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1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是高校教学必备的实践基地,在高校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实验室根据用途可分为教学型实验室、科研型实验室和教学科研混用型实验室。本文主要分析教学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教学型实验室主要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课。自2000年国内高校开始扩招之后,因教学资源紧张,实验课通常是整班制上课。因此上课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的素质、理解能力和个性上的差异都较大,这导致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实验室安全问题也变得更加重要。
食品学院的教学实验室根据功能可分为食品加工类实验室、食品包装类实验室和食品检验类实验室。根据具体用途,食品加工类实验室又可细分为果蔬加工实验室、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实验室、粮油食品加工实验室、发酵实验室等;食品包装类实验室又可细分为包装材料加工实验室、包装设计实验室、包装工艺实验室、包装材料检测实验室等;食品检验类实验室又可细分为化学检测实验室、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生物技术检测实验室、食品感官评价实验室等。
由于实验室种类繁多,管理起来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本文主要从实验室的结构设计、实验功能区的划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安全培训机制等几方面来探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一、实验室的结构设计
由于在教学实验室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实验楼的走廊要宽一些,走廊上不要放置仪器设备或其他杂物;实验楼要有一定数量的楼梯和电梯,而且楼梯和电梯要宽大;实验室最好有前后两个门,以便于发生紧急情况时人群的疏散。
实验室的室内面积应该大一些。如果没有大型的仪器设备,30―40人/班,实验室的面积应该不小于100平方米,中央台3―4排。实验台下的柜体要向内凹进一定尺寸,例如:30―40厘米,使学生坐着时有放腿的空间。相邻两排实验台的间距不小于1.5米,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会相互碰撞造成意外伤害,也给指导教师留下巡视指导的空间。
实验开始之前,指导教师都会用板书或者多媒体,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安全操作要点做详细的说明。因此,中央台上尽量不要安装试剂架,否则会遮挡坐在后排的学生的视线,影响讲解的效果。
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水或者要经常清洗实验仪器的实验室,可以在实验台的中间安装一排水槽,根据需要加几个水龙头,或者在实验台的两端安装几个水池,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就近清洗实验仪器,避免拥挤,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台上的电源最好有防水保护盖,可以避免实验过程中不小心将水溅到电源里引起的电源短路或其他危险。实验台靠近水池的地方尽量不要安装电源,即使安装,也要在水池边加装具有一定高度的挡水板,防止在洗东西的时候水溅到电源上。
食品加工实验室和食品包装实验室一般放有大型设备,食品检测实验室也有大型精密仪器。实验室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在仪器设备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于学生们的操作使用和观摩交流,以防拥挤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或学生受伤。
二、实验功能区的划分
食品加工实验室可划分为原料储存区、清洗区、切分区、加工区、包装区、成品储存区等。化学检测实验室可划分为样品储存区、前处理(粉碎、取样)区、称量区、实验区、仪器检测区、污染物处理存放区等。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可划分为样品储存区、前处理(粉碎、取样)区、称量区、无菌接种区、实验区、仪器检测区、消毒灭菌区、污染物处理存放区等。实验功能区的正确划分和安排,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序进行实验,防止交叉污染,保障实验者的身体健康。
实验中,除了每组都有的实验用具,还会有一些公用的仪器设备,例如:冰箱、烤炉、膨化机、冰淇淋机、天平、离心机、高压灭菌锅、酶标仪、色谱分析仪等。实验室要根据实验的流程和仪器设备的特点划分出一定的功能区,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有序进行实验,防止无序的走动引起碰撞,造成意外伤害的发生。还要避免因仪器设备摆放不合理,造成仪器的损坏,例如:冰箱与烤箱等加热设备放在一起,会造成影响冰箱散热、加速电源线老化等问题。天平、色谱分析仪等仪器需要恒温、洁净、无振动的空间,而离心机使用时振动较大,这些仪器都需要各自相对独立的空间。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结构设计和实验功能区的划分都是从硬件方面来探讨实验室安全管理,而制度则是从软件方面来保障实验室的安全使用。笔者所在学院从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化学品管理、突发事件处理、通用实验室管理和特殊实验室管理等多方面制定了相关的安全制度。
其中,人员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主任岗位职责、指导教师岗位职责等。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规定、气体钢瓶使用和保存管理规定、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等。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包括低值易耗物品使用管理规定、低值易耗品损坏赔偿办法等。化学品管理制度包括化学品使用管理规定、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品管理办法、危险废弃物处理规定等。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包括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实验中意外事故紧急救治办法等。通用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开放实验室管理规定、实验室门禁管理规定、安全和卫生管理条例等。特殊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工电子学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检测室管理制度、化学检测室安全守则、微生物检测室安全守则、食品加工室使用注意事项等。
四、实验室安全培训与考试机制
科研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2
武警学院拥有多个高危险性实验室,如火灾机理实验室、防火功能材料实验室、灭火技术实验室、核生化实验室等,实验室开放力度的加大,更增加了消防安全工作的难度。为推动消防安全管理与实验室建设的同步发展,分析实验室火灾隐患,我们实行了“二三制”的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即:一级是学院统筹实验室消防安全顶层设计,构建一套适用、有效的管理制度;二级是实验室管理部门以消防安全评估和检查二个为抓手,加强实验室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三级是实验室落实消防安全管理的三项措施,消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标准和消防信息化平台建设。
1.高校实验室火灾隐患因素分析
通过实验室火灾隐患因素分析,可以让人们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火灾的危险性。分析火灾事故的原因,总结事故发生规律,是控制事故发生的第一步,并为人们控制和扑救火灾提供依据和支持。根据火灾统计与发生的直接原因分析,火灾的成因可分为: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的因素。
1.1 人的不安全行为直接引发火灾
根据火灾统计数据,80%以上的火灾都是由于人们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消防常识缺乏、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人为因素引发的。
(1)实验操作者却少自我约束。①“无知无畏”型。当前,人们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消防知识和消防安全技能不够,是消防安全工作的一个“短板”;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将会引发什么后果,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②“侥幸心里”型。火灾事故是低概率事件,许多人往往没有亲身感受过火灾,认识浅显,以为一次违章不会巧合就能发生火灾;③“麻痹心理”型。偶尔一次未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没有发生事故,就习以为常,视而不见;④“捷径心里”型。往往为赶任务,缩短实验时间,违返规定操作,忽视安全而酿成大祸;⑤“厌倦心理”型。因实验周而复始,枯燥乏味,就不遵守规定,实验随意性大,增加了火灾隐患。
(2)实验室管理人员监管不严。①实验过程中缺少控制,增大实验操作者的随意性;②出现口头上重视,实际上轻视,忙起来无视的现象;还更有可能,为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安全而违章办事,埋下火灾隐患,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1.2 实验室环境不安全条件
实验设备的多样性对实验环境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有些是高压、高温或大电流等设备,有些实验是高危险性实验,如化工实验、高温、高压实验等。实验室设备大量的引进与场地紧张、配套资金缺乏的矛盾曰益突出,带来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多。①用电环境。实验设备增加,电力负荷加大,电路未相应扩容,存在线路过热或引发火灾。据统计,电气火灾占到火灾总数的37.1%,而且有增长的趋势;②消防设施环境。消防安全配套设施的设计、建设及维护相对滞后,致使实验室消防安全环境复杂,隐患众多;老建筑消防设施缺失,新建筑消防设施缺乏有效维护现象严重;实验室消防器材配置种类错误、数量不足或过期,楼内消防报警为防止误报而关闭,消防车通道被占用、安全出口锁闭、常闭式防火门打开、消火栓损坏、疏散通道堵塞等。③配套设施环境。因项目急需而临时搭建实验室、改造实验室,往往存在不能满足设备或实验技术要求;实验室功能增加或改变,存在非专业人员施工,不熟悉情况,乱拆乱建;火灾高危实验室内装修或实验台柜等未采用阻燃装饰材料,容易引起火灾。
1.3 实验室内物品的不安全放置和使用
(1)设备安装、使用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实验室面积、配套实施建设滞后于教学和科研活动需要,造成引进设备安装临时调整,教学和科研运行不能达到良好的状态,存在使用安全隐患;特别是实验室一些化工、高温、高压、大功率的仪器设备,本身就是火灾预防的重点。
(2)危险物品的存放和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如甲烷、氢气、氧气等高危气瓶,是否按要求放置与使用;金属钠、乙醚、白磷等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是否按要求存储与使用。
(3)实验室内物品使用混乱,耗材随意摆放,乱丢废弃物等现象易引起火灾;实验室内易燃装饰物过多,易燃性的堆积物过多,使火灾载荷增大68。
1.4 消防安全制度的不完善
(1)消防安全制度建设不完善。实验室管理部门安全职责交叉、重叠,人员职责不清,消防安全技术标准缺失,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消防安全资金投入不足,运行机制落后等是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2)消防安全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物与环境的危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消除,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各种事故,甚至是重复发生。
(3)消防安全管理运行低效。新形势下实验室数量巨大,教学和科研项目众多,大多数开放运行,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科研实验室人员流动大、实验危险性高,如果管理不到位,将导致火灾。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发展,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适应开放的需要,职能避免交叉与缺失,手段要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2.学校顶层设计,部门监管,全员参与
2013年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消防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强调了各级政府机关消防工作责任,把考核结果作为对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高校实验室作为防火重点单位《消防法》、《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是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
武警学院从三个维度统筹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宏观制度建设上,从职责分工、安全教育、运行机制、管理系统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做出比较全面的规定,形成《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汇编》,保证制度体系的系统化;根据实验室根据仪器设备和具体情况,制定各自实验室安全技术标准与设备操作规范等,汇编成《实验室安全实施细则与操作规程汇编》,保证制度的可操作化。中观上,明确实验室所属部门与监管部门职责,赋予其评估和检查的职能,使管理部门推动工作有抓手。微观上,明确学校各级人员消防安全责任,校领导是领导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学院领导与监管部门负责人、实验中心(室)负责人和使用人逐级签订责任书,使每个人都有消防安全职责在身。在消防安全上,只有人人关心、人人尽心,才能达到处处放心。
3.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部门两个抓手
3.1 消防安全评估,形成激励机制
依据《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学校应建立实验室消防安全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对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违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或者擅自挪用、损坏、破坏消防器材、设施等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学校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等相应的处分。实验室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的建立,利于科学管理,职责落实、自我约束、不断完善,创建长效、稳定的消防安全形势,逐步实现“安全第零事故”的目标。武警学院逐步完善实验室消防安全年报和评估制度,以此作为评选先进实验室和优秀实验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
3.2 消防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消防安全检查是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消防安全检查,能及时了解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动态,发现并解决有碍于实验室消防安全的各种隐患和因素,有效防止或减少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常见的实验室消防安全检查可分日常、定期、不定期、专项等四种形式,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进行。
武警学院探索管理者与学生相结合的检查模式。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组织学生成立实验室消防安去检查组,按检查项目分为五个方向:制度建设、消防设施、电气安全,设备管理和耗材管理;每个小组由五个方向的人员组成,由1名管理者带领对实验室进行检查;分别由3名管理者带领3个组成员检查不同的实验室,下一次则轮换检查对象;检查完毕,汇总研讨,整改通知,定期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建立管理者主导、学生参与的检查制度:一方面,避免人情化检查,使检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增强学生消防安全知识,是一次很好地社会实践;同时,也可以减轻管理者的工作压力,提高检查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予奖励学分和相应的表彰。
4.实验室落实消防安全管理的三项措施
实验室是消防安全“三级”管理的基层,是安全管理落实的最小单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展师生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师生消防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根本;建立实验室消防安全标准,使实验人员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是安全管理的保证;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效能,是安全管理的有力手段。
4.1 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
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最终取决于全体人员消防安全素质的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消防安全年度工作计划”。
(1)做好宣传。为使“全民消防、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开展多种方式的消防安全宣传,逐渐使消防安全成为全体人员的自觉行动。武警学院以“学生自己宣传才是最好的安全教育”,建立学生消防科普社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消防安全宣传的主角,学院给以适当的活动经费。特别是消防系的学生更能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119消防日和416防灾日等。这些活动不仅在学院,而且配合地方消防队的工作走上街头,不仅普及了消防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促进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知识与能力提高。
(2)开设课程。2011年7月教育部、公安部颁布施行的《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大纲(试行)》明确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学大纲。对每届新生进行不低于4学时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技能和操作规程培训,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消防安全专题讲座。武警学院开设有《消防公共安全公开课》,根据各系教学实际,开展课堂、网上、实验等灵活的教学方式。
(3)实践演练。从重特大火灾人员伤亡情况看,多数是因为公众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和逃生自救技能,没有及时有效从火场逃生,被浓烟熏呛窒息死亡。无数起血的事故教训反复说明,消防安全关键在“防”;能不能防得住,关键在人;能不能逃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会不会逃生自救。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在武警学院消防系统训练中心演练,学生熟悉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通过油盘灭火演练,使学生现场感受火灾事故现场,使学生了解火灾现场的人员心理,掌握火灾初期灭火和逃生技能。结合军训和综合演练,开展灭火器的使用、初期火灾扑救、逃生自救演练等实践活动,提高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
4.2 实验室加强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
(1)实验室消防安全设施配置标准。依据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消防设施标准规范,制定不同性质实验室的消防安全设施配置标准,如:精密仪器设备室、化学实验室、核实验室、计算机室、档案室、爆炸试验室、燃烧实验室等消防设施配置标准。制定实验室消防安全疏散标准,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禁止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和楼梯间。明确不同性质实验室消防器材配置种类和数量,不同火灾初期灭火处置办法等。细化危险化学品等存放与使用规范,悬挂高温、高压等设备的警示标识。
(2)实验室运行规范。随着实验室在空间、时间、内容上的开放力度加大,实验室安全的科学管理尤为重要。武警学院实行实验室准入与学生信誉制度,学生预约进入实验室前,需要网上安全考试,考核合格方可进入实验室。对于危险性实验,需要进入实验室现场操作,通过老师考核合格,方可进入实验室。在实验室,指导老师给学生实验期间表现信誉评价,成为再次预约申请进入实验室的考核指标。
(3)实验及设备操作规范。针对不同性质的实验或设备,按照标准与规范制定设备操作规程、实验项目操作规范,为操作人员提供准确、完整、清晰和量化的设备操作活动指南,提示主要风险、操作的风险,应急处理程序等。如:核生化实验操作规范、粉尘爆炸实验设备操作规范等。
4.3 构建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
高校实验室点多、面广、情况各异;专职管理人员少、任务多、监管难度大。学院借鉴消防部队“网格化”管理模式,以实验室房间等为基本单元,覆盖全院实验室;依据消防安全评估和检查结果,把实验室房间划分为五个消防安全等级,分属五个管理级别,以不同颜色区分,每年根据评估和检查结果做相应调整。
为减轻实验教师上报实验室消防安全自评报告的负担,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管效率,利用武警学院校园网络,借助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并逐步完善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具有的功能:一是实现实验室消防安全自评报告的自动生成及上报,完成消防安全信息收集和更新;二是数据分析功能,提醒实验室消防安全的注意事项。三是实现实验室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四是实现实验室火灾信息收集功能,可以给消防员救援提供“快速、准确”的火场信息;五是实现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功能,通过网络媒介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及时消防安全信息,演示消防安全技能,如消防法律法规介绍、灭火器使用、报警及逃生技能、火灾案例演示等。
5.结语
高校领导对实验室消防安全工作具有统领的作用,他们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管理体系建设和工作效果,怎样强调领导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充满关爱,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长期不懈的努力,感染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从内心接受各项制度,并主动遵守和执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安全事故和减少伤害;实验室消防安全需要所有实验室、全员、全程的参与,做到人人知安全,懂安全,做到消防安全“三懂三会”;消防安全管理的改进和深化,必须从细节着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安全。
科研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3
关键词:医学院校 生物技术 实验室建设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将生命科学与医学有机融合是生命科学当前发展的趋势和主流。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医学院校为适应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要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1]。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生物技术中发展最快、成果最多的领域[2]。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建设具有良好实验环境的实验室成为教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高校就如何加强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索,陶士强[3]等通过优化生物技术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在开放实验室建设中就如何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喻林华[4]、黄志君[5]、曲戎梅[6]分别从实验室规范化管理、高效化管理、开放式管理对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从近年来我校对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实践出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现将具体做法、经验及取得的成效简介如下:
1 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生物技术人才,因此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学习对培养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生物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以致重知识、轻实验, 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普遍[7]。生物技术专业仅有十年左右的历史,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而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更是缺乏相关经验,如果完全照搬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体系,既不能满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不能体现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特色。因此,探索一种能体现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模式,对提高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强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无疑将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加强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2.1 严格执行人才引进制度,争取引进最适合实验室工作的人才
医学生物技术实验课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实践性很强,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水平。我们在实验室人才引进过程中严格把关,重点引进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学科背景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优先录用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成立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各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科研骨干教师为组员,整个引进过程在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
2.2 改革实验室人员工作方式和方法,尽量做到事半功倍
2.2.1 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活动
长期以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只负责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不参与实验带教;而课程授课教师只负责实验课带教工作,不参与实验课的准备,这种方式无疑加大了带教教师和实验室人员之间相互沟通的难度,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让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种形式的集体学习和交流,增强了实验人员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使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更好地衔接。
2.2.2 带教教师参与实验室准备工作
针对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实验技术和实际操作为基本专业技能的特点,我们规定专业教师轮流到实验室工作,时间由半年到一年不等。专业教师要参加实验室的常规工作,包括各课程的实验预示、实验准备、实验课带教、开放实验室项目的确立、综合性实验方案的拟订等。通过参加实验室的工作,各位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实验过程,对实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也能从中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2.2.3 建立实验教学队伍考核机制
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学院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是生物技术实验室承担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均须参加考核。考核以闭卷考试及现场操作的形式进行,各位教师积极准备,认真对待,把此次考核作为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考核成绩将存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3 大力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我校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1月,是一个承担生物技术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综合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已经基本具备了较好的场地条件和实验仪器。但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现有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从2010年开始,实验室积极向学校争取实验场所,新增加了1个发酵室、1个细胞培养室、1个微生物培养室和1个实验准备室,现有实验面积近1 500平方米;2011年,实验室在原有超速冷冻离心机、全自动机械搅拌玻璃发酵罐、生物发酵与提取系统、高速逆流色谱等高档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与山东省财政厅共同投资近300万元购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系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一大批大型实验仪器,教学和科研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4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做好制度的落实工作
4.1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尽量做到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
自2006年实验室组建开始就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内容包括实验室人员日常管理规定、实验物品管理规定、实验仪器使用管理规定等。另外,根据日常工作需要,我们又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分册,比如实验室涉及有毒微生物的保存、实验废弃物的处理以及水、电、气等危险因素的应急预案;对于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物品管理,包括平时实验药品的损耗情况、大型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我们引入了相关软件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4.2 做好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更新和完善工作,更要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
4.2.1 对实验室各项制度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
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验室各项工作也将日新月异。由于实验室的特殊性,如果疏于管理极易出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等重大安全事故,为了科学、有效地服务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验室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增补、修订和完善,如重新修订《危险化学品及有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和《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新增《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等多项内容。这些制度为顺利完成实验、实践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提供了保障。
4.2.2 千方百计做好实验室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
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由实验室主任监督其全面落实情况,对于出现的违章情况报生物科学学院办公室处理;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具体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对于安全管理制度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等重要规定,应张贴在实验室明显易见的地方,严格执行,相互监督,不得违章。
5 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生物技术实验室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明确了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完善了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新.关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5(2):21-26.
[2] 向仁德.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概况[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3(2):1-5.
[3] 陶士强,闻燕,江明珠.生物技术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13(1):127-128.
[4] 喻林华,项文化,王义强,韩文军,邢伟一,孙吉康,李爱英.生物技术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浅谈[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140-143.
[5] 黄志君,杨婉莹,叶可可.生物技术实验室高效管理的探讨[J].广东蚕业,2010,44(3):18-20.
科研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4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是以提供口腔医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和研究生科研技能培训为主的开放性公共实验室,其主要任务是为口腔疾病发病机制和深入诊防治研究提供硬件支持和技术服务,为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科研培训基地,为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创造科研业绩。为此,从建设初始就重视建章立制,对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管理改革探讨。
实验室是科研创新体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医学实验室,尤其研究型口腔医学实验室是口腔医学院组织高水平口腔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研究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运行取决于实验室的科学管理机制,而好的管理理念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困。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中,推进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是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推进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保证川。一个好的管理模式应该具有胜任力特征,即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卓越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川。因此,明确实验室定位目标,调动全员工作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胜任力潜质,对于完成实验室的科学有效管理,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和形成高业绩产出具有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在建设初期,在尽量完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以实验室全职的研究、技术和管理人员统一管理的普通管理方式运行了几年。随着研究人员对实验室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工作压力却并未明显增加,且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后来,经过调研国内多所口腔医学院研究所或院管科研型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情况,借鉴国外重要实验室的运行模式,提出并实施了适合医学院实验室特色的管理模式,即分岗位分别管理,全面推行研究人员以科研业绩和科研服务为主要考核目标,技术人员以科技服务和实验室管理为主要职责的管理机制。该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管理宽严结合,灵活与严守规章并存,各岗位工作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考核指标因岗位而不同,绩效与考核挂钩。如研究人员每年度的绩效考评要看完成与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挂钩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和课题、成果等,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者建议转岗;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辅助人员则以岗位工作情况,以工作完成的质与量等作为考核主要内容,必须严格遵守岗位纪律;所有人员考核时如果有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任何不良评价,一经证实则一票否决。
分岗位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全体人员自觉开展本职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考核结果与绩效相关,奖勤罚懒,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者劝其转岗。在人性化的严格政策支持下,研究人员有了压力和目标,主动争取科研合作,支持配合临床科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科研产出明显增加,仅2015年的SC'I论文就达到人均2篇,影响因子人均超过7. 57/年;技术人员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热情主动地发现和解决研究人员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管理人员工作更加周到、到位。
结合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实施分层次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压力不同、创造的劳动价值不同,考核指标也不同,体现了心理上的公正与公平,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各岗位人员工作职责明确,考核指标和绩效分析尽量量化,分配公平、原则透明、科学合理,符合按劳所得、按需分配原则,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团队建设目标,不断完善与分配及考核机制相配套的各项管理规定、奖励、惩罚制度,完善职工岗位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与规划,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流程和服务指南,这体现了管理的制度化。7年的初步实践证明,良好的科研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硬件和团队建设,更需要优秀的管理理念和高效可行的科学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的形成必须适合岗位特点,具有创新性,更应该具有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
科研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5
【关键词】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治污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工矿企业等排污大户,而对高校实验室的环境污染关注较少。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已达2263所,为了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高校新建和扩建了许多新型实验室,其中有些还需用到有毒的生物化学试剂、有害气体、放射物质等。如果不采取预防与治理措施,不仅会损害师生、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社对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1-4]为此,对我校学生、实验室管理人员、教师和环卫工人采用实地考察和访谈法对其实验室废弃物的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高校实验室污染的特点及主要污染物
(一)实验室污染的特点
实验室污染通常都存在三个特点:间歇性、复杂性、对人的作用强烈。
(二)实验室污染物类型及其危害
1.“三废”
实验室三废主要是指废气、废水、固体废物。
2.噪声
实验室的噪声主要来源是机械传动设备和仪器设备。噪声的危害首先是听觉的损害。其次,噪声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还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3.放射性物质以及微生物病菌
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一些使用射线的仪器、装置、医疗设备等。主要危害在于血液损伤、神经损伤及消化系统的损害等,严重的可致癌。此外,还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剂畸变。因此放射性物质危害期长、危险性大。[5]
生物实验室大都要用到细菌。有害有毒的细菌对人体可直接造成伤害,进入人体可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造成死亡。
二、高校实验室污染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缺乏实验室环保意识
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实验过程中随意倾倒废液、随手丢弃杂物、直接排放废气等违规操作现象以及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这无形中造成和加重了实验室的污染和环境负担。[6]
(二)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治污设施不完善
由于基础设施的缺少,将实验室与老师办公室、学生休息室安排在一起,往往实验室废气经换气扇等排出,不仅影响就近老师学生的健康,而且造成环境的重复污染。实验室普遍采用通风橱和换气扇来减轻室内污染,这固然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保护分析人员健康安全的有效办法,但也直接污染了环境空气。
(三) 缺乏对实验室的监管
有些实验室缺乏科学的管理,在药品的管理以及实验过程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如一次性采购过多的实验药品,致使实验室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过期试剂和废弃物,实验室管理部门对这些试剂和废弃物的管理既没有提出要求,也不为处理这些东西提供支持。
高校普遍存在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忽视实验环境与安全,重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与更新,忽视对实验室环境与安全必备设施的配置等现象。
(五)缺乏对学生的环保与安全培训教育
对学生进行环保与安全培训教育,从教学内容和时数上较弱,从考核形式和要求上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统一规范,环保与安全、消防、自救等知识相对软弱,有的学生没有甚至不了解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这是当前大学缺发“素质教育”方面非常欠缺的一个重要环节。[7]
三、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增强责任意识,健全管理制度
大多数高校很少有独立健全的实验室污染管理制度。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人员培训制度、上岗许可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以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只有制定了健全且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了污染治理的职责范围、内容、过程和实施细则,实验室污染的治理工作才能规范化,才能避免对环境严重的污染。[8]
(二)倡导“绿实验学”理念,鼓励开展相关研究
高校实验室大量的污染环境的现象,其实都是使用者环保意识薄弱,缺乏自我约束力造成的。因此,学校应积极倡导“绿色实验”理念,在学校实验教改基金和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的立项过程中,从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流程优化、实验试剂种类和用量控制、实验产出物回收循环使用等多方面入手,鼓励和支持师生们开展“绿色实验”相关研究工作,以期从源头有效地控制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合理产出。[9]
(三)加强对实验室“三废”的治理
一般废气可通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经空气稀释排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不可混合贮存,容器标签必须标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对于实验室固体废物,无毒杂物可集中收集,倒入指定地点;对于有毒废渣,应分类放置在收集容器中,定期交由相应单位处置。
(五)增加环保经费投入,完善设施
高校应增加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相关环保设备应及时到位,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各高校最好能拨专款设立“实验室环保基金”,也可采取多渠道集资,可从教育事业费、科研费、计划外收入等各种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实验室治污。对废物无害化处理,不同的废物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且需要不同的处理设施。[10]
四、结语
高校实验室环保工作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原则,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积极治理老污染源,同时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治污手段,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积极回收和利用,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使学校教学、科研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并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EB /OL]. 2005.
[2]吴伟军,刘海飞.实验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42-144.
[3]李秀珍,李勤,王征等.实验室废弃物分类制度与校园安全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97- 198,204.
[4]关于制定《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 的建议》[EB /OL].(2009-06-09).[2010- 05- 24].
[5]关路贵,刘淑萍,尹云.高等学校实验室环保安全工作探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6,9,23(9):130-133.
[6]江玉萍.试论实验室的污染和防治措施[J].实验室科学,2006,(4):93-96.
[7]张百珍.高校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科协论坛,2009,2(下):122.
[8]王玉清,薛琳娜.高校实验室污染的因素及防治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417-420.
科研实验室管理规定范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四维模式构建
在高等教育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对于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不足,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尤其是高校实验室的管理者,有必要从高校和高校实验室创新发展的角度,对实验室科学化管理的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以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结构的优化配置。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高校实验室管理一直处于高校的真空领域,存在管理混沌的局面,上级主管部门管、高校管、学院管、系部管,都想管但都管的不到位,使管理存在很多盲区和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实验室管理理念相对局限。高校实验室管理不同于高校其他部门一般意义上的管理,需要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和创新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才能保证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有效落实。然而,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把实验室的管理岗位视为养老的岗位,对实验室管理的责任重视程度不够,在管理方面更注重对于实验安全的保障,而不注重实验室管理职能的创新和突破,导致实验室管理相对局限。
其次,日常管理制度落实不够详实。高校实验室都有相关的管理制度,而且这些管理制度都已经存在于高校实验室较为醒目的位置,但是,这些制度在真正的落实过程中就存在很多偏差。一些实验室药品、器材、设备等的规范化管理不能严格依据管理制度进行逐一落实,尤其对于一些一般性的实验材料,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更是碍于情面,出现管理不落实的情况,对于实验室的设施造成一定的损失,究其原因就在于制度落实不够详实。
再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实验室的发展建设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很多制度究竟是什么,怎么样的操作属于违规操作,出现违规操作后如何处理,有怎样的补救措施等等,这些方面对于很多工作与高校实验室一线的管理者来说并不能了解的非常透彻,这样真正在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作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对于相关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这是典型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问题。
另外,环保管理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就是环保体系建设的问题,很多实验室在实验的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一些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对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这些要求实验室在管理中要高度重视环保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对于每项实验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细致的规定,对于实验的全过程都要进行环保方面的监测,以保证实验过程不能对于环境产生不必要的污染。然而,当下很多高校的实验室的环保管理制度比较简单,不能对于实验产生的环境问题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治理。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四维模式构建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要本着科学化、严格化、制度化、安全性的原则,根据高校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结合实验室的特点,完善管理规程。针对高校实验室在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一定要加强对于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以保证高校实验室的有序运转,高校实验室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索:
(一)创新管理理念,构建现代化实验室管理格局。
高校实验室管理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尤其是管理的理念要进行创新,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管理岗位责任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从多角度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规程,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实验室管理要在服务意识上有突破,作为高校的实验室,不仅仅要服务于师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还要服务于师生的科研创新工作,更要积极探索实验室新的发展思路,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业务服好务,使高校实验室兼具教学、科研、合作交流等多元化的服务职能,构建现代化实验室管理格局。另外,实验室管理要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相同步,用创新管理来推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序开展,同时,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来为高校实验室管理进行科学化定位,明确实验室的综合服务职能,推动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
(二)严格管理规程,营造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环境。
高校实验室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规程,要对管理规程进一步细化,尤其对于实验室设备、药品、器材的使用方面应该严格管理,出入实验室的人员要实行严格的实名制登记制度,以保证实验室设备的安全以及实验室药品使用的安全管理。高校实验室规章制度要公示于实验室的醒目位置,使进入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相关实验室管理的规程,进而能够自觉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便于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高校实验室管理要杜绝仓库化管理的模式,对于实验后剩余的实验药品及时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处理,不用的实验器材不能随意堆放于实验室的角落,相关实验器材要实行电子记账式管理,营造规范化的实验室操作管理环境。另外,对于与高校实验室管理相关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定期的管理规程培训,使相关责任人员能够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管理的细则,在利用实验室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实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认真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三)优化管理团队,打造高水平实验室管理队伍。
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对于实验室的综合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实验室应该配备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定期对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在考核中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表彰,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中不达标的人员进行培训整改,多次考核不达标的人员予以岗位调整。高校实验室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人员考核机制,对于考核应该实施有效的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新型考核载体,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对于考核过程要做好细化,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结合该岗位的工作特点和性质, 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做到一个岗位一个考核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考核的公平机制,实现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打造一流的实验室管理团队。对于高校实验室中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应该选拔与本岗位相关的人员参与到管理中来,而且,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情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创造出充满竞争力的团体。
(四)健全管理体系,推动综合性环保实验室建设。
高校实验室要加强环保配套设施的管理与建设,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与环保管理责任制度。实验室对于相关的危险用品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使用危险用品要执行非常严格的实名登记制度,管理人员对于进出实验室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检查,以保证危险品的安全。实验室对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完善相关管理规定,不能让实验过程产生的“三废”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进行“三废”处理时,要执行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保证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环保设备,对于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保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随时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推动实验室的综合水平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