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1
人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但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孩子们在平时生活中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却是很少,但孩子对美的感受却是很直观的,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样子很奇特、颜色很鲜亮的事物。而我们恰恰可以利用这一点,让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去打动孩子的内心,比如:在春天,可以带孩子去郊外野炊、放放风筝,在果园里摘摘水果,让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夏天,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荷花荷叶,或是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让孩子尽情玩耍,释放自己的情感;在秋天,去感受落叶,感受金灿灿的田野,感受丰收的季节;在冬天,去发现大雪纷飞的美,带着孩子打打雪仗,堆堆雪人,在这四季里,感受不一样的美。利用大自然以及生活中的美,对孩子进行美的认识和启迪,并且进行美的教育,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孩子对美的感受更加深刻,从而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让孩子将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对美好事物的情感,通过创作表现出来,从中去体会快乐。在美术实践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去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感受力、理解力以及表现力。孩子更容易接受,更直观感受。通过欣赏好的作品,去感受不同风格的艺术美,去理解不同风格的艺术所抒发的情感,去理解画中所带来的不同感觉。在不断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少儿的审美意识,提高少儿的理解力。在生活中,少儿可以通过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从而去理解美,在理解的过程中去表现美。
二、美术教育能培养少儿的想象力
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只是单层面的教,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理解其中的美,只要孩子画的像,画的逼真,才认为那是一种艺术美。在美术教育的活动中,开始我们以培养孩子的想象意识为主,让孩子去明白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任何事物的限制,也是可以打破一切陈规的思维,绝不是现实的照搬过来的产物,而我们也绝对不能用“像”与“不像”去判定孩子画的好坏。有的家长和老师会让孩子去学习简笔画,在学的过程中,只要孩子形似,却忽略了孩子情感的表达。而还有的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画的很好,让其孩子照搬学习,孩子没有兴趣,就用一些奖励的方式,让孩子去学习,孩子变成的“机器人”。还有的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将那样东西画出来,没有自己一丝一毫的情感,就像写日记一样,只是简单记录自己所看到的,画显得刻板没有生机,缺乏想象和艺术夸张手段的运用。还有些孩子绘画,画的并不是自己内心所想,只是简单的照搬加组合,就形成了一副画。这样下来的后果就是孩子一味去模仿,去追求照片效果,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孩子该有的童趣。而真正意义上的美教,是让少儿靠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周围的世界。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真正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发展思维的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而真正的美术教育,通过孩子的感受,让孩子随心所欲地画出自己的想法,在生活的基础上,让孩子进行夸张和想象,让孩子的画更具有生命力。同样的,这样的美术教育中,孩子才是热爱喜欢的,对孩子天性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更多地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少儿创造力的发展
学前美术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创新意识的灵感,而不是教学的技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还要求少儿手脑并用,通过动手操作去培养孩子大脑的灵活性,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通过绘画,手工操作来引导孩子如何思考,比知识技能更重要,要比言语还要雄厚。比如在手工制作康乃馨实践教学课程中,让孩子们将不同大小的圆剪出来,然后将圆进行折叠、展开,然后剪出不同的长形条,再粘贴,缠绕。经常这样练习,孩子的想法就会变得更丰富,构思越来越大胆,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智力,更加发展了少儿的创造力。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创造的活动。孩子不管是在绘画还是做手工,首先要进行观察,观察事物的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等,让这些都能够深深刻在自己的脑海里,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创造。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少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前美术教育中,观察创造力是极为重要的。外观需要感知,但感知不能离开观察、记忆和想象创造。人的大脑浮现不同的形态、细节、场景,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创造力,更加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观察,经过观察将物体的形象记在脑子里,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力得到更多的发展。少儿在表现美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创造美,而这一切都是离不开观察,而观察力恰恰就在这些美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
四、美术教育能形成少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心理素质是指学前儿童心理特征稳定、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这是一个人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实践形成和发展。在学前美术教育过程中,绘画是孩子对情感的表达。少儿总是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画面丰富,充满想象。他们画的抽象画,绕线、图形、没有规则,画面虽然凌乱,但表示他们的想法和事情不同的情绪。通过绘画,孩子发泄自己的感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画,说他们的想法。而且通过孩子的画,能够去感受孩子每个时间段的情绪变化,大人也可以通过孩子不同变化,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成长。成年人不妨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说什么,用孩子的眼睛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多给孩子肯定和鼓励,不追求画的像不像。这样,会发现孩子们画的更当真,更自信,而且更快乐了。罗恩•菲德所倡导的“让孩子不同,其独特的思想和感受其他人的表达,并建立信心”的自我表达。少儿美术教育,重在强调对感受美与审美经历。不管教孩子画画或教孩子做手工,离不开对儿童和对儿童审美的审美情感体验的情感需求。因此,可以有效地促进少儿社会情感的发展,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整个学习质量。同时,让他们积累了一些愉快的学习经验,并帮助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良好的美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而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总以成人为中心,总想教给孩子点什么,总让孩子学成大人的模样,只会将孩子变成小心谨慎,不敢大胆创造,或是为了讨好大人而违背自己的意愿,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在专家看来,孩子的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孩子的天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表达和游戏时间。美术是一种自我抒发和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形式。教育界应重视孩子学前美术教育,美术是反映孩子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他们对自我认识的表达。而老师应该去利用这一手段,去培养孩子的性格。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恰恰能够为少儿提供在愉快的情绪中发现和创造的最好机会,提供培养毅力等有利条件,增进少儿优秀天性品格的构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基良好的底子。
五、结语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学生 美术课 兴趣培养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地针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然而中职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其年龄较小、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学习主动性等问题广泛存在。特别是针对幼师专业所设置的美术课而言,大部分学生认为其无关紧要,导致其投入美术课学习的精力相对不足。那么,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提升幼师专业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就势在必行了。
一、科学规划教学目标
幼师专业教学的本质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幼儿教学,那么如何在中职学习阶段实现良好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幼儿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长期的幼儿教师实践活动我们了解到:幼儿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进而达到挖掘幼儿潜能,促进幼儿情感、思想、审美观念等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中职教育中采用何种方式提高中职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成为众多中职教育者的研究话题。
笔者认为,科学规划教学目标对提升中职幼师专业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做好美术课的基础训练,主要包括服饰搭配、材料装饰、色彩选择等。其次,重视幼师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利用服饰、卡通造型、玩具制作等方式实现对幼师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职教师应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美术价值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情感观念。最后,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以名画鉴赏、幼儿作品欣赏为载体,通过对这些载体的分析促进幼师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品鉴能力的目的。幼师专业学生品鉴能力的提升,对于其在幼儿教育培养中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引入多元化的信息教学手段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对于幼师专业的美术课教学来讲,也必须高度重视与信息化技术的接轨,以现代化技术促进幼师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根据心理学理论,通过多元化信息渠道的运用更能提升学习者在某方面的兴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也应该引入信息化工具来创新教学方式,以丰富灵活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地发挥这一阵地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首先,重视美术课的教材运用。教材是美术课教学的基础,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精雕细琢之下完成的,因而其在挖掘学生兴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引入对时尚名画的鉴赏内容。如针对某一时期社会广泛议论的画展开班级讨论,使用学生发言、教师点评的教学方法。再次,采用多媒体等新兴教学形式。传统的书本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等方式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多样性,采用多变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最后,采用学生互动参与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将在网络、图书馆、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运用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中分享经验成果,以此激发对良好美术修养的憧憬。
三、营造和谐的美术课堂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美术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艺术,然而对艺术的追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很难实现的。传统的师生教学关系仅仅停留在教师对美术的领会,学生很难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桎梏。
首先,改变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方式调整为教师适当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在针对某一名画的欣赏中采用小组讨论模式,大家畅所欲言,针对该画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搜集、整理,对于有建设性的意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放松紧张的情绪,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其次,重视学生的意见。针对刚刚步入专业化教学的中职幼师专业学生来讲,对画的鉴赏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那么教师就必须对其想法进行鼓励。因为美术课的目标不是将学生全部培养成专家,而是通过美术课提升学生的修养。最后,教师运用活泼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邀请学生参与问题回答时,表示对学生意见的尊重与期待,让学生能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重视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对于每一位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其家庭、年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每一位学生的审美都存在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在审美上也具有独特的看法。那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独特审美观的发展。
首先,针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一些需要动手的美术活动,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理解幼儿发展阶段,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今后的教学中。其次,针对动手能力较差但是色彩感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名画鉴赏的方式,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鼓励每一位学生在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化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朝着自己擅长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提高学生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通过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之后,中职幼师专业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势必有一定的提升,那么通过实践巩固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就成为必然选择。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创新意识,还能够将这种创新意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如何通过实践促进幼师专业学生对美术课学习兴趣的升华与巩固呢?中职学校可以成立模拟幼儿园的教学教室。当学生学习完一章课程内容以后,安排学生进入模拟幼儿园进行实习,根据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将其运用到幼儿园设计中,强化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还可安排幼儿园实训课题。如一家知名幼儿园为了实现信息化教学,希望以信息化为主题设计幼儿园的各个区角。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而不知如何设计,这一课题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对幼儿园的理解而进行多元化设计。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而幼师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于幼儿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课堂建设、美术实践等角度提出了提高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学生美术课学习兴趣的措施,希望为中职幼师专业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丁萌.美术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8(2).
[2]刘伟君.如何激发学生美术课学习兴趣[J].江西教育,2007(Z1).
[3]陈振富.浅析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46).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3
一、设置艺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必然性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了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性,一方面强调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教学的综合化,另一方面设置了与美术课程、音乐课程平行的综合艺术课程。学校可选择同时开设美术课程、音乐课程,也可选择只开设综合艺术课程。2002年4月28日,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各级师范院校在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力求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师资。”①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从2004年开始,在一至九年级,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实施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治本之策在于设置本科专业,解决教师的职前教育。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按照学科的门类设置专业,培养的师资完全吻合分科课程的需要。如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美术、音乐课程教学,但往往由于知识面狭窄以及缺乏综合能力等因素,不适应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因此,设置相应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艺术学(艺术教育),培养合格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艺术课教师,势在必行。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明确为:让学生既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善于发现不同艺术学科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寻求各科连接与沟通的方法,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能积极独立地实施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艺术课程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综合化、宽口径、厚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以此为指导,我们认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在结构上可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又形成各自的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素养及艺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课程。可由三类课程组成:一是工具类课程:以英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计算机等课程为主。二是德育类课程:以“两课”为主,主要是政治、经济、思想品德、法律等课程。三是素养类课程(含身体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教育课程):以体育、美学、艺术概论、艺术心理学、科学概论等课程为主。
学科专业课程
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相对应,艺术课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也必然体现出“综合性”,其必定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在学科内容上又涉及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可见,增加课程门类是必然的,这就与有限的学习时间和不能过多增加课时相矛盾。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同时使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杂而不乱,博而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优化整合课程。对内容相近、有关联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这样既可以精简课程,丰富课程的知识容量,减少教学中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同时又可使各门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协同合作,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美术欣赏、音乐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四门课程,就是将原来的中、外艺术史论和欣赏三门课程合并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史论角度和审美角度来赏析作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又如自弹自唱课程,将声乐、演奏两个学科交叉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确定核心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把素描、色彩、声乐、钢琴、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等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中素描、色彩、声乐、钢琴课程必须达到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的学术水平,而四门欣赏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从而确保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
第三,更新课程内容,压缩授课课时。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②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深度,压缩一些专业课的授课课时,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内容的广度。 转贴于
教师专业课程
教师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艺术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这一模块内可设置递进式的四个层面课程。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理论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信仰。可开设:心理学(含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学内容)、普通教育学、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四门课程。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教育课程,以让学生认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艺术教育的能力,掌握艺术课的教学技能。可开设:艺术教育学、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
第四个层面是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知识整合运用的检验与训练,对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层次递进上可分为: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试教与模拟实习教育实习。为了提高教育实践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增加总学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并注意与教师专业课程模块内其他层面课程加强联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作用和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集体力量。
三、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要开办新专业,改革是必然的,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避免只是形式上改变,但实际实施起来毫无变化的情况发生。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办学理念要转变。认真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的价值及其带来的新教育观念,例如,艺术课是怎样的课程?艺术课如何实施?我们培养怎样的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艺术课程?这些问题是我们办学者(包括领导者及每一位从事艺术课教师教育的大学教师)都要思考和明确的。二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革。比如,在欣赏课程教学中,注意加强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文化、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联系;美术欣赏课中,注意与音乐、与舞蹈的联系等。让我们的师范生在大学课堂中也受到综合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与联觉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法,结合使用对话、体验、探究、合作参与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丰富与提高。
注释 :
①陈至立.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行工作 [N].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14日.
②陈其龙,陈永明等.科学研究课程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4
学科专业知识也是综合类院校教育教学的必需内容,但与教师教育教学相比,其不同之处是,“一般综合大学的专业内容都是向纵深和精细发展的,这与它特定的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即培养专门的科研、技术、管理人才,精细纵深的专业内容是他们职业素质的直接组成部分”[5],是在“广与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专与精”[6]。而教师教育培养教师,其学科专业知识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是“在针对性(将来是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专门性(是属于文科,还是属于理科)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广与博”[6]。这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新动态、新研究、新发展及新成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内容是教师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目标个性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教学内容是使教师“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养成必备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7]的内容,它包括教育科学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两方面。
教育科学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特殊性知识,也是教师职业知识区别于其他职业知识的关键,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内容。教育科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背景与规律、学生心理变化及应遵循的教学原则;能帮助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能与方法,适度而有分寸的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助于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并把有益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等等。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的工具。由此可知,重视与加强教育科学教学内容,既是实现教师教育个性化教学目标的保障,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要求,是教师教育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职前教师而言,它是职前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教育实践“对于他们(职前教师)了解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和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和发展专业精神与信念,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教师职业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独特内容,是教师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类人才实践活动的特点。以与医生的实践活动比较为例,教育实践是教师直接参与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教育活动,而医学实践是医生直接参与的、与医学临床活动或义诊等有关的活动。二者最鲜明的活动范围区别是:教师在学校进行实践活动,医生是在医院从事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目的是培养教师“基本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操作和运用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10]等等。
纵向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是指教师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的特殊性,也是在“师范性”这一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这是由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的。在小学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中,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宽泛,如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这些内容一方面为小学教师奠定宽广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为小学教师承担两门以上学科教学提供保证。小学教师一般承担语文或数学再加一到两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教学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更需要“通才”教师,更需要具有多科教学能力的教师。因此,小学教师除扎实掌握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外,在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还需精通一到两门其他课程内容,以适应教学工作。中学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师教育相比,其综合性较强、内容较深,如哲学、文学、美学等,其目的是为教师从教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由是观之,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差异,包含着各自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方面,小学教师教育一般以语文、数学作为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以语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为主。中学教师教育较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性强,专业内容划分细致。小学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内容在中学教师教育中,几乎每门课程单独设置为学科专业,且内容较小学教师教育广而深。此处暂且不论学科专业划分,仅从学科专业知识角度说明小学教师教育与中学教师教育在学科专业知识内容上相比较的特殊性。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按照人的心理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排。从知识难易程度而言,中学的知识内容难于小学,因而中学教师应掌握高于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由此可推知,在教师教育的教学中,中学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之难度高于小学教师教育,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逐级提高,这是由各自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等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也体现了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在各自培养目标层次上的特殊性。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工具与条件。无论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要掌握一定程度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他们除掌握反映共性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学规律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内容外,还需掌握反映各自从教对象与从教阶段特殊性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如,小学教师应侧重掌握反映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小学教学规律的小学生心理学与小学教育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指导学科教学活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或小学数学教学法等学科教学法,以及测量与评价小学教学活动的知识与技能等等,这些是小学教学活动顺利达标的保证。而中学教师应掌握反映中学生心理特点与中学教学规律的中学生心理学与中学教育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指导中学学科教学的学科教学法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知识与技能等等。因此,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需根据培养不同层次教师的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知识,便于教师根据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无论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之间,都展现出鲜明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不仅为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而且保证了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付丽和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5
一、小学语文教师高素质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1.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 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3.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
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
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更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6
一、美术资源以及相关应用
美术资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般表现为:本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博物馆馆藏,传统美术技艺等。这些资源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乡土美术资源。相比较而言,本土文化资源特别是乡土方面的占了大多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正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教育资源。在美术创造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师。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民间美术资源。
乡土美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并世代传承,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乡土美术的内容异常丰富。首先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其次,包括民众在长期的劳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如陶器、竹器、石雕等日常生活用具;用来装饰生活空间的绘画、剪纸艺术、泥塑、面塑等;用于戏曲与表演中的皮影、木偶等,以及大型民俗节庆活动的出现的用于渲染气氛的物品等。
乡土美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等教育信息,对学生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是一项极有益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可以使民族文化扎根于学生心灵之中,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对祖国的深深依恋。
2.博物馆资源。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艺术院校美术教育倡导走民族化道路、张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古代文化艺术渊薮的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训练方式为高校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服务,发挥实物的教育功能,使这些体现传统技艺及其艺术精髓的文化遗产得到承传。
博物馆就是完善美术教育功能的理想天地和课堂,以实物、艺术品、和集多功能、多媒体、美术馆、纪念馆及人类与自然油画院展厅教育为一体,将国家和地区的西方美术、历史文化、美术综貌、艺术景观、美术理论、美术发展史、自然科学以及画家的绘画风格加以浓缩展示,给观众以一个艺术地、直观地、真实地、全面地展示人类各个阶段和各个进程。
博物馆美术教育在传播知识,应用美术宣传人类与自然方面,教育和影响了一代青年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整个国民素质,并且发挥着特殊的优势。这些优势是专业美术学术机构和美术院校没有也是无法达到的,博物馆完善美术教育功能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美术教育对美术资源的积极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使得美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得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方面美术教育为整个社会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教师资源。另一方面促进了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大了相关领域的建设。
1.美术老师不同于其他的美术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美术相关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并注重积累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美术学生以及社会美术人才。美术这门艺术博大精深,常常被分为不同学科,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熟悉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深入研究专业知识,老师的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有美术老师的专业语言知识,专业技巧知识,专业发展史以及材料相关知识等而这些都需要他们通过对身边美术资源的探讨来不断的学习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