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1
一、树立企业创新的意识
企业创新的前提是必须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判断。首先我们应该将创新的重点落脚于是经营创新还是管理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讲,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体的,但严格区分起来,企业经营是外向扩张的,是面向市场、客户、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的,所追求的是组织的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所解决的是企业的生存问题;而企业内部的管理是收敛的,面向的是流程、业务、分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追求的是组织的效率,它所解决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次,企业的创新是有继承的创新,创新并不意味着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是在继承企业以往经营管理成果和成功要素的基础上的创新,一个企业未来的成功更多的要素存在于其过去。企业只有对以往成功的要素有智慧地把握,才可能把握未来的成功。不能盲目的模仿或者赶时髦的推崇某种模式,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引进他人的成功做法。
二、推动市场创新意识
第一、创新市场需求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企业创新需要整体的思路和目标的牵引。以市场为导向,应该成为牵引企业创新的主导力量。
创新客户的需求,就是要抢先一步发现或引导客户需求,以客户的价值观、满意度为导向;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不仅仅是去捕捉机会,适应市场,而是去创造机会,引导消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形成差别优势,并通过强化这种差别优势,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可能超越对手,为企业开拓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第二、核心技能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当新的市场机会出现后,能否全方位一体化地满足客户需求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企业自主拥有的,其他企业不可模仿的综合技能,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保证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三、以市场来检验创新成果。企业是功利组织,创新成果是否有价值,最终取决于客户的评价,取决于市场的检验。可以说客户手中的“货币选票”,决定着企业创新成果的命运。
客户的价值观是企业创新的牵引和导向,客户满意度是创新成果的评价标准。脱离了国情,脱离了市场需求的创新,其风险才是更可怕的,以上所讲的创造需求是有前提条件的,否则企业将陷入自造的需求泡沫中。
为此,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研发管理的组织体制,把对研究成果负责变为对最终产品负责通过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对研发人员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顾市场变化的幼稚和盲目的创新。
三、构筑企业创新的平台
第一、有效地管理创新。创新意味着高风险和高投人,企业必须睿智地解决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建立充满活力且控制有力的创新管理体制,对创新进行有效地管理,避免无序的创新撕裂企业的管理。
对于企业讲,创新是一个整体行为,必须由统一的创新文化作导向。在企业内部,不仅要有创新的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理念,建立基于创新的核心价值体系、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将创新意识贯彻于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成为一个共识和承诺,使创新成为在统一理念指导下的有理智的集体行为。
第二、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的组织氛围。企业创新的天敌是僵化和条条框框的限制,为此,必须建立和弘扬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宏大的具有相同价值观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一个队伍。
四、建立充满创新活力的经营机制
第一、吸引和使用创新型人才。企业创新不仅要有理念平台,还需要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来培育创新的种子。在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要吸引优秀人才,首先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搭建起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给予优秀人才展现个人创新能力的舞台,并由此吸引更多的人才。其次,在用人机制上,能够打破论资排辈,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再次,在企业中必须赋予各级管理者选拔、培养和举荐人才的责任,把下属的是否优秀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一条标准。最后,企业必须建立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尊重人才,但绝不迁就人才。
第二、予创新成果以合理的回报。知识经济的核心是财富的创造方式和知识拥有者的致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报酬体系做出相应的变革。
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2
[论文摘要] 建构国家创新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实践活动。目前,学界对这项实践活动的“如何建构”从技术层面研究的较多,而对其“应当如何”的价值分析却相对较少。建构国家创新体系既是一个探求建构活动的客观规律的求真过程,也是为我国民众谋求福祉的求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后者规定着前者的方向和进展。
一、国家创新体系价值的主体承担
个体的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价值取向作指导,社会群体的活动需要科学的理论作导引。价值、意义与形而上学是紧密关联的。经济哲学、科学哲学、教育哲学与伦理学等学科的重要职责,就在于提供给人们一种对社会活动进行理解和追求的形而上学的理念。施特劳斯指出:“哲学必须谨防希望给人以启迪,然而哲学却必须有启迪作用。”([德]列奥·斯特劳斯等编:政治学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4页)理论化的价值,在国家创新体系建构中自有它们的位置,人们用这些宽泛的符号来确认自己特殊的利益和选择自己的行为,这样最终影响到历史的进程。理论化的价值,是一种智力捷径的形式,把许多事实压缩进一些简单的符号。理论化的价值作为一个标杆,指示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向并告诉活动应该去的地方,并预言它与将去的地方之间的里程,用来测量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的决策者和领导者需要科学的理论化价值观作为行动的指南,社会普通民众的行动也需要理论化的价值作为导引。而理论化的价值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符号,只有那些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怀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情感,又深谙我国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的哲学家或伦理学家才能担当此任。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指出:“一切伟大的伦理哲学家们的显著特点正是在于,他们并不是根据纯粹的现实性来思考。如果不扩大甚至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他们的思想就不能前进哪怕一步。除了具有伟大的理智和道德力量之外,人类的伦理导师们极富于想像力。”([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在我国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哲学社会工作者应该承担起此项任务。
那么,这种理论化的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本质上,价值的选择乃是一个对自我意义认同的过程,同时,这种认同又必须被纳入到人性、历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范围内进行讨论。从人性的角度看,一种价值观是否符合人类本性、是否符合人类追求的“优良的生活”,是这种价值观能否成为普适性建构价值观的基础。现代政治学家认为,人类在本性当中具有一种自决能力,人类依靠自己的自决能力会将那些符合人性和人类“优良的生活”的政治价值观,确立为基本的普适性政治价值观。自决原则,每一个政治社会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政治文化和道德发展。自决原则并不仅仅限于一些价值观和思想产生于一种文化而阻止另一种文化对它们的接受。自决原则允许一种文化决定它自己的新的价值观和目标应该是什么——只要这种文化认定这些新思想是适合自己的。一种观点的有效性,依赖于其包含的理性力量,即其内容本身的普适性,而非制定者的权力和权威。接受者会独立地评价这个观点,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戴木才:政治的价值基础及维度[J],哲学研究,2005(08))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理论化的价值观植根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沃土之中,脱离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理论化的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在自我意义认同的基础上,在现实的问题域中寻找理论化的价值生长点,从而在自我的知识视野中提炼出普适性的价值,并以特有的符号形式向世人提出理论化的价值。
但是,普通社会民众才是国家创新体系“建构是否可行”的最终裁判者。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并不能掌握“建构是否可行”的最终判断权,理论也没有决定“建构是否可行”的最终能力,而只有社会民众才能掌握判断“建构是否可行”的终极权力。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价值偏好,然而,他们对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分析及其“启迪的作用”,最终还是要由社会的普通民众来裁定。社会民众在生活中用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创新体系建构活动的喜好与选择。社会民众在一定的时期可能会被误导,但对现实建构活动判断的最终权利却始终归于他们,并始终是一股无法被消灭的力量。社会民众对国家创新体系价值的认同,是以这种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优良的生活”作为标准来判断的。这是现实的建构活动最终是被肯定还是被否定的决定力量。
二、国家创新体系价值的实现维度
国家创新体系价值具有实质价值和形式价值之分。实质价值是国家创新体系价值的基础和核心。然而,重视创新体系价值的内在本质,并不意味着可以否认其形式价值。国家创新体系价值应当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的有机统一。强调创新体系形式价值的重要性,目的在于保证其实质价值能够可预计和程序性地实现,并不存在基于否定所谓纯粹的建构形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形式必然落实于某一价值立场,并以一定的努力来捍卫这一价值。只为形式而形式,形式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没有价值立场的国家创新体系形式,只是那种随意性制度安排的一种托辞。
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创业教育;思考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区和策源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义不容辞。高校创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创业教育相互联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全社会形成仁爱、诚信、正义的良好风气。[1]而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诚信经营、正当竞争等手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优秀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正处于关键时期。由于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的影响,加之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浅,很难对整个社会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常常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他人,从而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劲头不足。体现在创业教育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竞争中缺乏商业信用,遇到挫折容易退缩,选择项目经不起市场考验,商务活动的处世方式缺乏果断等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准确回答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基本遵循,为科学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第一,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体现时代价值的目标和追求,自觉克服价值取向、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状态。第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历史传统与时展的高度统一性,将传统文化与现实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认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后果,自觉弄清主流与支流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充分理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蕴含的意义,在遇到困难时能沉得住气,以坚定的毅力,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实现自我。
(二)创业教育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近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创业的想法,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创业的实践,所有这些都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诸如理想信念淡漠、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缺失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创业活动中进行克服。第一,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珍惜目前大好的创业机会,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通过创业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正确分析创业过程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增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第三,通过创业教育,教育广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创业与民族经济振兴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第四,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懂得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在个人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道德的标杆来规范和端正自己的创业行动。
二、现状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创业教育引领不足
高校是创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但长期以来,由于高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在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不正确等突出现象,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难题。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
(一)面对未来,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是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是人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会变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为人们的行为活动提供方向和目标,产生行动的意志和情感,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过程中,妨碍大学生自觉开展创业实践的力量和原因可能来自多个方面,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大学生面对未来有迷茫,人生的价值观、利益观出了偏差,导致指引他们行动的动力系统即理想信念模糊。据调查显示,23%的大学生将未来人生目标定位在追求真理、建设国家方面;71%的大学生定位在个人事业与家庭上;56%的大学生希望生活安乐、随遇而安;4%的大学生专心于追求各种物质享受。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学生人生目标模糊,对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没有目标意识,不能形成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意志;另一方面,大学生奋斗目标不坚定,缺乏坚定目标的信念。态度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行为决定于态度,态度决定于理想信念,没有成就出彩人生的理想信念,就不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干事业。上述数据表明尚有许多大学生对于未来人生目标有不确定性,抱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态度,多倾向于满足低层次的个人理想,忽视高层次的社会理想,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信念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相结合。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个人融入社会的立身之本。大学生普遍认为诚信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中诚信品德非常重要。但是面对竞争时,部分大学生并不重视个人诚信建设,考试作弊、伪造个人简历、随意毁约等行为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显示,在考试作弊原因选择中,首先是由于平时学习不努力,为了避免挂科和重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选择作弊的占30.4%;其次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获得各项荣誉;更有18.6%的学生认为所学课程没有实质意义,所以采取作弊手段蒙混过关,草草了事;一些学生在考试作弊问题上怀有从众心理;还有极少数学生已经习惯考试作弊。由此可见,考试作弊等诚信意识的淡薄既有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引导不够的影响,也有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差,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缺乏足够的道德评价能力,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现象不能明辨是非,容易随大流,把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而寄希望于投机取巧。
(三)面对压力,社会责任缺失
责任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角色及所承担义务的诠释,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然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产生了自己的责任,对别人负责是责任,对自己负责也是责任。同样,一个大学生也要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大学生在空前残酷的竞争压力下,缺乏作为事业和家庭顶梁柱的责任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婚恋中缺乏斗志,逃避责任,表现出趋利浮躁的风气,更多地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同时,以个人为本位,一旦涉及个人具体利益,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对未来的人生发展规划,一旦发展前景不能顺利实现,容易产生迷茫。
(四)面对挫折,心理素质较差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创业大学生们承受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很大,经常会陷入心理困境。为此,面对挫折需要加强心理锻炼、提高心理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良好心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虽然人们总是希望能一帆风顺,但创业道路上的挫折总是不可避免。不少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越来越弱,尤其当面对自己所希望的目标在付出种种努力后,目标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时,极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和消极情绪反应,甚至无所适从、焦虑、抑郁,逐渐形成精神疾病,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及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成为大学生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第一,生活苦闷,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压抑着自己对经济条件改善的欲求,导致自我封闭,从而加重心理压力;第二,学业苦闷,学习上的相互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考试压力以及考试成绩与期望之间的差距等,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第三,恋爱苦闷,为自己处理不好异性关系或恋爱关系而苦恼;第四,人际苦闷,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一些矛盾,困扰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对策思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就是要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行为等,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教育及其过程。
(一)用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创业精神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的强大精神武器,也是激发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巨大精神动力。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首要内容是要在共同理想的号召下,激发出大学生强烈的自主创业兴趣,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使大学生在主观上愿意进行创业。[2]第一,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敢于用知识、技术、风投资金、寻求合作等多种途径创立新的工作岗位,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发展自我。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新形势下开展创业的机遇、困难与艰辛,培养创业机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开创自己的事业。第三,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美好的前途,在注重创业成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担负起对国家和社会前途与命运的责任意识,走好成才创业之路。
(二)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创业行为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是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同时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败。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应该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创业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创业实践。一方面,强化对大学生创业者道德认知的引领。在大学生创业行为过程中,通过理论教育把创业的法治、诚信等道德规范和要求教授给学生,使社会要求的创业准则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准则和行为指南。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的情感担当。社会责任感作为维系社会人才市场存在和运行的一种内在于人们良知里的要素,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不仅左右其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三)用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创业取向
大学生的创业取向是创业者对创业目标的目的性认识,是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一个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创业目标和创业方式,都会受到创业取向的影响。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社会各种价值观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高校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需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价值引领大学生创业行为。具体而言,第一,要在价值目标层面,超越对创业教育功利性的狭隘认识,不能把创业看作是解决就业困难的无奈选择,为创业而创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高度,以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创业教育理念,以发展个人兴趣特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视角,指导具体的创业教育改革活动,最终促进大学生人才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3]第二,要在创业理念层面,指导大学生创业者实现和谐创业,自觉把个人兴趣、专业特长、经济目标与社会需要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第三,要在创业行为层面,增强法治思维,自觉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采取合法合规的创业手段,保证依法办事,把创业的每一个步骤都置于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内,决不能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四)用社会主义精神提升创业素质
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能力、心理、胆识等全方位素质的考验。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来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创业实践和创业成功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第一,提升创业意识,做好创业思想准备。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增强自我实现、追求成功的创业愿望,清醒认识创业过程的困难与风险,以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克服创业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将创业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执着追求,顽强拼搏。第二,提升创业心理品质,做好创业心态准备。大学生创业之路必然充满艰险与曲折,不仅需要大学生创业者独自面对变幻莫测的激烈竞争,还需要正确决策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能够持续保持积极沉稳的心态。第三,提升创业资源意识,做好创业技能准备。大学生创业者除了努力拓宽人脉、信息、资金、团队等外部资源外,还要注重积蓄好创意、思路、技能等内部资源,这样才会使创业活动成功的几率增大。第四,提升创业竞争意识,做好创业风险准备。在激发大学生激情创业的同时,要让大学生创业者客观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和资源。在鼓励大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夺取生存权的同时,要让大学生创业者理性看待创业竞争失败的风险,做到想赢也能输得起。
作者:张宝强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鲍艳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4
家具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1.家具的发展
家具是维持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所必须的用具。早在石器时代,由大自然中的石块堆积成的家具雏形便有了;随着历史的变迁,家具受到不同社会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生产技术、起居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使得家具在材料、工艺、结构、功能及造型设计等方面不断进步革新。
2.现代家具的需求和设计趋势
没有使用价值的家具,外表再华丽美观也是毫无意义的。现如今在经济迅速发展、技术快速进步、能源紧缺的时代,环保成为主要趋势。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还有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家具的使用性、舒适性、美观性和精神上的愉悦、提升空间的美观与品质都成了用户所需求的和购买时所考虑的因素。
现代艺术、现代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机械设计的发展都为家具的造型设计和结构带来新的启发;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也为家具工艺带来新的革新与进步。“以人为本”一直是我们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它强调以人为中心,根据人的需求,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但是“以人为本”又存在思想的分歧、审美的不同和社会化的人性与个性问题;所以由此“以人为本”又分为共性与个性。近几年来,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家具设计都渐渐趋向于简洁化;在经济迅速发展,技术快速进步的21世纪,家具设计是多种设计的结合和形象思维的创造与革新,是集艺术与技术,理性与艺术的结合;家具本身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习俗;所以未来家具的设计趋势也会朝着绿色环保、节能、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简洁性和民族性的方向发展。根据以上的论述,如何才能在低成本和快速响应市场的条件下保证家具产品的环保与个性化、多元化是我们设计师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家具材料和纸质家具的特点
1.家具材料的种类和分析
材料可以说得上是家具设计的灵魂;不同材料的属性在外观、加工工艺、化学及物理方面的性能都能给予设计师灵感,可以说不了解材料的设计师是不可能设计出好产品的。
家具材料可大致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木材、竹材、藤条、皮革等”都为天然材料,“人造板材、铝合金、不锈钢、玻璃、塑料、纸板等”都是人工材料。木材作为实木家具的原材料,在传统家具中被广泛应用,简朴清新的木材由于不同的纹理与加工工艺给人的视觉感也是截然不同的;由于木材本身的笨重感,造成滥砍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面临着淘汰危机。伴随着人工材料鲜艳靓丽的塑料,简练挺拔的金属,玲珑剔透的玻璃渐渐被人们所广泛应用。塑料具有颜色鲜艳、造型多样、耐腐蚀、重量轻等特点,市面上很多家具都使用塑料作为家具材料首选,在提倡“绿色环保”的今天塑料污染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
2.纸质家具材料的环保性
纸质家具材料来源广、价格低、易于回收,1t的废纸可以生产出800kg的纸,相当于少砍伐17颗大树,减少35%的水污染。同时纸是一种易于降解的材料,即使将其丢弃后也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符合当下的绿色设计。纸板家具大多使用瓦楞纸作为纸板家具的原材料,瓦楞纸的承重能力非常好,有的瓦楞纸箱可以承重8吨,可以满足人们正常的活动需求。
3. 纸质家具的种类和特点
纸质家具目前可分为纸浆模塑家具、纸管家具、纸纤维家具、纸板家具等几类。其特点是绿色低碳、价廉物美、节约资源,符合绿色家具设计要求。 纸板家具加工制作简单,拆卸安装方便,平板包装、运输储存便利,质轻便携等优良特性。纸板家具的特性使其非常适用于短期租户、展览、聚会和办公等临时性场所,同时,非常适合于儿童以及时尚人群使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瓦楞纸板家具不仅具有各类纸板家具的优势,而且还具有结构形式多样的特点,在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各种结构类型的优势和潜力,设计出形式新颖、功能完备的纸家具,以满足多种环境、多层次人群使用。
4.纸质家具的设计方向
秉承纸质家具环保的特点和可持续化发展的理念,我们将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应用在设计当中,遵循绿色设计的原则,执行减量化设计原则,再利用设计原则以及再循环设计原则。除此之外纸质家具的组合方式也是设计的方向。纸质家具以拼接,插接,锁扣等方式为主,这种特点是从纸质包装承接来的,由于纸质家具的结构形式简单灵活,可以为设计多种不同的方向和选择。
5.纸质家具的意义
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创新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德育途径创新研究》(课题号:ZJB2013060)研究成果。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思想。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学校德育的各种机制上,渗透进高职学生的各个政治思想环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一、发挥高职德育课堂的主渠道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德育课堂是高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的阵地,高职院校要通过德育课堂这个主渠道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两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这些“技术能手” 和“道德标兵”的榜样作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高职院校要带领学生到实训工厂,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到工厂车间去观摩和实训,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利用学校宣传阵地来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指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为切实加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提升高职学生道德水准,“学院宣传部始终把学校的各类宣传阵地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通过宣传引导高职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自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着力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文明行为。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高职学生比较好动,而且动手能力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高职学生的广泛参与,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积极开展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建设,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支持学生参与学生会、班委会等民主管理,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德育基地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强有力的载体,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是高职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学生深入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平台。按照高职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熟练的操作技能”这个要求,高职德育教育要使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用企业劳模、能手的人格魅力来引导高职学生如何做人,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四、不断开拓网络德育教育新阵地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多媒体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调查显示,“网络文化正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择友标准、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克服其中的不利因素,使网络更有利于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多从网上吸取养分,通过网络这个开放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对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来设计德育教育的内容,使得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独特新颖,更加浅显易懂。多媒体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新颖性、独立性等特点,可以利用网络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帮助高职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的各个环节,使高职德育更加受到学生喜欢,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创新的核心价值范文6
美国:“军民一体化”
冷战后期及冷战结束后,由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许多领域的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在民用工业中产生,乃至其科技水平超过了军用领域,使得美国认识到军用系统和民用系统相互分离的代价很高。同时,由于冷战的结束,美国开始削减其国防开支,美国国防工业受到强烈冲击,如果军用系统和民用系统相互分离,美国便难以在军用系统和民用系统两条价值链及各环节间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难以发挥价值链问的协同和合作效用。之前军民分离的做法已不符合美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美国于1984年颁布了统一的采办条例,在采办上首次实现军民融合,此后又陆续出台多项法案,推动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转移,如今美国已经基本实现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融为一体,成为军民融合的标杆。
目前,美国实行的是“军政协作、民为军用、以军带民”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两头兼顾的军民一体化发展模式。“军政协作”是指军民融合由国家顶层决策启动并监督,然后军政部门协同推动,营造有利于军民融合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民为军用”是指国防部要主动识别并获取民用领域中产生的高新技术,将它们同现役装备结合,推动武器装备的发展,并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持美国军队的技术优势;“以军带民”是指通过对军事项目的巨额投入,带动国家竞争力和国民经济的增长,让国防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美国推行军民融合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美国在推动军品链和民品链之间进行协作和技术转移时,充分利用政策的指导作用和法律的规范作用,从而在发展军民一体化时事半功倍。第二,美国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是进行军民一体化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的主要力量,大部分的基础科研任务都由它们承担,经费绝大部分来自于联邦政府资助。第三,作为创新主体的相关产业的私营企业,大多是军民结合型,技术和资源可以军民共用。它们按市场经济规律动作,同样的技术,有军品需求就生产军品,有民品需求就生产民品。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系统集成、航空、航天和技术服务,其技术均为军民两用。第四,创新主体基本上是市场导向型,其价值链条、价值网络的构建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充分面向市场需求开发技术和产品,并通过主体合作、企业并购等各种手段实现技术和资源的军民融合。
美国在实现其军用和民用工业基本融合后,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开始追求军民融合的更高级形式,这种更高级的军民融合形式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尖端民用技术和产品与武器装备系统融合;二是实现军用系统采办业务活动规则与民用商业活动规则融合。这种推动军民尖端技术融合以及制度规则融合的高级形式,是未来美国军民融合的目标。
第一种形式,是在原来形成的价值链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军品价值链和民品价值链的合作、协同和技术转移,实现价值链网络的高度一体化;而第二种形式层级更高,是通过实现军用和民用系统的制度规则融合,使军民企业成为一个更为有机的整体系统,使得军民两条价值链充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其资源共享和技术转移的效率,使得军民品研发生产的总效用大于两个部门的单独效用之和。此时,两个部门之间形成了一种价值创造关系,以及资源上相互需要的效用体系。
日本:“寓军于民”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受其宪法等多种因素限制,一直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也没有专门从事武器和装备生产的工厂,因此日本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上采取“寓军于民”的模式,使得其民间企业在国防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实现能力上都有很强大的优势。
现在的日本更加重视其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为了避免引起政治问题,日本国防研发上起牵头作用的主要是其民用部门,同时日本政府更是无偿将其军事技术转让给民用企业使用。
1、一元化的管理体系和军政民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日本的军民融合的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的一元化管理体制。凡是有关武器装备发展的规划计划及重大项目,均由日本总理大臣亲自掌管,设计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要由国防会议决策,防卫厅具体负责武器装备发展和采购计划的监督执行,而唯一的军方科研中心——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也是国防科研的管理机构。
军政民相结合的决策运行机制与一元化管理体系是相辅相成的。民间防卫的企业界,不仅是具体装备和技术研制生产的实体,而且对日本国防建设和武器发展的方针政策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发展决策过程中,作为民间防卫企业界代表的防卫生产委员会等民间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向日本政府提出决策咨询建议。这些意见与防卫厅长官所代表的军方意见进一步协调,最后再正式提交安全保障会议进行最后的审议和决策。经过这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协调活动,使得最后通过的计划和决议往往能得到政、军、民三方面的一致赞同,并能协调一致地采取行动。
2、政府大力扶持生产军品的民间企业
由于日本的军品价值链生产受到种种限制,因此,日本对于可生产军品的民间企业非常重视。日本政府将军品产值占企业总产值10%以上企业列为重点军工企业,如三菱重工业公司、川崎重工业公司等等。
日本对军品科研项目提供大量补贴,以确保其技术的领先优势。对于中小型可生产军品的民间企业,日本政府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并适当提供财政补贴,以激励这些企业积极承担和拓展军品科研生产项目,避免企业因国家削减装备采购费而陷入困境。此外,为提高日本军工企业的竞争力,日本政府还积极推动相关军工企业进行优化重组,鼓励进行联合研制和生产。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日本重视基础工业的发展,并十分注重提高军工技术的潜力,通过保护汽车工业和造船工业等基础工业,日本保持着巨大的潜在军事产能。
3、一体化价值网络的程度很高
日本“寓军于民”的军民一体化价值网络相当特别,其军民一体化价值网络侧重于民品价值链的研发、生产、集成等环节,并通过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使得其价值网络的一体化程度很高。并且,由于民品价值链是面向市场、高度开放的系统,所以具有很强的经济竞争力以及敏感的需求响应能力。同时,由于政策大力扶持和市场整合,使得其民用企业具有非常强大的军事生产潜力。但是,由于军品价值链生产的独特性,日本的民品价值链并不能在所有环节上替代其军品价值链,例如在大型复杂武器系统的研发和生产上,民品价值链便力所不逮,因此其大型军事装备主要靠从美国进口。
经过多年发展,日本的军民融合已经具备相当的水平。当前日本军民融合趋势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采取多样化的经营策略,兼顾民品的开发和生产;二是大力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并效仿美国,采用民用标准代替军用标准;三是积极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出口。
日本第一和第二方面的趋势,会进一步提高其军民一体化价值网络的整合程度。第三方面的趋势,可以提高民品价值链销售部门的价值溢出效应,从而促进其整个价值网络的需求响应能力、研发能力以及生产能力。
俄罗斯:“先军后民”
苏联解体前,俄罗斯的军用系统和民用系统基本上处于完全分割的状态,军用系统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并且国防预算急剧下降,因此俄罗斯开始大力推行民的政策,希望通过军工系统转为民用系统以解决军费问题,同时可以阻止其军用系统的衰落。尽管阻力重重,民的效果不尽如意,俄罗斯还是在努力调整其民政策,强调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希望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军民融合工业体系。
1、出台政策力促军工企业民
1 992年俄政府制定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防工业民法》;1997年对国防工业民政策进行了调整,将全面民调整为武器出口促进民,把军工转产作为维持国防工业生存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俄罗斯国家杜马1998年通过了《俄罗斯国防工业民法》,使国防工业民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工作有法可依;与此同时,俄罗斯政府制订了《1998-2000年国防工业民和改组专项规划》,其中要求对军工企业实行优化改组,选出生产军品和军用技术的基本骨干企业。
同时,国防部的经济部门,联邦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共同确定了一批专业银行,由这些银行进行国家定货拨款;俄联邦国防部和联邦国防工业部门筹集中央基金,向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进行预算补充拨款,并吸引私人投资;同时利用租赁机制,提高转产效率。
2、注重国防科研与民用科研的相互渗透
俄罗斯实行军民一体化之初,其重心主要集中于民,在民过程中,又主要是在军品生产能力转向民品生产能力,军品价值链和民品价值链各个环节仍然是泾渭分明,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如此一来,军品价值链和民品价值链在资源共享与技术转移上效率很低,且两条价值链之间几乎没有溢出效应。之后,俄罗斯开始转变策略,注重国防科研和民用科研的相互渗透,并且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利用军工企业的两用技术,加速军工企业的结构改造,缓和俄罗斯面临的尖锐问题,逐步解决其军用系统与国民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使得军用系统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化。
近年来,普京政府为了维护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力图将经济搞上去,重振军威。在新形势下,俄罗斯大幅度增加武器装备建设的投入,要求国防工业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新一代战斗机、攻击型核潜艇、洲际弹道导弹等高新技术装备,同时在国防建设中强调经济性原则和合理原则,争取以较小代价达到较合理的国家安全效能。
以色列:“以军带民”
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以色列军事工业非常发达,其军民融合发展主要表现在民方面。以色列建国至今,与周边关系一直很紧张,对内与巴勒斯坦有领土之争,对外受到阿拉伯国家的包围。因此,以色列一直坚持国防高科技为立国之本的战略方针,优先发展其国防高科技,用先进的军工技术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以色列还采取“战时为战,平时出口”的方针,这样,既保证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出口收入,还可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
与日本的军民融合模式相反,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侧重于其军品价值链的发展,把军事工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先导,同时推动民,以利用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发展其国民经济。在以色列的军民价值网络中,军用高技术转向民用的效率高低,将决定以色列军民一体化模式的成败。只有有效降低军用技术转移成本,提高军用技术转移效率,通过协同效应和合作开发,发挥军用先进技术和生产资源优势,使得军用高技术充分地转移到民用企业中,才能维持其价值网络的稳定性,并进一步利用民用企业的需求促进军用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从而使得整个价值网络价值创造最大化。
以色列的主要特点和做法如下:
1、建立有利于“以军带民”的军工管理体制
以色列军事工业的管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的国防委员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由总理兼任主席,决定国防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装备计划;第二个层次是国防部,它在三军的参与下统一管理武器的科研与采购;第三个层次为国防部下属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和拉法尔武器研制局,它们负责具体实施研制、试验、生产任务。
2、民带动民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以色列军工企业重视军民结合,带动了一批与国防相关的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航空工业和电子工业尤为明显。通过国有军工企业组建民用企业,利用民间资金收购民用企业,进入准军用市场等手段从事民用业务,带动了一大批相关民用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其在通信设备、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农业程控灌溉技术等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其发达的军用系统的技术转移。以色列的民不仅局限于产品生产上的转移,甚至在服务领域中也实现了民,例如一些大型机器的维修、维护业务等。因此有人说军事工业是以色列富国强兵的“法宝”。
3、使国防部研制机构公司化
为与国际市场环境接轨,有利于国防部下属机构及企业开拓业务范围及开展国际合作,以色列将国防部下属TAAS公司和拉法尔武器研制局转变为国有公司,使其转变职能,迅速提高竞争能力。拉法尔武器研制局改为国有公司后,获得了更多的企业经营自,除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外,还向民品市场进军,取得许多可喜的成果。
4、实行国防工业私有化
1999年,以色列国防工业的大型国有军品公司还没有完全摆脱困境,政府推行私有化,作为国防工业继续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以色列政府来说,如果不出售部分所有权,甚至实行全部私有化,期望这些公司出现任何有意义的增长是不现实的。私有化是以色列政府已确定的目标,但一些关键部门作为国有国防工业的整体结构的构成部分必须完整保留,某些与国防研究和发展有关的部门,则永远不会私有化。
由于以色列所处的国际环境,以色列在今后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会继续将其军事工业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大力发展。通过军民融合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以色列将制定国防竞争政策,鼓励国有军品企业和私营企业平等地参与武器装备项目的竞争;与此同时,以色列还将积极推进国营军品企业私有化,以此避免可能出现的财政危机。
在价值网络理论中,军品研发部门和民品研发部门的合作程度越高,其技术获取效果就越好。以色列军用部门和民用部门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合作研发、技术转移、统一标准等,使合作程度进一步加深,才能使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溢出效应更好地发挥作用。
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国防建设放在突出发展的重要地位,并根据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采用不同的模式和途径实现军民融合,比较突出的包括美国的“军民一体化”模式、日本的“以民掩军”模式、俄罗斯的“先军后民”模式以及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等等。几个国家的军民融合模式选择,都是在适应国际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的。其他国家,如果简单盲目地照搬照抄,很可能会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