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疾病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疾病概述

精神疾病概述范文1

“错过了种大豆,还可以种高粱”

今年28岁的徐银丽是湖北孝昌人,家在农村,结婚生了女儿后,和老公一起在武汉打工,一呆就是五年。虽说武汉离老家不太远,自己有时间也回去,但不能陪伴孩子长大,不能随时给予细微不致的爱和照顾,徐银丽的心里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愧疚。女儿五岁时,她做出了果断的决定:老公在武汉继续打工,她回孝昌创业。

徐银丽很快转下孝昌一中门口的一家奶茶店经营,专门做一中学生的生意。她想等稳定后再把孩子接到身边来照顾。可夏天旺季刚经营了一个月,徐银丽却生了病,这一病就是20天,等病好了,学校已放暑假,奶茶店只能关门。

“错过了种大豆,还可以种高粱”,徐银丽寻思着利用现成的店面再经营其他项目。刚好她看到了谢氏黄金饼技术培训的信息,知道培训总部就在湖北黄石,就想抽时间去考察。还没动身,徐银丽却意外得知自己怀孕了,这让徐银丽既高兴又担心,怕怀孕影响了她的创业计划。老公和家里人都劝她多休息,但徐银丽一看到乖巧懂事的女儿,想到腹中的宝宝,顿时有了无穷的力量,她决定克服困难,继续创业。

学习技术期间,徐银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妊娠反映大,吃东西就吐,但为了让孩子健康,为了能有精力学技术,她吃了吐,吐了吃。谢老师的妻子黄杏给了她无微不致的照顾,同是孩子母亲的俩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20天里,徐银丽学会了千层饼、鸡蛋饼、菜饼、发糕及现磨豆浆的制作技术,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她自信满满的回了孝昌。

一个人摆摊做饼,兼卖奶茶

奶茶店门前有两米宽的走道,商家都用来摆摊经营,她正好利用来摆饼摊。2011年12月12日,徐银丽正式开始做饼销售,她没有请人,一个人既做饼又卖奶茶。起初她做千层饼和菜饼,很受学生的欢迎,都说她的饼比另一家的好吃。在她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家做饼的,做的是酱香饼,以前生意一直很好。千层饼香酥绵软,菜饼外黄内香,很受学生喜欢。但千层饼制作时需要用力和面,而徐银丽正怀孕,不能用大力,所以她就只卖菜饼。菜饼共做了二个品种,当地人喜欢的白菜饼、韭菜饼。尽管只做一种饼,但每天的菜饼还是能卖到100多个。

冬天的奶茶销售是淡季,但把奶茶做成热饮搭配黄金饼销售却是相得益彰。由于是针对学生做销售,每天必须赶上两个营业高峰,早上六点半到七点,下午的四点半到六点。为了赶上早上的营业,徐银丽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做准备,烤好菜饼时正是学生上学的时间。一般学生买上一二个菜饼,再加一杯热腾腾的奶茶,早餐就解决了。菜饼卖1元一个,奶茶2元一杯,一顿营养早餐搞定。营业到七点,学生进校后,生意就基本告一段落。下午四点半到六点,学校放学时又一个营业高峰,有时徐银丽实在忙不过来,懂事的女儿也会帮着装饼。

家里人看到她怀孕还这样做事,都心疼不已,老公也劝她多休息,饼能卖多少就卖多少,但好强的徐银丽却是一天也没耽搁,她反而安慰家人和老公说,一天只忙那么一小会,也累不到哪里去。一天饼能卖200多个,有200多元的收入,加上奶茶的100多元,轻轻松松就有400元的收入,除开成本,纯利有200元左右。

到腊月二十四,学校放寒假时,徐银丽经营刚好一个多月,她做了盘点,不但收回了成本,还有3000多元的赢余。

夫妻共同经营,月利上万

春节过后,为了照顾徐银丽的身体,让她有更多的时间休息,老公主动辞去了在武汉的工作,回来帮助徐银丽经营,同时请来了徐银丽的小姨专门卖饼。人手多了,徐银丽又增加了鸡蛋饼,一张鸡蛋饼可切成四份,每份1元钱。鸡蛋饼香软润实,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老公做奶茶,小姨卖饼,徐银丽忙过早晨营业后,吃过早餐还能再补二个小时的觉,轻松多了。

现在,徐银丽的黄金饼销售稳定,菜饼每天能卖200-300个,鸡蛋饼能卖100多份,做饼收入 300-400元;奶茶销售150多杯,收入300元左右,营业额达到600-700元,纯利有300-400元。徐银丽当初本想增加产品搭配奶茶销售,没想到饼的销售却占了主角,她很庆幸自己当初的果断,同时更感谢谢老师夫妻俩对她的照顾,她打算等她生完孩子,再把奶茶店的产品升级,增加品种,再添置一个饼铛,增加品种,和老公齐心协办把店经营下去。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了徐银丽一个问题:“你怀孕后这样辛苦,为什么还要决定去创业?”徐银丽不假思索地说:“我出身于农村,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文化又低,靠不了别人了,只能靠自己。我也没别的人聪明,也没别的人富有,我只能比别人更勤奋。”她的一席话,让记者对她肃然起敬,同时在心里默默祝福她,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相关链接:

谢氏黄金饼、现磨港式豆浆学习费用2800元,现磨港式豆浆技术可函授,费用800元。地点:湖北黄石。

项目监督电话:023-67537097

精神疾病概述范文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刑事责任能力 法律关系 评定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于青壮年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在我国,精神分裂症是涉及各种法律问题最多的一组疾病,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案中约占70%。患者往往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支配,常常出现伤害、凶杀、、放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成为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而涉及刑事责任能力问题;有的因外伤或其它原因而发病,而涉及法律关系评定问题。以下,笔者试述之。

一、精神分裂症概述

精神分裂症属于内因性疾病。一般认为,遗传、个性缺陷等内在病理因素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因素、社会因素等外在因素是诱发原因。

该症患者通常意识清晰、智能良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其自然病程分持续进行和间断发作两种形式。持续进行者病程往往迁延不愈,逐渐呈精神衰退状态。间断发作者在病情发作一段时间后,间隔以缓解期,缓解期精神活动可基本恢复正常,也可遗留一定的精神症状或精神缺损。但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多,部分患者可逐渐出现精神衰退;也有的仅发作一次,缓解后不再发作且无精神缺损者。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

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对所实施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辨认能力以及有意识的控制能力。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精神正常的人都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精神病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我国《刑法》第18条明确规定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一是医学要件,即必须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二是法学要件,即造成危害行为时是否具有辨认或控制能力。据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有以下三种分法:

(一)无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的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处于发病期且作案行为与精神疾病直接相关,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辨认或控制能力;或者患者处于衰退期,精神活动不稳或残余病态观念诱使,可能作出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在这些情况下,该患者不负刑事责任,即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二)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尚未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即患者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并未完全丧失,但又因疾病的原因使这些能力有所减弱的,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处于发病期,但作案行为与精神症状不直接相关;或间歇期缓解不全,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的。在这些情况下作案,其辨认能力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削弱,应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间歇期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处于间歇期且无任何后遗症状;或者患者病情完全缓解,病程完全平息,在这些情况下,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应评定为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以上只是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一般原则,但每个安静都具有特殊性,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依据我国《刑法》第18条的精神,首先确定医学诊断,明确是否具有精神分裂症,作案时处于何种病程阶段。然后分析当事人的精神状态与作案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因果关系进行评定。

三、精神分裂症法律关系的评定

法律关系是指公民涉及的精神损害及相关的问题。精神损害是人体受机械、理化、生物或心理等致病因素作用后出现的精神障碍。法律关系的评定将直接关系到对加害人的法律责任及经济赔偿问题。其评定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精神损害与精神分裂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

如果重度颅脑损伤以后出现了精神分裂症或分裂症样精神病,应评定为重伤。后果较轻的,可根据实践情况评定为轻伤或轻微伤。需要注意的是,对颅脑损害所致精神障碍程度评定,一般需由损失起经过半年以上的观察后方可作出评定。

(二)精神损害与精神分裂症存在间接因果关系的

由于精神损害的特殊性,在评定只有间接因果关系的案件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侵害手段、场合、行为方式、伤害后果、过错原则等具体情况,全面分析,综合评定。如果轻微或轻度颅脑损伤,或躯体损伤后出现了精神分裂症,则可参照《人体轻微伤的鉴定标准》和《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作出相应评定。如果精神创伤后出现精神分裂症且两者之间有一定因果关系,则可评定为轻微伤,但加害人必须承担“一次性”精神损害赔偿金。

由于法律关系的评定十分复杂,而我国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只能根据“伤”与“病”的关系,并参照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文,实事求是地作出评定。

结语

精神分裂症是典型且高发的精神疾病,同时也是涉及各种法律问题最多的一组疾病。有效地探讨和研究精神分裂症及其刑事责任能力和法律关系等相关问题,不仅能推动我国司法实践中各种相关问题的解决,也能保障广大公民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合法利益,更能推动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司法精神病学》 曾绪承主编 群众出版社 2002年8月第一版

2、《司法精神医学基础》 郑瞻培主编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精神疾病患者刑事责任能力和医疗监护措施》 林准主编 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6年版

4、《精神病人的法律能力》 孙东东主编 现代出版社 1992年版

精神疾病概述范文3

关键词:就业歧视;精神障碍患者;社会保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精神障碍患者在就业方面的问题不仅会使其经济受到冲击,也会增加社会负担,促使社会团体更多的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会保障。如今,就业歧视成为精神障碍患者的一大难题,促使精神障碍的患者受到了太多不公平的对待。为了改变该种现状,我国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相关就业模式研究,转变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态度,促使精神障碍患者更加具有社会保障。

一、精神疾病释义

所谓的精神性疾病,指的是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导致的大脑功能混乱,使一些心理活动及情感出现失常行为。该类患者在外在行为方面已经无法如同正常人一样进行工作和学习,在生活上的一些行为也会被人们视作为异类。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其精神与常人存在差异,在行动上也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精神疾病的患者数量在不断的递增,但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其病因并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先天被遗传的。大部分的精神障碍患者其发病的时期都在青壮年。青壮年所经历的社会环境不同,需要承受的压力也不一样,容易引发其精神疾病的发生。该种情况下,只要患者能够按时就医,并在药物的帮助下,患者的病情很容易就能够得到缓解,并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近年来,精神障碍患者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和讨论的话题之一,不少人都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偏见,该种情况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在就业的过程中遭受比常人更多的挫折和伤害。

二、支持性就业概述

支持性就业源自于美国。1984年,美国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引导,颁布了关于精神障碍患者就业方面的法律,以该种形式来形成支持性的就业模式,方便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完成就业。总体来说,所谓的支持性就业就是指精神障碍患者在专家的帮助和引导下,快速的进入到工作的培训阶段,并获得工作实践的能力,促使自己能够参与到社会竞争当中,并依靠自己的劳动能力来换取经济报酬,缓解了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保障压力。支持性就业的产生促使很多的社会团体都关注精神障碍患者,为其提供了多种就业渠道。精神障碍患者在支持性就业模式的帮助下,逐渐的融入到社会群体当中,打破了自身的精神怪圈,交往更多的朋友。支持性就业是精神障碍患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换来的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实现了精神障碍患者的工作梦想。该种状态下的就业不存在歧视,也不存在同情,使社会群体对精神障碍患者抱有更多的认同感。

三、就业歧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保障影响

如今,我国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已经超过了1600万人,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该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长期以来,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歧视,其不仅需要接受很多异样的目光,还需要承受来自生活的压力。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无法顺利的就业,以至于其无法承担繁重的家庭负担。大部分的精神障碍患者其家庭经济情况都比较不堪,部分患者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家庭生计。我国为了解决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问题,已经展开了很多的研究。近年来,我国也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措施和社会保障措施,致力于从法律的角度来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利益。但该种情况毕竟是治标不治本,要想使精神障碍患者摆脱经济上的困难,需要解决其就业问题。精神障碍患者所受到的就业歧视为其所需要接受的社会保障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首先,精神障碍患者因为受到歧视,其所享受的权利会打折扣。尽管我国已经制定相关的法律来缓解该种现状,但还是有很多的精神障碍患者受到伤害或者伤害别人。其次,如果精神障碍患者受到就业歧视,其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会存在挫折,不少精神障碍患者因此而放弃就业。精神障碍患者没有经济来源,就会更加依赖社会保障,促使社会保障制度承受更多的压力。最后,很多人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偏见,认为精神障碍患者都存在暴力倾向,会对自身的安全造成威胁,因而对其有所歧视。还有一些成功人士对精神障碍患者抱有同情,而为其提供了就业机会。但该种就业只会让精神障碍患者变得更加压抑,其自认为自己不如其他人,无法承受住激烈的社会竞争,进而导致性格的变化,更加不服从管理。

四、就业歧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保障影响的相关对策

(一)消除社会偏

如今,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不仅仅是从医学方面要改善其医疗环境,还要从社会环境方面为精神障碍患者创造治疗的机会。精神障碍的患者无论是经过多久的治疗,其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当中,为此,政府要想解决精神障碍患者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社会上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精神障碍患者也具有学习专业技能的能力,其只是需要更加公平的社会精神机会。其处于无偏见的环境中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政府方面需要与媒体联合起来,从舆论的角度来改变社会公众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看法,为其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二)支持精神障碍患者就业

国外已经有很多国家都开始支持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以该种途径来减轻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保障压力。我国也应该开始支持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政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就业理念和就业政策,健全国内的精神障碍患者就业体系。政府方面能够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多的岗位技能培训,促使其提升了就业的能力,其能够更加快速的踏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并脱离国家对其进行的资助,自主维系自身的生活。政府方面还要鼓励社会引导力量和支持就业模式的进行,促使社会企业将支持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当作是一项公益事业。

(三)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尽管精神障碍患者不喜欢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但其家属还是对其有所了解,并且与其待在一起的时间也最长。家属能够及时的发现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状况,并了解如何才能够平复其情绪。在支持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就业的过程中,可以经常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通过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了解来为其提供更为适合的培训计划,从而使精神障碍患者能够早日恢复状态或者是成功的参与到工作当中。家属也应该秉承着对患者不放弃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其进行再就业,促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五、结论

精神疾病概述范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月龙”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10月10日是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根据文件《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开展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的通知》(国卫疾控精卫便函[2021]112号)要求,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倡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我镇紧紧围绕“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的宣传主题,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我镇领导高度重视,制定世界精神卫生日宣教活动方案,要求卫健、教管等部门牵头,动员学校、医疗机构、村(社区)等多方力量加强合作,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共同创造更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科普宣教形式

(一)举办义诊宣传活动

在9月29日,联合我镇文明实践中心,在东泊社区党建长廊举办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大型义诊活动。活动中,共派发了宣传礼品120多份,宣传折页(含青春期、健康类等折页)共200多张,悬挂横幅1条,出动医务人员10人,参加人员达200余人。

(二)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手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在9月28日结合我镇开展的健康教育巡讲讲座,选取第三小学、星辰学校,贴合主题,开展了两场心理健康教育宣教讲座,二是通过我镇“中堂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在10月10日转发来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合的【世界精神卫生日】“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为题的宣传推文,并要求村(社区)进行转发,推文阅读量达100余次。

通过活动的开展,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推动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大力宣传和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于精神疾病的关注,本次宣传活动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精神疾病概述范文5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免疫系统

近年来,患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的人数逐年增加,患者不能完成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随着现代医学和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对CNS疾病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许多研究显示,感染及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可能在CNS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某些CNS疾病与免疫细胞活化因子的关系也变得较为明确。

1 细胞因子概述

细胞因子(cytokines,CKS)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神经胶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和参与炎症发生等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多肽的统称。目前已经发现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TGF)、趋化因子(CF)、生长因子(GF)等[1]。细胞因子与CNS炎症反应的发生和神经元的损伤、修复都密切相关,调控着免疫系统,异常情况下也会导致病理损伤[2]。近年来发病率较高,且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的CNS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癫痫等的发生发展均与细胞因子有着密切联系。

2 细胞因子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2.1 细胞因子与阿尔茨海默病(AD) AD是老年期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CNS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起病隐秘,逐渐加重,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记忆力和认知功能持续恶化,并伴有各种行为障碍和精神症状[3-4]。其病理改变有神经元外的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神经元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及大量神经元丢失[5],但病因尚不明确。近年研究表明,在SP周围,出现了明显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和胶质细胞的活化,提示AD患者脑内有炎症反应的发生[6]。AD患者脑内存在较多的炎症因子,明显增多且研究较多的主要有TNF-α、IL-1、IL-6等 [7]。

在正常人体的CNS中,只有神经元可以产生低水平的TNF-α,但在AD患者的CNS中,Aβ可刺激胶质细胞产生TNF-α,反过来TNF-α也可促使Aβ的沉积,由此可见,TNF-α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8]。Aβ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可以产生一些细胞因子(如IL-1、IL-6等),在生理条件下,它们可以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的增殖和分化,还可以诱导彼此的产生,它们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过度的表达对神经元具有损伤作用,同时又可以反过来刺激胶质细胞的增生,进一步加剧神经元的退行性病理反应[9-10]。另外,IL-18是一种由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的神经元产生的新发现的致炎细胞因子。在AD患者中,IL-18激酶参与了tau蛋白的磷酸化,Aβ斑块也能够诱导IL-18的合成[11]。此外,还有IFN-γ、TGF -β1、骨桥蛋白(OPN)、IL-8、IL-12以及一些抗炎细胞因子(如IL-4、IL-10)等,这些细胞因子都与AD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

2.2 细胞因子与帕金森病(PD) PD是一种中老年运动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仅次于AD[11]。其主要的临床特征有静止性震颤、姿势步态障碍、运动迟缓和肌强直等,以黑质多巴胺能及其他含色素的神经元大量丢失或变性和残留的神经细胞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为其病理特点[7]。

在PD患者体内,分泌增多的细胞因子有TNF-α、IL-1β和IFN-γ等,它们相互作用,促使黑质纹状体区内的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坏死[12]。其中,TNF-α是具有潜在毒性的、对多巴胺神经元最重要的细胞因子[13]。IL-1β主要通过作用于磷脂酶A2,促使花生四烯酸的释放,进而使自由基和NO产量增加,这些自由基可以扩大炎症反应,而NO则可以破坏酶的功能和结构蛋白的完整性,最终导致细胞凋亡[14-15]。IL-1通过增强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来导致神经元死亡[16]。血浆中的IL-6,在CNS中主要由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产生,可以协同并调节IL-1,促使T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和产生抗体等 [17];TNF-α和IL-1β都可以表达IL-6,主要是通过促进外周的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来完成的[18-19]。IL-17,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强大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是由新型效应Th17细胞分泌。致敏的Th17细胞能够使α-突触白大量释放并反作用于致敏的Th17细胞,促进IL-17的释放,进而加速了黑质区DA能神经元的损伤和丢失[20-21]。另外,C反应蛋白(CRP)、上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的改变也可能与PD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关系。

2.3 细胞因子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发病机制不明,患者可能会出现神志恍惚、精神错乱及认知能力减退等[22-24]。临床研究表明[23],患者体内存在有系统激活的现象,血液和大脑都会出现炎性反应,对细胞造成相应的损伤,与精神分裂症可能有关的细胞因子主要有IL-1β、IL-2、IL-6、IL-8、TNF-α等。有研究表明,以上因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或者血浆里都有明显增高[25-26]。

IL-1β主要介导着IL-1的活性,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能够激活多种炎症、免疫细胞,还可以诱发产生IL-2、IL-6和IL-8等炎性因子,进而加重炎症反应[27]。IL-2是精神分裂症免疫学研究中最关键的细胞因子之一[27]。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存在IL-2功能的亢进,引起免疫调节增强,诱导免疫细胞反应[28-31]。血浆IL-6水平增高常见于自身免疫疾病,它参与的自身免疫,作用于中枢神经细胞,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外周循环中的IL-6也可进入CNS,从而产生相应的中枢效应[27,32]。正常的机体,表达的IL-6浓度低,对CNS有营养和保护作用;而高浓度时,则会造成神经损伤[32]。

IL-10是潜在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因子,并有升高的状态,也是一种强免疫抑制因子,具有多向的生物学活性,它不仅能够介导Th1和Th2这两类细胞间的相互调节,而且可以改变机体的免疫应答,同时也可以抑制一些一细胞因子和免疫反应的进一步发生[33-34]。

2.4 细胞因子与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长期存在会导致自杀率上升[35],已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抑郁症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如IL-1、IL-2、IL-6、TNF-α、IFN-γ等明显升高,可能是由于抑郁情绪产生的心理性和慢性应激源,促使抑郁症患者处于一种免疫应激的状态,进而导致这些因子水平的升高[36]。在正常机体内,细胞因子IL-1、IL-6和TNF-α均能营养神经和促进神经生长,但过长和过度的时间激活,不仅可以减少神经的营养,而且还可以减慢神经的生长,增强氧化应激的反应,从而影响神经元的认知功能及相互作用,最终引起抑郁[37-38]。

在抑郁症患者体内明显升高的细胞因子还有IL-4、IL-8、IL-10、IFN-α、C反应蛋白等。由于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在其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是否起主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39]。

2.5 细胞因子与癫痫 癫痫是以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的中枢神经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其特点为突然发生,反复发作[40]。研究表明,癫痫的发生发展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如TNF-α、IL-6、IL-1、IL-17等。

TNF-α可以使内皮细胞、胶质细胞分泌IL-1、IL-6等细胞因子,IL-1是CNS中调节兴奋性的递质,它可以调节海马组织释放谷氨酸,也可以通过间接性的抑制海马神经元中氨基丁酸(GABA)受体来增加CNS的兴奋性[41],进而诱导癫痫的发作。增加谷氨酸的含量、降低GABA的含量,可以使IL-6分泌的增加,也会诱发癫痫的发作。促炎性因子IL-17可以激活胶质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L-1β、IL-6、TNF-α等细胞因子,而IL-6又可以反过来使IL-17的表达增强,从而加剧了炎症反应。

目前研究显示,癫痫的显著特征是炎症反应,所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发挥它们的致痫作用,同时癫痫的发作又可以诱发一些炎症反应。但是,对于不同的癫痫类型,它们的炎症细胞因子的来源是否相同,其炎症路径是否相同,目前还不得而知。

3 展望

综上所述,细胞因子的异常与CNS疾病的发病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虽然对于部分细胞因子与CNS疾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很多不明确之处,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起着一定的作用。尽管炎症反应在CNS疾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但是关于其是如何导致神经元的死亡以及相应的分子机制的,尚不明确,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相信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因子在CNS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将会被进一步揭示、阐明。

参考文献

[1]江莲,李梅,赵孝先,等.小儿SIRS/PCT水平的检测及其与致炎因子、抑炎因子相关性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06.

[2]戴学栋.ApoE/LDLR双基因缺失小鼠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张雪梅,柯开富,方小霞,等.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海马内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J].天津医药,2013,31(8):789-792.

[4]刘景,龚其海,石京山.小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25(5):447-451.

[5]杨同章,沈伟.阿尔茨海默病与炎症[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3(19):109-111.

[6] Findeis Mark A. The role of amyloid beta peptide 42 in Alzheimer's disease[J].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2007,116(2):266-286.

[7]周晓艳,徐营营,谢兆宏,等.炎症反应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196-199.

[8]杨玲,韩继明,高学军,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2):1153.

[9]蔡亚梅,沈跃玲,王晓明.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免疫损伤和神经保护作用[J].医学综述,2010,25(14):2103-2105.

[10]杨纭镔.白藜芦醇对脂多糖诱导PC12细胞炎症的保护作用的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3.

[11]张美蓉,孙芳玲,艾厚喜,等.帕金森病的炎症及抗炎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26(11):1040-1043.

[12]苏新辉,豆晓锋,张亚飞,等.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双重作用[J].解剖学研究,2013,12(3):220-224.

[13]余能伟,刘洁,李晓佳,等.帕金森病患者TNF-α含量变化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3):24-26.

[14]杨丽.黑质小胶质细胞激活诱导帕金森病的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853-3855.

[15]吴晶晶,陈彪.小胶质细胞通过IL-1加重帕金森病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10):1102-1104.

[16]曲艳.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2.

[17] Terreni L,De Simoni M G.Role of the brain in interleukin-6 modulation[J].Neuro immunomodulation,1998,5(3-4):214-219.

[18] Gadient R A,Otten U H.Interleukin-6 (IL-6)-a molecule with both beneficial and destructivepotentials[J].Progress in Neurobiology,1997,52(5):379-390.

[19]朱瑜龄,牛平,曹恒恩,等.帕金森病患者血清 IL-17水平测定及意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12):1118-1120.

[20]李辉.针灸辅助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细胞因子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25(1):17-20.

[21]黄伟,秦丽颖,范悦斌.精神分裂症发生相关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5):703-704.

[22]刘海波,李存保,陈大春,等.精神分裂症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26(2):89-93.

[23]王立娟,刘忠,刘爱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1β、IL-8和TNF-α水平测定及分析[J].山东医药,2010,32(51):105-106.

[24]李树义,马志红,董雪松,等.精神分裂症和细胞因子关联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5(5):637-638.

[25]杨虎权,阴永彬,何静.7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因子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0,23(4):209-211.

[26]许明智.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5(4):207-211.

[27] Zalcman S,Murray L,Dyck D G,et al.Interleukin-2 and -6 induce behavioral-activating effects in mice[J].Brain Research,1998, 811(1-2):111-121.

[28]薛晓斌.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及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9]高媛,蒋妍.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3,16(1):47-48,50.

[30]赵若莲,王玉明,段勇.白细胞介素6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18):2757-2759.

[31]闫全志,李存保.白介素-10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性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25(4):437-439.

[32] 赵燕,王刚,陈大方,等.首发未治精神分裂症患者IL-6、IL-10和IL-12水平及影响因素[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22(4):70-73.

[33]赵春辉,汪周兵,张晓凤,等.抑郁症患者血浆miR-155表达和致炎性细胞因子相关性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3,31(3):187-189.

[34]董继承,张少丽,缪竞诚.不同病期抑郁症患者血清体液免疫指标变化[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2):103-105.

[35]Koo Ja Wook,Duman Ronand S. IL-1beta is an essential mediator of the antine-urogenic and anhedonic effects of stres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8,105(2):751-756.

[36]董继承,王,缪竞诚.抑郁症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1):92-94.

[37]韦世革,李天资,李雪斌,等.高铝暴露癫痫患者前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10,38(6):662-664.

[38] Wang S,Cheng Q,Malik S,et al.Interleukin-1beta inhibits gamma-aminobutyric acid type A [GABA(A)] receptor current in cultured hippocampal neurons[J].Th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2000,292(2):497-504.

[39] Xiaoqin Z,Zhengli L,Changgen Z,et al.Changes in behavior and amino acid neuro- transmitters in the brain of rats with seizure induced by IL-1beta or IL-6[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25(3),236-239.

[40] Ma Xiangyu,Reynolds Stephanie L,Baker Brandi J,et al.IL-17 enhancement of the IL-6 signaling cascade in astrocytes[J].Journal of Immun ology,2010,184(9):4898-4906.

精神疾病概述范文6

【关键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分子影像; SPECT; PET

Molecular Imaging Advances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ZHANG Jia-hui,ZHAO Zheng-qin, JIA Shao-wei, 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31):159-161

【Abstract】 The article objectively reviewed advances of molecular imaging in ADHD, including SPECT and PET. Also its morphological anatomy wa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bnormalities of the fronto-striatal circuit had been demonstrated,involved prefrontal cortex area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 decreasing,Striatal dopamine transporter density increasing,prefrontal area and striatum brain volumes diminishing,predominantly at the right hemisphere, which was the pivotal pathophysi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is disorder. While compensatory mechanism and comorbid disorders may provide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others abnormal areas of brain like temporal lobe、parietal lobe 、occipital lobe and cerebellum. Accurately, molecular imaging has a significant value in diagnosis and evaluating therapeutic effect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anatomic structure images.

【Key word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Molecular imaging; SPECT; PET

First-author’s address: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Hospital, Shenzhen 51803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104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基本特征是注意问题与过度活动共存。约有50%ADHD患儿症状持续到成人阶段。ADHD全球发病率约为3~5%,9~11岁为发病高峰[1]。我国报道与全球平均水平基本一致[2],据此估计,中国ADHD患儿约2000万。早期诊断ADHD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在成年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精神和行为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神经分子影像技术发展,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提供了无创和可视化的研究和诊断手段,在ADHD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现综述如下。

1 MRI与ADHD

MRI显示,ADHD患者额-纹状体体积变小主要位于右侧额前区和右侧尾状核。Valera等[3]的研究证实,右侧尾状核和额叶局部体积减少;Soliva-Vila等[4]也发现右额前区、右侧尾状核体积减少,而左侧却未发现异常。由此可见,右额-纹状体区可能为ADHD神经解剖学基础。

Durston等[5]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右侧额前区、左枕区灰质和白质减少约9%,右侧小脑减少约5%,大脑总体体积减少约4%。Castellanos等[6]研究了152名ADHD儿童和青少年患儿与139名年龄性别匹配对照者,发现患者大脑容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减少3.2%),包括大脑额、顶、枕、颞叶各区灰白质,小脑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减少3.5%)。由此,不难理解ADHD患儿确实存在神经解剖学异常,但影像所见的异常不像先天性脑发育不良或者遗传障碍明显,加上儿童本身年龄、性别及个体差异,难以从形态结构影像学资料中得到与ADHD特异性证据,临床意义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