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安全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设项目安全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设项目安全应急预案

建设项目安全应急预案范文1

【关键词】事故成因 重大危险源 应急预案

近年来,各类建设项目的大量兴建,特别是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的大量涌现,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事故总量大幅上升,较大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系统理论分析其原因为:

1、人的因素

建筑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施工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建设方、监理方安全监督力度不够,对检查出的问题未作到有效封闭等。

2、机械的因素

对各类施工机械的进场、维修、保养未作到有效监管,机械带病作业;施工用电未达到规范要求。

3、材料的因素

各类不合格材料使用未作到有效控制等。

4、施工方法的因素

多工种立体交差作业多;普遍存在手工劳动及强体力劳动等。

5、环境的因素

高空作业、露天作业多,施工环境恶劣;恶性竞争,竞相压低标价导致中标单位安全投入不足等。

1 建筑施工应急预案的特点

1.1 建筑行业应急预案与社会事件应急预案差别

建筑施工中的应急预案与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不同,后者是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中的制定,按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应急预案启动时动员全社会力量按相应的级别进行处置。建筑施工应急预案一般是一级预案,由建筑施工方制定、实施,建设方、监理方参与管理,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监督,应急预案的涉及范围为建筑工程各方,如需涉及外部时需按社会性突发事件的程序上报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

1.2 建筑施工应急预案制定目的

建筑施工应急预案是在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判定基础上,针对施工现场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对假定发生的事故所做的一种紧急处置,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事故的损失。

1.3 建筑施工应急预案的组成

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所预先做出的详细安排,是开展及时、有序和有效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建筑施工应急预案由一个综合性预案和若干个子预案组成。

2 建筑施工应急预案的编制

2.1 编制准备

企业要编制预案,首先应了解本企业有哪些风险,会发生什么样的紧急情况。首先应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之上确定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的紧急情况应具有以下特点: 突然发生的事故; 具有破坏性后果;需多部门协作配合。

2.2 全面考虑

由于有些复杂的因素,事故的发生有时很难预料。在对风险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应做好应急准备,包括建立应急行动的的权威部门和各响应部门;明确规定相应的职责;做好响应应具备的应急资源;对于应急响应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演练,以便在紧急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救援的力量,做到救援快速、高效。

2.3编制准则

2.3.1 用常规操作方法处理非常情况

事故预案的对象是发生的特、重大事故,是一般情况下不易遇到的。事故预案虽具有特殊性,但所拟的应急操作方法必须是常规的,即"以常规操作方法应对非常情况",这是编制事故预案应坚持的第一条原则。要防止以非常手段作为应急处理措施,保证运行规程与事故预案很好地衔接,减少事故预案的神秘感,减少运行人员因误操作而扩大事故的可能性,减少由于操作不熟悉而延误处理时间的可能性。

2.3.2保人身、保设备

事故预案的宗旨是降低事故的损失,必须把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整个预案的编制需保证这一基本点。其次是设备安全,包括处理的应急措施。

2.3.3事故预案完整

事故预案必须完整,应包括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异常情况。即事故预案中要设置多条防线,在一项措施失效后还应有后备措施。这是编制事故预案的第三条原则。如在高层建筑施工时,当施工用电系统发生故障,电源中断后,施工用电梯如何安全停运,事故预案中必须有详细完整的处理措施,如果在事故预案中不加以明确,处理事故时临时发挥,或听之任之,则都可能造成危险因此事故预案应完整。一

2.4 编制依据

施工企业应先对事故作业进行危险源判定,确定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其计算公式为 : D = LEC 式中:D---风险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0.1

2.5 编制程序

首先,应建立以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首的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预案编制人员。其人员构成需满足下列要求:一、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熟悉施工现场实际状况;三、熟悉国家有关规范、政策、规定;四、具有强烈的安全责任感。其次,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包括原有旧预案的收集。还应对现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当编制完成后,需报监理方、建设方进行评审和批准后方可,重大事故预案还需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 应急预案的管理

3.1应急预案的审批

施工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后,报建设项目监理方进行审批。监理部对报送方案的科学性、符合性进行检查,提出修改意见,确认合格的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批复,并报项目建设单位。

3.2应急预案的演练

应急预案评审后,在实施前应进行预案的演练工作。目前演练方式分实地演练和桌面演练两种。在演练过程中,虚拟事故发生场景,各部门按照应急预案的布置各司其责,同时做好相关记录,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通过演练,使涉及的各部门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应急预案启动迅速、行之有效

3.3应急预案的修订

应急预案需符合建筑项目实际,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应急预案不适用时应及时进行预案的修订工作,及时各种更正、完善、补充应急预案。修订后的应急预案应按原有程序上报建设项目建设方、监理方进行审批、。

3.4应急预案的实施

当事故发生符合预案启动条件时,按《预案》要求领导小组成员进入指定位置,进行现场组织指挥,领导灭火救灾工作。总指挥灭火救灾、人员物资疏散、暂时停工停产、应急终止、恢复生产等命令及对外信息;相关部门负责人根据职责分工,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各小组人员紧密协调配合,各司其职确保应急预案的准确实施。

建设项目安全应急预案范文2

Abstract: Offshore oil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indus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HSE risks in the worl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chnological content, difficult in construction, poor working environment, small space, far away from the land and difficult in rescue and evacu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control HSE risk in offshore oil development, and we should carefully study the HSE risk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strengthen the HSE risk management in the direct offshore operation. It is important to constantly sound the HSE management body and personnel evidence work,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ject source, strictly comply with the design review, test and license system,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in laws, regulations and operation skills, pay attention to the HSE "three while" management of sea facilities, make more implementation efforts in "two special" regulation, establish perfec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take walkthrough in multiple forms, improve full staffs' HSE risk consciousness and emergency risk aversion skills, and ensure the improving of HSE performance in offshore oi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涉海石油开发;HSE风险;分析;消减;应急管理;HSE管理绩效

Key words: offshore oil development;HSE risks;analysis;reduce;emergency management;HS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171-03

0 引言

由于涉海油气生产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开采过程中往往带来灾难性后果。1988年,英国的阿尔法钻井平台发生连环大爆炸,导致167人死亡,成为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起钻井平台事故。1979年11月,石油部“渤海二号”钻井船在井位迁移拖航中翻沉,导致72人死亡,成为石油系统建国以来最重大的死亡事故,也是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历史上少见的事故。2003年渤海钻井总公司“10.27”滩海探井通井路交通事故,导致19人落入大海身亡。石油开发中心目前共管理着四个涉海区块:垦东12、青东5、青东12和老178,其中垦东12为续建产能区块、青东5为建设阶段、青东12和老178为滚动勘探试采区块。为提高涉海石油开发的HSE管理绩效水平,笔者分析了涉海发HSE风险,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管理对策。

1 HSE风险分析

1.1 人员与设备高度集中 各种设备,工作人员极其活动,生产均集中在海洋石油生产平台或海油陆采平台上。

1.2 自然环境恶劣 不确定的海洋环境对海上石油生产设施安全有极大的影响,甚至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1.3 危险性高 涉海石油作业所生产的石油、天然气,具有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极易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

1.4 地质条件复杂 涉海油气田所遇到的地质条件是很复杂的,极易发生各种井下工程事故。

1.5 救援及逃生困难 涉海石油生产设施一般远离陆地,孤立于海上,一旦发生事故,很难迅速得到外援,施救困难,极易升级为恶性事件。

1.6 施工难度大 涉海石油生产面临的海况、气象、地理、地貌及地下情况均较为复杂,决定了涉海石油生产设施具有建造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的特点。

1.7 涉海环境保护要求高 井喷、管线穿孔及其它事故,极易发生原油泄漏,造成重大海洋污染事故。

1.8 海上及滩海陆岸HSE隐患治理任务艰巨 海底管线、海底电缆、平台及其工艺流程等海上生产设施依然存在一些隐患,急需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滩海陆岸应急设施配备不足,与《海洋石油作业安全管理细则》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滩海陆岸钻井定额不足,导致部分钻井施工单位的安全设施配备不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受内港池水深和桩西锚地泥质的影响,部分船舶避风难度较大,船舶避风存在安全隐患。海上施工管理统筹协调不够,加大了海上施工安全风险。近年来,海上每年都要发生海底管道和电缆挂断事故,特别是2009年发生的海管断裂事故,最近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给海上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 消减HSE风险的管理对策

2.1 建立健全HSE管理机构,做好人员取证工作 石油生产属高风险开发方式,一旦疏忽便会造成重大事故,按照HSE体系管理要求,中心建立健全HSE管理机构,设立了安全环保部和安全环保监督站,2007年通过了北京中油健康安全环境认证中心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体系认证。目前中心共配备专职HSE管理人员30名,其中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15名,另外外聘安全专家2名。中心有涉海生产人员共426人,其中29人持海上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书,426人通过了“海上四小证”的培训,22人取得了“海上油气消防”安全资格证书,海上从事人员持证率达到了100%。

2.2 从项目源头抓起,严格遵守设计审查及检验发证制度 中心海上石油设施的设计建设、竣工验收严格遵守《海洋石油建设项目生产设施设计审查与安全竣工验收实施细则》。垦东12、垦东123、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的设计、建造全过程均由胜利监理、海监中心进行监督检验。青东12试采平台、青东5-2试采平台和老178平台均由船级社进行检验发证工作。中心海上设备年检定检工作由海检中心负责,按检验计划运行,确保海上设备、关键装置运行状态良好可靠。

2.3 加强全员法律法规及操作技能培训 我们组织相关部门将涉海生产的法律法规进行汇编,与局安全环保处下发的涉海相关标准一起下发到各涉海部门和管理区,认真组织进行学习,提高涉海管理人员执行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意识,确保在工作中贯彻到位,执行到位。人力资源部和各涉海管理区把提高员工HSE操作技能作为保障海上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利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方式和严格的考核淘汰制度来提高涉海生产人员的HSE综合素质。

2.4 抓好海上HSE “三同时”管理

2.4.1 我们认真抓好海上HSE “三同时”工作,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办理批准手续,确保项目建设合法运行。一是垦东12区块产能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报告由石油行业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评审中心组织进行了审查并备案。安全竣工验收根据工程进度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进行了建设项目安全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的评审并开展了安全竣工验收工作,取得了国家海油安办石化分部的批复文件。二期工程进行了建设项目安全竣工验收评价报告的评审并开展了安全竣工验收工作,及时取得了石化分部的批复文件。二是垦东12区块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分三期进行了编制和评审,东营市海洋于渔业局分别于下发了该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垦东123产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及时完成了评审取得了东营市海洋于渔业局的批复。

2.4.2 青东5新区产能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进行编制,于2010年9月21日通过了由东营市海洋渔业局组织进行的专家评审,东营市海洋渔业局于2010年10月19日下发批复。安全预评价报告由胜利油田安全环保评价中心进行编制,于2010年11份通过了石油行业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评审中心组织的专家评审,已完成上报备案手续。职业健康评价报告委托胜利油田职业健康评价中心进行编制,于2011年5月完成山东卫生厅审查备案。为了使青东5产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在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时能顺利完成,中心与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签订了青东5海洋环境监测合同,对青东5产能项目建设阶段、后期试生产阶段的海洋环境进行监测,使青东5项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青东12平台属勘探井组,总井数3口,2口油井作业完毕,1口弃井,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10年7月6日取得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批复。因水深等自然条件限制,还未找到合适的测试生产方式,暂时关井。

2.4.3 老178区块于2010年9月移交中心进行作业试油,总井数8口,生产井6口,弃井2口。安全预评价报告于2011年7月进行了专家评审,批复正在办理中。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于2011年1月12日取得了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批复文件。

2.5 加强涉海直接作业环节管理,加大“两特”规定执行力度 坚持“谁签批、谁负责”原则要求,加强直接作业环节HSE管理,规范涉海工业动火、临时用电、交叉作业、检电等环节的票证审批手续,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制定HSE措施,做到了重大施工现场HSE监督人员不到位不施工,HSE措施不落实不施工,达不到HSE施工条件不施工。中心要求各级领导严格执行“两特”的相关规定,今年4月21日老178平台投产和几次恶劣天气,中心领导带头到生产一线组织协调投产和落实应急准备情况,极大的提高了现场HSE管理水平,确保特殊时段、特殊天气海上石油生产的顺利运行。

3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3.1 及时修订HSE应急预案 2011年按照17号令要求对《石油开发中心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新版预案针对海上防井喷失控、防台风(风暴潮)、极端灾害气候防范等内容,立足现场实际、细化职责、强化落实,建立起各管理区、中心直属各单位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保障全面工作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形成各级联动,层层负责。

3.2 完善管理体系,优化保障措施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HSE预案体系建设目标,建立了相应的HSE应急预案体系,及时建立相应组织,完善应急措施,落实专项经费、专用设施、设备;形成了以中心为“点”,延伸“线”至各管理区(项目部),“面”推至直属各单位的“点、线、面”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2011年开发中心将老178井组以及垦东12岛纳入油田溢油应急计划的应急范围,成立了二级溢油处置领导小组,与油田内外相关专业溢油处置应急队伍建立联动机制,配备了消油剂、吸油毡及围油栏等应急处置物资。

3.3 强化应急演练,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涉海单位根据生产特点,每月开展一次防井喷失控、防台风(风暴潮)、防极端灾害气候等内容的应急演练,针对蓬莱19-3事故,在老178海域组织了专门的溢油应急演习,从预案学习、功能演练、现场演习到讲评总结,对应急预案进行实战检验,对人员进行实战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应急避险能力。

4 结束语

我们把控制涉海石油开发HSE风险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认真研究生产过程中的HSE风险,加强涉海直接作业环节HSE风险管理。不断健全完善HSE管理机构,做好人员取证工作,从项目源头抓起,严格遵守设计审查及检验发证制度,加强全员法律法规及操作技能培训,抓好海上设施HSE “三同时”管理,加大“两特”规定执行力度,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演练,提高全员HSE风险意识和应急避险技能,确保涉海石油开发的管理HSE绩效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海洋石油安全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4号.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2]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

25号.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3]海上石油天然气生产设施检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令第4号.1990年10月5日起施行.

[4]中国石化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中国石化安〔2005〕651号.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5]SY/T6044-2004.海上石油作业安全应急要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年7月3日批准.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6]SY6433-1999.浅海石油作业安全应急计划编制要求.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1999年9月14日批准.自2000年4月1日

建设项目安全应急预案范文3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of high risk, accident-prone, construction site emergency management situation is grim.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 in our country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 emergency response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site , and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emergency respons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ite;Unexpected events;Emergency management

本文认为,应急管理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事件,减少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负面影响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应急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对突发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就是针对建筑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其管理主体是施工企业现场项目部。

一、建筑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的应对现状

建筑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它的发生不能完全避免,人们只能在预防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去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涉及到应对组织、应对过程、应对的保障因素以及规范应对行为的法律法规,人们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突发事件应对的经验,下面将从法律、应对组织、应对过程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建筑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应对的现状。

1.1突发事件应对有关法律的现状

1.1.1.有关法律分析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目前突发事件应对的最高级别法律依据,是全国范围内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行动准则。该法从政府应急的角度对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各阶段应进行的工作、责任主体和相关方的配合工作等。该法明确了建筑施工单位应针对突发事件编制应急预案。该法还从从管理人员、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救援三方面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应对进行了规范。

1.2突发事件应对组织的现状

1.2.1突发事件应对组织

施工现场安全由建筑施工企业负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服从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同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编号为GB/T50326-2006)和《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58-2005)明确规定建设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我国的工程实践也是先组建项目部,再具体进行工程项目的实施。因此,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责任主体是施工企业的项目部,突发事件应对组织也应是项目部,即项目部是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应对的行为主体。突发事件发生后,项目部所属的施工企业、业主、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社会救援组织以及政府主管部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参与到事件的应对中来。当突发事件的社会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当指挥协调的角色,具体指挥施工现场各组织机构的应对行为。

1.3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现状

1.3.1建筑施工现场的应对过程

在目前建筑业突发事件应对的情况下,主要强调的还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为更好地体现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应对现状,这里主要阐述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

(1)准备阶段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2)监控预警对于地基基础工程等的施工,要到政府相关部门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有需要的要委托有资质的的单位对存在的危险源进行监测预警。

(3)应对与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规定,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4)调查与恢复对事故发生原因、损失等进行调查,评估应对过程并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尽快恢复工程项目正常施工。从前述分析可知,当前建筑施工现场突发事件的应对基本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应对流程进行。

二、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的原则

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面临的往往是非常紧迫的情形,需要应急管理人员迅速做出决策,同时还涉及到各方利益平衡的问题。一般地,人们要求在立法的层面上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法律层面也无法解决主体间利益冲突和资源占用的问题,因此需要制定一些应急管理原则以实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维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目的。

2.1预防和应急相结合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应急管理首先要遵循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在总结经验教训和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综合预防和应对措施,并使整个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过程制度化。

2.2生命安全第一位原则

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有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其中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应急管理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保护和保障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

2.3时间原则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紧迫性要求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必须反应迅速,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时间是应急管理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越早做出应对决策就越能避免事件的发展和蔓延,应急管理的效果也会越好。

2.4应急优先原则

由于潜在的危害性,突发事件需要在限定的可控时间内处理妥善,否则事件的影响和造成的损失会有扩大的趋势。这就需要迅速组织所需的各种资源来应对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应保持应急优先的基本原则,包括资源占用与调度的优先、道路与通行权利的优先等。

2.5项目目标原则

对施工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工程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这一角度来说,突发事件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工程项目实体遭到破坏,损害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要重视员工心理的缓解和引导,理顺各方关系,尽早恢复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

三、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的不足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和规范、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在建筑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应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管是突发事件发生次数还是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都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而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也大大改善了建筑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应对形势。但是,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建筑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应对的形势还是非常的严峻,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3.1应急管理意识不强

人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护对象,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主体,施工现场人员的应急管理意识直接决定应急管理的效果。应急管理意识不强是建筑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应对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应急管理意识不强,对于一些法律法规强制性的内容都是被动应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应急管理的首要工作是提高员工的应急管理意识,从行为意识的高度要求员工,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

3.2应急机制亟待完善

我国对应急管理的真正重视时间还比较短,应急管理对施工企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各项工作都还没有规范化和制度化,应急机制亟待完善。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建筑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等的概念和内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此外,建筑施工现场的应急反应机构界定不严、责任主体不清楚,应急培训与应急演习等重要工作没有制度化。应急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施工现场应急管理工作的混乱,不利于应急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使用,迫切需要通过研究完善应急机制,使应急管理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3.3应急预案管理有待改进

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工作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是应急行动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急预案编制本身涉及到与政府、企业总体应急预案的衔接配合工作。这些都是应急预案管理需要包含的,也是我国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3.4应急决策和指挥协调有待改进

针对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应急行动决策是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的工作。在现有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下,完全依靠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决策是不现实的,而完全依靠个人经验进行拍脑袋决策也不切实际。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寻求最合理的应急决策方法。应急行动的指挥协调牵涉到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对应急行动的有序开展有重要影响如何改善现有的应急指挥协调的情况,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更好地进行指挥协调,需要对施工现场应急管理各层面指挥协调的进行研究。

3.5应急恢复不被重视

通过应急恢复工作,可以使施工现场恢复到正常施工状态以保证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应急恢复也是保持应急管理工作的连续性、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对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改进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对应急恢复的重视还不够,应急恢复涉及的工作也不明确,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以改善现有状况。

四、完善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的措施

4.1建筑施工现场应急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人是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人的能力决定了突发事件应对的最终结果,而应急教育是人树立应急意识、增加应急知识、提高应急能力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这充分地体现了应急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人员的应急教育,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应急教育培训制度和运转机制,使得施工现场所有人员都能参与其中,是关系到应急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4.2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监控

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监控是施工现场应急准备阶段的重要工作,包含监测和预警两方面的内容,监控对象包括危险源、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和应对过程。应急监控是对现场危险源的处置方式之一,在危险源辨识、评价完成并确定重大危险源后便可以开展相应的工作。

随着建设项目的日益复杂化、规模化,应急管理面临的情形也更加复杂和严峻,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就显得尤为必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应急监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应急监控的实现也逐步向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应急监控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获取突发事件信息、提高应急组织的反应速度,是提升应急组织综合反应能力的重要保证,在工程实践中必不可少。

4.3制定建筑施工现场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事故应急救援活动的行动指南。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工作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是应急行动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应急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工程应急预案体系由政府建设工程事故应急预案、施工企业事故应急预案、施工现场事故应急预案三级预案构成。

建设项目安全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应急管理 财政资金 绩效评价指标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自2003年之后,我国开始了对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建设,与此同时,政府对应急管理的财政支出也制定了相应的拨款制度,并逐年加大了预备费的提取和专项资金的投入。我国从2003~2012年对应急支出提取的预备费情况(如表1所示),2012年预备费的提取增加到500亿元,相对于1999~2007年,提取的数额明显增加,由于专项款的增加,提取的份额有所下降。

安全经济学家罗云曾指出,安全保障的预防性支出与事后处置支出的比例是1:5,也即预防性支出1 元钱所能达到的效果相当于事后处置支出5 元钱的效果,可见事前预防支出比事后处置支出更具效率,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财政应急管理支出的范围

从目前政府应急的范围和对应急管理的概念界定上看,政府应急管理支出的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支出:监测、预警、宣传培训、演练支出

2、应急处置支出:应急物资调运支出,应急队伍支出、受灾地区救援支出。

3、恢复重建支出:重点项目重建支出、补助金、医疗保障支出等。

(三)应急管理支出的资金来源

对应于应急管理支出范围, 我国应急管理的支持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支出、捐赠资金、商业保险、国际援助、各省市之间对口支援。其中,政府财政支出为应急管理的最主要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预备费和专项资金。

二、应急预防支出的绩效评价

(一)财政支出对应急预防的绩效评价思路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通常都要遵循3E原则,也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对于财政支出对的绩效评价,不仅要考虑应急预防支出的投入与产出经济含义,同时还要考虑财政支出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因此,对应急预防支出的绩效评价应当灵活应用3E原则。

(二)财政支出对应急预防的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根据应急预防阶段的特殊性和财政支出的相同点,将应急预防财政支出评价指标按性质分为: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四类;按反映绩效指标的类别分为:基础指标和评价指标两类。

下面对这四类指标详细阐述(表2):

(三)财政支出对应急预防的绩效评价指标解释

1、基础指标

(1)投入类指标:投入类指标是用来反映以货币形式表示政府在应急预防阶段的支出金额总量。包括基本监测建设项目和预警部门支出的情况(A),培训演练支出的情况(B)两部分。

基本监测项目支出总额(A1)为应急监测各个建设项目的政府投入资金额之和,主要是计量应急监测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额。

预警部门支出总额(A2)为应急预警各个相关部门的政府投入资金总和,用来计量预警部门的投入额。

监测预警支出占政府应急财政支出的比重(A3)=监测预警支出总额/政府应急支出总额,用来体现应急监测预警的重要程度。

培训支出总额(B1)为政府对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处置人员、应急监测预警部门相关人员的培训投入之和。

演练支出总额(B2)为各项应急演练支出总和。

培训演练支出占政府应急财政支出的比重(B3)=培训演练支出/政府应急财政支出。

(2)过程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主要是用于反映财政支出资金在应急预防过程中的具体拨付和使用情况,包括资金的到位率和使用率两部分。

资金到位率(C1)=政府实际拨付金额/政府预算计划拨款,主要考察政府财政部门已经拨付应急财政资金占计划拨付资金的比例,用以评估资金到位进度。

资金使用率(C2)=应急预防过程实际使用资金数/政府对应急预防实际拨付,主要考察救灾重建任务已使用资金占已拨付资金的比重。

(3)产出类指标:产出类指标是用于反映应急管理作为社会保障性公共产品,在应急培训和高校教育方面产出的应急管理人才和应急技术人才情况。

从事政府应急预防工作的每千人人均管理人员(D1)=政府应急预防相关部门人员/人口总数×1000,计算每千人中应急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用于反映应急预防支出培训出的应急管理人员的覆盖率。

高校应急科研人员比重(D2)=高校科研人员/人口总数×1000,反映能够指导应急预防工作创新的人力资源比重。

应急管理专业学生数量(D3)=高校在读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已毕业应急管理专业学生,该指标反映可以用于应急执行和培训的专业人才数量。

公众应急手册持有率(D4)=已发放应急手册数量/总人口数,反映应急宣传力度的大小。

各项应急预案总数(D5)为各项灾害各个层次应急预案的总和。

(4)效果类指标:应急预防支出产生的效果包括各个方面,既包括应急监测预警所产生的直接效果,也包括各种间接效果。为了简洁地描述应急预防支出的效果,这里仅选用四个指标体现直接效果。

预警信息数(E1)是应急监测预警各个部门(气象、地质、水文、卫生防疫等)所的各类预警信息数目总和。

重点监测项目数(E2)是应急监测重点项目的建设数目总和。

预警信息准确率(E3)=已验证的预警信息量/已预警信息量。

重点监测对象覆盖率(E4)=重点监测对象数/该地区区域面积。

2、评价指标

(1)经济性指标

经济性指标用来衡量应急预防投入的重要程度以及应急预防投入所产生的效果。

应急监测预警支出的GDP弹性(F1)=当年应急预防支出增长率/当年GDP增长率,是指应急预警支出的增长对GDP增长的敏感程度,也即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时,应急预防支出的增加对GDP增加的反应程度,它显示政府对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

受灾人数的应急预防支出弹性(F2)=受灾人数变化率/应急预防支出变化率,是指受灾人数变化对应急预防支出增加的敏感程度,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应当是一个负数,从通常意义上来讲,应急预防指出增加,受灾人数会对应减少。

监测预警资源有效利用程度(G)主要衡量应急监测预警的资源在分拨和利用时能够有效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程度,这里用人均应急预防资源占用量(G1)作为解释指标,人均应急预防资源占用量(G1)=应急预防支出/总人口数。

突发事件控制的支出弹性(H)是指衡量突发事件的控制力的增加对应急预防支出增加的敏感程度,用来解释应急预防支出对保障公众安全、控制和预告突发事件的直接影响。

灾害预防受益人数的财政支出弹性(H1)=突发事件受益人数增加率/应急预防财政支出增加率,是指在灾害预防过程中,由于应急财政的支出的增加,本应受灾的人群因此成为受益人群,H1即是后者对前者变动的敏感程度。

突发事件成功控制的财政支出弹性(H2)=突发事件成功控制变动率/应急预防财政支出增加率,是用来衡量由应急财政支出增加而成功控制或预告的突发事件次数的变动程度。

(2)效率性指标

应急预防支出的效率性是指是否用一定的资金提供了更多的应急预防服务,同时,体现提供服务的速度和效率如何。

这里的应急财政资金预案体系健全度(I)包括很多方面,这里用最具代表性和解释力的应急资金来源、支出明细程度(I1)来解释。

应急资金来源、支出明细程度(I1)是指应急预案能够明确规定资金拨款对象和使用对象的能力,用应急预案中明确规定了资金来源和去向的预案的比重来解释。

应急资金来源、支出明细程度(I1)=明确规定应急资金来源及去向的预案/预案总数。

应急宣传活动开展频率(J1)=一年应急宣传活动次数/12

演练计划成功实施率(J2)=实际演练次数/计划演练次数

应急管理管理人员培训月频率(J3)=一年内培训开班数/12

(3)有效性指标

应急预防支出的有效性,是指一定的财政支出实现应急预防对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公众宣传与受教育频率(K1)=一年内对公众的教育与宣传总次数/12,体现公众受教育和被宣传程度。

应急信息系统及数据平台的建设完成率(K2)=应急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已建成数/计划建设项目数,用于显示各个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情况。

应急专家库分类建设明细度(K3)=专家类别数目/灾害种类总数,用来衡量应急专家库的建立情况,包括分类的明细程度。一般专家库的分类可根据灾害种类分类,例如陕西应急办将专家库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公共政策与管理、电子通信类。

通讯、警报系统建设作为应急预防的硬件设施,其完成情况是应急预防支出的绩效评价的重要部分。通讯、警报系统建设完成率(K4)=已完成的应急系统数目/总计划建设数目。

(4)规范性指标

规范性指标用以衡量财政投入资金是否及时到位、是否合乎法律规范、是否按照计划使用。

行政费用占用率(L1)=应急预防部门行政支出/应急预防总支出,一方面衡量应急财政支出在使用时是否最大比例的用于应急管理的硬件或软件建设方面,另一方面也衡量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行政效率。

概算执行度(L2)=已使用资金/已拨付资金,是衡量资金合理、规范、有效使用的良好指标,也是衡量预算实施程度、作为制定下一年应急预算的经验导向的合理指标。

应急预防财政资金使用合规率(M1)=合规使用的应急预防财政拨款/已使用资金,是衡量应急财政支出是否规范、合规使用的最有效指标,可以明确合理的资金使用比率。

三、结束语

应急工作作为建设和维护地区公众安全的重点,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预防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先进程度和建设完备程度的重要指标。经过近十年摸索,从起先的“应急处置为重点”转变为现今的“防治为主”的思想,应急预防的重要性逐步凸显。

财政预防应急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也是为应急支出的绩效评价做好铺垫,为后续步骤的展开做了基础工作,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适用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M)、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评估绩效。

在绩效指标的选择上,本文强调了财政支出规范性、合规性使用的地位,这更加符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 公共支出评价[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

[2]孔祥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12)

[3]李伟庆.公安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6)

[4]崔军,孟九峰.关于完善我国应急预算管理制度的探讨[J].财政研究,2009(6): 18-19

[5]陕西应急管理办公室网站. http:///

基金项目:

建设项目安全应急预案范文5

8月7日,《海华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批复,认为其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可行。项目建设和运营中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优化桥位设置及桥梁施工方案,尽量远离水厂取水口、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将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至最低。

(二)做好水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按照报告书要求,认真落实施工期和营运期各项水环境保护及应急防范措施,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下游水厂的沟通、协调,制定水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并与区域应急体系相衔接,加强桥梁环保设施管理,防止交通事故引发水环境污染事件,确保水环境安全。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尽快按计划实施钟村水厂取水口迁改工程,消除区域环境风险隐患。

(三)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避免交通噪声扰民。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窗、铺设降噪路面等措施,确保公路沿线主要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声环境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3〕94号)及当地声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应配合地方政府合理规划沿线土地的使用,不宜在线路两侧新建学校、医院、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物。落实营运期沿线声环境敏感点的跟踪监测工作,对于因项目运营而产生超标的情况,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四)按环境保护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暂行管理办法》(环发〔2010〕113号)要求,结合项目环境风险因素,制订完善的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按报告书评价要求落实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

(五)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按照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5号)的要求,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针对桥梁路段制订严密的施工方案,严格施工管理,确保陈村水道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声环境敏感目标较多的施工区段,应通过采取先进的施工方式、选用低噪声设备、设置隔声屏障、优化布置施工场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综合措施,确保施工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

《广州伟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废印刷线路板处理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8月11日通过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批复,认为其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可行。项目建设和运营中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并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原则,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工作,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二)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则优化设置给、排水系统。本项目无生产废水产生,生活污水排入大沙地污水处理厂处理。

(三)采取有效的废气收集和处理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不满足“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的排气筒,其污染物排放速率按对应标准限值的50%执行。颗粒物等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项目应按报告书论证结果,设置一定的防护距离,并配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防护距离内的规划工作,严禁建设学校、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建筑。

(四)选用低噪声设备,并对高噪声源设备采取有效的减振、隔音、消音等措施,确保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的要求。

(五)加强日常管理,在处理含电子元器件的废线路板前,须将含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电子元器件拆除后再进行后续处理。

(六)项目在原料分拣过程中产生的废电子元器件及未拆除含电解质电容、电池等元器件的废线路板等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废物,其污染防治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危险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送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或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生活垃圾送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废在厂内暂存应分别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七)制订并落实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与区域事故应急系统相协调。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生产、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杜绝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确保环境安全。

建设项目安全应急预案范文6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安全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

确保环境安全是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是环保部门的重要职责。我市经济结构偏重,石墨、电镀、化工、泡菜加工、机械制造等企业较多,水源地及河流分布较广,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环境监管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一旦出现环境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局的环境执法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监管压力大、防控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因此,各站室、各环保所一定要提高重视,切实增强做好环境安全监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地执行各级部门和局党组的部署,坚决遏制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为确保全市环境安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切实加强环境安全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

1、根据我局的职能设置和工作实际情况,成立环境安全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环境安全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根据上级部门的部署和实际工作需要,经局党组研究,成立市环境保护局环境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负责组织开展环境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应急办设在环境监察大队。

主任:

副主任:

工作人员:

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1)应急办属局应急处置统一指挥部门,各站室、各环保所在应急办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职责承担相应的应急处置任务。

(2)应急办负责全局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的方案制定、职责分解、协调指导、组织处置、应急演练等日常工作。

(3)落实“辖区负责”责任,各环保所在应急办的统一指挥下,具体承担辖区环境安全应急事件的现场处置、情况报告以及风险源日常监管等任务。

三、落实六项制度,确保工作实际成效

从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局实施“六项制度”,以此推进环境安全防控工作的纵深开展。

1、新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

所有新、扩、改建设项目,必须在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设置环境风险评价的专题章节,分别对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源识别、环境风险预测、选址及敏感目标、防范措施等如实做出评价,提出科学可行的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上述内容要形成文字材料连同电子版定期上报局应急办,作为应急办开展风险源监察的依据。

凡未按规定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或者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落实不到位的,不予通过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凡涉及风险源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站应邀请应急办人员参加并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把关。

环境风险评价要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责任领导及人员:

2、环境风险源监察制度

本《意见》所指风险源为:经过审批科把关,所有涉及环境风险的新、扩、改建设项目;局长办公会确定的45个重点预警监测点位;可能涉及环境风险的企事业单位等。

建设项目的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纳入环境监察大队和环保所日常监管的重点内容,并健全风险源日常检查记录。各环保所对辖区内的风险源实施“辖区监管”;应急办负责对全市的的风险源实施不定期抽查。

对所有未批先建、未验收即投产的项目以及经检查达不到要求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预期未整改的要依法从严处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或属于“十六”土(小)企业,环境监察大队和环保所要及时上报应急办,报请局长办公会研究后建议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关闭取缔。

责任领导及人员:

3、环境风险源动态档案管理制度

2012年4月底之前,环境监察大队和各环保所要按照监管分工,在督促企业开展环境风险隐患自查的基础上,全面完成所管企业和所辖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对排查中发现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风险源单位,要实施限期整改,责成风险源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补做环境风险评价。风险源单位要按照评估审查意见,限期完善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审查机构申请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准予正常生产。对于逾期不能完善或验收不合格的实行限产或停产治理;对于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且选址不当的已建项目,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后向市政府提出结构调整或搬迁建议。

对于上述工作情况,环境监察大队和各环保所要分别建立每家企业的专门档案,于2012年5月底前上报局应急办,并于每年12月30日前将档案更新情况报局应急办备案。

责任领导及人员:

4、环境安全预警监测制度

根据市的实际情况,设置45个风险源预警监测点位(包括30家重点单位、2家污水处理厂、4条重点河流、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7个水库)。增加风险源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实行定期监测制度,每旬进行一次全监测,每天对特征污染物进行一次监测,监测结果实行定期报告和不定期快报。

环境监察大队和各环保所要分别要求各风险源单位针对风险源特征污染物,对车间排放口和总排污口每班进行一次监测;要求各污水处理厂针对风险源特征污染物,对进水口每天进行一次监测。

责任领导及人员:

5、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

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是提高预防能力。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源监察、企业自查、辖区排查、预警监测等措施,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防患于未然;局应急办要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风险源特征污染物通知单,逐步完善在线监测设备,针对剧毒物质实施自动监测,切实提高预警和反应能力。二是提高监测能力。监测站要切实执行好预警监测制度,结合自身建设实际,尽快提高风险源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能力,特别是具备剧毒物质的全监测能力,为环境安全防控提供可靠依据。三是提高反应能力。办公室要加强考核,强化值班人员的责任心,值班局长、应急办组成人员、办公室和12369值班电话要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遇有应急情况必须在接到通知后30分钟内集结完毕并赶赴现场。四是提高处置能力。局应急办每年组织开展2-3次应急演练或应急拉动活动,开展经常性的应急知识培训;加强环境安全应急技术和物资储存管理工作,建立专家库、材料和物资库,提高环境应急科学决策和处置水平。

切实落实报告制度。办公室负责环境应急事件的对外、对上报告。在接到风险源单位、环境监察大队、环保所关于剧毒物质超标的报告后,应当在2个小时内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接到关于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负责与现场处置负责人联系沟通,掌握事件发生和进展情况,报请局主要负责人审查后,在1个小时内向市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报告;发生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可越级上报。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责任领导及人员:

6、突发事件新闻制度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强环境污染事件典型案例的警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风险源单位的环境安全意识和环保自律意识;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应急常识,增强公众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建立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制度,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责任领导及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