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字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字教育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汉字 文化意蕴 汉字教学
一、汉字的文化特征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它不仅是书写的文字,而且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1、汉字总数很多,常用字却很少。
从古到今,汉字的总字数已达到80000多个,据资料统计,现代汉语用字在10000左右,国家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汉字7000多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3500多个。汉字总数虽然很多,但是常用字也就3500多个。认识100个字,日常文章中有30—40%的字可以认识。只要认识1000个常用字,日常文章便有80—90% 的字可以认识。
2、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就可以了解汉字里所要表达的信息。如“家”字,“宀”下一个“豕”字,“豕”在古代是猪的意思,“家”字最早的字形是房里有猪便是家。猪的繁殖力强,而古时候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所以不难看出古人造家的意思便是希望自己家能够人丁兴旺,以生产能力强的猪来象征自己家中的人口兴旺,生活殷实。由此可见我们的先人造字的用心所在了。汉字以字形表意,细细探究,汉字所负载的丰富信息、所包含的深厚内涵令我们回味无穷。
3、汉字构词灵活,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社会在发展, 语言也随之发展,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往往要使语言中增加一个或几个新词,如果原来的文字不够就要造新的文字。但对汉字来说,现有的汉字足够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的生成过程又不需要学习新的汉字。例如我们学习了电字,可以和别的有意义的汉字组成电话、电灯、电线、电视、电影等等。
4、 汉字自身的特征使其演进为书法艺术。
汉字是最美的,平面型方块体的汉字, 字形本身就是艺术。每一个汉字都是方方正正的。
汉字作为一种艺术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今日,书法已经是提高文化修养、修身养性的途径,甚至已然是国人礼仪的基本要素。然而更令人称道的是,每一个汉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构图、恰当的比例,使这个符号被赋予了太多的艺术内涵。总之,只有中国才能产生这样的书法,它属于汉字,更属于中国文化。
二、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汉字教学中文化意识的缺失。
中国人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 就开始学习汉字、使用汉字。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汉字?往往被理解为读写的工具,这是不错的。
语文教学的本身就具有一种工具性,但是现在我们又号召给语文的教学中注入人文的气息。
语文的人文性有一部分又是从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得来的。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认识汉字的文化意蕴、能从分析汉字的形中解析汉字的义,所以在教学中写字形、讲字义,而没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写字仅仅是为了巩固字形的认识,而没有看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汉字文化,也不去揭示这种文化。
2、枯燥的书写练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汉字总数很多,学起来难免枯燥、乏味。汉字难认、难写,为了巩固对字形的认识,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写字训练的策略,在教授生字词时的一贯做法是让学生十遍、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地重复书写一个汉字。这种机械式的书写记忆往往让学生不知所写,只是应付了事,更别说对汉字有着什么样的兴趣了。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平淡无奇的讲解,忽视了汉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汉字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使学生学起来感觉更加枯燥乏味。
3、汉字构词灵活,构词能力强, 容易导致错别字的出现。
认识汉字便能认词、造句,学习了几个独立的汉字便能组词造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一个字,在遇到同音字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把这两个字混淆,而胡乱组词造句,造成别字、白字的出现,同音错别字、形近错别字层出不穷。
4、年轻教师的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低, 传统基本功底欠佳,不能起到示范作用。
现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年轻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较高,但板书布局凌乱,字体不规范。板书在课堂上可以有很多的闪光点,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互动才能产生。而且文字存在的形态是意象, 忽视文字的不确定性, 简单以媒体直观形象取代文字意象,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导致了文学含蓄性的消失和学生想象力的弱化。
三、如何解决汉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提高教师的汉字文化意识。
析形解义、因义记形,建立音形义的牢固联系,此法主要适用于单个汉字的教学。汉字以其形表其义,每一个汉字细细品来,都蕴含着一种内涵。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加强中小学教师对汉字文化的认识,使他们懂得所教汉字的文化韵味, 在给学生讲解时, 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形来了解汉字的义,让学生不仅仅是为识字而学习汉字。如此这般,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生学起汉字如鱼得水,老师教起来也得心应手,同时我们的汉字文化也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如此两全其美,我们何乐而不为之?
2、掌握汉字规律,把汉字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知道汉字的高频词,依据汉字的规律进行教学,可以降低学习汉字的难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培养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的应用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汉字的实践性,不要刻意追求汉字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汉字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汉字材料,在大量的汉字教学实践中掌握运用汉字的规则和规律。
3、 强化汉字的艺术性,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作为唯一一种文字艺术品,我们应该重视汉字的书法艺术,在校园里为学生营造书写的好氛围,将书写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重视。
可以这么说,加强汉字文化的认识是提高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基础。应该组织多样化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与书写的兴趣,以更利于增强汉字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汉字教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词汇教学 古文字 词义源流 词义差异
中图分类号:H1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22-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049);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一般项目(SKQNYB11005)
作者简介:雷黎明(1978―),甘肃通渭人,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研究。
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历来受到古代汉语教师的高度重视。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一个单音词一般由一个汉字记录,这种密切而特殊的字词关系使得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对古文字的引入和渗透成了不可回避的路径。具体说来,引入古文字形体,分析其构形理据进行词汇教学,其重要作用主要有:
一、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
汉语词汇中的单义词数量很小,绝大多数是多义词,而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并非同时出现,是在词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引申、派生出来的。在多义词词义的引申、派生过程中,有一个词义是其他词义引申的起点,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是词义系统的源;其他词义都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词的引申义,是词义系统的流。在词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演变成了一大难点。而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字形,分析其构形理据则成了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如“粪”在典籍中的词义主要有:(1)扫除。《左传・昭公三年》:“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之上。”《说文》:“粪,弃除也。”(2)屎,大便。《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正字通・米部》:“粪者,屎之别名。”(3)肥料。《文选・张衡〈东京赋〉》:“却走马以粪车,何惜与飞兔。”“粪车”即运粪肥的车子。(4)施肥,使肥沃。《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广雅・释诂四》:“粪,饶也。”在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屎,大便”义是它的常见义,而其他词义的使用频率较低。这四个词义到底哪个是它的本义,彼此间又有怎样的一个词义源流脉络呢?“粪”的繁简形体都难以反映其本义,而“粪”甲骨文作■(合一八一八一)①,由廾、■、帚和三点构成,会一手持帚,一手持■(箕),扫除秽物(用三点表示)之意;或又简省帚作■(合一九五六),亦会用双手持■(箕)弃除秽物之意。可见“扫除”义是“粪”的本义,由此再引申出弃除之物“屎,大便”义,继而引申出“肥料”及“施肥,使肥沃”义,如此分析则“扫除――屎,大便――肥料――施肥,使肥沃”的词义派生源流一目了然。
再如多义词“年”,典籍中的词义主要有:(1)谷物成熟。《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孔安国《传》:“有丰年于此洛邑。”(2)时间单位,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诗・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3)年纪,岁数。《左传・襄公九年》:“晋侯以公晏于河上,问公年。”“问公年”即询问公之年纪。(4)岁月,泛指时间。《文选・曹植〈求自试表〉》:“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李善注:“傅武仲《与荆文姜书》曰:‘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时间单位”并非“年”的本义,但在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却成了“年”的常见词义。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我们已很难从“年”的楷书形体探究其本义了,而如果引入其古文字形体,则其词义的源流演变路径就较为清晰了。“年”甲骨文作■(合二八二四九),从禾、从人,以人载负禾谷表示谷物丰收之意;金文继承甲骨文形体作■(舀鼎),或于人上增一横为饰而成千形作■(番君召鼎);战国文字从人、从千形“年”字并存,如■(陶文)、■(楚简文),而从千形“年”字为《说文》篆文所本,《说文》:“■,谷熟也。从禾,千声。”可见“谷物成熟”是“年”的本义,《合》二八二一九:“辛巳受年。”谷物一般一年成熟一次,因而引申出年岁义。《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刑《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再由“年岁”义引申出“年纪,岁数”“岁月,泛指时间”等其他词义。如此,则“年”的上述四个词义之间的源流关系就较为清晰了:谷物成熟――时间单位――年纪,岁数――岁月,泛指时间。
汉字特殊的表意性使得汉字形体,特别是古文字形体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所记录的语词的词义,因而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充分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形体来探求词义的引申路径,将是传统训诂学中“形训”方法的成功实践,也将会极大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
二、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
“时代在发展,词义也就在不断变化。”[1]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一部分词的古义和今义是不同的,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成了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引入记录相关词语的古文字形体,分析它们的构形理据,则会有效地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这些词表义范畴的古今差异。
如词语“足”,表示人体器官古今有所不同。在现代汉语中,“足”一般为“脚”所代替,只在特定组合,如“足疗”“足球”等中出现,指人体踝骨以下的部分。“足”的这一词义出现较早。《左传・昭公七年》:“孟之足不良,能行。”《韩非子・外储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说文》:“足,人之足也,在下。”然“足”还用来表示人体下肢的总称。《六书故・人九》:“足,自股胫而下通谓之足,上象髁,下象跖。”可见上古“足”所指人体器官范围大、小不同,而演变至今则仅用来表示人之脚。为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足”的这种古今词义差异,可引入其古文字字形。古文字“足”与“疋”本一字,都为象形字,只因取象角度不同而分化。甲骨文作■(合二三六二三),金文作■(■师),正象人体下肢及脚之形。金文中出现了■(申簋)形,上部为口形,当为俯视人体腿部所得之形。杨树达:“股胫跟全部为足,足从者,象胫股周围之形。人体胫股在上,跟在下,依人所视,象胫股之当在上层,象跟之止当在下层。然文字之象形,但有平面,无立体,故止能以上止下表示也。”[2] (P.82 )可见古文字字形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足”的古今词义差异。
再如常用词“走”,其所表示的词义古今是有差异的。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一般用来表示步行,两互向前迈进;而在古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则表示跑义。词义经过了从“跑”到“步行”的古今演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走”的跑义,可以引入它的古文字形体,“走”字金文作■(休盘),从夭、从止,而“夭”字甲骨文已见,作■(合二七九三九),金文作■(夭觚),“象人摇摆双臂奔走之形,为走之初文。”[3] (P.755 )“走”上“夭”的形体非常形象地体现了其奔跑义。
汉语词汇系统表义的历时差异与词汇的演变一样,贯穿古今,而且表现在词义范围、轻重及褒贬色彩等诸多方面,但是不论如何,总会在这些语词的记录载体上留下蛛丝马迹,特别是在形体演变剧烈的古文字阶段,这种印迹更为清晰。要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异,相关古文字字形的引入非常重要。
注释:
①括弧中为甲骨文字形出处,“合一八一八一”表示该字形出自《甲骨文合集》第一八一八一片,下同。
参考文献:
[1]周玉秀.文言文词汇教学浅谈[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2).
汉字教育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网络资源 对外汉语教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38-02
1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
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外汉语成为了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虽然对外汉语仍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外汉语教学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蓬勃发展,就前辈们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并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理论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初期的没有教材,发展到现在拥有琳琅满目的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教材,也与学科建设者们的努力分不开。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还是依靠教师为媒介进行知识的传播。不论是孔子课堂还是各种对外汉语教学机构,都是教师结合书本,将所学知识按照自己的教学理论融会贯通,再灌输给学生,以讲授为主。而这恰恰难以把握住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虽然现在很多针对性较强的对外汉语教材已在国内外出版和发行,但是由于教学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仍难以满足汉语热的发展需求。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出现无疑给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提供了新路子。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也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2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绝大多数是外国人。我国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吸引了无数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然而,想要了解一国的文化,首先要从了解其语言文字开始。汉语由于其本身的固有属性,吓退了许多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外国人。很多人认为汉字复杂,难认难记,还有的人刚开始学习,就难过语音关,因此而放弃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学科必将采用新兴的教学方式。网络的出现给对外汉语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丰富的网络资源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1 网络视频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课堂上和教师面对面地沟通与互动,网络资源共享也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种新兴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在各大网站上均能找到有关对外汉语的教学视频,从初级到高级,从语音到汉字。有了这些视频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有的是教师上课的实时视频,也有的是纯粹的教学视频,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与需要有选择性地学习。
视频教学大大弥补了空间与时间上的不足。有的外国学习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亲身来中国体验汉语的学习过程,但通过视频的方式,学习者可以同样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取所需知识。同时,现如今很多对外汉语有关的教学视频是免费的,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成本。
网络视频只是其中一种方式,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也能给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在线学习通常是教师通过媒体网络聊天软件对学习者进行视频及语音的教学。这种方式比单纯观看视频更直观。学习者和教师只需要具备上网条件,摄像头、耳机、麦克风等简单设备随时可以进行沟通与学习。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能及时通过软件向教师求助,并得到解答。教师也可通过发电子邮件等方式,为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网络视频教学让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有了学习汉语的机会。除了受通讯影响比较大以外,这种方式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让更多汉语学习者受益。在有些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已经出现了在线教学业务,但显然还不够完善。应当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宣传,让在线汉语教学走向市场。
2.2 网络资源共享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对外汉语教学,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出现的相关资源也越来越多。网络利用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将对外汉语教学者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对外汉语界的学者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经验与疑问发表出来,并且很快会得到相关的答复,即使距离遥远,教师们也能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在研究过程中有疑问,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及前辈们的经验与教学资源。为了在论文撰写中找到有力的例证,电子图书馆功不可没。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自己,而网络是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电子书的下载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除了专业知识与理论的查询,在当今对外汉语教师备课过程中,更多教学素材的摄取也因网络的出现而更丰富多彩。除了单调的课本知识,大多数教师会选择利用各种软件进行课件制作。这也是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网上的资源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课本知识,做出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从而在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本身储备的教学资源有限,有了网络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源源不断地寻找最新的教学素材,如听力,阅读与书写,使教学内容不断充实。网络资源的一大优势就是更新速度快。由于语言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如今新词的出现及网络语言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教师可以在寻找素材的同时为学习者传播相关有利于学习的网络语言,从而改善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脱节的问题。
3 网络是一种学习手段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学习者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多媒体,将我国的文化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习者面前,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好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网络上通常是以视听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会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有的学生利用手机及电脑的便利,下载了很多汉语学习的应用软件,更有许多赶潮流的学生下载并注册了中国的网络通讯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随时和中国人交流,提高汉语水平。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展现出来,提高自己的信心,还会有很多好心的中国朋友对其错误给予纠正与指出,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现如今汉语水平考试HSK网考的推行也说明,网络是学习者的新兴途径。
3.1 汉语语音学习
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源可以进行汉语的语音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反复播放并且模仿汉语普通话语音,并且自觉纠正自己的发音。这对学习者的听力与发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习者在基本的语音练习过后,往往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段与视频。由于图片及声音的刺激更为直观,学习者能更好得理解所学内容。
3.2 汉语语法学习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掌握其语法的建构体系。在网络资源中,学习者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课件。语法可以通过媒体课件更加直观得表示出来。教师通常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也会将重点语法用不同的符号、公式及特殊方式表现出来。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网络有针对地下载学习工具书及各种资料,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语法。同时,在学习者上网搜索的过程中,会被正确的语法知识潜移默化,对有些学习者出现的语序问题及用词不当等问题有着良好的纠正作用,逐渐将错误的印象淡化。
3.3 汉语汉字及词汇学习
从网络中获取知识主要还是靠学习者的阅读,汉字当然是必过的一关。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掌握课外知识,学习者会在上网的过程中主动发现生词,积极进行查阅。通过上网搜索资源,学习者可以掌握一些课本上不会出现的新词。有的学习者虽然认识很多汉字,但不能很好地运用,究其原因就是实践太少。要想和中国人正常交流,将学会的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主要还是得靠学生自觉自主运用知识,而并非简单的识字。识字是学习的基础,认识汉字的目的就是为了阅读与运用。所以在网络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与词汇的用法。扩大词汇量,掌握潮流热词,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更牢固地掌握汉语。
4 网络对对外汉语教学市场的影响
现如今,国内的办公都已逐渐走向了自动化。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沟通方式。对外汉语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外国人自己“找上门来”,我们也应当走向世界去。通过网络论坛、微博、博客、即时聊天软件等工具,我们可以将对外汉语的优秀资源展示给想要学习中文,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学习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能只靠想象,靠听别人说中国文化有多诱人。据统计,在华的对外汉语学习者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学习者没有亲自来华学习的条件,而通过网络传播,将会对打开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市场十分有利。
有很多学习者正是通过网络寻找学习汉语的资源与方式,通过网络对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解及对比,进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如果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能主动通过网络开辟新市场,主动向外国人介绍自身优势,将会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来华或在线学习汉语,巩固我国与外国的外交关系,实现文化交流。如果能开发更多线上学习资源,更好地运用多媒体对课程进行完善,相信学习者将更有学习汉语的意愿。
5 结语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都将带给对外汉语教学不可小觑的影响。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都离不开网络的帮助。网络资源将为我们带来更广阔的对外汉语市场。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这将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巩固外交友谊及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汉字教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 韩国现当代教育思潮 冲突 统一
一、引言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几千年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不仅在中国一直得到继承与发扬,对世界各地的教育模式改革与教育思想发展也有很深远的借鉴作用。
韩国是一个受儒家影响颇深的国家,不管在教育理论还是课程设计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很深的影响。现今,韩国正处于一个教育改革期,我们更需要儒家思想中的精髓教育思想给予理论指导。孔子提出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正符合韩国教育模式改革的需求。因此,如何更好地把中国古代的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韩国教育模式改革融合,以孔子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对韩国教育模式进行更科学有效的改革,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二、国内(韩国)研究现状
韩国是一个受儒家影响非常深的国家,儒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在古代时期,韩国和中国关系密切,当时的中国无论在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都远远强于韩国,韩国一直向中国借鉴各方面先进经验,包括执政理念和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受到中国影响至深。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在中国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随着韩国和中国的密切来往,儒家思想慢慢深入到韩国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对韩国教育起到了根深蒂固的作用,逐渐成了韩国教育的理论基石。这种儒家思想何时开始传入韩国,现在很难有准确的说法。
很多韩国学者认为,卫满朝鲜,汉四郡时代,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已经开始悄悄进入了古代韩国,而到了三国时期,儒家思想在古代韩国都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影响。譬如,高句丽在小林兽王二年时正式建立“太学”,以教授儒教经典的“五经”为主,同时以《周礼》为理论依据,制订各种律令与社会统治体制。
儒家思想在韩国迅速发展时期是在伴随着程、朱性理学传入韩国后开始的,从高丽末期到整个朝鲜朝,韩国国内出现了很多派别各异的儒学大师,他们有着独特的理论观点,对儒学有不同的见解,不仅仅是一味继承前人的儒家思想,还有一些自己的独创心得,一些创新的理论,儒家思想在国内百花争放,发展尤其迅速,这个时期的发展,巩固了儒家传统思想在韩国的坚实地位。
现如今的韩国,儒家思想在我们生活中、学习教育、工作中如影随形。在生活中,家庭长幼尊卑,男尊女卑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无不一夹带很浓的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阶级关系中,对长辈的尊敬,对国家、家庭、对公司的忠诚,都在无时无刻地受到儒家“忠孝”思想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同样深入到韩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尤为明显的是,韩国至今还保留着一所以“儒家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学府,这个学府就是“成均馆大学”。这是一所明确提出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办学理念,以儒家精神作为学校发展宗旨,爱本学校的深奥理论和具体教学实践中,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民主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国家栋梁的教育方针。“儒学”被作为成均馆大学里必修的一门学科。儒学之所以在该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这么重要,是因为通过儒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东方人的人生观及思维结构,而且可以让他们领会到中国古代圣贤的生活态度,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能够在学习过程不断寻找本国民族主体发展及教育改革的契机。成均馆大学的儒学教育仅仅是韩国最明显的儒学教育,在整个韩国教育体系中,无不夹带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一些地方乡校,承担部分中小学学生中的“儒学教育”。此外,一些民间组织,如“儒道会”等组织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或培训课以宣传儒教思想。
现代韩国的儒学研究者追求的仅仅是想通过儒学教育,达到代表大韩民族传统文化的儒教复兴,却从未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儒学教育对韩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价值和意义,如韩国学者梁承武所提出的现代儒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儒家的体系化;二是寻求方法论上的现代化;三是儒家的大众化;四是儒家的组织化。这些理论上只是强调片面研究儒家思想,仅仅是想通过寻求现代化宣传方式,使得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大众化、普遍化,通过重新组织的方式,让儒学重新成为现代韩国社会的儒教,仅仅让儒家思想学派成为韩国复古的儒教而已。正因为大家如此片面地理解,使得儒家思想在韩国教育中变得过于枯燥,太过形式,没有内容精髓,使得在韩国主要大学中,儒学由于其枯燥的内容、单一形式而变成一个冷门的学科,逐渐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在现代商业化社会里艰难挣扎着。即使有一部分韩国学者为了儒家思想能在韩国复兴,呼吁寻求新的现代化宣传方式,然而这种单一的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在大众中很难起到任何效果,这些现象已经开始引起了不少儒学研究者的注意与反思。
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实现韩国儒学现代化才能真正适应现代化的需求,才能够引起韩国社会整体的共鸣,才能使得儒家在韩国蓬勃发展。所谓的韩国儒学现代化是指利用曾经代表大韩民族精神的儒学的精髓能够为今天的大韩民族重新塑造新的代表现代化的大韩民族精神,并以之为精神支柱和价值观解决现代韩国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政治、社会问题。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儒家极力提倡的“为国尽忠,为亲尽孝”的忠孝思想,对当代韩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儒家的教育理念对现今韩国教育模式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如何利用儒家的教育精髓为指导基础,实现韩国教育模式改革,反之使得该教育模式不仅变成更符合儒学教育发展的模式,更符合和现代国际化发展需求,这将是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三、冲突
1.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目的上存在一定冲突。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上层社会精英、管理者,以后的任务是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培养政府官员;韩国当代社会,从政只不过是多种行业中的一种选择而已,相对于孔子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韩国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各种技术类、管理类人才,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的需求。
2.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内容的部分环节存在分歧。
孔子认为作为一名学生,首要任务是遵守和做好传统的道德原则,课余时间若是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学习文化课程。孔子重视德育的教育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那个时代,他提出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把教学重点放在社会管理事务上,相反的,却不重视对基层劳动,如何提高生产速度,如何改变生产工具,增加农作物产量等农学科目的教育课程。与之不同的是,当今的韩国教育不仅要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要将涉及生产技术,生产活动的农学、工学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另外,现代韩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在教学内容中积极引入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技术学科门类,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育体综合素质的发展。这些都反映出现韩国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与孔子时期的教育内容存在较大分歧。
3.孔子与现代韩国在教育方法的部分环节上存在一定冲突。
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确实提出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些方法还在被教育所采用,但是孔子在教导学生的方法上却是过于强调尊卑关系,认为老师的地位要高于学生,在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上,也是过于简单,过于强调教与学的关系,只是简单地训诫,没有对知识点深入地讲解和解释内在含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明白时,他更多地希望学生能记住和接受这个知识,而不是让学生理解它。孔子对师生关系是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和教学方法上的单向教学,现代韩国教育不仅是提倡师生关系的平等,而且鼓励学生对有疑问的知识点提出见解,师生是互动关系,对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详细、深入,让学生在理解中记住知识点,提倡的是互动教学、民主教学的理念,提倡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这些环节上都与孔子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
四、统一
儒教对韩国影响由古至今从未断过,现代韩国也是不例外,在生产、生活、教育中,随处可见儒教思想的影子。就如现代韩国政府为了社会的稳定繁荣就积极鼓励儒教思想教育,强调儒教思想在韩国的重要性,当今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是中国提出来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在社会和谐人际关系中仍然继承、发扬和转化“五伦”思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现阶段,重点建设“八德”中的“三德”:忠、孝、礼,特别是“忠孝”思想。对韩国来说,孔子的精神是一直在伴随着人们生活、学习、社会活动中,比如和别人见面时应该鞠躬,在长辈面前喝酒时应略微侧身,结婚时新郎新妇应跪拜父母,奉茶……作为长辈,如果晚辈不听话,和长辈顶嘴,就可以打晚辈。老师可以因为学生不鞠躬、不认真上课用尺打学生的手掌。这些种种行为的教育思想基础都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统一的。
在韩国儒家思想已成为维持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黏合剂,以此为基础更多地融入先进的民主思想和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儒教俨然成为大韩民族精神的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服务于某个时期的社会制度或伦理规范的制定,而且更大的作用是通过夹带着传统社会形成于大韩民族的意识,能够体现出本族文化的创造性源泉。在韩国民族的教育领域里,儒教一直作为韩国社会教育的思想基石,在引导韩国教育,社会关系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因此,儒家思想在韩国社会、教育界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是任何其他思想都无法替代的,这说明现在的韩国教育思想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统一的。
五、结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代表神秘而充满智慧的东方教育文化思想,带有国际性的、时代性的鲜明特点,但是我们不应一味地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客观地吸收孔子的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符合韩国当地文化背景和时代需求,能使之对韩国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设计有重要积极的作用。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察觉到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人类有着许多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变化程度微乎其微。无论社会进步,还是落后,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商业化的社会里,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仍然适用于当今社会,这些价值观念是无国界性、跨时代的,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的,不仅适合于过去,而且可给今天和未来给予重要的指导与启示。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程昌明译注.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出版,1985.
[3]王兴.论语・仁者的教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二)论文类
[1]冯增铨.对中国大陆40年来研究孔子情况的回想.孔子研究,1991.4.
[2]柯虎.近十年福建学者孔子研究略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3]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孔子研究,2007.123.
[4]钱淼华,门薇薇.孔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5]王炳照.试论孔子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2.
[6]林有祥.孔子教育思想微探.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0.3.
汉字教育的意义范文5
前人已对韩国留学生的“把”字句习得展开了一些研究。例如,林载浩(2001)曾针对韩国学生习得“把”字句的情况做了初步考察,并作了偏误分析。李宝贵(2004)也对韩国留学生的“把”字句做了偏误分析。金道荣(2010)则通过对韩国学生的实证调查,结合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对阿尔泰语法背景下的汉语“把”字句偏误生成机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这些成果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仍然需要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展开更多的研究。
本文利用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将其中收集的韩国学生的255条“把”字句偏误进行分类和定量分析,并讨论产生偏误的原因。
二、“把”字句偏误的分类和统计
本文首先把255条偏误句分为“把”字的“当用而不用”“不当用而用”和“其他”三大类,并得到其总体情况(见表1)。
表1: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总体情况表
类型 数量 比例(%)
当用而不用“把” 80 31.4
不当用而用“把” 70 27.4
其他* 105 41.2
总数 255 100
(*这一类指用了“把”字句,但出现语序不符合规范、遗漏必要成分等情况。)
从表1可见,当用而不用“把”的偏误比例高达31.4%,不当用而用“把”的比例有27.4%,这两类偏误的比例(58.8%)占了全部偏误句的一半以上。由此可以看出,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把”字句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把”,什么时候不该用“把”。这应该是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把”字句时的普遍问题。
在第一次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对255个偏误句进行了再次分类,分为补语偏误、谓语偏误、宾语偏误、状语偏误、单纯缺“把”句、“让”“使”误用为“把”等六种偏误类型。
1.补语偏误:主要体现在动词后缺少相应的补语成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把光杆动词的偏误也归于这一类。如:
(1)我也[C]是想,怎么把病人{CC治人}杀呢{CJba}?
(2)一个最亲的最爱的人在他[C]身旁十分痛苦地喊叫或要求把他杀{CJba}。
2.谓语偏误:主要是用了不能充当“把”字句谓语的动词或是缺少谓语动词。如:
(3)我叫×××,今年把大学毕[C]业了{CJba}。
(4)那天开始我把书朋友{CJba}。
3.宾语偏误:多体现在缺少宾语或宾语是不确定的成分。
(5)都变成推{CC托}给别人做{CC作}事的人了{CJba}。
(6)人在生活中会遇[B曹]到困难,那时候有的人把困难{CC难[B观]}克服下来{CJba},另外一些人并不克服,甚至弄成自杀或走不好的路。
4.状语偏误:主要是出现在否定动词、能愿动词位置的错误。如:
(7)我们把这个问题不应该轻视{CJba}。
(8)把抽完的烟不要扔在路上{CJba}。
5.单纯缺“把”。如:
(9)我呢,[BC]过得很好,交了好多朋友,而且{CC2而}自己照顾得很好{CJba}。
(10)还有汽车的喇叭声,随时行路人吓[B下]一跳特别是小孩子{CJba}。
6.“让”“使”误用为“把”。如:
(11)同样,个人也通过这种人生的困难,更多地{CC的}训炼自己,把自己成为坚强的一个人{CJba}。
(12)在这样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你们把我留学到中国了{CJba}。
对上述六种类型的偏误统计见表2。
表2: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类型统计表
偏误类型 数量 比例(%)
补语偏误 49 19.2
谓语偏误 54 21.2
宾语偏误 19 7.5
状语偏误 35 13.7
单纯缺“把” 33 12.9
“让”“使”误用为“把 ” 33 12.9
无法分类 32 12.6
总数 255 100
由表2可见,谓语偏误和补语偏误出现的比例是最大的,两者占了全部偏误的40%以上。
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韩国留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主要出现的是谓语和补语偏误。
我们根据“把”字句不同句式,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句式分类,以便探求韩国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出现最多的偏误句式,也就是最难习得的句式。
李英、邓小宁(2005)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把”字句总结划分为15种句式,本文以此为基础,统计255个偏误句在每种句式中出现的比例,并和针对母语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吕文华,2008)进行对照,以找出母语者中使用最频繁而学习者中偏误也是最多的“把”字句句式(见表3)。
表3:汉语母语者“把”字句句式使用频率和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句式偏误频率对照表
句式 吕文华(2008)(%) 本文(%)
1. S +把 + N1 + V 在/给/到/向 + N2 27.8 22
2. S +把 + N1 + V 成/作 + N2 6.3 25
3. S +把 + N + V (一/了) V 2.7 0.7
4. S +把 + N + V 了/着 3.8 2.3
5. S +把 + N1 + V + N2 3.1 2.7
6. S +把 + N + V +时量补语 1.1* 0
7. S +把 + N + V +动量补语 0.7
8. S +把 + N + V +结果补语 23.3 7.8
9. S +把 + N + V +趋向补语 19.9 7.4
10. S +把 + N + V +状态补语 3.5* 1.6
11. S +把 + N + V +程度补语 1.6
12. S +把 + N +给 + V +其他成分(多表示不如意) 1.1 0
13. S +把 + N +一 V 2.8 0
14. S +把 + N +(A =动词前的修饰语) 1.4 4.7
15. S +把 + N + V 1.5 38
*李英、邓小宁(2005)的第6、7类和第10、11类在吕文华(2008)中各归为一类。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母语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在韩国留学生中出现的偏误也较多,例如,句式1、2、8、9是母语者中出现最多的“把”字句,使用比例高达77%,也是韩国留学生中出现偏误较多的四种句式,比例高达62%。
值得注意的是,句式15在母语者中仅占1.5%,而韩国留学生出现偏误的竟占38%,远远领先于其他句式的偏误。我们推测,这是由于韩国学生对动词不加考虑直接用于“把”字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母语语序的影响。这一点下文还要详细分析。
三、偏误原因分析
对韩国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出现的原因,我们认为可以从学习策略的角度加以分析,包括补偿策略、泛化策略和回避策略等三个方面。
(一)补偿策略
补偿策略是指学习者借用母语的某个语法手段来帮助目的语的产出,一般表现为母语迁移。
1.韩语语序迁移
偏误分析研究早已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地方有时反而更容易产生偏误。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动词的后面。但在“把”字句中,宾语的相对位置却是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从“把”字句的形式上来看,就显得和韩语的语序相同,而且“把”后的宾语和韩语的宾格名词也有一定对应关系,韩国学生就容易按照母语的语序,不顾“把”字句的限制条件,简单加上一个“把”字,以为这就是“把”字句了,因而经常出现“S+把+O+V”这样的句式。这也是上文提到为什么句式15的偏误出现比例最高的原因。如:
(13)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把死选择的原因{CJba}。
2.及物和不及物动词的划分不同
汉语和韩语中对及物和不及物动词的划分并不是对应的。韩语中表示存在、思考、所有等非动作性动词是及物动词,可以直接带宾语,而汉语中却不是。汉语“把”字句中的及物动词只是对应于韩语中动作性较强的动词,并且对宾语有处置义,这样的动词才可以进入“把”字句。由于韩国学生很难判断到底哪些汉语动词是及物的、哪些算不及物的,就以韩语的划分标准来使用汉语的动词,因此造成大量的谓语偏误。
(14)因为你们在世界上最了解我,把我心里所想的一切也都知道{CJba}。
3.韩语没有补语
“把”字句的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动词后常有别的成分,比较典型的用法是加上表结果、趋向等的补语。但在韩语中,动词位于句子的末尾,后面不可能再出现补语。韩语的状语可以表示汉语补语所表达的意思,并且都位于谓语动词之前,是S+O+()+V的语序。这样一来,韩国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如含有对动词的修饰成分,就会采用状语形式,而不采用补语形式,由此造成偏误。例如:
(15)我愿意的工作就是导游,所以您公司[B可]把我招聘的话,你们[C]公司也是有利的{CJba}。
(二)泛化策略
“泛化”就是把目的语的一种语法规则无限扩大,用到其它不适合的句式中。韩国留学生大多是已经形成了一定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成年人。成年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善于对事物进行总结概括,表现在语言学习上,则是会总结出一套语言规则加以运用。由于学生自己总结的规则不完全正确,或将老师讲授的某些语法规则进行类推和泛用,无形中扩大了使用范围。
1.否定句式的泛化
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韩国留学生首先习得“否定词+动词”这一汉语否定句的基本语序,然后会把这个规则泛化到“把”字否定句中,造成了否定词的位置偏误。
(16)把抽完的烟不要扔在路上{CJba}。
2.动词功能的泛化
学生“把”字句习得中的谓语偏误,主要是误用了不适用于“把”字句的谓语动词。根据限制条件,“把”字句中不能用不及物动词、能愿动词、关系动词、一般心理动词、存现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等作谓语,而学生往往会使用这些动词做“把”字句的谓语,导致出现病句。这是因为学生将“‘把’字句由动词构成”这一认知泛化类推到所有的动词。
(17)我觉的困难和挫折是把年轻人成为强者{CJba},所以我认为{CC以为}困难和挫折是所有的年轻人一定要经历{CC经验}的重要的事情。
这是由于学生把“成为”误认为与“作为”是同样的类型,从而产生偏误。
3.回避策略
回避策略是指学生在使用目的语的过程中,因为对某一语音、某一词语或某一句式把握不准,害怕出错而采取的一种“避繁就简、避难就易、避新就旧”的消极措施。回避策略的采用与学习者的个性有关,包括学习者个体的个性和学习者所属民族的个性。一般认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的东亚人总体都是偏向内敛的性格,面子观较强,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更多地采用回避策略。上文统计中所发现的大量当用而不用“把”的偏误,正是韩国留学生回避使用“把”字句的反映。
(18)现代人们追求的跟以前不太一样,就是健康放在第一{CJba}。
对这种回避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在教学中也曾询问韩国学生,他们的回应是,“把”字句太难了,不知道用了对不对,所以干脆都不用。
金道荣(2010)在针对韩国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把”字句偏误中,“泛用”占75.75%,而“回避”只占2.99%,微乎其微,因而认为“回避说”根据不足。然而,在本文的统计中,我们发现当用而不用“把”的比例高达31.4%,高于不当用而用“把”的比例(27.4%),是韩国留学生“把”字句习得的最大问题。所以,关于韩国留学生的回避问题,我们认为还得重新考虑,并予以足够重视。
四、讨论及教学建议
二语学习者在向目的语靠近的过程中,偏误的出现是无可避免的。学习者学语的规则、利用已知规则来交际、出现偏误、得到纠正并最终习得,这是每一个学习者的必经过程。
我们认为,韩国留学生的“把”字句偏误,反映了他们在习得过程中所采用的补偿、泛化、回避等学习策略。其中的补偿、泛化等策略属于比较积极的策略,可以使学生在犯错误中进步;而回避则是一种消极策略,无疑将妨碍学生的进步。
根据本文的研究,回避是韩国学生“把”字句习得的最大问题。因此,在教学对策上,教师有必要对学生“把”字句的使用采取鼓励的态度。
首先,教师应该区别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偏误。对那些出现概率大的偏误,如上文提到的“把”字句的1、2、8、9这4个句式,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并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一些小概率偏误的出现,教师应该适当容忍,不必“逢错必纠”。否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用就错”的感觉,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不如不用”的想法,导致回避。
其次,教师应该多采用隐性教学法。Ellis(2003)曾提出,最佳的教学方式就是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教学的策略性在于根据学生和所教语法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周殿军,2009)。“把”字句是汉语的常用句式之一,任何一个汉语母语者都能运用自如。但它恰恰又是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在于其复杂性。对于“把”字句的使用范围和限制条件,目前学术界仍然是众说纷纭。教科书虽然归纳了4项特点或限制条件,却仍免不了“一般”“常常”“比较少见”“有时候”等等模糊表述。即使学生把这些条件背得滚瓜烂熟,也是很难掌握的。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师努力地进行讲解,试图把“把”字句的用法讲清楚,但学生可能还是一头雾水,或者似乎听懂了,但还是不会用,因而在汉语交际中仍然予以回避。这就意味着,仅仅依靠课堂的显性教学其实很难奏效。因此,教师应从语言习得规律出发,多采用有利于学生内化汉语规则的隐性教学法,如“交际教学法”“支架式教学”等。
汉字教育的意义范文6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沈云诉王雪霞房屋产权纠纷案的请示”收悉。经研究,我们认为,根据1984年余性本、王雪霞等人共同签署的“房屋分割协议书”的约定,双方当事人所争议的房屋应属王雪霞及余学强等六个子女共有。王雪霞事先未经全体共有人的同意,私自向沈云抵押、出卖房屋,侵犯了其他共有人的权益,而且双方当事人的抵押、买卖房屋行为又均未按照我国的房屋管理规定进行,也未得到房屋主管部门的认可。因此,应认定沈云与王雪霞的房屋抵押、买卖交易行为无效。对沈云提出的确认房屋产权的请求不予支持,王雪霞应返还沈云的钱款,由此造成的损失应根据双方的责任相应承担。
以上意见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