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

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1

探索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广电媒体乃至整个媒体业界永恒的主题,然而在一片“新媒体”的浪潮中,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接触到更多是各种概念性的新媒体论文或者方案集成商提供的支撑“新媒体”架构商业技术方案,更多关注在“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上。新媒体是一个完全开放甚至充满恶性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最终商业架构固然必须研讨,但却已经不是最终的重点,支持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生存的,是对开放新平台的适应以及对差异化形态的融合。

在此提出几点思路与大家共同探讨:

1.从制度上促进传统广播电视垄断优势向新媒体平台的转化

发展新媒体或者全媒体平台,一定要依托甚至垄断现有广播电视台的优势资源,甚至垄断传统广播电视台利用新媒介的传播渠道。新浪微博、腾讯、土豆、优酷、天涯等,都具有新媒体属性,但是他们对我们来说就只是新媒介。通过新媒介传播本台优势内容创收不是不可能,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对于我们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媒体资源,甚至我们的主持人、我们的节目内容在新媒介平台上传播甚至同非本台新媒体合作时,一定要慎重。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介,但是绝对不能依靠非本台自主的新媒介。要趁我们还有一定地方垄断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将这个优势转嫁到新媒体平台。因此,对于涉新媒体、新媒介业务的推广、合作,应尽早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作。

2.从政策上启用熟悉具有广播电视特性的新媒介平台的人才或者合作伙伴

运用新媒介是发展新媒体的基础。传统广播电视的工作方式未必适合新媒体的新工作要求,甚至传统广播的技术支撑人员在也未必适应于新媒介领域的专业要求,同理,新媒体比较模糊的概念和低门槛也造就了一批不了解广播电视特性的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同样未必适合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工作。传统媒体从业者对新兴媒体理解的不同以及新兴媒介从业者对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不同理解,导致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差异,传统媒体业务在新的媒介上传播,急要培养或者发展复合型人才。专业是一道比较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思维的定向将极大影响我们在利用新媒介时的思维方式。应该从政策上启用或者引入熟悉新媒介平台或者符合新媒体、了解广播电视运作特性的专业人才或者合作伙伴。

3.以创新的思维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内容

新媒介是一个多态多线的复合形态,其传播形式不受传统线性传播形式的局限,传统媒体节目充分利用新媒介进行创新融合。比如在一些节目上,可以采用网络、电视台同步直播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电视节目直播结束前将观众引导到互联网(甚至手机电视)上继续直播进程,这就是利用非线性平台拓展线性平台的节目时间,利用传统电视和网络的特性跨媒体协作在特定时间内执行更多任务。再比如手机APP的应用完全可以将广播的伴随性同手机的实时双向互动的特性有机结合,实现互动、数据统计以及包括验证、上传、支付等伴随性应用在内的业务支撑。

4.以战略的角度评估新媒体业务拓展中利益的取舍

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资源整合其实也涉及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以现在的广播电视台来说,几个传统媒体之间的影响力还是有高低的,涉新平台就更不用说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期。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和涉新媒体之间的合作,其相互获得的利益肯定不可能是完全公平的。在直接利益上,同自主新媒体的合作甚至还不如同开放平台上的其他新媒体平台合作来得有效率。可是站在大台角度,台内应该促进更多的合作,一致对外。如果大家都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没有大台思维,没有团队协作、助攻的思维,没有从战略角度扶植新平台的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自身的拓展能力运营,新媒体业务平台的拓展必将举步维艰。

5.从推广的角度促进实体化、媒体化运营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运营模式是一个重大课题。一方面,新媒体的便捷、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有利于新媒体发展的运营模式还处于摸索之中,距离成熟还有一段路要走。涉新媒体业务的运作,要形成统一品牌,实体化、媒体化运营。要以内部合作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涉新媒体平台的使用率和曝光率。要以将新媒体的弱势媒体影响力同传统的强势媒体影响力有机结合,促进涉新媒体的“媒体”属性。

6.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涉新媒体平台的业务合作

用何种模式运作新媒体以使它符合利益最大化和促进行业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引起了越来越多行业人士的关注,关于新媒体发展与运营的研讨会也层出不穷,采用何种运营模式与运营机构的体制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密不可分,作为地市一级广播电视台,涉新媒体平台在业务拓展时,都会有机会引入一些有实力或者专业的合作伙伴,在新媒体这个本身就运营、创收弱势的平台上,还会涉及向第三方“分一杯羹”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有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涉新媒体平台的业务合作,只要是有利于新媒体品牌的建立或者新媒体业务的推广的合作,要善于利用短期利益推进新媒体业务或者平台的推广,只有让合作双方都“有利可图”的平台,才是有商业运营价值的平台。

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2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智能化融合

一、引言

新媒体迅猛发展,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改变了媒体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发展方向,广播电视媒体需要逐步向新兴媒体转型,但不能盲目转型。在广播电视媒体进行智能化融合时,需要定位精准,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现状,积极拓展相关领域,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

二、广播电视媒体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缺乏存储功能

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即时的,信息传播一闪而过,人们听过或者看过后就完成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不能对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而广播电视媒体本身也不具备长时间甚至永久的存储功能,不便于人们查阅或者回忆信息新闻。广播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往往需要强大的后台系统做支撑,这也决定了广播电视媒体不能在第一时间报道热点新闻事件。

(二)传统媒体受众转移

互联网技术在媒体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受众可以选择的媒介种类也越来越多,而由于广播电视缺乏存储的功能,导致受众在获取信息上的局限性,进而导致传统媒体原来的受众大量转移。[1]新兴媒体依托互联网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加之新媒体最大限度地改变了人们之前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传统媒体渐渐满足不了年轻人对信息获取的需求,这也是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众大量减少的原因。

(三)广播电视媒体改革不彻底

在我国,广播电视媒体一直存在体制问题,主要体现在广播电视媒体属于国营性质,改变起来顾虑太多,所以具体的进展不够顺畅,这也阻碍了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进程。新媒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符合市场化发展和多元化需要,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在与新媒体智能化融合的过程中,受体制差异化的影响,在融合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三、广播电视媒体智能化融合策略分析

(一)满足受众的需求

受众是任何媒体发展壮大的根本,广播电视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在于一些长期的受众转移到新媒体领域,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在智能化融合的过程中,要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占领信息的最前沿阵地。目前,现代化广播电视媒体主要以有线、卫星为主,新媒体与之相比具有更多样化的特点,为受众提供的选择也更多。在智能化融合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体要从自身特性出发,秉承一贯的服务理念,旨在提高信息有效交流和信息传达效率。[2]在广大媒体争相吸引受众的环境下,媒体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分析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将自身的传播功能转移到服务受众上来。广播电视媒体有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优势,只要合理利用新技术和新型传播途径就能继续发挥优势作用,只要抓住受众的需求,广播电视媒体就能再度获得广泛的关注。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对于整个媒体行业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在这种趋势下,广播电视媒体应该积极通过智能化融合实现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广播电视媒体具有丰富的节目和内容,合理引进数字化技术对推动广播电视媒体向更广的领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然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新兴媒体已较早实现了数字化运用,正向更智能化的领域迈进,数字化技术也正沿着大数据的方向发展,因此广播电视媒体在智能化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和互联网科技同步,结合各种互联网的前沿技术,提高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智能化融合,从根本上减小广播电视媒体在这个时代的发展阻力,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

(三)平台多元化发展

广播电视媒体长期以来的传播方式过于被动,受众无法参与媒体的传播过程,这也跟广播电视传播的单向性有关。目前,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很多平面媒体都面临关门的危险,许多媒体也纷纷转变生产销售方式,这给广播电视媒体在智能化融合方面起到了警示作用。媒体多元发展是当代媒体发展的方向,广播电视媒体需要转变观念,由单向输送信息转变为全方位面对受众,为受众提供整套的信息供应及服务,形成一个不仅提供信息,还是受众分享交流信息的多元化服务平台,只有这样广播电视媒体才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断实现自我价值。[4]

(四)安全有效地管理

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相对广泛,辐射面积较大,这就需要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内容的多样性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依法管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科学化管理能促进体制内与体制外不同媒体形式和平共处。广播电视媒体智能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积极参与,为融合提供大力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在整个媒体大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要提高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在全面了解信息的情况下,自觉加强自我监管意识。

四、结语

通过对广播电视媒体的了解,印证了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广播电视媒体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在广播电视媒体实现智能化融合后,我国传统媒体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并且能够在媒体领域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管琼.探析跨屏互动背后的媒介融合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6(07)35.

[2]谭天,张冰冰.知变求新:走进媒介融合2.0[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54-158.

[3]胡鑫.“互联网+”模式下小型出版社的变革之路——以山东黄海数字出版社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6(03):136-137.

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3

    同时,我国目前广播电视行业管理条块分割现状导致了各广电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央视、省级卫视等广电媒体对于县市级区域广电媒体在广告资源、新闻资源的强势争夺,使得区域广电媒体的发展困境进一步凸显。

    一、全媒体的内涵和优势

    “全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大发展、媒介大融合的传媒环境下提出,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通过文字、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使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用户可以依托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获取信息,从而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取任何信息。从传播载体形态上,全媒体可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的总和;从传播内容形式上,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从信息传输渠道上讲,包括了传统的纸质、频率、局域网(如有线电视网、数字电视、IPTV、地铁电视等)、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WiFi等。

    全媒体具有三个显着特点:一是融合性。全媒体不是各种媒体的简单组合,强调的是特性不同、传播力不同、影响力不同的各种介质的聚合,体现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媒体融合、互动趋势;二是系统性。全媒体组合是系统有序的,强调对各种信息资源的统一,通过统一平台实现一次性无缝采集所有信息资源;三是开放性。全媒体传播的最终形态应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全媒体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首先,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覆盖面,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其次,可以综合利用媒介资源,大幅度地降低传播成本,尽可能做到用最小的资源和成本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再次,可以提高媒体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传播信息带来的风险。

    二、区域广电媒体全媒体建设的可能性与优势

    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平面主流媒体相比,广电在全媒体建设中更具优势。一是广播电视目前还是最强势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在县市一级和广大农村。二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广电系统有了一支门类齐全的人才队伍,文字编辑、视频制作、网络管理等一应俱全。三是投入较少,所有媒体中,广播电视需要投入的装备和资金无疑是最大的,而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投入较少,门槛较低,所以广电媒体只需要投入少量资金即可完成全媒体框架的构建。

    在苏浙等发达地区,很多区域广电媒体已经探索并初步完成了全媒体的建设。地处江浙交界处的吴江广播电视电台下设两个广播频率、四套电视频道,开设有自办栏目十多个。2011年7月,依托吴江电视台、吴江电台的传统媒体资源,吴江广电强力打造了一个新型的全媒体门户平台——吴越在线门户网站,实现了电视、广播、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覆盖。并首家引入了微博,播客、SNS社交平台、在线直播等新网络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吴江的宣传工作开辟了新形式和新内涵。2011年吴江广电台实现广告收入7200万元。金坛广电台下设电视台、电台、报纸和网站四个传播平台,拥有一个广播频率和五套电视频道。金坛广电台还创办了自己的纸介媒体《金坛周刊》,目前已发行10000多份,年创收120万元;2011年五月,旗下的新媒体——金坛网正式开通。该台还依托自身优势,多元化经营,在媒体经营的基础上还拓展了会展产业,2012年创收1708万元。这些实施全媒体建设的广电媒体无一例外都成为区域最强势媒体,更好地完成了党委政府的宣传工作、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更好地完成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宁国广电全媒体实践

    宁国市位于皖东南,连接皖浙7个县市,区域经济较为发达。2012年宁国广播电视台正式成立。建台之初就树立了“建设宁国广电全媒体,打造区域最强势媒体”的办台理念,成为宣城市第一家提出“全媒体”建设目标的区域广播电视媒体。

    谋定而后动,开通《宁国传媒网》,成为宁国全媒体破题之作,《宁国传媒网》是依托广播电视资源优势,打造以音视频为特色的宁国权威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全台信息资源和技术优势,集新闻、信息、娱乐、服务为一体,以本土视频、音频资讯为主体,权威宁国新闻信息。同时注册了“宁国广电全媒体微博”,第一时间新闻。

    坚持重心下移,贴近群众和本土化风格,对电视节目进行了全方位的改版。《宁国新闻》实现版块化播出,根据观众需求调整和新设了多档栏目,更加关注民生,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可看性进一步提升。

    宁国城市广播推出的首档直播节目为《946音乐伴你行》,标志着宁国城市广播正式迎来了全新的直播新时代。随着参与节目的热心听众群逐渐增加,宁国城市广播影响力日益显现,FM94.6逐步成为有车一族首选频率。

    2013年3月,《宁阳》杂志的创刊发行,是宁国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建设又一重要举措。《宁阳》根据宁国本土实际,结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图文并重,准确定位于文化、财经、时尚、休闲、生活,着力打造宁国城市文化新名片,为读者打造了一座慢阅读的心灵家园。

    广播、电视、网络、杂志构成了宁国广电全媒体的基本框架,互为补充、快慢结合的宣传新格局初步形成,喉舌作用进一步加强。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营造舆论氛围上做到了加分不失位,有效地架起了党委政府和群众信息沟通桥梁。全方位、多平台、一站式的传播能力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客户和合作伙伴。同时完善的平台使得宁国广电全媒体初步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的能力,去年成功举办了《宁国首届电视歌手大奖赛》等多项文化活动,打出了新闻宣传、文化传播和经营发展的精彩“组合拳”。

    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宁国广电全媒体建设的实践印证了“全媒体”发展方向,是改变区域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有效应对之策。在全媒体建设中我们也遇到了缺乏政策扶持、缺乏启动资金、缺乏专业人才,以及对新媒体规律认识不充分等多方面问题和挑战,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在实践和发展中加以解决。

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4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也正面临这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的广播电视同行们都在积极的探索。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起到“喉舌”作用,因此它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增加,广播电视事业经费,由原来国家全额拨款逐渐改为差额拨款,直至自收自支,而且还要向国家纳税和向有关部门上缴利润,因此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性质也越来越明显。我认为要使广电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健康发展,不断壮大,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广电产业的资本运作。

1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概念

所谓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就是将广播电视行业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广电业有关的广告、传输网络、信息、视音频制作、广播电视报等产业,也包括广电集团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展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稳步将广播电视业推向市场,科学规划和配置广播电视资源的大趋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广播电视业要想完成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资本运营这一长足的发展空间里大展拳脚,尽管这种管理意识和经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2广播电视行业资本运营的制约因素

在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下,从总体上说,我国广电产业存在着产权结构不清晰、受行政干预多、经营范围小、浪费大、产品质量低、在生产经营和人事管理方面存在腐败现象等弊端,其影响概括地说就是: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广播电视行业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运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我看来广播电视业资本运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2.1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致使其产业性质得不到重视。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作为宣传部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功效,有其特殊的政治(社会)属性。也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播电视部门。为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明确了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原则,提出了政府必须掌握干部的任免权、企业的控股权、节目的终审权的要求。其次广播电视媒介所拥有的巨大的和潜在的可经营性资产。如视音频产品的生产设施、视音频节目的播出权、用以广告的节目时间段、传输信号的有线和无线网络等等,都是广电媒介的资产。它有自己的价值,有作为价值转化形成的价格,其产品具有商品的性质,因此广电媒介又具备了产业性质。就决定了它要通过资本运作以追求更高的利润为目的,讲求经济效益的特性。然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属性的要求的确对媒体的发展和正常成长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但却与市场化经营产生了差距。具体到工作实际中诸如:①哪些资源能够拿出来跟资本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等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就难免形成困惑。②有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人力、物力,还有大量资金来制作。但往往因为这是宣传任务,不能带广告及其他营利色彩,所以在资本方面基本是没有回报的。那这项活动只有投入根本谈不上经济上所谓的产出。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四级办报台体制,这种体制使广播电视业始终处于严格行政管理之下,资本结构随之形成了投资主体单一、筹融资结构单一、资本主体单一的局面,几乎完全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规范准则开展活动。因此也就丧失了经营自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

2.2广播电视业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导地位,制约其资本运营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行业外资本投资传媒只能获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与收益权,不能获得相应的实际控制权和国家认可的传媒产权,不能拥有传媒的品牌。诸如此类的政策性法规确立了广播电视行业在资本运营中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所以资本运营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可能会出现一旦双方合作出现问题,投资方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的结果。这也就是许多关注广电行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商驻足观望的主要原因。由于政策的限制导致目前,广电行业苦于资金缺乏急需资本投入来加快发展,而大量的业外资本虽然看好广播电视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却不敢轻易投入。

2.3广播电视行业自身的制约因素。

2.3.1管理权与经营权不明晰。我国目前大部分广播电视行业都没有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致使广播电视长期以来一直以新闻宣传单位定位,着重强调其政治属性和宣传职能,普遍存在着“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导向、轻经营,重喉舌功能、轻产业功能”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是独立但又相互依托的。只有创作出质量上乘,受众喜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带动广播电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厚重的经济积累,也可以更好的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2.3.2经营模式单一,资金来源有限。由于政策局限、观念束缚以及现行体制等多层面原因,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媒体没有切实的尝试产业资本经营,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拨款以及广告收入。但今天的广播电视业已发展成为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是有限的广告收入就可以支撑和维持这个庞大产业的,媒体产业要做强做大,参与国际竞争,多渠道开拓资金来源成为必然。

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5

关键词:安全播出 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36-02

1 广播电视概况

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有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经营信息等特性。具体具备以下功能:

第一,宣传功能,利用广播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人民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成就。第二,教育功能,利用广播电视向公众传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三,监督功能,即利用广播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对社会活动进行监督,对舆论进行监督,以便树立正气,纠正一切不正之风。

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情况

安全播出是指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传输过程中的节目完整、信号安全和技术安全。其中,节目完整是指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完整并准确地播出、传输预定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安全指承载广播电视节目的电、光信号不间断、高质量;技术安全指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及相关活动参与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广播电视设施安全。自广播电视受到插播破坏后,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情况异常严峻,从国家成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调度中心后,各省也相继成立机构或明确和监测中心合署办公,根据广电总局62号令(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56号令(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广电总局33号令(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管理办法)的和广电总局将互联网视听节目、IPTV纳入安全播出管理的范畴内的相关要求,机构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无法在满足现有的业务需求,为达到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总局将监测中心、安全播出调度中心、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中心等部门合并成立了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将这些业务有机的整合了起来,以便于统筹管理、统一监管。

我省2003年9月正式成立陕西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负责广播电视信号的技术监测任务,于2014年增加安全播出调度职能,负责安全播出的日常工作,为全省广播影视的行业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013年,根据业务整合情况,我省在省一级率先成立以安全播出、技术监测、新媒体监管为一体的工作体制,经省编办批准,单位正式更名为“陕西省广播电视监管中心”。其它省份也相继或正在进行大监管中心的成立和合并中。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技术问题。广播电视系统规模大,环节多,不能做到细致入微,其中存在一定的漏洞。第二,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技术的普及在广电媒体中任何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程序的运作。第三,广播电视在社会生活中享有重要的地位,作用大影响面广。第四,人为问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要特别提防人为问题,破坏信号、法论功攻击等问题。第五,管理问题。传统的播出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的要求,其中存在安全隐患。第六,重大的自然灾害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造成的影响。为此安全播出应急机制的建立和执行必须是广播电视管理和播出部门重点考虑的问题,极端恶劣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对电台、电视台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省级台以上的广播电视台。近年来,面对高科技条件下日益严峻的安全播出形势,我省通过加大投入、健全体制、建立制度、完善技术,使得安全播出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多年建设,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基础设施普遍加强,初步形成了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调度灵活、令行禁止的覆盖全省的安全播出监测监管调度指挥系统和管理机制,完善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警信息系统,制定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安全播出工作实现由重点防范向安全运行转变,广播电视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3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应用

3.1 广播电视技术监测

广播电视技术监测利用信息化的处理手段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传输后的信号质量、效果进行24 h不间断监测,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保证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广播电视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节目从采编到录制,从制作到播出,从传输、发射到接收,由许多环节构成。在这诸多的环节中,每处都可能出现影响视听质量的因素。由于主观的、客观的、人为的、外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播出差错,造成停、劣播事故。类似这样的情况,播出和发射部门都是不易发觉的,这就必须依靠专业的技术监测系统。技术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广播电视从播出到接收过程的情况,实时的了解用户收听收看情况,确保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发射和播出部门,及时恢复播出,减少停播时长,确保公众的收听收看权益。

3.2 安全播出调度技术

政府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和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中的作用日趋重要。通过广播电视技术监测系统,可以发现及时发现问题,可现有的通信联络方式已无法很好的满足工作需要。急需提高广电安全播出部门的联络手段和应急处理能力,为重大保证期及广播电视播出过程中的突发(重大)事件提供强而有力的应急指挥调度功能。安全播出调度系统主要提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调度平台,保证不同监测区域,不同监测层面,不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不同系统协议的联动单位间的数据、语音、图像可靠的传输,实现常规的实时监管与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并可通广播电视监测系统进行对接,形成监测调度指挥一体化的技术模式。

3.3 移动监测技术

根据现有工作的实际情况,技术监测系统主要是对固定地点的监测,对于广播电视覆盖情况监测和突发应急事件处理监测方面无法发挥作用,移动监测要是对固定的技术监测和安全播出调度指挥系统的一种补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需要对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覆盖情况进行了解。与此同时,广播电视移动监测是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的发射质量,核查广播电视的覆盖效果,保证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和传输安全,维护空中无线电波秩序,充分保护并有效利用频谱资源的重要保证。

广播电视移动监测主要通过对车辆进行改装,在车辆内部安装广播电视监测仪器和设备,车辆外安装各类收测天线等,实现在静止或行进中对广播电视信号的监测。主要完成对广播电视信号的监测(发现、识别)、测向及动态测向定位;信号参数测量(电平、场强、调制、调制度、频谱宽度等);各类信号的记录(录像、录音、存储等);回放、监听、监视;对各个台站的播出状况(播出功率、播出时间、播出质量)、故障情况、频率(频道)占用率统计;信号互调干扰分析;发现违章、非法信号。

形成场强覆盖图、发现非法频点的方位,在移动中也可进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调度指挥工作。移动监测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不受地域和环境的限制,通过移动监测车体的运动特性,机动的进行广播电视监测和调度指挥任务。

4 新媒体监管技术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特性,使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时效性、覆盖面上不断增强。新媒体深刻影响媒体格局形态、舆论传播生态和公众的生活方式,并成为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既有其积极作用,也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对新媒体监管不当,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本文所说的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的视听节目、IPTV、手机电视盒互联网电视等内容。对此,国家已经明确互联网的音视频节目和IPTV的节目都要纳入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管理范畴。但依靠人力根本无法全面、准确、及时的监管,必须使用技术手段。

互联网监管技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以一个海量多媒体信息搜索引擎做为底层支撑,同时针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的特定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完成视听网站和视听节目的收集存储、内容分析、信息检索等功能。能够通过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帮助管理人员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包括提供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网站及其具体提供的视听节目)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并且进一步通过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监测最新的舆论情况。

IPTV监管技术是采取三个步骤对IPTV内容进行识别和监管。一是通过对业务支持平台和客户终端采集的EPG电子节目单内容比对和DRM信息的读取,识别私增频道和私增点播节目等违规行为。二是采用基于标记的内容监管方法对插播私换节目内容等违规行为进行识别。主要思想是针对在IP电视内容流(直播内容)形成一个内容监管标记,该标记包含一些内容特征信息(内容散列值、内容提供商信息等),与在终端对内容特征信息提取与内容监管标记进行比对,最终实现监管的目的。三是通过基于视频内容识别技术对系统配置的违规节目样本进行比对,识别出广电部门禁播的节目内容。通过以上三步建成一套独立于IP电视系统的监管平台,并在运营商端、传输网络、用户端分别部署相应的监管前端设备与节点,组成一个独立的IP电视内容监管系统来实现全网的监管。

5 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现有技术相对来说,还是系统独立运行,机构已经合并,但是技术系统还没有做到有机的互补,没有最大化的发挥这些系统的作用,下一步应使这些系统能够整合在一起,实现数据共享,形成中省、市、县一张监管网,实现共同维护,共用数据。为此还应做好以下几个工作:

(1)国家层面要加快监测监管系统的标准制定。广播电视监测监管行业现在面临着技术繁杂,标准不统一,各个厂家都有自己一套自己的标准,容易形成系统厂家对技术的主导。国家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和推广,使得系统厂家有标准可依,使用单位有标准可用。构建一套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2)加大云计算在监管系统里面的应用。云计算是新兴的技术,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地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我们通过建立云平台,统一相关数据的标准,形成大的监测监管云平台,提供当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及时的执法行政和决策依据。利用云平台构建突破地域、环境、时间的束缚,达到多种用户端、多厂家设备有机兼容,形成省市县各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安全播出调度机构、播出机构共享数据,提高数据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并为将来的国家大的统一平台提供数据。

广播电视媒介的技术特性范文6

一、加强传播学教学理念和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思想认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现象,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从而能熟练地把握媒体传播。因此,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媒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的一般性特征和独特性特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一般性和媒体传播的专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播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需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强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