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1
一
就教育教学而言,许多时候,教学观念指导教学行为习惯,教学行为反过来印证教育观念。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在理解现代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多考虑学生需要,灵活设置一些教学目标,多为学生创造机会,使他们在鲜活教学活动中掌握更多美术知识与技能。
(一)多一些提升学习兴趣的机会
学习兴趣是持久学习的基础。初中美术学习需要保持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立场出发,与生活实际、自身经验、科技发展相结合,设置趣味性课程主题及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参与欲。另外,教师还要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自然景物、石膏静物等实物,实施趣味性教学。
(二)多一些欣赏感悟评述的机会
书籍、网络、美术馆、社区等资源是初中美术学习的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最直观地了解民间艺术及美术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果通过角色扮演、创意临摹等方式学习美术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还能在观察、体验、鉴别中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三)多一些探究技能创新的机会
美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不仅能使初中生思维超越定势的羁绊,还能呈现灵活、主动、发散的状态,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初中生喜欢走进自然,观察蕴含审美法则的物象并展开丰富联想,这样容易催生各种奇思妙想。所以我们要开展创造性活动,让他们的观察、想象、创新和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最终促进其心理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性成长。
(四)多一些升华精神人格的机会
树人立德是教育的最高法则。初中美术教学只有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通过美术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观察生活中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认识美、热心追求美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高洁的精神享受、平和的心态延续、博大的胸怀追求,成长为具有文化意识、责任担当和合作意识的新时代公民。
二
时展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观,全民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具象的核心知识与准确的价值取向填充。初中生与小学生不一样,已经开始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个时期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的核心知识与价值取向一定要足够准确,符合社会的主流认知,传播正能量。
(一)以发展审美判断能力和评述能力为目标
中外美术史上有许多杰出美术家,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创新之举和艺术开拓精神,多角度、多层面地欣赏、认识、分析、解读经典。这对初中学生学习美术有很大好处,无论是从作品表现语言还是艺术家的感知角度、美术史的认知角度、艺术流派的演变及美术文化现象等方面,都可以让学生在初中美术学习中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和评述能力。
(二)以掌握造型表现能力和美术体验为目标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最基本技能培养是造型表现能力,通过美术活动、绘画示范等教学手段迅速让学生掌握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等最基本的造型表现方法。初中生在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中,很容易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使他们的艺术感知力、想象力和造型能力得到提升。
(三)以提升综合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
美术与生活密切相连,了解并掌握美术创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原理显得尤其重要。如学习美术绘制草图时,不仅强调学生的动手参与和体验,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精神的培育,至于制作中根据设计意图选择媒材,选择合理的工具和制作方法及对各种材料的感受,则能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以培养综合解决问题和联想能力为目标
美术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环境、音乐戏剧等知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将美术与各学习领域知识进行糅合,在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尊重个性发展,允许多尝试、多体验、多探究,开阔视野,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在保持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升的同时提高综合思维水平,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实现人的知识体系和情感道德系统的整体建构。
(五)以健全知觉经验和审美敏悟能力为目标
生活是人生的中心,学会审美就是学会生活。初中美术教学中经常会开展室外写生、摄影等活动,对“唤醒”学生的眼睛与心灵,丰富视(知)觉,体悟平凡生活中的形式美感,充分培养美术技能学习和艺术化的表现能力有很强作用。基于此,我们还要通过对中西美术文化的对比、乡土美术的寻觅、跨学科知识综合探索,获得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共融、审美与创新的共存。
参考文献:
[1]李佳.如何教学初中美术[J].学苑教育,2014(8):58.
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2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育教学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69-01
众所周知,新时期初中美术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及操作动手能力,实现学生基本的审美需求。除此之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还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位美术老师所困惑的。不过我们老师在不断的努力,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美术教学效率之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美术学习,兴趣培养至关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前提。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的美术在现代艺术材料和艺术技术、交流传播媒体、视觉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在表现手法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美术教学和学生,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学生掌握某种绘画技法上。美术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老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拓宽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怎样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美化自己的生活,做到学以致用,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而言,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资料来源往往局限于书本图片,但那一张张小得可怜的图片使学生即使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楚。如今,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人各种信息,并有机组合,声形并貌。这样,学生无论在课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得清楚,也不会因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演示面过小而对美术失去兴趣。当前美术教学离不开兴趣的培养,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并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微观的知识宏观化,加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激情,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就只有环境因素了,可见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更要重视环境因素的影响。新时期,为了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创造的心理和环境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会产生更多的师生互动。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的生动和教学形式的新颖而感兴趣。整堂课中,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美术课堂的舞台。课堂上老师的话不一定多,但要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老师在主导教学时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得以轻松地展现自我。那么,学生就会把对老师本人的喜欢迁移为对美术学科的热爱。美术学科更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实践必然会有成功与失败,尝试失败的教学方法,就是事先不必给学生过多指导和框框加以限制,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与失败中自我进步。要对学生的作品多肯定,且形式多样。对学生作品中所蕴含的创新意识,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只有这样,多一些爱心,多一点宽容,才能真正使学生融入课堂,使其真正把自己当成教学的一份子,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获得成功。
3 有效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
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3
关键词: 初中美术 教学方法 漫画引导
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对视觉效果的要求较高,而视觉效果恰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该特征强调借助简单且夸张的艺术手段对生活与时事的表达[1]。应该说,虽然因为时代的变迁,漫画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可是基本特点却始终如一,不管是写实的漫画,还是虚构的漫画,不管是夸张的形式,还是比喻的形式,漫画总能利用一种恰当的手法对生活加以记录,传达着时代的精神。漫画的语言是独特的,优秀的漫画作者会让观众从中感受到强烈的个性特点,并自觉形成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与探究。初中美术课堂本身内容多样,涉及的范围太全太广,再加上由于个体素质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实际教学操作时会导致效果弱化,此时漫画具有的天然吸引力便展现出来,让学生得以从中得到较为理想的收益。
一、漫画特点概说
漫画具有造型、构图、色彩等诸多方面的独特性,正是这些独特性,决定了其在美术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一)造型
造型亦即对于物体形象给予的创造,作为提升学生美术能力的重要方法,漫画可以被归结到美术新课标中的造型表现领域中,在这个领域中,漫画用它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因此艺术造型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从造型中能够表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2]。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则要从中学习如何突破现实的束缚,对从生活中抓取的事物做出夸张和变形表达,培养这种能力需要长时间锻炼,而不间断的漫画学习则可以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漫画造型既能够像素描那样全面细致,又可以只用几根线条进行表达,它的重要特征不在于复杂程度,而在于从现实中做出的变形,变形之妙体现在似和不似之间,体现在对线条的理性控制上。不同线条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粗犷厚重是一种风格,纤细明快又是一种风格,或是流畅飘逸或是泼辣劲爽,都会产生相应的视觉感受[3]。
(二)构图
构图强调的是从主题思想出发,给予空间的科学组织,从而形成预期的协调画面。构图会让画面变得逻辑严谨、章法十足,同时不乏传递情感、构建意境的优势。对于漫画这种艺术形式而言,其构图的随意性更强一些,而在空间深度上则较其他艺术形式明显为浅。同时构图还特意强调平衡性,对称平衡、重力平衡、运动平衡等都是常常涉及的理论,需要为学生所注意。像稳态性突出定的三角构图,具有明显动态感受的X形构图,表达出空间变化特征的S形构图等皆是如此[4]。具体教学过程中,初中美术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漫画构图种类范例,以便学生了解漫画构图的多元性,并使它们进一步应用于自身的创作实践中。
(三)色彩
色彩能够让欣赏者感受到鲜明的特色,其中漫画具有的色彩在表现力上则普遍侧重于黑白灰式的处理。对于传统漫画而言,其在色彩处理上更注重水粉平涂、底色烘托及色彩勾勒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做出选择[4]。而因为各种类型美术软件的持续开发,借助电脑着色也是值得提倡的。
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当了解到上述漫画的几种突出特点以后,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借助恰当的、可以利用的材料,使漫画内容同漫画形式相结合,以保证效果的突出展现,使作品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这正是初中美术教师要着力探讨的问题。
二、漫画介入初中美术课堂的目标
(一)提升学生观察水平
漫画一般用来表现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和事情,若想创作一幅优秀的作品,一定要先对生活加以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作品时,有必要强调这一点。另外,创作漫画需要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思维给予支持,而这恰恰是需要不断积累和反思才能做到的。从这两个原因出发,可以知道学生一定要养成对生活的密切关注态度,才能从中了解到新作品的诞生素材,再加上大胆的创意想象,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方能被构造出来。对于教师来讲,需要做的则是帮助学生形成足够观察能力。
(二)提升学生绘画技能
提升学生绘画技能,保证学生美术创造能力日益增强,是初中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因为漫画是一种同时强调思维与技巧应用的艺术,要求创作者一方面绘画能力够强,另一方面保证创意造型、色彩构思等的用心,很多生活里面的真实素材被直接绘制出来便可以视为一幅漫画作品,可是却要在后期加工以后才可以称为成熟的作品[6]。这种后期加工即为创作的过程,对于创作者的要求是极高的。为此,初中美术教师要帮助学生用心体会、大胆思维、反复琢磨、完成构思。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来。
(三)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漫画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艺术,无论对于欣赏漫画还是创作漫画来说,如果想要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缺少长期知识积累是不容易做到的。缺少积累,再优秀的素材置于眼前,学生也始终无法同自己的灵感相接触,更无从寻求创作的绝佳途径。一部漫画作品可以深层次展现作者的知识领域,越是有深度的漫画,其背后的知识领域越宽。所以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范围拓展,尽可能多地涉及各类接触面,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其在面对漫画作品、创作漫画作品时心有余力地应对,而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
三、漫画在初中生美术教学之路上的指引角度
漫画在初中生美术教学之路上的指引角度包括下述多个方面,教师应当有选择地应用。
(一)欣赏法
欣赏漫画是学习漫画的必经之路,只有经过这种宏观观察的过程,学生才能站在一定高度上思索。借助漫画欣赏过程,让学生从漫画中学习到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知识。为此,教师应当把一些富于人文精神的代表性作品呈现到课堂中,使学生对其加以描述、诠释、分析、评价,从而找到作品的核心精神。如当接触到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时,便可以采取指导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先直观感受,再收集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表达出独立看法,最终总结出丰子恺先生在漫画上的独特风格与核心精神等。
(二)游戏法
采取游戏教学方法,使学生处在更富寓教于乐精神的美术学习环境之中达到氛围轻松化、过程趣味化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漫画学习过程的优化。如接触到漫画分格内容时,教师即可以使学生甲首先挑选一个自己热衷的漫画作品,然后把漫画里面的一些片段拷贝出来,并做出概括性描述,接下来由学生乙尝试猜测漫画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并试着用自己的笔恢复漫画的全部内容,完成之后,再同漫画原作比较。如此一来,学生更容易了解自身不足之处,更主动思索漫画原作的创作手法,教师在此基础上的介绍与讲解工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法
因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初中教学领域相应地出现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的实例,教学方法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富有科技含量的内容。按照“基础教育课改纲要”的说明,这种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未来值得提倡推广的策略。为此,美术教师特别应该注意到初中美术学科的视觉性要求比其他学科更为明显,尤其有必要强调多媒体展示的必要性。如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地把漫画绘制过程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借助软件工具一步一步细致地欣赏漫画创作过程、每一个具体步骤,了解细节的刻画方法等,甚至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漫画绘制过程中,在关键环节融入自己的想法,无形中提升教学效率。为此教师需要积极进行现代教学手段开发与利用工作,以便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学服务。
(四)主题强化法
所谓主题强化法,即教师围绕漫画的主题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为了应对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对自身教学方法加以积极整合。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漫画最易以配角形式展现出来,其实不独美术学科,其他学科应用漫画时,均常用于配角,如漫画作文、漫画物理、漫画哲理等。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漫画的重要作用,何不以美术教师为主导,实现漫画艺术形式的主题化呢?也就是使学生把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起来,对漫画主题做出主动思考与创作。而美术教师则把漫画主题或依学科分类或依方法分类,然后给大家提出相关问题,让大家欣赏、思考与创作,如此一来,学生便可以凭借自身生活经验与美术功底,层层深入地分析漫画主题、展现漫画能力,用形象化表现手法传达出自己的内心艺术世界。
和其他美术形式比较起来,漫画表现力显然更强一些,其教学效果由此变得显著,往往更容易受到广大初中学生的喜爱,教师从这种艺术形式引申开去,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在未来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漫画依然会以其广泛的内容、丰富的表现手法给学生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营养,并使其兴趣保持在较强状态,从中感受到学习与创作美术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汪益红.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24:17.
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4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美术课程的首要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方面,但是,时至今日,初中美术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挤压,很难真正发挥出其艺术教育的功能,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缺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观念滞后。应试教育长期将初中美术教学挤压在“副科”的位置,学校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很少有科班出身的专职初中美术教师,因此,初中美术教学基本上只进行简单的绘画技术教学,形成学生审美能力的美术欣赏课难得一见。其实,不仅仅是那些对于美术有着特殊爱好的少数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期的初中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愿望都较为强烈。为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应该要注重对初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有哪些呢?
一、感受自然,强化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源于对美好事物的充分感受。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美,动植物以及各种生态形式,存在许多新奇而又美丽的形状和色彩,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大课堂,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各种生物的丰富色彩,感知变化万端而神奇的各种物体的形状,比如观察感受校园绿化植物美丽色彩和校园建筑物的美观造型,激发其审美情趣。笔者的花卉写生课,都会提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校园内不同花卉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从叶、花、果到纤维的木质肌理,无不强调亲自观察和体验,用意就在于促进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对形体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美术写生课的兴趣。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之美时,会获得一种愉悦的感受,这种愉悦长期占据心灵,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
二、欣赏佳作,培养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初中学段开辟了重要的“欣赏·评述”教学环节,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美术欣赏作为一种主动接受艺术的审美过程,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鉴赏能力。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其内容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和艺术表现特点的赏析、评价,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首先要了解美术按照不同的功能标准可以分为实用艺术和观赏艺术两个类别,又可分为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四个大块,绘画又分为西方绘画、东方绘画两大类,还可分为中国画、版画、水彩画、油画、水粉画、素描等等。从流派上可以分为写实、抽象、象征等不同流派。其次还要能够分析评述作者在作品中具体应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如色彩、明暗和透视等绘画语言,避免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泛泛而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以自身的审美经验为出发点,对美术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获得深层次的感受,升华情绪情感和提升思想境界。
笔者教学中国山水画欣赏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几种常见笔墨皴法的画稿,一一介绍各种画法的丰富表现力,然后让学生自主欣赏具体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并作出评述。以此完成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实践运用的欣赏教学。在欣赏法国画家米勒《拾穗》的教学中,就是首先让学生从美术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用光和用色,然后根据画面人物及其行为表现,揣摩作品的主题。每一个环节基本都是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具体的问题如下:为什么画面背景出现了一个坐在马车上的工头?为什么三个拾穗的农妇安排得疏密有致?作品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既欣赏到了世界名画的艺术技巧,也提高了对美丑、善恶的认识,升华了对劳动这一伟大行为的情感态度。
三、 创作实践,提高审美能力
对美的创造,是审美能力的最高要求。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想象力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美术教学不能仅仅要有理论的学习,更应重视对技法的学习和模仿,在美术技法的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到诸如线条、色彩、构图、比例、透视等造型方法以及剪、撕、拼、贴等制作方式等各种美术技法,并应用到创作的实践中去。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通过反复地练习形成创造的能力。学生在亲自参与的创作实践中,对艺术魅力的体会会更深刻,对美术创造能力的提高更有效,对艺术创造活动的苦乐感悟体验更真切。在学生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也就能获得提升,没有生命的事物会被赋予多种意蕴,彩虹会成为通往幸福的桥梁,弯弯的月亮情意款款,垂柳则充满柔情蜜意。学生们就能将心中的想象,运用美术技法,变成具体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表现,勇于创新。在写生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独立思考,选用合适的美术创作形式,设计最优的构图,画出最美的线条,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美术作品。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相应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当然,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不断地积累和探索。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已经无法承担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美术教学的重任,除了多媒体的应用之外,美术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朝闻.审美与人生: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的思考[M].沈阳:辽
宁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红梅.谈中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培养[J].音体美教学,2009(5).
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5
教学。
一、数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学好语文,可以使人的思维正确、思路清晰,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组织、综合的能力,这也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语文教材中不少内容与数学知识有关,如《统筹方法》,本文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就是为我们讲述了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再如,教“肯定句和否定句”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借用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的 “正正得正,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法则来学习,就能简单、明了、准确地判断出陈述句中的肯定句和否定句。
二、拓展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俗语说:“文史不分家”。古代的诗、词、曲赋和大批文言文的作者、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的时代背景、文章产生的过程等历史知识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这些文史知识,涵盖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等,有助于理解诗歌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君子于役》时,就要介绍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春秋中期,以及当时奴隶的命运,在此基础上,来讲授诗歌的内容,学生就易于理解、接受,有利于古诗词的教学;再比如,讲授《活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课,介绍作者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时,就可以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了解说明的顺序、对象、特点等。因此,渗透历史知识,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拓展地理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地理学科知识向语文学科渗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尤其突出,如《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卧看牵牛织女星》《月亮上的足迹》等。要教好这些课文,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但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例如,上《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和《中国地理》中的“地球的五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有关知识。上课时可以先展示有关的挂图,让学生对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等有立体感的印象,找出我国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然后引入课文的内容: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差异),最后强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通过地理知识的渗透来促进语文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三峡》一课时,就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讲解,以便学生对三峡的地形、地貌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更能感性认识到三峡险峻美,更利于教学进一步展开。
四、拓展物理、化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中,牵涉到理、化知识的有《在声音的世界里》、《万紫千红的花》等,虽然篇目不多,但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万紫千红的花》既有生物知识,如色素、花瓣、胡萝卜素等的介绍,又有理化知识的运用,如花青索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现象,花内色素随着温度和酸、碱的浓度变化而变化等原理,最后说明了人们爱花的原因,通俗易懂而又富有诗情画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教学《社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夏夜行船”一段时,可以强调“……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句是如何形象贴切而又含蓄地表现出了船行之快的?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坐船(车)的体验谈谈其是如何感觉船(车)行驶(物体运动)的快慢的,从而引出判断物体运动的状态,与选择参照有关这一原理。文中观察者以行船作参照物,因为他与船的位置没有任何变化,觉得船走,而是河岸的山迎面而来,于是便产生了“连山向船尾跑去,我却还以为慢”的判断结论。这里就渗透了物理的相关知识。再如,“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以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等古诗文都涵盖了物理中的“参照物”原理。
五、融入音乐、美术,让语文学习更加愉悦
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6
1.对美术教学的地位认识不足。美术课在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属于常识课,会考、中考根本不考。鉴于这种情况,有些中学的领导根本不重视美术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实际上成了摆设课,经常被所谓的主课挤占,毕业班就不开课了。
2.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影响美术教学效果。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的专业和技能。虽然也提倡或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集中表现为师生之间的短平快互动为主。一切仍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这种整齐划一的“插秧式”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否定了教学在于沟通与合作的本质,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加之“教师中心论”“教师权威论”的影响,往往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很多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个性难以得到张扬。
3.专业的师资队伍严重匮乏,制约美术教学。目前,面广量大的农村初中,一所学校很难配齐专职的、有很强专业知识的美术学科教师。有些学校让学校的会计、工人代教美术;有些初中让教师中老、弱、病、残的改教美术。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培训,缺乏系统的理念,实践的功底很薄弱,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参加的美术培训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大多数人是很难胜任美术课堂教学的。
二、探寻提高农村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1.转变观念,重视美术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配合,才能实现课程的最优化。所以,学校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切忌挤占美术课程,摒弃把美术课程当作形式,应付上级检查的点缀品的做法。其次,美术课程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能仅仅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临摹的传统美术教学,需要上升到让学生体验丰富的文化层面的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以及主动的自我学习美术知识和构建美术知识的能力的教学。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这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通过渲染氛围,能形成一种感染力和冲击波,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达到良好的效果。如七年级上册《标志设计》一课,考虑到标志图片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标志设计的作品,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所熟悉的汽车标志、足球队标志、篮球队标志,这样就可以触发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标志设计的特点和创作原则,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注重学生创新个性、创新意识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与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等学科互相包容、融为一体,把过去单纯的美术分科的教学习惯,变为各学科合作的桥梁。如在教学《远古的呼唤》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图片,他们到图书馆查阅,到历史老师那里请教,到网上搜寻,通过自己策划、组织、创作、展现等,追溯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情感和表现空间,探求艺术的根源。课后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增强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使学生在广泛研讨和探究中培养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探索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从而养成喜爱美术、关注生活、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如在教学《运动》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形态的运动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接着让他们欣赏《掷铁饼者》,并讨论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方法,然后启发他们尝试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接着把学生熟悉的写生对象倒置、斜置,让学生做写生练习,做连环画接龙练习;让学生触摸质感不同的各种人物石膏和静物,把这些物体的线条节奏、冷暖感觉等用线条、明暗或色彩等手法表现出来。通过不断选择学生觉得充满新鲜感的方式进行训练,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