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中的创新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范文1
关键词:生活;课堂;原型;表象意识;数学规律
在许多人印象里,数学似乎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显得玄奥高深甚至是遥不可及。笔者听过这样的一节课堂,教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导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教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一、从生活走入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
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我校青苗杯学生朗诵”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67、9.99、9.96、9.85、9.85。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9是最高分,9.67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这些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带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学习气氛异常浓厚,以至于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
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弄清楚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等概念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在自己教室或生活环境的周围去寻找和1米、1分米或1厘米长度相近或相等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长度有了很高的热情,纷纷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展开广泛的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对长度的实际概念有了扎实的理解。
在学习测量周长时,为了给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让每个学生自带一片树叶。怎样来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呢?学生分小组讨论,热情高涨,最后小组讨论的结果:有用直尺围绕树叶的边量长度的;有用绳子量长度的;还有用线围绕树叶的边线来量的,方法不一。最后讨论的结果,用线围绕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周长的概念并对测量物体的周长方法有了深入的探讨。
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展开激烈的讨论,小组里的学生还辩驳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答案。接着我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新的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范文2
关键词 课程教学 德育 创新思维
1 对活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1.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
思想政治活动课,它以活动来代替过去的运用,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有关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以达到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目的。因此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政治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政治课教学中要把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还给学生,提倡在看、思、说中质疑和提高。要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1.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开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采用严谨的学习态度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教材中的活动课设计是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新《课程标准》 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从七年级至九年级设置的活动有让学生动手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资料的;有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的;有让学生进行调查、访谈活动的;有让学生对典型事例进行归纳和分析的;有让学生发表意见和感想的;有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综合探讨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等等。活动课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依据。活动课教学和实践中要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师应充分做到:
1.2.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可见,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课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教育观的体现。离开了它,任何形式的活动课都无法很好展开。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从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尊重、信任、鼓励学生,让学生们把课堂当成自我磨练、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1.2.2发挥教师的“导演”功能
初中政治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可以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活动过程的信息,加工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2“活动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操作策略与实例
2.1 精心设计
要确保活动课课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活动课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活动课时,我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入秋以来,北方受到沙尘暴袭击的案例,然后提出四个问题:第一,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第二,北方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第四,而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结果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
2.2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不但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活动课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活动课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因此,活动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活动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教学中,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使学生从优美的乐曲声中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富起来”的真切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教学。
2.3做好总结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范文3
【关 键 词】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30-03
“世界正在从崩溃中迅速地出现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准则,出现新的技术、新的地理政治关系、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传播交往方式的冲突,需要崭新的思想和推理,新的分类方法和新的观念。我们不能把昨天的陈规惯例,沿袭的传统态度和保守的程式,硬塞到明天世界的胚胎。”[1]因此,正处于社会飞速发展、观念推陈出新时代之中的我们,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结构主义教学论的创始人布鲁纳曾强调:“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仅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无论学习什么,我们都要从中学习和领悟到新的东西,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最不可或缺的品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就我个人而言,在人类生活的壮观行列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政体,而是有创造力、有感受性的个体和人格。当一般群众的思想陷于呆滞、感情陷于麻木时,这种独立特性的人却能创造出崇高和卓绝的东西。”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和特征
创新思维是诸多思维活动中层次最高的,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创新思维是一种在不断更新或改变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新事物,以此来解决人类所未涉及到的或未能解决的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认为,创新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时光飞逝,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往往能够把握住变化,在变化中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以获得对事物全新的认识。二是首创性和独特性,具有创新思维的人一般思维活跃流畅,善于发现问题并迅速把握问题的本质,解答问题快捷且见解独到。他们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实践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当学生把自己大胆所想所猜的假设付诸行动时,若他想出来的假设能变成现实,那么这将会产生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能力。同时,极具创新思维能力的人,也必须是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人,因为空想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将所想的化为现实,才能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是受思维控制的。而一个人思维的形成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比如个人的气质性格、家境环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涉及到方方面面,且相当复杂。本文仅从笔者平时生活接触到的领域进行思考,提出几点对思维能力培养的想法,不一定全面,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了解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你了解你的学生吗?他的想象力丰富吗?他好奇心强吗?孩子的思维能力一直在提高吗?为什么他喜欢玩多过学习?你可曾想过你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的学生吗?你是不是一直在强迫自己的学生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你一直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领导者,你让学生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却可曾想过如此就扼杀了孩子探求知识的机会,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次次的扑灭?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个体从出生到12岁期间,可分成3个阶段:幼稚期、儿童初期和儿童后期。每个阶段的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同,喜欢玩的游戏,学知识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一个教育者应当力求了解人,了解他实际上是什么样,了解他的一切弱点和伟大之处,他的一切日常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伟大精神上的要求……只有这样做时,他才能从人的本性中吸取教育影响的手段,而这些手段都是极大地手段!”[3]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学生。
(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主动思维
好奇心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处在发展期,他们接触到的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有趣的。他们喜欢什么都想要看一看、问一问、试一试。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不要因为学生问过多的问题而感到烦躁,失去耐心。因为学生有了好奇心,才会发现问题,只有产生了问题,学生才会想办法去解决。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好奇心给打压下去,会造成学生不敢去问、不敢去想,思维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因此,如果当学生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这个东西是哪里来的?”“这个怎么用?”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耐心帮助学生解答。如果遇到教师自己也不知道的,可以告诉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解决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当今的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好奇心会相对减少,但是如果教师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正确地引导学生打开学问之门,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生活中问题的答案往往都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告诉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有很多个。教师要抓“想象”训练,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所观察到的表象再创造出新的形象,克服思维定势,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时,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把握住核心知识,其它时间只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思考、分析、归纳,尽可能地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复旦大学创办者马相伯曾回忆,自己儿时最喜欢向长辈发问:月亮是活的吗?月儿生在哪儿?到了初三四时,他又问:为什么只有半个了呢?那半个上什么地方去了呢?但不幸的是,他的这些问题要么受到长辈的呵斥,要么长辈们就是瞎答。他后来从中总结出了经验教训,认为现在的父母或者幼稚园或者小学阶段的老师“一,要十分小心地培养儿童的幻想力,利用他们这种幻想力发展他们创造的天才。二,对于儿童的发问绝对不可表示丝毫憎恶的态度,不可有丝毫憎恶的心情,应当小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甚至在成人看来极无理由的问题,都要设法指导他们。三,父母和教师对于儿童的说话一定不可造次,要处处诚实不欺,更不可用鬼神的话来恐吓他们。四,不要用食物的赐予或禁止为赏罚儿童的工具,因为这么一来,便种下了他们后来争名夺利的祸胎。”[4]
(三)注重生活教育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与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即生活。他的学生陶行知在他的影响下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话,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取决于生活的变化。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让课程回归生活。可见,生活与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是不可分割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同时又将受教育所得的知识回归到生活。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是从课内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学生要获得创新思维,就必须先参与实践,只有学生积极实践,才能从生活中得到启发,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表现出来,否则将毫无意义。其次,如果当学生能将自己所设想的事情变成现实,就有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机,引发学生再一次创新。这正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的过程,同时也将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兴趣盎然、探索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学生不一定要通过学校这样的途径来增长知识、养成爱学习的习惯。最后,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必须将教育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教学的中心应侧重于对生活有用。教学应该为学生生活所需要、为学生思维发展所需要,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出书本、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发挥哲学、艺术在创新思维能力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是一门对人的创新思维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学科。首先,“人的直觉思维定位于大脑右半球,而艺术直接关系到处理空间图形、色彩、声音的大脑右半球,因而它是培养人的直觉思维能力的直接而有效的手段。”[5]其次,创新需要跳出模式思考,而创新又是艺术的生命。在通过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想象,通过自身的体会,对艺术作品进行独特地鉴赏。学生在进行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体、音、美、劳等的教育,实现自身创新潜能的开发,比如学生在学习完一个曲目并试图将其表演出来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加入自己的理解,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艺术的创作,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方式,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品质,需要有创造的激情和兴趣,所以艺术教育在创新思维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创新思维是一种人类开拓新的领域、开创人类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人类之所以会不断向前发展,是因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创新性。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科学,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或本源事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人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哲学体系的建构,因此学生合理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是理性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比起其他学科来,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更纯粹、更直接、更彻底地符合思维的本性,它能在最高的思维层次上培养和训练人思维的辩证、理性的素养和品质。但目前学校哲学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我们的哲学教育一直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我们通常把哲学划到政治的门下,并没有发挥出哲学教育应有的特点和功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当前的哲学教育急需我们深思并进行改革。
(五)小结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潜心研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而且教学时要有耐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此为准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其次,在课堂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内容上最好也要多多采用对创新思维教育有帮助的,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最后,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也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适时催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注 释:
[1](美)托尔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2]智邦编.人类怎样拯救自己[M].花城出版社,1988.
[3](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朱志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范文4
关键词:广播;电视;创新;培养;特征;因素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34-01
一、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的有无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来讲,明白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关键的。广播电视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创新也不是一反生活常态,创造一些广大群众难以接受的作品,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在编辑实践过程中,只有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统一起来进行创作,才能够让观众时时感受到陌生化与间离化的审美体验。
二、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表现特征
广播电视制作在今天所采用的传统制作方法,一层不变的创作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在21世纪,广播电视制作,必须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表现特征。创新并不是单存意义上的改变广播电视作品的内容和创作模式,而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其中创新性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而不是单存意义上的一反常态的创作模式。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艺术作品。
三、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影响因素
由于广播电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二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扎实的知识是基础,创造性思维则是关键。因此,在广播电视作品创作中,影响创新思维发挥的也无外乎这两个因素。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所以导致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广播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而且由于只是在意创作的目的,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和吸引观众。
1、找准节目定位,在生活中收集相关类型的创新素材,树立编辑意识对于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首先需要对于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定位。栏目的定位,对于如何对于栏目进行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是获取作品生命力的基础,定位越准,对于创新的程度就越容易把握。其次要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最佳的创新素材,它是一个知识储量丰富的大课堂。在创作过程中,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使得作品游离和脱轨。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走出线性思维的定式,注意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
2、注重每一个细节,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进行创作。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然后在这一基础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由于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
3、经验理论与直觉灵感相结合,激发创新动机,运用新型的编辑方法一切艺术的创作过程都是经验理性与直接灵感的有效结合。其中与非顺向性思维直接相关的直觉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要实现电视节目创新,直觉与灵感不可或缺,直觉是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规律,未经过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的一种思维创新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的飞跃、升华或突变。然而灵感是人通过大脑的潜意识对经过显意识收集的信息再加工而得到的结果。
四、总结
广播电视编导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将各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适应于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善于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以此为基础有效地促进和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相信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更富有创意的广播电视作品来,而且还会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取得艺术上的真正飞跃和成功。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思维;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
创新是我国进入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每名教师都应充分重视创新教育的工作。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总结,本文将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刚刚学习信息技术的小学生,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门功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文字编辑”的时候,可预先将生活中的手机短信、电脑及商务通等有关文字录入的设备引入课堂,使学生认识到文字编辑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想学习文字编辑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视频媒体”一单元时,可通过讲述小故事或描述美好的事物来作为课堂的开始,而学生要想真正了解整个故事就需要学会导入、转化格式及播放等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实质是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信息技术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最终通过自己的方法与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由此很自然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创新思维的乐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成熟。例如在学习画图时,教师可在讲解各工具的具体使用后,并不实际操作给学生看,而是发动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如此可给学生的想象力留有更大的空间,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提供更多机会。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扮演的是一个滔滔不绝的演讲者,学生扮演的是倾听者的角色,如此的教学方式有悖于人性化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相应的放下自身教学的主导权,而将更多的知识和时间留给学生,从而给学生的自主学习释放更多的空间。
二、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1.增设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及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也应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更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任务驱动”是新教育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课堂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增设学习任务,并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其进行自主的研究、学习,而此时老师要扮演一个辅导者角色,负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思维。增设学习任务可有效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并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平台。
2.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行为,并对此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生活中的创新思维范文6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增强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充分体验实践的过程,掌握实践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有趣的磁铁”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指南针。实践证明,学生制作指南针的方法非常巧妙:有的学生用细线吊起磁化钢针,有的学生把磁化的钢针置于泡沫塑料之内,等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在教学“弹簧里的学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弹力原理改装一个小玩具。有个学生在玩具小车的前后左右安装了弹簧,他这样做的理由是:小车的运行速度很快,如果撞到硬的东西,小车就撞坏了;而安装上弹簧能起到缓冲的作用,这样,小车就不会被撞坏了。其实,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落到实处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帮助他们不断深入地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科学现象。例如,在教学“弹簧中的学问”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播放两个视频(“生活中的弹簧”和“生活中的弹力”);在教学“鞋底花纹的启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有关摩擦力(“生活中的摩擦”)的视频。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领略各种颇具特色的视听语言,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极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了解自己,了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