在进行对学生体育教育的同时,积极做好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学体育教育研究工作,加强大学体育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水平,确保大学体育教育在满足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更加适应于当前的社会需求。
1.3、大学体育的定位根据大学体育的内涵及其性质,大学体育教育的定位如下:(l)系统化。结合大学办学宗旨,系统化建设大学体育课程,将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文化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2)社会化。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中,加强体育课程设置研究,提高课程设置水平,有针对性进行体育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3)教育化。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培养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全面综合性人才。
2、大学体育理论定位的影响因素
由于大学体育是大学高等教育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大学教育培养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在对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定位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1、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要受到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规范和约束,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交际能力,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大学课程设置,并针对不同体质、不同进度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计划,以有效完成大学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要差异化对待,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体育技能培养。
2.2、大学体育教学手段由于大学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体育理论与实际锻炼的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接受、吸收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环境因素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中的社会因素极强,因此,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程度最大,社会环境因素直接左右了大学体育目标的设定。因此,在大学体育目标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社会因素,对大学体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以确保大学体育的健康发展。
3、结语
大学体育的课程性质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校本体育课程;课程开发
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又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持续不断。[1]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吸取与借鉴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以适应校本开发大局和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目标的确定
校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自主性,校本课程开发者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需要,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体系。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就是要合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施、图书室、实验室、网络教室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为学生和学校开发出一套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大学生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最终实现“自助餐式”课程的目标。校本体育课程的实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兴趣,丰富其体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精神。
2.高职院校行政对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领导和管理
2.1 建立组织机构
首先,要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副校长、教科研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和体育部(组)的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等。接下来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指导组,由本校教学科研中心的负责人和一些资深体育教师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等。最后,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定各个运动项目的开发方案。这三级组织机构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通过建立和贯彻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形成快速高效的运行机制。
2.2 分析学校现状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必须对本校体育现状进行详尽分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本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的现状分析。另一方面,对本校体育资源的现状分析。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要明确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初步确定本院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及体育项目。
2.3 制定开发方案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方案是建立在对本校体育现状详尽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它是开发校本体育课程的规划和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其目的是指开发中所期望得到的主要结果,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其依据包括国家的政策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条件等;第二,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其目标是大学期间的校本体育课程力图促进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要求。不同院校的总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主要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第三,教师申报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首先,具有课程意识和新的体育课程观念。“体育教师不再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2]。其次,教师具有体育课程开发的能力。具备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相契合的课程理论知识;拟开发的内容及体育项目能反映一些学生的特别需要;课程设计的构想能体现校本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第四,学生选课指导。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是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校本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特点、适用年级、教学时数及选课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根据自己的体育需求选学到符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
2.4 开展高职院校校本体育师资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两大法宝或根基”[3],因此,培训要以体育教师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为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也可聘请外校一些课程理论专家来校作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指导。其主要任务有:首先是明确开发意义,强化课程意识,树立明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其次是领会校本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编写《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和《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书》,领会校本体育课程的学和教的特点,开展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
2.5 加强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管理
高职院校行政加强对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管理有利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指导试验小组制定课程试验方案,编写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书。第二,安排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教学时间,提供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试验器材与试验经费。第三,检查试验进展情况,帮助试验小组解决校本体育课程试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部署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检测和总结。
3.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小组的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程序
大学体育的课程性质范文6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拓展训练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什么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的主要宗旨是培养合资意识与进取精神。目前我国拓展训练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拓展体验课程、回归自然课程、挑战自我课程、领导才能课程和团队建设课程。主要组成形式由水上、野外和场地。水上内容包括:游泳、跳水、扎筏等;野外内容主要包括:远足露营、攀岩登山、定向野外、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训练主要是在专门的训练场上,设置各种训练设施,开展各种团队意识组合课题。
2拓展训练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发展的现状
最近几年,拓展训练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发展迅猛,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拓展训练所具有的特点,目前拓展训练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发展遇到了瓶颈,主要原因: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案,课程依赖拓展培训界的资源条件,照搬培训公司的素质拓展项目,没能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改造和创编,没能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和学校体育教学规律进行充分融合贯通;对拓展训练和学校体育的本质及理念认识不够,过于夸大了拓展训练培训教育形式,导致拓展训练受制于体育课程的一些固定模式,使其自身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3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意义
3.1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拓展训练主要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向,通过设置具有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体验式课程体系,利用各种典型场景和活动模式,让大学生经历各种的考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逐步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其理念完全符合当今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3.2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局限较大,主要还是以体能训练为主,远没有有意识地延伸至精神的层面上来,不注重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拓展训练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把学校与社会和大自然紧密联系,不仅突破了我国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封闭式教育格局,而且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3利于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
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首先,在个人素质训练中,个人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训练项目,在这个紧张且刺激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里素质和应对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升,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需放弃一些项目,也让学生逐步领悟到生活中的得失观念;其次在团队训练中,学生根据需要组成相应的训练团队,必须通过团队的配合才能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必须相互信任并积极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4如何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推广拓展训练
4.1选择合理的训练内容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必要的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机构、师资配备、课程内容的设计、硬件配置和基本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选择合理地拓展训练内容。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应具有针对性,高校学生和已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人有所不同,他们还无法立即适应拓展训练的精神强度要求,所以应分析高校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拓展训练的部分训练内容提炼来进行。拓展训练课的项目设计还应具有共同性,应要求达到全体受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尝试、自立互助、分享各自的体验。不同专业的学生因专业性质的不同,无形中形成他们心理素质的差异,所以项目设计中还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环境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拓展训练要求的目的。
4.2明确训练的目的
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增强自身的体质,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另外在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互帮互助中,增强同学间的友谊,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