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学科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学科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快乐体育;兴趣
为了基础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总目标。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教学与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体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贯彻“课程标准”必须做好教学工作
1.要认真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验工作。结合试验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器材改革。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变成为广大学生乐于参加的体育会。在总结十多年来学校体育课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学校体育实际的体育课余训练方法,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鼓励并推动学校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多做贡献。
3.加大学校体育评价的改革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在全国实行。坚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体育考试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全面地、科学地评价学生身体状况,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方便学生考试。
4.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工作,尽快建立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体育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根据目前学校体育师资的现状认真研究对策,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5.要始终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能够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重点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
6.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另外,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7.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8.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贯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
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中的落实,学生将会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在这一标准下开展,将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体育教学要以健康为思想,以快乐为整堂课的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使快乐真正深入学习当中,从而使青少年体会到健康的效果,使青少年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崔漩,龚继忠.从安然破产看企业财务控制.财会月刊,2002,6.
体育学科课程标准范文2
精品源自中考备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但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而目前,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体育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二、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但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师生间只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所以很难形成互动、合作关系。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的主体 ; 学生的主体则表现为发展性。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会自学、自练、自检,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及创造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不应该全部都是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模仿,而应该向他们提出要求,提出条件,让自己去尝试,并在关键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提示、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杨振宁博士提出 : “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体育活动的特点是竞争与合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使学生在身体素质上不断超越自己,而且在精神上、心理上做好应有的思想准备,不断地挑战自我,迎接挑战。战胜自我、战胜对手,不只是表现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而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五、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但由于体育课既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升学,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根本不存在压力。所以只有他本人感兴趣时,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体育课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欲望放在中心位置。至于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很规范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因为,有了兴趣和欲望,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去上好体育课,才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体育学科课程标准范文3
在教学改革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必将使更多的体育工作者产生观念的转变。从现在的教育评价观念来看,原来的公开课是好课,今天看来不是好课,甚至是差课。原因是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现在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课堂,以培养学生朝终身体育这一方向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教学。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呢?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教学思想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实处,贯穿于整个课堂,竖立“以育人为主”的原则。
(二)体现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唱主角,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的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只体现了教师讲、学生学的单项信息传递过程,忽略了学生自我目标的提出和目标追求的动力机制。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树立情感教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中应贯彻“情知”教学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克服体育教学中的“情”“知”分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目标、内容及组织的和谐统一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的主要尺度,因此,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参照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在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对能力与情感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忽视情感、个性、意志等其他方面的学习内容,目标要体现《标准》,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优化的教学内容
新《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淡化“学科体系”,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体现情境教学的优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其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设计新颖、样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做到所选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要考虑其操作的便利性,尊重学生的建议,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三)可行的教学组织
体育课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很难体现主体意识,通常要使同质分组、兴趣小组、行政小组等组织形式协调统一,尽量体现分层教学的新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要思路清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一定的独创性,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注重多方面联系,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情绪的体验。
三、变通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新《标准》的实行,开拓了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尊重其人格,开发其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体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使每一节课都能有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多采用“目标设置法”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发展,感受成功的喜悦;也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灵活有效的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了解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目标追求的动机。
四、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受益。体育蕴含着多种价值和多种精神,能使学生受到启发,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受益终生。(即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基本运动技能以外,其他方面也将获益)。举例:陈景润成为大数学家,得益于一堂数学课,老师并没有讲太多的数学知识,但老师一席话,启发陈景润对攀登数学高峰的理解,最终成为大数学家。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受到启发,就自然会把体育精神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视对过程目标的评价。教师要经常应用激励性的评语及时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新《标准》下的体育课堂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完全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了,更多地强调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在身体上、精神上各方面受益,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真正培养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标准》规范下的好课标准,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具有操作性,符合实际;
2.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实际;
3.教学程序清晰,既体现生动活泼,又注重多向联系,做到以点盖面;
4.教学方法灵活、有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创新,针对不同个体,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体育学科课程标准范文4
体育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别差异,培养能力。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结合本人长期在体育教学体会,谈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1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而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采用灌输方法,一切以教师说了算。已经无法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严重妨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正是在"二期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喜欢怎样的教学环境?只要学生喜欢教师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堂教学,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能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的方法教师都应该主动接受,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能品尝体育的快乐。
2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激活课堂氛围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所拘束。要创造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每节课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3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单一的体育活动,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的差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练习时随时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使她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比如在排球的练习中,没有大量的奔跑,相互的碰撞及冲突,在教学中利用排球进行投掷,短跑,跳跃和耐久跑的练习。组织教学得当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我们力求课堂做"活"是体育课的最大亮点。教学气氛的活跃说明了学生对体育的喜爱。让学生主动的去进行体育学习,师生互动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了亲和,激发之功效,教师的主动参与给教学增添了活力。拿起表扬的武器进行即时评价,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得到即时的认可,这样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中产生出来对体育的兴趣,使她们认识和理解体育的多重功能和锻炼价值,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4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尽可能的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教育。同时,不同年龄阶段,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都各有不同,有的甚至差别较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即要指导课程的一般进度,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注重个别教育,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效果。
5正确优美的示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正确优美的讲解与示范是一种最直接、最实用的教方法。根据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学特点:他们的第一信号发育比较完善,而第二信号系统发育比较迟缓,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敏感,且他们天生模仿能力很强。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熟练、轻松、优美的示范来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让他们跃跃欲试,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对练习动作的恐惧心理。例如:在"单杠后摆下"动作教学时。由于是学生初次尝试练习,为了避免产生恐惧心理现象,教师可先进行规范、优美的示范,从方向、部位、时间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既有利于学生直观模仿便于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以及容易掌握动作,使他们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又有利于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6建立评价体系,从成功中体验快乐
体育学科课程标准范文5
[关键词]创新能力探究学习学习兴趣运动技能运动乐趣自我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给整个教学界带来了无限生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里和社会适用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并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融合了体育、生理、心里、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并且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还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里健康、社会适用五方面的综合素质,正确把握体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有活力的体育课程。
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改进体育教学,就我个人而言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使用电教媒体,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学生这一认识过程,我个人认为只有让学生先看,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请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理解观看的内容。比如说在一堂韵律操课中学生可以听音乐看教师表演或观看VCD,通过这一感性认识同时让大脑思考自己或同伴间可以互相比划有创意的演示,来达到自己已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创造性,学生非常有成就感。
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如在学习立定跳远时,学生只知道向前跳,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跳的轻松、跳的远。我并没有着急的教授,而是让他们思考小兔、袋鼠和青蛙是怎样跳的,并让学生亲自实践这些动物的动作,体会感受,再比较分析哪一种运动跳的远一些,为什么跳的远呢?手臂向前向上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自主学习,然后教师评价、指导。
三、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
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这一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她的形式。再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游戏“抗洪救灾”中,我与学生共同创设了洪水泛滥的情景,并为各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抗洪”物资:沙包(海面垫、球等);救灾物资:粮食(羽毛球、空盒等)。至于先“抗洪”还是先“救灾”;如何“抗洪”如何“救灾”则由学生自由讨论,发挥想象,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建议。我提出怎样利用身体的各部位接触对方的“尾巴” ,让学生的全身都得到充分的舒展。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学生身体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四、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1)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心里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2)用1-2分钟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3)用6-7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动作。(4)用2-3分钟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5)用10-12分钟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五、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里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自我评价
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七、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课后加强本次课的思考与反思,结合现实生活去感受体育对学习和生活有多大的帮助。并通过每天的课外生活对所学动作、内容进行活泼复习,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动作质量。教师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我发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通过水平四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教材、教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就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实现体育的实践性、综合性,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2122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为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吴志诚、曲纵湖、刘晓曾著《现代教学论现体育教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2]韩志刚、吕伯东《导教合一、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育教学杂志1999年第五期。
[3]胡聪《互助教学法》体育教学杂志1999年第五期。
体育学科课程标准范文6
1. 化学课程开发与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在挖掘与利用本地的化学课程资源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农场的情感,让他们了解父母种植作物的特色,他们才能成为具有科学思想的“现代农场子弟后备军”,毕业后参加劳动,直接为生产服务。如我结合上《金属活动顺序表》这节课时,有关铁能置换硫酸铜溶液的铜,问学生能用铁制品盛装硫酸铜溶液吗?同时带学生到校办的胡椒园,亲自指导学生摘叶子,配制波尔多液,如何喷药,喷这种药有何用处等等一系列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原来一株胡椒结干果3―4斤,现在一株增产到6―11斤干果。还教会学生合理施用农家肥和化肥,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不仅使学生跳出了书本化学学习的束缚,了解和本地联系的农业化学知识,更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了
解家乡、热爱农场、建设农场的朴素情感,也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科的兴趣。
2.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反思
就人而言:教师应该反思自身的理念和认识、经验和习惯、反思个人的成长过程,反思学生的成长经历。就事而言:应该反思课堂教学和教育事件,即反思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和出现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学问题。如“换位思考”,通过自身的经历、认识和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亲密和谐,进而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增进教学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教师反思学生的成长历程,关键在与了解每一位学生,包括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生存环境和状态等。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立足于千差万别的人的世界,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为学生的发展选择和提供多元的途径。而对教育事件的反思,所注重的则应该是教育活动中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一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包括细节。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实施才是贯彻了新的课程理念。听完或上完一节课也要想一想,效果怎么样?哪些是优点,还有什么不足,该如何改进。这种反思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升的过程。
3. 教师要善于倾听,教师之间要互通情报
专家的讲座、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活动中的说课和评课、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交流、教师之间的课后闲谈、社会和家庭对教育教学现状的反映等等都是教师倾听的好渠道。教师要通过互通情报,了解教育信息和教育动态,了解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个性表达,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要求、意见和建议,由此引发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依据,并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和行为。
4. 教师改变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在分组讨论某一个化学问题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愿望和机会,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习惯发现自己的见解,在全班内吐露心声,营造一种探讨化学问题的氛围,而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的意见、想法品头论足,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心,这样也体现出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积极鼓励学生对教材、教师的说法提出质疑,并及时肯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养成了不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的学习习惯,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和智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 用积极情感促进教学
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踏上讲台,脸带亲切的微笑,用激励的目光跟充满情感、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合,一定能创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情知交融、思维活跃的学习场面。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适度地兴奋,既具有学好文化的信心,又能使智力发展得到最佳状态。上课前、后主动跟学生聊天,沟通师生情感的交流,日积月累会
产生良好的效果。
6. 利用分层考试促进分层教学
学生个体素质的不同,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搞好分层教学。为满足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把握分层教学的尺度,期中、期末考试分别以A、B卷两种形式出现,A卷针对毕业,B卷针对升学,两种试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自由选择。分层考试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学习压力,有利于农场中学对学生生源的巩固,防止学生因“畏难”而流失,有利于教师对分层教学持续稳定地开展,加强分层教学的实效性,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7. 参与教研活动,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