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1

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随迁子女,另一类是留守儿童。这两大群体有着各自的特点,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由此而导致的家庭教育侧重点也不一样。从二者的共性特征来看,都属于农民工家庭教育的范畴,体现在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教育质量低下,家庭教育的内容单一等方面。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1.1家庭教育主体不同

一般而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实施主体仍然是父母,虽然父母为了生活忙于工作,无暇顾及随迁子女的日常家庭教育,使得随迁子女常出现缺乏管教等现象,但完整的家庭环境、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对随迁子女本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作用。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则一般为祖辈,“隔代监护”有着更大的弊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般都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相应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此外,祖孙辈年龄差距大,“代沟”更加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的另一类监护方式是“上代监护”,即由“留守儿童”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类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也一般采用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对相对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且“上代监护”更不稳定,容易出现“转托”现象。这类儿童的家庭教育要么是完全缺失,要么是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效应。

1.2家庭教育内容不同

基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的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也不同。父母对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比较强调学习目标和期望,希望子女通过学习的方式摆脱农民身份进入城市生活,而对随迁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较少关注,从而造成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和各种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体一般也只能满足其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学业、精神、道德层面的管束很少。这种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都容易产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许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留守儿童父母也只能通过电话或者其他方式与留守儿童交流,这种交流基本很难起到教育的作用。

1.3家庭教育方式不同

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是父母面对面的直接教育,但由于父母本身素质的制约,通常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行为教育方式,缺乏礼仪健康的说服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极易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教育的“负效应”。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基本缺失,隔代监护祖辈则一般会以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孙子辈,但由于精力有限和“代沟”的存在,基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如果是上代监护,因为不是亲生父母,一般都不会严格管教,家庭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社会管理视角下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管理的重要对象,要取得良好的社会管理效果,农民工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解决是关键,其不仅可以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及留守子女的教育质量,而且能大大提升农民工家长自身的本身素质,维持农民工家庭的稳定,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针对上述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同特征,可看出当前农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2.1家庭教育主体角色定位偏差或缺失

无论是农民工随迁子女,还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的角色缺失是主要问题之一,其不仅包括家庭教育主体角色的缺失,还包括主体角色定位的偏差。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但在农民工家庭中父母很少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生活的负担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认为将子女托付给学校就是所能承受的极限了。其中虽然有少数家长比较重视子女的成长,可是教育不得法,对现代素质教育理解不全面,常常与学校教育产生矛盾,家庭教育主体角色定位产生偏差,使得孩子无法正确把握教育方向,无所适从。

2.2家庭教育目标、内容和氛围缺乏合理性

通常家庭教育的目标取决于家长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职业经历、兴趣爱好的影响等。因此,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目标一般定位在“跳出农门”、“光宗耀祖”或者“学历竞争”等方面,很少考虑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社会需求等。农民工家庭教育通常都是一味地强调学习,而不考虑子女的心理和行为规范教育。再加上家庭教育氛围不佳,父母自身存在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等,对子女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此外,农民工家庭许多存在夫妻关系不和,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尤其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自暴自弃,更容易产生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如发生盗窃、抢劫、寻衅滋事、非法侵入、贩毒、等刑事案件。通常,这类事件的发生在随迁子女群体中较为常见,主要是家庭教育目标和内容缺乏合理性,再加上城乡巨大差异产生的心理不平衡。而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目标、内容和氛围基本空白,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同时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的负面影响深远,对孩子要不就是娇宠过分,要不就是撒手不管,再加上文化素质低下,甚至是文盲,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懒惰、任性、霸道的习惯,心中只有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约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没有上进要求等各类问题。

2.3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种不良的教育方式,过度保护型、过度严格型和过度放任型。过度保护型表现为家长不注重孩子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无原则包办代替;过度严格型表现为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忽视孩子的独立性,严厉管教和强迫教育使孩子怯懦、消极缺乏自信和自尊;过度放任型主要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缺乏自我约束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多为过度严格型和过度放任型两种,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一般都简单粗暴,对孩子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极易导致孩子心理畸形。而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大多为过度放任型,因为父母长时间无法和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祖辈和上代监护人也无力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导致对留守子女的教育无法深入,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缺乏管教的状态。

3.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着各种问题,分析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整个社会环境造成农民工社会地位、生存状态现状,由此而产生相应的各类问题,家庭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另一类原因来自于农民工家庭自身的特征,这些与生俱来的特征对农民工家庭教育产生深刻烙印。

3.1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

农民工作为城市的特殊群体,始终游离于城市之外,受到排挤现象严重,即便是拥有了城市“新居民”这样的身份,仍然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农民工子女自然也随之承受着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来自城市居民的,也有来自农民工本身的居住环境。通常,大多数外来民工居住条件较差,外部社会环境恶劣,网吧、游戏机房遍布,对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而城市家长也经常会因自己的子女和民工子女同桌,或经常一起玩耍而到学校里要求老师换位置等,这种排斥行为都会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导致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困难重重。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相对更差,表现为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落后。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较差,在情感与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在学习、思想和品行上缺乏正确引导;各种安全隐患存在等。这样的整体环境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

3.2家庭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

家庭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教育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是是当前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家长能享受到相对完善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对子女的教育无论是从方式、内容还是投入上都具有较大优势;而农民工家长基本无法享受一些公共服务资源,更加缺乏家庭教育投入的精力和资本,由此导致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或问题多多。其中,城乡家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不平衡,成为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随迁子女由于家庭地位和求学障碍,通常会被激发出城市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存在强烈的被剥夺感,被隔离感。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农民工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敏感,也导致其难以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

3.3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其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工群体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政府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重点也大多集中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对农民工自身的各种高级诉求(如发展和素质提升等)一时之间难以满足,由此带来整个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差,使得农民工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使得其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留守子女,没有完善的城乡统筹保障体系,农民工父母也不能为留守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关怀,最多也只能是从物质上满足。因此,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3.4农民工群体自身特征的影响

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从事的职业类型以及农村社会的集体烙印等都使得其在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民工来自于农村,但居住于城市,传统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生存标准产生冲突。在农村时,农民工以子女跳出农门、当干部、搞技术或从事其他职业为主要家庭教育目标和期望;而到了城市工作生活后,现代社会的生存标准又使其可能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尽早让子女就业或结婚生子等观念在农民工群体中较为常见,如此的家庭教育理念必定会产生各种家庭教育问题。此外,由于农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有些监护人甚至是文盲,无力在家庭教育中承担起教育子女学习教育的任务,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子女进行家庭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因其从事的职业而极易产生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4.社会管理视角下提高农民工家庭教育素质对策建议

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能有助于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样地,有效的社会管理手段也能促进农民工家庭教育素质的提升。

4.1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和生活条件,将农民工纳入社会管理体系,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不仅使农村基层组织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能使农民工在城市中也能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都关心爱护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良好社会风尚,有效推进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4.2构建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构建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之中,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立足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体系,扩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覆盖率。为农民工所居住社区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家庭教育社会工作者队伍,提高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发挥社区社会化服务的特点,建立专家队伍、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协同配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4.3加大财政投入,扩充家庭教育资金渠道

针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夯实家庭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如可为农民工居住社区免费提供家庭教育场地,开展各类亲子互动交流活动,使农民工父母和子女之间能加强沟通。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均衡化建设,优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途径。

4.4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优化农民工家庭环境

强化对农民工家长的教育引导,倡导家长更新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教育,本着沟通—理解—宽容—尊重的前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应由传统的简单粗暴的行为教育向健康的礼仪说服教育方式转变。同时,注重培养各类家庭教育优秀典型,如“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无毒家庭”、“零家庭暴力”的创建活动等,提升农民工父母的素质,为子女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5.结论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2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公平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促使体现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首要人权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城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由此产生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然成为我国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指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留守儿童是中国最近几年愈发严重的社会现象。关注留守儿童,发现问题及成因,有效、及时地提出建议和对策将会十分有用。

二、农村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人在蓬安县济渡职业中学执教时调查情况分析,该校留守儿童教育大致有几种结构类型:单亲型。父母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家庭称之为单亲教育型。祖辈型。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和他们一起生活的家庭我们称作隔代教育型。寄托型。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把孩子寄托在亲戚或朋友家中的我们称之为寄养教育型。

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先天教师,可是在农村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偏少,没有有效的引导,与孩子之间产生沟通隔膜。由上述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背景情况可知,大多孩子留守农村,没有跟随父母在一起。他们在成功的时候得不到父母的赏识,失败的时候得不到父母及时的鼓励,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的时候得不到心灵上的抚慰,导致留守儿童的“情感饥渴”,产生不良心理,形成了内向、悲观、孤僻、任性、冷漠的性格。

2.学校教育失当

(1)学校基础条件差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大部分中小学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基础条件很差,学校建筑面积小,设施简陋,校舍破旧,偶的教室甚至没有窗户。教室配置更是甚少,只有破旧的桌椅板凳,教室地面是水泥地面,更没有城市中小学常见的多媒体投影仪、空调、风扇、饮水机等等。操场也非常简陋,多是水泥面操场,没有跑道,沙坑。

(2)教师流动性大,教育缺乏连续性

教师是受着社会的委托,在教育机构对学生的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的专业人员。一个好的教师,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习的引导,并且能够对学生在行为上有所帮助,包括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养成积极待人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等等。但是我国城乡差别比较大,不仅表现在学校基础设施上,也表现在在教师的素质水平上。在贫困地区,教师的流动性非常大,流失严重。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文章从家庭、学校两个角度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力图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良方。

(1)突出家庭教育

父母对留守子女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虽然不能经常陪在子女身边,但他们仍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履行教育责任:第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父母要树立新的观念,重视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并通过电视、报刊、收音机、书籍、网络等途径学习新教育理念,增强法制意识。第二,履行教育职责时不能忽视情感教育。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缺乏温暖和关爱,要比贫穷更可怕。父母要主动与留守子女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传达对孩子的关爱与厚望。

(2)发挥学校优势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机构,农村中小学务必要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引育工作,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教师要真正承担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责任。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农村学校教育设施。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此同时,我们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首先,要完善学校最基础的设施――比如,孩子每天上课的教室,增加教学楼的数量和质量,但也要注意教室的环境,如:教室的采光,地面的平整,黑板不能反光等等问题。第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农村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农村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加教师出去培训的机会,增加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三,教师要重视、关心留守儿童,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如果教师能经常地关心,哪怕一句简单的问候,期待的眼神,肯定的微笑,都能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关爱。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6―01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生活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农村土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了改善生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就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社会群体。从调查中发现,除了流动人口面临的生存问题之外,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最重要的,教育涉及到义务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队伍庞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出现问题。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不仅违背了九年义务教育法,还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人口素质。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 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都是被父母留在亲属身边的孩子,长时间见不到父母亲,只能由祖父祖母照顾,甚至留在其他非直系亲属身边,安全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人身伤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照顾,同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常受到欺负,女孩则容易受到犯。除此之外,留守儿童受到父母的管束较少,在安全意识缺乏的情况下,摔伤、溺水等现象频繁发生。

2. 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情况很多,有的父母双方都在外,留下老人在家照看孩子,老人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束手无策,更是没有让他们受教育的意识,想当然的,孩子的学习就不被重视。有的情况是父母其中一人在外,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家中虽然有父亲或是母亲的照看,但是以前两人的家务、外事现在都是由一人承担,孩子的学习也被忽视了。农村的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甚至还有很多没有读过书的父母,他们只能在生活上照顾孩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无能为力。农村学校教育水平也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自然受到重大影响。

3. 道德问题。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由祖父母教育,这种隔代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文化教育问题,其实潜在的问题是道德教育。祖父母那一辈人大都是没有受到文化教育的一辈人,再由他们抚养教育孩子,弊端可想而知。再加上农村的学校教育水平低下,老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不是很重视,农村孩子过多,农村教师资源缺乏,在孩子太多的情况下,老师不能顾及全部学生,没有受到关注的学生就会出现一些道德方面的问题。

二、解决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了家庭困扰,影响孩子成长,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城市化进程。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 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外出打工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等生活条件好了再抓。因此,外出打工的家长最好不要双方都出去,留下孩子给老人扶养。父母双方可以留下一个人在家专心抚养孩子,或是带着孩子外出打工。父母外出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孩子,但是耽误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得不偿失,毕竟教育是关乎人一生的大事,不可忽视。但从根本上来说,相关地方政府部门还是要提高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关注,创建更多的务工岗位,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4

关键词:现代家庭教育;孩子教育;基础教育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基础教育的作用,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乃至终身受教育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基础。近些年来,现代家庭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家庭缺失教育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就从现代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失为基础进行讨论,主要进行三部分讨论,分别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代家庭教育缺失原因以及对策,下面是具体的报道。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家庭中的父母或者是其他长辈对于孩子循序渐进地引导、教育的长期过程。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年龄尚小时将孩子送入学校,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更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更快融入集体生活中。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属性是早期性,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学习,就开始了生活习惯的培养,因此需要父母加强对孩子语言表达和基本动作的引导。其次,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这里说的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道德观的正确培养,引导孩子正确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对于真善美的认识,优化孩子的心灵。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孩子早期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近些年来,社会上存在比较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现象,仔细分析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总结如下:

1.父母亲情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浓厚的亲情,家庭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但是很多家庭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亲情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父母或者是其他长辈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无法及时进行情感的沟通。常见的原因是父母的工作比较繁忙或者是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的心理活动不能及时了解和沟通。孩子出现问题或者对于一件事情存在疑惑时,家长不能及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孩子同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纽带,情感交流较少甚至几近于无,基本谈不上系统全面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2.责任心不足

不少父母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的父母,不能迅速完成被照顾到照顾孩子的角色转换,不能承担起对于孩子教育的责任,没有精心考虑孩子未来发展的规划问题。一方面父母认为,自己只需要保证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照顾、督促和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的行列之外;另一方面是家长没有用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真正的心理需要,没有学习如何去耐心教育孩子。

3.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滞后

不少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没有现代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现在列出几种在家庭教育中不适当的方法:(1)父母采用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2)父母采用收买的方式教育孩子。(3)父母采用对比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喜欢用别人家孩子优秀的地方激励孩子的进步,但是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出现排斥感和抵触感,不利于孩子真正的进步。

三、应对措施

根据对现代家庭教育缺失原因的分析,每个家庭应该反思自己身上不足的地方,并及时进行改正。下面几点可以更好地做到现代家庭教育:

1.家长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家长应该学习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是以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说教。父母更多的应该是说服教育,用浅显易懂的例子、用心平气和的语调讲明这样做的危害性,而不是过去那种大声呵责、打骂。

2.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的教育思想是要紧紧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性的,不仅是学校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社会需要从小对自己的爱好执着追求并不懈努力的人才。

3.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比如说话有礼貌、不说不文明的词汇、经常打扫家里的卫生、餐桌习惯等等,这些生活的细节孩子在成长的阶段都会不知不觉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模仿,家长应该做好榜样。

4.对孩子要严格要求

爱孩子不代表无限地宽容和放纵孩子,对于孩子偶尔出现的不恰当的行为和错误,家长应该及时进行制止和批评,让孩子知道家长是有严格要求的。让孩子知道家里、学校、社会都是有规则的,不能超越规定,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力,错误的事情一定不能做。

5.帮助孩子建立自尊

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家长应该逐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做一件小事的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可以有适当的奖赏,帮助孩子树立做决定和做事情的自信心。即使孩子的发展与父母为他设计的目标不一致,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缺失的家庭,家长应该及时反思缺失的原因,并且积极做出对策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99-121.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重要作用;存在问题;分析原因;解决策略

年轻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问世后,便多了一份欣喜,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教养孩子。家庭是人生的摇篮,儿童在人生之初从家庭中获得的经验及所受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家庭便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1〕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一名城镇的幼儿教师,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幼儿与家长,我发现很多的家庭教育进入误区。

1.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爷爷、奶奶、父母围着她(他)一个人转。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不同,就存在了教育步调不一致,常常是父亲这样,母亲那样,或者是父母说该这样做,而奶奶、爷爷都说就不必这样做也行,你说东,我说西,这样要求互相矛盾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头脑里的正确是非观念就不可能形成。〔2〕例如,我的邻居文文小朋友,是个讲卫生的孩子,她每次看到地面上的垃圾都会主动捡起,送到垃圾桶里(她妈妈经常对她这样教育),有一天,她和奶奶在小区里散步时,发现地面有香蕉皮,她刚跑过去准备捡时,奶奶一把拉住她,说别把手弄脏了,手上有细菌会生病的。奶奶的话打消了文文捡垃圾的念头。现在她每次看到地面上有垃圾都很矛盾,不知道该不该去捡。

1.2 片面重视幼儿生理健康,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听到家长问孩子:”你今天吃什么菜了?你吃饱了吗?你穿的衣服少,冷吗?“……每个家长对孩子衣食照顾得细致入微,认为这样对孩子就够了,殊不知在儿童的教育上同样还需要我们用心与他们交流。一般在家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比较重视与亲友的沟通,而缺乏与老师和教育专家的沟通;家长们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和身体健康比较关心,而不太重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

例如:我班有一个女孩,各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可当别人在夸奖这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母总是很谦虚地说,自家的孩子很一般,过奖了。诸如此类的话,殊不知他们在无形伤害一个幼小的心灵。孩子认为父母的评价是正确的,在活动中表现不再积极、自信,性格也变得木讷了。

1.3 片面重视智力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品质是人们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独立性、自制力、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等诸方面。任何一个人的认识实践活动都是智力品质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非智力品质共同作用的结果。〔3〕可是现在的父母却把智商看得很神圣,认为智商高的孩子长大就能成才,就能有成就,在“智力投资”和“智力开发”上不惜一切代价,而生活上呵护过度、骄纵、溺爱,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怕苦、意志不坚强等毛病。另外,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幼儿期就地自己的子女实行定向培养,强化训练,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要孩子学绘画、学舞蹈、学电子琴、钢琴……连星期天,节假日也不让休息。爱子之心可嘉,但往往事与愿违。有一位小姑娘,原来十分活泼可爱,自从她学习电子琴后,每天家长则强迫她弹几小时,加之家长恨铁不成钢,动不动就批评、惩罚,不久,她就失去了往日的天真活泼,变得自卑、怯懦。

1.4 忽视家庭德育教育。德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儿童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道德突践逐步形成的。〔4〕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可是现实中,许多家庭都忽略这一点。有的家长认为幼儿人小不管事,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追究,任其发展,信奉树大自直。有位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在摇篮中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的种子越早越好”。这话一点不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不爱惜粮食,包子、馒头满地扔,不尊敬长辈,稍有不顺心,开口就骂,动手就打;有的小男孩子甚至要爷爷爬在地板上当马骑来取乐等。只要“小皇帝”提出来的任何要求,家长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他的要求,可是这些父母及家庭成员就忘记了、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

在现实中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家里打碎了一只碗,父母就大发其火批评孩子不认真,不爱护物品。当孩子打碎邻居家的玻璃,家长却在左、右看看是否有人看见,看无旁人就轻声对孩子说:“别吱声,人家没看见”。接着急急忙忙拉着孩子离开“现场”。这样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品德,都是正直的对立面。

又如在一个星期一的上午,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玮玮不小心踩了宝宝的脚,玮玮连忙说对不起,可宝宝二话没说,抓起玮玮的手狠狠地就是一口,椭圆形的牙印深深地印在玮玮的手上,还洋洋得意地说:“我妈妈告诉我,谁要是欺负了我,我应该回打他,不然我就吃亏了”。

两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充分的体现出两个家庭教育要求不同,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教育效果也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以上四类问题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探究,我认为原因是多种的,下环节我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

2.家庭教育问题产生原因 2.1 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指导。一些年轻父母不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也不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不懂得怎么样的教育才能有效地让幼儿全面发展,忽视孩子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培养等等,所以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时常带有盲目性、随机性和主观性。〔5〕在教育方法上还存在落后不适应幼儿身心特点方法。通过责备、打骂等粗放方法教育还很严重,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如暗示法、引导法、心里换位法等谈不上合理运用,加以创新。

2.2 没有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十分重视孩子成长,但却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言语上,不大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身体力行地起到学习榜样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没有具体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生活、学习环境。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文化层次等种种原因常会有两个极端: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往往表现父母娇贯放纵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惯。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需求,听之任之。还有家庭父母之间不和睦经常吵闹,晚辈不能尊敬长辈等等。给幼儿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2.3 错误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对于自己的唯一的孩子,难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存在着“独苗思想”,主要折射为以下三方面:

2.3.1 过多的营养,家长们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拼命地让吃这个吃那个,生怕子女哪方面发育不良或是有所欠缺。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孩子消化不良,身体发育过早,而且还易形成挑食,不爱惜粮食等问题。

2.3.2 过多照顾与保护。家长们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了,包办代替孩子所有事情,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养成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

2.3.3 过多的期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缺乏远见,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习惯于从具体问题着眼,急于追求近期效应,一些家长以为发展特殊才能就是子女成才之路,于是不顾子女的素质条件,过早定向拔苗助长,把自己年少时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2.3.4 过分强调学校教育,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有许多家长存着这样一种观念:孩子送进学校,教育的任务自然就交给学校和老师了。做家长只要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学习,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我的孩子习惯不好,能力较差,是老师教育不当造成。这些家长的认识,往往反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严重脱节。

以上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给幼儿发展产生了消极和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究竟如何引导、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我提出几个对策仅供大家参考。

3.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家长和孩子都很重要。良好的家庭里充满着和睦友爱,有利于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同样,在不良的家庭关系中,幼儿会觉察到令人压抑的、充满恶意的气氛。现已证实,家庭不知睦对幼儿神经系统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

还应记住,整个家庭生活作风,不仅会影响大人们之间和睦关系,简直可以说,它会像掺加在乳汁里的东西一样被孩子吸收。一种是井然有序,另一种是混乱不堪;一种是乐观而富有朝气,另一种是萎靡不振;一种是富于生活情趣,另一种是白白消磨时间;一种是性格开朗,关心他人,另一种是孤僻闭塞,不与他人来往。被“吸收”的行为方式也一定会终生留在他们心目中的。

3.2 教育要全面适度,不求早专。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要认真抓紧,又要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注意孩子健康。早期教育不反对教孩子认字、学画、算算术,但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教会孩子认识活动的一般方法,培养训练思维、记忆、观察、想象等能力。同时通过智力活动来培养孩子行为中意志、情趣、习惯,激发其求知欲。有的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往往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想让孩子及早掌握一门专长,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半途而废。其实,早期教育不必急于为孩子选择专长,而是应让孩子全面发展,为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等打基础。家长还要不断学习,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3.3 家长要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早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家长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精神风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模仿力强,判别是非的能力低,日常中如果家长言行文明,举止大方,孩子也会文明大方,反之,如果家长满口粗言秽语,孩子也会跟着模防。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孩子不做的,自己也不要做;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应及时教育纠正;要坚持讲道理,使之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帮助孩子逐步学会分清是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4 注重教育合力的形成。家庭成员教育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里,对孩子的要求要做到统一,当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们应谨记的是必须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即使有争执,也应背着孩子提出,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了教育效果,还产生不良副作用。〔6〕此外,家长和学校要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家长要密切配合老师,共同对孩子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会达到较好效果。据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最听老师话,老师说怎么做,他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家庭教育碰到什么问题,及时反映配合老师进行个别教育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如有些孩子在家很懒惰,在学校却很勤劳,在家很任性、自私,但在学校却很有礼貌,乐于助人。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系统性强,周期长,它需要耐心细致的教育诱导,优良的环境熏陶和良好的品质行为的示范。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娇弱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到大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7〕因此,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要抓住孩子的早期教育的良好时机,挖掘教育潜能,努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 涛.现代教育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8):1082

[2] 现在教育报.中国家庭教育的特点,2003.12

[3] 教育部考试中心 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18

[4] 史慧中.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10):163

[5] 袁 琳.中华现代教育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7):993

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6

高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一般来说,在这段时期内,学生的人格尚未完全形成,社会实践和阅历比较缺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较为薄弱,不能较好地处理心理冲突问题,导致心理和行为容易失衡和失控。因此,研究高中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心理问题,对指导学生处理好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一、心理问题现状

高中时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了激烈的变化。身体方面,学生的身高、形态和声音等体征变化明显,第二性征也开始突现,个体差异性日益显著;心理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性意识越发强烈,希望得到认可和肯定,渴望异性的关注。身体上的变化、心理上的变化以及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冲击,在这种影响和冲击下,一些学生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癔想、厌学、失眠和社交恐惧等等。

为了更好地探究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在所在的学校里随机抽查了100名学生(男女各50名)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他们进行访谈,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发育困扰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高中学生对身体体征的认可程度差异显著;在公开谈论性和公开演讲等社会意识和性意识方面同质性较高;对自身体征认可度不高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自卑和恐惧。可见,生理发育带来的身体体征的变化给许多学生带来了一些困扰,一些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未必是真的,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了生活和学习。有些学生受困于性问题,一方面,伴随身体的发育,开始有强烈的性冲动,另一方面受制于传统性观念,再加上性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生普遍缺乏性知识的正确指导,对于常见的性反应感到羞耻,这些学生注意力通常不集中,学习效果不佳,在与异性的交往中紧张等等。

2.厌学、考试焦虑

在调查的学生中,许多学生有厌学和考试焦虑等心理反应。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没有表现出厌学情绪,但部分学生有考试严重焦虑情况,每逢考试时,常出现失眠、紧张、尿频、不适应考场环境等问题,影响了水平的正常发挥。然而在学习较差的学生中,大多数有厌学情绪,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失落、自卑和恐惧的心理反应,他们厌恶学校和课堂,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走向抑郁或是癔病。

3.心理和行为冲突

高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为活跃,而现实行为却与心理预想的方向相背。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有参加集体活动的意愿,有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的欲望,在现实实践中,同学们却没有按照内心想法去做,而是在决定是否付诸行动的时候,表现出怯场、紧张和害怕,这种心理和行为上的冲突,容易使人出现人格分裂症状。

4.抑郁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有少部分学生有抑郁的表现。这部分学生在交谈中,常表现出表情僵硬、情绪低落、郁闷、颓废和悲伤等情绪,他们大部分对参加集体活动没有太大的意愿,即使是在大家看来非常令人高兴的活动,也不能让他感到愉悦。他们内心十分渴望别人关注他们,但有害怕别人的关注,他们对自己严重缺乏信心,对各类事务都充满着恐惧,他们想改变自己,但又找不到改变的办法。他们很少难聚精会神、专注地学习,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大多停留在“想”上,很少实实在在地做;他们也想参与社交活动,但又不信心,常表现为被动和依赖。这种不良情绪如果不加以引导,日积月累后,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可能会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病,甚至会自伤、自杀等。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认识模糊

高中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之所以关键,是因为这段时间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在这段时期内,学生的人格还没有完全形成,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为薄弱,缺乏辩论事情是非的判断力,低估或高估自己的能力。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常将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视为目标,自己又不具备获得东西的条件,达不到目标,于是产生挫败感。再如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外貌十分在乎,一味地追求外在美,当某些体征不如他人时,又常表现出自卑心理,认识不到外貌是先天的,自己能改变的有素养和学识,这些东西只有通过后天的奋斗和努力才能获得,同时也是最有魅力的东西。因此,高中学生需要教育和引导,避免认识误区,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2.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家庭教育观念偏颇,父母教育缺失和教育方式不当三个方面。在教育观念偏颇方面,由于受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在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严重偏颇问题,一味注重孩子的应试能力培养,而忽视孩子的兴趣、专长和个性,乃至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教育缺失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村中的父母选择了进程打工,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但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有限,不能将子女带进城市,接受城市的学校教育,而是将子女留在家里,留给自己的父母予以照顾和教育,这就使得子女的父母直接教育严重缺失,正是由于父母教育缺失,容易使子女的行为受到的约束变弱,子女将变得任性、骄横和以我为中心,而且在客观上剥夺了他们在生活中的锻炼机会,造成其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不足。一旦生活环境和内容发生改变,他们便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表现为内向、退缩。另外,父母关系失和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也十分严重。

教育方式不当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权威型、溺爱型和放任型。权威型的教育方式强调对孩子的控制,强迫孩子学习,孩子学习好,进行奖励,学习不好,进行处罚,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和不自信。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以孩子为中心,尽力去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抗压能力差。放任型教育方式强调孩子的“自我成长”,对孩子在学习上的事情采取不过问的态度,这容易使学生变得冷漠和沉闷,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发展。

3.学校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