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1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800-02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应用于临床,极大的推动了检验医学的发展,提高了检验医学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为全面贯彻《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快捷、准确的检验结果服务。全面推进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服务质量控制,是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二级以上医院实验室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成绩,列入等级医院评审和考核的一项重要的指标[3] 。目前, 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质评活动开展得愈来愈深入国内大中型医院实验室,有力地推动了检验质量的提高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在临床医学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已经形成常态。但由于我们对质控工作的认识、重视、力度不够,相关的质控知识缺乏,致使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没有对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的指导、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有的也只是应付检查,严重影响了医学实验室检验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提高临床检验水平,现就有关问题结合实际加以讨论。

1.改变观念正确认识质控

过去我们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有三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是认为质控即上级领导检查的汇报资料和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忽视开展日常室内质控,质控意识不清晰。二认为开展质控,增加科室的成本。三是认为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是检验科自己的事情,因而忽视了与临床科室的配合、协作。四是对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不够,导致了质控工作不能很好地、深入地开展。

1.1 通过学习提高认识 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是包括:管理层的监管、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检验过程的全程控制、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估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能保证实验室结果的准确可靠。在这些管理措施中,检验过程的全程控制更为重要。所以在抓实验室质量的同时,不能忽视检验申、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和运送、接收、检验、检验报告单送到申请人手中是一条相互关联的多环节,均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对医生、护士的质控知识的宣传,共同提高检验质量[4]。

1.2 加大投入 开展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工作,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如果标本量不大,质量控制成本相对较高,或许还会造成很大的费用支出。但我们想一想,通过提高检验质量,减少了漏诊和误诊、减少医患纠纷,提高了患者诊断率,保护患者的利益和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行业知名度,不正是我们所获得的最大的效益吗?

1.3 认真执行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规定 办法规定,临床质量控制是临床实验室管理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开展质量控制是医学检验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作为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要坚持认真地做好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通过质量控制的反馈整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达到真正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目的。

2.怎样开展医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管理

我们认识到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是系统的、复杂的、科学的、全面的控制[4]。对于如何做好质控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2.1 医院领导重视 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必须建立医院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的落实必须是医院、临床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所以,医院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协调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参与到医院。

2.2 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医院实验室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学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特殊岗位的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因素。加强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是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可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授权制度,各实验室可根据实际工作的发展况进行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2

【关键词】 护理教师; 医疗实践; 教学质量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34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由于近年来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尤其是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课均由没有临床医疗实践的护理教师讲授,导致护理教学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2006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三所附属医院的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安排护理教师到医院参加临床医疗实践,使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更好地适应了新形势下护理教学的需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学校护理专业教师45例。其中研究生学历15例,本科学历30例;平均年龄(36.12±6.26)岁;平均工作时间(12.27±7.72)年。毕业于护理专业的40例,占教师总人数的88.89%;毕业于临床医疗专业的5例,占教师总人数的 11.11%。其中毕业于护理专业的教师中有临床护理经历的教师17例,占教师总人数的37.78%;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23例,占教师总人数的51.11%;毕业于临床医疗专业的教师中1例有临床实践经历,占教师总人数的2.22%。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30例,占教师总人数的66.67%。

1.2 方法

1.2.1 制订培训方案 依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为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要求所有教师均到医院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每次半年,三年轮转一遍。

1.2.2 方案实施 为了使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学习效果更加显著,根据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和高职高专护理教师的角色,设计了《护理教师临床医疗实践评价表》,其中不仅涵盖了医疗实践的具体内容、受训教师的出科成绩及表现,还对学习质量制订了较为具体的量化标准。对毕业于护理专业的教师,由临床医生带教,重点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要求教师书写病历、参加医疗查房及病例讨论等。受训教师带着任务到临床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目标明确,效果显著。受训教师在学习前,只有认真阅读表格中的各项要求,并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去做,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受训教师在学习后,须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以便对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成绩,找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思考找出教学和临床工作之间的差距,以便对医院建设和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期望实现其知识的更新、完善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总之,评价表作为学校和受训教师之间的纽带,为学校和医院的沟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加大了对受训教师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培训质量。该表填写质量将作为评价教师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

每次学习任务完成后,要求受训教师讲公开课和观摩课,让教师和学生评教评学、专家点评,并以发放调查问卷和座谈会形式了解教师授课效果,及时反馈,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提高。

1.3 评价标准

1.3.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采用笔者所在学校医教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三部分: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其中专家评价的计分项目分三部分:课堂教学质量、教案评价、系部考核。均采用百分制,按各项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则依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打分。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总分=(学生评价分+同行评价分)×0.3+专家评价分×0.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总分85分为优秀,75~85分为良好,60~75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

1.3.2 临床专业知识评价 除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外,每年定期对护理教师进行一次临床专业知识考核,以综合考评教师的整体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教师临床实践前后专业知识考核成绩比较详见表1。

2.2 护理教师临床实践前后教学质量比较 护理教师临床实践后教学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临床实践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09,P

3 讨论

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教师专业培训,没有临床实践经历,尤其是临床医疗经验,因而导致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2],使得这些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缺乏感性认识及经验积累,对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理解不深、讲解不透,显得力不从心,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3.1 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医疗实践的意义 毕业于护理专业的教师,由于受到所学专业的限制,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均较低,加之部分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对疾病缺乏应有的感性认识,在讲授时只能照本宣科,教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是拓展教师知识面、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方式。表1结果显示,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前后专业知识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培训方案实施保障 笔者所在学校拥有三所教学医院。三所教学医院有1246张开放床位和10余间手术间,拥有丰富的病材,能充分满足护理专业教师和学生临床实习要求;医院先进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关爱患者和全面照顾患者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3 培训方案实施的有效性 表2结果显示,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医疗实践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郑智,侯淑肖.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28.

[2] 刘邓群,栗永萍,李蓉,等.浅谈医学专业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28.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3

关键词:良性位置性眩晕 颜氏益气聪明汤 复位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74-02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之一,年发病率为约64/10万,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复位已是治疗BPPV较为成熟的方法,其即时疗效肯定,但经复位治疗后的患者常遗留头昏重、恶心欲呕、心悸汗出等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症状,对生活及工作造成较大影响,而中医药的整体调理疗效肯定。颜氏益气聪明汤是颜德馨名老中医治疗眩晕的经验方,临床运用多年,疗效肯定,故现将该次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有观察病例均为良性位置性眩晕急性发作时到本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患者,共40例,按随机单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治疗组20例(男3例,女17例)。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1]制定眩晕的诊断、辨证标准(气虚痰瘀证)。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06年贵阳眩晕会议制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眩晕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属气虚痰瘀;②符合原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③发病年龄≤70岁;④签署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中医辨证和诊断标准者;②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前庭神经炎、Meniere病、脑源性、颈性、心源性、眼源性、外伤性、药物中毒性及全身疾病性等所致的眩晕;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脑、肾疾病;④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⑤精神病患者,或妊娠、哺乳期妇女;⑥同时使用研究规定以外的其他治疗眩晕药物。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用单纯复位法治疗,每天1次。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颜氏益气聪明汤(主要组成:黄芪、葛根、升麻、白术等),水煎,取200mL左右,早晚温分服,每天1剂。

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4天,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并记录患者随访期间相关治疗用药。

3 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3.1 眩晕症状评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6月的中医病诊断、证候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于治疗前、治疗第14天与随访3个月各评估1次。

3.2 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于治疗前、治疗第14天与随访3个月各评估1次。

3.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4 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眩晕症状和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上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4.1 治疗前基线情况比较。

表1 治疗前眩晕症状积分、中医证

4.2 治疗第14天眩晕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2 治疗第14天眩晕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

4.3 随访3个月眩晕症状积分和中医积分比较。

表3 治疗3个月眩晕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

5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很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内耳疾病。目前认为多种原因可引起该症,临床特点为当头位改变时诱发短暂眩晕和眼震。其临床检查以位置试验为诊断BPPV的金标准。现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以复位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颜老认为眩晕病位在脑,病本在中焦,病性以虚为主,治宜从脾胃入手,立益气升阳、活血化瘀为法,用黄芪、升麻、葛根、白术等组成本方,用于眩晕急性发作和缓解期的治疗,临证每获良效。故我们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益气聪明汤加复位法与单纯复位法治疗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治疗第14天、随访3个月两组病例的眩晕症状、中医证候改善程度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通过初步评价了颜老的经验方“颜氏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虚痰瘀型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结论肯定,虽然由于受到样本量较少及观察指标尚不全面等局限,仍不失为临床治疗眩晕病提供了一种中西医结合方法的新思路,也为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方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4

关键词 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 胺碘酮 窦性心动过缓 不良反应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256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safety of sinus bradycardia adverse effect caused by oral application amiodarone using transesophageal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Methods:After esophageal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 examination,sevent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if the functional impairment of atrionector and/or atrioventricular node happened.Then we investigated these patients' symptom related to bradycardia and performed statistical analysis.Meanwhile,thes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o know the prognosis.Results:Transesophageal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positive in 27(38.6%)and negative in 43(61.4%)among seventy patients.Bradycardia occur in the positive group while 4 in the negative group.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and a highly positive relation was found by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between them.The following up showed that after six months withdrawal 16 patients(59.3%)converted to negative in the positive group.None of them had symptoms of bradycardia.The other 11 cases(40.7%)were still positive and four patients of them still had symptoms of bradycardia.The patients in negative group continued treatment with original doses of amiodarone.No new patients with bradycardia related symptoms appeared.Among the original four patients who had been suffered from bradycardia,two cases had a symptomatic remission while the other two had persistent symptoms.Conclusion:Transesophageal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 could be applied to predict if the patients with sinus bradycardia due to amiodarone have latent risk and could be applied to patients' follow-up.This method has a high safety and successful inspection rate.

Key Words Transesophageal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ical examination;Amiodarone;Sinus bradycardia;Adverse effect

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广泛用于房性、室性等多种心律失常。胺碘酮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也导致了多种不良反应,其中心动过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1],严重可导致严重的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障碍。对于服用胺碘酮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来说,通过何种方式判断其危险性,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对口服胺碘酮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进行食管法电生理检查,旨在通过了解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状态与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之间的关系,评价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在此类患者中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2007年7月~2011年6月收治服用胺碘酮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70例,以清晨清醒平卧休息时测得的心率为基础心率,基础心率<60次/分的窦性心律患者为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排除窦性停搏(≥3秒)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并排除服用胺碘酮时间短(<1个月)或同时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及影响心率的药物、因心动过缓导致阿斯综合症发作、严重电解质紊乱、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冠心病、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恶性心律失常、严重食道疾病无法耐受检查者、不同意检查、有服用胺碘酮禁忌症或胺碘酮导致的其他不良反应以及其他疾病、药物引起的心率缓慢。

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安静平卧及严密监护条件下进行窦房结及房室结功能检查,检查前应用深圳理邦SE601A心电图机记录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应用双极食管电极导管从鼻腔插入食管内,记录食管内心电图,应用DF-5A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进行程序刺激,以不同起搏电压测试起搏阈值,以比起搏阈值高2~5v的电压进行刺激。①窦房结起搏功能检查:采用S1S1分级递增法,以比自身心率快10次/分的频率开始刺激,每次刺激60秒,间歇2分钟后每级递增20~150次/分为止,记录刺激结束前5秒及结束后10次心动周期心电图。测量患者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并计算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以窦房结恢复时间>1500ms或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600ms为结果阳性,记录为窦房结起搏功能下降。②房室交接区传导功能检查:采用S1S1分级递增法,以比自身心率快10次/分的频率开始刺激,每次刺激10秒,间歇30秒后每级递增10次至出现2∶1房室传导阻滞为止,记录出现一度房室阻滞、房室文氏传导阻滞、2∶1房室传导阻滞的刺激频率。以出现一度房室阻滞点<100次/分、房室文氏传导阻滞点<130次/分、2∶1房室传导阻滞点<180次/分为结果阳性,记录为房室结传导功能下降。对于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房室结传导功能下降患者静注阿托品2mg后重复检查,如结果仍为阳性者记录为食管法电生理检查异常。记录检查过程中的不适反应及术中、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情况。将患者按照检查结果是否异常分成食管法电生理检查阳性组和阴性组,并根据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症状的询问与记录:详细询问记录患者服用胺碘酮以来是否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标准为:①新出现的头晕、头昏、黑、近乎晕厥等症状,症状发作时测得心率<60次/分,心率改善时症状缓解;②新出现的与改变相关的头晕、头昏、黑、近乎晕厥等症状;③排除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性低血压、高血压、颈椎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相关症状。患者同时符合标准①、②中的1项和标准③即为有心动过缓相关症状。

随访:所有服用胺碘酮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均门诊随访6个月,对于阴性组患者随访测定基础心率及进行心动过缓相关症状询问,对于随访期间出现新发与心动过缓相关症状的患者给予食管法电生理检查并停药;对阳性组患者给予停止使用胺碘酮,随访期间除测定基础心率及相关症状询问外,于6个月时进行食管法电生理检查。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不得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例数与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7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其中食管法电生理检查阳性27例(38.6%),阴性43例(61.4%)。分别入选为食管法电生理检查阳性组(下称阳性组)和食管法电生理检查阴性组(下称阴性组),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病类别、服药剂量、服药时间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阳性组当中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者18例(66.7%),阴性组当中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4例(9.3%),两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25.32,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食管法电生理检查阳性与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患者呈正相关(X2=25.32,P<0.001,γ=0.949)。

随访情况:经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阳性组患者停药6个月后复查有16例(59.3%)转为阴性,基础心率均≥60次/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另外11例(40.7%)患者复查仍为阳性,基础心率<60次/分6例,仍有心动过缓相关症状者4例;阴性组患者均按原剂量服用胺碘酮,随访期间基础心率仍持续<60次/分,未新出现有心动过缓相关症状患者,原4例有心动过缓相关症状的患者当中有2例症状缓解,其余2例患者症状持续存在。

70例患者共进行98次的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检查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后不适症状,没有出现因插管困难、检查中不适而停止操作,检查过程中没有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窦性停搏等心律失常。

讨 论

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程序刺激食道方法间接起搏心房来了解心脏各部位电生理特性的检测技术,具有无创性,安全性强,适合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它在我国各级医院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采用食管法电生理检查在某些方面可达到与腔内心脏电生理检查相同的效果[2]。食管法电生理检查应用于评价药物对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的影响的报道较少。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增加心房肌和心室肌、普肯野纤维、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不应期,减弱窦房结4期除极和房室传导[3,4]。而胺碘酮的主要代谢产物去乙基胺碘酮对传导的作用更大[5]。因此,胺碘酮可以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缓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是发生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的前奏[6]。缓慢性心律失常可由于供血不足导致头晕、头昏、黑、近乎晕厥等症状,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出现晕厥。然而,临床上常见的窦性心动过缓大多为良性心律失常[7],这是由于窦房结及房室结区迷走神经张力增加而出现的心率减慢的正常生理现象。而胺碘酮直接抑制了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传导,其导致的窦房结及房室结功能障碍无法通过自身植物神经的调节或消除迷走神经张力的方法消除。因此,在胺碘酮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中找出有潜在危险的患者来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胺碘酮及其代谢产物去乙基胺碘酮的血药浓度与治疗有效性和不良反应之间没有相关性[8],因此,监测胺碘酮血药浓度意义不大。另外,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常呈间歇发作,故此通过症状或常规的无创检查方法如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手段检出有危险性的患者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腔内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由于其属于有创操作,由于技术、设备等原因难以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本研究采用食管法电生理检查对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均未发现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胺碘酮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当中进行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检测,以进一步找出具有潜在危险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中食管法电生理检查阳性率38.6%,阳性组与阴性组在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中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者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6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阳性组中仍有40.7%复查阳性,所有有症状患者均在复查阳性患者当中;食管法电生理检查阴性患者未新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因此,采用食管法电生理检查测定患者是否存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可作为胺碘酮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均未发现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时评价患者是否存在潜在危险的评定指标。对于此类患者来说,如食管法电生理检查显示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胺碘酮建议停用或减量。

食管法电生理检查对于患者的随访同样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随访结果显示,在停用胺碘酮6个月后,阳性组中仍有11例(40.7%)的患者食管法电生理检查异常。临床上影响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的因素很多,除了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苷等)、迷走反射、电解质紊乱等可逆性因素以外,窦房结和房室结本身的退行性病变、炎症、长期的缺血或短暂的供血中止同样可以导致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对于持续存在的食管法电生理检查阳性患者来说,并不能排除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可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对于严重的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患者可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

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室性心动过速者有诱发心动过速发作的危险,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者有导致心脏停搏的可能。在本研究中,没有出现因插管困难、检查中不适而停止操作者,检查过程中没有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窦性停搏等心律失常。结果表明,对于已通过动态心电图排除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食管法电生理检查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于胺碘酮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来说,如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未发现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应用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评价患者是否存在潜在危险的,并可应用于患者的随访。其检查成功率、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胺碘酮抗心理失常治疗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理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5(22):377-385.

2 李忠杰,阎胜利,屈百鸣,等.实用食管法心脏电生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3.

3 Kodama I,Kamiya K,Toyama J.Cellular electropharmacology of amiodarone.Cardiovascular Research,1997,35:13-29.

4 Goldschlager N,Epstein AE,Naccarelli G,et al.Practice Guidelines Subcommittee,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clinicians who treat patients with amiodarone.Arch Intern Med,2000,160:1741-1748.

5 Miller JM,Zipes DP.Therapy for cardiac arrhythmiass Zipes DP,Libby PBRO,Braunwald E.Braunwald's heart disease: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7th ed.Philadelphia:EB Saunders,2005:730-731.

6 杨少辉,乔志芬,乔艳平.胺碘酮严重不良反应及防治.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6(8):4012-4013.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5

【关键词】医学检验;学生;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

2003年SARS暴发流行,医院内医务人员被感染是其突出特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这一残酷的事实告诫我们: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意识,医疗单位应高度重视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标本,这种接触始终都存在着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临床实验室实验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意识的培养,应从学校抓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医源性感染防护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1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理念

传统的医学检验教育“重检验、轻防护,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 近年来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病原生物感染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因为医源性感染不仅涉及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而且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安定之大事。所以,医学检验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牢固树立“攻势预防”的思想。教师不但要重视现代医学检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也要重视作为一个未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感染控制检测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医学教育部门有责任、有必要向未来的临床实验室技术人员,传授预防医源性感染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为社会培养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将生物安全教育课程纳入高职医学检验课程体系

将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必修课纳入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由于目前使用的专业教材,着重“临床检验”和“质量管理”,而对预防医源性感染有关内容论述较少。因此,我们在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自编教学讲义,如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增加了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级、安全屏障及要求;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内容。同时,在《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教学中,增加“安全管理”章节,着重讲述不同级别实验室对生物安全的基本要求,如布局、装备等,结合实验室认可及目前有关法规,切实强调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同样重要。

3切实做好预防医源性感染教学工作

所谓普遍性预防(Universal precations,UP)就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标本都有潜在的传染性。专业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预防医源性感染内容,反复向学生灌输普遍预防的观念,使学生在学校就认识到位,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处理血液、体液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杜绝实验室医源性感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首先对教师进行了有关实验室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有关内容的岗前培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课程让学生明确不同样本、不同试验可能的传染性及防范措施,如做好痰标本细菌培养流程中的个人防护。安排有针对性的实验课,如“6步洗手法”前后的细菌培养计数、如何出入清洁区和污染区等。开展第2课堂,举办生物危害、生物安全措施、试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讨论会。让学生查阅资料,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教师指导总结进行讨论等形式,强化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如: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哪些微生物会通过气溶胶传染人,哪些操作需戴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镜等;不同试验用废弃物、废液、检验器具如何消毒处理;利器损伤如何处理等。

4做好实习前的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岗前培训工作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时将直接面对患者,频繁接触感染性标本。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上岗前应先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培训,然后再进科室实习。如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查物安全通用准则》《临床实验室安全要求和措施》等 。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白:临床实验室是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汇聚地,极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检验”,更谈不上检验质量和学科发展。实验室安全与检验质量同等重要,一定要做到自身不被传染,环境不被污染。

5对学生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教育的思考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6

随着医学的发展,实验室管理也是近几年来检验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无论是执行《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 15189、GB/T 22576)还是《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共同的目标是在医学实验室全面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质量管理[1]。这标志着中国检验医学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检验医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通过了ISO 15189实验室认可,但是对于基层医院实验室无论从硬件和软件要达到如此要求显得有些困难[2]。笔者以为,检验目的是在保证工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为临床或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报告。医院核心制度是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程管理,同样检验核心制度是从采集标本到发出报告的全程管理。对于基层医院的实验室虽达不到ISO 15189实验室认可的要求,至少应建立并执行基本的检验核心制度,达到“写我所做的,做我所写的”。

1生物安全制度

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实验室应对进入工作岗位的每一名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工程安全培训,内容包括个人防护、消毒管理、废物处理、职业暴露紧急处理方案等,并签订实验室工作自愿书,定期对在岗人员进行强化训练。

2标本管理制度

检验科的工作主体就是每一个标本,所以一个合格的标本是整个检验工作的前提。一个不合格的标本,即使再准确的仪器、技术再高的检验人员也不可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所以对临床采集标本的培训、标本验收、标本分离、保存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标本是一个好的检验产品的“原材料”。

3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是检验的生命,从每一个检验系统的校准到每一个检验项目的室内质控,都要进行科学、认真的完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一个准确的检验系统是一个准确检验结果的必备条件。

转贴于

4危急报告制度

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检验危急报告项目和报告范围。在检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发现一些危急病人生命的检验指标,每一个检验工作者都应有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随时报告检验过程中发现的危急值,保证临床治疗。

5与临床沟通制度

检验质量的反馈,需要临床医生的配合与沟通。检验科每天要发出许多项目的报告单,发生误差的概率再小也在所难免,报告发出后,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只能通过临床医生的反馈才能知道,如果医生发现某项检测结果与临床相差太远,可通知检验科进行复查,并给予复查证实后的可靠结果。如有错误,立即纠正。如复查结果仍与原结果一样,与临床预期相差太大,可能是病情又有新的变化,这一反馈机制必须要由临床医师及时与检验科配合、沟通,才能保证临床诊断的效果。为此检验人员应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与临床医师多沟通交流, 临床医师也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以后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检验人员不仅要会检测技术, 还要会分析结果, 对临床或病人要提供咨询服务。

6报告管理制度

检验报告应该遵循《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切忌涂改、伪造检验报告。对于报告复核过程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不能涂抹,而应该将错误的内容用横线删除,保留字迹清晰可辨,再将正确的内容书写在旁边。内容上,检验报告的描述应该力求科学、客观、严谨,最好注明“仅对所检测的标本负责”。对于所检测的结果都要逐一认真核对、登记,以便在报告单发生丢失时,能及时给予补报。

检验科在实验室管理上有其特殊性、独立性和专业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管实验室大小,只有靠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落实,依靠优秀的检验质量和忠诚的热情服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提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只有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先导的思想认识,正确处理质量、速度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将临床检验质量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