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1
摘 要 对云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学生对开设体育选修课的需求进行调查,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课程评价进行探索性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体育选修课是可行的。教学过程采取“导入欣赏、初步领略、分析研究、深入体验、欣赏小结”五个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师范院校 学前教育 体育课程 建构
师范院校将培养满足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列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基于此,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必须结合专业特点构建,把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到教学中,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掌握符合专业特点需求的幼儿园体育教学基本能力。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本课程建设以“健康第一,就业为辅”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关注学生所学专业及今后毕业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激发学生课内与课外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一)健康理念目标
此目标为:掌握几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锻炼和处理常见的运动创伤,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养成良好的健康运动习惯,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况,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能主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职业培养目标
能熟练掌握适合幼儿体育活动各项运动技能,能基本驾驭幼儿园体育课,能合理组织适合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能自编自创幼儿游戏和幼儿广播操。
(三)积极探索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现代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而体育课堂则是在室外面对面动手操作为主。在上课时教师力求以生动的语汇和丰富的实际材料将深刻的理论教给学生。
二、体育课程结构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结构体现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实践课主要以专项技术实践、实践教学、课外俱乐部为主,理论以专项技术实践理论和体育保健理论为主。
在对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方面,主要按学生的年级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学前幼儿课程结构,小学课程结构,中学课程结构(包括初中和高中),大学课程结构。一般来说,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对各个层级的学生的意义不同,但是总体来说都是为了强身健体,对于专业体育学生则更需加强专业训练。同时,学前幼儿体育课程结构由于幼儿本身比较脆嫩,容易受伤,该课程主要以培养孩子的走路、活动为主;小学体育课程结构以活动孩子的运动能力为主,不宜对课程强度难度有太高的要求。中学的体育课程结构应该考虑到学生正在长身体,体育项目应该与这方面相结合,促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身体发展。而大学的体育课程结构除锻炼身体外,一般以放松自我的形式产生,以此来解决繁杂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不适感。
三、体育课程设置
本课程设置充分考虑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意识,根据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和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课程为职业服务理念,考虑广大学生迫切需要,将《体育》课程设为公共必修基础课程(共108学时),开设时长为1-3学期。各学校可根据本校情况,并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4-6学期开设公选课。
在具体的课程上课安排上,一般采取上课时间2/3时间(一堂课的约30分钟左右)对体育项目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同时边学理论边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其余的1/3时间,学习自己摸索复习相关项目动作要领,相互学习。
四、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安排
本课程将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和职业特点对身体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三贴近三服务”,即贴近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贴近专业、为专业建设服务;贴近社会、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体育项目众多,各项目运动特点不同,科学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达成。超越现实或不切实际地选取教学内容,不仅无法实现课程目标,一方面浪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好感度,甚至存在着安全隐患,危害到学生的身体安全。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以下原则: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反映和体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的原则、专业性与职业性相融合的原则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
依据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教学目标以及幼儿园对幼儿老师体育教学职业技能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选择身体素质、职业技能、教学实践三大模块。
1.身体素质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课的最终目标,其教学内容有内容主要包括跑、跳、投三个方面。跑可以促进学生心肺发展,增强学生耐力 和爆发力,项目有100米、800米(女)、1500米(男)等;跳可以增强学生下肢、腰腹力量和爆发力,项目有跳远、跳高等;投可以增强学生上肢力量和手的灵巧度,项目有实心球、沙包等。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练习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课程;健康课程;“1+3”;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3-0040-01
传统的中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較多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在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中,体育教师应全力以赴,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创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借鉴其他学校优秀的教学模式,创新出更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体系。
一、中职学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练习
中职体育课的安排形式是两节课连着上,没有课间休息时间。大多数教师在第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教学,第二节课则让学生自由练习。而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在自主练习的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真正练习体育项目,以致于学生锻炼身体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运动量少、体能差
中职学生普遍体质较差,在体育达标测试中不能通过的学生很多,尤其是女生的800米与男生的1000米长跑测试。学生的体质差是因为平常不锻炼,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中职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时,能够组织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本就不多,而班上学生人数较多,每个项目进行时间较长,以至于教学进程太慢,教师也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锻炼,学生自身也存在偷懒的心理。
(三)运动技能少
中职学校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而学生的运动兴趣存在差异,运动基础也有不同。教师课堂上只能组织一些简单的锻炼,这不利于有基础的学生提高体育技能。而学校要求每个学期学生至少要学习两种以上的体育项目,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接触两种以上体育项目,只能将每种项目的学习时间缩短,这使学生无法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
二、“1+3”教学体系优势
“1+3”教学体系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也符合中职学校的学制设置特点,还能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体系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还能使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得到改善。“1+3”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每个学期都能学到不同的体育技能,在选修课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有助于学校发现体育优秀人才。
三、“1+3”教学体系设计
中职学生在入校以后,有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包括一学期的体育规定项目学习和三学期的体育选择项目学习。
(一)第一学期学习体育规定项目
新生入校第一个学期的体育学习属于体育必修科目,所进行的体育项目也是规定项目,如田径、身体素质锻炼。短跑、中长跑、立定三级跳等都属于田径类,这些运动项目与校运动会的项目相联系,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跳绳则属于身体素质锻炼的项目。每一个体育项目都应有明确的测试标准,以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为主,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
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有不同特长,根据教师的特长设置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对这些项目进行了解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包括第三学期、第四学期,都属于体育选修课。这三学期学生选修的体育项目不能重复,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体育课在室内进行,教师对所有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进行详细介绍,之后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体育项目。
(三)组成体育选项班
学校只有一、二年级有体育课,学校应将所有班级的体育课程集中安排,同一时间段内只能安排一个年级的体育课程。每个体育项目的组成人员既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每个项目班级人数最多45人。
(四)设置达标测试月
将每年的九月份设置为达标测试月,九月结束前必须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十月份开始进行体育项目教学。在每年开学之初,教师按照原班级带领学生集中进行测试,在测试之前不进行任何体育项目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练习,在进行项目测试时教师应相互协调,分项测试。
(五)审报学生体育选修项课成绩
测试完毕之后,将学生的成绩单交还给原班级的教师,原班级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汇总,并对学生的选项进行标注,以防止下学期学生选择体育项目重复。体育成绩汇总之后,原班级体育教师将其按照原始班级学生人员上报督导。
(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校运动会相联系
将学生的体育项目与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足球颠球、篮球投篮等。
“1+3”教学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发挥教师的体育特长,还有利于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向曦
参考文献:
[1]陈建津.浅析互联网思维下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5(30).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3
一、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人认为,体育属于活动课程,它是以身体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具有活动课程基本属性的学科;有的人认为,体育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是需要经过严格、系统学习的学科课程;也有的人认为,体育既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它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形态。如何看待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排列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加以分析。
(一)从课程分类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学科长期以来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课程的主体。这种课程形态是把体育作为科学看待,认为体育是一门科学,它既包括体育的科学理论,也包括运动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以体育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托,根据教育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排列适宜的教学内容,组织起体育学科体系,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这种课程设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课程目标、教材分类、内容排列、考核 评价等方面不断地改进、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
1.有利于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准确地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的规定:“义务 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培养目标。
2.有利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文化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包括体育文化。这样认识,有利于加强体育课程的文化含量,改变以往只偏重于技术的编排倾向。
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作为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主要应该为学生打下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打好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只有真正打好体育的基础,才能真正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4.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对于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基础教育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体育的习惯、能力、意识的养成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
二、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管见
(一)适应课程发展趋势,改革单一课程模式。长期以来,体育学科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编订体育课程的,它对于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形成体育学科体系,保证全体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可供发展的基础。改革体育课程模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逐步形成体育学科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课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已证明,多种课程模式相互交融、优势互补是课程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对几十年来建立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系统地总结,扬长补短,同时注意吸收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点,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加以改造,逐步形成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
(二)加强体育活动课程研究,进行多种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增设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体育活动课程和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中,有必要认清以下几个问题。
1.课(教学)和课程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应避免把课程混同于教学。课程是观念的东西,说到底它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手段。而教学 是实践层次的东西,课程要靠教学得以实施,学生和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特征,不是课程的基本特征。在课程改革中把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加以必要区别。当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而且只有当广大教师理解了体育课程的意义和要求,参与到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发展。
2.体育活动课教学实验,根本问题是处理好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目前我们理解为学科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活动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辅助形态。因此,两类体育课程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4
关键词:档案学 课程建设 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24-03
一、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课程现状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前身为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档案学专业大专班,开启了内蒙古地区的档案学专业教育。8年间,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民院)探索出了适合民族地区档案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在此基础上,民院从2013年开始招收档案学专业本科班。这是档案学专业在民院逐步受到重视的表现。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档案学专业的特征如下:
(一)创建较晚,相对年轻
根据2011年的统计,全国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共有34所。相比中国人民大学与武汉大学这些顶尖的高校,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档案学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在规模、经验、学科层次、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相对不足,但是它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档案专业人才的重大任务。
(二)全国唯一采用蒙古语授课的档案专业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创建了内蒙古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唯一的蒙古语授课的档案学专业。其师资队伍和学生都是蒙古族。教科书大多是引用其他院校编著的汉文教材,极个别课程由本院专业教师编写蒙文教材。
民院的档案专业教育是适合内蒙古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展现民族院校特点的专业教学。但是,民院的档案专业教育起步晚,加上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和文化差异,与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档案专业相比差距很大,需要更新与完善。
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专业教育开始重视和突出信息化管理,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民院档案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
(一)师资力量欠缺
南京大学的《全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中显示,截至 2011年,我国设有档案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34 所,教师 311 名。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各院校的档案学专业教师平均11人。这个数字比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专业的教师平均数少得多。加之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当地政府不重视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学校对档案学专业的认识不够,民院档案学专业教师出现巨大缺口。
首先,缺乏学习档案专业的教师。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教学人员几乎都不是出自档案学专业,只是通过自学教授档案学课程,这样“边学边教”达不到科研高度。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教师只能是“专门教师”,而不是有需求的“专业教师”。
其次,专门教师人数仍然不够。民院的档案专业教师共4名,相比前文提到的全国此专业平均的11人少很多。4个人的师资队伍,却要承担本科教育中多达40门的专业课,每个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都非常沉重。
总之,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教师不仅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人数、专业层次上也达不到标准,这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巨大挑战。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民院的档案学专业建设一直在摸索、更新、完善。由于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因人设课”的现象愈加明显,导致课程设置混乱。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不考虑档案学的专业特点、无视民族地区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完全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这些课程有的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也不符合民族院校的特点。因师资队伍较弱和信息化管理意识缺失,民院至今仍没有设置适应时代的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等课程。另外,课程安排不合理。专业课教师忙不过来,从档案机构聘请的教师时间又有限,只能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找出合适的人选开设课程,这就导致课程安排的连贯性和科学性较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因档案学专业特点和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目前高校档案学专业比较重视实践环节。但是因为资金不足、思想保守,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教学还停留在注重理论及原理的讲授上,基本没有辅的教学手段。实践性较强的档案整理和档案保护技术类课程,既没有校内的实验室,也没有校外的实习基地。在这种相对单一、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想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
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很多弊端,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加以克服,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同时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专业课程改进的建议
有学者指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完成根本任务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核心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趋势是多向培养模式,教学手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目的是提高就业率,为社会需要服务。”借鉴该学者的观点,对民院的档案学专业课程的改进,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数量充足的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
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是实现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民院档案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是相对年轻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相对较弱。所以加强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十分迫切。要建设高水平的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让现任档案学专业教师学习、深造、进修的机会。三是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档案工作者担任专业教师。这样能够提高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使他们成为高层次的教学、科研人员,为自治区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为高层次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课程体系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建构。时代在变化,不同用人单位对于人才有不同要求。信息时代的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有了较大的拓展,可以由原来单纯的档案馆辐射到社会各个行业。就业市场延展,对档案人才的要求提高。
现代化的档案馆不仅要做好传统纸质档案的保管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工作,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因此,需要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多元的知识结构,包括掌握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信息社会“无纸化”办公成为潮流,因此,在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室,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档案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需要精通专业业务、“一专多能”。在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建设成为主流。因此,档案学专业毕业生除了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宏观管控、管理信息系统等能力。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满足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优化课程体系
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为培养档案学专业人才建立的,通过课程的设计与配置,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全面的发展。档案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针对目前民院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可以尝试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体系大概由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毕业论文五大板块组成。以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的课程体系为例,包括了公共基础课(必修,占总学分的30%)、专业基础课(必修,占总学分的20%)、专业选修课(选修,占总学分的30%)、任意选修课(在全校跨学科选修,占总学分的10%)、实践课(必修,占总学分的8%)、毕业论文写作(必修,占总学分的2%)。这样的体系建设层次分明、重点明确,值得借鉴。民院可以选择性、批判性地应用以上课程内容,还可以根据当地的需求进行增减。需要注意的是重复的内容尽量省略,比如关于立卷归档的内容在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教材中都已详细介绍,可以先讲细致,后讲简略。
(四)加强实践教学
从档案学未来发展的趋势看,文档一体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档案、信息一体化是大势所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现代化通信设备、文印设备、光学设备等已进入办公场所和档案工作领域。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进行实践教学。
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先接受理论知识,然后进入实际工作,通过操作深入理解领会专业知识。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潘玉民教授、玄月教授在《短学期制背景下的档案实践教学》中,以上海大学为例提出了校局馆联合办学模式、与社会联合办学等较具创新性的办学思路。
借鉴上海大学的思路,针对民院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善实践教学。一是与档案管理机构合作建设档案学专业。民院可以同内蒙古档案局(馆)或呼和浩特市档案局等机构签署共建档案学专业的协议,设立奖学金与学科建设基金,共同经营档案学专业。这可以减轻民院的资金投入,档案管理机构也可以通过教学培养更有针对性的人才。二是与档案管理机构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聘请内蒙古档案局(馆)或呼和浩特市档案局的专家为兼职教授,档案学专业的教师也可以积极参加档案局(馆)的教育培训、科研立项、学术研究等活动。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档案机构提供实践平台,符合民院的实际情况,能够加强实践教学。三是在档案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档案实践教学是长期性的,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程度和专业实践的动手能力,可以在档案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只有学生有了实际认知,才能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与发展当地档案事业都有益处。
四、注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专业的民族特色
民院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档案学专业强化优化的根本途径。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内蒙古本地就业,所以学科的建设必须彰显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一)建立民族档案系统的必要性
是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区域,蒙古族档案文献资料极其丰富,其内容涉及蒙古族文学、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字、艺术、医学、方志、谱牒、民俗等。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价值评估,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信息资源的发掘利用同时并进,充分发挥蒙古族档案在民族历史研究、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旅游文化开发、传统工艺发展等方面的利用价值,展现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这就需要建立具有鲜明民族地方特色的民族档案学专业。所以民院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应增加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外语、蒙古族文化历史等课程,也可以开设口述史课。这对于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快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就业率,拓宽档案学专业课程内容
档案专业教育的职能是培养各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民院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档案专业教育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需求,增加文秘学、管理学、信息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内容。如今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高效已成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追求的共同目标。加上内蒙古地区普遍存在着文档合一,甚至文秘档合一或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实物档案综合管理的问题,从档案学未来发展的趋势看,文档一体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档案、信息一体化也是大势所趋。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民院的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应该考虑培养多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使毕业生可以多方向就业。
(三)拓展培养目标
根据自身的优势,民院可以将蒙古族历史档案的特点和文化研究相结合,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所以,民院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分层次。首先应满足本地区需要,重点培养适合内蒙古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档案专业人才。这是民院档案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够满足蒙古语档案管理需求的少数特殊人才。因为元朝、清朝历史档案中有蒙文档案,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需要蒙汉兼通的档案专业人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很多满文历史档案,满文的起源与蒙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民院可以利用民族优势针对特殊需要培养专门人才。特殊培养的对象需要认真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各种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强,对民族档案有兴趣又能刻苦钻研的学生才能成为培养对象。这是民院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二个层次。第三是民院的培养目标应该面向世界。蒙古族无论对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有很大的影响,全世界有六十多个国家从多方面研究蒙古族历史,他们需要蒙古族历史档案资料。所以民院可以对英语基础好、历史学了解深入、档案专业扎实的具有特殊潜能的学生进行深化培养,从写作能力、科研能力、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信息加工、数据化处理、档案保护技术、外语等多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作为全国唯一以蒙古语教授档案学专业课程的院校,民院探索的民族档案教学特色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地区的民族类院校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 孟世恩.对档案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 档案学通讯, 2006,(4).
[2] 王向明,顾倩倩. 论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定位[J] . 档案学通讯, 2008,(4).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SP;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吉林省理工科大学英语ESP课程建设可行性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467号。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63-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吉林省(以下称我省)乃至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一般用途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以下称EGP)为主。EGP教学的目的是使英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以后语言实际运用打下基础。随着近20年来我省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基本达到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英语的教学任务已在小学及初、高中阶段完成。这使得我省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我省的省属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的目标与教学内容该如何调整?我省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向何处去?这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EGP与ESP的内涵辨析
EGP,也称通用英语或基础英语,指的是以教授基本的语言技能为目的的英语语言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即掌握语言的共核。这是语言教学中不论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未来从事的职业而必须掌握的那部分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从高中到大学的传统英语课程设置一直沿用这种课程模式,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来教授。
专门用途英语ESP与EGP相对,是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业,或学习研究某一特定学科所使用的英语。ESP教学,是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在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贴近某个专门行业,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该行业中使用的专业英语基本词汇和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在行业工作中的专业英语交际能力。
根据学科门类又可将ESP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会科学英语等三个分支。每一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职业用途英语两个分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职业服务。Strevens还提出了ESP教学的四个根本特征: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课程内容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有关;应尽力使句法、词汇、篇章结构及语义结构等方面适用于特定场合的语言运用;与一般用途英语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可见,大学英语EGP教学必须要向ESP教学扩展,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EGP,相反,EGP在整个大学英语教育中举足轻重。
三、理工科院校ESP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尽管ESP教学在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倍受重视,其现状却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来看,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在完成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任其自然了。同时,ESP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不规范和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外语师资培养结构的不合理使大学英语教师在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不足,高校扩招又进一步突出了师资短缺的问题。教材方面,不同专业在教材选用上情形差异较大,多数是由任课教师自己选定,有些甚至是教师自己结合教案而编,这类教材都难以满足大学英语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ESP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是语言共核之外的部分,不经过专门学习是难以掌握的。EGP教学结束后,应及时转入ESP教学。ESP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尽早建立起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
随着时代进步,工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更加频繁,工程技术人才外语沟通技巧与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重视。另外,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四、基于ESP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ESP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EGP教学和ESP教学的先后关系。对于基础还不扎实,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主要还应以EGP学习为主,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尽快让他们进入ESP课程学习。ESP教学应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为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切实可行的条件下,提供丰富的ESP课程代替EGP课程,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英语提高,还可以促进语言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入ESP理论改革课程设置
学校应积极建设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将学习者和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上,真正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从通用到专门的转变。制订课程标准时,首先对接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特性,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对实际工作中的真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语言教学的自身规律,把握不同领域的英语语言特征,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再考虑拥有的教学资源及学生的基础,进一步确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与内容。
(二)注重专业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是难以胜任专业性强的ESP课程教学。对于实施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急需对他们进行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变革教学方法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语言教学的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用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为更好的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和教师要共同制定具体科学的职业规划,确定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目标,采用定期语言培训,不断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的前提。
(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材建设
目前,从“专业”角度来说,市面上很难找到既适合学生英语实际需要又与学生的专业素质吻合的大学英语教材。适应ESP教学所需的教材,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材建设,首先英语教师牵头,联合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共同组织多元化教材编写团队;其次是摒弃传统教材编写体系,树立模块式编写思路,使每个模块具有一定的可裁减性和拼接性,推广案例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第三是在教材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探索课堂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四)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评价方法
ESP的教学应该坚持面向市场,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教师则是ESP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执行者和推动者。ESP教学的评估考核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操作方法,即采用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企业为主的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内部评估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形式,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估,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外部评估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语言技能的能力,需要社会力量的大力参与,考核手段更加多样化,问卷、调查表、面试等都是常用手段。
五、结语
理工科院校的学科设置呈现门类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在不同领域,语言的词汇、句法、表达技巧呈现不同特点。因此,各院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学科特点,不断完善ESP课程教学,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这就需要重视ESP课程教学,明确ESP定位和目标,深化改革ESP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加强ESP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在不同专业领域凸显价值,英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得心应手的语言工具。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 ridgeUniversity Press,1987.
[2]Robinson 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Oxford:Pergamon,1991.
[3]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Tichoo.[M].(ed.)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提高认识;教学实践;科研引领
一、新课程、新高考、新改革
面对新课程、新高考、新改革,我们将对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程进行全面再设计、再规划,淘汰一部分,整合一部分,重新开发一部分校本选修课程,构建以学科综合能力提升为轴心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群。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提升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加强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进一步建设,同时为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基于学科综合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和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实践基础。
二、基于学科综合能力提升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群的建设
1.学科课程群开发导向――走适合校情的特色之路
形成学校课程特色,构建学科特色课程群是我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深化课改、创建特色示范学校的关键。我校课程结构体系由“基础类”“拓展类”和“研究类”三级课程组成,以各学科课程体系的建构为抓手,统筹整合已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照各课程的功能形成各学科课程群,以直接指向学校“大气”“灵气”“才气”的人才培养目标。
2.学科课程群体系框架构建――体现课程的宗旨和目标定位
新高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我校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省特色示范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首批数字化示范学校,在信息技术师资、技术应用方面实力较强,具有开发和实施选修课程的能力。学校生源层次较好,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基础好,求知的欲望浓,因此我们的选修课程设置应主动与高校接轨,打通必修、选修界限进行重新整合,开设一批大学先修课程和学科发展前沿课程,提升学生所选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群。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群体系框架建设的目标、思路,一是应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技术特色,使其在学科核心素养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建构起涵盖必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和自主性选修课程的课程群。二是应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结构合理、可操作的课程群,以真正发挥课程群内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基于学科综合能力提升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群建设成效
1.特色课程精品化
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群特色表现突出,其中有省网络精品选修课程1门,台州市精品选修课程2门,临海市精品课程2门,校领先课程2门,这些课程为今后的特色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教材范本,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生发展特色化
近些年来,由于我们充分发挥课程的优势,坚持走特色课程之路,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也为我校在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不少的荣誉。
3.教师发展专业化
基于学科综合能力提升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群建设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广阔平台,促进了教研组的内涵式发展,营造了合作的教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通过课程群建设使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有比较明确的且具操作性的参与点,使开展学科课程建设和校本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建设性。
四、基于学科综合能力提升的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群建设的思考
1.提高认识是前提
有什么样的认识,有什么样的理念引领,选修课程群建设就有什么样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因此,必须把选修课程群建设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对深化课改和新高考改革的深刻理解上,放在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的联系上,放在促进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上。
2.教学实践是基础
在学科选修课程群的建设中,我们应突出学科特点和学校特色,使学生通过课程的选择和学习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应关注课程质量,重视打造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学习评价反馈等对选修课程群优胜劣汰,做强特色精品课程。
3.科研引领是关键
通过科研引领,加强校本研究,开阔教师教学视野,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是关键。针对目前学科选修课程群的建设缺乏专业引领,教师的课程开发、开设水平参差不齐,特色课程寥寥无几的情况,我们的做法是组建专业选修课程群建设团队,通过同伴互助、课程群内教师研讨制订课程群教材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