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逻辑与思维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逻辑与思维的区别范文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的形式是通过课堂提问展开的,它的实质是:知识的“逻辑链”和学生头脑中的“思维链”相互融合和提升。所谓“逻辑链”,就是情节(或知识点)的结构关系。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系统性,讲究逻辑的连贯性和延续性。所谓“思维链”,就是人们的思维环环相扣的过程。而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有效的课堂提问,笔者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逻辑链”与“思维链”不相契合的表象
充满数学味的提问,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的“逻辑链”,带领学生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有效避免了学生思维流于表面的现象发生,同时把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从而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链”。但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却发现部分教师没有科学地理解和运用课堂提问,这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提问导致了知识的“逻辑链”和学生头脑中“思维链”的不相契合。请看下面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这是上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后的一节补充课,教师首先复习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接着进入根与系数的关系讨论。)
师: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要注意哪一点?
生1:a≠0。
师: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根”与“有两个实根”有无区别?
生2:有区别。
师:具体一些!
生2:区别是:当判别式Δ>0时,有两个实数根;当判别式Δ=0时,有相等的实数根。
师:(有点不满意,提高声调)到底有什么区别?
生2:(脸红了)区别是……
师:(显然有些着急,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底下有些学生在轻声议论)想好了吗?
生3:有两个实根的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
师:对嘛,区别只在于二次项的系数!
案例二:(这是“菱形(2)”一课,教师画出图形后)
师:四边形ABCD中,AC与BD互相垂直平分吗?
生:是。
师:你怎么知道?
生:这是已知条件。
师:那么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
生:是的。
师:怎样证明?能证三角形全等吗?
生:能。
二、“逻辑链”与“思维链”不相契合的原因
在进行这两个案例研究之前,笔者对自己及他人的课堂提问进行了观察与记录统计,再结合上述两个案例,笔者发现课堂提问存在“逻辑链”与“思维链”不相契合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问题逻辑关系混乱
对知识的逻辑关系混乱的问题往往使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意图,故而虽课堂上教师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如案例一:问题设计不明确,“有实根”和“有两个实根”外延具有包含关系,前者包含后者,因为有两个实根一定是有实根,但反之未必然:有实根不一定就有两个实根。这个逻辑关系教师应清楚。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一种区别,如果有学生将两者的逻辑关系作为区别的回答,教师又将如何应对呢?再者,很显然,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有紧跟教师,按照她的意思去想、去回答,才可令她满意。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问题肤浅,无需思维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于是,有些教师误解为知识只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也就是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来回答。部分教师仅仅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对知识的“逻辑链”和学生头脑中的“思维链”又研究不深,使提问只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如案例二:由于老师已指明用全等来证明边相等,学生几乎不怎么考虑,就开始证全等了,所谓的“导学”实质为变相的“灌输”。对于该判定定理的证明,应创设必要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如问:菱形的判定已有哪几种方法?再问:两种方法都可以吗?证明边相等有什么方法?(A全等三角形B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选择哪种方法更加简捷?这样的提问更能促进学生思考。
3.问题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中,我们还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随心所欲地提出问题,有时一个问题抛出来,我们听课的教师都会愣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更不要说是学生了。例如:我校的赵老师在一次青年教师展示周中讲“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时,要求学生首先要确定积的符号,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再将绝对值相乘。这些都讲得十分到位。在得意之余,这位教师突然冒出一句:“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负负得正’呢?”此问一出,令人大跌眼镜,别说是学生,就连教师能否回答上这个问题尚令人怀疑,又何况初一的学生。
三、“逻辑链”与“思维链”更加契合的策略
“逻辑链”与“思维链”这两根链条的功能、结构各异,但却都是由此及彼、由易到难、由肤浅到深入的特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法出发,让两根链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更加契合。
1。加一点趣味“诱饵”,激发学习兴趣
“逻辑链”与“思维链”的契合离不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趣味的“诱饵”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2。变一点新颖“花样”,发展思维品质
好奇心人皆有之。新颖别致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3。增一点疑问“配料”,提升数学能力
学生自行预习往往一扫而过,因而通常领会不到知识的连接迁移,理解就肤浅,增一点疑问“配料”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生疑”。当学生学习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采用层层深入的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和贯通。
4。把握提问时机,增强契合程度
让知识的“逻辑链”与学生头脑的“思维链”更加契合,不可忽视把握提问时机,增强契合程度。在知识聚合点处提问,提供自主交流的平台。在知识发散点处提问,提高自主探究的质量。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在知识疑难点处提问,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高效提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数学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逻辑链”与“思维链”是数学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非常重视的两个方面,笔者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四个改进策略,可以有效地掌控“逻辑链”的延伸,并使学生的“思维链”达到最佳的衔接状态,使学生始终置于知识发生、发展的推动者地位,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9.
[2]金芬娥,沈卫平.初中数学问题设计的现状与有效对策研究.
逻辑与思维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功能理论;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
引言:功能翻译理论是上个世纪中期兴起的一个翻译学分支,在这一理论中通过从译者角度的研究,将翻译的内容分成了文学翻译以及非文学翻译两类,而在这两种翻译类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区别。
一、功能理论下翻译的概念
自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在西方社会中出现一大批翻译学家将翻译定义为一种符号转换成另一种符号的过程,同时从语言的结构学以及语法转化对于语言结构的影响等着手分析,通过对源语以及译语之间在语法的对应以及转化上的研究,证明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转换成一种相对应的译语。但是并非所有的翻译都能够通过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清楚,一部分的翻译学家开始从其他的方向开始研究翻译学,所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功能理论在翻译学中建立起一套新的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旨在于将翻译从原文中剥离出来,专门从翻译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将翻译当成是一种考虑目标读者或者客户的行为,使得翻译不再是与原文对等语言,而功能理论在进行文学类翻译以及非文学翻译区别的研究中也提供了大量有力的理论根据[1]。
二、基于功能理论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本质差别
(一)在功能方面的区别
文学类的翻译与非文学类的翻译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与其功能的不同,一方面文学翻译更加的偏向于翻译的艺术程度,比较注重在翻译时保留原文中语言的华丽词汇,是一种表现性的翻译,所以在进行翻译时通常都是一些文学类的作品。在这一类的翻译中语言并非单纯的是一种带有信息的符号,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这样的作品是通过文字将作者自身对生活的感受以及一些描写出来的画面传递给读者,使其接收到作者的感情以及思想。所以使用清楚明确的语言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出来只是翻译的最低标准,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则需要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对于原文中的内容表达清楚,同时也要将原文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以及思想同样要用另一中语言再次表现出来,能够使翻译表达出与原文一样的思想情感。这也是与非文学翻译的最大不同,在文学翻译中应当更加的注重对原文艺术性和美学性的保留。另一方面,非文学翻译通常对象都是一些比较注重信息原意的表达,需要对原文进行准确、专业的进行翻译[2]。
(二)在思维方面的区别
在文学翻译中,主要是要将社会的生活或者风俗等元素以一种形象的文字表现出来,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作者的思维与形象的结合,这里所谓的思维就是指作者进行创作时对客观事物予以加工的思考过程,通过作者的想象以及联想,将客观的事物加入自身的感情与见解,而形象是指作者在创作中会将“加工”过的客观事物以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文字承载作者的感情以及思想[3]。而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就需要将这种思维与形象同时的翻译出来,不仅仅是表达出客观事物的形象,同时也要将作者对事物加工的内容也展现出来,这就要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的经验以及阅历等因素将作者对于事物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还原一遍,在自己的思S中构建出与原作者一致的形象,使翻译者在精神层面上与原作者产生共鸣。而非文学翻译则不同,在非文学的翻译中大多数都是一些较为实用的文章,比如使用说明,文件档案等。这种类型的文章其内容上更加的客观准确,作者对文章中的事物进行艺术加工的程度比较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同时这一类的文章通常会用于社会工作当中,所以在语言上更为严谨规范,属于进行社会实践的工具,所以在对非文学的翻译时,需要的更多的是逻辑严谨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应当真实的进行表现,不可以加入任何的想象的内容,同时为保证在译文中不会产生歧义,这就需要在翻译的时候注重语言的单义性,这也是与文学类翻译的明显区别。
(三)在原作者权威方面的区别
在功能翻译理论中对于原作者的权威性有着的独特的见解,在传统的翻译中,人们更加的重视原著,认为翻译的过程就像将原文以另一种文字重新表达出来,不应该对原文进行改动。但是在功能翻译理论中,认为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原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容完整准确,可以清楚的表现出作者的想要传递的信息。而另一种则是一些内容相对模糊、不完整、不准确的文章,通过这样的原文无法将作者想要传递的意思很好的表达出来,而这样的原文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翻译者对原文就行修改以及删减,将翻译出来的文章可以将原作者的思想清楚的表达出来。而在这一点上,文学类的翻译与非文学类的翻译有着较大的区别[4]。首先在文学类的翻译中,大多数需要翻译的对象都会是一些名著或者经典的作品,至少能够写出文学作品的作者其文笔应当可以清楚的将自身的思想感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这就属于第一种比较完整的文章。但是许多非文学的文章则不然,大多数的非文学的翻译都是一些工具类的文章,原作者基本上都不是语言专业毕业或者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所以文章本身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在原文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语言上的错误,如语句不通顺,语法错误等,而这些错误的原文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就应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不能应为原文的错误致使译文中出现同样的错误。
(四)在译者地位方面的区别
对于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之间,译者也会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方面,是在文学类翻译时,翻译过程只会涉及到译者、原作者、读者这三类。进行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借助原作者的语言形象,通过对原著的理解以及原作者性格的把握,将自己的社会经验以及人生经历与原作者进行精神上的同步,在使用另一种语言将原著中原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元素完整的再现出来,这就要求了译者进行翻译时,既要符合原著的内容又要有着自己的想象,既是一种写作同时又比创作更加的复杂,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同时包括了想象的部分又包括了进行原文转化的部分。而另一方面,在非文学翻译中,则会涉及到更多的人员,包括了译者、原作者、客户、译文的使用者,在整理流程中,首先是客户发起翻译任务,找到译者进行翻译,然后交给译文使用者,而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并不需要通过对原作者进行了解,只需要受客户的需求,将原文翻译成译文使用者需要的文章即可[5]。
三、基于功能理论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操作差别
(一)翻译准备阶段的区别
在进行翻译之前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不同的翻译类型其准备工作的内容会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是在文学翻译之前,需要进行准备的工作是十分复杂的,翻译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需要译者通过大量的时间去体会原著中的思想内涵、语言结构、人物性格、作者的创作背景等一系列的内容,可以说一部文学的作品就是对一个社会的映射,只有将原著中的信息尽可能的全部了解清楚才能将原著的内容、情感等真实的还原出来。否则一部文学作品就会被翻译成非文学的翻译。其次在非文学翻译之前,需要从整个译文进行考虑,包括译文会被那些人使用,使用者的语言接受程度,译文的功能有哪些。这就要求在进行翻译之前对客户以及受众等众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解,这是文学翻译中所没有的[6]。
(二)对于理解的区别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文学类的翻译和非文学类的翻译对于原著的理解也将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文学类翻译中,是一种译者参照原文的内容,再次将客观事物进行想象加工的过程,在这样的翻译中译者理解原文的时候需要更加注意的是原文中“意”的部分,这里的“意”不仅仅是指含义的意思,更是对原著意境的理解,所以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更多的艺术性和灵活性。但非文学的翻译则正好相反,译者在进行非文学类的翻译时,需要侧重理解原文的文字原意以及其中的逻辑关系,需要清楚准确的翻译出原文的客观内容,在对原文进行理解时尽量减少将自身的想象加入到翻译中去[7]。
(三)在优化原文方面的区别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了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原著的权威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原文是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的,这就涉及到对原文进行优化的问题。但是在对于原文进行优化时并非一定是非文学的作品就一定需要优化而文学类的作品就需要优化,这是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具体考虑的。在进行翻译时,中文与英文有着较大的差别,中文更加注重“意”的表达,所以许多的情况下会出现语言逻辑不通顺的情况,但是却依然能够表达出其中的内涵。可英文则更为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两种语言不同的转换方式,在进行原文的优化时,首先是原文的内容有问题,语言逻辑不同顺或者是模糊的进行表达。其次是语言的不同进行直接的翻译无法发挥出相同的效果,最后是由于译者的能力有限,无法真实的将原文的意识表达出来,所以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写[8]。
(四)在表达上的区别
在进行语言的表达上,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有着两个方面的区别,首先是在中文与英文的转换上的区别,由于中文的语言中更加注重“意”的表现,所以在许多的文章中都会出现较多的形容词或者修饰词,可同样是这些词汇在英文中却是属于多余的。就比如中文里的“红色”在英文中就是翻译成“red”。非文学的翻译中,这样的词汇相对较少。而在文学类的翻译中这样的词汇随处可见,这就需要译者进行在进行翻译时运用合理的转化。其次是在文笔的上的区别,在非文学的翻译中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文笔相对的简单直接,更加需要将原文的意思准确的表达出来,而在文学类的翻译中,则需要较高的文字功底,能够将原文的情感等鲜明的表现出来[9]。
四、结语
总而言之,相较于传统的翻译学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无疑有着更多独特的思考,能够将翻译从原作者的权威性中解放出来。通过这样的理论,可以把传统的翻译分成文学翻译以及非文学翻译,而在这两种的类型的翻译中,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这就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不同的翻译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林海,石艳婷.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叙事艺术》翻译实践为例[J].外国语文,2014(04):123-126.
[2]尹筠杉.浅谈文学翻译的“再创造”艺术[D].湖北师范学院,2014.
[3]肖佳.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谭丽萍.功能对等理论在非文学翻译中的体现[D].河北联合大学,2014.
[5]胡榕.目的论视野下的儿童文学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14.
[6]张慧.功能翻译理论ξ难Х译的适用性――兼评庞德的《神州集》[J].科技视界,2015(08):158+245.
[7]李霄露.基于功能主义理论的儿童文学翻译报告[D].鲁东大学,2015.
逻辑与思维的区别范文3
本文将我们在面试中常见的面试题拿来分析,找到其考察的“点”,透过题面了解考官的真正意图,求职者以后在遇到诸如此类问题时既能够沉着应对,又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众所周知,大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社会经验,更谈不到专业经验技能,企业在选用大学生的时候更看重的是一些基本的素质和同企业文化的匹配度。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精神、诚信守诺、毅力等,面试过程中的考题也往往会关注于这些基本素质的设计和考察上,如果毕业生在相应方面多加关注并进行面试前的准备,利用有效方法缓解面试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是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应聘者的。
面试题:我们都听说过这句话,“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但是现在很多人却说“谦虚使人落后,骄傲使人进步”,你认同这种观点么,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这是一道逻辑题,考察应聘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应聘者在整体面试压力下的思维能力的考察,很多应聘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导致面试中的思绪混乱或出现大脑空白现象,在回答此类型题目时会非常困难,这样的考生通常会给考官留下逻辑思维能力差,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题目的回答状态。
面对此类考题,在回答过程中,切记适度二字,不仅要对题目中涉及的问题表现出谨慎的态度,而且在回答过程中也要尽量的点到而止,如考官没有要求展开,尽量回答语言精炼,要点清晰,点到为止,以免在紧张情绪下造成答题失控的局面。
如此题:首先要承认,“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的正确性。而对于“谦虚使人落后,骄傲使人进步”这句话同样也要持有认同的观点。
我们知道,过分的谦虚容易给人自大的感受,不谦虚就是骄傲,在很多情况下普遍认为骄傲是失败的源泉;但是反过来,适度的骄傲可以让自己变的更自信,面对机会时,会发挥出自己应有甚至更好的水平,会进步得更快,而适度的谦虚则可以让我们客观的认清自己所处的现状,以及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从而能够逐步的锻炼和发展自己,同样也会进步从而获得相应的成就。
也就是说,两句话都没有错,可能大环境的不同造就了看似相反的两句话,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出这个题目的回答要点就是――无论谦虚或是骄傲,不同时代我们可能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是本质是,我们只要掌握相应的度,面对不同事情和问题表现出应有的自信和果敢,不卑不亢的面对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此题目的答案并不统一,但如前所述,所谓的答题技巧就是,如无特别明显的是与非,大多数情况下要遵从适度和中立的态度,在回答过程中可以举一两个例子做对比,简单扼要,抓住答题要点。稍微展开,你的回答就可以算得上良好乃至优秀了。
面试题:“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请简单阐述一下这两个题目的本质区别。
分析:相信对于毕业生而言,绝大多数都可以从题目中看到二者的区别,但是在考场上却有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答案。
总结:此题目考察点――团队合作
逻辑与思维的区别范文4
引言:工业设计是基于工业革命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延伸出的学科。而工业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对形状的设计和色彩等外形方面的把控。工业设计的本身是实用性的展示,没有核心的动力仅仅有外观是不够的。高海星提出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人的思维方式是受自古圣贤留下的思想感悟的影响,东西方的思想在各自的土壤下生根发芽,孰优孰劣难分高下。但在工业设计领域,西方的设计水平远远高于我们,除科技发展的原因之外,思维方式的区别也逐渐显露。
一、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
1.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区别
中国古代先贤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概莫能外。而西方文明则把万物归纳为万物是由火、土、风、水四大元素构成的。两种文明有相同之处,却又大相径庭。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本就千差万别,例如中国人把人体视为小宇宙,天地视为大宇宙,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一种平衡之论,讲究的是融合,其中昀典型的代表就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讲的是无为而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样的境界讲求的也是一个重点,那就是平衡。阴阳本身就相生相克,万事万物原本如此。西方思想中人是万事万物之主,讲究人定胜天,个人主义。美国是典型的西方国家西方思想,个人英雄主义就是典型美国思想的缩影,西方思维中没有任何困难是人战胜不了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信条,催生了相应的行为模式。
2.东西方行为模式的区别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感性的思维来源右脑,右脑的发达更利于形象思维的形成。中国的汉字是唯一一种延续下来的至今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我们的形象思维和感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固有的思维方式却成为了我们在设计上创新的桎梏。感性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更注重经验和直觉,对任何事物的判断缺乏理性认知。更多地在乎随心所欲,由心而发。而西方人更注重逻辑思维,用单一的字母符号创造出文字和文明。在西方,逻辑思维是思想体系的主体,数学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依据。从艺术学的角度来说,西方美学很早就以写实为主,光影结合,以点、线、面、体、型来构造物体,利用数学开创了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学科,可以说西方人的美学是有逻辑性的,抽象思维带来的想象力也为设计插上了创新的翅膀。对于科学、科技的发展理性思维也是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的。
二、国内工业设计专业现状
1.市场格局混乱阻碍行业发展
我国的工业设计先分为南北。由京、津、唐地区组成的北方设计行业,其主要特点是以北京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吸引大批知名跨国公司将亚洲研发中心转移到北京。在南方主要是珠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无论南北都是设计费低廉,行业竞争激烈,服务质量差。设计公司也多为企业附带公司或十几人的小型设计公司。公司规模小竞争能力差,设计产品科技含量低,设计感不强,无法与行业顶尖公司竞争。
2.对科技发展重视不够导致企业丧失设计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是工业设计的昀大助力。没有科技的进步设计的创新能力将会丧失,变得和我国明清时期的家居一样,工匠们的技艺越来越高超,但是却难以突破这一桎梏,向前迈进。科技的发展会带来崭新的施工工艺、创新的制造材料、全新的结合方式,这是工业设计的创新点,以及发展方向。科技的发展不仅仅要从企业自身入手,更要从国家投入入手,从思维方式入手。国家对科技发展项目进行大力扶持,避免具有创新思维的设计因经费缺乏等外在原因难以实施。另外改变现有的国内工业设计思维培养模式,纠正错误的思维理念。将设计创新放在第一位,改掉中国设计的抄袭之风。把中国只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改变中国工业设计举步维艰的局面。
3.人才缺乏使我国设计行业丧失竞争优势
首先学习深度的不足。除了教师教学水平外,深奥的理论知识是由基础知识提炼而来的,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作为保障,想做到知识的深入是难上加难的。
其次实践教学的缺乏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原因在于老旧的设备造成安全隐患,校方设备的更换流程又极其复杂且缓慢。而且学生的作品成品率低,根本无法成为产品进行出售。
昀后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我国高校招生时招收的全是艺术特长生,之前初高中阶段没有系统地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中所学知识要么是艺术能力的再培养,要么是设计思维创意思维的培养,而工业设计的目标对象“工业产品”却是感性设计“造型形态等”和理性设计“结构、工艺、受力等”的综合体,缺一不可。
三、工业设计需要更多理性思维
工业设计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改变循规蹈矩的设计理念,大胆创新才是我国工业设计的未来。
第一应从思维上增加理性认识,加强逻辑性、规律性、推理性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工业设计更归于理性。通过对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力学等学科的理性研究,加深研究层次,提高设计水平。
第二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对理工类学科的学习,从结构、工艺、受力等方面的知识入手,培养学生对功能、材料、结构上的认知,从而减少学生只知道产品样式丰富,不了解实用构造的问题。增加学科要求和录取分数,加大理科工业设计生的招生力度,改进学科生源结构,培养更专业更实用社会更需要的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逻辑与思维的区别范文5
摘要: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究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形合和意合的区别。本文试图从形合和意合的角度来分析英语和汉语中造字和构词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形合 意合 思维 构词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87-01
引言
语言文化的差异包括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很多方面,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究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莫过于意合与形合的区别。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组织方法,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组词成句途径。形合(hy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连接。申小龙(1992)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的分离,因此在语言上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因而在语言上重意合。
本文试图从英汉造字构词的角度分析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里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差异的问题,即形合和意合的区别在词根词缀等构词方面的体现。
一、英汉词缀构成对比
英语属于一种拼音文字,英语的符号系统只包含二十六个字母,是形态语言,英语是一种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语言,其词缀功能主要为表义性词缀作为一种构词手段十分活跃。
英语中的词缀有两类:一类叫“派生性”;另一类叫“屈折性”。派生性词缀是一种与某个词根结合在一起时改变该词的词性或词义的粘着性语素,如后缀-ly改变词性,前缀dis-改变词义;屈折性词缀是一种既不改变词性也不改变词义,只起一种语法作用的粘着性语素,如动词的进行时态后加ing,复数名词后加-s。
英语中抽象名词多,汉语中具体名词多。英语中有一整套表达抽象思维的方式,使用大量抽象名词便是其一。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大多是通过虚化手段,即通过加词缀,尤其是后缀,从其他词类派生而来。比如,表示抽象名词:-ship hardship,leadarship,friendship,ladyship,和-hood manhood,motherhood,neighborhood,childhood。
而汉语中的名词,除了哲学上的名词之外,只能指称具体的东西,而且可以说五官所能感触的。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大多来自外来语。英语说明性词语多,汉语形象性词语多。绝大部分英语具有说明性和功能性,极少具备形象性。而许多汉语词都具备形象性。
汉语词缀是一个严密性与开放型相互对立和统一的系统。从文字系统上看,汉语属于表意(ideographie)文字,汉字四四方方,字形与字义有很大的关联和统一。汉字,汉语词中沉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意合是汉字词的灵魂。汉字有四种造字法,其中“会意”和“指事”是典型的意合。比如,会意字“灾”,火在房子底下,意合为房子失火,表示“灾难”义,非常生动形象。再比如会意字“从”,由一前一后的两个“人”构成,意合为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表示“跟从”义,同样生动贴切。象形字“日”,“月”,每个字所有笔画合起来就是该字所表达的客观实体的形状,也是一种意合。形声字的形旁也表意,比如“岗”,“岭”,“崩”都有“山”作形旁,表示它们都与“山”有关,这也是一种意合。
二、意合与形台的构调方式对比
汉语是分析型语言,不会像英语名词那样改变自身的形式变为复数,汉语动词也不会改变自身的形式表示过去,现在进行,将来,完成和被动等。中国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英美人逻辑思维比较发达。而汉语主要依赖意义的内在衔接,形成一种隐约的意义脉络。
比较一组汉英对应的词语:牛-ox,公牛-bull,母牛-COW,小牛-caff,牛肉-beef这五对词语,汉语只有“牛”是单纯词,其余都是合成词,英语则都是单纯词。这中合成词和单纯词的区别说明了汉民族在形成这五个词所表达的概念时,只有“牛”是初始概念,其余都是用两个现成的概念作为元素合成的新概念。而英语则都是初始概念。汉民族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既注意了事物的特性,又注意事物类属的共性和事物间的联系,而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则强调事物的个性和差异。
而汉字的构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也是靠意合组合在一起的。比如“夏至”,“夏”是“夏天”,“至”是“到”,“夏”和“至”意合为“夏天到”,表示一个节气。现代汉语绝大多数的合成词都是靠它们的语素意台而成的。比如“房奴”,指因买房向银行贷了很多钱,每月把收入的大部分还银行贷款,而且还要还十年甚至三十年的人。“房奴”由“房”和“奴”两个语素构成,意台为“房子的奴隶”,生动形象地指代了这种人,这种构词就是利用了意合法。再比如:单身族,上班族。工薪族,打工族,炒族,边缘群体,消费者群体,读者群体,弱势群体,吸毒群体,白领群体,球迷群体,“族”和“群体”两个词构成的新词的应用说明了汉民族人重综合,重归纳的思维特点。
逻辑与思维的区别范文6
一、比较法用在新知引入前
首先要分析清楚新知识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然后从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知识,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教学描述较抽象,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但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若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便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1.引入概念时的比较。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概念基础上,然后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巩固概念时的比较。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
2.深化、应用概念时的比较。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而运用概念的过程又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学生学习了周长和面积概念后,为了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学时,我用课件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先闪烁长方形四周一圈,再用不同颜色闪烁整个面,让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的总和,而面积是指围成长方形的大小。这样直观地比较,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从具体形象的干支转化为抽象概括的理解,并为激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二、比较法用在解决问题时
数学中应用题教学,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又最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例如在学完“连除应用题”后,应回顾“连乘应用题”的题目。在教授完“归一应用题”后,也应带练“归总应用题”等,学完通过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就可以使看似零碎没有规律的知识串连成线,织线为网,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对比练习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效的牢记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做好:
1.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有许多应用题,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3.应用题“多变”中的比较。应用题“多变”,包括“一题多解”、“条件变换形式叙述”、“一题多编”等。通过比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在“变”中得到锻炼,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能使学生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三、运用比较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运用比较法时,教师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2.被比较的内容应该是同类知识,切不可把无任何共性的两种或多种事物和现象随意加以比较,否则,将适得其反。
3.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与运用各种比较的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学生在自学、练习和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其做到以下几点:
1.想一想,联系比较。想一想练习的内容和练习的题目与过去所学的什么内容相同或相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从而确定求解方法。
2.读一读,分析比较。遇到易混淆的题目,就要读一读关键句子,分析其不同含义,进行比较,看谁与谁比,谁为标准,比清楚之后,再列式解答。经常这样做,可形成深入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慎重选择解题步骤和方法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