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教学的弊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对一教学的弊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范文1

[关键词] 课程体系 更新 贸易政策

纵观世界经济可以发现,任何一个谋求自身发展和增进本国国民财富的政府,都希望能趋利避害地利用对外贸易来发展本国经济。世界各国中也不乏将国内发展战略与政策延伸至国际贸易领域,相机抉择地利用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作为增强经济实力与巩固竞争力之重要手段的国家[1]。具体来讲,对外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大体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国家或不同类别国家所实行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对不同商品或不同类别商品所实行的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是以增强国家国际综合竞争力为宏观目标,以提高本国居民收入及社会福利为具体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同时,由于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又使得其贸易政策具有非静态变化的基本特点。例如,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服务于其全球霸权地位的巩固与发展;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利用能源出口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日本则是通过对外贸易奠定其科技优势地位。上述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随偶有变动,但其宗旨却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因此,《贸易政策比较》课程的重点,理应放在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政策动态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法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了解贸易政策的延续性与波动性。但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着知识点重复、政策比较实例较少、各国政策特点分析不足等一系列有待改进之处。

一、《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概念的教学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所采用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在开篇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中往往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国际贸易中的专业词汇及其概念;国际贸易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国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其用意是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同时学习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掌握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的特点与变化。但是,对于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与其前面所学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多有重复,而且,不同教材其专业用语也不尽相同,极易造成学生对国际贸易基本概念记忆混淆,或概念模糊。

因此,笔者建议在《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对本部分可做出如下更新:

第一,以教师课堂带领学生简单回顾相关概念为主要方式,强调概念的理解,而不再要求学生对具体概念强制性记忆。例如,在“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概念回顾中,可主要阐述其分布特点,以及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的指标。同时,引用中国、美国及其他各国近10年的进出口数据,对比分析其在世界进出口市场中所处位次。再如,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概念中,除讲述进出口商品结构外,还应着重分析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所反映的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贸易与国内经济联系的具体情况,使学生认知到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为发展本国经济所服务,其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第二,强调Excel等统计软件工具的运用。基于多数学生对统计表格阅读、分析知识的欠缺,在本部分教师可针对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差异化实施实训课程的相关训练。例如,使用Excel表格时可分为如下步骤:1.填写我国1978-2009年度进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区别不同统计指标的经济含义;2.令学生找出所占比重较大的商品种类,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所学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中的分类标准,总结我国进出口商品的具体类型;3.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减比例(%)的计算,观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商品结构上的变化,对照与变化折点时间相符的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细节,找出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对贸易政策宏观调控的具体思路与趋势。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性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各种常用国际贸易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强调概念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相关统计软件、统计表格、统计图表的认知程度,加强其自我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贸易政策比较》中“政策和措施”解释的教学创新

在现行《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通常将“政策和措施”部分作为重点内容,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政策概述、国际贸易政策演变、进口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出口管理方法等。笔者认为,在这一部分可适当减少对概念性问题的阐述,转而增加对与现实世界相耦合的国际时政及其与贸易关联性的内容讲解。例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部分,在帮助学生分析、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与构成、类型与区别的基础上,着重讲述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代表本国统治阶级,为本国统治阶级利益及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其出发点主要是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积累资金并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往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国的经济发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思想和外贸理论而随时调整和改变。但不论如何变化,总不外乎是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演变部分,重点讲述:自资本主义初期重商主义的产生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进化过程,以及现阶段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保护与自由结合的混合贸易政策。这里,可引用如下的中美两国贸易政策演变为实例。(1)中国实例:1978年之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是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为主要贸易对象,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力争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与制裁;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转向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更加强调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将对外贸易转变成为引领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并通过鼓励出口等措施的实施,扩大外汇储备、增强综合国力。(2)美国实例:在2007年金融危机波及国内实体经济之前,美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但是应当看到其贸易政策的利己性和攻击性,特别是美国“301条款”表明美国贸易政策的实质是美国利用贸易政策推行其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其威力不在于条款本身,而在于它所带来的报复性后果和制裁的可能;2007年以后,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基于向外扩散危机以及提高国内就业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主动放弃了对自由贸易的捍卫,转而公然违背WTO准侧,持续加大贸易保护,这一切均是美国贸易利己主义的集中体现。

进出口关税措施部分,则重点应放在进口方面。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税率标准、分类标准、普惠税的给惠方案等,在细节上,应关注学生对非关税壁垒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进口配额方面,以中国为例详细阐述绝对配额、关税配额的定义与区别;在自愿出口限额方面,使学生分清自愿出口限制的原因、配额的协商机制;在进口许可证制度方面,重点讲述进口许可证发放规则、发放手续、管理程序以及进口许可证的种类等;在外汇管制方面,帮助学生理清数量性外汇管制、成本性外汇管制、混合性外汇管制在管制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中国自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取消原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行的双轨制度的原因及其影响等。

出口管理措施部分,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国家对出口的鼓励措施和实际应用效果评价。例如,我国出口信贷政策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优惠措施及具体实施细则;短期信贷、中长期信贷的政策提供与企业选择之间的耦合关系;出口补贴,特别是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补贴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详细向学生讲解WTO《农业协定》第10条之规定(即不得通过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来规避出口补贴减让承诺,并要求按一定的纪律来管理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偶然性倾销、间歇性或掠夺性倾销的原因与影响。

综上所述,在第二部分“政策和措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从全球现阶段经济与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引用实际案例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贸易政策及其执行措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正确解读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的起因与后续可能发生的影响。

三、《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的教学创新

传统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侧”部分将解读WTO原则作为重点部分,主要阐述WTO中的非歧视性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等。在传统教学课程中,对本部分往往单一注重基本准则的文件性解释,针对具体操作以及如何在WTO框架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实际案例较少。

因此,笔者建议在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应将美国等发达国家如何利用WTO准则干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以及新世纪以来我国如何应对历次WTO诉讼等案例作为重点,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合理运用WTO准则。例如,在本部分中,添加“发展中国家与WTO案例”,讲述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运用WTO准则的具体措施,具体案例,如美国向WTO提起的关于对中国用于生产钢、铝和化学产品的多用工业原料实施出口限制的投诉,本案的诉讼方都以WTO准则和中国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即《入世议定书》)的承诺为重要的诉讼理由,美方的诉讼理由主要包括中国以出口配额、征收出口税以及建立招标体制分配矾土,氟石和碳化硅配额,向企业收取费用等,违反了中国在 《入世议定书》和《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中关于取消出口产品税费和出口限制的承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入世议定书》中附件6仅列明84个税号的商品不承诺取消适用于出口产品的全部税费,许多在近年引起关注的资源性产品(如稀土、锰等)并未被列入,这为今后的争端埋下了伏笔:由于中国对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出口配额及关税制度和此案中涉及的9项原材料适用的WTO条款差别不大,因而,若WTO做出不利于中方的裁决,可能会引发中国更多的贸易政策在WTO的争端仲裁台上成为被告[2]。

除此以外,在本部分中还可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的兴趣度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适当讲述美日贸易冲突、欧美钢铁保卫战等著名案例,提高学生对WTO准则的认知度,并使其能够根据现实案例分析WTO准则如何适用于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如何利用准则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等。

四、《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教学创新

在本部分中,笔者认为,讲述的重点应放在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以及国际贸易新变化所带来的政策取向问题上。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与成因。在含义方面,应明确阐述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并分析广义经济一体化与侠义经济一体化在概念上的区别;在成因方面,以“三环外交”、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实际案例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成因与必然趋势。

其次,以欧盟为例,讲述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一体化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例如,欧元区的成立,实际上加速了整个欧洲经济一体化,而非仅仅局限于欧盟成员国,其后续影响应结合当前欧盟国家,如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出现的财政危机,着重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列举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一体化并尽善尽美,而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第三,结合我国及东亚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部分,也可对未来APEC的发展趋势,以及亚元区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展望,加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促进其多元化经济思维模式的形成。

五、总结

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各国贸易政策的适时调整则凸显了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正如前文所述,《贸易政策比较》课程是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重点应有别于《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1)《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各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采取的贸易政策的比较分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定义与概念的讲述;(2)《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现实案例的解读,其案例的特点应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即结合当年发生的各国贸易摩擦、贸易政策调整等;(3)《贸易政策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国际贸易政策能力放在第一位,力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具备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范文2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 钢琴教学 集体课教学法

1.中职教育钢琴教学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法存在的弊端。

1.1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法对教学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传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实行“一对一”教学法,一个教师针对一个学生进行指导教学,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因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资源都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许多教学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集体利用。而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大多并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学资源供给不够。

1.2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法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由于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只有一个学生,学生无法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学术流和研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在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情况下,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时间只有很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无法教授学生更多拓展知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1.3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法使教师的教学进度不能统一。

由于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依次对单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由于学生在学习理解力、学习领悟力及学习基础上的程度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进度会不一样,这会使教师在不同学生的教学上有着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容易打乱教师整体的教学计划和进度。

1.4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法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时间过短,使学生存在疑问却没有机会寻求解答,使学生的问题越积越多。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在中职教育钢琴教学中新兴的集体课教学法中存在的优势。

2.1新兴的集体课教学法合理利用了教学资源。

在新兴的集体课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学生共用一套教学资源和由同一个老师进行集体教学,改变了原有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中教学资源被单个学生占有的问题,不仅使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教学资源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利用,还解决了钢琴教学存在的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

2.2新兴的集体课教学法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在集体课教学模式中,许多学生在一起集体上课。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展开相关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在集体课教学模式中,教师拥有充足的教学时间,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讲解一些开阔学生视野的专业知识。

2.3新兴的集体课教学法使教师的教学进度可以完美地达到统一。

由于新兴的中职学前教育钢琴集体课教学法是对学生集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所有学生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是一致的,所以不会产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度不一样,以及打乱教师的整体教学计划和进度等相关问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4新兴的集体课教学法更有助于学生突破、创新。

新兴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育模式,由于学生在一起上课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在这些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新想法、新思想产生,还可以使学生自由地对学术进行突破和创新。在这种集体的教学模式中,更有利于学生之间良性竞争的发展,使学生更加奋进、更加努力,在相互竞争中一起进步。

2.5新兴的集体课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钢琴课的兴趣。

新兴的中职学前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由于集体课教学模式是以一个集体进行教学的,在这个集体中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个体,而这些个体又存在许多不同钢琴思想和钢琴技能,使学生激发起对钢琴技能研究的热情,提高对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集体课教学法的实践方法。

3.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教师应对学生合理地分组。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存在共同性和差异性。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学生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组。由于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有的学生之前没有学过钢琴,是一个初学者;有的学生学过钢琴而且钢琴是自身的特长;有的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基础较强。在面对这些学生群体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使各个小组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当然小组并不是固定的,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小组的变更。

3.2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整体的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在摆脱了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进入新兴的集体课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讲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适应教课对象由个人转向群体,对教师的授课要求变得更加严格。教师授课的重点也由针对个人转变为针对集体,对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授课经验有着很强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重点问题的剖析要更加明确和更加清晰。

3.3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布置一些让学生通过集体协作完成的课堂任务和课堂作业,培养学生的工作协同能力。这不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是学生之间协同完成任务或作业的过程,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问题更加深刻,钢琴技巧更加熟练,还能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4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检查布置的作业并且进行公开的讲评。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以前传统教学“一对一”模式中逐个检查作业的教学习惯,要与学生共同检查布置的作业并且同学生一起对作业进行相应的点评。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检查作业、讲评作业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作业中不准确和错误的地方,使学生在下次完成作业时注意纠正。

4.结语。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集体课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落后、不科学等问题。虽然在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的实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教师和相关教育人员思考。但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法在未来必定会得到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代百生.弹钢琴 学音乐[J].钢琴艺术,2003(4).

[2]张丹晔.高等师范钢琴基础课[J].钢琴艺术,2005.4.

[3]郭世明.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0.5.

[4]钟萍.谈钢琴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5]曾华青.浅谈幼师唱歌课的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2003.1.

[6]雷仰芹.浅谈声乐集体课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范文3

【关键词】二本;高校;古筝教学;弊端;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04-02

高校古筝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小学古筝教师,与基础音乐教育息息相关,同时也会对传统教育目标产生影响。从当前我国高校古筝教学工作发展的角度出发,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之后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

一、目前国内高校在古筝教学方面存在的弊端分析

教学方向盲目,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使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基本相同,但是二者教育目标有着巨大差异。若完全照搬音乐院校的教学经验,必然会影响到高师音乐教学目标的正常实现。

教学课堂主体错误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点,过分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许多课堂都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目前国内古筝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过分关注单项专科培养,却轻视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趋势不符。教师将日常教学目标集中在高师古筝技能教学中,盲目追求各种高难度演奏技巧,基本功的掌握程度不达标。

二、高校古筝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一)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对古筝教学目标进行再次定位。学校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传统古筝教学理念,拟定一些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学校方面要始终坚持师范教育基本工作理念,通过目标培养的方式来校正高校古筝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盲目追求极致的问题,让古筝教学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情况。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并针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培养各种古筝教育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适应性。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个人技能,都必须要包含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文化素养以及音乐技巧等等,同时还要有专业化的知识做储备,可以通过学习各种古筝音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摆对古筝教学的位置,才能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掌握度。

(二)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满足音乐课程综合化教育需求。不断对高校古筝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音乐课程建设要求。教师方面也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因为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程综合化的教育目标集中在基础教育方面,所以必须要以此为教学目标,培养出专业能力更强的基础教育教师。传统教学模式,高师的课程一般都只会将工作目标集中到认知领域,不仅教学内容繁多,而且教学模块分割得也比较清晰。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各自为政,导致大量教学知识点有重叠、重复的部分。一些知识相互之间还会发生矛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浪费掉教师精力以及学校其余方面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情况严重时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个人心智,所以必须重视。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想要保证高校古筝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综合课程标准体系,并将改革的内容和学科知识范围相互结合,形成科学化的课程教育板块。不同板块知识点上有相互联系的点,但是相互之间也会保持独立,所以必须要保证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时,将工作要点集中在综合性、全面性以及有序性上。

在音乐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分别为学生讲述基础性的乐理,并对一些基础性练耳内容加以整合,乐理属于音乐学习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相关技能进行整合,对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理论课程模块对曲式、复调等多种内容进行了全面结合,使其成为音乐技术理论标准课程之一。这些课程本身就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将课程相互融合,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知识点重合的问题,而且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更加生动、形象,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

将中国的音乐史和外国的音乐发展历史相互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分别从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表演题材以及音乐表演风格等诸多方面,提出变革的方向,以此来提升学生个人在文化方面的素养,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审美能力,一举多得。

从目前艺术实践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师完全可以将艺术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内容中,让学生可以参与到古筝演奏、古筝表演以及古筝排练等环节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古筝演奏心理素质以及学生对古筝演奏能力的驾驭能力。利用多重演奏等方式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排练,教师还要不断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作品编排技术。

(四)增加文化课程所占比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而增加文化课的比重,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性比较强,古筝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也比较多。而且高强度的教学模式会强迫学生学习古筝演奏的各种技巧、各种演奏模式,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很难认识到古筝表演的情感。所以要在当前现有课程基础之上,适当地增加文化课所占比重,将课程改革提升到文化的层面。如果音乐和社会文化发展前景相互融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课程以及音乐教学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五)提升教育类课程学习强度。高校的古筝教师不但要学习各种音乐学的知识点,同时还要加入一些少量的教育知识点。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教学理论以及教育学的基础理念、教学方法等。相关研究成果显示,教育类课程一般占到总课程量的15%左右,所以在设置教育学科时,可以博采众长,全面考虑。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处理,全面提升当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但是通过总结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古筝教学时,依旧在使用音乐学院教学的内容,一对一教学。剥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合作机会。所以可以打破这种教学方式,将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集体教学模式或者是小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平台。

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形式来提升古筝教学质量,并为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构建平台。前些年古筝教学方式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导致教师日常教学课程内容生硬,而且不够灵活,影响了学生正常吸收教学知识。目前国内从事高校古筝教学的教师,完全可以按照不同学校学生的特点,为学生个人创设一些比较适合其学习的环境,利用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地编写一些古筝教学方案,并自己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此来获取最直观的教学经验。

三、结束语

上文以当前高校古筝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从提升教育类课程学习强度、增加文化课程所占比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满足音乐课程综合化教育需求、二次定位古筝教学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应当如何提升古筝教育质量,希望可以为日后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红.浅析高校古筝教学的现状及其改革之路[J].戏剧之家,2015,(18):175.

[2]王萍.浅谈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赤子(中旬),2014,(03):222.

[3]华.浅析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方向[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0):117-118.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范文4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64-02

一、研究背景

(一)关于英语移动学习调查及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获取知识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作为在远程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移动教学,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认为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因特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

为了解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移动学习的现状和需求,便于英语移动学习的展开,课题组对长江大学文理学院73名大一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就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以及英语移动学习的现状和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为下一步就英语移动学习的开发打下基础。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鉴于手机的频繁使用(95.9%的同学经常或总是使用手机)、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QQ使用率97.3%,微信78.1%,微博75.3%),且学生并没有较强的移动学习意识,不能主动的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有关英语的学习(52.1%的同学偶尔利用手机学习英语,39.7%的同学有时利用手机进行英语学习;47.9%的同学偶尔浏览英语学习网站,30.1%的同学从没有浏览过;虽然同学们经常使用QQ、较常刷QQ空间,只有35.6%的同学偶尔收藏或转发QQ空间里英语学习的文章,30.1%的同学从来没有过;至于较常使用的微信,89%的同学都没有关注过英语学习的微信公众号;由于微博使用相对较少,79.5%的同学没有关注过有关英语学习的微博),而又对移动学习有所期待(57.5%的同学觉得利用网络社交工具会对英语学习有一些帮助,21.9%的同学认为会有很多帮助,17.8%的同学认为不好说,没有人觉得没帮助;72.6%的同学希望借助英语学习的网络社交工具既能预习和巩固课内知识,又能了解和拓展课外知识;42.5%的同学希望借此能同时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就此将移动学习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在众多的移动学习平台如QQ、微信、微博中,微信作为学生较常使用的网络社交工具,同时兼具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功能,以及其公众平台可进行一对多及一对一的媒体活动的特点,且开发和建设方便,是移动学习的最佳手段。同时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中,要同时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和英语技能的需求,兼具课内外知识、兼顾五大技能培养。

(二)微信及其教学应用研究概述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是一个超过7亿人使用的可以群聊、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的手机应用。而其下的微信公众平台则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活动,具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和一对一交流功能。群发推送功能可以使得公众号主动向用户推送重要通知或趣味内容;自动回复功能可让用户根据指定关键字,主动向公众号获取常规消息;一对一交流功能则可允许公众号针对用户的特殊疑问,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对话解答服务。

在香港、台湾及国外,与微信具有类似功能的移动应用软件Line、Whatsapp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Bray等指出在日本虽然Line在目前的教育领域应用还较少,但将在移动计算与教育创新研究中体现价值。而Rambe和Bere通过对学生问卷分析,发现移动应用Whatsapp在实践教学环节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应用效果。

而对微信的英语学习研究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杨洁和钟池琴指出主要英语公众号都存在的弊端,提出改进意见。柴阳丽和陈莉分别将微信公众号“英语流利说”和自己开发的“英语微学习”运用在教学中,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而基于微信的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基本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绝大部分研究者都只是纸上谈兵,并未对其进行真正开发,实践研究较少,所以开发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并将其投入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实践当中是相当必要的。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发和建设

鉴于以上调查结果,课题组首先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了一个名为“英语自主学习园地”的订阅号,然后利用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功能,根据学生对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的需求将该订阅号的菜单设置成了听说、写译、阅读三大版块,再根据学生对预习和巩固课内知识的需求,每个版块下的子菜单按课本《新视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四册设置为如“综合教程1”“综合教程2”“综合教程3”“综合教程4”(如图1)。听说包括每册每个单元单词和课文音频,写译则是和每单元相关的写作和翻译练习,阅读包括根据每单元课文改编的信息匹配题以及和单元主题相关的英文文章新闻等。点击不同的子菜单会收到不同册课本的听说、写译、阅读方面的知识和练习方面的消息(如图2)。

由于课本每册有8个单元,为了做到学生能够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在设置各个子菜单内容时,利用了微信公众号的自动回复功能,在子菜单消息中给出每单元内容的关键字(如图3),学生输入关键字就可获取反馈的相关单元内容的消息(如图4)。

所以,课内固定知识的预习和巩固可以依托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功能和自动回复功能来实现。而其群发推送功能不仅能实现课内更新知识的推送,还可以结合时事让学生了解和拓展课外知识。微信订阅号可每天向用户推送一条信息(如图5),其内容可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这些形式都方便进行听说读写译技能练习的展开。

至此,英语自主学习的微信公众平台已开发完毕,只是在使用期间可就当时时事及课本知识更新添加相关推送,再在后台利用微信公众号的一对一交流功能可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解答,并在后台监控、搜集并了解学生使用该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平台进行修正。

总的来说,由于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的自定义菜单、自动回复、群发推送、一对一交流功能的特点,是比较适合且方便开发和搭建基于此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也是比较便于推广的自主学习方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项有益的补充方式,也能够契合时代潮流、满足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同时也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新鲜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逐步将其推广到教学实践中,对其效果进行实际检验。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微信[DB/OL].[2016-9-5].http://.

〔2〕柴阳丽.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诉求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66-72.

〔3〕陈静.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J].海外英语,2014,(4):33-34.

〔4〕陈莉.微信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交互设计[J].英语广场,2015,(10):177-178.

〔5〕宋春鸿.巧用微信,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与评价,2015,(7):105.

〔6〕田瑞芳.基于微信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究[J].亚太教育,2015,(6):227.

〔7〕杨洁,钟池琴.微信英语学习类公众账号弊端探究[J].品牌,2015,(3):36.

〔8〕郑世珏,刘三女牙.智能手机的微型移动学习创新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范文5

个性是创新的源泉,为了彰显“一对一”个性化学习优势,突出“针对性”和“适配性”,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诊断个体,突出策略

对学习个体全面深入地研究是实施“一对一”个性化学习至关重要的一步。把握学生特点,并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诊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其一,个性特点。了解其兴趣爱好、学习水平、智能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学生。

其二,学科基础。分析学生的考试试卷,把握学生学习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其三,了解学生的具体要求,是“补缺”“深化拓展”“发展兴趣”,还是仅仅因为家长要求其学习。

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老师就要发挥其“营养师”的作用,为不同个体制订相应的“营养”方案,配备满足“营养”要求的“菜谱”,“烹调”适合学生“口味”的“佳肴”。这样才能既满足“营养”,又吃得“有味”。

案例:信任从了解开始

“林老师:中考我语文考了131分,还满意吧……”收到小邢的短信,我似乎看到了她眉飞色舞的样子,心中备感欣慰。

小邢是初三学生,成绩较优异,小学时曾在国外生活过两三年,因此语文相比其他学科稍有差距,150分的题能考100多分,因此求助“学大”,希望迅速提高语文成绩,考上重点高中。来辅导之前,家长带来了3份试卷,我把她的试卷仔细分析、研究,找出她知识上的长项与不足,并归纳于下。

优点:

1.书写工整,试卷书写认真,笔迹秀丽,令人赏心悦目。

2.古诗文背诵、默写较准确,3份试卷只错了一个字。

3.文言文方面实词解释、句子解释都比较准确。

不足:

1.文言文阅读失分较多,需要增加阅读量。

2.现代文阅读中,鉴赏能力方面较薄弱。

3.作文,引用材料与主题稍有偏离,语言不够优美,需要从审题入手,进行多题材练习,达到迅速提高的目的。

第一次上课,我明确指出她的学习现状、优缺点、努力方向,她心悦诚服,认为老师很专业、很认真,对她的情况十分重视,找到了她语文成绩难以突破的根源。她因而对老师也非常信任,对提高成绩很有信心。

二、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是具有不同智力特点的个体,这就要求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各种智能竞相开发,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实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应发挥学习主体的优势智能,开发弱势智能。尊重学习主体的智能特点,基于既有的学科基础,依据“最近发展区”原则设计不同的学习策略,制订不同的学习方案,更好地利用优势智能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音乐特长生的阅读课

小何是一个音乐特长生,语文成绩很差,阅读更甚。在辅导中,我重视通过其音乐智能培养其语言智能。在欣赏余光中《乡愁》时,我用音乐《乡愁》营造出一种离愁别绪、低回婉转的气氛,让她深情朗读,把握节奏,体会情感,培养其阅读技能,从音乐中领悟意境,加深理解。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播放歌曲《乡愁四韵》,将它与《乡愁》对比,在比较中实现对《乡愁四韵》扩展阅读。利用其优势智能,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对小何的辅导过程中,我尽量将音乐与语文联系在一起,利用其音乐智能,有效地增强了她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成绩进步很快。

三、 信息技术,护航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他的论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毕生都可以享用的终身教育。

网络正在改善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个性化学习不仅可以是“一对一”的学习方式,也可以是利用网络的“一对一”远程学习,让学生感到关怀无时不在,帮助随手可得。

案例:小任的电子邮件

小任是一位初中二年级的男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学习缺乏自信。辅导时,我鼓励鞭策,让他从点滴进步中积累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逐渐地,我们成了知心朋友。

一天,我收到小任的电子邮件,倾诉他性格孤僻、缺少快乐的原因,文笔流畅,用词准确,流露出真情实感。原来自从父母离异,他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对他非常严厉。小任非常希望父亲能感受到他的每一点进步,得到父亲的认可和鼓励。但是,他父亲对小任的成绩视为理所当然,只是不停地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小任很受打击。

随后,我与小任的父亲进行沟通,让他认识到鼓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渐渐地,小任变的活泼、自信了,学习更有信心了。

四、 转变角色,促进学习

一对一个性化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对话”“互动”和“探究”方式进行,师生之间地位更趋平等,是一种新型的学伴关系。这需要完成以下的转变。

1. 转变教师角色,变教学的“主宰者”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帮促者”

基于工业模式的“一元化教育”中,教师的职责是知识的“灌输者”,而个性化学习倡导以与学生个体特点相适应的方式,让学生探索知识、体验知识、形成和运用知识。教师的责任则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营造合理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正确地建构知识和技能,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和谐迁移,从而实现“促进学习”的目的。

2. 转变学生角色,变学习的“被动者”为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者”

强迫接受教育,视学生为学习的“机器”,而非活生生的个体,僵化刻板的教学抹杀了个体需求,其弊端早已显露无疑。而根据个体特点设计方案的“一对一”教学,克服了以往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缺陷,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成为老师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3. 形成平等的师生学伴关系,促进师生能力“双赢”

“教学相长”表明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研究表明,孤独的学习会使个体因为缺少交流而失去信心和意志力,学习效果较差。“一对一”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老师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突破了学校教育在师生关系上设置的心理篱笆,学生不仅将老师看做授业解惑者,心理问题解答者,而且视老师为学习伙伴,在一些问题上与老师交流、辩论,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主体的尊重,就是对教育的尊重。

五、 帮助反思,促进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学会学习就是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策略,具有自我调控学习过程的能力。在一对一学习过程中,我们应督促学生建立电子学档,记录其学习历程,老师和学生一道总结得失,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优化个性化学习。

案例:小王的错误档案

小王是一个初二男生,聪明但不好学,同样的错误屡次发生。我督促他建立语文错误档案,将经常错误的内容分类收集,并对这些内容定期检查,以便他从错误中学习。渐渐地,他从中尝到甜头,也建立了数学、英语的错误档案,及时复习,既提升了学业成绩,又改善了学习方法。

一对一教学的弊端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教育;问题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类型

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由来已久,但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却有不同的认识。有部分学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听觉感受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将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公选课程,纳入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然而,本文所论述的高等音乐教育并不是针对旨在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素质教育,而是针对传统的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及其发展。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内容来看,其主要存在着以下三种学校类型:一是专业的音乐学院,它以培养专业演奏(唱)人才为目的,重在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奏(唱)技艺;二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重在教育性;三是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大学,重在音乐理论的研究。

二、高等音乐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够,定位不准确

至今为止,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音乐不就是唱歌,学生自己唱就行了,何必开课呢?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选修音乐课的不到10%,即便选择了音乐课,学习态度也不够好,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以有一半以上是谱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是科教兴国,虽然现在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已经变得大众化、普遍化。但是对于高等音乐教育,我国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其实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了提高,这对学生的培养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但是,我国目前高校的状况是英语、体育、语文是必修课,而像音乐、美术这类课程只有少数的选修课,这样就会导致有些学生想选选不到,或者是不会主动去选修。再者,课外活动中艺术节、歌唱比赛等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如科研比赛、学术研究,由于这样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术对音乐艺术追求的积极性,高校的音乐教育现在正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令人担忧。

2.课程设置不科学

首先对于非专业的学生,现在的课程过于专业,虽然只是一些基本乐理以及各种音乐风格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基础、天赋、兴趣都不同的非专业学生,这些课程还是有一些脱层次。其次,课程的设置比较散,音乐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属于老师会什么、擅长什么就开怎样的课。由于国内高等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长期不重视,专业师资队伍配备少,根本不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出的课程都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音乐课程结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方法等相对滞后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长期受“重洋轻中”的音乐教育理念影响,高等音乐在课程结构上缺少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学生的影响只是音乐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忽视音乐审美,忽视教学生演唱各地方民歌、戏曲和传授中国经典的演唱技巧,与中华民族音乐如声乐、戏曲的传承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将来教授内容相脱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基本上实行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缺乏沟通,学生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教学方法采用“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唱我练”。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个性发展被剥夺。与《标准》要求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是“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基本理念相脱节。专业性过于突出,缺乏跨学科的文化知识,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对于人才培养需求没有匹配良好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对音乐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对一的关系,很少会有一对多或者是多对一的状况。第二,教学不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当代教学模式所依据的重要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4.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音乐实践的灵活性和必要性,有些高校仍然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5.高等音乐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等音乐教育专业遵循的主要是欧美音乐理论体系,采用的基本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强调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对教育学科理论、教育实践、综合人文素质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同时受教育产业化和教育就业的压力。高等院校在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引导方向上,出现迎合市场需要的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不能胜任中小学多元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导致所培养的师资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或使即将毕业的学生不愿从教。与现代高等音乐教育是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合格的“通用式复合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相脱离。

6.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容乐观

高等音乐教育教师队伍中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研究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较少;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普遍存在对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关注不够,教学方法缺少创新,科研意识与行为缺乏,不能驾驭高科技信息处理能力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