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新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被频繁提及。新媒体以现代数字化通信技术为依托,以网络、手机为媒介,以网络媒体、微信、移动电视等为代表,具有丰富性、互动性、创新性、实效性、多元性等诸多优势,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给传统的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新媒体环境中,各类新型的信息传媒渠道层出不穷,新的信息可以快速得以传播,而传统的广播电视则需要进行内容的编辑、审核等一系列工作,其时效性远不如新媒体,而传统单一的新闻传播渠道也成为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瓶颈。广播电视新闻作为我国新闻传媒的主要形式,在宣传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策略,关注国计民生,衔接百姓与政府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权威性、严肃性、舆论导向性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当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应将新媒体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提升并不断开拓创新编辑工作,充分发挥出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作用,满足广大民众的信息交流需要,提升收听收视率,促进地方广播电视新闻传媒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新媒体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路径

在科学技术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老百姓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加上广播电视节目和频道的增多,造成各个广播电视单位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可以说,市场的发展,已经对传统新闻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了,各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收视率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这个互联网深入普及的时代,各大广播电视台想要维持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新闻媒体传播里的主导地位,对于新闻编辑工作者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他们需要从传统的组织和传播思路中解放出来,以找到新的着力点加强信息的传播。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起到了对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于传播的思维过程,他们的技术水平与思维方式对电视节目的最终效果有绝对性影响。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对自身的工作平台和工作内容有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牢固树立全媒体思维。全媒体时代下利用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电影、报纸、期刊和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在新的发展下传播与接受方式已把原本的广播电视新闻运行模式打破。作为广播电视台要创新新闻编辑的工作,一方面要提升自我的前瞻性,扩宽视野,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体会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培养敏捷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 力,挖掘新闻内容的更深层次价值。另一方面要学会对新闻的包装制作,要像企业那样,对每个项目进行包装,才能赢得市场。在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全面共同参与的时代,新闻编辑工作就需要根据这样的特点打造自身特色的产品。如在节目编排中编辑要加强对受众参与、邀请群众访谈、开通新闻热线电话,对现场每一位受众问题进行实时解答,同时还可以每天选取具有新闻价值凸显、时效性强、具有传播性和新闻性的消息,缩编截图后在栏目的微信公众号上播发,实现了全天候、广覆盖传播,这样更好的满足外部受众全方位的需求,也增加了新闻内容的吸引力,而且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与转发率。所以加快新闻编辑的创新工作,才能促进广播电视节目受到老百姓青睐。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再创作者,深加工者,新闻编辑的艺术样式对节目的受欢迎程度有重要影响。一是加强平衡与变化的编辑艺术。日常新闻编排中会涉及社会、经济及时政等方面的新闻内容,在布局上需要实现整体布局,以实现无形的均衡美感。在临时变化过程中,如领导活动的新闻节目里,由于领导临时的有事情,编辑可以将其他类新闻逐渐的往前提,这样就可以将时政新闻出现的空缺加以弥补。这样也可以让其他类的新闻也能出现在头条。二是内容和形式的编辑艺术。主要是在新闻特色的基础上和新闻稿件的软硬度上采取合理的搭配,使得新闻的表现手段多样。如一档地方言民生节目。节目内容要与人民群众非常相关的各种政策信息和生活资讯,以及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在主播上,还可以要求主播要求说当地的家乡话,这样可以更好的拉近和群众间的距离。三是注重比例与韵律的编辑艺术。新闻编辑工作中要跟着党委政府的步伐走,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唱好主旋律。尤其是在编辑批评与曝光等负面新闻时,要做好对比例的分配,并增加一些点评内容,包括编后话,记者感言等方面,这样的目的是加强对这类新闻事件的引导,把新闻舆论的引导力量凸显出来。

(三)创新节目的功能及形态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单一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功能及形态已然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视听需求,需要不断创新节目的功能及形态,从单纯的新闻报道逐步过渡到深度的新闻解读,为社会舆论、民众意见构建合法的自由传播平台。为促进新闻素材的跟进,充分发挥出新闻的价值所在,可以在新闻节目加入社会热点、民生、商业服务、娱乐互动等相关内容,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此外,还可就特定的事件针对性地进行时事分析、评论等深度报道,加强对新闻信息内容的深层阐释及解读,使广播电视新闻切实成为传播社会信息、汇聚社会舆论的平台。依托现代电子媒介技术的优势,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采集方式及传播方式,丰富广播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是实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的重要路径。利用现代化数字通信技术,推行演播室加视窗的电话连线节目、公众自拍节目、非线性剪辑等,不断丰富节目形态的包装手段,开发新型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不断拓展专业化及类型化的维度,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三维立体形态,构筑融合了文字、图像、音响的立体化传播结构,使节目展现出散射性的多维时空结构,塑造出个性化的节目形态,使广播电视新闻能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赵敏杰.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编辑的多样化 [J].科技传播,2012

[2]崔宝娟.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转型的初步探讨[J]. 新闻传播. 2016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新闻内容

随着全球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的发展趋势。为此,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必须进行改革,以便在“三网融合”的竞争环境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一、“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变化

(一)信息来源发生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不再仅仅只能依靠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的来源渠道也早已经不局限于记者的采访,更多的新闻是由民众进行传播。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变身为记者,再将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广电媒体的时效性大大减弱。

(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新闻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查看,传播平台的变化使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平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微信、微博的普及,很多新闻信息可以从这些网络平台获取,甚至还有一些群众充当着记者的角色,将自身所知道的新闻通过微信或微博进行传播,随着点击量的增多,自然而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以博得眼球获取利益。这种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广播电视的受众。

(三)信息存在不实现象

现如今进入全民记者时代,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经过记者专业的相关培训,对于信息的真实度把握得不是很精准,甚至很多网友将自己所得知的信息不经过核实就在网络上,在网络中散布一些不实消息,不仅降低了群众对于新闻的信任度甚至还会引起社会恐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网络中盛传“成龙死亡”、“金庸死亡”、“发微博筹款集资献爱心”等不实消息,造谣者固然可恶,但是连消息是否真实都没核实过就在网络中并进行转载评论,使谣言进一步扩大的人实在是缺乏媒介素养。相对而言,广播电视新闻平台的权威性比较高,所以互联网若想在短期内取代广播电视新闻平台是不可能的。

二、“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理念

(一)内容定制

广播电视新闻平台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内容为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改变,人们更愿意并且有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平台播出的内容必须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才能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对受众进行详细的调查,深入了解受众的真实想法和感兴趣的内容,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内容定制才能够解决“三网融合”给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平台造成的影响和问题。

(二)题材多样

随着新闻来源渠道的丰富,新闻的题材也更加的多样化,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能够对国内外的重要新闻做到及时了解。

三、“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特点

(一)立体化

“三网融合”使新闻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在传播新闻时,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三种传播方式同时传送,因为三种新闻平台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将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使新闻传播更加立体。除了传送方式立体化以外,将电视与网络相结合,利用3D技术,将改变以往的二维模式,使新闻能够更加逼真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数字化

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平台一般采用人工采集和归纳整理,不仅工作效率低,准确率也无法保证。“三网融合”下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变得数字化,在收集相关信息素材时更多使用的是数字化设备,不仅保证收集素材不会有所缺漏,还能够保证素材的准确率。在整理素材时,使用数字化编辑软件,能够提升编辑效率,并且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将素材整理得更加全面和人性化,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和视觉体验。在信息传输方面,“三网融合”的出现解决了以往传统信息传输中存在的问题,使信息传输更加全面化,具有及时性。例如某卫视跨年晚会中就可以现场连线韩国的跨年晚会,使我国观众可以实时看到相关信息,这就是数字化的益处[1]。

四、“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途径

(一)提升版权意识

随着“三网融合”的施行,媒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逐渐呈现白热化。但是广播电视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优势,是其他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那就是版权问题。在版权方面,任何一家媒体或网站都不能未经过允许就自行播送。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若想在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版权意识,将网络的冲击损失降到最低。例如某卫视在网络冲击下,果断的建立了卫视直属的网站,使用户若想阅读或观看卫视相关新闻就必须使用卫视的网站,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版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网融合”情况下所带来的冲击和损失问题。

(二)创新内容制作

如今海量化的信息使人们的选择增多,人们更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事件,同时,他们在选择新闻时口味更加“刁钻”,所以广播电视在进行新闻内容生产时一定要注重创新意识,只有具有创新意识,才能使广播电视新闻在“三网融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三)提升工作效率

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能够阅读新闻的时间非常少,并且现如今全球的新闻变化快,所以在新闻内容生产时要提升新闻生产效率,不然就会被互联网或其他新闻网站捷足先登,错过最佳播送时机。

结语

“三网融合”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平台播送中存在的问题,使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内容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将原有模式中的弊端进行改进才能使广播电视在“三网融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可持续发展。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3

电视新闻从选题到播出,就像一条流水线一样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的制作过程如下:

电视

新闻

制作过程一般都会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虽然说应该在后期才会有文字稿的具体写作,但是,在采访构思和前期制作的选题,也会有文字写作的。因而,在电视制作的整个过程之中文字稿的写作要求是起到贯穿作用的。

电视新闻报道词写作的总要求,有以下3个方面:

1)声画对应

电视新闻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是“声画合一”的,因此,电视新闻的文字稿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必须按照画面本体的需要进行解说,做到声音和画面相互协调。这种特殊的情况,要求电视新闻的报道词要有特殊的写作格式:

电视新闻是叙述性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声画关系的处理上,就必须声画对应。

2)内容上的要求——5个W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要报道好事实,就要注意“用事实说话”。怎样“用事实说话”?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交代清楚“5个W”,即:Who(何人), Where(何地),When(何时),What(何事),Why(何故)。或者将“Why”分解为“Why(何因)”和“ How(何果)”,成为“5个W1H”。这些其实是一般记叙文的要素。新闻作为文章的体裁,实际上是记叙类文体在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因此,传统的新闻学,一直将“5个W”视为新闻的要素。

但是,新闻毕竟不是一般的记叙文,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从电视新闻的角度来看,在交代清楚“5个W”时,还必须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事实的真实性

真实性有两种:一种是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文学作品要求作者忠于生活,概括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事,不限于真人真事,允许虚构。这是艺术的真实,只讲本质的真实,不求事实的真实。另一种是新闻,包括电视新闻的真实。

(2)时间的新近性

新闻姓“新”,新闻“新”字当头。只有新的东西,才能引起受众注意。引起社会关注。因此,新闻要以 “新”夺人,以“新”取胜。而“新”与 “快”是连在一起的,只有快了,才能新鲜。新闻贵新,就要在“快”字上下功夫。

(3)内容的价值性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具有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新闻价值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并决定新闻原型 (客观事实)是否能成为新闻。但是,它得靠新闻记者去认识,并表现在他的报道之中,通过传播,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价值才能实现。

(4)兴趣的广泛性

趣味性是指新闻报道以情趣和兴味吸引受众的素质。通常包括两方面:饶有趣味的新闻事实本身相引人入胜的表述方式。电视新闻要拥有广泛的趣味性,就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5)形象的直观性

电视新闻是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双通道传播,这是电视新闻的独家优势。一幅幅实实在在的活动画面,配以生动流畅的报道词,以及现场同期声讲话和音响,使新闻现场的情景一览无遗,同时也使观众一目了然。

3)表达上的要求——4个C标准

“4个C”标准是西方电视界提出来的。1991年,美国三所名牌院校印第安纳大学、南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用“4个C”标准,对美国三大电视网晚间新闻节目的三位名主持人的写作进行评估,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这“4个C”标准,可说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Clear(清楚);Concise(简洁);Correct(准确);Conversational(口语)。

2 电视新闻写作特点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高度重视时效性;

2)线性传播。广播电视按时间顺序播发节目内容,在写作中要注意不断出现小点,吸引受众;同时要注意稿件结构的完整和信息的完整;

3)受众广泛。广播电视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和视觉器官,较少受文化程度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范围广泛。为适应这一特点,广播电视写作中应注意通俗易懂,少用抽象、复杂的内容;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广播电视可以运用声音或图像再现人物和事物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运用好这一特点,激发受众的收听、收视兴趣;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声音和活动图像,稍纵即逝,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扬长避短,便于受众掌握。

3 电视新闻写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传播优势

3.1 文字语言在典型性新闻报道中最能凸显优势

前段时间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一经电视新闻报道,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感慨。如果这个新闻事件单纯用报纸的传播特点来报道,其震撼力度不会有这样的强烈。电视新闻所表现的内容虽然与报纸新闻一样,都是对特定时空中现实存在的再现,但前者给受众看到的是活动逼真的画面,因而它带给受众的是一种真实的现状,或者说是一种正在发生和进行着的生活的真实。

3.2 文字语言能有效克服新闻画面叙事的多义性

如果没有文字语言来解说,观众在观看新闻画面时会对画面产生多种感受和感观,这是由于画面叙事的多义性特征。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画面的游移、模糊,即多义性是怎样通过文字和语言的介入而变得清晰和准确的——第一组镜头:画面:熙熙攘攘的街道人流量很大,撞到张老师的汽车一瞬间将张老师碾压…… (记者画外音):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张丽莉老师出事当晚,校门口的监控录像我们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部分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四中学借教室上课的第十九中学生结束晚课后......很显然,画面是活动的,现场感很强。学生们正放学回家。如果没有电视屏幕上打出的文字和记者的语言解说,观众是不会知道那一瞬间张丽莉老师已经被碾压在车轮下。

3.3 电视中的声音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相当密切

在整个电视符号体系中声音系统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的作用是显然的。从而也可以体现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没有电视新闻写作的话,播音员就会面临无源之水的口播语言,并且,再优美感人的同期声,现场音乐,都会感觉到苍白物理,更不用说棚外配音了,一样会显得单薄。

3.4 播音语言是凭借文字稿的基础而施展其魅力的

众所周知,新闻的五大要素光靠声音系统是没有办法完成这个重任的。必须通过播音功能才可以完成。所有新闻内容都是通过播音功能进行诠释的,在专题报道中很重要,在电视播出大量的短讯中更重要。总之,播音功能和画面语言在电视新闻中是同样分量的重要,同样的最具有活力的。

4 结论

目前,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文字备受电视传媒和接受者的喜欢,已经成为——“流动的风景”,在声音系统、图像系统和文字系统的相互配合下,使的电视新闻的优点发挥的特别的好,同时呢,也为今天的电新闻写作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素质

记者一般是指进行新闻报道和新闻信息采集的工作者。记者的职责在于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和群众,以独特的视角以及敏锐的眼光反馈出现的事件,然后撰写为新闻加以传播或报道。以往的记者都是直接联系上级领导与普通百姓,而当前的融媒体环境下,记者不但能够由网络取得信息,而且能够结合移动终端设备获得信息。总之,记者可以取得的信息愈加丰富,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记者能够由微博、微信等获得一个新闻事件。在如此的发展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生存和发展存在机遇以及挑战。鉴于此,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跟融媒体的发展环境相适应。下面,笔者主要对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一些素质进行了分析。

一、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实际发展情况

(一)提升了传播信息的速度以及丰富了信息量融媒体环境下的一系列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被应用于广播电视新闻行业中,从而使传播信息的速度提升,也丰富了信息量,社会大众结合信息网络就可以取得相关信息。

(二)提高了新闻记者跟大众的互动性水平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中应用信息网络,社会大众结合信息网络可以参与新闻活动中。除此之外,融媒体环境可以将一些发达的技术提供给新闻记者,以增加社会大众与新闻记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率,从而使新闻记者增强跟大众的互动性水平。

(三)更加多元化地传播新闻信息以及方便了新闻记者取得信息的方式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可以应用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不但更加多元化地传播新闻信息,而且方便了新闻记者取得信息的方式(像是微博、微信、客户端等)。

二、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一些素质

(一)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相应的新闻意识一是具备非常强的新闻灵敏性。在融媒体发展环境下,存在庞大规模的数据信息量,怎样对新闻信息进行很好地甄别,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具备非常强的新闻灵敏性。具体而言,一方面,新闻记者应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可以立足于细微之处,以及具备非常强的处理新闻信息的技能,务必真正融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去,防止在办公室被动接收信息,需要积极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坚持积极调研的原则。另一方面,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探究大众需求的技能,根据平时新闻的热度现状,综合地把握社会大众偏好的新闻方面,根据实际需求更加有目的性地寻求新闻事件和收集新闻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应用率以及可读性。二是具备实事求是的新闻意识。新闻记者先需要具备新闻意识,可以客观地报道新闻信息,且可以实现工作调查的进一步开展,防止存在夸大新闻事实、歪曲新闻信息、新闻失真等现象。具体来讲,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做好下面几点:首先确保综合、系统地建构科学的新闻价值观,对新闻本质全面阐述,主动将社会信息的价值反馈给大众,禁止把它当作获利或谋益的方式。其次,新闻记者需要实现自身主人意识的全面提升,确保向大众传播新闻信息,保障跟新闻的价值标准相符合,从而真正地实现新闻的需求。最后,新闻记者需要还需要注重新闻报道社会效益的有效实现,主动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预期目标相符合。三是具备入基层的新闻探究理念。对于新闻报道而言,还务必走群众路线和深入群众,新闻记者只有到达基层,才可以有效地获取有关的一手信息资源,才可以确保客观地报道新闻,防止存在一味相信传闻的现象。并且,新闻记者还需要在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同时,立足于社会大众的基本需求,真正地探究大众的困难疑惑。例如,某电视台的专题节目《记者归来》恰恰是坚持由群众中来、至群众中去的原则,其广泛地挖掘新闻信息,选择了很多基层百姓作为采访对象,主动创设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报道活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实现了理想的成效。四是具备相应的责任意识。新闻媒体重点是宣传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客观、公正地报道社会信息,从而实现理想的社会舆论效应,真正维护社会大众的实际利益。在当前复杂的新时展形势下,新闻记者务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自身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的持续增强。首先,新闻记者在采访新闻的时候,务必以自身的新闻记者身份为准绳,防止以参与者为视角思考问题,务必注重采访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防止存在对真实事件进行曲解的现象。其次,新闻记者需要清楚新闻报道涵盖的国家性质,防止存在私利谋取的现象,真正做到不以牺牲国家或集体的利益而获得个人利益。最后,新闻记者需要尽可能地体现新闻报道的经济价值,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当然,也应防止对低俗的信息就行炒作,而需要注重新闻公益性价值的体现。

(二)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一是基于全媒体中心的建构来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基于融媒体背景下,报道新闻少不了发达信息技术的支持,传统的广播和报纸等形式跟当前社会大众对新闻的需求标准相悖,而只有结合发达的信息技术,才可以主动建构全媒体中心,从而引导和推动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的发展。结合全媒体中心优势作用的发挥,可以有效统一移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资讯信息,从而适应新时期信息化时展的需求,可以使新闻采访活动的播放结合电视新闻的各种栏目、广播、移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从而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总之,在如此的发展形势下,新闻记者通过全媒体中心优势作用的发挥,可以基于一系列新闻平台建构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从而大大提升播放新闻的信息化水平。二是立足于实际现状实现精品节目的深化。基于迅速增长的新闻信息条件之下,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必然的发展要求是精品化发展,这也是地方台的基本需求。因此,新闻记者务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现状,以地方台目前的发展情况为根据,持续深入地挖掘新闻信息,注重精品化新闻的塑造和发展。新闻记者务必立足于整体挖掘新闻内涵,尤其是进一步探究一些焦点话题,尽最大可能客观、公正、全面地深度报道给大众,结合精品新闻节目实现地方台竞争优势的强化。并且,只有根据地方的特点和面临的实际不足,才可以确保大众青睐于具备特色的新闻节目,从而跟新时期形式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趋势相符合。

(三)新闻记者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一是提高应用现代化设备的技能。基于广播电视新闻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下,在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或采访过程中,固有的照相机、笔纸等设备逐步被淘汰,这是由于其跟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发展标准相悖。随着普遍地应用现代化的新闻媒体设备,新闻工作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是录音笔、微信、互联网、微博等。在逐步完善新闻工作硬件设施的发展进程中,新闻记者需要实现工作思维的不断创新,以使自身在融媒体环境下提高业务水平,确保有效地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更加有效地表达新闻信息的价值,以及跟多样性传播新闻资讯的要求和大众所需求的实际新闻信息现状相适应。二是注重积淀文化和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基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以确保提高新闻内容的质量,这就需要新闻记者持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并且,基于新闻来源具备显著的普遍性特点,这还需要新闻记者真正地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当新闻记者积淀一定的文化素养之后,能够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这样在报道新闻时,新闻记者可以以自身的专业思维为大众提供新闻资讯和讲解新闻信息,以及能够进一步地探究一系列的新闻信息,从而可以很好地激起读者的关注,有效地体现新闻舆论的引导价值。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5

区县级广播电视台起着链接内外的作用,一方面将区县内部发生的事情、所取得的成就,能够及时的传达出去,一方面能够将外面的信息对内宣传,将一些政策上的信息能够更加及时的传达给观众,起到一个长传下达的效果。但是区县广播电视台相比较于市级电视台来说,在发展上存在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的诸多不利条件,而区县广播电视台如何有效的利用自己的资源,规避这些不利条件,以求的区县广播电视台的更加长远的发展,这些都是区县广播电视台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的。

1 区县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1.1 内容比较的单一

区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内容比较单一,以潼南县广播电视台为例,广播,以转播中央台、重庆台节目为主,潼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以电视《潼南新闻》节目为主,广播没有其它自办新闻栏目。而电视《潼南新闻》时政新闻为主,民生及社会热点关注的新闻较少,广播则多在于外来节目的收听上,仅仅只有“中国之声”等几个节目。内容的单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县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

1.2 缺少吸引性的新闻

对于区县级的受众来说,很多时候所关注的内容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民生上,而对于国际上的一些大事,关注较少。就潼南的新闻来说,广播较多的以国内外新闻的大事为主,缺少吸引性的本地新闻,而这也就造就了新闻的播出缺少了群众基础。在《潼南新闻》的电视新闻这块,却是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偏多,每天播出的时政新闻是7~9条,而观众关注的民生只有2~4条,有时连基本的2条都发不了,这就使观众不爱看本地新闻。有时潼南本地发生的事件,本地台播不出来,重庆电却播出了,这就是我们的新闻缺少吸引力,没有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1.3 新闻制作的枯燥

其实在新闻的传达上面,应该根据受众进行相应的调整。而目前来说,区县广播电视新闻普遍存在着制作枯燥的问题,仅仅进行了新闻信息的一种传达,没有达到有效的传达效果。所以说,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对新闻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访、拍报、制作。在新闻的制作上就应该凸显自己的特点,能够将需要人们了解的实时信息进行一些分析、总结,让人们在整个新闻节目中,能够听到、看到自己想听、看到的节目,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1.4 新闻信息量不足

随着电视的普及,广播电视通讯员队伍的萎缩,也影响了新闻的信息量。潼南县广播电视台在广播兴盛时期,来自基层的通讯员队伍近千人,1993年收到通讯员各类来稿8132篇,共采用6000多篇。到90年代中后期,电视兴起,通讯员队伍也逐渐萎缩,到2002年11月,广播电台停播时,已基本无基层通讯员来稿,而电视新闻采拍,只能靠广播电视台有限的记者采拍,新闻的信息量受到了局限,使广播电视新闻以时政新闻占据了新闻的大部分时间的现象,而来自基层、反映了民生的新闻少之又少,使广播电视新闻缺乏贴近性。

1.5 物质储备不足

区县广播电视台与省市级电视台存在很大的差别,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专业人员等方面都明显不足,而这又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行业,这些种种的差异,也就造成了潼南广播电视台在新闻制作上的缺失。设备上的缺失,造成了声音图像的画质不高;资金上的缺失造成了节目种类的单一;专业人员的缺失,造成了新闻采编上文笔的漏洞,节目质量上不去,这些都为区县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增添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了整个节目的专业性以及节目质量的提高。

2 加强区县电视新闻创新的措施

2.1 加大民生类新闻的报道

民生新闻是反映与百姓生存、生活、生计相关的内容,应该是源于生活、源于实际、源于群众的事件,人们观看新闻不仅仅是了解国内外的事情,更多的程度上是了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所以区县广播电视新闻在报道上应以民生类的新闻为主,让人们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将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这样的新闻节目群众爱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群众基础。

2.2 从内容和形式上提升民生新闻

在内容上,凡是百姓所关注的涉及民生的事情,新闻节目都应该关注,真正反映老百姓的心声,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在形式上,改变报道形式和采编角度,对重大事件可用特写、连续报道、现场报道等方式,使民生新闻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震撼力和影响力,让民生新闻成为区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增长点,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

2.3 注重新闻的贴近性

区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要以平民化的内容和视角、平民化的解读方式,来报道政府的决策、百姓关注的焦点,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因此,我们的新闻镜头应该置身于基层一线,记者接近农民、接近老百姓进行采访,及时了解基层的新鲜事,把握一手素材,避免虚假新闻的产生,提高新闻品质。区县广播电视记者,把镜头对准农民、对准百姓,是新闻取之不尽的源泉,使新闻报道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2.4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新闻来说,不仅仅是需要对于信息的一种传播,同时还需要一个关注点,也就是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而这在某一种程度上说明了专业性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传递出信息来的新闻节目,还需要对身边的新闻进行及时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所以说,区县新闻要想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需要的是不断地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引进高素质工作人员的同时,要不断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对于新  闻采访、拍摄、编辑过程能够更加的炉火纯青,紧紧扣住民生问题,能够挖掘更多的有吸引力的新闻。另外,区县电视台的设备投入,能够在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的基础上,保证设备的专业性,保证每一个英雄都有用武之地。不断提升区县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水平。

3 结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业余生活水平的追求也是越来越高,而这对于区县广播电视新闻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满足一种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更加有效的传递,能够将人们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传递 。所以,这样为区县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区县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如何积极有效的抓住这个机会,实现广播电视新闻的改革,创设出更加符合人们需要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需要的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创新研究的。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6

新时代的到来对我国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时也要跟上时展的要求,重视人才编辑能力的提高。而就当前我国高校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高校在师资队伍、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必须要引起重视[1]。因此,以下本文就高校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的培养策略进行具体的探讨。

1.当前我国高校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师资建设有待完善

要调整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学生的更好发展必须要求高校能够完善师资建设。师资建设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当高校师资建设得以完善,才能够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有效实施,也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2]。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师队伍素质来看,虽然高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为高学历教师,但是教师在时代接轨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没有认识到时展的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的影响,及时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的,但是在教学中也仅仅是“一句话带过”,没有真正从时展角度出发,进行人才的培养。此外,大部分教师为理论型教师,在实践经验上仍然较为缺乏,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自然无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2 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看,大部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为,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程度不足,与社会实践脱轨严重。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必然要求编辑人才能够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在编辑时不能够完全拘泥于一种或者几种形式,而要求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思想,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3]。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教学方法继续进行教学,未来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约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于实施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方案。

1.3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在广播电视新闻课程设置上也同样存在较多的不足。第一,在课程体系上,高校的课程结构模块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育类课程设置得较少,这对于实施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十分不利;第二,针对性不足。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少学生反应这些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广泛性,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针对性不强;第三,课程内容落后。不少高校设置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有关课程仍然建立在过去的课程内容基础上,如有关电视线性编辑设备的课程内容,其实际上已经不适合于当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目前新媒体的出现要求能够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术,因此有关电视线性编辑设备的课程内容可以适当减少。

2.高校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从当前广播电视新闻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等特征,而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却不具备这些优势,因此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我国高校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要结合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时代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便实现人才的未来发展。

2.1 重新定位

新时期要调整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求高校能够从时展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位教学。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实践型、创新性和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能够重新调整教学定位,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放在知识能力的前面[4]。从时代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新时期优秀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必须是具有较强新闻敏感度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编辑人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以及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从这几点出发进行教学定位,制定和实施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方案是当前各高校首先需要做到的。

2.2 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课程设置是实施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必须要求高校能够根据本校当前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和广播电视新闻现实发展的情况,进行合理调整。第一,要求高校能够完善课程体系。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教学中,高校和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新时期必须要求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因此必须要调整实践教育课程的比重。此外,在实践课程之外,为了满足其他学生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习,学校可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等几个部分,以便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有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相关的知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与广播电视新闻相关行业发展的未来发展预期,合理增设其他专业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要求教师能够调整课时设置[5]。高校设置的广播电视新闻课时数量较多,这对于节约时间让学生进行实习训练和操作训练不利,因此高校可以适当缩减这些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要求能够调整课程内容。一方面,要求能够适当增加现代化广播电视编辑技术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求能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学校可以减少理论知识的安排,增加案例分析内容和实践训练内容,这样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编辑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2.3 创新教学方法

当然,要培养优秀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重视学生在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能力、??践能力等方面的更好发展[6]。当然,要做到这点还要求学校加强师资建设,招聘更多实践型教学,或者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训练,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