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学美术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学美术基础知识范文1
《多媒体技术基础》是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的一门通用技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常用的音频、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制作和处理软件,了解其基本的实现原理,同时熟悉多媒体压缩、存储、传输等相关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会多媒体系统的开发,培养学生设计、动手和创新能力。这门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以下的特点:
1、以应用为导向。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对多媒体技术的原理以及编程实现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在选择教学实例和学生实践练习时尽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融入创新思想,通过多媒体作品的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目前我校《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组织上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中相对独立的介绍常见各个多媒体元素素材制作和处理软件,忽视了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这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知识;
(2)目前的教学内容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学生在上机实践操作中,了解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于实践操作。有的学生只会模仿老师的操作,而自己做却无从下手;
(3)学生对软件的操作感兴趣,但是对多媒体相关技术以及基本原理没兴趣,这制约其创作能力培养。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探索、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多媒体技术基础》的课程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主要是通过教学构建学习者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概念框架的建设依据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这样的概念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容易掌握和理解的单元体系,通过框架的支撑作用形成相互衔接的连贯的概念体系,方便学生理解和认知,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理解的能力并逐步提升认知能力。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或桥梁,是老师为学生搭建的通向更高层次的辅助条件。支架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支持帮助,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构建、掌握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最终使学习者能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支架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搭建支架,进入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多媒体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多媒体元素素材制作和处理以及简单实现原理,第二是多媒体相关的压缩、存储和传输技术,第三是确定一个综合任务,让学生设计一个多媒体作品比如电子杂志或者公司宣传册等,并借助网络将其。从多媒体元素素材处理到多媒体完整作品的,以及与之相关的多媒体压缩,存储和传输技术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极构建自身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是在协同帮助支持学生不断探索,提供“支架”帮助其解决问题,推动学生掌握和内化知识,最终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根据课程内容体系,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采用不同的支架方式。第一,多媒体元素的素材处理以及实现原理,通过搭建范例支架和问题支架,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第二,多媒体的相关技术,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和建议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使学生对枯燥不感兴趣的理论知识能主动探究,产生兴趣。第三,多媒体作品制作以及,通过任务驱动,搭建图表支架和范例支架,激发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每一种支架的设计都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有效工具。
2、进入支架
一个好的支架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的兴趣。我们每一个支架的搭建都从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的案例为切入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主动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运用学生周围熟悉的人、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渐将学生的这种对知识的需求引向最高点。
3、独立探索
制作出一个多媒体作品比如电子杂志,除了要熟练专业软件如iebook,zcom等外,多媒体素材制作和处理也有其对应的专业软件,任何一个软件都不是孤立的,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不仅仅是根据操作步骤将一些多媒体素材的堆砌,还要包含更深入的东西,比如美学,布局,实用等等,对于每一个作品,学生都应该做到探索无止境。在平时的上机实践过程中,在确定好作品的主题和总的框架结构之后,通过提问,比较等支架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可以做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4、协作学习
在团队中相互讨论,协作学习,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相互的思维交流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从开始确定多媒体作品的主题开始,到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到最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学生的团队讨论和协作学习。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协作学习,对Cooledit的软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知识就这样在做中学变的更加牢靠。协作学习,老师不再是包办,而是变成了协助,更多的时候是组员之间的讨论,通过网上查阅资料,共同解决问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大大的提高。不仅如此,同学之间也增进了友谊,责任感和沟通能力也得到加强,制作出的作品也更加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5、效果评价
以往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并且也考查知识点为主,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增加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效果的考核内容不仅包括理论基础、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作品的考核,还包括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部分由学生自评和组内其它成员互评组成,理论知识部分,由老师通过考试的方式作出评价,项目作品部分评价老师和学生互评各占一半。
三、实施之后的教学评价
通过一学期在《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不但更新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期末的教学效果反馈中,对这门课程满意度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结语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的自学自励。无论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如何,其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学习辅助,也就是搭建支架,让学生逐步独立解决问题。支架式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对老师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搭建比较合理的支架,不至于让学生觉得太难或者太简单;
初学美术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 初等教育学院 美术教育 实践技能 策略
教育改革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国家教育水平及改革发展无疑与培养准教师的师范院校有着直接的关系。初等教育学院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有历史原因和时代的需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新形势,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以培养大学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为主要任务的初等教育学院(系)。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运而生。该专业的设立是我国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1]
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学科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中等师范学校的重要科目,这可以说是中等师范教育的一大特色――培养的学生除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外还能歌善舞、能书善画。所以相对于培养目标为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升级转型后的初等教育学院对于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知识技能的重视程度更甚。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技能在辅助优化教学、美化校园环境、渲染活动气氛、宣传教育师生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造型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完满发展,以艺术的思维认识世界,以艺术的方式愉悦生活;二方面则适应新时代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与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完善职业技能,增强未来职业意识。
教师技能训练是世界教育师资建设的焦点,发达国家早已把教师技能培训作为教育教改的重心并形成一定体系。在倡导素质教育,推广综合教育、跨学科教学的新课程的今天,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从中等师范走向初等教育学院的美术教育该如何应对、适应并推动时代的变革、教育的发展?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指导成为重。中之重。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给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同时提倡创意教学,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应当重建教材知识体系,在准教师的技能训练中体现时代性和实践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定位恰当,教学要适应学生。教师要实施实践教学的科学策划与准教师共同实践研究,于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作为初等教育学院的美术教师群体应该加快步伐,主动完善建构教学体系,讨论编写适应时代要求、学生需求的适应性强、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大纲;应该研究分析新时期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愿望;钻研新的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材,立足教材结合校本课程,挖掘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个性特点、专业特点的课程内容,运用体现时代性的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勤于学,乐于学”,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1.明确目标,内外结合强化实践训练
实践技能训练首先应有明确的目标,在加强“内功”――提高学生美术基本功的同时,对外增进联系交流,通过与社会及实习、见习学校广泛协同配合,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观察、指导、监督、评估,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巩固与提高。
1.1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强化训练重点。
在一年必修一年选修的课程中提取筛选出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最密切相关的内容,概括为“一字、一画、两报”,而其他的课程内容如图案设计绘制、色彩配置方法、造型构图常识等均为上述内容服务。确立“一字、一画、两报”的教学目标如下:
美术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理解美术字的含义、发展、分类及特点,基本掌握汉字美术字中黑体、宋体、变体的写法及外文美术字、数字美术字的常用写法;能够在海报、黑板报或宣传标语中灵活恰当地设计书写美术字。
简笔画部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熟记器物、植物、动物、景物五大类的常见造型,达到准确流畅熟练默写的程度;能够灵活恰当地将形象进行组合,在形象、数量、方向、特征等要素的综合合理组织中准确清晰地表达说明教学内容,起到图示概念、关系、结构等示意说明功能和描绘情节情境功能,使教学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能够主动灵活合理地运用简笔画技能设计制作教学挂图、识字卡片等教具。
对于海报、黑板报的学习要求是理解海报、黑板报的特点、用途及组成部分,体会认识两者在宣传教育、美化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掌握设计制作海报、黑板报的方法步骤,能够有创意地表现主题内容。
1.2与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
学生对美术字、简笔画、海报、黑板报等实践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较薄弱,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不能较好地灵活运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加强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熟能生巧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学生工作生活联系紧密的作业设计,展开比赛评比。例如: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题设计制作黑板报、海报小样;以2008年奥运口号为内容进行美术字书写;为小学课本教学内容设计绘制简笔画教学挂图等。并引导鼓励学生在见习、实习中积极参与各项相关活动,要求学生短期见习期间至少“办一次黑板报,绘一张公益海报”;在一个月的较长实习期内,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至少“做一套识字(单词)卡片,绘一张教学挂图,制一套橡皮图章(用可爱的简笔画形象代替分数表示表扬或批评)”,还可与现代教育技术学科联系起来,“做一张教学投影片,编写制作一个课件”。将上述要求与学生的见习、实习考评结合起来,从运用技能制作作品的数量、质量、呈现方式、效果等方面分项测评统计,得出学生的美术实践技能总分,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完善自己。
2.与时俱进,突出个性,诱发创造
艺术教育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创造素质特别是艺术创造素质的培养,包括创造动力和制作才能的培养。当今社会是创意生产财富、创造推动发展的时代,学生实践技能的综合运用离不开创造能力,而通过实践技能的训练又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践技能运用中所表现出的创造力,正是学生个人的生活感悟、情感体验、个性特征、个人风格的体现。在技能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能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审视自我,同时理解悦纳他人。
不少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停留在摹写阶段,认为画得像、摹仿得像就是好的美术作品。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懂得“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而创造可以表达情感、观念,交流对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思想与感悟。笔者在创作练习中提出“半创作”的概念,半创作是独立创作的过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为独立创作搭桥铺路。半创作是在他人的优秀作品、教材范例的基础上,从众多的色彩、线条、明暗、构图、肌理等要素中采用或选择其中一部分构成因素,加以发挥,通过添加、变化、打散、重组成为学生自己的作品。其中更多的是学生个人的审美素养、生活经验、造型手段的体现。
创作需要积累沉淀,从而提炼个性化的符号表达。学生的美术资料及信息来源相对较单一,于是笔者介绍相关杂志书籍引导他们学习阅读吸收,提高其鉴赏能力,引导他们用艺术的视角去品味分析美术的各个构成因素、细节及传达的情感观念。笔者通过学生互评作品促进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促进优秀创意的交流。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另一个同学的作品写下感受与评价。这样,一个学生的作品可能会被好几个同学选择,这种评价是独立的、开放的、多义的,对话在反对与赞同、碰撞与融合中展开。评价写好后,再将相对应的评价与作品放置于一处,供学生观看交流,作品被再次解读、阐释。文本与师生之间的对话使文本意义丰富化、不断超越文本自身意义,同时学生也完成了对自身的理解与反思、对意义追求与超越。
学生的造型手法还不够丰富熟练,教者边示范演示边将自己的创作思路、创作过程用语言加以说明,并将创作中的反复修改、自我否定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创作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试错、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过程。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直接展示作品或将课前深思熟虑、精心准备的创作形象演示出来,这意味着顺利平坦的创作道路和完美、无懈可击的创作成果。而真实的创作并非如此。创作要经历失败,并且要在创作中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正如《智慧之路――论迷宫》一书中所说:“学习需要经受考验,懂得迷路,随时准备冒险,猎获不期而遇之物,好奇地探究自己的错误。学习将首先是旅行。”[2]迷宫是曲线的、不透明的、复杂的、黑暗的、混乱的,代表着旋涡、复数、歧义、冗长。创作过程有如迷宫的旅程:以为接近目标时却发现距离目标最远,在螺旋状的迂回中摸索。在这样的创作之旅中需要一种智慧,沉着冷静,在体验失望的同时无视失望与消沉。“在黑暗中前行,但并不确定有所进展,内心的目光紧盯着一个看不见的目标,而怀揣的抱负则围绕着一个未来的明晰的精神形象”,“在艺术上,迷失是创作的条件”。[3]创作的知识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譬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波兰尼指出,“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它的理智的控制的能力。[4]有关专家指出,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有赖于一种“学徒式”的传授方式,往往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隐藏在动作、技法中的知识被学生感受捕捉到,从而内化为他们的知识。从这一角度来说,更需要教者将创作的试错过程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一个创作的片段、一个完美的结果。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欠缺,创意设计中体现出思维的定势,难以有新的突破,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创造能力的训练。教者在教学中通过创造技能的测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力不足的方面,并通过创造力训练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教者准备了数张卡片,分别写有“蒙娜丽莎”、“电话”、“运动鞋”、“蛋炒饭”、“创可贴”、“痒痒挠”等词,让学生将“美术”一词与上述词语建立联系,解释说明“美术是……”的原因。不仅能从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传达出学生对美术的功能、类型、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师生思想的交流、碰撞。教者还运用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将生活的胶带、砖头等学生熟悉的物品列出,请学生讨论这些物品能做些什么。要求学生的思维打破常规、天马行空,但也需要对用途做一定的解释。学生的发言热烈有趣且新奇,教者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向他们介绍与上述物品有关的当代艺术品,如胶带艺术。这样的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思维,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创作材料的多样性和无限的可塑性,材料不仅是造型的物质,而且可以是观念情感的载体,启发带动了学生对时展及当代艺术作品的关注。
加强学生的美术实践技能,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课程对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是初等教育学院广大美术教师和学院领导长期关注重视和研究探索的课题。教育改革之路没有终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社会及教育界总是在寻找最佳的教育模式、方法策略。只要时代在发展,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地向前,教育的探索就永远不会停止。提炼历史经验,重视当下实践,才能展望未来。加强学生的美术实践技能就要立足于实践,通过实践中的研究、训练、评估,培养塑造21世纪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大学本科毕业的合格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其华主编.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美术[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初学美术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 美国 大学图书馆 机构知识库 出版服务
引言
现有的出版制度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开源软件的成熟降低了数字出版的准入门槛,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的兴起又使得更多的相关利益者加入到促进学术交流的运动中来。作为信息提供者,图书馆具有数字资源保存与管理的优势,理应抓住机遇,拓展服务范畴来填补学术出版市场的空白。图书馆出版服务应运而生。一般意义上的“出版”指文献、音乐或信息的创作与发行,主要包括开发、获取、编辑、设计、生产、印刷、推广与发行等环节。“图书馆出版”基于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与图书馆员传统技能,更倾向于开放式传播,主要指图书馆为支持学术类、创作型、教育类的印本或电子版作品的创作、传播与管理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为了促进学术与研究型图书馆的创新、可持续性出版服务的发展,支持学者创造、发展与传播知识,2013年1月,教育乌托邦(Educopia)研究所牵头启动了图书馆出版联盟(Library Publishing Coali-tion,LPC)项目。同年10月,LPC《图书出版指南》1.0版本。本文对指南提供的图书馆或相关项目网站链接进行了验证,对有明确项目名称和既无链接又无项目名称的项目分别以“项目名称”和“图书馆名称+ Publishing”为检索词进行了检索。统计结果发现:指南包括94家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具有知识库服务性质的有61家,其中以机构知识库服务为主的有32家,兼具出版服务的有29家。国外图书馆界将机构知识库服务纳入到广义的出版服务范畴内。本文拟进一步调查与分析基于机构知识库服务的出版服务,以期对我国机构知识库服务的拓展提供借鉴。
2 图书馆出版服务与机构知识库服务的关系
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目的在于促进资源的管理、传播与出版,而机构知识库是研究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工具。因此,基于机构知识库开展出版服务是图书馆拓展与创新服务功能的重要选择之一。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大规模出现兴起于21世纪初,2001年只有13家开展,之后则年均增长量达6家之多。开展出版服务的美国大学图书馆中,约2/3(61家)的出版服务是基于机构知识库开展的。其中不到一半的图书馆(29家)所指的出版服务既包括机构知识库服务(Repository Service,R服务)又包括传统出版服务(Publishing Service,P服务),而一半以上(32家)则认为R服务即P服务。
R服务是为了管理与传播机构资源,如图1所示,分别有41家图书馆希望通过开展出版服务来访问/传播资源,29家则希望管理内部资源。管理与传播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面对出版制度的制约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版各类资源或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目标。26家图书馆基于机构知识库为教职员工与学生提供了出版平台来出版与管理资源,但提供R+P服务与只提供R服务的图书馆目的有所不同,前者还希望通过出版资源来转变学术交流模式(10家)与加强本校影响力(8家)。
3 组织建设与资源配置的特点
3.1 业务布局:管理VS出版
调查统计显示:主管出版服务的图书馆大部分为校级图书馆,共52家,占总量的85. 25%;只有9家为某校区图书馆,其中一些为本校主要图书馆,一些为某些专业学科图书馆。由此可见,图书馆出版服务已经发展成为美国大学整个图书馆系统层面开展的服务,图书馆已经将出版服务作为重要的服务之一。
图书馆出版服务主要由内部部门来管理,但主管部门却各不相同,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7类。从以资源管理与传播为主要目标的R服务和以出版资源为重点目的的R+P服务来看,主管部门又可以归纳为数字资源管理和学术交流服务部门2大类。前者包括4小类,共24家(42.86%):依次为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心、图书馆系统部、数字内容管理/服务部、发现服务部;后者包括3类,共32家(57.14%:依次为学术交流部、数字学术服务部、学术出版与管理与服务部。定位为R服务功能的图书馆大部分安排由数字资源管理部门主管(60.72%VS 39.28%);反之,开展R+P出版服务的则由学术交流服务部门主管的较多(75.00%
VS25.00%),这种业务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出版服务的学术交流与服务性质决定的。
学术出版、管理与服务部侧重于学术交流,全部开展R+P服务;图书馆系统部、数字内容管理/服务部则侧重于管理与传播资源和加强影响力,主要集中开展R服务。反之,从开展服务的目的来看,不论是出于访问/传播资源、管理内部资源,还是出版资源和转变学术交流模式的目标,选择由数字学术服务部或学术交流部来主管的占比都是最大的,且二者比例接近1:1。因此,这2个部门兼顾访问/传播资源、管理内部资源、出版资源3种目的,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主管部门的最佳选择。
3.2 人员配置:数量VS类型
从人员配置的数量来看,出版服务配置的人员从0.5到19人不等。88.33%(53家)的图书馆人员配置1人以上的人员。假设1个专业的服务团队至少需要2名工作人员,那么55%(33家)的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由此可见,图书馆出版服务虽然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作为新兴的创新服务已经得到图书馆的重视与支持。人员配置越多,可提供的具体出版服务内容也将越丰富。
从人员配置的类型来看,图书馆出版服务的正式员工、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总数占比分别为82.65%、9.93%与10.11%。图书馆出版服务主要由正式员工支持,辅以服务助理。全部图书馆都配置了专业员工,其次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研究生与本科生作为服务助理的图书馆数量相差都不大,但一般图书馆会只招聘研究生(15家)或本科生(14家)。开展R+P服务的图书馆数量要少于P服务,但在总人数配置上前者要多于后者,在正式员工的配置上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研究生配置上前者也要大大多于后者。所以,开展具体的P服务需要更多的专业实践与知识技能来支持,招聘的服务助理也更多地会选择比本科生的科研需求与知识技能更高的研究生,占到92.54%。
3.3 合作对象:校内VS校外
大学图书馆的主要用户为本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图书馆出版服务最主要的校内合作方是科研用户,即教师和校内相关部门/项目,比例为95.08%和85.25%;其次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分别为63.93%和62.30%。此外,大学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最有利先天条件之一即大部分大学都拥有本校的出版社,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借助其出版经验服务本馆用户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明智选择之一,虽然目前比例只为8.20%,但随着出版服务专业化技能要求的提高还会不断增加。R+P服务与单纯的R服务在选择校内合作对象方面,除教师是后者比例略高外,其他合作对象前者都略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明显。这说明它们主要服务对象是一致的,只是服务定位不同。
此外,34.43%(21家)的图书馆还联合校外合作方,主要有研究协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校外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学机构,大学出版社、商业出版社、OA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但目前图书馆还比较谨慎,21家有校外合作的图书馆中,80.95%(17家)选择的校外合作方不超过4家;只有佛罗里达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南佛罗里达大学、匹兹堡大学多于4家。在29家提供R+P服务的图书馆中,选择校外合作的有16家,占76.19%;而R服务,只有5家。由此可见,图书馆有提供R服务的天然优势,如资源保存与管理;而P服务作为一种新兴服务,可选择的合作对象方面范围更广,从而能够综合多方优势,各取所长以满足用户需求。
3.4 经费来源:预算VS收入
图书馆出版经费主要有10种资助来源,图书馆的运营预算、资料预算、拨款、捐赠基金收入、非图书馆的本校预算、销售收入、收费所得、许可、慈善捐款或图书馆组织的友情捐助等,又可归纳为3大类:第一大类即预算拨款,是最重要的资助来源。在调查反馈的图书馆中,图书馆运营预算作为经费来源的占比最多,分别有35家与14家,100%和50% -99%的经费来自于此;图书馆资料预算排名第2,占7.93%;拨款占0.93%;非图书馆本校预算占0.50%。第二大类是收入所得:如捐赠收入占2.54%、许可费占0.30%。第三大类为捐款所得,占0.18%;其他未归类的占4.18%。目前图书馆出版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还是运营预算,资料预算作为补充,只有16家图书馆(28.57%)选择了2种以上的经费来源。总体来看,图书馆出版服务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作为一种新型业务,可以考虑通过提供增值业务来拓展经费来源,以更好地开展业务。
4 出版资源与服务内容的特点
4.1 资源类型与载体丰富多样
出版服务涉及的资源类型丰富,既有期刊、学术专著等出版物,又有学位论文、研究/技术报告、会议论文等。如图3所示,50%以上的图书馆服务都涵盖了这些出版物类型,分别有49、44、35、34家图书馆将电子学位论文(ETDs)、教师驱动型期刊、学生驱动型期刊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纳入服务的资源范畴。此外,30%以上的图书馆服务资源类型还包括技术/研究报告、学术专著等。从服务所包含的出版物总数量来看,图书馆保存、管理或出版的出版物数量在100种以上的依次是:电子学位论文、技术/研究报告、教师会议论文和记录、本科生毕业设计/荣誉论文、学术专著、教师驱动的期刊和学生驱动的期刊。综合两方面数据可以看出,最受图书馆出版服务关注的学术资源类型依次是:毕业论文(ETDs与本科毕业设计/获奖论文)、期刊(教师驱动与学生驱动)、研究/技术报告、学术专著、会议论文/记录(教师与学生)。对比提供R+P服务与R服务的图书馆总量,前者在期刊方面略高于后者,但差异不大。期刊是图书馆出版服务的首选,其他资源则主要以保存与管理服务为主。47家图书馆提供期刊服务,而定位为R+P服务的图书馆中只有南佛罗里达大学1家只出版专著(2本)。同时出版教师与学生驱动型期刊的图书馆高达31家,其中只出版教师与学生驱动型的分别有44与35家。出版服务管理的资源媒介类型也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传统资源,还包括数据、多媒体/互动内容、概念图/地图/可视化建模等新型资源,加州理工大学还保存网站内容,但目前的资源类型还是以传统资源为主。
4.2 出版服务具体内容多元化
美国大学图书馆界定的出版服务内容可主要归纳为4大类。如图4、5、6所示,前3类主要基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开展,即资源管理服务、资源揭示服务与用户服务。资源主要指大学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各种科研成果,用户服务也是围绕与自身资源管理、揭示和出版相关的服务。同时,这3类服务也是机构知识库的主要服务内容。资源管理服务主要指各种数字资源的管理服务:(1)机构资源数字化;(2)管理非文本资源:管理与保存补充材料、音视频非文本资源。资源揭示服务指促进资源利用与信息交流的服务:(1)编目服务:元数据管理、编目、索引编制;(2)标识符管理: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注册与分配、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DOI)分配、数据集管理、开放URL等。用户服务包括:(1)数据分析;(2)用户培训;(3)服务外展等宣传与普及知识类服务。
与传统图书馆服务最大的不同是,图书馆出版服务将服务范畴延伸到与传统出版相关的服务。它包括:(1)版权服务:版权咨询、合同编制、版权许可建议等;(2)出版环节服务:市场推广、平面设计、同行评议、排版、编辑;(3)作者咨询、业务模式规划等其他服务。如图7所示,图书馆开展最多的是作者版权咨询服务(51家),这是现阶段最首要的服务。R服务提供本校教职员工与学生科研成果的免费利用,一方面要公开说明和宣传本大学或科研资助机构的OA政策,如开放内容的适用范围、存储版本、时滞期、使用许可等;另一方面,还为作者发表科研成果提供版权许可方面的咨询服务,避免商业出版社签署与OA政策相违背的授权协议。图书馆的中介本质与社交媒体的大力发展决定了它具有资源推广的先天优势,从市场推广服务人手促进本校科研成果的利用成为图书馆(特别是主要提供R服务的图书馆)的首选服务内容。其次是在网络时代与资源推广密切相关的平面设计服务,因为吸引用户打开资源是利用资源的首要步骤;而保障资源质量的同行评议管理,也是OA环境下图书馆最为关注的问题。数字环境下排版软件也在飞速发展,排版已经从传统出版服务的核心业务剥离出来,要求的专业性变弱,成为很多图书馆试验的服务内容;而编辑服务作为出版社的核心业务,也有部分图书馆(12家)开始探索,而且主要集中在期刊。此外,在出版服务发展初期,图书馆还积极为作者提供与R服务和P服务各类相关的咨询服务。
4.3 出版服务平台选择多样化
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所使用的平台系统有近30种,在调研的61家图书馆中,选择的系统较为集中。其中使用Bepress(Digital Commons)与OJS/OCS/OMP系统的图书馆最多,分别有29家与20家;其次是Dspace与CONTENTdm,分别有15与14家;有2家以上使用的还有WordPress(8家)、Fedora(7家)、DigiTool(3家)、Eprints(3家)与Drupal(2家)。从支持多功能业务的角度来看,34家图书馆(56.67%)选择2种以上的平台系统。其中10家在选择1-4种以上平台系统外,还自主开发相关软件作为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这10家自主开发软件的图书馆有9家提供P服务。可见现有的系统平台在综合提供R与P服务功能方面还相对不足,选择现有成熟软件是必然选择,而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功能则是拓展服务内容的必经之路。
5 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启示
隶属于大学的图书馆和出版社各司其职,前者为本校教职员工与学生提供学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服务,后者则提供学术成果的出版服务;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支持教学与科研,促进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大学既是信息经济的创建者也是消费者,为图书馆拓展出版服务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同时,现有出版制度对信息交流的制约,数字出版技术对准入门槛的降低,又为图书馆提供了拓展服务领域的机遇。特别是机构知识库服务已经成熟,图书馆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版服务,同时还要认识到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又不同于传统的出版服务,应该更多地利用先天的资源管理优势经验,以促进学术交流而不是盈利为最终目的。
5.1 结合发展战略与自有优势定位新型业务
大学图书馆的最主要作用是为用户的教学与科研服务。2014年图书馆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国际大会上,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安妮.R.肯尼在报告中强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式应转移为满足教师、研究人员与学生的需求并促其成功。2012年7月欧洲开放获取出版网络(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European Networks,OAPEN)英国项目OAPEN-UK的《HSS研究人员调查报告》也显示,科研人员出版图书的目的依次是促进社会进步与知识传播、同行学术交流、声明研究与发现、实现职业晋升4个方面。现有出版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用户需求,而图书馆出版服务有利于促进教职员工与学生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与利用,加强本校与作者个人的影响力,它应该定位于满足科研人员促进社会进步、传播知识、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等几方面的需求。目前图书馆出版服务包括资源管理服务、资源揭示服务、用户服务等基础服务,与传统出版服务、技术与学术交流服务等新型服务。从传统出版的角度来看,出版服务是核心业务;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资源管理与揭示才是优势所在。因此,基于基础服务拓展新型服务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发展路径之一,即基于机构知识库开展出版服务。发展初期以保存与管理资源的R服务为主,并逐步拓展到提供出版资源的P服务,实现业务升级。具体到每家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或只包括科研人员或还包括研究生、本科生,服务定位或保存、管理资源或出版资源,自有资源或充足或有限,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新业务方向的选择。
5.2根据业务定位与用户需求选择服务内容
大学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分R服务、P服务或R+P服务。在实际操作中,图书馆还会综合考虑本阶段业务重点、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用户需求、自身现有资源等因素,选择具体的服务内容。从用户需求来看,作者最关注图书销售与出版的相关服务,其次是图书的使用和相关数据统计。对比作者需求与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内容,如表1所示,存档与访问内容、分析引文等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开展的比例都高于50%;利用信息服务的优势组织专家开展同行评议和利用现有社会化营销工具进行营销推广等新型服务,在30%-40%之间;编辑、设计、排版等专业技能要求不强的出版相关服务,在20%-40%之间;而建议与指导前期构思、出版、发行与销售、统计销售数据、管理版税等传统出版核心服务,图书馆则几乎未涉猎。这种现象与图书馆基于机构知识库的出版服务定位的总体发展思路相吻合,即在利用现有优势加强资源保存与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资源出版服务。此外,一半以上的图书馆开展的出版服务还包括:(1)资源管理服务:数字化;(2)资源揭示服务:元数据管理与编目管理;(3)用户服务:外展服务与培训等;(4)出版一版权服务:作者版权咨询。基于长期积累的专业技能与优势,图书馆可以以R服务作为起点,围绕用户需求开展数字化与非文本资源管理等资源管理服务,编目与标引等资源揭示服务,培训等用户服务。同时在新的环境下,从促进知识传播的角度出发,利用新型工具、培养新技能,拓展新的出版服务内容,进而开展补充材料管理、标识符分配与统一、数据分析等R服务,版权咨询、合同编制与管理、市场推广、平面设计、编辑排版等出版环节的P服务。
5.3基于组织机构与服务需求进行业务布局
出版服务集中还是分布在图书馆内部部门,分布在所有校区还是某些校区,主要与图书馆现有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图书馆现有职能及未来战略发展布局有关。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使命与资源管理的先天优势来看,图书馆出版服务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服务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图书馆既可以选择(图书馆)数字项目中心、图书馆系统部、数字内容管理/服务部等资源管理部门、学术交流部、数字学术服务部、学术与教学支持与资源部、发现服务部等已有的资源利用部门来主管,也可以选择学术出版部、管理与服务部等新建的出版部门来主管出版服务。在出版服务的人员结构设置方面,图书馆员应该是出版服务的主力,辅以研究生或本科生作为助理。在合作对象方面,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对象是本校教职员工与学生,因此校内合作方的主力为教师和校内相关部门/项目.其次是研究生与本科生,本校出版社。图书馆还应该考虑联合校外合作机构(如研究协会、研究所、研究项目等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学所属机构,大学、商业、OA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借助他们的专业优势。
此外,图书馆在开展出版服务时,还应该关注经费问题。资源管理服务与揭示服务主要基于图书馆的传统职能与优势开展,因此服务经费主要来源于图书馆运营预算;而且这2大类服务都与现有资源有关,资料预算也应该作为有力补充。图书馆运营预算与资料预算都属于预算拨款,是最重要的资助来源。图书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传播,但编辑、作者版权咨询、营销推广等传统的出版服务都超越了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属于拓展服务的范畴,因此还可以考虑收取合理的服务费,如销售收入、收费所得、许可等收入来源。
初学美术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观察方法;造型;艺术修养;速写;临摹作为高中美术老师,我深知素描是美术教学基础的重要内容,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那么,要让学生在高中三年较短的时间内学好素描,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这样才能使技法和理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并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笔者结合实践,认为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并严格训练:
1扎实学生的素描基础
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性学习。即: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在此阶段上,应当理论与实践结合反复引导,使每名学生都理解透彻为止,“局部”与“整体”相互依赖合理运用才能创造出优秀作品。在练习过程中,也可采用“小稿”的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整体观察的能力。对于初学者,很容易满足或观察有偏差,画物体轮廓时认为大概、差不多就行了,所以应当要求学生一定要尽力画“象”,这里的“象”不只是让学生照抄、细抠局部,表现轮廓形体时构图适当,比例准确,主要特征精准概括即可。学生作画时,开始积极性很高,激情四溢,第一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但经过一段时间,反应越来越迟钝,不能再继续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要随便去动自己的画面或开始调整修改画面最后的修饰,应认真对待,回到“第一印象”找出原因,迅速做出修改。
2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
从初学开始至高考,应有一个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而且每段要有具体的要求。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掌握造型规律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眼中的一切,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在具体训练过程中,实施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另外引导学生多去临摹学习国外大师的素描作品,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深度学习,更深刻的理解素描艺术,因为学生不仅要有写实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认识、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全面提升造型能力。
3养成良好的、严格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造型准确的同时,对于学生对画纸的固定,画版的放置等小问题也不容忽视。有的学生拿出纸来,只用一个钉子或一个夹子,画纸翘着,学生还别扭的画,以至于影响到学生情绪,无法驾驭自己,前功尽弃。应要求其最少固定四个角,认真做好每一项画前准备,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事半功倍。另外放置画版或画架应先考虑眼的位置等,这些小的问题不是唆,更能使初学者最快的进入状态,养成严格的学习习惯。
4加强美术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其特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绘画水平。速写也是能学好素描的又一个捷径,画家刘晓东说过,速写画好了素描不可能画不好。所以我要求学生把速写生活化,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速写本,课间画、饭后画、睡前画等养成随时随地化的习惯。临摹在课堂教学中最为普遍。通过临摹,学习前人的技法,使学生能够掌握较规范的方法步骤和处理画面效果的手段。在临摹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简单的描摹,严格按照绘画的步骤逐步深入。每一张学生的素描作业,都反映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在评画时多启发,多诱导,尽量保留学生的绘画个性,不要一刀切。画面的主观处理是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大胆地取舍和夸张有利于表现画面的主题。素描能力的提高,除了靠技巧的熟练外,还要靠艺术的思维,关键是用脑分析。素描训练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成为画家,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整体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时,不仅是“看着葫芦画瓢”,而且是艺术的再现客观对象。绘画与照相的区别就是绘画除了再现,还要看作者的表现能力,线的表现;黑、白、灰的概括与表现;画面的构成与组织,力求形神兼备。通过画素描将其成为艺术创作活动。所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个性形成多种风格尤为重要。但不是说故意追求风格,教师正确的引导,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探讨其发展方向,最大限度的全面培养人才。
总的来说,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基础素描应以“写实”手法为主要表现方法,让学生认识、感受物象,加上自身主观的感受,概括、提炼的表现物象,完成作品。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一开始就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认为一听就懂,不必认真研究,导致后面在高考前期还要从头再来,所以,在学生的基础阶段,高中美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项训练内容。参考文献:
[1] 王平.关于素描基础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09(10).
初学美术基础知识范文5
美术是一个非常讲究动手能力的课程。而素描是美术的基础。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在素描基础教学要严抓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两个环节。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病。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二、注重创新
创造和超越是美术的灵魂,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这是毋庸置疑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注重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母体。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面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心中生出一种创作激情和作画风格表现技法等优秀方面进行学习,但同时也应当打破学生优秀就没有缺点的定势思维。从而打破学生只是一味的对优秀作品对优秀作品的模仿。因此,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欣赏作品时的讲评要不仅要讲出作品的美点还要讲出作品的缺点。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个性与思想的美术作品,也才能创造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三、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鼓励者,夸奖、鼓动、激励也。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信任与及时鼓励。鼓励既是教师对学生原有丰富知识的信任,又是对前面知识学习的肯定。教师的鼓励也是促使学生继续探究的潜在动力。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四、重视师生合作
初学美术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中美术;色彩教学;方法探索
色彩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也有其不断的探索、创新和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搞清色彩原理,掌握色彩规律,抓住色彩本质,并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训练的主线是审美,是培养艺术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循环着、上升着的是技法、知识与对色彩表现力的体验。学生由最初的感性认识,轻松入画到理性认识,渐入佳境,一直到最后能够运筹帷幄自由地表现,并追求心中对美的感悟。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色调的学习。
色调的学习是整个色彩学习中的重点之一。调子是指绘画作品中静色所形成的一种色调,是对一种色彩结构的整体印象。在水粉画中指各物体之间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它给人以总的色彩感觉,也就是画面色彩的主要特征,如绿调子,黄调子等,它们在画面中起着主导作用,占画面的大部份。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一组静物,它们在光的照射下色彩都是变化无穷的,在进行绘画时如果我们不将其色调统一会使画面“花”“乱”不和谐,显得杂乱无章、主次不分,毫无美感。色调的训练,对培养正确的绘画思维方式、提高色彩品位和作品艺术层次、丰富色彩语言都有着关键性的重要作用。那么调子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是由占大面积的色块决定的,如占画面大面积的主体物的颜色或者衬布的颜色等,其次是光源色,光源色的强弱、冷暖决定了画面的基本色调的强弱、冷暖。如果一组浅色的静物,被较强的冷光源照射,就会呈现冷色调;如果光源色弱于主要物体,主要物体的固有色就决定了画面的基本色调。但无论如何各局部之间必须相互联系,才能把各色块有机的联系成整体调子。学生在初学色彩时总是缺乏一个整体观念。因而,必须让他们把静物看成概念的几个大色块,而这些大色块必须为整体色调服务。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抓住物体的基本色调,我们可以将色调从三方面划分,从色相上分,如红色调、绿色调。从亮度上分,如亮调子、暗调子。从冷暖上分,如冷调子和暖调子。为了让学生更准确牢固的掌握好这些知识,我们可设计一些练习,例如,以红色为主体的红调子,以绿色为主体的绿调子,以蓝色为主的冷调子,以黄色为主的暖调子,以浅色物体为主的亮调子,以深色物体为主的暗调子,让学生充分练习。
二、教师要交给学生分析画法、色调以及画面的构图。
在画一张画时,除了要考虑到色调,还有就是构图。实际上,我们在表现画面时,很多时候学生们考虑的太少,没有从心底挖掘自身的情感,所以很多时候,学生们在写生时总是提起笔就画,过少的分析画面,没有与自己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没有了解到面前的所见实景是哪些地方打动了自己,就茫然作画。所以兴趣点的捕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真正的被触动了时候,你的激情才能全然爆发,你的作品才能浑然一体,一蹴而就。但这一切,都要首先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发现景物的美,感受到大自然的那种韵律,你的作品才会感人,才会打动观众,这一切都离不开自我的感受的培养。许多考生只知道多练,但忽视了多看画,不知道好色彩的标准。色彩考试的最终目的是检查考生的色彩修养,看画是吸收营养的很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就有责任安排一定课时为学生选择高质量的范画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有针对性地结合色彩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色彩教学中可运用分析的方法。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多看一些色彩绘画的作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分析。面对展示的所有学生作品,老师可以提相关的问题,如“你认为哪些作品效果好?原因?”“有哪些作品部分画得特别好?”等问题,可以让每位学生分析评说。
三、教师要告诉学生理性认识,严谨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