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建设的建议

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1

中医药实验室或研究平台要体现中医科研的特点,中医学发展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理论并有效指导临床,是一门典型的经验和实践医学,现今的医学发展需要我们从经验和实践医学向实证、循证医学发展,转化医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维和新途径。因此,在长期的经验和实践医学的基础上,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具备了从临床到基础研究的有力支撑条件。中医药实验室或研究平台建设遵循转化医学思维,也是立足国情、与时俱进的表现。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千百年来就是我们用以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中药理论具有鲜明特色,讲究平衡机体(纠正偏性)、系统调节;复方是主次分明(君臣佐使)的化学成分组合群;药物作用模式是多点-多点(系统-系统),运用转化医学,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并获得国际的认可。例如,有关中药复方的一项转化研究表明,复方黄黛片用于治疗粒细胞白血病,其君臣佐使效用分明,其中的硫化砷是君药,促进癌蛋白的降解;丹参酮是臣药,阻滞癌细胞的增殖,此外,还诱导转运蛋白AQP9的表达促进硫化砷进入癌细胞起到使药作用;靛玉红也能诱导转运蛋白AQP9的表达起到佐药的作用。又如,由黄芩、白芍、甘草和大枣组成的黄芩汤,其提取物PHY906可以促进肠道细胞再生,减轻结肠癌化疗胃肠毒性而在美国得到认可,其成功之处在于运用转化医学思维,采用了植物组学质量控制(phytomicsqualitycontrol)的研究模式。

因此,转化医学的兴起,必将推动我国中药创新和国际化进程。我国实行的创新中药计划,就是通过借助和发展相关技术,多学科交叉对中药进行研究,在中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临床有效复方的甄选和评价;复方的配伍关系,复方的药物质量控制,药效学和药动学以及安全性评价;化学成分组合群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阐明,使中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转化医学为实现这一点提供了思路。转化医学强调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沟通,根据临床需求,采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分子网络和信息学研究方法进行基础研究,将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临床。转化医学是实现我国中药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2007和2008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转化医学研究国际研讨会,标志着转化医学研究在国内的启动。2009年,国内首家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成立。同年中南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湖南湘雅医院成立。此后,全国的一些医学院和研究所也陆续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部门。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尽管有了发展,但不容忽略的是,针对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的实验平台建设仍比较薄弱,体现在平台数量少、人才缺乏及流通障碍。有报道称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合作搭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平台,说明以新理念、新思维建设中医药科研平台受到了重视并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转化医学作为医学研究的思维和模式,引入中医药研究实验室建设需要转变观念,目前碰到的突出问题是转化医学人才引入和培养、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利用问题。

2.1转化医学人才引入和培养问题

中医药研究实验室建设要有前沿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源于创新思维和实践。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以转化医学思维为指导,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于临床应用。具有转化医学思维的中医药研究人才和学术队伍的组建和培养面临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第一,熟悉中医药理论和应用、具备转化医学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缺乏;第二,有关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课题相对较少,制约实验室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有课题支撑,实验室才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而实验室的发展将会带动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或锻炼、储备一批研究人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2实验室资源的整合利用问题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和其他类型实验室的建设都碰到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资源优势得不到整合和共享,集中表现在科研活动重复性较多、科研设备分散、使用率低下、开放流畅度低、服务社会意识有待提高。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还面临着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临床医疗行为的应用成果,体现其实效性、应用性特点的问题。

3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针对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一些设想和建议,以供讨论。

3.1人才引入、培训及流通

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的建立和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是既要熟悉中医药基础理论,又要树立转化医学思想,需要掌握较高的现代医学实验技术,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较高的科研综合素质,能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领头人。各个实验室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提供经费资助设立转化医学研究项目或采取柔性引进方式以吸引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的实验室往往具有一个作风优良、素质较高的团队。除了领头人才,团队骨干科研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值得重视。由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科研设备和测试技术不断涌现,要跟上先进技术的发展步伐,对团队成员要进行经常性的培训。要不断完善培训制度,通过派出学习、委托培养或邀请同行举行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使实验室所有人员处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之中,适应转化医学科研形势的发展。建立无障碍的人才流通制度。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流通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内涵得到了说明,创新了人才流通的观念,冲破传统意义上“人才固定、部门所有”的观念,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各个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基于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发扬中医药的共同目标,可以考虑互相之间进行人才的合理、有效流动,建立长效机制,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尝试。

3.2建立开放的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

实验室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功能。随着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各种不同类型科研课题的增多,促进了实验室研究工作的进步。整合分散、效率低的实验室资源,使之形成集中、专业的实验室,适合不同类型课题的需要,这对于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的生存和发展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要突出转化研究特色,选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技术、团队分工进行整合。其次,参考国内或国外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设立若干个公共服务实验平台。这些平台既向本单位开放,也向外单位(如制药企业、医院、药用植物栽培基地等)开放。这样,这些平台通过整合后,变得更专业化,在为更多单位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有可能在药物基础与应用研究、临床诊疗新方案、新药开发研制等方面获得研究思路和成果,为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

4结语

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高等院校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高校中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各高校加大了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力度,学校实验室设施建设、管理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建设和管理高校实验室,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现行高校实验室存在的问题[1]

1.实验室建设经费的使用与实际需求不协调

虽然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如一些基础教学实验室的设施陈旧,许多实验常规仪器超年限使用,这些严重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但是大量资金却用于购买昂贵的大型仪器,仅仅服务于科研和少量的教学演示实验。

2.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实验设备没有实行统一管理,院系之间共享不足,仪器利用率低。还有些大型仪器设备,操作复杂,能熟练操作的人少,不利于在教学和科研中使用。甚至有些高精尖设备,由于维护困难,长期搁置,无人问津,这些现象都制约实验室的发展。

3.缺乏健全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相应的实验室管理文件和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容易在实际运行中使责任和权利划分不明确,即使出现问题也无法找到明确的责任人,给学校或学院造成经济损失。

二、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内容

1.科学规划实验室建设,合理使用有限的建设经费

(1)进行实验室体制改革

首先要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现在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都由二级学院管理,每个二级学院对各自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各不相同,造成学校对全校实验室的管理与资源配置出现问题。

应当将实验室独立于院系之外,以实验中心的形式存在,直属教务处或资产处管理,采取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制[2]。实验中心主任对全校实验设备具有调配权,加强对设备的全过程管理,避免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发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实验室经费的有效利用

实验室建设资金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加强实验室规划建设,使资源合理配置。学校设备处对贵重和批量采购的设备要实行公开招标,避免设备采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3],只有这样才能购置实用耐用的教学科研仪器。

2.引入实验室建设新概念,建设先进的实验教学平台

(1)实验室的开放管理

首先,实验室应将相近专业的实验室合并,突破专业及课程的壁垒,建设综合性实验室。其次,依托网络,建设实验教学平台,可以将讲义、课件、视频资料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自主选择所需资料。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为教学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互动提供便利。

(2)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要实现实验室管理信息化,首先必须建设与互联网相连的实验室管理系统[4]。这种管理系统在选择上要功能全面、结构合理,必要时可以让系统开发公司为学校量身定制。运用网络实验室管理平台,建立仪器设备信息库、低值耐用品信息库、实验教学资料信息库等。同时,学生进出实验室,可以学生的校园卡为媒介,利用网络实验室平台进行预约,刷卡进出,方便统一管理。

3.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教研队伍建设

(1)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有序化,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首先,实验室要明确各种细则规范,如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学生守则、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办法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要明确各个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职责范围,做到责任到人。

(2)增强实验室的物资管理

实验室的物资管理主要包括仪器设备、低值耐用品和易耗品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实验室的物资管理工作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费时费力,引进计算机软件系统管理实验室物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加强实验室技术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可以通过培训、调研、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对新实验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学习。同时,学校要认识到实验技术人员的价值,像重视教学科研人员一样重视他们,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校不断发展,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各高校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合理规划,科学管理,优化组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的作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新敏.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优化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

[2]马忠丽等.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7).

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实验中心管理 问题 改进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34-02

一、引言

实验室的工作水平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中心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规的实验教学是对于理论课的重要补充和发展。通过建设体制规范、管理科学、手段先进、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管理、绿色环保的实验中心,对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条件保障。

二、实验中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2005年启动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各省陆续开展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对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各高校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部分侧重于应用型建设的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仪器设备和其他实验条件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使得实验教学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各个高校在实验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良莠不齐,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中心建设体制不合理。实验中心建设涉及到高校教学和行政方方面面的相关部门,如教务处、设备处、后勤处、基建处等,而一般的实验室建设任务基本上落在具体学院的实验中心教师身上,实验中心主任要协调学校各个部门,分散大量的精力用在各个部门日常工作的协调上。具体到各个学院,实验室的建设又涉及到实验中心和其他系部(或教研室)的协调。特别是对于专业型实验室建设,由于实验中心一般涉及到多个专业,而实验中心教师又不可能对于涉及到的各个专业实验室里的专业要求都很精通,导致实验中心和各系部负责人之间也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

2.教学仪器设备陈旧落后,更新速度慢。现代实验教学用到大量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专业教学软件,这两类设备作为实验教学的基本保障需要能跟得上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由于硬件和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导致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需要及时、不断地更新。而现实的问题是依据现有的大部分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报废更新规定,一般的硬件设备的更新报废年限在5-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换代时间一般在一年半到两年,网络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甚至达到了一年到一年半。传统的设备更新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

3.实验中心教师队伍理论和技能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很多本科类院校没有把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都很高的教师充实到实验室岗位,实验中心专职教师学历和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尤其在承担实验教学方面,由于理论功底不够在承担实验教学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亟需进修提高。在管理技能方面,鉴于实验室硬件、软件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于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就需要不断地提高技能水平。但现在大部分学校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繁琐,教师进修时间不能得到保证。

4.实验中心硬件和软件条件比较差。各高校近年学生扩招,招生规模提高很快,很多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上进行了巨大投资,使得很多学校背上了巨额的债务负担,导致用在实验室建设上的资金太少,导致原有的实验设备数量和规模的扩展速度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环境条件整体亟待改进提高。然而,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起点低,学校资金紧张,投入不足,使得实验教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

5.实验室日常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无法实现规范化的管理。由于管理制度不到位,或有制度不执行等,外加实验室人员缺乏等,实验室日常的管理不能有序开展,相应的整理、整顿、清扫无法及时进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纷繁复杂的日常管理。

三、实验中心管理模式改进探讨

1.注重制度建设,实行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实验室的建设结果的好坏根源于实验室建设制度的合理与否。构建适合实验室发展的实验室规划建设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建立以教学需求为主导的规划和建设体系,以所在学院为主体,学院院长牵头学院内部实验中心与各教学系部,协调实验中心和各系部之间在实验室建设思路和要求上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在项目立项建设之前应广泛参考部分学校已经建成的实验室的效果,多方面听取意见,聘请专家提出专业性的意见与建议,以防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完成后出现与预期有较大的差异或不能满足实验教学开展的问题。

2.调整实验项目,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科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特点,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优化革新,构建相对独立而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各个实践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按照不同的模块、以不同的课程(项目)、按不同的层次安排独立的实践实验课程,形成由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专业设计性实验、创新创业设计组成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项目体系;并形成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性应用、创新设计型实验所组成的实验教学功能体系,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坚实的平台。

3.加强教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提升实验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鼓励实验中心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教改研究,参与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来,利用科研机会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并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参与业余培训,及时充电学习。同时把高水平的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充实到实验教师系列里来,提高实验教师整体实力和水平,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

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法、带领学生参加各项竞赛的方法,使得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来,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使得学生在参与竞赛,到企业实践等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扩大学生实践教学的受益面。

4.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实验室设备的投资与升级。加强学校投资不愧为实验室设备更新换代的有效途径。除了学校对于实验室的日常建设投资外,还应积极抓住现在国家以及各省对高等学校投资的大好时机,积极挖掘学校各实验中心的创新点,努力开展实验创新,努力申报各种实验室建设项目,取得更广泛的实验室建设资金支持。校企合作的方法为学校实验室建设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学校占有很好的智力资源,而企业正好需要学校培养的各专业人才,通过引入企业与学校共建实验室的方法,既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又为学校带来了软硬件的投资和学生、实验教师实践的平台。

5.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开放实验内容。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对于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并融入实践,同时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科研作风及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效益和自我发展能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应从学校整体出发,打破部门、学院之间的分割状态,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利用现有的各学科实验技术条件,为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向校内和校外有条件的开放实验室资源,实现现有资源的共享,实现实验室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实验和研究的环境,在这样的创新的实验环境中,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空间,有了敢于思考,敢于设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

四、结语

实验中心的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向“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方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间平台。解决实验中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规范管理、优化课程、提升师资、加强投资、开放管理等改进实验中心的软件、硬件管理,力争把实验中心转化为学生实践实验的教学基地、跨专业学生拓展性综合训练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基地。

[基金项目:金陵科技学院2009年校级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宋晓平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

2.陈小宁.高校实验资源管理体制创新初探[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0(4)

3.苗戎,郝存江,张柏丽.高等院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医教育,2008(6)

4.陆冰,斐东.西部高校建立开放型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期间核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原文,“5.4.8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5.5.6实验室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实验室对仪器进行定期检定或校准,以保证其量值的溯源性,并加以必要的维护和保养,以保证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大多数实验室认为只要对仪器进行了定期检定或校准,仪器就是可靠的,出具的数据就是有效的,使仪器的期间核查成为实验室最易忽视的环节。

1期间核查的了解

1.1 期间核查定义

期间核查是指:为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而对设备示值(或其修正值或修正因子)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是否保持其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扩展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的一种核查。

1.2期间核查的目的

期间核查(intermediate check) 的对象是测量设备(包括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等,通常可简称为设备)。期间核查的目的是“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confidence)”,期间核查作为检测实验室测量过程的监控手段之一,对检测实验室 出具的检测数据准确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在两次周期性检定/校准间隔内对检测设 备的中间检查,亦即,在校准后,使用中的被核查仪器的校准值XS的变化是否超出其给定的扩展不确定度区间±U;或者使用中的被核查仪器的实际值XS的变化是否超出其允许误差限±Δ。以判断设备是否保持上次校准时的各项计量性能指标,保证测量过程受控。一旦发现测量过程控制发生偏离,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由于设备或校准状态失效而产生的成本和风险,保证测量过程的受控状态,有效地维护实验室和客户的利益。

1.3期间核查的主要对象

不是所有的设备都需要进行期问核查。通常来讲,期间核查的对象主要是新购设备,使用频次高的和使用环境恶劣的检测设备;主要或重要检测设备;不够稳定、易漂移、易老化且使用频繁的检测设备;经常携带到现场检验、校验的设备;运行过程中有可疑现象发生的检验、校验设备;选择对关键参量的检测质量影响较大的检测设备。期间核查主要是核查测量仪器、测量标准或标准物质的系统漂移,即其长期稳定性。必须具备相应的核查标准和实施条件的,对无法寻找核查标准(物质)的不进行期间核查。期间核查可以提高监测质量的可靠性,降低出错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排除风险。期间核查的实施以及实施频次应结合监测机构自身的特点寻求成本和风险的平衡点。

2期间核查的方法分类

开展“期间核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基本上以等精度核查的方式进行,如仪器间的比对、方法比对、标准物质验证、加标回收、单点自校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更多的期间核查是通过核查标准来实现,所谓核查标准是指用来代表被测对象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仪器、产品或其他物体。它的量限、准确度等级都应接近于被测对象,而它的稳定性要比实际的被测对象好,核查标准本身也应进行校准和确认。

2.1使用标准物质核查。标准物质包括各种标准样品、实物标准。使用标准物质核查时应注意所用的标准物质的量值能够溯源、在有效期内。如pH计、离子计、电导率仪等采用定值溶液 进行核查,气体检测仪采用标准气体进行核查,气体采样器采用标准流量计等。此法应作为优先选用的期间核查方法。

2.2使用仪器附带设备核查。有些仪器自带校准设备,有的还带有自动校准系统,可以用来核查,如电子天平往往自带一个校准砝码。某些新型大型分析仪器往往自带核查系统和自动核查程序。

2.3参加实验室间比对。环境监测站有多台相同或类似的仪器,可以同另一台相同或更高精度的仪器进行比对。如果只有一台仪器,可以参加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组织的仪器比对或实验室之间的仪器比对。如烟气黑度仪、无校准源的放射性监测仪器、声级校准器、空气压力表、风速仪等。

2.4与相同准确度等级的另一设备或几个设备的量值进行比较。

2.5对保留样品量值重新测量:只要保留的样品性能(测试的量值)稳定,不要求有保证的参考值,也可以用来作为期间核查的核查标准。如对无校准源的放射性监测仪器使用特定的样品、氧气测定仪直接使用环境空气。

2.6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采用高等级的仪器设备进行核查。

3期间核查的方法来源

期间核查的具体方法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

3.1监测标准方法、技术规定中有关要求和方法。许多标准方法已经详细规定了校准等方法和要求,可以直接作为期间核查的方法。

3.2仪器设备检定规程。仪器设备检定规程往往规定详细的整个检定过程,期间核查可以采用其中的需要核查的部分。如果没有该类仪器设备的检定规程,还可以参照类似仪器检定规程。

3.3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及产品标准或供应商提供的方法。

3.4对于没有方法来源的仪器设备,可以自己编制作业指导书。期间核查的方法内容也可以合并在仪器设备操作维护规程、自校方法等其它作业指导书中。

4记录方式

期间核查一般应有记录,根据类别可以采用不用的记录方式。

4.1记录在监测原始记录上。适合于对于每次监测都进行的期间核查,并且记录简单的,如噪声监测仪的核查。

4.2记录在仪器设备维护记录上。适合于较频繁的期间核查,并且记录较简单的,如天平的校准核查。

4.3采用专门的记录。对于比较复杂的期间核查,可编制相应的记录表。

5期间核查的实施

5.1 编制有关程序性文件,明确期间核查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及要求,并明确期间核查不符合结果的处理。

5.2 编制年度的期间核查计划。期间核查计划应该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编号、期间核查的日期或频次、检查方法依据来源、执行人、记录方式等。没有方法的,应编制有关的作业指导书。

5.3 执行人应按计划实施期间核查。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也应考虑实施期间核:

5.3.1 测量仪器即将用于非常重要的测量或非常高准确度的测量,测量前应进行核查;如能力验证前、发生重大环境事故、作为仲裁或有争议时;

5.3.2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数据可疑,对仪器设备提出怀疑时;

5.3.3因使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温度、湿度变化较大,刚刚恢复后,有可能引起仪器的准确性;

5.3.4仪器故障维修或运输搬迁后、长期脱离实验室控制恢复使用前等。

6结束语

期间核查实际是检测技术问题,要用到许多相应检测技术和误差理论。为了保证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检测数据,需要我们继续学习和研究,把期间核查的知识结合自己实验室的实际,努力开展好期间核查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仪器设备期间核查;步骤;方案

引言:大部分参与实验工作的人认为,只要平日里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校准,便能维持仪器得出数据的可靠性。事实是期间核查往往就成了实验室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测量方法的不同、环境条件的变化、仪器使用频率过高、样品和试剂溶液等的影响,在使用设备一段时间后便会影响设备的运转,最终无法继续测量得出可靠的数据。针对此问题,我们应提出科学的设备定期检查方案,保证检验结果持续的准确性。

一、期间检查的内容

期间核查是指使用简单实用并具相当可信度的方法.对可能造成设备不合格的测量设备或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参考物质)的某些参数在两次相邻的定期检定/校准之间的时间间隔内进行检查,以判定设备是否保持着校准或检定时的准确度,以确保检测和校准结果的质量。

二、仪器设备期间检查的必要性

实验的宗旨是科学、严谨、公正的进行实验测量并确保得出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除了对实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外,只有保证设备在使用期间保持良好的状态,并获得最佳测量能力,才能维持得出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三、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选择对象

众所周知实验室有着众多的仪器,但不是所有的仪器设备均需要进行期间核查,实验室应针对具体的仪器进行分析研究,充分了解仪器的结构和构造原理以及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确定需要进行定期检查的仪器名称。

1.设备主要核查考虑的条件

1)成本和风险的选择。期间设备核查可以提高实验检测的准确性,降低实验风险,往往一次检定费用较高,一般一次期间核查成本低,期间核查的频率应结合检测机构的特点,我们应综合考虑每件设备的运行强度,尽力找到核查成本和风险的平衡点。

2)设备相对应的核查标准和实施条件

大部分设备都有相对应的核查标准和核查环境的要求,这是核查最理想的环境,可以得到最好的核查效果,降低错误的风险,但对于一些没有核查标准的仪器,可以不实施期间核查。

3)检测方法或设备规定的要求。有些检测仪器中对一些设备核查对象是有推荐性的,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理想化的方案。

2.建议进行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

1)新购设备,使用频率高的设备和恶劣操作环境下的设备等应进行期间核查;

2)仪器设备关键参数距离偏离校准值较大的;

3)所有的计量标准、传递标准、基准物质等都应进行核查;

4)使用环境改变,检测过程中出现可疑值或仪器维修过等情况引起准确值改变时。

四、仪器设备核查的频次

期间核查的间隔一般以在仪器的检定或校准周期内进行1~2次为宜,对于一些实验室经常用到设备应增加频次。核查的频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确定期间核查间隔后,根据实验条件的改变和设备运行的状态及核查操作性和成本进行综合考虑,对于一些设备运行过长时间后某些重要敏感的参量发生改变时,应及时调整校准周期,从而保证以后实验准确性。

五、仪器期间核查的方法

1.仪器设备对比核查法

仪器设备对比核查法实质是对相邻两次测量结果之差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大部分仪器都有相对应的核查标准,如果在实验室找不到相对应的测量对象作为核查标准但存在比核查设备高一等级的或几等级的测量设备时,可以对“核查标准”的要求降低。仪器设备比对核查法有两种类型

1)两套设备之间的比对

两套设备比对即为核查对象与高一等级的一套设备进行比对,操作方法为:先选择一台稳定的仪器作为核查对象,下一步与被核查的对象进行重要参数的比对,对重要参数进行校准,得到测量结果。

2)多台设备与被核查对象的比对

多台设备与被核查对象比对要求即为:被核查的对象与同精度下的几套仪器设浣行比对,这种方法的精确度较高。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选择一个稳定的核查对象进在期间核查时,分别用被核查的仪器设备和用作比对的同等精确度等级的几套仪器设备对被核查对象的某个重点参量进行校准,从而得到测量结果。

2.传递测量法

这种测量方法要求用高一精度等级的计量标准和被核查的标准设备同时测量某一稳定的测量对象,当实验室具备或更容易获得更高等级的标准设备时采用,该方法操作简便,有较高的精确度。

3.标准物质核查法

当实验室存有被该设备当初作为实验定为标准物质或者标样时可以采用,因为当初设备已被核查过,所以当时实验所得标准物质仍具有参考意义,意思是仍可以作为该设备核查的依据。

4.控制图核查法

控制图是对测量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一种图形记录。测量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受被测对象、环境及操作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只要有稳定量值的核查标准,并在核查过程中消除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后,这样采用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控制图核查法就可以实现对计量标准的核查,得出的数据才具有可信度。

5.留样再测法

留样再测法的核查标准可以是测量设备,也可以是实物样品,当测量设备经检定或校准得到性能数据后,立即用其对核查标准进行测量,把第一次得到的测量值作为参考值。然后对该标准进行保存,保存过程中尽量避免不要被其他实验所用,以免影响其真实性。

六、仪器期间核查的实施

1)首先要对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程序进行编制,编制内容应详细具体,其中包含实施期间核查的计量标准物、测量设备的选择、核查方法和职责分工等,并且编制内容应对核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做好处理风险的预案。

2)Ρ缓瞬榈亩韵蠼行分类,制定每一类被核查对象的计量基准,必要时核查曲线图或核查控制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核查的时间间隔、检查结果的判别原则与检查结论等。

3)仪器设备的被核查对象若为实物量,可以选择性能稳定的实物量作为核查标准。若被校对象为测量仪器可不进行定期核查。同时对于那些一次性使用的有证标准物质可以不进行期间核查。

4)执行人应按计划实施期间核查,并对结果判定,进行风险评估。

七、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结果的处理

当通过期间核查发现测量设备出现异常时,应重复对核查标准测量,如果测量值接连出现问题,应及时停止设备的使用,并请专业人士分析原因,综合考虑影响因素,查出问题所在,如若问题较大,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八、结束语

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可以有效的实现测量质量的控制,从而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合理和可行性。将定期核查纳入实验室的一部分,才能保持计量标准、测量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在规定时间间隔,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核查,正确应对核查结果,维持仪器设备在校准周期内的可信度,这样就实现了从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和顾客利益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周真珍.认可实验室如何开展仪器设备的期间检查[J].化工管理,2016,(5):49.

[2]王会波,李长青.检测机构实验室期间核查方法探讨[J].职业与健康,2010,26(18):2077-2079.

[3]汤静,曲萍.实验室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必要性[C].//2011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136-137.

[4]牡掳.浅析基层检测实验室期间核查实施及难点[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6,24(4):70-72.

实验室建设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张宏颖(1966—),女,黑龙江哈尔滨,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整合循环系统、病理学、医学形态学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癌细胞系建立及药物治疗E-mail:irisliupai@163.com;邹原(1968—),男,辽宁大连,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理学.E-mail:zy.dl@163.com;

2005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1],2006—2009年,教育部共批准了近50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3]。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获批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它标志着我校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进一步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共享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1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组建历程

大连医科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47年的关东医学院,1950年改称大连医学院,1994年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

1993年,我校将生理、病生、药理3个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构建了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机能实验学,并于1998年正式组建了机能学实验室。此改革规划被批准为“辽宁省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此项实验室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的改革为我校其他学科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01年,学校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3个学科的实验教学部分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建立了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提出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微生态学等实验教学合并成立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设想。2004年7月形态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学4个实验室正式组建,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的管理及运行模式正式建立。2008年10月,为进一步强化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学校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形态学和机能学5个综合性实验室。2009年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校实验教学中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由校、院两级管理,基础医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兼任实验中心主任,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主持中心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负责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发展计划,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执行和落实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统筹中心仪器设备的计划、购置、管理、维护,组织申报实验教学研究项目,推动实验教学改革。每个实验室设主任1人,具体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组织实验教学和教学研究,落实实验室相关实验课程建设,参与制订和修订基础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各实验室配备1名专职实验教学秘书,协助实验室主任负责日常教辅工作和实验室管理事务。

实验中心现在拥有一支近150人的实验课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8人,实验技术人员27人,授课教师115人;为全校21个专业的五年制、七年制、卫校、高职、成人教育、留学生及研究生开设23门基础医学实验课。每年实验中心接纳学生约7500余人,年均总实验人时数近50万人时。

3仪器设备配置与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3.1先进齐全的仪器设备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1.2万m2,主要仪器设备近2200台(件)。各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配置齐全,通过合理选购和精心维护,使得设备完好率达到98%。近5年经费投入总计1700万元,使80%以上的在用设备得到了更新,并新增了部分先进仪器设备,更好地满足了实验教学需要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

例如解剖学实验室新增多媒体教学设备14套、低温解剖操作台14台以及数字人解剖系统网络版和解剖学教学互动系统;形态学实验室新增数字扫描切片学习系统。数字人解剖系统和数字扫描切片学习系统是基础医学院4A(anybody,anything,anywhere,any-time)数字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4]。机能学实验室新增倒置显微镜、二氧化碳孵箱、PCR仪等设备,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也为教师、学生提供了科研平台。

3.2创新型智能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5]和2012年的“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大连医科大学启动了“卓越医生人才培养计划”,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开展创新型智能化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投入资金购买必要的教学与实验设备,提升整体实验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平台。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拥有13个常规实验室、1个人体断面影像解剖学实验室,实验准备室14间,总使用面积达1400余m2;另有1个300m2标本学习室。每个常规实验室配有6个全自动低温解剖操作台、瓶装标本2套、游离人体标本1套、人体标本模型100余件。实验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解剖互动系统,均能登录校园网进行数字人解剖系统的自主学习[4]。中央互动系统控制室可全程监控实验情况,统一或单独控制播放教学录像。各实验室均配备空气消毒机,以降低室内福尔马林浓度。实验室开设人体系统解剖学、人体局部解剖学、人体断面影像解剖学、麻醉解剖学和神经科学等5门实验课程,共计156个实验项目,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实验教学的微机化、网络化、师生互动、人机互动[6]。

(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7个教学实验室以及仪器室、暗室、准备室、细胞培养室、细菌培养室、库房和资料室,仪器设备200余台(件)。较大型仪器设备有高速冷冻离心机、PCR仪、酶标仪、凝胶成像系统、二氧化碳孵箱、倒置显微镜等。目前开设有本科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共33个实验项目。

(3)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是由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微生态学的教学实验室组合而成,共有8个学生实验室(含2个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3个实验准备室、1个标本陈列室,拥有生物显微镜、倒置显微镜、PCR仪、酶标仪等仪器设备。实验室为全校专科、本科生和留学生、研究生开设微生物学实验、免疫学实验和寄生虫学实验共44个实验项目。

(4)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形态学实验室由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法医学3个教研室的教学实验室合并而成,现有4个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实验室、6个多媒体网络光学显微镜实验室,2个大体标本实验室、1个大体标本陈列室、2个细胞培养室,以及实验准备室、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模型等。较大型仪器设备有高速冷冻离心机、PCR仪、凝胶成像系统、二氧化碳孵箱,倒置显微镜等。拥有数字切片扫描与应用系统,建立了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4A数字切片系统网络教学平台[4]。形态学实验室为法学和管理学专业开设医学形态学的理论与实验课程,为临床医学七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开设综合性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为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法医学3个教研室开设的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课程教学共计104个实验项目。

(5)机能学实验教学平台。机能学实验室由生理、病生、药理3个教学实验室整合而成,是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现有8个教学实验室、3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实验室和3个实验准备室。教学实验室配有较先进的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等实验仪器设备;大学生创新实践实验室配有能满足学生自主创新、进行设计性实验的仪器设备。机能学实验室承担七年制、五年制学生和留学生的机能学实验教学,开设机能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自主设计或创新性实验等共计53项。

4教学理念和教改思路

大连医科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为工作核心,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构建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突出系统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设计性。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经典与现代、教学与科研、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通过经典验证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实验和大学生科研平台,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5课程特色与成果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锐意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建立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均有所创新。

5.1实施分级实验教学体系

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全面进行了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调整,将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阶段。实验教学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强调形态、结构变化(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生理功能、代谢变化(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生)、致病因素(病原生物学)、药物治疗(药理学)的内在机制及其联系。

(1)基础性实验。以经典实验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入门性、规范性特点,教师示范、学生做规范化操作训练。

(2)综合性实验。提高将“三基”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打破专业界限,将各学科分散但密切相关的内容融会贯通,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3)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从教学实验过渡到科学研究。设计性实验需要选题、设计、实施、总结等系列科研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5.2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创新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将原分别教学但关系十分密切的相关学科有机结合,建立综合性或整合性的实验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进行独立考核、独立计算学分。建立了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实验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核办法及实验教学质量监管制度。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实验模式,减少了验证性和单一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病案分析”等实验教学方法,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并加深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

(1)生物化学实验。自2004年起,“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独立设课(56学时,1.5学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科学设置实验项目,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整合和创新,建立起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该实验教学体系突出生物化学教学及研究中涉及的3个主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酶和核酸,将每个生物大分子的实验内容进行综合设计、系统操作;突出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7]。

(2)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以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为中心,围绕病原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及病原的诊断,将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及医学免疫学融合为一体,创建了综合性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52学时,1.5学分),其中基本性实验4项16学时,综合性实验9项36学时。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及横向联系,使学生得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科研创新能力的锻炼[8]。

(3)医学形态学实验。形态学实验室本着“以器官为中心,以疾病为主导,以病例为主线”的原则,将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学3门学科的部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与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引入设计性实验和医学研究前沿课题讲座,形成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体系(48学时,1.5学分),其中包括:1以器官为中心的综合性实验;2以尸检病例分析为主的应用性实验;3以细胞培养、动物实验为基础的设计性实验;4医学科学前沿问题讲座。在教育模式上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入PBL,建立形成性的考核方法,构建科研化的实践教学[9]。

(4)机能实验学实验。机能实验学课程共104学时、3学分,其中基础实验36学时,综合实验68学时。基础实验是经典的生理学实验;综合实验是以消化、循环、呼吸和泌尿系统为主线,有机融合了各系统的生理、药理、病理生理的内容。经过机能实验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理解机能综合实验中相关学科知识融合的目的和原理。机能实验室每年举办1~2次机能学实验竞赛类文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机能学实验教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0]。

5.3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安排不同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设不同的实验内容,其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也有所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11]。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9]。基础性实验主要是由教师授课和指导实验;经典性实验主要是学生自学、小组协作完成;综合性实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学习;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通过五年制学生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和七年制学生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活动,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创新性的层层递进、不断提高的合理教学模式。

5.4系统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专业医学人才—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金字塔式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五年制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对优秀的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对七年制学生普遍加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人人完成自主设计性实验。遵循精英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人才培养”试点班中开设“创新课程”。理论授课8学时,包括科研方法、文献查阅、实验设计等内容;实践部分64学时,包括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论文撰写。

5.5教学成果

近5年来,中心人员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0余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实验教材、专著及讲义近30部。大学生科研活动发表文章30余篇;“挑战杯”竞赛获奖50项,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辽宁省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

5.6示范作用

(1)建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http://home.dmu.edu.cn/jcsyzx/)和基础医学院4A网络教学平台(http://210.47.246.130/),创建了申报材料、中心介绍、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教学计划、实验项目、教学资源、教学研究和开放交流9个专栏,深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2)出版了《机能实验学》、《医学形态实验学》、《医学微生物实验学》、《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与参考》、《机能综合实验CAI课件》等实验教材并面向全国发行。建立起适合我校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国内较早地编写出版了英文机能学实验教材。

(3)实验中心先后举办了3届全国机能学学习班,使我校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和经验得到推广,在国内起到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4)解剖实验室配合多学科专业医师的培训,组织美容专业医学整形解剖培训班,规范美容医师行业技能。“生物塑化断层标本应用于断层解剖学教学的研究”等3项教学改革课题成果应用于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赞扬。

(5)建立了人体标本陈列馆“人体世界”,对中、小学生及社会市民开放,普及基础医学知识。

(6)开展遗体捐献接受工作,设立遗体告别厅,对有要求的遗属开放追思,每年以清明追思会为契机,组织学生感恩“无语体师”,参加大连市红十字会的墓园追思,向遗体捐献志愿者致敬。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6目标规划与展望

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卓越医生培养”为主要目标,从课程设置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平台构建等方面,继续探索和实践实验教学的改革,建立一种满足我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及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今后将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

6.1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心将加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性实验体系构建,兼顾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培养,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整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最终形成一整套面向全校的多层次、多专业、满足不同需求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6.2构建基础医学数字化网络实验教学平台

进一步丰富4A数字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建立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的终端使用。该平台主要包括数字人解剖系统、形态学数字扫描切片学习系统、虚拟仿真机能实验室以及数字资源的建设。

6.3建立大学生创新科研平台,兼顾社会需求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创新课程作为医学生培养的必修课,要求所有临床专业医学生必须完成“创新课程”的学习。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中心资源将面向社会开放,满足社会部分人群对人体大体标本、组织正常与异常标本、临床医院对基础医学知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