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1

关键词: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基本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借鉴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等进行了规范。但仅依此规范来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显然是不够的,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之后相继的各配套指引,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配套指引也有必要尽快制定,以提高在2014年1月1日各单位正式建立内部控制时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虽然提出的时间较晚,但内部管理比如说预算、收支、资产管理、基建、经济合同、内外监督等都在不断加强管理。尤其是近些年来为防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各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了岗位职责控制、预算控制、授权审批控制、内部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这些都可以看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探索,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堵塞漏洞式的管理容易导致岗位职责的重叠交叉,控制效果的弱化等问题;同时为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的成本效益原则,有必要在全面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之前以内部控制体系的高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现有比较混乱的内部管理进行自我评价,找出差距,以此为切入点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包括的种类繁多,考虑到税务系统的特殊性(直接负责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与社会民众接触最为密切),同时税务系统内部控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因此对税务系统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具有必要性及可能性。本文以税务系统为分析对象,尝试构建税务系统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以点及面从而借鉴到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二、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一)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地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内部评价主体进行的自我评价活动,另一类是外部评价主体进行的评价活动。大致可以归纳为“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评价+财政部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审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模式。在此模式中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基础,财政部门及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一般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为基础。

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税务机关负责人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但税务机关负责人仅仅是内部控制内部评价主体。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进行评价是优化企业内部控制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共同构成有机循环。

图1 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地位

(二)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作用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高效地促进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完善内控体系的组成部分。第二,作为一种信息批露形式,使单位的利益相关者(单位自身、政府其他部门、社会公众(纳税人))了解单位的运行情况。第三,完善税务系统的评价机制,为外部审计评价创造条件。第四,内控体系的健全促进税务系统目标的实现,能有效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三、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基本框架的内容及逻辑关系

(一)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基本框架的内容

下面主要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目标、对象、标准、方法四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

1.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目标——评价要达到什么目标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针对税务系统来讲,税务系统内部控制目标可以概括为: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降低征税成本,提高税务行政效率,提高税收服务质量。

具体目标是确定内部控制的实现程度,需要对内部控制对目标实现的合理保证程度进行评价,即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所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根据COSO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规定,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过程、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要素是否都存在并且设计适当以实现控制目标,从而判断其中是否存在设计缺陷,是否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

2.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对象——对什么进行评价

为了达到以上所述内控自我评价的目标,尤其是具体目标的实现,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对象应该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单位需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及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因此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评价单位层次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第二个层次是评价经济活动业务层次的内部控制有效性。

单位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价要结合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来对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并针对内控各要素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根据税务系统的设置目标及实际运行情况,将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要素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有三大要素,即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内部环境是税务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单位全体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影响着全体人员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控制活动是指为合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建立一系列制度和程序以规范单位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整个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核心。内部监督是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质量进行监督,内部监督为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和目标的实现起保障作用。在这三大要素中,控制环境是基础,控制活动是核心,内部监督是保障。

第二层次的要素是第一层次要素的细分。内部环境可以分为服务意识和廉政观、干部队伍胜任能力、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三个第二层次的要素。服务意识和廉政观反映了税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反腐倡廉的作风,服务意识和廉政观的不同影响内部控制的意识和理念。干部队伍胜任能力是指单位是否存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工作描述以及单位人员是否具有与之匹配的知识和技能,干部队伍胜任能力的不同影响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是内部控制活动实施的载体,组织结构及相应职责设置的不同以及是否设置有纪检监察部门对内控的运行有重要影响。

控制活动可以分解为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税收征管的控制、风险的识别与控制三个第二层次的要素。税务系统的收支活动主要是通过预算进行控制,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不同对内控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税收征管是税务系统最重要的职责,也是税务系统的特有职能,担负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因此有必要对税收征管的控制进行评价,对税收征管控制的不同将形成不同的内控结果。税务系统的风险主要包括税收风险与腐败风险,是否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应对机制将影响内控的运行。

内部监督可以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两个第二层次的要素。日常监督发生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包括正常的管理和监督活动,以及相关人员在履行他们评价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质量的责任时采取的其他行动。当发生重大风险时对内部控制系统需专项监督,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评价和日常监督程序。内部控制系统不是一尘不变的,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不同对内控的完善有重要影响。

根据上述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评价内容的分析,可以构建出一套相对细分可行的指标体系。这8个指标就构成了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指标体系。

图2 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是对被评价单位各项业务控制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是对单位各项业务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情况、收支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和合同管理情况等内部控制的评价。

3.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标准——评价的依据或规范

确定评价的对象和指标后,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或评价规范来确定什么样的内部控制才是有效的。税务系统内部控制对象分为单位层次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及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与之相对应,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标准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

一般标准是适用于单位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是根据内部控制运行应达到的目标来评价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设计情况。实务中可以依据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对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完整,是否合理,是否有效进行判断;进一步地,可以综合细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档次,可以看作是一种定性标准。

具体标准是应用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细节方面的标准,是对应于指标体系设置的综合标准,实务中可以采用定量标准的形式。由于各评价指标可以设定为百分数或分值等不同的形式,因此,定量评价标准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表现为评价分值而言,应分别设置定性评价标准的5个档次所对应的分值,比如50分以下定为差,50分至60分定为较差,60分至75分定为一般,75分至90分定为较好,90分以上定为很好。然后根据评价分值和标准值直观地显示内部控制质量的优劣,为了显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应该同时考虑各分指标和综合指标的分值。

图3 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定量标准(参考)

4.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法——如何实施

有了评价的对象及标准,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实施何自我评价的问题了。为了保证评价的效率效果,就必须选择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

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先后经历了内部审计法和自我评价法两种方法。从我国税务系统的实际来看,自建立纪检监察部门后,纪检监察部门担负着内部审计的职责,因此现阶段税务系统采用的是内部审计的自我评价方法。但由于内部审计的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以及内审部门与被评价者的“对立”关系,实际评价工作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建立之初就应由内部审计法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法,以提高自我评价的效率效果。

自我评价法是由内审部门、单位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直接参与考察和评价内部控制效果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全员评价、全员控制”的新观念。虽然这种方法能提高内控自我评价的效果,但由于全员参与导致评价的成本较高,因此要以最小成本利用自我评价法实现评价的目标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合适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建评价工作小组、召开研讨会及实施现场测试、汇总评价结果及编制评价报告、落实改进措施五个方面。在实施上述程序时可以根据情况综合运用调查问卷、个别访谈、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多种具体方法。

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评价模型,运用自我评价法将内部控制状况评价结果转化成一个具体分值,并根据评价标准做出对税务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参照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分指标的权重。

(二)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框架内容的逻辑关系

上述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基本框架。其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税务系统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目标为导向,确定评价的内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标准,然后应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最终达到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因此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2.

[2]COSO.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王宏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宋良荣,周冬华.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CAP审计[M]. 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4]戴文涛,王茜,谭有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念框架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3(2).

[5]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 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J]. 南开管理评论,2011,( 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2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目标; 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070-0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如何找到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路径,维护政府、社会与组织的和谐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成立组织机构,明确组长职责

根据《规范》要求,为实施好内部控制,首先要成立内部控制风险评估领导小组,确定组长,单位负责人是责无旁贷的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的组长,任何副职领导或部门负责人都不能担当此任。组长承担了一个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最终责任,包括全面性、合法性、有效性。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的组成人员起码包括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人员。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其次是设立一个内部控制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单独设立一个机构,或者确定一个牵头部门,具体开展组织协调工作,由于《规范》是以财政部的财会文号,所以在贯彻实施中,以财会部门为牵头人比较合适,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担当起监督检查与评价工作,这样安排比较合适。相关机构设立后,要明确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的职责、组成人员、工作范围等制度,明确内部控制部门或牵头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规程,从而方便开展工作,统领单位整个内部控制规范的贯彻落实。

二、建立工作机制,确保制度执行

内部控制的精髓在于制衡,制衡机制是工作机制的核心。具体运作包括了决策、执行与监督的三权分立,议事决策机制和关键岗位责任制等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是现代政府建设的客观要求,是防范舞弊预防腐败的制衡机制。具体表现为授权审批、业务经办和审核监督三个方面。决策过程就是授权审批过程,在办理重大事项前,必须经过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改变集体决策意见;执行是按照审批的意见和适当权限办理业务的过程;监督是检查评价工作,目的是保证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

议事决策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重要保证。单位任何经济活动,必须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原则。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议事决策制度具体包括:议事成员构成、议事决策内容、议事决策流程、投票表决规则、决策纪要撰写、决策事项落实与监督程序等。行政事业单位重大经济事项一般有:大宗材料采购、大额资金使用、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支出、资产处置、重大融资以及预算调整等。重大决策一般实行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领导班子由党委、行政和纪检的主要领导组成,防止“一支笔”或“一言堂”可能导致的舞弊腐败风险和决策失误风险。

建立健全关键岗位责任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书面形式描述定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岗位权力以及与其他岗位或外界的关系。关键岗位要实行定期轮换制度,防范管理风险发生或“疲劳效应”带来的效率下降,或者对关键岗位开展专项审计,确保关键岗位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决算编制、资金管理、会计管理、票据管理、账户管理、印章管理、采购管理、资产保管、合同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内部审计等。

三、识别各种风险,防范风险发生

风险识别与防范应该从两个不同层面开展,一是单位层面风险;二是业务层面风险。单位层面风险识别与防范是站在单位的整体上对内部控制工作组织、机制建设、制度完善、关键岗位管理、财务信息编报等方面开展工作。业务层面风险识别与防范是指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从来源看有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即单位内部管理引发的风险与社会环境变化给单位带来的风险;从表现形式看,可以分为:法律法规风险、信息风险(信息披露、社会舆论、公务员说话等)、资金使用风险(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财产使用风险(公车使用、房屋租赁等)、行政效率风险(办事效率与效果低下)、考核风险(虚报政绩)、职责风险(职责不明确)、利益风险(眼前利益、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环境风险(突发事件、人事调整、政策变动、机构改革)等;从风险的具体内容看,有违规收费、私设“小金库”、违法违规支出、使用虚假票据、盲目举债、签订无效合同、违约与纠纷、盲目采购、资产流失、损失浪费、盲目投资、违规建设、暗箱操作、收受贿赂、串通舞弊等。

为了有效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必须做好七项具体措施:一是任何重大事项,必须实行集体决策机制,充分发扬民主,开展科学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二是加强分级授权审批制度,各级审批人员必须在自己的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严禁超越授权行为发生;三是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使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基本权力分离,使审批、执行、监督、保管、记账五个基本岗位分设;四是加强关键岗位的监督检查,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五是完善监督制度,特别是建立独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同时也要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作用;六是加强预算管理,通过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合理设置预算管理机构、加强内部审核审批等控制方法,对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和绩效评价四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七是信息公开,是指对某些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在单位内部一定范围内,按照既定方法与程序进行公开,达到加强内部监督的目的。单位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与程序,建立信息公开责任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四、开展评价工作,完成评价报告

为了顺利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要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根据《规范》的要求,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作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工作比较合适。如果没有独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要尽快建立,或指定专人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单位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单位层面包括: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具体业务层面包括:预算管理情况、收支管理情况、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合同管理情况。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主体要素上主要包括:一是检查评价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和单位相关内部管理制度。二是检查评价范围:全面检查评价还是就特定业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三是检查评价程序和方法:内部监督工作流程以及现场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四是以前期间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情况。五是本次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改进意见建议。六是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有效性的评价、结论及改进意见建议。评价报告要坦诚地、详细地重点说明内部控制的缺陷、影响以及改进措施办法,并就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与执行两个方面,发表明确意见。评价报告的写作,千万不要走形式、隐瞒缺陷。有缺陷改不了,那是能力问题;有缺陷,不披露,故意隐瞒,那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了。

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并不是为了应付检查。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使行政事业单位自查自纠,发现内部控制漏洞,及时改进,防范风险;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设计不合理不科学的因素,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实现控制的人性化、科学化与民主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重在过程而非结果,不是仅仅为完成一份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去应付财政或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加强自身监督,配合政府检查

根据《规范》的要求,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监督的次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内容有:监督人员组成、岗位设置与职责、监督权限、监督范围与频率、监督程序与方法等。内部监督的主体主要有内部审计机构和纪检监察机构。监督的方法可以是证据检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制定完善的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规范监督流程。完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和考核评价相关人员的依据。

《规范》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国务院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为了配合监督检查,建议行政事业单位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业内部审计人员,明确内部审计范围与职能,制定内部审计章程,行使独立的内部审计职责,做好内部控制检查工作,把单位自己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并且配合国家财政与国家审计部门监督检查。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现路径是:实现三个统一(一个组长、一个机构、一个报告);抓住两个层面(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覆盖六项业务(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把握七个关键措施(集体决策、授权批准、不相容职务分离、关键岗位控制、信息公开、预算与绩效管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监督)。

贯彻实施《规范》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规范而规范么?是为了应付检查么?这些问题必须认识清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可以保护财产安全,可以防范管理风险,可以防范各种舞弊发生,可以保护公务人员清正廉洁,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但是,最根本的是形成一种组织文化,一种先进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一种价值观、群体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组织文化促使公务人员形成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成就感。组织文化促使公务人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打造人民满意政府。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目标,道路的选择就有了方向。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3

关键词:交通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对策探讨

事业单位通常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

交通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提升行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挥好财务管理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要认真研究。

一、交通事业单位成本管理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前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正处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行业事业单位面临着资金和财务行业监管要求越来越高等新形势新任务。交通事业单位在加强成本管理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

成本管理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是行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而全面、科学和合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成本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内部规范体系,相对于本单位来说具有一定的刚性约束作用。目前很多交通运输行业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有的单位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有的虽有体系但不健全,没有实现过程控制。交通基建管理事业单位由于监管资金量大,长期这种现状势必会造成交通运输行业成本管理的盲目性。交通运输行业摊子大、门类多、任务重,涉及资金量大,更需要加强成本管理体系建设。

(二)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成本意识是指具有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理念,并了解成本管理的执行结果。职工良好的成本意识是成本管理的必要条件。

交通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整的运行系统来协同完成,包括成本预测、过程控制、方案优化、经济核算、绩效考核等。目前我国交通事业单位受传统观念束缚,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重视度不够,在成本运行过程中,常常是某个环节众人抓、某个环节无人问,不重视加强过程控制和追问效益源头,成本意识和经营意识薄弱。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淡漠,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上级部门负责。这种不注重成本控制、过程控制,导致事业单位损失浪费严重。最近几年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给交通运输行业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过程控制流于形式,基建及招标采购管理有待规范

过程控制是管理学的范畴。没有好的过程控制,就谈不上好的成本管理。目前由于受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各个交通事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一支笔,直接掌握单位的财权,受约束空间较小,存在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情况,对单位成本管理十分不利。过程控制的流于形式,使成本管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交通建设项目资金量大,涉及面广,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基建管理及招标采购不规范的行为。

二、加强交通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构建适用于交通运输行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用以规范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该体系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和程序、指标体系及风险认定等。建立健全单位成本核算制度、招标采购制度、物资材料的计量、车辆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同时加强定额管理和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和凭证。预算执行过程中,加强过程控制,做到环环紧扣、人人控制、层层把关。对预算外的开支,一般项目不得增加,杜绝预算随意性,使预算管理不流于形式。

(二)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举办各类培训班,对财会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和政策培训,更新知识,对新录用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交通财务人员能够适应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和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及时掌握财务审计管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提高管理层的经营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艺术;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向其宣传成本管理的目的及意义,使之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学习和了解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以保证与成本管理部门的良好配合;对核算管理专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了解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落实成本考核制度,加强财务成本管理信息化

成本考核是指定期考查审核成本目标实现情况和成本计划指标的完成结果,全面评价成本管理工作的成绩。为了正确地评价交通运输行业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工作的成效,应建立健全一个由财会、专业技术、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成本考核管理小组,评估成本计划完成情况,作为控制和降低各种成本的依据。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种有效的资金安全监管方式。交通事业单位更应加强财务成本管理信息化,在系统开发、设备配置、人员培训、数据采集管理、汇总查询分析多个环节积极推进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进行成本管理。

(四)强化交通行业内部审计

交通行业内部审计,是交通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依法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为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实现经济目标提供保证和咨询服务的行为。

为了加强对交通行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促进各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合理使用资金,根据《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有关法规,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对本单位及附属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等进行审计。

(五)加强过程控制,规范基建管理及招标采购行为

为实现交通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必须规范基建管理及招标采购行为,加强过程控制。所有的土建工程、物资采购,全部委托招标公司进行招标,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开标、定标结果等都要公开进行,所有项目纪检部门全程见证监督,所有结果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同时制定针对性强的内部控制机制。对项目规划、批文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内控点”全部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认真规范零星采购行为,推进采购全过程监控。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严肃查处弄虚作假、串标、围标等腐败行为。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4

【关键词】内部控制规范;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颁布的背景及必要性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等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4月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一起构成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加强和规范了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

但该体系主要适用于企业,至2012年11月29日前,我国没有正式出台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内部控制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进行指导。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有130多万家,数量众多,机构众多,这些单位管理的国有资产的规模巨大。政府绩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规范(试行)》的出台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高政府绩效而言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相关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总体上得到不断提升。但是,有些单位仍存在管理制度设计不完善,实际执行不到位,监督走过场等问题,财务管理混乱,缺乏内部控制,造成资产损失浪费的现象还非常普遍。有些单位利用虚假发票或掩盖不合规支出,或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更有甚者采用“白条抵库”、虚构业务等方式贪污挪用财政资金;此外,出借银行账户、违规处置国有资产、未经批准擅自对外签订经济合同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和管理模式的内部控制制度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主要内容解读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这个文件的出台,将弥补多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空缺,更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一改借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尴尬。

该规范分为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6章65条。

(一)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要求单位的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的空白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兼顾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关注单位的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及高风险领域,对这些重要事项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这需要单位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来考虑是否以及如何实行重点控制。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的内部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这一原则要求单位在完成某项工作时必须经过互不相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同时还要求内部控制的监督部门或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独立性。

4.适应性原则,单位的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的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与所涉及的经济业务的范围和风险水平相适应。这一原则要求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具有前瞻性,适时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随着单位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单位的内部控制应该不断修订和完善。

(二)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要达到的目标

《规范》(试行)中规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1)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国家法律法规是经济活动的依据,是社会良好经济次序的保障。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规范本单位的经济行为,确保单位经济行为的合法合规。内部控制就是要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者,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单位要如实记录单位资产的使用状况,资产的购买、入库、使用、维护、报废都要有相应的记录,把责任分配到具体的部门及人员,同时财务人员对资产相关收支做相应的记录,规范的执行应该能够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流失。企业会计原则的底线是净利润或每股收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原则是建立一个受托责任报告模式,重点关注资产和支出。而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则是对任一会计主体的共同要求。

(2)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舞弊和腐败的根源在于单位内部控制的不完善,单位的管理存在漏洞,给腐败留下了可趁之机。《规范》(试行)要求单位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以及评价和监督等方面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把单位的各项风险降到最低,铲除舞弊和腐败的根源。

(3)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宗旨,在倡导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下,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满足公共效益为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规避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三)新提法--单位层面内控

在《规范(试行)》中,把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列为单独一章,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相对应。单位层面内控这是一个新的提法。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要求,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这种新的要求对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减少和杜绝舞弊,会起到好的效果。同时,财政部还强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并且,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四)业务层面内部控制重点关注的六项业务

《规范》中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具体控制的要求,与企业内部控制关注组织架构、资金活动等18项业务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在业务层面关注的重点大大减少,仅为6项: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六个,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五)内外部相结合加强评价与监督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评价和监督,财政部也进行了规范。要求内部监督应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应保持相对独立,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努力做到制度健全、核算合规。此外单位还应接受国务院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内部与外部监督和评价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几点思考

本规范作为指导性的文件,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重大经济活动风险。《规范》(试行)在第六章附则中规定,本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因此在2013年内,各级财政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规范》(试行)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正式实施打好基础。

(1)增强单位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将内部控责任落实到实处。各单位要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单位领导在宣传中要其带头作用,营造一种注重风险防范、强化责任意识、崇尚诚实守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控文化,为全面贯彻实施行《规范(试行)》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单位领导要明确其在内控体系之中的主导性地位,认识到其在单位日常工作和财务工作中责任人的地位,对单位财务报告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合理性负责。

(2)做好单位内部组织工作,各单位要注重强化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责任主体意识,牢牢把握内控规范实施的契机,筹划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按照规范的要求,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梳理风险管控流程,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优化内部信息系统,建立内控责任与单位人员绩效考评相挂钩的机制,为按时有效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做好基础准备。设置合理的内部控制岗位,配备能够胜任工作需要的人员,使之能够适应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由单位领导组织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重大经济决策小组,对未来的重大经济决策进行讨论验证,降低单位面临的经济风险。

(3)做好对《规范》(试行)的培训工作。实施全方位的内控规范培训,强化培训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培训方案要尽可能具体细致,并依培训对象不同而有所调整。培训范围要力争做到“全覆盖”,既涉及单位领导又面向相关业务的操作人员。培训工作要常抓不懈,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形成制度。各单位要充分利用2013年这一年的准备期,采取集中研修、内部研讨、专题讲座、业务竞赛、专家咨询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进一步抓好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宣传培训工作。让全单位工作人员熟悉内部控制制度,掌握和了解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业务流程、主要风险和管控措施等,让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内部控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孙慧,朱晓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探究[J].财会通讯,2012(10):110-111.

[2]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财会[2012]21号.

[3]蔡志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浅析[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8.

[4]石海平.行政事业单位内控:预算取代成本效益[N].中国会计报,2012-12-28:1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5

关键词:医院;内控体系建设;精细化管理

内部控制最早起源于英美等国,1992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协会、财务经理人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f会五个财务会计专业团体组成的内部控制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以及目标等内容进行了规定,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等要素。随后我国于1997年也开始对内部控制开展系列研究并逐步规范制度,以确保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比如由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等相关政策。而当美国的“安然事件”和我国的“银广厦事件”被曝光以后,由财政部于2001年起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要求,并逐步发行了一系列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自此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逐渐走向快车道,各行各业纷纷出台各自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比如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出台《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出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制定《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征求意见稿)》等,其中也包括卫生部于2006年颁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规范了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2008年5月22日,由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正式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同时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及《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征求意见稿),这一政策的为我国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提供了统一的内部控制框架和技术标准,也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完善提供了基础性、权威性的指引。而2012年11月29日由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则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行政事业的一员,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医院也迫切需要调整收支结构,规避财务舞弊,完善内部控制管理,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医院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

一、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目的有外部和内部两大驱动因素,首先是从外部合规监管的要求日趋严格,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相关风险提出了规范要求,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规范(试行)》的出台又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关风险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我市财政局、监察局和审计局也于2013年9月了《关于本市贯彻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意见》强调行政事业单位落实执行内部控制规范。国家层面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就是希望通过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管,来减少经济活动所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保证经济正常稳健的发展。其次从医院内部管理的发展来看,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控制体系来保障自身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在国家《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推动和医改进入到了深水区,医院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加强流程管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将成为医院发展的关键,而且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借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认清楚内外部所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控制好风险以适应新形势也是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着力点。整体而言,医院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来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障资产安全和使用效率,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以及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四项基本原则。内容主要分为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项,这个基本框架无论对于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都是适用的。而在业务层面除了参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有:(见表1)

还可以参照企业内控规范要求和自身医院业务流程进行增加,比如:(见表2)

通过上述流程的梳理和再造构建成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医院要建设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明确医院各职能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基本职责并成立领导小组、管理小组和工作小组。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第六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可以明确,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发挥主要领导作用。医院的院长、党委书记、分管副院长和总会计师应组成内部控制的领导小组,代表医院推进内控工作的决心,确定内控工作的推进策略,进行重要决策,协调工作困难以及审批内控工作成果。内控工作管理小组则通常是由熟悉医院业务,具有项目领导和管理能力的人员组成,一般包含牵头的财务、内审或办公室的部门负责人,主要负责草拟工作计划供领导小组审批,制定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推进以及执行具体工作,解决内控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工作成果等。内控工作小组则是由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或是业务骨干构成,作为具体支持内控实施的工作人员,职能包括协调所代表的部门人员参加访谈、提供资料以及协助开展具体工作,并负责确认相关的工作成果。当然医院也可以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共同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就应在以上三个层面确认彼此合作的内容,按照医院和中介机构各自擅长的领域来划分各自应承担的职责。

在明确了相关内控各层级人员以后,还要确定医院的内控体系实施范围,一般来说应该确保全面性,以及突出重点性。一方面根据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在主体上应该包括医院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而在范围上应该贯穿医院各项业务及事项,确保内部控制能够融入医院经营管理,覆盖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根据重要性原则应该突出重点,对于医院重要的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可以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切实防范重大风险,比如医院的三重一大事项、预算管理事项、收支管理事项、采购管理事项等等。接下来就是对医院层面和各业务层面的流程和控制就行系统的梳理,由于以前医院的内控制度一般是以各部门的制度为限,较难做到各部门之间的融会贯通,而现在内控体系建设就是要在梳理的过程中要打破各职能部门的局限,以流程为引导为医院梳理业务,比如以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为例,在该流程上会结合法务部门对合同签订的控制、财务处对付款支出的控制、采购处对资产采购的控制以及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管理的控制等,通过对该流程的梳理,首先识别出该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未按采购计划进行资产采购,造成全年采购超预算;资产采购未签订合同,造成法律风险;付款支出未按审批权限进行审核等等,然后根据所识别出的风险,分别确定控制目标,并设置相关控制活动对这些风险加以控制,通常用的控制活动一般有:不相容岗位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通过这个流程梳理的过程,要达到明确哪个职能部门参与控制活动,控制活动的时间、根据制度还是单据来加以控制以及如何操作控制活动这四项内容。这个步骤是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由于存在风险,才产生内部控制的目标,而内控的目标就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发现风险,进而控制风险到可接受的程度;为了确保控制目标达成,就需要有效地设计、实施并持续执行相应的控制活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行业实践等标准,通过梳理流程、识别风险和确认控制活动来发现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进而针对内控缺陷制定整改方案,内控工作小组再根据整改方案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内控整改责任人,按照管理小组的指导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持续加以整改直至将内部控制体系以《内控手册》的形式予以固化,而《内控手册》的形成也可以认为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主体部分基本完成,并反映了已建立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在设计上是有效的,《内控手册》一般会包括流程图、流程说明、风险信息库、风险控制矩阵等,其中风险控制矩阵是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按医院业务流程分类记录医院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活动,是后续进行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抓手。

根据《内控手册》的风险控制矩阵,内控管理小组确定内控自我评测的方式,定期组织开展相关职能部门自我评估,并结合内控监督人员执行的独立测试,汇总发现控制执行中有效性的缺陷并加以整改,最终出具内控自我评估报告交内控领导小组审批。对于医院来说,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非一时之功,是需要持续进行的,对设定的控制活动定期自查和独立抽查,最终要在整个医院范围内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长效机制。

三、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

医院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是随着国家依法治国形势的提升而逐步提高的。作为医疗改革发展的前头兵,具有公益性质的医院也需要加强自身管理水平和流程建设,按照严格的制度来加以治理,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正是基层单位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的具体行为,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助于新形势下预防腐败行为,促使医院建立廉洁高效,真正满足人民需求的服务型单位;也有助于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水平,保证医院能贯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所有重要经济事项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郝建国,陈胜华,王秋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际操作范本[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5.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范文6

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本文重点阐述了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方式,以期为今后行政事业单位构建会计管理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当中,管理会计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有效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过程,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但是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管理时,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构建,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一、行政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原则

(1)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我国很多企业都已经陆续建立了管理会计体系,并总结了许多经验,行政事业单位可借鉴这些经验及理论,以促进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但行政事业单位无论是管理目标、市场竞争、责任机制等方面都和企业存在极大差异,因此在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时,不能直接照搬企业的模式,可在和企业相似的方面,如预算管理、绩效、项目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适当借鉴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在借鉴的同时,要充分结合自身特性,以高契合性的管理会计体系推动管理会计的有效开展。

(2)以公共经济学作为构建的理论依据。公共经济学即是以政府部门主体的经济研究理论,最初理论中仅仅是以政府财政,政府收支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很少对相关的经济管理展开探究。但近年来理论在研究方法以及内容都有了大幅延伸,在传统财政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拓展,强化了关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管控作用。在研究方法方面,更加重视实证分析,将理论落实到政府实际,也就是要重视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采集与分析,这也正是落实管理会计的主要途径。综上所述,日渐完善的公共经济学理论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体系构建中,可加以参考。

(3)强调体系中的行政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能,因此管理会计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构建除以上原则及依据外,还需结合行政管理学的内容。传统理论强调从官僚制的角度分析如何制定政府管理方案,是以政府内部取向作为行政原则,并没有从公共视角以及经济视角加以分析,但随着各地民主化的陆续改革,官僚制的视角已逐步被否决,随之而来的公共管理视角已成为现代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并已成为了现代政府管理活动的主要取向。相应的,经济管理活动也需要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体现在管理会计中,可通过绩效、项目结果分析等方式,如利用可学的评价模式以及激励手段来加强行政事业等单位工作人员的业绩,有效地将业绩策划以及评价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对于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视程度,起到公共环境对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督与约束作用,从而促进行政管理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思路。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系构建时,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特点来进行。构建会计管理体系之前,首先要将预算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完善,以期在进行管理决策时能够提出必要的资料信息。管理会计体系应从预算编制阶段作为出发点,强调资金的管控效果,现根据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预算编制,明确各活动以及其中各环节的资金支出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支出管控,使实际支出始终处在预算范围内。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过程中,还需控制好预算会计以及内部控制体系之间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总体构建思路是: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通过预算管理职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的有效衔接,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进行合理的管理,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内控的管理依据就是单位经济活动所生成的相关信息,在实施内控之后,还会产生新的数据信息,对实施内控前后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即可反映出内控的效果,还可对接下来的财管工作提供指导,这些数据信息还可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履行情况能够真实,系统的反映出来,而且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的了解上也有着很大的作用,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效率。

(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内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预测系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过去经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以及问题进行合理的预测时,需要运用大量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为相关规划的制定以及预算编制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现阶段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定性以及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而定量分析法又可分为趋势以及因果这两种预测方法。

二是管理决策系统: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决策时提供相应的资料信息。相对于企业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更加的复杂,而且管理决策的目标也比较多元化。所以,在进行管理会计构建的过程中,通常需要采用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来决策不同的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有调查、经济、比较这三种分析法。

三是预算管控系统:就是利用明确的目标以及预算标准进行合理的管理控制。在进行预算管控时,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对各个环节中的信息进行收集以及分析,并且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保证预算管控能够顺利进行。目前,常见的预算管控方式主要有归口管理法、分权管理法、责权利相结合等等。

四是项目管理与责任会计系统: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部门预算支出是由基本支出以及项目支出这两项支出构成的。在公共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当中,利用定额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基本支出预算,因此,只要将项目支出预算有效地进行控制就能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做到最好。责任会计系统的建立以及应用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信息变得更加全面,为行政事业单位对项目的管理以及控制带来了一定的便利的。

五是业绩评价系统:将预算、管控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资料利用责任会计的方法来进行定期的考核。在进行业绩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科学的评价模式以及激励手段来加强行政事业等单位工作人员的业绩。有效地将业绩策划以及评价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于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视程度,进而逐渐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

六是内部报告系统: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都要全面的书写在内部报告当中。其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决策、管控、评价等等各个方面的会计报表以及说明。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效率,而且可以有效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过程,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并强化行政管理实效,值得推广。

作者:唐清 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