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1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关键点;对策
1.行政单位内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行政单位不同于其他行业或单位,在我国体制建设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单位的正常运行取决于财务内部控制质量的好坏。目前,由于行政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内控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导致就算设有相应的财务管理部门而其作用却不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领导层重视程度不够,对财务内部控制没有充分的认识,并且忽视了财务内部控的相关制度,导致内部控制相对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财务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工作态度存疑,开展工作时只听领导的意见,没有明确的执行思路,使得监督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此外,部分领导轻视了内部控制的专业要求,认为内部控制工作账目简单,在岗位设置上非专业财务人员也承担了内部控制的工作,严重影响了账务管理的质量。
1.2 缺乏完善的内部制度体系。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行需要有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提供保障,但是很多行政单位没有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财务制度存在一定漏洞,进而使得行政单位在日常运行时没有可以依据的规章制度,同时对财务人员的监督管理也不到位,导致财务管理没有统一性和规范性。
上述问题主要体现为一下几个方面:岗位设置缺乏合理性,我国相关规定指出当出现职务不相容的情况应进行分离处理,然而内部控制工作量较小,并且出于人员编制等其他原因,使得许多行政单位在岗位上录用的人员职务不相容例如财务人员兼任会计与出纳,使得监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且没有经过相关审核,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并且容易出现偏差,造成巨大的损失;其次就是授权不明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明确指出“对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应有专人进行复核,主要符合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1]但是,这些规定在小规模行政单位的审批工作中执行力度并不理想,审批流程过于简单,完全不符合财务控制要求,长期发展下去会模糊工作人员自身职责,导致审批工作出现违规操作的问题。此外还有流程控制过于形式化的问题,并且相关工作责任落实不明确,出现问题时难以追究相关责任。
1.3 银行账户管理松懈。行政单位货币资金的主要形式为银行存款,通常情况下流通方式为现金支票、转账以及电汇等,一般支票由出纳人员填制以后会由会计人员进行审核工作,然后加盖财务专用章,此外每个月会计还应核算银行账单。相关规范也对银行账户的检查清理、银行结算凭证的填制保管提出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银行账目混乱是大部分行政单位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没人核对相关支票、银行账单,对于挪用公款并伪造账单等行为无法查明,加大了管理银行账户的难度,且对账困难。
1.4 监督体系不完善。随着我国行政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行,许多经济问题也随之出现,却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对这些问题加以控制,导致行政单位在处理许多经济事项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会计的监督作用受不完善的法律监督体制的影响,部分单位监督工作存在片面性,存在保护主义,这些单位缺乏信息共享,监督工作也仅仅根据自身职能而进行。审计部门是主要监督职能部门,然而预算是其工作的核心,导致缺乏对所有单位的长期监督。此外,惩罚体系不明确也是监督体系不完善的表现之一,行政单位的特殊性使得在查处过程中忽略的规定的重要性,进而弱化了监督机制,大大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2.加强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2.1 树立科学的内控意识。树立科学的内控意识是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应提高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单位的领导与管理层人员应该起带头模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并全面带动财务工作人员树立起内控意识。为确保提高领导干部参与管理的有效性与全面性,应积极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认识,掌握相关知识,进而能够清楚分析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统筹规划阶段具备一个明确的方向,具体指导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第二,树立科学的财务内控意识还需要做到对财务内控的充分了解,认真分析并掌握其理论概念以及工作要点,在实际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内控工作提高一个明确的方向。
2.2 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3]。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监督管理、岗位责任制度等财务内部工作的主要内容。具体介绍如下:
首先,在建设预算管理制度的工作方面,应以预算编制为出发点,对以往的预算编制方式进行改革,转变观念,采用以单位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为基础的零基础预算编制方法,进而使得预算管理工作推动单位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应加强设置预算执行中的关键点环节,确保预算管理整体质量得以提升。在建设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方面,应对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种类以及数额进行全面清查,清除不符合固定资产新单价标准等国家相关规定的资产,此外为杜绝采购环节的暗箱操作行为,应推行招投标制度,在固定资产采购环节对供货商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避免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使用方面,应加强申请、审批、使用跟踪等多方面的控制力度,并积极开发闲置资产,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在建设采购管理制度过程中,对于消耗量较大的物资应统一采购并多作对比,充分了解其使用情况并确保采购单价最低,以降低工作成本。在监管制度的建设方面,应完善并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并且设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对于违规操作应进行严肃处理。最后,推行责任问责制度是岗位责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行政单位应与相关工作人员签订责任书,并且可以推行终身问责制度以确保部分重点控制部分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并且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及自律性。
2.3 提高工作人员综合水平。由于财务内控中存在的问题人为因素多为可控制因素,因此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其责任心以及职业态度对于提高财务内部控制质量有着十分重要且明显的作用。而这一工作从人员的聘用就应控制财务会计从业人员质量,上岗前应进行岗前培训并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加强资质审核力度,清除无证及不合格人员。同时,还应开展对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以及技能培训,使其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得以及时补充。
2.4 优化管理手段。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信息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发展,迎合这一趋势优化管理手段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有着正面的影响。行政单位应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单位网络建设,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相关数据与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并且确保单位工作中的每个方面都能将财务管理融入其中,提高单位领导层的管理效果。
3.结束语
财务管理工作是推动行政单位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财务内部控制质量,确保行政单位的自身发展,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郑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财务处)
参考文献:
[1] 黄显福.论行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2013,(22):56-57.
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2
关键词:高新技术;内部控制;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
1.高新企业资金运作具有特殊性。高新技术企业是将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服务融于一体的活动,资金运动的过程相对比其他企业而言,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资金的运动过程也存在差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高新企业具有技术创新性。高新企业的往往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所以它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不断地研发新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
3.高新企业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性。高新企业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要求加强内控的风险意识。内部控制要从各个环节上,对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和防范,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和预警来确定内控风险的大小。
4.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高新企业需要大批的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其员工的素质高、流动性大、报酬相对较高,为防止人才的流失,就要求企业具备高薪资和高福利。在内部控制中,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5.高新企业需要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高新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不单单依靠财务指标,还需要考虑到例如产品的研况、产业结构的变动等等非财务的指标,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合理地分析企业内部的绩效情况。
二、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
1.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参考其他行业,缺乏实效性和科学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关系到人事、生产、销售、投资等等,而财务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综合性的管理,在企业的整个管理中其地位很难被突出,因此在日常业务中有一些部门的相关的信息很难获取或者提供给管理当局。内控制度缺少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没有将内控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企业的内控效果不佳。
2.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在高新企业之中,许多管理人员都是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缺乏经营的思想和管理的理念,进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不佳。没有一个能够监督和激励管理人员的外部机制,就无法促使管理人员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管理人员的意识没有得到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就很难得到改善。企业的监管和管理者对于企业内控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硬性的规定,导致了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3.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企业的不断壮大,对于企业财务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目前高新企业的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并且因为不重视对于财务人员的后期培训,导致了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迟缓。有些高新技术的财务人员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没有相关的合格证件。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财务人员缺乏法制观念、风险意识、监督意识和相关的职业判断。
三、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1.加强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的意识和责任。高新企业的管理层是内部控制的主要负责人,必须积极的维护内部控制的环境,合理的进行财务管理,并对组织、管理和政策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控制。高新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增强自身意识,认识到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组织、运营和资源都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高新企业要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制,加强监督管理。只有让高新企业的管理人员加入、参与到内部控制的体制中来,才能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有序、高效的进行。
2.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新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程序制度,同时规定相关的工作人员的权限,能够规范、有效、合理的控制各类风险,有效的纠正错误和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依照高新技术企业特殊的内控性质,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组织贯彻实施,监督控制内控制度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定期对于企业的账目进行审核,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内部控制必须是以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作为依据,以有效的监督管理作为保证的一个有机整体。
3.提高高新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高新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持有会计上岗证,具备相应资格证书,依照会计法规的规定,对于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道德素质教育。并且根据高新企业的自身特点,贯彻相应的任用标准、业务程序、工作守则等等。对于企业员工的考核和评价应当更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与此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在岗培训,加强高新技术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并且开展诚信教育,会计内部控制必须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高新企业的特点是高收益及高风险性,其发展过程漫长,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手段。而内部控制的依据是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的基础是环境控制,同时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作为支撑和保障。本文通过分析高新企业内部控制的特点,指出了内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对高新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曹伟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财经论坛,2009(5).
[2]叶华.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5).
[3]李建峰.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国际商务财会,2009(5).
[4]王礼蓉.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7).
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3
关键词:成长型 内部控制 有效性
一、 成长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控控制存在的问题
创业板又称二板市场,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场。在我国,主板指的是沪、深股票市场。创业板是指专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位置。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有助于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说,创业板是一个门槛低、风险大、监管严格的股票市场,也是一个孵化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摇篮。我国创业板有着“三高六新”的清晰定位,即主要侧重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自2009 年9 月17 日至2010 年12 月31 日,中国证监会共召开了90 次创业板发审会议,一共否决了39家企业的首发申请,1家企业临时取消。这使得这些中小企业失去了很好的成长平台,对这些申请首发失败的企业进行原因分析见表1
表1:截至2010年12月31日创业板申请被否决企业存在问题情况表
注:导致一个中小企业首发申请失败的原因是多项的。
由上表原因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盈利能力导致的否决有31例,这是企业的性质或说先天性因素决定的,是很难人为短时间改变的。本文主要是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申请首发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这类企业由于行业性质一般不存在盈利能力方面的问题。那么这类企业申请首发失败的原因通过上表统计可以看出主要是源自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 而这四个方面正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范畴。是企业可以人为改变和解决的。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阻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障碍主要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失效。
二、成长型内部控制有效性失效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目前,国家已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但由于该规范的很多内容还比较笼统,且基本上是针对大型企业的,其在指导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比较有限,导致成长型企业在设计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盲目性和不适应性。同时,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包括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处罚相对较轻,企业违规成本明显偏低。这容易使许多自律性不强的企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偷逃税款、瞒报漏报企业重大事项或对企业情况进行虚假宣传的情况的发生。
(二)内部因素
1、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我国较多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很大部分是由家族企业或合伙企业改建而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规范和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要求,才注册为比较规范的公司。但显而易见,这类企业不仅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如资金欠缺、抽逃出资;也存在着后天不足,如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实务上不规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董事会及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力集中于法定代表人一身,降低了对高级管理人员监督的有效性,使“内部人控制”现象不断升级。
2、风险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提高
成长型企业不仅具有高成长、高收益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然而,许多成长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对前两个特点认识深刻,而对于高风险却认识不足,这是因为,进入成长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渡过中子期和创业期的的企业,他们拥有自己的主导产品,并开始逐步取得经营业绩,生存已不再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一时期,企业是很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企业对自身技术、产品和发展前景比较自信,甚至是盲目乐观;一种是许多决策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沿续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思路,仍然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工作重心,而对产品能否成功市场化、如何稳定并逐步提高到应有位置,自然也不会采取有力的风险防范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3、内控机制不健全,控制力度不足
企业有较健全的制度,但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配合差。为了确保其指令被贯彻执行,企业管理当局要制定各种措施和程序,一般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设计和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并予以执行,管理阶层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的行动已经有效落实。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且,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并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很薄弱,管理控制的方法不够先进,内部审计机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经济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要求企业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但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不重视在职后续培训,,这些人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往往裹足不前。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有的无证上岗。同时,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唯上意识浓厚,缺少监督意识、法制观念、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很弱。由于自制力差,常常是唯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在财务工作上造假,致使工作秩序混乱,内部控制职能弱化。
三、提升成长型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型的措施
(一)以明晰产权关系为切入点,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部,它对企业规范运作、稳定发展有基础必作用。就国内许多成长型企业而言,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首先明晰其复杂的产权关系,基本方法是:在利于企业发展和有效保护各投资方利益的前提下,先将企业资产评估定量化,然后再确定各产权主体并将其人格化。
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相制衡关系,作为完善法人治理的核心问题加以妥善解决。特别是要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学习,统一企业决策管理层的思想,提高其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认识,自觉配合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同时,要通过建立相应制度措施来确保法人治理结构的正常运转和长期有效。主要包括:一是确立董事长、总经理专职专任制度,避免兼任和职责交叉,从根本上杜绝因主要领导事权过于集中而造成重大决策失误;二是根据企业实际,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或通过让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持股。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机制上、制度上达到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的效果。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各单位应以《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企业财务通则》等制度为依据,结合本企业部门或系统的实际,制订出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以规范其财务会计工作。如果由于人员有限不能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定期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账目和报表进行审核,看是否存在错误或舞弊现象。企业领导或企业主也应当亲自或指定专人经常对收支等关键业务进行审核。
(三)加大监督力度
首先,要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政府监督主要是要密切配合财政、审计、税务机关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其次,在加强外部监督力度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内控制度合理实施的内部监督,以促进内部控制的独立评价。企业内部监督工作可通过日常监督活动完成,也可通过个别单独的评估活动实现,其具体形式上表现为内部审计和控制评价,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评价则是企业或聘请中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企业内控系统实施效率效果。除此以外还可借鉴国外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四).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首先要以人为本,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一直是中小企业内控建设的瓶颈所在。在强化内控建设过程中,中小企业
应严格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的标准,明确要求被委任会计领导岗位的员工须具备相应的职务任职资格;据《会计法》相关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养和业务技术教育,同时贯彻
执行会计人员任用标准、聘用程序、教育培训等具体的实施方案。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检查考核等基础工作,应规范化、制度化,达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的目的。同时,还应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会计在职教育培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开展会计诚信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内部控制在成长型企业发展格局中居于首要地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成败直接影响企业在这一时期主要矛盾的解决。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在这一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加速推进以技术为重心向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战略性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为企业获得更大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卞显敏.对完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财经界,2010, (01) .
[2]向渝平.浅议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现代商业,2010, (06) .
[3]王佳.关于加强成长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财会学习,2010, (07) .
[4]丁雪山.申请创业板IPO企业应当关注问题之“商业模式”和“技术水平”[J].财会学习,2010, (09) .
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4
关键词: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11-0086-06
一、引 言
以系统科学的视角分析内部控制的演进,内部控制是沿着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的[1]:一条线索是源于企业内在需求的“自组织”的发展;另一条线索是源于社会监管需要的“他组织”的发展。然而,目前内部控制演进的两种线索却出现了发展失衡的情况。一方面,在外部监管的推动下,内部控制以内部牵制为起点,经历了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进入到整合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的监管理论和手段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企业对各项内部控制规范的反应比较消极,外部监管效率和内部管理效率普遍不高。尤其在《萨班斯法案》出台后,更加突出的矛盾表现为政策与制度实施的交易成本递增,而其制度收益却递减。外部监管的强势推动没有能够带动企业内在需求的同步提高。企业自身推进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导致将内部控制过多地局限在财务报告领域,并且执行效果欠佳。
突破内部控制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加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自组织发展。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所有控制要素的基础,由多个构成因素整合而成,其中的每一个控制环境因素都是独立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对内部控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环境的要素构成、结构特点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其成为内部控制内生动力源泉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内部控制环境的自组织状态是内部控制自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因。
Singleton[2]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为了能够建立充分、相应的政策,结合有效的监督和报告系统以确保管理者的目标实现。Susan 和 Joseph[3]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控制环境能够对其他内部控制要素起到支持和加强的作用,并且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甚至打破他们原有的工作底线。而薄弱的控制环境可能导致其他控制活动和控制手段失效,导致员工无视工作程序,结果会增加舞弊的可能性。
刘瑞文[4]指出内部控制环境问题是我国多数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关乎内部控制构建和实施的“态度”问题,对有效性的影响来自治理结构问题与观念和意识问题两个关键的控制环境因素。李心合[5]指出,企业内部环境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实际上是完善的内部环境的体现。反过来,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杨瑞平[6]等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内部控制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
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成果加强了人们对控制环境作用的认识,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侧重单一环境因素的作用,忽视因素间耦合作用。(2)对整体控制环境的研究缺乏专门、系统的理论支持,零散、片面,不成体系。(3)内部控制环境管理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身创新能力。本文尝试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关注内部控制环境的内生动力和整体组织能力,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环境管理机制。
二、自组织理论为内部控制环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现象、规律学说的一种集合,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一种有序结构演变至另一种有序结构。
哈肯[7]从自组织产生的动力出发,认为如果一个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吴彤[8]在哈肯的基础上,从事物本身如何组织起来的方式把组织划分为“自组织”与“他组织”。认为他组织是指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存在外界的特定干预,其结构和功能是外界加给系统的,而外界也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范阳东[9]认为,自组织作为一个过程演化的概念时,它包含了三个过程:一是从非组织到组织,即从混沌到有序,它意味着组织的起源;二是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过程,即组织层次上升跃迁的过程,是有序程度得到提升的过程;三是在相同层次上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存。自组织与他组织并不能完全割裂,它们共存于一个组织系统中。
三、内部控制环境是具有特定结构的复杂系统
1. 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确定
借鉴COSO报告[10-11],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规定[12],笔者认为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八个构成因素:发展战略、治理层的监督与指导、组织结构、权责分配、员工的胜任能力、组织和开发其员工的方式、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和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这八个要素可以归纳为四类: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2.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异质性分析
管理组织理论的发展趋势逐渐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软”管理转变,管理思想的转变为控制手段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帕斯卡尔和阿索斯[13]提出“7S”模型,即结构、战略、制度、技能、员工、最高目标和作风。其中结构、战略和制度称之为“硬三角”,而技能、员工、最高目标和作风是“软性的”。
笔者认为控制环境构成因素也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可分为硬因素和软因素两类,并形成不同的控制环境因素体系。
(1)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在组织层面为内部控制构建了一个制度平台。
COSO报告[10]指出,控制环境是其他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内部控制提供了秩序和结构,这里强调的就是控制环境硬因素的作用。内部控制环境硬因素为内部控制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在组织层面为内部控制构建了一个制度平台。控制环境硬因素包括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可细划为发展战略、治理层的监督与指导、组织结构、权责分配、员工的胜任能力、组织和开发其员工的方式六个子因素。这六个子因素在组织中均以正式制度的形式存在,可以通过组织理论进行很好的诠释。控制环境硬因素的管理目标是以战略为导向,实现制度层面上的自组织。
(2)控制环境软因素体系形成企业的文化氛围。
COSO报告[10]指出内部控制环境设定了一个组织的基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2]指出控制环境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这些规定都阐述了控制环境软因素的作用。控制环境软因素可以概括为企业文化,可细化为治理层责任、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等构成因素。控制环境软因素在组织中以非正式制度的形式存在,为企业设定了一种文化氛围,引导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控制环境软因素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实现文化层面上的自组织。
3.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双重属性分析
(1)发展战略的双重属性形成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统领作用。
发展战略作为正式的管理制度,具备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现出控制环境硬因素的特征,战略管理分为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四个阶段。战略作为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的核心,对其他控制环境因素如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发展战略又表现出控制环境软因素的特征。首先,战略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企业家个人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战略管理流派都指出战略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未来的一种愿景,不仅涉及人类意识中最复杂、最细微的内容,也涉及人类的潜意识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其次,战略的软因素属性在控制环境中体现为战略领导意识。托马斯[14]指出战略领导意识是指为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标,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内外环境信息、战略实施基本问题、实施过程行为控制等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战略领导意识为控制环境提供了指导思想与行动框架。
(2)人的双重属性为控制环境提供了创新的保障。
人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还是所有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载体。人由物质和精神两部分属性组成。人的物质属性形成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是人力资源政策的核心,属于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人的精神属性表现为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治理层责任、管理层观念、员工诚信与价值观都发挥着重要的软控制的作用。
4.控制环境自组织机制产生的动力分析
由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异质性和双重属性,可知内部控制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更进一步可以推导出提高内部控制环境有效性的两条路径:单因素优化和多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而这两条途径恰好反映了控制环境构成因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根据自组织理论,如果把竞争看做是促进原来系统分解的开始与动因,那协同则发挥着整合而形成新系统的过程。因此,单因素优化和多因素耦合正是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行为过程中最基本的双重驱动力。
四、单因素优化体现控制环境因素之间的竞争
竞争是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任何整体都是以其要素间的竞争为基础,而且以“部分间的竞争”为先决条件。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协同的基本前提与条件,是系统演化的动力。
1.发展战略是控制环境理论的一条重要发展线索
内部控制理论、管理控制理论、控制环境理论与战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推动。战略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互动关系,战略决策理论的管理思想注重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决定作用,认为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实施战略需要组织结构的变化与适应。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COSO报告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战略管理理论相吻合,《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突破了惯用的内部控制的程序政策论等静态概念的界定,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为了保证战略实施有效,COSO报告开始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并于2004年《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新增战略目标为最高目标,战略化的集中控制能力成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强弱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发展战略在内部控制理论和控制环境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2. 将内部控制上升到公司治理层面是控制环境自组织的一个重要前提
公司治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构成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作为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公司治理,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来自治理层对自身内部控制责任的认识和行动,所以是狭义的公司治理,可以将其明确为治理层的监督与指导。
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份制公司的基石,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把握企业内部控制的正确航向,落实内部控制的实施,为企业所有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高级管理层的基调,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制度环境。要彻底改变内部控制目前的控制盲控区和弱控区[15],必须将内部控制上升到公司治理的层面,这也是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3.组织结构是控制环境运行的依据
组织结构既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又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实施内部控制需要以组织结构为载体,组织结构是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直接组织依托。同时,组织结构设置需要体现内部控制思想。从简单组织结构,到层级制组织结构,再到新型组织结构的变迁,是组织结构适应内部控制实现方式变化的表现。传统组织主要通过等级、权力和指令等方式进行控制,是他组织。被动的、等级制的组织已经走向终结,自我管理和引导式管理才是未来组织的发展方向。以学习型组织为代表的新型组织结构,在管理体制上通常是扁平式的柔性管理模式,表现出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自组织管理模式。
4.人力资源系统影响其他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设计和执行
企业中的所有成员既是内部控制的实施客体(作用对象),又是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执行者),因而组织成员对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尤其重要。人力资源作为控制环境因素包括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
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控制环境构成因素。企业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决定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决定对内部控制监督与指导责任的履行,决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员工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影响企业文化被理解与接受的程度。
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是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依据,是企业员工能力和素质获得与提高的重要保障。若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政策(尤其是聘用、培训、业绩管理、提升、报酬等)都强调内部控制是所有员工的职责,那么内部控制的执行就会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若不能通过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各个环节予以体现和加强,内部控制就只能停留在理论或概念层面,而对员工工作中的行为不能产生真正的影响。
5.管理层观念决定控制环境的氛围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环境以及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管理层观念是企业管理层指导内部控制的思维根源,是企业行为规范和员工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因此,管理层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的形成首先是来自于高层的管理理念,来自于管理理念与社会文化、个体目标的沟通与配合,并逐渐成为组织中主流共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体系。积极的管理层观念推动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机制的形成。
6. 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影响内部控制文化的稳定性
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形成员工的责任心,即从“主观”上愿意履行对本职工作所做的承诺,具有责任心的员工更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责任心能够进一步发展成为“内部控制”型人格特征,最终实现“自我控制”的组织目标。
从结构阶段开始,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便成为内部控制关注的内容之一。如果员工缺乏应有的诚信及职业道德,那么就可能无视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员工的诚信和职业道德既与其本身的特质有关,也与企业的奖惩制度和管理氛围等有关,良好的控制环境基础能够矫正员工的价值观,进而巩固和发展企业文化。
五、多因素耦合作用体现控制环境因素之间的协同
协同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内部控制环境不仅表现为各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异质性和双重属性,还具有软、硬因素体系所不具有的、通过构成因素之间耦合作用形成的整体特性。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异质性和双重属性为控制环境的耦合提供了作用基础,软、硬因素体系内部以及软、硬因素体系之间都存在着高度耦合。
1. 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内的耦合作用形成制度层面上的自组织
发展战略在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内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分工等方式来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最高层次,是主要的战略管理主体。一般来说,战略对公司治理的决定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司治理结构要与战略相匹配,如设置战略管理委员会,从高层组织机构上为战略提供保障。第二,治理主体的观念和行为要和战略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将内部控制提升到治理层面的目标。
组织结构的设置要以战略为导向,确保组织结构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使组织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演化,推动企业从传统的组织模式向新型组织模式的成功转变。郑石桥[16]认为战略对组织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企业在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组织;企业不同的产业组合需要不同的组织;企业不同的战略态势需要不同的组织。
人力资源建设以战略的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人员的选聘、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注重企业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利益,既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又为企业储备丰富的战略型人才。
控制环境硬因素是组织理论相关内容的缩影,经济发展、组织演化和内部控制环境之间存在多路径反映和相互影响。根据组织管理理论,组织本身就能产生自发的控制行为。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内的耦合作用,为控制环境的自组织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基础。
2. 控制环境软因素体系内的耦合作用形成文化层面上的自组织
内部控制环境的软因素体系包括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依次是治理层责任、管理层观念和员工价值观,这三个层次都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紧密链接与互动,形成不同的管理情境,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的形成。
治理层责任决定了控制环境的风格及其演化,董事会下设的各类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战略管理委员会能否设立及作用发挥的效果,都与治理层责任有关。
治理层的恪尽职守带动管理层树立积极、健康的管理理念。管理层观念代表了管理层对待经营风险的态度、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管理层观念指导员工的行为方式,使其朝着企业的基本信念努力,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管理层清楚、准确地表述自己的内部控制政策能够积极推动组织建立和维持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
管理层观念左右着企业的员工价值观的取向。然而,企业家精神和管理层观念只有得到员工的支持和认可,才能正向强化员工的诚信和职业道德,促进员工自愿接受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和控制,自觉地对个体行为进行引导,最终成为内部控制文化的忠实追随者。
控制环境软因素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组织凝聚力的培养、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组织成员实现自我管理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 软硬因素体系之间的耦合作用形成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单个构成因素越独立、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越强,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控制环境就越复杂。每个控制环境构成因素除了属性不同之外,稳定性也存在差异。比如,治理结构相对稳定,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确定;组织结构需要配合战略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跟随经营周期的变化;而企业文化则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内部引导和外部渗透共同形成的,由日常的量变发展为质变。多个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相互磨合、相互适应。
程新生[17]认为单独的正式控制系统和非正式控制系统都有其缺陷:过度的正式控制,由于其刚性会导致过高的契约成本;非正式控制是一种柔性控制,容易流于形式,控制效果不容易度量。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结合起来,能够在刚性和柔性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
战略不仅对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具有统领作用,也是整个控制环境的核心构成因素。发展战略对内部控制具有根本导向和基本影响因素的作用,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内容、方式和方法[18]。管理层的经营风格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员工的价值观要与企业的战略思维同步发展,不能只关注既得利益。
治理层责任和管理层观念可以概括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控制环境的软因素,又是整个内部控制环境生发器。第一,战略是企业家精神的反映,是企业家思维和意识的体现。第二,企业家精神支配着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是根据企业家意志建立起来的,是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的基础与空间。就整体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迁而言,是一个渐变、演化的过程,但就某一企业的变革而言,往往是组织领导者的设计或推动的结果。第三,企业家精神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内容及其演化方向。
在内部控制环境中,企业文化是一个无形的网络,将由控制环境的各个构成因素形成的节点连接起来。同时各项管理制度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制度对企业文化的巩固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演化,企业文化更趋完善与稳固。学习型组织能够防止企业文化的刚性和蜕变。在学习型组织环境下,员工价值观、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都会表现出自我学习、自我控制的特征。
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既有控制手段、控制方法的变化,又有触动核心的本质特征、功能定位、控制理念的变化,后者就是由于文化的变革而形成的影响。内部控制环境是各项管理制度在内部控制文化作用下的自组织系统,一致性的内部控制理念和控制文化可以减少对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的要求。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是内部控制环境从管理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的两个不同时期。笔者认为,在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内部控制环境的功能得到提升,能够在基础功能之上形成衍生功能。
基础功能是控制环境构成因素自身具有的功能。内部控制环境通过硬因素为其他控制要素提供必需的制度基础,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构建秩序和结构。通过软因素设定了一个组织的基调、形成一种氛围,影响组织成员的内部控制理念和内部控制意识,塑造企业的内部控制文化。
控制环境的自组织演进以组织变革和文化变革为背景,这两种异质性的变革力量,同时增强控制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推动控制环境构成因素从量变到质变,实现自我更新。也就是说,自组织状态下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产生内部驱动的动态创新机制,并且通过内部控制系统内的能量传递,成为内部控制发展的原动力。这就是内部控制环境的衍生功能。
在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机制的引导下,内部控制也将进入到更高层次的自组织发展阶段,使内部控制真正内生于企业,并伴随企业的演化而动态演化。同时,在宏观上实现外部监管驱动与内部需求推动的动态平衡演进。
参考文献:
[1] 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76-81.
[2] Singleton,T. Stop Fraud Cold with Powerful Internal Controls[J].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 Finance,2002,13(4): 29-39.
[3] Lightle,S.S.,Castellano,J.F.,Cutting,B.T. Assessing the Control Environment[J].Internal Auditor,2007,64(6):51-56.
[4] 刘瑞文.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J].财会通讯,2008,(11):44-46.
[5] 李心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
[6] 杨瑞平.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 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M].郭治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18-19.
[8]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 范阳东.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ZK)〗
[10]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方红星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0.
[11]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王宏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3.
[12]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3] 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M].张小冬,周全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14] 保罗·托马斯.执行力:运营流程[M].源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4.183-189.
[15] 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64-69.
[16] 郑石桥.管理制度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5
关键词 内部控制模式;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is the formidable obstacle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ternal contr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y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how to choose the proper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Based on the economy theory, this research compares two different theories for internal control before choos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is analyzed. Assets specialty and uncertainty are the main focus of the analysis, which also leads to the adaptive choice of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Key words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Agency theory
如何为不同的组织选择内部控制模式,是一个长期困扰内部控制研究的问题。现有内部控制研究要么关注内部控制观念等理论框架的探讨,要么关注内部控制具体方法和技术等实务操作的研究,而对于内部控制模式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内部控制模式反映内部控制系统运作机制和机理与方式、方法,在内部控制研究过程中,起到承接理论框架和实务操作的作用。内部控制模式的确立需要以坚实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因而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关系密切;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与企业的具体环境相关,直接付诸实务操作,因而与内部控制实务操作密不可分。对企业内部控制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将内部控制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衔接起来,对于推动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经济学基础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模式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弄清内部控制的经济学基础。内部控制模式研究没有很好展开,归根结底是用来分析内部控制的经济学基础存在缺陷造成的。在内部控制研究过程中,大量的学者选择理论作为内部控制分析的经济学基础。虽然理论也涉及企业组织内部设计问题,但是理论本身的属性决定其不是内部控制分析的最佳理论工具。相比之下,交易成本经济学更为合适。这主要是由于内部控制的经济属性以及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差异造成的。
现有的研究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备契约的集合,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弥补契约不完备性,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机制[3]。将内部控制的本质解释为企业内部降低交易成本的机制,从而导致作为生产组织模式,企业比公司更有效率,这种解释科学地说明了内部控制的经济属性。在这种背景之下研究内部控制问题,交易成本经济学比理论更为恰当。
1.分析的基本单位
理论的分析以单个人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而交易成本经济学以交易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这种分析基本单位的不同,造成了两种理论所关注的焦点的不同。理论关注的是企业最终控制权的归属和所有权在不同层级间的分配。比如,如何构建合理的股权结构,保证公司股东利益的不受到侵害,等等;交易成本经济学则关注如何降低每次交易的成本,从而保持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形式,相对于市场的经济优势。内部控制的实质是企业节约交易成本的一种内在机制,控制权的归属和分配问题不是解决内部控制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果采用理论进行分析,以所有权的弱化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着眼点,难免会把对内部控制的分析引入歧途。
2.对组织问题的关注
理论把企业看成的是一系列的契约,很少如何解决关注企业组织内部争端问题,认为可以通过“事后清偿”来解决组织内部的争端。比如,当企业内部出现问题之后,可以在事后通过法律诉讼来解决问题。交易成本经济学则将企业看成是一种治理结构,将关注的中心放在如何建立避免争端和处理争端的机制上,认为任何需要诉讼来解决的企业内部争端都可以通过事先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结构加以避免。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渗透在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工作全过程中的,如果寄希望于通过“事后清偿”来解决问题,那么当企业组织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问题时,内部控制将难以真正发挥作用。按照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思路,适应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对企业所面对的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精心构造一种制度安排,使得企业能够在将来可能遇到的困境条件下,仍然能够良好的运行。
3.对成本的主要关注
理论和交易成本经济学都对企业的成本问题给予很大的关注。理论关注的主要是剩余损失,交易成本经济学关注的是适应不良损失。剩余损失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很难以进行计算,只有在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后加以考察。同时,剩余损失是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考察的,这种损失主要是对企业所有者剩余索取权的影响,对于整个企业来看,并不造成深远的影响。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适应不良损失,针对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情形,关注由于内部控制结构不适当,在每次具体的交易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管理控制工具,其目的是矫正企业日常运行的偏差,是企业更为顺利的向既定的组织目标前进。适应不良成本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部控制的关注焦点。
4.研究的起点不同
理论的研究起点是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隐含着企业本身已经存在的前提假设。在这种假设下,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价值。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是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将企业作为取代市场的生产组织方式。因此,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中,企业并不是已经存在的实体,而是与市场并列作为可供选择的生产组织方式。当企业不能通过内部控制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时,随时都可能会被市场所取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采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内部控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内部控制成为企业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从经济学基础的角度来看,交易成本经济学能够更为有效的支撑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因此,本文将通过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模式。
二、内部控制模式的分析
交易成本经济学通过对企业组织生产的不同方式进行比较来开展研究,其目标在于揭示为什么有些交易是在某类型组织中进行的,而其他的交易是在另一类型组织中开展。交易成本经济学给出答案是,之所以一类特殊的内部控制模式用来解决一类特殊的交易,原因是在于,这种内部控制模式提供一系列在其他内部控制模式中无法复制的控制手段,这些控制手段能够与这些控制活动相匹配。因此,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在不同的企业中交易是不同的,而不同内部控制模式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差异,因此这种联系解释两者之间匹配程度的效果和效率。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有限理性的核心在于尽管人们倾向于理性的去采取行动,但是他们的决策很难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达到最优,因为人们缺乏做出这种最优决策的认知能力和计算能力。机会主义是通过采用诡计来获得自身利益。交易成本经济学没有假设机会主义是人类的特点之一,而是假设有些人在有些时候会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如何对这些人区别对待在事先是不清楚,企业内部各方的实际行动可以描述假定存在机会主义并尽全力去避免事后发生负面的意外事件。
在给定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前提下,内部控制模式的性质和范围与交易的特性相联系。交易可以从三方面来辨别:①交易中资产专用程度;②交易不确定性(包括与其类似复杂性);③交易的频率。资产专用性是指由于提前终止契约,造成机会损失的程度。在缺乏足够强有力保险人的情况下,这种损失的价值会受到机会主义的威胁,因此提供一个衡量机会主义潜在收益和发生这种行为的激励程度的指标。不确定性指业绩特殊性的程度和企业环境的可预测性。频率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没有特殊含义,因此在分析内部控制模式时不加以考虑。
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交易的两个属性,资产专用程度和不确定性可以用来分析企业的交易特点,进而判断企业应当采用的内部控制模式。但是,资产专用程度和不确定性只是理论框架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具体实务中的操作性较差。为此,我们分别选择企业资源的稀缺程度(或者容易获得程度)和所处行业的成熟水平作为替代指标。稀缺程度越高,资源向其他企业流动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失去资源所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即资产的专用程度越高;反之亦然。而行业成熟度越高,企业所处环境的可预测性越强,业绩也越容易进行判断,即交易不确定性低;反之亦然。根据交易的属性不同,企业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见表1。
三、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
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应当将内部控制模式与企业的交易类型结合起来。张先治(2004a)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内部控制模式:制度控制、预算控制、评价控制和激励控制,并指出这四种控制模式各自可作为独立控制系统进行运作。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四种内部控制模式,分别与前述的四种交易特点相对应,见表2。
制度控制是指企业通过规章、条文的形式规范和限制企业各级管理层与全体员工的行为。制度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程度低、不确定也较低的企业。这类企业内部的人员流动和设备的更换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大部分的人力资源都是同质的低成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相对容易获得。企业产品的外部环境很稳定,不会有波动。这类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这种条件下,企业需要采用制度的方法将各项活动规则化,只要按照既定的制度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达到控制效果。
预算控制是指通过预算计划的形式反映组织的目标和经济行为过程,调整与修正管理行为与目标偏差。预算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程度低、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在这类企业中,资源相对充足,比较容易获得,因此生产过程基本上实现程序化模式化,需要进行的控制并不多。而由于所处行业成熟度比较低,面临的环境会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与外部变化的环境相适应。通过制定预算来确定不同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方案,协调内部生产过程与外部不确定性环境,使两者相互适应,从而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评价控制是指组织通过评价的方式规范组织中各级管理者及员工的目标和行为。评价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性较高、不确性较低的企业。资产专用性较高,说明企业的资源相对较为稀缺,因此要关注资产的利用效率,确保各项资源的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不确定性较低,说明行业成熟度较高,影响业绩的外部因素相对较少,能够相对比较容易剔除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判断主观因素对业绩的影响。确定的评价业绩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激励控制是指通过设计适当的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和规范组织的行为。激励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性较低、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资产稀缺程度比较高,要求企业必须尽力保留各项资产,并充分提高其利用效率。但是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成熟度较低,评价业绩的难度较大,只能通过激励来完成控制,因此激励控制是最恰当的控制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宜静.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研究概要[J],财会月刊,2006.11.
[2] 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2.
[3] 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 会计研究,2002,8.
[4] 刘玉廷.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 中国财经报-财会世界,2001,7月12日.
[5] 张先治. 多角度透视内部控制[J]. 会计师,2004,7.
[6] 张先治. 内部管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J]. 新理财,2004,1.
[7] 张湘洲. 2003. 管理控制论.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论文打印稿.
[8] 张惠利、孙琦、何杰刚. 浅谈内部控制在会展中心的应用[J]. 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8,(01):82-83.
内部控制的属性范文6
一、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和合理的机构设置
企业在发展中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它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等影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下还不完善,存在着许多的不利因素,制约其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主要表现在计划经济体制制约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形成和发展;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考核评价等缺乏统一的指导;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缺少有力和必要的管理手段等。这就说明了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的建立一个统一性、完整性的内部控制和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二、COSO内部控制新旧框架的变化分析
此次COSO内部控制新框架的修订,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着重强调的一点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企业所处经济运行大环境的变化。通过对COSO新旧框架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新框架有如下特点。
(一)强调内部控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过程
新框架特别提到:“内控是一个达到目标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运行及监管过程中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总是会出现生般硬套的情况,内控制度一旦建成,也很少关注其是否有效、可行,随着公司经营情况和市场发展情况的变动,有没有需要与时俱进的地方。内部控制体系从建设到实施到评价,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高管应有洞察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能力,随时针对不同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变化,调整内控体系,以保证其高效的控制。
(二)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旧的内部控制框架提出:内部控制有五大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活动。而此次COSO的新框架提出了基于内部控制这五大要素的17项原则和82个相关属性,这些原则和属性构成了建立与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标准,使内部控制更为具体和明确,提高了组织建立有效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
(三)突出了公司冶理结构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新框架对公司治理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着重指出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是内部控制体系能否有效搭建和执行的关键环节,更对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要能够各负其责,并协调运行,相互制衡。
三、COSO内控新框架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启示
(一)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中有相当部分内控机制还不够完善,缺少有效的、全程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COSO新框架提出的17条原则,对改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我国国有企业应对照这17条原则,对内控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二)注重各阶段的评估和调整
COSO新框架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实施中,事前、事中、事后做到全程控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只关注事前控制或事中控制,往往对事后的分析、评价不重视,甚至完全忽视。没有事后的考核机制,所有事前和事后的控制都得不到有效的评估也无法看到整个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无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三)从建设企业文化入手,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环境控制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首先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对企业的发展有长远的愿景,这些将成为企业经营的行为准则,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些理念、愿景灌输给下面的中层管理者及一线员工,包括形成企业特有的口号、标识、组织各种有针对性的集会,提升团队的荣誉感、建设一支有企业价值观的队伍。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文化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也在逐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有其特殊性,可以结合现在的党委、团委、工会等组织力量,发挥党员、团员等优秀职工的凝聚力,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企业文化,同时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
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企业快速运转
我国国有企业在经历体制转换后,制度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都设立完备,但实际经营过程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应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政企分开,让企业拥有更多的经营自,让国有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能与私营企业一样,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