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教育问题

现代教育问题范文1

关键词:日本 现代教育 问题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指导下完成了教育改革,确立了现代教育制度。日本的现代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各个门类各个层次的人材,使日本迅速走上了经济腾飞之路,创造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奇迹。可以说,现代教育对日本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日本的现代教育也出现了种种急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学历主义的负面影响

日本是奉行学历主义的社会,又称为“学历社会”。所谓“学历社会”指在这个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甚至人格评价等不由其出身门第和实际能力决定,而由其教育程度的基本标志――学历来决定。

近代在否定封建等级身分制时,学历主义显示了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是,过分追求学历以学历定终身的作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大学精英教育阶段,人们围绕升入大学而竞争,在大学教育普及化后,又围绕升入一流名牌大学而竞争。一时间“考试战争”、“考试地狱”、“四当五落”(睡4小时可以考中,睡5小时落榜)以及“一浪”(一次落榜)、“二浪”(二次落榜)、“三浪”(三次落榜)等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在学历主义的影响下,日本的教育成为“应试”型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强调机械记忆,缺乏创造力。培养出“模仿型”而非“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在学历主义的影响下,60年代建立起“学力偏差值”(即标准分)进行高中升大学成绩的统计。后来“学力偏差值”推广到中学小学中,成为家长、学生、教师关注的焦点。为提高“学力偏差值”,学生被迫进入各种私塾和各种补习学校,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在学历主义的影响下,日本偏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和人格教育,引发了许多严重问题,导致青少年精神空虚,人们感叹“教育的荒废”、“心灵的荒废”。

二、划一主义、平均主义的弊端

战后日本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化和学制单一化,在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保持全国教育水平的一致,文部省对中小学、高中课程以统一基准进行设置,但是,由于具体执行中缺乏灵活性,忽视了各地区差别和地区特色,不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长,采取“平均主义”、统一模式的教育。校内缺乏合理竞争,甚至运动会中为鼓励全员参加而预先规定好比赛结果。日本的各级教育机关常常在平衡各种关系中大伤脑筋。“平均主义”、“划一主义”使得日本教育培养出了“千人一面”的人材,培养出善于执行命令,缺少主动开拓精神的人材。这种划一主义、平均主义与日本传统的集团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集团主义影响下,任何脱离集团的个人行为都受到排斥和抹杀。在一定范围内,这种集团主义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划一主义、平均主义”使得日本为适应全球化浪潮而进行结构性改革时步履艰难,这与21世纪国际社会对人材培养提出的要求不相符合,

三、经济发达、心灵空虚

伴随着经济发展,日本的社会环境、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学历主义”和“划一主义”等一系列教育痼疾尚未治愈之时,日本现代教育中又出现“拒绝上学”、“异己灭”、“校内暴力”“、”等一系列问题。

1.“拒绝上学”。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突飞猛进之时,学校中出现了拒绝上学的孩子,70、80年代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90年代后愈发突出,其中,每60个中学生中有一人长期不到校。日本对此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导致“拒绝上学”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心理压抑、交往障碍等所致。为帮助“拒绝上学”的孩子,各地各校采取了各种对策,开展精神疗法、住宿疗法、访问疗法、家庭疗法等种种尝试。一些地方还举办免费夜校为“拒绝上学”的孩子补习功课。京都开设“惑星学校”、冈山开设“地球学校”对不上学的孩子开展特色教育。一些地方举办了“拒绝上学”的海外研修班。然而,“拒绝上学”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进入21世纪,这一问题仍然一定程度存在着。

2.“异己灭”。“异己灭”是指在校内外,学生间由一定的一方,向特定的一方施加的肉体或精神上的侵害和虐待。“异己灭” 既是日文“いじめ”的音译,又有“排除异己,结伙疏远、打击某一方”的含义,这一译法形象地体现了原文含义。“异己灭”的主要表现是心理层面上“冷漠”、“不予理睬”,物理层面上“藏东西”、“破坏物品”,暴力层面上“殴打”、“推搡”、“脚踢”等。日本“异己灭”由来已久,早在“寺子屋”时代就有“异己灭”现象,后来这一恶习广泛存在于学校、军队、企业中。80年代以来,校内“异己灭”的规模和内容愈演愈烈,作为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和人权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不断报道学校因“异己灭”出现人身伤害事件,严重时导致当事人自杀或被残害致死。据统计,有过被欺辱经历的学生,占中小学学生的11%,高中的9%。在中学生中,这一数字一度达到了17.5%,几乎每一个5个中学生就有一个被“异己灭”的经历。伴随着“异己灭”出现的是关联词是“校园暴力”,尤其在美国屡次发生严重的校园枪击暴力事件之后,日本教育界再次呼吁关注这一问题。在日本,“异己灭”也是“拒绝上学”的一个原因。“异己灭”、“校园暴力”已成为教育和社会的一大弊病。这种病态现象反映了日本社会和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3.“”。所谓“”,是双向互动的:日本少女(特别是尚未走向社会的女中学生)接受日本成年男子的“援助”――货币、服装、饰品、食品等物质享受;成年男子接受日本少女的“援助”――所谓“女性的奉献”。据报道,“”在女子高中生中的比例高得令人吃惊,高二女学生中有32.3%有行为,高三女学生更高达44.7%。朝日电视台等颇有影响的媒体还将此制作成娱乐节目公开播放,并公开“女”的联系电话、价格、玉照等。事实上,“”并不仅仅存在于女中学生中,还广泛存在于女大学生、女护士、女教师、家庭主妇等等日本女性之中。“”已成为日本一个越来越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

“不上学”、“异己灭”、“校内暴力”、“”等一系列问题与少子化、家庭教育能力低下、学历主义倾向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其他社会因素有关。

纵观日本教育的成败得失,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亦有其与生惧来的阴暗面与难以克服的弊端。为此,日本正在千方百计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以寻求出路。

四、对中国的启示

作为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两国国情不同,教育基础不同,存在问题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各自不同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正在重复或再现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种种历程,也正在或即将面临相似的教育问题。如:日本的“学历主义”在中国现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对于日本的“划一主义、平均主义”,中国是重点学校、普通学校的鸿沟,是教育发展的地区不平衡问题;相对于日本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不上学”现象,中国却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 “失学”现象;在校园暴力事件方面,从小、中学直至大学都出现了一些典型案例,中国对此还没有提高到全社会研究和关注的层面上来;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冲击,日本的“”现象在中国大学生中也有所表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转变,还需要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开展教育实践,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配合。如何吸取前车之鉴,避免“学历主义”的弊端、消除教育的地区差异、处理普及教育与鼓励竞争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人生观和道德教育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日本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石井透:《日本战后教育的回顾与反思》,王符、于兵译,暨南大学,1991。

[3]本山幸彦:《近世国家の教育思想》,日・思文2001。

[4]大森直树:《日本教育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刘悦译,《外国教育研究》,2007.4。

[5]佐藤学:《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学校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6.1。

[6]史 朝:《中国的日本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5.2。

[7]田 恒:《日本战后体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8]梁忠义:《日本教育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现代教育问题范文2

(一)体育院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在体育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虽然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中开设了多媒体课程,但是其利用层级偏低,没有从实质上提高体育院校的教学能力。不仅如此,体育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改变教育现状的重要性,许多体育院校只是在形式上实行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从本质上进行革新。

(二)体育院校的教学条件还需不断改进

体育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程度偏低,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现有的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的发展需要。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讲解比较复杂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空间性与立体性。

(三)当前体育院校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在体育院校管理方面存在重要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管理质量偏低。现代教育技术仅仅融入课堂是远远不够,还应当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始终,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件制作,利用科学技术设施将课件制作得系统化、直接化。

二、解决体育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问题的对应措施

(一)体育院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体育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体育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改变教育现状的重要性,体育院校要摒弃在形式上实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从本质上进行革新。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课堂上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体育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体育院校的教学条件还需不断改进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程度,从本质上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现有的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国家政府部门以及体育院校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及设备。体育教师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讲解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三)体育院校要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不断解决体育院校管理方面存在重要问题,从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管理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仅仅融入课堂是远远不够,还应当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始终,提高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质量。

三、结论

现代教育问题范文3

关键词: 高校现代体育教育 体育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把人的世界分为“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的话,那么人文世界就是由价值物意义所构成,在人文世界里,是以意义取代价值为核心。人文世界在人类总体世界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知识在人文世界建构中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现有的大学体育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产物,是适应计划经济发展需要的。由于计划经济是部门经济、行业经济,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从本行业、本系统需要出发强调专业知识,忽视复合知识和知识结构。反映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我国一些大学体育很强调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运动技术教育,不仅竞技运动知识与技术、竞技运动教学与训练形式成为大学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个体也只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完成一定的技术动作、获得一定等级的运动成绩为目的。这种“能力培养”论,仍然充满着“训练”、“应试”、“功利”色彩。它所强调的是一种运动技术化的能力;是偏离人的身心发展宗旨的能力;是大学体育功能的片面发展。体育之所以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为人们所理解和追求,是因为体育活动中文化因素很多,可以说任何体育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样式进行的,文化“弥漫”于整个体育领域,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推进器和剂。文化的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底蕴作用便是体育发展中潜在的深层的推动力。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中,片面的文化创造不可能真正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一种能增进学生理解和喜爱体育运动及相互完善、尊重人性、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文化,这种褊狭状况,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将使大学体育教育很难在新世纪高校教育体育中确立其正确的价值定位。

1.对人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和阐释

文化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的阐释和表达。人是将自身的存在当做问题的唯一存在物,人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需要确定为什么要做此事而不做彼事,因此,人既是追求真理(“实物”)的存在物,又是伦理性(“应然”)的存在物,人是克服自己的局限性向最高存在物超越的生命物,也是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

人文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进步的现代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使现代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社会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产物,是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已经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资源和一种生存技能。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人世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解价值、追求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人文精神又是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并内在于主体精神的品格;人文精神又是以人为对象,把人作为主体存在,注重人性提升,注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它引导人们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人文精神又表现在文化精神和文明素养的和谐统一。究其内涵都是体现在以人为本,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对人类的生存上意义和价值理想的关注,追求精神。要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必须在科学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实践活动,不能把人文教育仅仅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在人文实践活动中,要重视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作用,重视让学生去体会并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接近自然、善待自然也是现代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手段。因此,育人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的真正内涵应该是培养健康的能与社会相适应和能有效地作用于社会成为一个可以推进社会生活发展进程的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人文文化教育,使经过体育人文文化熏陶的大学生理解体育的本质,理解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意义,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把体育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使我们的个体和社会得以健全和发展。

2.在体育活动类课程中加强体育人文教育

体育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娱乐性,在于它易于参与、喜闻乐见的特点。大学体育教学要充分体现健康快乐的教学思想,充分考虑到青年的天性,创造一种快乐的体育人文教学环境,改变我国体育教学过于呆板僵化,课堂上过于死气沉沉的现状。体育教学应把阳光与空气、室外与自然空间、游戏与健身、运动与快乐等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游戏化、教学手段趣味化,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运动的乐趣,领略体育的内涵,使其身心获得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又是社会控制和“人性”释放的一种辅助方式,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这块特殊的领域里相互沟通和理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中的不同角色,学习体育角色的技能,体会体育角色的责任,实践角色与同伴、全队、对手的各种关系,在体育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发展自身的社会认知。这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和人格品质。这一切都由于身体的直接参与使健康、力量、审美、气质、性格、智慧与幸福等这些与身体关系最密切的人格要素得以锤炼,继而使社会深切感受到一种奋进的力量和一种明朗的氛围,向人们传递社会的进步、安定、生活的美好。其结果是使人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3.构建高校体育人文课程体系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渠道,不仅要让学生接受并享有体育,而且要把体育文化融进学生的体育活动实践中,使学校体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因此,开设高校体育文化选修课的意义在于:第一,弥补原有体育活动课的不足,加强对大学生体育人文文化的传授,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提高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文化含量,加强大学生体育人文文化修养,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广泛需求。第二,提高高校教师的紧迫感,促进高校体育教师自身文化水平、业务素质的提高。开设高校体育文化选修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大学生体育人文文化素养的必要手段。高校人文体育课程内容结构的决策设计与实施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人文体育课程文件的制定,即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制定和编写,这是课程研究的内容,涉及体育人文课程的实施,又是教学论研究的内容。因此,构建高校体育人文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体育工作者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完善。

4.大学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的路径

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极大限度地将人与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学生丰富的体育需求和体育能力成为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比如,美化和创设体育教学和训练环境便是重要的一项:在体育教学、训练的馆里,各种口号、警句、目标被制成标语的形式,时刻引导激发学生(运动员)的敬业精神、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训练与音乐的使用、灯光温度的调节,此外,根据体育教育心理学成就,适当地安排和调整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和兴趣,减少反复身体练习带给学生的疲劳和厌倦,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与训练的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质量。

综上所述,体育是动态的,发展着的事物,带有时代性并且使其他学科不断渗入而日益完善的学科。人文思想应该成为体育实践的基础,如果体育背离人文思想就会走向异化和极端。笔者认为现今体育教育尚未完全把人文教育思想与体育教育紧密结合,特别是高校体育教育在高素质大学生中必须加强人文教育观,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做进步的现代人,使人高尚而文明,促进整个社会不断进步、和谐、自然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现代教育问题范文4

考虑到当今社会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引入相关的现代化技术及手段显得非常必要。上文也提到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仅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教学内容,还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巨大提升,有利于学习研究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的解决,同时使学习更加高效、充满乐趣。除此之外,教育者也不妨结合网络视频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进行相关主题活动,改进培养与测评体制,增强学生的素养

(一)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学习环境、规范学生行为在日常的教育环节中,教育者应当秉承强化学生各学科素养的培养理念。尤其是对于体育教学来说,老师不但需要将所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教授于学生们,还应该不断加强引导学生,争取使他们有一个思想观念上的升华,明白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和重要用途,掌握体育的总体发展情况,自觉、自发投入到体育学习当中,依靠优良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科素养,提升学习效率。对于平时的一些体育活动课,老师可借助现代化技术,提前给学生做出示范,告知学生基本要领,之后可以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们,让他们尽量独立去完成他们能够单独完成的教学任务,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包办体育活动课中的所有环节。这样一来,可以达到规范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教育目标。下面就拿电子白板软件库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为例进行说明。电子白板能够为教学者提供多样的现代教育资源,让教师选取素材进行知识教学的时候,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选出更合适、更贴近教育主题的图片或视频,使用这项技术演示任何动作要领前,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要想实行更简便轻巧的播报,教师可以借助智能语音播报教具等先进技术手段,令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二)完善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教师在授课时,需要依照不同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提早改变培养方案,达到因才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目的。比如说,在使用EXCEL表格对中学生的电子档案进行编辑的时候,可以先综合测评每个同学的各方面成绩,然后通过对每项具体数据的分析找出每个人的短板,最后有针对性地实施具体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再比如,长期对学生的每一次体育测试或者考核进行记录,分析比对各项数据,全面掌握学生的体育素质并实行针对性更强的考核及训练,学生们的体育技能及素养通过长此以往的训练和测评必然可以有阶段性的提升。

三、改善教育结构,整合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突出教学难点在运用现代教育资源的过程中,特别是初中体育教学,得到了很好的收益: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体育教学的社会作用大大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对于一些过程性知识来讲,动作教学的困难程度并不小。这是因为教学人员在进行动作演示之时,持续过程较短、连贯性较强,所以学生想要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要领、形成表象思维不太容易。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动作或难度系数较高的演示动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教师一般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教学效果当然就差了许多。但是,若教育者能够充分借助先进的教学课件对相关细节进行演示,也可以辅助学生更加明晰地把握不同技术环节的动作要领。经由对播放速度和频率的调整,加上重放、回放、暂停等智能化操作,可以让所有学生将每一个不同的动作观摩地更加透彻。比如,“鱼跃前滚翻”这一体育动作,教学人员通过制作相关课件来展示给学生,每一处较难掌握的细节都能够暂停和回放,这就让深刻透彻地领悟此动作要领变得容易了许多,与此同时,也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打破体育动作教学的瓶颈,取得良好的收益。

(二)将现代教育资源充分应用于体育竞技当中众所周知,进行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知识要领、获得扎实的体育理论基础,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更好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体育竞技为特别是中学生体育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了便利,结合现代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迅速提高教育水平、教学效率,使竞技活动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特色,展现体育领域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举个例子,比如常规的体育比赛来讲,以前学生们在竞技场上只是一味的奔跑、跳跃、投掷等,漫无目的;伴随着现代教育资源的灵活使用,当今的体育竞技赛场上,除了壮观的比赛场面之外,还有热闹的加油助威、喝彩鼓掌等场外环节。特别是红外线传感器、自动计时器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无形中为竞技比赛增添了色彩,激发出学生的热情,提升他们的体育素质和竞技能力。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问题范文5

一、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现代内涵可以概括为是基于对人个性的尊重而体现的“以人为本”价值尺度,最初源于传统的礼教文化。因此,对于人文精神的阐释,应当体现出人类文化的最根本精神。时至今日,人文精神成为一种境界,即对真、善、美和谐统一的高度追求。从此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就是对体育所提出的创新要求,包括体育技术、体育理论、体育教育以及体育竞技等等,以公平、平等为原则,通过团结一致展示出体育之美,从而成为和平、发展、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二、人文精神视域下现代体育教育发展路径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已经成为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共识,对人主体性的认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切实体现。然而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异化发展态势,人文精神开始逐渐迷失。在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深入的当前,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全面素质教育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因此,本文认为人文精神视域下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应当明确几大方向:

首先,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体育教育都在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导致运动负荷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同时,体育场也在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下成为功利的竞技场。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逐渐减弱似乎成为情理之中,究其根源不外乎是出于体育被“物化”之后所导致体育教育观沦为“以物为本”。不可否认,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大多仅停留在对体育行为的认识层面,实难深入了解体育哲学精髓,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体育同人文精神相连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文精神也就自然被忽视。而体育教育的意义重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竞争意识,同时素质教育也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视为核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更应借对体育精神的领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因此只有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重视体育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

其次,学科结构的调整。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传统的体育教学体系已无法适应于当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结合教育形势的演进对体育单一的学科结构进行多元化创新调整。具体来看,即以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基础,对体育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此作为核心对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编制进行全面创新。从本质上看,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即在于做好人性的教育,体育本源于生活,因此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亦有必要回归到生活,对于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从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通过积极引导给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教育问题范文6

1 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灵活多变,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儿童天生好动,刚上几分钟往往还沉浸在课间活动的兴趣中,注意力难以集中;儿童易厌倦,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儿童好新好奇的特点,运用课件使图像化静为动、变小为大、能分能合、灵活能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如教学生母j、q、x时,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看看上面有什么?(小鸡)它们在做什么?(玩老鹰捉小鸡)再让学生数一数几只小鸡在玩老鹰捉小鸡?(7只)一只小鸡在一边,再让学生展开想象,那只小鸡想去做什么?(想去淘气)这时教师在出示一首儿歌,让学生读:毛绒绒的小黄鸡,绿草地上做游戏,1、2、3、4、5、6、7,还有一只小淘气。这时学生通过课件演示看见小鸡在做游戏,马上就会有兴趣,由此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思维。

2 运用现代化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儿童观察事物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他们观察事物比较笼统,缺乏顺序。而学生说话能力的强弱是与观察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因此,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有了一定的顺序,才能对事物进行仔细、全面的观察,才有可能把观察对象说清楚。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展示了事物的具体性、生动的形象性,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及课文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语文教学中《落叶》一课,课文中有一幅描绘秋天落叶飘下来的景象的彩图,要求学生看图学习句子“秋天来到了,树叶黄了,黄叶一片片飘下来,像一只蝴蝶在飞舞”。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动画课件,接着让学生观察,然后问:“画面上出现的是秋天景色吗?”教师指导学生整体观察得知图上出现的是秋天的景色。教师再问:“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这是秋天的景色?”学生就会回答:“从树叶黄了,看出是秋天的景色。”在利用课件,演示落叶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黄叶一片片飘落下来,像一只蝴蝶在天空飞舞,又像……”这种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既丰富学生的感知性,又抓住了事务的特征,进行了口语的练习,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性,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儿童抽象思维还比较薄弱,用投影常设情境,加上配乐、录音,使学生触景生情,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感受深刻,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画意的诗情中。如“语文课中《小小的船》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欣赏着美丽的夜空。为尽快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一边出示课件,一边播放配乐,从图入手,通过直接的画面,使儿童初步感知了蓝天星空的美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诗句打下了基础。学习课文时,启发学生的想象:”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小女孩坐在像小船一样的两头尖尖的月亮上观看美丽的夜空,她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看到蓝蓝的天空像大海,白云像大海中的夜浪,星星像无数颗珍珠在闪闪发亮,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之中,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学生的智慧和想象力在愉悦的情景中得到发挥。

4 利用录音,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目。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室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者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做示范和在因受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比如教学《王二小》这一课时,笔者先播放歌曲《二小放牛郎》,让学生在深情的歌声中进入学习意境。接着听录音朗读,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对“王二小”这一真实的故事有个充分的感知,在深深地被王二小勇敢机智斗敌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染的同时,教师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逐段理解,学生印象深刻,学习兴趣浓厚。

又如《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如何通过教学理解这一伟大奇观呢?笔者先让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全文,达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然后放映“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不同景象的录像,分别“按图说文”。学生分别对照画面,以画面为依托,展开想象,讲述日出过程。这样,学生既能在轻松愉快之中学习,又能轻松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再有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让学生一边听录音朗读,一边看小兴安岭的全貌录像资料,学生凭借多媒体的演示,直观形象地看到小兴安岭幅员辽阔,树茂林密,一片葱葱绿绿的景象,从中就可以领会到文章为什么要把小兴安岭比喻成绿色的海洋。在教学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景色时,播放出每个季节的特色进行具体描写,学生就能更好地调动视觉、听觉和思维器官的积极性,教师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讲解,就可以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起来就显得轻松而活跃,这样的课学生愿学、乐学。

5 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识字教学

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以熟带生、同音识字、集中识字、随课文识字、编字谜、读儿歌等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巧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生字,坚持音、形、义相结合,字、词、句不分家,科学记忆字形,加快识字速度,克服“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弊端。如教“鹅”字,笔者先投影儿歌:“我在左边,鸟在右边,同念古诗‘鹅、鹅、鹅’。”(儿歌中的“我”“鸟”和拼音“e”分别用红笔写。)让学生诵读,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鹅。读出字后,一张张幼稚的脸露出甜甜的笑。学习“春”字,就编出“三人同日去摘花,祖国处处是春天”的字谜(同样,三、人、日和拼音用红笔写),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一猜就中,字形记忆牢固。

采用编字谜、读儿歌的电教手段,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订正错别字。如学生学习了“极小”的“极”字后,在学习“奶奶”这个生词时,作业中有不少学生把“奶”字写成“女及”。对此使用投影投示儿歌:小明,小明不懂事,老对奶奶耍棍棒。学生读了儿歌,见了“女及”都笑了起来,那几个写错了字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再没有一个学生把“奶”字写成“女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