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观的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矛盾观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矛盾观的知识

矛盾观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课堂秩序 矛盾处理

一、课堂活跃和课堂混乱的区别只在一线之间

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必然会带来课堂秩序的混乱,但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确实会影响到课堂秩序,课堂秩序一旦出现问题,教师自然不能坐视不管,必然要对课堂秩序进行管理和维持,这样就会打断正常的教学。虽然维持课堂秩序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以现有的课时来看,确实经不起这样反复的打断,如果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每次都停止讲课对课堂秩序进行管理,就很可能面对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所以在很多时候,教师选择的是“小乱不管,大乱则罚”的方式,即课堂产生不严重、不影响课堂教学和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小骚动便不加以管理,听之任之;课堂产生较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混乱时,就处罚其中的部分学生,从而起到维持课堂秩序的目的。

在这种“管也不是,不管更不是”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教师宁愿牺牲自己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因为在教师们看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无非是为了吸引一部分在课堂上不能够专心听课的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因为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而导致了课堂秩序的混乱,就会影响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听课效率,其中更多的是本来可以对教学内容集中注意的学生,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教师们并不是不会、不能使用多种形式教学,而是不敢。

课堂活跃和课堂混乱的区别只在一线之间,如何把握这样的一个“度”,则是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问题。教师需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所选用的素材应该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尽可能少地引起学生的讨论和遐想。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来自于对于成年人的模仿和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所持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如果严肃而认真,就会给学生以一种“不怒而威”的感觉,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这样也能以自身的行为和表现告诉学生,对待科学要持严谨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如果是随便的,那么整个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松散[1]。

初中生处在一个非常感性化的阶段,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能够理解学习对于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个时期,学生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不仅会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喜爱,与此同时,他所教授的科目也会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学生在这门课上会表现出极强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同时也会很有表现欲,期待教师的赞扬,这种情绪对于学习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2]。成为一个有魅力、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要求不仅在课上下工夫,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爱听;在课外管理学生、处理问题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能接受能理解能改正。然而现在的很多教师认为管理学生和处理问题是班主任的工作,作为任课老师只要把课上好,其他的都不用插手。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在这门课上出现的状况和产生的问题就应该由任课老师客观地评价和合理地解决,不分青红皂白就交由班主任处理,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粗暴简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3]。

二、任课老师需要处理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是教师必修的功课,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四五十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关在一间教室里,想要做到绝对的安静是不可能的,出现一些骚动和混乱也是不可避免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的处理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大多数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呵斥那个引起骚动或者是表现得比较过分的学生,视情节轻重勒令其写检查或是罚站,也有直接告知班主任的。这种做法很多时候严重地损害了学生了自尊,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类批评就无所谓了,还会产生一种逆反情绪,故意的在课堂上引起一些混乱,向教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一种挑衅。对课堂秩序的管理是展现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的,掌握好方式方法,处理得漂亮,就能受到平时很难获得的钦佩。在这种时候教师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怒气冲冲地表达会被学生看成没有内涵和修养,对于学生的一些小错误要指出不能呵斥,要表现出一种成年人的理智和大度。而对于学生的一些原则性的错误,首先要终止这种错误,在课上进行简短的否定和批评,使其他学生对这种错误提起重视。同时也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严厉的批评,可以在课下向其了解这种错误的成因,指出他的错误,并提出改正,这时切记要就事论事不能就事论人,尤其不能翻旧账,把其以前的错误一一数落一遍,这样反而会削弱此次教育的效果。

其次是作业。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加强和巩固,是整个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教师考查学生课堂掌握情况的方式。然而,所谓家庭作业自然不是在学校完成的,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觉完成和家长的监督,对于家长监督力较弱、学生自觉性也较差的家庭来说,家庭作业就很难有收效了,而且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对于物理学科而言,作业是对学生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练习,是为了达到质变的量变积累,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学生不能认真地完成作业,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就不真实,教师就不能根据作业的情况再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正,就无法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作业马虎的学生对学科的熟悉度和熟练程度也不高,使得其基础很难牢固,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产生一些困难。学生的作业态度欠佳几乎是每个教师都有的烦恼。同样的,教师们在处理作业的问题时所采用的态度也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无非是批评、罚抄之类,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不能或者不愿认真完成作业的原因,向学生说明作业的作用,对于学生完成作业态度较差的情况应该分析他的成因,不能盲目地责骂,就物理学科来说罚抄是没有效果的,不如让学生认真地把作业再做一遍,如果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此时进行单独的辅导,而对那些学习上没有太大困难,仅是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可以与家长联系,不是要求家长进行所谓的“严加管教”,而是要家校配合,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最后是考试。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都比学生的水平要高些。所以在教师看来,多数时候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是不理想的,尤其在看到自己反复强调的问题还是不能为学生所掌握的时候,第一感觉肯定是气愤和失望。这时,很多教师就会就着这种情绪训斥学生,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不够理智和冷静的表现。教师在分析试卷之前首先要冷静下来,客观而理智地分析班级学生的情况,再对试卷进行分析,两者相结合,得出对于此次考试的合理评价,并把这个结果告诉学生,教师与学生同时找原因,并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怎样才能进步。教师要勇于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把责任一味地推给学生,这样的自省也是对于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教育,同时也能教会学生,在这样一个合作的社会要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也不能回避,在给予批评提出意见的同时,也要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这样能够为其他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同时还能对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起到促进作用,而集体的大范围的批评就如同将所有学生一棍子打死,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打击到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削弱其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姚本先主编.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乔际平主编.物理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矛盾观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建设工程管理;招标投标制度

1 施工招投标制度的发展形成及常用的施工评标办法

我国把整个招标投标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招标投标制度初步建立。八十年代,我国招标投标经历了试行——推广——兴起的发展过程,招标投标主要侧重在宣传和实践,还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探索。在该阶段,招标投标很大程度上还流于形式,招标的公正性得不到有效监督,工程大多形成私下交易,暗箱操作,缺乏公开公平竞争。

第二阶段:招标投标制度规范发展。九十年代初期到中后期,全国各地普遍加强对招标投标的管理和规范工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法规和规章,招标方式已经从以议标为主转变到以邀请招标为主,这一阶段是我国招标投标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阶段,招标投标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的招标投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为完善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招标投标制度不断完善。随着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全国各地开始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标。《招标投标法》根据我国投资主体的特点已明确规定我国的招标方式不再包括议标方式,这是个重大的转变,它标志着我国的招标投标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在建筑市场交易中,广泛采用招标投标制。而“合理最低价中标法”则是最被经常采用的评标办法。“合理最低价中标法”是指投标人的投标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后报价最低者中标的评定标方法,这种做法是标招人不编制标底,不设投标报价有效幅度,投标人根据招标文件规定自主报价的招标方式。理论上讲这种方式的优点简单易行,节省投资,评标容易。但是该种评标办法所带来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一般情况下,评标委员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看完较为“合理”的那一部分技术标,仅仅是把商务标中的投标价格进行比对换算就推荐报价较低的投标单位为中标单位。中标单位所报的低价应该是依据自己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掌握的市场信息来确定的投标报价,但实际上是恶意报低价为谋取中标,中标后中标单位在与建设单位签订合法有效的施工合同后进场施工。诚然,低价中标的施工单位是不会按部就班的按要求进行施工的,这就带来了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

2 现场施工阶段建设工程管理涵盖的内容

现场施工阶段建设工程管理主要是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自己对建设工程项目在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投资及合同等方面的控制与管理工作。

3 低价中标与现场工程管理的矛盾

首先是低价中标与施工单位内部的管理的矛盾。施工单位在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后,致力于项目的开工准备,一方面是从劳务分包上来考虑如何能以低价取得劳务分包队伍,当然,我们知道,低廉的劳务作业人员不是业务水平不高,就是在工作中不能认真作业;另一方面,施工单位会从采购的原材料、构配件及设备中下功夫,往往是物不美价廉;再一方面,施工管理人员的队伍也会大大缩减,基本上是一人身兼数职。上述因素会造成工程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必要时的返工重做会使施工单位本身就捉襟见绌的低价雪上加霜;也会由于身兼数职管理人员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完成现场的施工安排,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政府职能部门的横向沟通工作,从而给项目的顺利开展埋下种种障碍。投标时项目的第一负责人项目经理往往也是由于价格的原因,不能使投标时的有丰富现场管理工作项目经理到位负责管理,此时现场的主管是被公司授权的在现场如何通过工程变更来增加工程造价的代言人。“低价中标,高价结算”是公司的最高指示。

其次是低价中标与监理单位管理的矛盾。监理单位本与施工单位没有合同关系,而是在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签署的施工合同中及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签署的监理委托合同中明确了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工作。现场成立的项目监理部代表监理单位在现场行使监理合同所赋予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项目监理组织结构由项目监理部的第一责任人是总监理工程师、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及监理员组成。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人员的一人多职现象,造成现场派驻的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多人领导一人的情况,由此,监理单位也会直接派出一人对一人的监理工作模式,大大降低了现场监理工作的成效,该发现的问题不能暴露,问题积少成多时,较大的质量问题及安全隐患就不得不面对。此时,也只有通过设计变更来调整使用功能或者降低标准使用,以此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从另外角度分析,即便监理单位的现场监理管理人员不少,施工单位的施工过程监理人员也同样是进行抽检,也不能把整个现场都给看全了,关键还是需要施工单位的投入及自检,在施工单位的既得利益没有满足的情况下,依靠有限的监理管理人员监督也是不能把工程做好的。

再次是低价中标与建设单位管理的矛盾。建设单位通过招标选择的中标施工单位,不仅是遵从法律法规的表现,也是想通过招标这个途径选择一家质优价廉的好单位。由于施工单位低价中标,后续的施工风险迫使他必须通过工程变更来调整在投标时的劣势。现实工作中建设单位不可能每一样工作都面面俱到能完全达到施工单位开展工作条件的,此时的施工单位总是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迟工作的进展,在此中间努力找出工程变更的由头,建设单位往往希望通过最有效的手段延缓工程款支付,这样反而使工程的进展更加慢下来,建设单位的进度预期目标更加不能实现。建设单位为了是工程顺利开展,不得不屈服,在违心的情况下签署材料的变更、施工方法的变更及工艺的调整等,当然还要考虑变更的造价不能突破工程的概算造价等相关指标,建设单位整个计划被打乱,疲于应付这些原本在招标时就可以避免的“乱事”。

矛盾观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知识;高效课堂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作者:宝力高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满顿.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矛盾观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学校德育体系;矛盾分析;功能限定;价值导引;幸福目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0-0010-03

当前学校德育研究,亟待突破“问题—对策”的简单思路,深入分析学校德育的矛盾是一种更好的选择。进行矛盾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明确学校德育问题的实质。许多看似不同的问题其实是同一矛盾的不同表现,把握矛盾能够使我们避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正确途径。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与动力,洞悉矛盾能够使我们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盲目。

杜时忠教授曾指出当前学校德育面临“十大矛盾”,对学校德育矛盾作了全面的分析[1]。此分析的不足在于,一是矛盾太多,难以把握主要矛盾,二是分析欠深入,仍然是就问题谈矛盾。深入分析学校德育矛盾,要回归到学校教育本质。就本质而言,学校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矛盾,从社会的角度讲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与人的素质发展可能的矛盾,从个人的角度讲是个人发展的主观愿望、努力与社会所能提供的客观条件、支持的矛盾。结合时代背景,这一根本矛盾在作为学校教育组成之一的学校德育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知识授受”的功能限定与“品德培养”的功能期望的矛盾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功能期望,然而学校的实际功能如何,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要求,则受到学校的组织特性制约。学校,就其组织特性而言,更适宜“知识授受”而不适合“品德培养”。一方面,学校教育从其产生、发展来看就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学校教育则在文字发明之后才出现。文字是知识的载体,它使得知识能够以脱离个体经验的形式存在,也使得学校教育这种专门的教育活动成为可能;近代以来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要求更多的人掌握和运用知识,学校教育因此扩大和普及开来;当前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降临,更加凸显了知识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学校的组织结构也是应传播知识的要求而构建的。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在知识授受上的高效受到一致的肯定,但在品德培养上的评价却莫衷一是。知识可以是由师到生的单向传递,而道德却要基于人际之间的互动和对话,而班级授课这种组织形式是不利于,至少是不适宜互动和对话的。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类主要成员。学校对于教师而言是工作单位,教师在为人师表的同时也需要通过这一劳动获得合理报酬;学校对于学生来说是接受教育的场所,学生应该遵从社会的要求来发展自我。学校的组织性质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并不相同[2],因此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要求不可能一致。学校组织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存在着内在矛盾,这种矛盾必然削弱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

近代以来学校教育大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学校教育以“教育专业化”为名,侵占和接管了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职责。[3]这一方面造成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衰落,另一方面也让学校教育背负上沉重的负担。学校教育必须完成其不适宜的,原本主要由家庭和社会承担的德育职能。但这并不是说,学校不能培养品德,关键在于明确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能够做到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教育长于知识授受,因此对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道德规范,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道德情感、道德实践等不擅长的方面,学校教育切忌强力而为。学校生活只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学校德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学校之外的家庭、社会生活服务。虽然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模拟”家庭、社会生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但它不可能替代家庭、社会生活,在真实的家庭、社会生活中自然的道德实践和品德发展才是最本真的德育。学校德育要做的和所能做的,就是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和帮助家庭、社会德育的重建、复兴、深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及尽己所能整合各方对学生的德育影响。

二、“价值多元”的社会趋势与“价值一元”的教育导引的矛盾

学校是社会中承担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职能的正规机构,学校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认同社会的基本理念,因此作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学校德育所秉持的价值观只可能是一元的,即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价值多元”。社会民主开放程度的增加、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多变、独立个性的多样展现等等,都使得多种异质价值观的共存成为可能。同时“价值多元”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是必须的,它能够充分保障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动力、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对比前述两个方面,似乎是社会对学校德育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要求,着实令学校德育有些无所适从。这种困惑在今天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在欢呼个性自由发展的同时始终担心主流价值的消解与失落。这种焦虑使得学校德育改革常常裹足不前。

为了澄清这一困惑,首先必须明确两点:第一,价值多元是多种价值观有序地和谐共存,而非无序地混乱冲突,其中社会主流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价值观起着引导、协调的作用,而其他各种价值观围绕着主流价值观,是主流价值观的延伸和具体化。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主导与被主导、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在一元基础上促进多元发展,在多元发展中凸显一元主导。二者作用的层次不同,实则不存在必然的矛盾。[4]第二,今天的中国社会并非已经处于价值多元的状态,而是在向价值多元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存在多种价值观,但这些价值观尚未形成一个合理的秩序和稳定的结构。[5]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合理的价值秩序的建构,需要突出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这就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进程中,应该也必须发挥重要的建构作用。一方面学校德育内容应该更加“兼收并蓄”,吸纳社会各种合理的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地位是在与其他价值观的相互作用中确立的。学校德育要摒弃不必要的价值焦虑,树立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合理性、先进性,必然会在各种价值观中居于主流地位,发挥强大的导引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德育方式应该从传统的思想灌输转变为思维导引,促进学生从“学会行动”转变为“学会选择”,达成广泛的价值共识。一种价值观既包括若干价值观念,对应具体的可能行为,也包含某种价值思维,用以调整各种价值关系。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体现在以其价值思维来统领和整合其他各种价值观,在面对价值矛盾和冲突时指导人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而不在于用自身具体的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价值观念,限制人的合理行动和创造力的发挥。

三、学校教育的局部性、短期性与道德效应的全局性、长期性的矛盾

教育是人生的奠基。人们总是希望学校能够为学生全面适应社会和长远的终身发展作好准备,但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总是局部的、短期的,局限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空中。这种矛盾在学校德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6]学校德育不同于智育。学校智育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并在内部通过考试等手段来检验。学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智育其实是一种“自证预言”,其效果好不言而喻。而学校德育传播的道德规范,提倡的道德行为,只能在学校内部实践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是为学校之外的社会生活服务,加之今天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其效果不确定甚至是不尽如人意也是可想而知的。从基础教育的“双基”,到高等教育的“专业”,再到进入社会的“职前培训”“在职提高”“继续教育”等,智育在学校和社会之间以及继后的发展中有着明显的过渡、衔接和递进的程序,而德育相应的程序却并不清晰,其提升进化的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从童年到成年,人的生活其实是一个从单纯到复杂、由幻想而现实的过程。伴随着学生的长大,学校德育则是以越来越抽象的道德规范、越来越高贵的道德理想、越来越纯洁的道德信仰来要求学生,无怪遭致“脱离生活”的诟责,也使得这些规范、理想、信仰孤悬于道德生活的苍穹中,徒然与人可望不可及之感。

学校德育的影响要扩散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认识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改变对学校德育实效的那种不合理的苛求。我们今天认识德育实效,不是从学校德育自身未来的、长期的效果来看,而是以社会急剧转型期出现的道德问题来指责学校德育的不力。这种要求不可能即时地解决现实问题,能否有助于问题的未来解决也未定,更有可能干扰当下学校德育的正常进行。我们应该把学校德育的重点从提高所谓的德育实效,转变到对德育合乎教育规律、合乎学生发展的自身优化上来,从一味追求德育的间接社会效益,转变到强调德育的直接效果上来。如何衡量学校德育的直接效果呢?不是看其是否为学生成年以后的生活作好了准备,而是要关注学生当下生活的质量,即学校生活本身是否幸福。幸福是生活的内在目的,不存在于生活之外,我们不能为了将来某种不确定的幸福而放弃今天的幸福。我们面对学生,不知道他们以后能否幸福,只能努力让他们当下生活得幸福。一个人现在生活得幸福,那么他今后必然追求延续幸福;一个人现在生活得不幸,即使他将来能够得到幸福,之前的遗憾也永远无法弥补。道德是关于幸福生活的道理,学校德育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47-50.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51-256.

[3]杜时忠,卢旭.转型期的教育崇拜:困惑、释疑、求解[J].探索与争鸣,2008(7):43-47.

[4]杜时忠,卢旭.多元化背景下的德育课程建设[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5-25.

矛盾观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物理课堂;矛盾情境;矛盾冲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已经从传统的教学知识传授者变为指引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过去教师的角色是“演员”,学生的角色是“观众”。而今“演员”这个角色给了学生,教师则变成“导演”。一部“好剧”,当然离不开“剧中的矛盾冲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激化矛盾,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打破低级的平衡。此时,学生的思维看似受到阻滞,其实是在进行思考和交锋,一旦有所突破,必然达到高层次的课堂和谐境界。

在物理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知识水平、学习状态,巧妙地通过创设具有新奇性、迷惑性等特点的矛盾情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唤起他们探求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为,使学生针对问题开展积极主动、紧张活泼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从而优化物理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地设置矛盾情境,才能达到优化课堂的最佳效果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和思考,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新课引入时设置矛盾情境

学生在学习某物理新知识、新概念前,由于日常学习生活的积累,对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已经有了自己的概念和认识,这种前概念大多还处于模糊和非正式的状态。教师发挥智慧,精心创设矛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想去深入分析原因。

例如,在教学“光的衍射”时,可以这样设置矛盾情境:先用多媒体展示水波衍射教学挂图,唤起学生对机械波衍射的回忆:“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通过衍射,把能量传到阴影区域”,然后设置问题,如何解释“隔墙有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学生:这是声波绕过了墙,使墙另一边的人听到了谈话声,是声波的衍射现象。

教师:水波、声波都会发现衍射现象。为何看不到墙后面的人?

学生讨论。

教师进一步:那么,光也会产生衍射现象吗?

部分学生:光没有衍射现象。

部分学生:光有衍射现象。

制造矛盾:光没有衍射现象PK光有衍射现象

设置的矛盾情境和问题,学生渴望解决,又感到仅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产生心理矛盾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素材和心理基础。

二、新课推进时设置矛盾情境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在课堂上演示鸡蛋与鹅卵石相碰的情景,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提出问题,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相等?为何鸡蛋破了?这样可以给予学生视觉上的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去深入分析原因,最终澄清认知理清思路。而我们的情境设置可以更进一步,让运动的鸡蛋与静止的鸡蛋碰撞,这又如何呢?我们甚至可以设置实验装置演示实验。

针对于学生平时不注意和易混淆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在知识深化点上设置矛盾情境。让学生不加任何提示进入我们预设的“圈套”,在解决矛盾中优化原有知识结构。

三、实验课时设置矛盾情境

例如,在“探究动摩擦力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的学生实验中,设计让学生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个长方体木块,分别以大小不同的表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的结论后,突然有一组学生提出相反的结论,说他们用木块不同大小的表面作为接触面,结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相同,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也不同。其实,这正是有意设置的矛盾情境,在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时,教师特意让这组学生的长方体木块六个表面的粗糙程度不相同。教师首先肯定了这组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发动学生积极地寻找原因,就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开始了热烈的研究和讨论,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

当然物理教学中设置矛盾情境的情况不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在设置矛盾情境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知识形成脉络,注重学生思维形成的渐进过程。不同的学生个体,个体体验不同,获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要钻研教材,熟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智慧,富有个性,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技艺。

参考文献:

[1]蔡永青.矛盾情境的设置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0(12).

[2]郝伟.让课堂在矛盾解决中更和谐[J].教学在线,2011(9).

矛盾观的知识范文6

一、关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材中这样写道:“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我选择了漫画《贪的变奏》(见图1)。该漫画通过“tn”的声调的逐渐变化对应“贪、谈、坦、叹”四个汉字,讲述一个官员慢慢走向犯罪的过程,既能形象地演绎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道理,又能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关于该知识点教材中这样表述:“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为方便教学,我精心绘制了图2、图3。(注:图中的每个圆代表一个完整矛盾体)

图2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这一复杂事物,里面包含着A(经济)、B(文化)、C(政治)、D(生态)等多个矛盾。根据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这一理论,可以看出矛盾A(经济)是众多矛盾中最重要的一个,居于支配地位,即主要矛盾,且主要矛盾只有一个。这就为我们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矛盾B(文化)、矛盾C(政治)、矛盾D(生态)则居于被支配地位,统称为次要矛盾,且次要矛盾可以为多个。并且这些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这就为我们提出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搞好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是针对复杂事物而言的,所以会出现一对多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用完整的圆表示,即它们都是完整的矛盾体。

图3代表我国当前的所有制性质由a(公有)、b(私有)两部分构成,即a(公有)、b(私有)共同构成我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其中a(公有)占多数,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即a(公有)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b(私有)处于被支配地位,即b(私有)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主要是针对矛盾内部双方而言,是一对一的关系。a(公有)和b(私有)都只是圆的一部分,即它们都只是完整矛盾的一个侧面,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矛盾体。

三、对立统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