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1

1.克服我国传统教学长期存在的弊端。

我国传统教学的长处:学生基础知识和技巧扎实,计算推理能力强。我国传统教学的严重弊端:学生学得死板,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分低能,学多悟少,会而不明。

2.它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3.它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共识。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新能力的要素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技能。可以具体化为创新精神和欲望,好奇心和自信心,意志力和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自我获取并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懂得创新技巧。

2.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1)洞察敏锐、灵感、活跃、想象丰富、流畅变通、积极求异、独特新颖。(2)具有主动性、开放性、渗透性、发散性、逆向性、批判性、直觉顿悟和灵感性。(3)是多种思维的结合,抽象与形象,分析与直觉,常规与灵感,分散与集中。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1)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2)学科教学是主渠道,在课程改革的根本是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3)开设综合实践课,实施“研究性学习”,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4)培养创新能力要从小抓起,保护儿童的创造天赋,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4.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创造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所说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是“为了明天的创造”,创新教育与以往的创造教育相区别。创造教育是一项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创新教育与全体性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全体性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全体性的表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是课程改革中最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是课程改革是否有成效的标志。

1.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1)课程观是知识、经验、活动的统一体。大教学小课程和大课程小教学;课程是学生习得经验,是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构建的意见。(2)教学过程本质观是沟通与合作的学习活动。沟通与合作的主体,内容和形式,对教师备课,上课的新要求。(3)知识观是各类知识并重,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外显知识、缄默知识。(4)教学目标观是奠定学生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的基础。(5)智力观是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设计能调动学生多种智力因素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智力因素“扬长避短”。(6)教师观是教师是“方便学习的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是新型的知识传授者,是教学的研究者。(7)学生观是学生灵感“自我实现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探索者、发现者,具有发展潜力和独立人格,学生学习存在个体差异。(8)教材观,教材是一种媒介和手段,教学资源是广泛的,教师应当开发教学资源。(9)教学模式和方法观,不能把模式变成仪式。(10)教学评价观,评价目的、对象、方法、手段应全面多样。

2.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1)学习方式的分类: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新旧知识之间如何建立有机联系的自主发现和指导发现。(2)教学方式的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3)转变教学方式的总趋势是:从“维持传承性学习”(告诉-接受-记忆-复现)到“自主创新性学习”(探索-发现-构建-创新(4)变单一接受学习为多种方式相结合。新课程主张自主、探究、合作、体验。强调发现学习,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5)几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情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小组小班教学法、差异教法、活动教学法。

3.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从小学到高中都应当开设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核心。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对策

21世纪初,许多职业学校就开始加大投入,在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希望通过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教学管理的人性化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一般是泛指以计算机、现代通讯手段等来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的相关技术,它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等许多领域。会计学作为职业学校中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会计学科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智能型计算机系统在更广的范围取代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新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新时代的会计人员应勇于实践探索,不断开拓,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以实践为依托而产生的一种勇于实践、不断开拓进取、积极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例如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对真知的执着追求态度等等,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原动力。随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国家对会计工作管理的理念、手段、内容和要求进行了适应性的变革,对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不灰心、不气馁,要勇于实践,不断进取和开拓,以创新精神来做好新时代的会计工作。

2、会计人员的身份和工作重点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会计人员是信息分析师。在传统会计中,会计人员主要是对经济数据进行计量与记录,起到一个记账员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变为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以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及时、相关、便利、适当和准确的要求,这意味着新时代的会计人员将以“信息分析师”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2)会计人员是复合型人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会计信息的实时反馈、动态控制成为可能,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尽量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相关信息的筛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会计人员的工作将更多地与其他业务工作相融合。更多的会计人员将成为企业各业务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的成员,为财务管理和综合管理提供会计服务。同时,随着外部客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长,更多的会计人员也将为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和客户、不同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等提供职业化、专业化的咨询服务。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策

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学校会计课程的教学也将会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全方位发生重大变化。

1、教学指导思想方面

转变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是职业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反对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张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外环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与知识传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即EQ)和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即IQ)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作为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要经常思考“学生在未来的会计工作岗位上,他(她)们面前分分秒钞都将有成千上万的“金钱”在流动,他(她)们能不能严守职业道德,不受“金钱”的诱惑”之类的问题,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能自我约束和独立学习,能自己去探索知识、运用知识,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

2、教学内容方面

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科学设计会计教案,合理安排会计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师生之间都要有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能相互理解、支持帮助和有效沟通,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互爱”关系,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去正确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例如,会计学的实践性、规定性较强,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学习中容易使人厌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有血有肉的会计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发加入案例的讨论、分析过程中,以达到激发、发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教学方法方面

根据会计课程的不同内容特点和不同教学目的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来有效地完成会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会计中规定性、强制性要求高的内容,如会计核算原则、原理、准则等,教师易以信息技术为辅助,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导来进行讲授性教学活动,将知识传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对会计信息分析等透视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发现性教学活动来进行,即教师一方面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相应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探索情境,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工具和信息资源,以及检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等等。

可考虑以合作研讨性教学活动来学习会计预测等前瞻性要求高的内容,即由教师提问题,学生个人或小组收集资料、确定思路和组织方案,然后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最后教师再总结提炼。在实践中,合作研讨性教学经常与发现性教学结合使用。

4、教学手段方面

以目标激励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人脑与电脑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方法体系,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设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目标的引发、导向和激励功能,就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状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调动并持续保持其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

其次,在会计教学中要利用信息技术内容丰富多彩、功能强大的特点,使人脑与电脑有机结合,实现功能互补,即电脑重点处理会计信息的存储、计量汇总等“刚性”工作,而人脑侧重于会计预测、分析等“柔性”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

最后,要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体系,注意把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形式灵活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意评价的开放性,趣味性和多样性,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为会计教学提供形象、生动、有效的信息资源库,能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会计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资料,也可以作为会计教学评估、检查的工具。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各种教学工具、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注意避免自己的教学过程完全受某种信息技术的限制,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教育技术理论导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熊华军:马斯洛“创造性理论”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3] 斯蒂芬・哈格(Stephen Haag),严建援等译: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原书第4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 刘景阳等:对高等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A].教育探索与学术研究[C].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3

几年来的教学试验,使我逐渐适应课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我采用了“讨论与启发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主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成为课堂导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主探究是指教师指导后的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依据课标的内容和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探究。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答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这一阶段解决,首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体无关的问题,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

1.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

2.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人或六人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不能形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本阶段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用几句画龙点睛的话,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 转贴于

第四步: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本步骤是总结前三步的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进一步让学生牢记,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这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

以上的每一步骤都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启发,最后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老师给予完整的补充。教师对自身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多样化的地理教育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通过开放的教学将学生从地理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地理实践中,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4

一、影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它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相信它不仅能解释过去,还能支配未来。对于知识的这种理解,决定了传统教育把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出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就成了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学生学习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这使学生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和培养。

2.师生关系的影响。

如何理解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键区别,也是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还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教师“权威角色”,强调“指令和服从”,其对学生的要求带有浓厚的控制色彩。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顺从者,师生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难以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甚至连正常的人格都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3.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育强调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学生个性的严重失衡,不少学生因此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缺少深入研究和挑战权威的意识,缺少将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不敢冒尖,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等等,这些都成为创造精神的“拦路虎”、“绊脚石”。因此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就目前我国学生素质状况来看,必须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我国教育改革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如何适应时展要求, 更好地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出发,实现有效教学,这是一个值得关心、讨论和探索的问题。我多年从事政治教学,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

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首先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恰是这些思想观念给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障碍。因此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立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地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提高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要了解或确定学生的创造技能水平,通过教学,使学生恰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技能,使学生能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和思考者。教育者要努力营造教学的创新环境,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认真制定学科的创新目标,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乐于听取学生的创新观点,善于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心组织学生的创新活动,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5

一、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毋庸置疑,在体育课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能否积极发挥,决定着体育课教学的成效。同时,学生能否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又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既要考虑其科学性、系统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做到寓教于乐,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实际水平,盲目安排组织教学,就会使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产生消极心理,创新和实践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在安排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和接受能力,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要求,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并恰当地运用鼓励、表扬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以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出色的体育教学,可展示体育运动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欲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能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而且能给学生一个能够刺激创造力的环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如在足球训练时,当学生学过了运球及停球等基本技术后,老师不妨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比赛中如果对手对你的防守严该如何办?”这时让学生自由发挥,商量解决办法。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相互演示,最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演示,现场进行讲评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享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体验成功与进步的欢乐,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可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二、更新教学理念,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法”

新一轮课改开始以来,持续了20多年的传统教学法已明显不适应教学要求,于是一些现代教学法得到了提倡和重视,并被热情地予以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是以“能力培养、情感陶冶和促进人际交往”为主要特征的。如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新的教学法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法中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忽视学生之间的交流等弊病,而且新的教学法以提高教学的探究性与创造性为主要目标,其功能是强化探究意识,增进学生相互交流,适应学生个性学习等。现代体育教学法,一般是以发扬教学民主,着重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为主要目的,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修正和补充。因此,只有理性地分析现代教学法,才能知道怎样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有限制、有时效性的,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乱用一气,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游戏教学法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如果使用无度,整堂课就会变成游戏课,使课堂一盘散沙,达不到训练效果。

三、设境激趣,优化课堂结构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之处在于学生必须不断地亲自参加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所以体育教学更具趣味性、娱乐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范文6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谈素质教育,谈创新,谈实践能力已经不是太短的时间了,但我们仍是用陈旧的思想和观点指导教学,整天忙着给学生出题、印题、改作业、辅导。却很少在课堂教学上、教研上下更大的功夫,只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去教学生知识,如此传统做法,不符合课改精神。当前,必须从传统教育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使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创造性的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大胆思维、从头到尾保持高度的热情并能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美。数学知识中的对称美,主要有轴对称美,如等腰三角形、矩形;中心对称美,如平行四边形、圆等;还有形式上的对称美如正(+)与负(-)、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与反比等。课堂上可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生物体结构,如衣服、裤子、人体是轴对称的。揭示对称美,给学生领会对称美的价值,只要充分挖掘美,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反映,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的标志,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性,于无疑处,导其有疑,在教学中,创设质疑,诱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讲到绝对值的定义时,老师提问了一名同学,“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这位同学马上说:“负数的绝对值是正数”。教师即问,这样回答正确吗?另一同学脱口回答:“完全对了。”另外一同学说:“不对。”各抒己见,相互争论。老师又让同学仔细想一想。得出正确的说法是“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这种不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而由学生去想、去争论、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即通过探索得出“新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教师的“导”来代替学生的“学”。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让每位同学动手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又能自己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巧用开放性、探索性题目,培养学生创新习惯

除了教学方法要创新外,尤其是教学内容要创新。有些数学题目,要善于“改头换面”,变成多个与原题内容或形式不同,但解法类似或相似的题目,或提出一些只给条件不给结论的问题。例如:已知RtABC中,∠A=90°,∠B=30°,AD为高,可推出哪些结论?假如是中线呢?再如:在讲到“浓度配比问题”后,可把课本的题目改进一下,例:把含盐40%的盐水制成含盐50%的盐水,有什么办法?对于这个问题,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思考,从而归纳出提高浓度的方法,一是加盐、二是蒸发;然后再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如果加盐,需加多少盐?如果蒸发,需蒸发多少水?这样的出题方式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为学生的构想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因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形成创新习惯。

六、调换师生角色,让学生上台演讲或讲课。激励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都是由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长期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每周可利用一节课来训练学生,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叫学生准备一下,叫学生上讲台进行三分钟演讲。老师要及时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解的?你能详细地对同学们陈述一下你的观点吗,你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并引导学生在自我展示后老师又补充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或疑问吗?”有时即使学生讲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就事论事,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如此教学,不仅体现教学的民主和平等,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无形中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

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续性,把节省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真正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在屏幕上展示出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另一圆由远及近向固定圆慢慢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过程,从而归纳出两圆这间的五种位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