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1

《基础会计学》的课堂教学呈现出知识点抽象,逻辑连贯性强,学习迁移效应明显等特点。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学效果决定学习效果。

高校的教育原则包括了: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教师在《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与大学教育原则相违背的现象为:注重传授知识,忽略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讲授,忽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注重全体,忽略个体:注重知识教育,忽略思想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忽略学生的情绪。

教学方法多样化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习应用能力为前提,以思想教育为保障,以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组合为手段,使不同学习对象均能积极参与并享受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在《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中构建以讲授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认同感和求知欲。

一、讲授法、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习题精练法的结合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通过讲授环节的设计,语调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变化,突出重难点。讲授过程以会计核算流程为支点,扩散到具体的知识点为重点,保证系统完整的前提下逐个突破。讲授过程中做到语言简明扼要、板书或多媒体简明精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难点,理顺学习思路,做到举一反三,实施有效迁移。

(二)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应用要点为:

1.鉴于《基础会计学》抽象枯燥的教学,创造轻松有效的学习氛围,既不要过于严肃,也不要过于放松,通过大量的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重视学习者所提出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指导和解答,总结问题并探索其突破方法:

以《基础会计学》会计等式的教学为例,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共有4中变化形式,如下表列示,不同的经济业务所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但是变化过程并不影响等式的恒等性。教学中结合4种变化分类,在教师的启发下总结出9种变化类型,并根据之前所学经济业务举例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时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点的学习和归纳。

(三)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

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将逻辑连贯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合理设置练习内容,实现对知识点的逐个突破,有效连接,以有序巩固知识、练习技能。以会计基础定义系列为例,选取30道左右经济业务随着知识点扩展逐步深入。布置习题可以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形式,作业的批阅方式可以采取同学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阅、小组评阅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以实现激励效能的最大化。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媒介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对多媒体的精细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1.课件的设计要简明、清爽,突出重点,动画与链接和合理使用有序展示教学内容:

2.控制媒体课件的播放速度,留足学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课件与板书的配合:

3.实现教师讲授与课件播放一体化,防止出现教师讲授与课件播放两个中心,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双篮子结转教学法

“双篮子”结转教学法是指把经济业务处理中涉及结转的会计账户设定为A,B两个篮子,结转的过程就是把归集的相关内容从被转移方A篮子(账户)转移到接收方B篮子(账户)的过程,转移减少的过程则需要在被转移方账户相反的方向记录,即从A账户借方转到B账户借方,借B贷A:从A账户贷方转到B账户贷方,贷B借A。图示如下:

以“材料采购”和“原材料”两个账户为例,材料采购账户为A篮子,原材料账户为B篮子,两个账户均借记增加,即为结转模型一,从A(材料采购)借方到B(原材料)借方,借B(材料采购)贷A(材料采购)。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三、纠错教学法

纠错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观性的为学习者提供错误的教学内容信息,让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发现问题对其进行更正的教学方法。纠错教学方法的应用,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进程。举例如下:

答案公布后做适当停留以备部分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其分析业务得出正确的会计分录,分析会计分录得出归属的经济业务。

四、游戏教学法

OM(odvssey of the Mind),原意为头脑漫游,它最早由美国教育博士米克卢斯和格雷在创造学课程中应用。它主要以竞赛和抢答的教学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游戏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强化学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用中应事先策划好整个游戏过程,并制定完整可行的游戏教学法评估体系,内容包括不同竞赛方式所获分值以及在期末考评中的权重。

五、图解教学法

图解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其内在联系和区别,将复杂抽象的知识体系形象化,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简单易懂,直观形象。以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制造费用为例,见图2。

六、结合生活实际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是指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可结合学习对象的生活实际举例,以突破难点,降低学习难度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生产成本为例:图2―“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账户关系详解图

七、自学指导法

自学指导法是指学习者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自学并结合教师的重点指导来实现对教材内容把握的一种教学方法。大学课堂针对较难或较易的知识点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通过对较易知识点的自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通过较难的知识点的自学,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其忍耐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理论与实务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务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通过收集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系列会计实务教学相结合,满足对学习者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使用要点为:

(一)学习道具选取现实会计工作中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簿,让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体验会计实务的操作,清楚书本和现实之间的断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2

一小学科学教学导入原则

导入环节的设计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与要求,但是要想使导入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首先要对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再参考以下原则进行设计[2,3]:

(一)目的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原则

科学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即“三维目标”[4]。一方面,导入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为每节课的“三维目标”做好铺垫,使其能够顺利实现。虽然在导入环节不能完全涵盖“三维目标”的要求,但应该就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导入的目的性还体现在要紧密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服务。导入虽然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导入的整体性指导入要与整节课的教学活动相匹配,要与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形成有机的结合,让导入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发挥引领作用。导入环节固然重要,但是在实施中要注意时效性,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导入环节的内容不应过于繁琐。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目的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原则,应在坚持教学整体性的前提下,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例如在讲教科版《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课中(本文所涉及的课都来自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以学生播报近期国内外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关的新闻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开始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为实现“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原则

导入的科学性指导入设计应以教材为依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前期知识水平。科学性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以班级为单位,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对导入内容、教师讲授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得导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导入的趣味性指导入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要生动有趣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能促使学生思考导入环节所呈现的问题,为学习重点难点知识起到促进作用。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学实际中要以科学性为主,趣味性为辅的原则进行。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呈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用“覆水能收”的趣味实验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在本节课最后让学生试着去解释导入环节中趣味实验的现象,即由于倒放的玻璃中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从而使得大气压把周围的水压进倒放的玻璃杯中。以此让学生对大气压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原则

导入的直观性指通过教具演示、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感官直接获取相关知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需要具体事物辅助其理解。导入的启发性指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所领悟。科学课的学习往往要通过实验获得数据或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导入时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与途径。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是启发性的基础,启发性是直观性的目的。当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可通过设问等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例如在讲《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利用旗杆模型模拟完整的升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定滑轮的作用。通过老师的提问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定滑轮的作用,让实验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二小学科学教学导入方法

教学导入方法的选择要以上述原则为指导,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选择合适导入方法对于整节课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课堂导入方法主要以下几种[5,6]:

(一)复习导入法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要在学生的旧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所以在讲新课时,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讲《滑轮组》一课时,先通过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回忆起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特点,再引出本堂课的讲授内容。这样可使学生顺利的完成知识迁移,让学生思维更加的顺畅。

(二)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另一种是学生亲自操作。前者主要是一些操作较复杂、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伴随现象》一课时,教师用金属钠与水反应后再滴入酚酞试剂,使得整杯水变成粉色。这个实验现象明显,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反应后水的pH值较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后者所进行的实验操作简便易行,可以让每位同学亲身体验。例如在讲《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让学生进行“拉不开的杂志”的游戏,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在小学阶段尽可能选择一些趣味实验,这符合杜威和皮亚杰提出的游戏符合小学生对新事物认知方式的论断。

(三)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向学生展示不宜观察的实验现象或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讲解。例如在讲《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地震的视频,让学生对地壳运动有所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依赖多媒体。应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7]。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一些有趣且有意义的游戏软件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的教学。通过这种深受学生喜爱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8]。

(四)问题情境导入法

有效的问题引导要与学生的前概念相关联,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主体的研究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尽可能的集中到关键问题上,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提供一个有力支点[9]。问题情境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10]。例如在讲《减慢食物变质速度》一课时,让学生汇报在课前对于超市中冷藏和冷冻区食物种类和食物产品包装的调查结果。并提出学生对于这样储存食物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与食物变质有关。除了上述提到的导入方法外还有故事导入法、古诗导入法等。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三总结

导入环节是一节课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通过3-5分钟的授课内容要让整节课进入主体内容的探索和调查阶段,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决定了导入环节设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导入的设计与授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关;还与不同班级的前概念水平和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等方面有关。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参考本文所提及的导入设计原则与方法,将导入环节设计的既有效、又生动,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引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秀菊.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特色课程“小学科学课实用教学法”的开设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0):146-148.

[2]康晓燕.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原则[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68-69.

[3]赖慧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原则及策略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13,(01):50.

[4]邹俊.论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5.

[5]季宗飞.例谈物理课堂的有效导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1):35.

[6]林忠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导入方法新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1,(17):40-41.

[7]张春玲.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与效果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

[8]水卿梅.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9]刘占兰.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85-89.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原则 方法

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存在问题

第一,汉语作为一门学科,历经数年,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但社会上还有一些无知人士认为“只要会说汉语,就能教外国人学汉语”,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一方面,每门语言都有着它最基本的语法体系,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把语法这种抽象的东西讲清楚。另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往往把教现代汉语的老师直接调过来做对外汉语的老师,这也是行不通的,毕竟对外汉语还是有现代汉语无法触及的全新领域。我们还是需要专业的老师来正确引导学生。

第二,语法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好掌握。语法不管是对于英语还是汉语来说,都是最难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充分的前提下。许多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前期非常有天赋,用法掌握得非常快,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下降,语法规则对新的汉语应用不再熟练,学生开始对语法知识感到生疏,回到原点。

第三,语法教学太过混乱,没有由难到易教学课程安排。所有的语法的学习都是集中在学习初期完成的,这有两个弊端:首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零基础就学习过于复杂、深奥的语法知识根本就是做无用功,学生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全靠死记硬背,根本不能在学生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其次,难学的语法在初期就教完了,中期和后期的学习安排必定十分混乱,学生既不能用初期学习的语法知识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学习现在的知识也会十分吃力。到目前为止,这种教学方法还需改进。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语法教学分为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近几年来,如何将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进行科学的衔接已是对外汉语领域的一个热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更具学术性,后者更具实践性。一般来说,由于现代汉语的老师面向的都是大多数都是本国学生,因此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偏向于理论教学。但在对外汉语这块儿却有所不同,面对外国留学生,他们的汉语水平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语法的定义,最重要的是要教他们怎么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帮到他们,例如:在“他在这儿呆了三个小时”这句话,在英语看来“三个小时”是补语,而在汉语中却是宾语,由于汉语中根本没有补语这个概念,这就非常容易令外国留学生感到困惑。我认为想让老外学好我们的语言,首先是要搞清自己的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区别,这样才能形成初次印象。另外,就是要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以往我们的教学方式就是照搬书本,这根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帮到留学生们。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在课堂上创造性的运用情景再现模式,告诉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解决语言问题,同时适当地、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具体的实践再进行提炼抽象化,让学生真正掌握消化。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第一,我要明确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区别。理论语法是语言学家经过多年的整理与总结,用来解释各类语法现象的固定公式,而教学语法是在理论语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以教学需要为目的和导向的语法体系。理论语法的范围要比教学语法的范围大,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一,两者的目标不同,理论语法主要是用来研究,而教学语法主要是用来教学。其二,适应人群不同,理论语法适用于中国人,教学语法适用于外国人。其三,理论语法的内容比较宽泛,教学语法却比较具有针对性。

第二,语法教学要分阶段,按从易到难的过程一步步来。在第一阶段学习一些简单的基本语法,同时搭配一些简单的词汇,不会让留学生们觉得这门学科太过难学,避免自信心受到打击,还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激起同学们学习汉语的乐趣。中、高级阶段就可以讲一些比较难懂的语法,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高,而且有了兴趣就不会轻易想放弃。循序渐进,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理解。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4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以说这两句诗道出了及时性原则的精髓。教师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时,或在学生遇到了困难,思维暂时受阻时,教师都应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能达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的效果。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独特性原则

    独特性,反映的是新奇、不同寻常的思维。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设计CAI课件时就必须对学生的各种发散联想予以详尽考虑。例如:在教授line(直线),circle(圆),square(方形),triangle(三角形)等词汇时,充分利用Authorware编程和有关工具精心设计文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并链接起来,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网状的结构。学生学习时可通过按钮把内容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图形提示识别单词之意,并联想起很多有关的词汇,进行人机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上“Theme parks ”这课时,教师可以拿出曾经去过的主题公园的简介和地图,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脑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四)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

    (五)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六)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七)点拨法

    在课堂上,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教育创新观念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少、慢、差、费”的问题。学生在大学期问学习英语把重点放在对词汇、语法的把握上,但是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际工具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派上任何用场。那么,是什么造成了我国英语教育长期以来的“费时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是外语教学一直以来照搬国外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此外,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也是造成学生在英语听说上“聋哑”、读写上“文盲”及交际上“痴呆”的一大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依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它的核心就是创新。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在创新教育观念下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一、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民主性原则该原则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和谐,互相鼓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运用英语交流,积极思维。教师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局面。例如阅读材料的内容,学习讲解的方式,以及作业的布置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要与学生“商量”。在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求知欲望高,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在真实或非真实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尽可能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在这样一个有疑问、有迷惘、有讨论的课堂上,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启迪,相得益彰。许多学生的见解和问题,往往是教师忽略或没想到的,使得教师也得到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在这种民主的教学环境下,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并使师生双方成为教育的共同受益者。

2.开放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英语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强调交流与合作,还体现在教育者及教育方式及途径的开放性等方面。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可包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做出开放性的回答。像句型转换、句子翻译、话题讨论等形式的语言训练更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或通过游戏、表演、会话、竞赛、自学等形式不断完善,表现出灵活性和艺术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英语角、演讲比赛、单词接力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开放性原则要求教师放弃自我中心意识和知识意识,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主动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心理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克服包办一切的现象。

3.主体性原则。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讲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语言的潜能开发,没有词汇、语法、结构功能等语言知识的内化,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能提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构成“教学相长”的本质关系。虽然他们同时也互为客体,都是对方的认识对象,但这种主客关系不是本质,这就是说,主体的发展不仅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且把教师也视为并列的活动主体,且发挥着指导作用;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4.实践性原则。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如果不通过大量、充分、多样化的语言输入(听、读)的实践练习,就不会有语言的输出(说、写),就不会学好英语。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使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的目的。企图通过教师的讲解教会英语是劳而无功的,一节课仅50分钟,教师把单词个个开花,语法抠得过细,学生的语言练习就越粗越少,实际掌握的就必然越浅越差。这个反比关系就是英语课堂教学最明显的辩证特征。

二、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实施创新的前提是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创新的基础是扎实的知识技能和大量的研究实践,创新的根本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表现在对知识的摄取、处理和运用上,更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大胆质疑、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

2.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英语学习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掌握了一门交际工具,但从深层价值上来看则是增添了新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因此,英语学习应该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一切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一些效仿性强的实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领会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这些目的可以大到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小到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之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手段上的多样化、因材施教及把握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采用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学生实际和具体教学情况的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如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课后开展竞赛、组织英语角及英语晚会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要求,让他们各有所获,得到成功的感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模仿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兴趣。(2)热爱学生。情感激励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微妙、细腻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情感教育主要体现客观、公正、一视同仁,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不迁怒、不急躁、不训斥学生,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有一颗宽容的心,当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方面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都要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3)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优秀品质非智力因素中对智力和能力有明显作用的性格特征是勤奋,而勤奋往往与踏实、自信、坚韧、刻苦等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坚韧、勤奋、刻苦的优秀品质。在英语教科书中也有大量的课文渗透了意志磨炼性格、培养性格的教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适时进行激励性的教育,力求使学生克服惰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自省、有所进步。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交流;方法

一、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英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学习方法欠妥,致使很多学生反映英语学习挫折感强;同时学生因为英语不是本专业知识,感觉学无所用,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出现学生不学、老师难教的尴尬境地。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加强调听说读写的训练,认为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规则就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如鱼得水,中西文化的差异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在高职院校里,教师通常遵照英语专业教育的思维和标准教授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交际法,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对文、理科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和标准等一刀切然而学生的基础和现有英语运用能力无法与之匹配,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不学,老师难教”的尴尬。因此,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厂地进行文化渗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适当导人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输入文化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一)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人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文化会更吸引学生、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流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人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层次和水平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一个单词、一个短语或是一个句子就可能蕴涵了丰富的文化,所以在初级阶段可能较多地涉及由词汇所传播的文化信息、句子和篇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学生的英语学习会由当初的被动艰难上升到积极主动地享受学习。

3、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对于主流文化中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二)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方法

1、课堂内的文化教学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使用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毫无疑问会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出来。所以在讲解词汇时,必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2)加强篇章文化背景的讲解。大学英语中所选文章体裁广泛,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课文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并对作品作出评价。

(3)创设对话的文化环境。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2、课堂外的文化教学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是辅助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的网络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社会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国际互联网是人类至今最大的信息库,储有最丰富的各类资料。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与世界同行交流,了解国际英语教学发展动向,.共享新的教学资料和科研成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国际交流,查询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更好地促进语言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英语文化知识都介绍到,但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补充。鼓励学生多读以文化为导向的报刊、书籍,对提高外语的文化意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学生,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体、形象、深人、全面的材料,使读者从中获得文化的生动画面,了解它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等,这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3)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在校内可以号召学生举办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如可利用圣诞节组织英语晚会,开展一些包括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戏剧、小品表演、英语知识有奖问答等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和游戏,组织有外国人参加的英语晚会,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等。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必然会加深其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在校外鼓励学生深人到外商独资企业中去进行工作实习或实地调查,直接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观察和接触,体验文化差异,增强文化差异意识。这些都不失为提高学、习者交际文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