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发展历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发展历史范文1
克拉克・科尔指出:“社会在变化,高等教育的职能也在变化。大学像其他机构一样,在变化中求得生存。”[1]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区域、国家、世界这三个范畴当中,大学与其所在区域的关系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开放性组织,大学与社会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参与区域发展最基本、最实际的切入点就是积极推动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有参与区域发展的良好传统,在区域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的三个历史关键点
1.19世纪末:《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开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的时代
美国的赠地大学对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被广泛认为是高等教育历史上一个巨大的成功之一。而赠地大学之所以能够长远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莫里尔法案》的颁布。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这改变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根据1860年选出的每州议员或州代表人数,按每名国会议员或州代表3万英亩土地的标准,向各州赠予相应面积的土地(每州最多不超过100万英亩)。各州出售土地所获收入永远捐助“至少一所主要学科与农业和机械专业相关的学院”。1890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第二莫里尔法案》。通过这两部《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获得了快速发展,培养了大量农业和机械学领域的人才,满足了当时工业和农业技术领域的需要。“除了赠地学院的科研和推广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其精神―一种参与意识、责任感和服务精神。”[2] 早期的赠地学院在以后大都发展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等,这些研究型大学在参与区域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大学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赠地学院的创建初衷,也是它们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办学理念。可以说,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的传统在赠地学院时期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0世纪上半叶:“威斯康星理念”使得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的道路上,“威斯康星理念”的产生是一个典范,它标志着社会服务开始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1904年,查尔斯・范海斯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他提出:大学除了传播知识和进行科研之外,必须承担起为本州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使命,知识传播和科研本身也应考虑到本州发展的实际需要。威斯康星大学更应以威斯康星州的各种产业发展需要为根本立足点。范海斯认为:大学应成为灯塔,积极促进社会发展,使全州的人民都能与这所大学的人才和知识发生联系,使每一户人家都从这种联系中得到益处。“踩在牛粪上的教授才是最好的教授”。[3] 范海斯提出的这些想法被总结为闻名遐迩的“威斯康星理念”,其实质是研究型大学要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具体实施方面,为了在全州范围内传播知识、推广技术和提供信息,威斯康星大学专门实施了教育推广计划。到了20世纪中期,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推广计划已遍及全州。大学的众多实验室向全州开放,流动图书馆将大量书籍送往全州各地,最有声誉的教师走出高校,走进政府部门、企业、工厂和农村,解决这些领域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正是由于“威斯康星理念”的成功运作,使得威斯康星大学成为全州的灵魂和智囊。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经费成倍增加,规模日益扩大,诸如畜牧科学、生物科学和细菌科学等学科迅速在全美取得领先地位。威斯康星大学也由一所小规模的赠地学院一跃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从此,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3.20世纪80年代:《贝多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机制的真正确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工商业界的合作活动不断增多成为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影响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法案都是在这一时期出台的,如《联邦技术转移法案》《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案》《贝多法案》《国家合作研究法案》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贝多法案》。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贝多法案》(Bayh-Dole Act)。其核心内容是:将政府资助的研发项目所取得的发明成果从原来归政府所有,改为允许大学、非盈利机构和小企业保留,它们可以申请专利,并拥有相关的知识产权。该法案的实施使得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开始代替政府成为所有权的持有人。于是各大学纷纷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专门管理相关事务。《贝多法案》为美国新时期的大学技术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平台,激发了大学的技术转让活动。《贝多法案》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它将联邦资助的大学研究成果的所有权从政府部门转交给了大学;二是它确保了研究者参与科研行动的积极性。自《贝多法案》实施后,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所在区域发展的各种活动明显多了起来,各个学科的教授们和相关公司的科研项目迅速增加,大学获得的科研资助也明显增多。大学利用了这些潜在的巨大经济利润―20多年中,专利申请的数量增加了20倍,即每年约5,000项。[4] 可以说,《贝多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机制的真正建立。
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的机制与功用
1.培养大量的高质量人才,提升大学所在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
美国研究型大学不断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高所在区域居民的素质,提升区域人力资本水平。这是研究型大学对其所在区域最直接、最基本的贡献。美国研究型大学对区域人力资本的提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为研究型大学所在区域输出高质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美国研究型大学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留在了大学所在的区域工作,尤其是大学所在的州和县,直接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二是研究型大学实施各类教育培训项目,为区域内的广大居民提供参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研究型大学积极满足区域内居民的需要,为他们开设各种培训项目,凭借其强大的师资和科研实力,研究型大学可以提供一些其他两年制或四年制高校所无法提供的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课程,这正是研究型大学吸引大量社会人士来学校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原因。
2.开展各类区域合作项目,解决大学所在区域的各种问题
美国研究型大学和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大学参与区域重建项目,使大学附近的区域保持活力。研究型大学和区域内的一些基层机构或者和其他一些参与区域服务项目的大型机构合作,组织一些活动或创建一些实体来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如开办书店、学校、儿童看管中心等。二是创建服务学习和学生参与社区项目。服务学习是一项学生自愿参与社区服务的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帮助学生依靠他们的个人阅历来分析多样化的、具体的、与社区背景相关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与所在区域的工商业之间开展合作项目,如科研合作、培训合作和管理合作等,区域内的公司企业可以聘用大学的专家参与企业管理或咨询工作。四是协助解决区域内的实际问题。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合作科研项目,帮助区域内的组织和机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和教育问题等。
3.通过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和产业园等,推动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
美国研究型大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推动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大学通过科研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使高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实现。这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技术推广服务。大学通过向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咨询、信息等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对大学的研究工作提供经费或赞助,使大学的研究课题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专利和许可。专利和许可是美国研究型大学进行技术转让的主要方式,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专利保护和技术许可的方式转移到产业界,再由产业界通过进一步开发将成果最终产业化。[5] 三是建立大学产业园。大学产业园主要利用大学实验室衍化出的科技成果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大学产业园的早期形成是大学技术转让的结果,随着科技园逐渐走向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大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了大学的科研实力。四是建立孵化器。孵化器是由州政府、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的一种企业孕育中心,其主要服务对象是科技创业群体和科技初创企业。孵化器的存在和运行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4.融入区域发展,促进所在区域的民主和文化建设
美国研究型大学也是其所在区域中的民主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很多研究型大学在与自身教育活动不相冲突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设施都向所在区域的居民开放。大学通过与区域共享资源,普及区域中人口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区域内居民的文化生活。例如,大学的图书馆、体育设施、娱乐设施等,以及高校举办的一些科研成果展、艺术展、书展、电影节、文艺演出、专题讲座等活动,都向区域内居民适当开放,使大学的文化积淀逐渐渗入到区域文化中。甚至在美国的一些城市中,随着商业区的逐渐衰弱,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区域的文化中心。同时,研究型大学还促进所在地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整个地区的民主氛围的提升,如针对周边区域在未来发展中的科学问题、伦理问题和文化问题开展辩论活动,不断提高区域居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等。
德里克•博克在论述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区域的关系时曾指出:“我们不知道一个没有大学的城市会更加富有还是更加贫穷,因为谁也无法预知一个没有像大学这样的机构存在的区域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但是,我们相信,相对来说,很少有其他机构可以像大学那样给一个城市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6]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社会服务方面具有高度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其参与区域发展是大学自发性和主动性的典型表现。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不是通过没有知识基础的低层次服务实现的,而是以其高端的、独特的、内在的学术性为基础的。
本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青年项目课题“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发展研究―以加州大学为个案”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 Clark Ker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 61,310.
[3] 王旭东.社会服务,地方高校的边界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3-9-18.
[4] 大卫•科伯著,晓征译.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2.
大学发展历史范文2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关于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辨题,我方辨友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对方辩友,试问可以发展给了了我们多少好处。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我认为科技发展是推动人类进程的主要力量。没有了科技的进步,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所以,我方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对方辩友,你们认为科技发展弊大于利。我也确定,是有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些不好的影响。但你们不能光凭这一点就断定科技发展弊大于利。再说,之所以科技有发展,才能发明出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这麽好的节能环保的产品。虽然有弊端,但是比起造福人类,那就无关痛痒。
对方辩友,如果你说科技发展弊大于利,请问,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坐车来上课,不用中性笔、不用圆珠笔、不用钢笔?你能在一周之内不看电视、不听新闻,不看报纸,不读书,不上网?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吃研发的杂交水稻?不吃面食?不喝饮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能,因为科技已经和你息息相关,已经和你密不可分!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大学发展历史范文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紧密联系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联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建设“一流院校、一流专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三个陕西”的能力和水平。
用创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首先,要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把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创新发展上,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立足传统、突破传统,依托现实、推动变革。其次,要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升学院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第三,要立足于国家骨干院校形成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基础与优势,以完善二级院系“混合制”办学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凝练和培育院系“四个一”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为载体(确立一个社会服务品牌项目,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个典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培养一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专业),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广泛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增强学院服务“三个陕西”建设的能力。
用协调发展理念推进教科研协调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办学过程中,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学院各项建设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按照“专业和专业群同步发展,专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结合,校区与周边城市功能和产业联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和历史文化融合”的理念,按照“一流院校、一流专业”标准和要求,编制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一章八制”和学院治理结构。坚持和突出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整合力量建设一流专业,打造重点优势专业,形成关联度高、互为支撑、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专业群,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协调同步,教学、科研、管理协调同步,着力解决“办学思路功利化、学科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现象,实现学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用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大学校园建设
五中全会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教育的视角出发,校园的环境建设,可以分为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建设。用绿色发展理念,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校园、智慧校园”作为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按山地校园、历史校园、景区校园、开放校园、信息化校园、无障碍通行校园的标准和要求,确定建设目标和路径。紧紧围绕绿色、智慧、低碳、节能这一核心,加快老校区改造步伐,完善新校区功能设施建设,推进节能环保产品的使用。加强绿色校园建设,遵循自然规律,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注重低碳循环,科学进行绿化,将绿色环保、企业文化融入校园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环境育人效果,努力增强学生绿色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实现人与校园建筑的和谐统一。
用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开放办学和教育国际化
五中全会提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用开放发展理念推动建立职教联盟与推进教育国际化,不仅能够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选择性教育需求,而且可以加快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进程,是多赢之举。一方面,通过引入第三方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实施人才培养,能够提升毕业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同时,通过开放引进高素质创新创业团队、行业能工巧匠开展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改善师资结构,建设一流的“双师型”人才队伍;通过广泛开展学习交流,不断汇聚优秀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可以少走弯路,减少投入,缩短改革和创新周期;立足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开展教育服务输出,推进双向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打造多层次、宽领域、全口径的对外开放态势,不断提高学院开放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通过深化校企、校校联系与合作,扎实做好协同创新、协同培养、协同项目,以国际化视野,积极推进国际化步伐并实现新突破。
用共享发展理念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谋划人民福祉。一方面,以白鹿原大学城高校联盟为依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白鹿原区域教育体系,完善从幼儿园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按照省政府赋予的职教研究和职教师资培训职能,联系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中学、职业中专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和培训活动。同时,把学院事业发展同维护和实现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拓展教职工成长空间和提高教职工生活水平上,认真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不断增强教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努力营造学院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大学发展历史范文4
本刊讯 (记者 杨曙光) 近日,云南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带领委厅有关部处室负责人,在云南大学呈贡校区调研时强调:“拿出成果来才是最大的发展!希望高校研究发展思路、途径和措施,加快改革发展速度。”
在云南大学座谈会上,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刘绍怀就云南大学历史、现状和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今后改革发展的思路,当前需要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的问题等作了汇报。
听取汇报后,李培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云南大学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为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代表省委、省政府,省委高校工委对云南大学师生员工表示慰问。他说,到学校看了新校区建设,听了学校的介绍,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很振奋!学校新校区规划水平高、建设档次高、绿化水平高,是呈贡校区的一张靓丽名片。云南大学这些年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科技进步以及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国培养了许多院士、科学家。近年来学校工作成效显著,对云南的教育发展,对云南的城市建设,对现代新昆明的发展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云南大学下一步的发展,李培书记强调:一要增强责任,引领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承担起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引领云南教育发展,推动云南科技进步,培养更多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二要明确目标,加快发展。希望高校研究发展思路、途径和措施,瞄准先进,寻找差距,继承传统,总结经验,寻求突破,加快发展速度。三要改革开放,推动发展。要研究推出具有制度性、科学性、规范化、可操作的改革方案措施,在保证科研教学秩序正常进行的情况下下决心推动改革。要靠改革激发活力,靠改革调动积极性,靠改革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开放,大学需要开放来注入活力,增强生命力。大学的希望在开放,要继续保持,继续扩大各方面各层次的开放。四是科技支撑,特色发展。科技发展靠人才,科技水平最终体现在研究成果,研究水平。改革的目的是让大家衣食有保障,心情更舒畅,有更好的工作环境,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应该坚持特色发展,我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取得领先成果,与其全面的肤浅不如片面的深刻,只有集中力量打“歼灭战”,靠特色才能支撑发展。大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寻求突破,要重视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培养高端顶尖人才,来塑造品牌,塑造特色,提升云南大学知名度。五是建好队伍,保障发展。队伍建设内容非常广泛,一定要结合实际,体现特色,有效地建设好队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大领导班子建设,学校要继续抓好中层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等的建设。
大学发展历史范文5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发展农村市场的认识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达60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近70%。但是,四川农业的经济优势并不明显,即使有一定优势的生猪产业,也不时出现“卖难”的问题,省工商局党组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应当重新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市场的问题。
首先,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农村市场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断完善,农村市场对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功能已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集贸市场。在新的条件下,农村市场的作用至少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要通过市场流向城市,城市所产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要通过市场流向农村。这两种“流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市场进行交流,从而把城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城乡协调、和谐地发展:二是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实现场所。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各地的农产品在品质、产量上存在较大差别。由于各地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不同,使得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差异更为明显。如何结合各地实际,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促进特色农业,形成经济规模,这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农村市场的发展就要围绕这个目标,使各种要素得到合理配置,而且要满足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的,不是小范围内的而是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的需要:三是各信息资源的交换中心。各种市场信息通过市场汇总、交换,进而指导生产。
其次,必须按市场规律发展农村市场。完善的农村市场更主要是促进生产,满足需求,促进农民增收。要充分利用“看不见的手”促进市场发展,引导农民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应是农村市场发展的立足点。
二、勇于实践,大力促进农村市场发展
我们立足国家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责,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推动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一)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为发展农村市场奠定基础
发展农村市场离不开市场主体。工商部门围绕搞活一方农村经济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培育一个目光敏锐、组织协调能力强、会经营的农村市场主体群。
一是建立健全推动农民由自然人转化为经营主体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登记监管职能,积极支持、鼓励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市场准入上,对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农民在集贸市场或地方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免于工商登记,免收各种费用,实行备案管理。在优化服务上,主动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市场信息的咨询服务,大力支持农民申办个体工商户、兴办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辟“绿色通道”,为农民申办个体户或各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在规范发展上。积极引导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业、种植业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拓展: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支撑;鼓励涉农企事业、协会、专业大户、技术能人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广大农民成为经济组织中的一员和市场的主体。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省共有农村个体工商户83万户,注册资金127亿元:农村私营企业65378户,注册资金923亿元: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256个,比去年增长70%,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755个。
二是培训农村经纪人,建立健全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服务机制。发展农村经济,关键要解决传统的、封闭的农业生产与现代的、开放的市场之间相互隔离的问题。在这当中,农村经纪人是化解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矛盾的关键。因此,我们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充分发挥他们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注重培训,开展法律、技术、市场营销、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农村经纪人从业素质。政策扶持,对季节性和临时性从事农副产品经营的,减收市场管理费:对从事农副产品经销的下岗职工,免缴工商规费和市场管理费。创新机制,帮助农村经纪人建立农业商品信息网络、生产网络、收购网络、销售网络:鼓励农民走“协会+公司+经纪人+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经纪人带头动、农民跟着动、产销良性互动”的局面。壮大组织,整合个体经纪人力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成立经纪人协会、组建经纪公司。引导农村经纪人队伍向合作性经营模式发展。强化监管,严格实行农村经纪人备案登记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地下经纪、欺诈等违法经营行为,保障经纪人和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共培养发展各类农村经纪人12.4万人,经纪业务量达156亿元。
(二)大力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和合同农业
农村市场的发展,必须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形成有特色的农业产品。而特色农业的核心是品牌产品。近年来,我们围绕带动一方产业大力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使其作为工商部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努力探索“品牌兴农”的服务机制,加快培植品牌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以宣传“促”。一方面大力举办“商标与农业产业化论坛”、“商标与西部经济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另一方面深入到村镇、农户,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农民树立“商标兴农”的意识,提高拥有、重视和利用品牌的积极性。二是以政策“引”。制定了《四川省工商系统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九大举措支农;积极向各级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商标助农”工程变为政府行为。目前,有20个市(州)、100余个县(市、州)政府出台了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的具体措施和奖励办法。三是以指导“扶”。我们对注册商标的涉农企业实施回访制、联系卡和结对共建共育制度:对未注册商标的涉农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采取《商标注册行政建议书》、《注册商标创牌行政建议书》和《商标注册与保护行政建议书》“三书”助农制度,为企业创牌制订方案并帮助实施。四是以真情“帮”。各级工商部门实施了捐资行动,并节约办公经费筹集资金扶持农民注册品牌。目前,全省农产品注册商标16033件,其中涉农驰名商标17件。著名商标22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件。
农业合同是连接农业生产与销
售的桥梁,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有效形式。我们充分发挥合同监管职能,把推进发展合同农业作为促进农产品流通、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举措。一是严把“三关”促进合同农业稳步发展。从事前筛选、严把主体资格关,事中服务、严把订单签约关,到事后监督、严把合同纠纷调解关,对农业合同的全过程进行监管服务。二是制定完善合同文本规范合同农业发展。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参加“守合同重信用”活动,指导帮助涉农企业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依靠诚信守约谋求发展。截至2007年底,工商部门帮扶农民订单签约475379户、合同175379份、涉及金额18.4亿元。调解合同争议63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45.6万元。
(三)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我们以保护一方农民权益为目标,坚持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积极建立农村维权网络,努力净化农村市场,尽心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打假护农,建立完善维护农业生产安全的保护机制。为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我们严把农用生产资料质量关。把好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对农资经营企业、经营户进行全面清理。建立了农资经营主体“经济户口”:前移农资商品质量监督“关口”,建立了农资商品市场准入备案制度。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行为,在全面推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四制两查一承诺”监管体系的基础上,督促农资经营者建立健全“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对种子监管全面实行种子留样备查制,建立了种子经营档案。强化农资质量定向监测,重点对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农资商品进行监测,对抽查不合格的农资。依法进行了查处。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对全省42314家农资经营企业实行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并挂牌公示,加大对失信农资经营者的监管力度,营造了诚信经营农资的氛围。推进农资商品流通现代化,支持供销社等农资经营主渠道企业在农村建立农资连锁服务站点。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的违法违规活动,全系统开展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去年以来,共检查各类农资市场11829个,取缔无照经营1964户,查处不合格化肥3032吨、农药6591公斤、种子6466公斤,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1806件。
二是延伸维权领域,建立完善农民消费维权体系。针对制假售假行为逐步向农村转移的态势,我们采取重心下移,建立完善农村消费维权体系。各级工商部门以“村两委”为依托,普遍设立了农村12315联络点,聘请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为联络点负责人:选择3至5名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并且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村民为成员。由工商所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明确联络点具有宣传、引导、协调、保护四大职责,制定了受理、登记、核查、调解、转报等五项工作程序和制度。目前。全省在24540个农村行政村建立了12315联络点,处理农村消费投诉申诉4586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015万元,联络点已经成为工商部门打假维权的“前哨”。
三是规范农村市场,建立完善农村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大力支持我省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重点支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各类企业发展乡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发展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活跃繁荣农村市场。促进搞活流通。继续推进农贸市场监管“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市场业态,改变市场经营环境,实现传统市场监管模式向常态化市场监管模式转变,促进市场规范与繁荣。目前,全省推出了省级示范市场70个、市级示范市场158个、县级示范市场179个。针对农村市场消费者多,经营者分散,监管力量不足,食品安全监管环节薄弱等问题,加强对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农村场镇等区域和村镇各类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粮食、棉花、蚕茧等重要商品市场以及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的监管力度。根据农村季节性特点,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行为。
三、着眼全局,对发展农村市场的思考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加。而农民收入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因而,有理由认为,发展农村市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
(一)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的思路
农村市场发展应本着贯彻“坚持一个思想,着眼两个流通,实现三个目标”的思路进行。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思想,从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大农业、大流通发展的高度来思考农村市场发展问题。首先,要从促进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调整、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研究农村市场发展问题。使农村市场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催化剂。其次,要从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角度去研究农村市场发展,使农村市场成为大农业中“种、养、加”协调持续发展的纽带,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路标。再次,要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农村市场发展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
着眼于两个流通是农村大市场发展的必然。一是农村市场建设不仅要着眼现阶段水平的大农业产品向城市的流通,还要体现出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市场流通引导农民进行生产。对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我国农业而言后者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农村市场建设要成为城市所产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向农村流通的桥梁。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村市场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农村市场的发展要实现的三个目标则是:一是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二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三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的机会。
当然,实现农村市场发展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若干的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二)发展农村市场当前需着重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市场规划问题。这里所指的规划,不仅是具体市场的选址、规模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将农村市场的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这种规划既包含宏观上的空间概念,又包含微观上的有形和无形市场的概念。从市场经济角度去分析,就是政府对发展大农业的布局中。怎样利用好“看不见的手”去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有一个总体规划。
二是农村市场发展的政策问题。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行为对引导社会投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市场发展也不例外。这些政策包括:培育市场主体的政策,尤其是鼓励“公司+农户”、“公司连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政策:鼓励投资市场建设的政策、促进农产品加企业发展等政策。
三是农村市场发展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市场发展。因此,配套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须用科学发展的观点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适度超前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也为农村市场发展创造条件。
(三)履职尽责,进一步发挥工商部门在发展农村市场中的作用
一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促进农村市场发展。多年来,我们立足工商职能,坚持“三个一方”,即“搞活一方农村经济、带动一方农业产业,保护一方农民利益”的服务理念,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我省农村新经济组织得到发展。农村市场得到逐步完善,受到农民群众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实践证明,工商部门以服务为宗旨促进农村市场发展是大有可为的,这是工商促进农村市场发展的前提。
二是坚持以教育引导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农村市场发展。这里所指的教育、引导既包括法律、法规培训,也包括工商政策扶持,还包括典型示范等各种措施。通过教育引导逐步培育起一支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家队伍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市场的中坚力量,这是工商促进农村市场发展的亮点。
大学发展历史范文6
[论文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大学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变,重视大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是大学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但是我国大学教学中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关注较少,这不利于大学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哈佛大学的威廉·佩里(William G.Perry)是较早研究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家,他关于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相关研究对我国大学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
佩里(William G.Perry)在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他通过对哈佛大学学生发展的开放式研究,最终形成了自己关于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他的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所不同,他侧重于学生如何从普遍的二元性思维向相对主义思维的转变,以及在相对主义的世界里,如何发展承诺。他将学生的认知发展分成三种水平、九个阶段。
(一)水平一是二元性思维模式
二元性思维模式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二元论的,即对与错、黑与白、好与坏等,不确定性是不被接受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又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基础二元性,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二元性的,教师作为权威主要是教授学生正确的答案,努力学习和服从将被奖励,而对权威进行质疑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是当大学生面对课堂和宿舍生活时,其认知发展遇到了不平衡,于是就向第二个阶段过渡,即多样性的前合理性;在这个阶段,学生仍然以二元性的观点看待世界,但是他们已经感觉到了多样性的存在,虽然这种转变是非常小的,但是学生基本上承认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第三个阶段是多样性思维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仍然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在有些领域,权威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知识是未知的,需要进一步去发现。
(二)水平二是相对主义思维模式
在这种水平上,绝对的对与错的观点被改变,知识是不确定的,而且只有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才是有效的。这里又可分成三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即多样性的高级阶段,知识在普遍意义上是不确定的,每种观点都有同样的价值,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是挑战权威,判断对与错的标准缺失;第五个阶段是相对主义阶段,整个世界被看作是相对的,这种阶段超越了前一个阶段中认为“所有的观点具有同等的价值”,知识要以论据和支持观点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背景来定义,这个阶段,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发展推理能力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六个阶段是承诺预见,走出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的途径是做出承诺,承诺预见只是学生感觉到承诺的需要,但是还没有做出承诺,佩里认为承诺是一种成熟的决定,能够用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世界,并能在预见所有可能性的基础上做出的。
(三)水平三是承诺
承诺是一个涉及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佩里将承诺又分成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代表了发展和承诺的不同程度。第七个阶段体现为对自我的认可和同一性的建立;第八个阶段主要是对自我职业发展和风格的确认,如关于专业、职业、信仰、关系等的决策;第九个阶段是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建立起与自己个人目标相一致的生活方式和风格。
佩里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认知从阶段一到阶段九的发展并不是必然的,大学生的认知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顺应时势。认知发展并不是直线的,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暂时的停止。(2)退却。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可能出现倒退,由高级阶段退却到早期阶段。(3)逃避。逃避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消极的方式对待责任,二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但这种逃避不会长久地持续下去,学生会寻求不同的方法获得新的发展。
二、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向我们揭示了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经历不同的阶段,其核心是从二元性思维向多元性、相对主义思维模式转变,最终目标是学生个人做出承诺。佩里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变革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中,大学生处于二元性思维模式时,教师是作为权威存在的,教师的权威是不被怀疑的,但是这种二元性的思维模式很快遇到了不平衡问题。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这种二元性思维模式必须向多元性、相对主义思维模式转变,这时教师的权威便受到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帮助学生从二元性思维模式向相对主义思维模式发展,其角色必须进行转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在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并不利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走向共同探究的师生关系成为必然。
1.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就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师生之间相互学习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反思性关系,“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学生所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师生之间的这种反思性关系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教师的地位和权威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渐确定的,正如洪堡所言,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从事一个不停的探究过程,“在高层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在低层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高层次,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有正当理由共同探求知识”。也正是在这种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整个教学过程“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
2.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流与对话。在这种关系中,双方把对方看作是正在与“我”言说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他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都参加到“我”与“你”的对话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与对话达到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之目的,“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与学生的年龄不同、地位不同及成熟程度不同,但不能因此就否定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能成为师生共在的生活”。
3.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尊师是学生应有的态度,传统的教育只有尊师,而没有爱生,作为平等的主体教师也应该无条件地尊重和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既是民主社会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趋势。除了相互尊重,教师与学生之间还要相互理解。理解是人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和状态,只有通过理解,历史、文化的意义才能展现给我们,才能成为人类进行自我发现的方式,成为人关于自己的知识。相互理解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精神交往和情感交流,在理解中,教师与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视界,实现了两个主体之间的“视界融合”,获得了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二)重视大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教学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主动发展的过程。讲解传授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这种讲解传授就变成了对学生的灌输和强制,教师成为专业权威和知识权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基于目前大学教学中学生“缺场”的情况,重视大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和体验是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美国学者亚历山大·阿斯丁(Alexander Astin)认为,学生参与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投入的精力,学生参与各种教育体验越积极,他们的收益就越多,并能更好地完成学业。他还归纳了“参与”的五个特征:(1)参与是为了达到目标、完成任务的一种全身心的投入;(2)参与是一个持续的概念,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任务所参与的程度是不一样的;(3)参与既有量的特征,也有质的特征;(4)学习和发展的程度与参与的量和质直接成正比;(5)任何实践或政策是否有效力与该实践或政策能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密切相关。
查理斯·沙伯曼(charles E.Silberman)在其《开放课堂教学》中,依据师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决定权,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放任自由型、照本宣科型、传统型、开放型四类,开放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和教师都积极参与,这种参与性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将教学看作是单一的教师“教”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大学教学不应像中小学那样关注一般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为其认知发展提供了可能与空间,参与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一是教学必须有学生的参与,离开学生的学教学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已经偏离了真正的教学;二是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将学生当成容器和被动地客体进行塑造,学生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三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不再是教学的“局外人”和“边缘人”,正因为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发挥作用,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内化,完成自我的建构,从而使自己在知、情、意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重视大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并具有以下特点:
(三)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在佩里的大学生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教师的权威,是大学生由二元性思维模式向多样性、相对主义思维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而且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和水平是不一样的,认知发展的最高水平是承诺,承诺体现的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风格,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