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

广播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范文1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 职业素养 个人要求

从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素质的逐步提高,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得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逐步提升。人们在欣赏电视节目、影片的同时,拥有了更高更深层次的鉴赏能力,也就是意味着对广播电视编导有了更高的追求。与此同时,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新时代的广播电视编导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呢?

一、出色的基本素质

广播电视编导是要把自己的思想通过电视节目表达出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编导必须要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去,这就要求编导自身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的能力,必须与拍摄节目的工作人员沟通,让他们理解自己多要表达的意思,从而制作成影片,另一方面要时刻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观影,着就意味着他必须拥有出色的基本素质。

每部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都是需要各方面、全范围的沟通,是一种将自身的想法转变成大众想法的过程,这也就要求编导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制定拍摄计划,实施拍摄的过程都需要大家的融合,甚至在影片节目的宣传过程中,如果表达不当,也会大大影响影片宣传的力度和效果。可以让人们产生共鸣的作品,也就是说编导者帮助观影者在影片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就说明编导的基本素质很强,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将情感表达出来。口语表达,文字表述可以说是在整个前期后期工作中沟通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然除了这俩个基本素质外,编导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人,作为一名电视人,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也应该具备理解广播电视语言的能力,广播电视语言是声音和画面的互相结合,以便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境。声音和画面与其他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要求编导要能够准确的掌握声画结合、声画对立、声画分离所产生的不同的效果,在对这些电视语言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运用电视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从早期电影、电视节目的文艺范逐步发展到商业性,新闻记者要求有职业敏感性,即是指对有可能成为新闻的消息或者信息保持敏感性,而广播电视编导也要求拥有相同的敏感性,对广播电视编导而言,这种职业敏感性就转化为正在发生什么时间,相应的会出现一些电视剧。人们对这些越感兴趣,就越来越多人看,收视率就会升高。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并不是对单一的某一个领域单纯的了解就足够了,而是需要对多个领域全方位的了解整合,因为一部影片、一档节目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并不只有单纯电视镜头,而是对相关的知识也需要一定的涉及。对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也要有足够的了解,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要有渊博的知识面,才能够将零散的东西组接在一起,不至于在电视节目或者电影播出时因为一些常识性、历史性的东西出错而影响整体的效果。除了丰富渊博的知识之外,基本的政治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电视节目不单只是大众娱乐的项目,它具有引导舆论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创作时,一定多传播积极的信息引导大众,而不是传播消极的信息误导大众。

作为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也需要具备整合创新的能力。传媒行业是最多变得行业,节目的类型在不断地变化中,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适应观众的转变变得更加重要。要想让自己的作品不被淘汰就只有不断地进行整合创新。整合就是说要求编导对每个国家的电视节目都有良好的认知,国内有很多电视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电视节目,比如现在湖南电视台热播的《爸爸去哪里》都是从国外引进,然后再这个原则之上加入自身的创新整合形成的中国版的《爸爸去哪里》。创新的本质就是研究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有利的方案,比如很多电视台因为选秀节目的热播也纷纷上了选秀节目,以此提高收视率,不过盲目跟风制作出来的节目无论从质量竞争力都很难超越其首创的节目,因此即使获得了一时的收视率,没有自己的发展策略,因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广播电视编导,既要可以会借鉴别的节目整合出适合自己的,也要会创新,做出属于自己的节目。

二、优秀的社会交际能力

一个广播电视编导是永远不可能创作出好的电视作品,它不是一个单个人所能完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在一部电影的整个创作的过程中,除了总导演之外,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环节都有属于他们的分导,化妆有化妆师,灯光有灯光师,其实广播电视编导最大的作用也是将这些人的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优秀的编导必须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可以将个人团结称集体。由于社会风气的变话,现在有一部分人认为,他们只交有钱人,认为有钱人可以给他们更好的物质条件的帮助,我个人认为这种价值观是不正确的。要与生活中每一个人坦诚相交,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你,很多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普通人的故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广播电视编导,你首先要做的不是进行创作而是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多与他人交流,为日后的创作做基础。因为广播电视编导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它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范围广,针对性强。除此之外,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除了自身的硬件条件之外,还要有人文情怀,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陈学标,王威.浅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的基本素质[J].剧作家, 2011.

[2]张凡.电视编导技能素质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2.

广播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范文2

关键词:人才;应用型;创新

在我国开设的高等教育学科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经有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我国对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素质和在电视编辑、策划、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广播电视编导行业急需许多经过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所负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但是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大,并且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被物尽其用,不得不思考怎样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崭露头角,设立此专业的高等院校队伍正在日益强大,已经从最开始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这些院校为广播电视系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体系来看,目前院校的教育方法还有一些不足,对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产生限制,下面分析一下主要表现:

(一)设立的课程不够合理,与实践脱节

现在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的课程包括公共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主干课、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其中公共通识课缺少艺术专业课程,学科平台课往往侧重原理、史学而偏离了基础学科的初衷等。因此,设置课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合理设置课程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此外,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对动手和操作能力要求都很严格。目前的教育方式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用型与其他理工科技能操作不一样,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出全方位人才的专业。

(二)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必然离不开高标准的师资队伍。院校需要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现在社会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事人员的需求量在日益壮大,许多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才都留在了电视台等地方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在高校工作,高校用人机制也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学,并且院校在职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缺少实践C会等都限制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审美意识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因此,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方向也在发生改变。专业在培养人才方向需要符合该专业特点,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实中的编导不仅需要坚实的基础知识,优秀的组织能力,创新的理念精神,还需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分析发现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区别在于缺乏组织能力和创新理念,可惜院校在这两方面教学上并没有侧重。

二、人才培养方法

(一)培养出达到市场需求标准的人才

人才培养的方向往往是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而变化着,对过去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做出调整,在确立培养目标时,主要按照三个方面来进行培养,其包括基础知识、组织能力还有创新理念。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既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还关系到学生们今后的发展。课程设置需要做到以需定学、以用定学,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标准的人才。

(二)将学习与社会结合,走校媒联合的道路

院校想要培养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级人才,一定要学会不断创新。很多院校的方法都值得借鉴,既连横、内陪、外引等。院校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就是联合办学,这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为重要。校媒联合方式有非常多的成功经验,都有很好的成功价值。这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媒体,尽早的融入到社会之中,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将实践与学习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应用型专业,需要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实验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可以逐步来学习实践课。首先是基础性实验,然后是验证性实验和创作型实验,再逐步加深对实践课的认识。教师应该对学生创作全程指导,作出记录并组织学生点评,做出实验总结。

四、结论

总之,为了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首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孟秋,张昊鹏.浅谈新时期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J].才智,2011,26(06):145-146.

广播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范文3

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必须要充分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要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基础。二是必须要接受大量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这是关键。[2]而这两点因素也会影响到电视编导在广播电视作品创作中创新思维的发挥。电视作品的创作通常都是以群体创作的形式开展的,这一创作形式不但会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产生阻碍作用。因此,会受到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因素的影响。除此以外,由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性还会受到人员素质及体制因素的影响,假如只是单纯地重视对观众的吸引及收视率,那么就会造成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围绕市场利益而进行,那么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就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其创造性思维无法得到充分训练。

二、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找准节目定位,树立较强的编辑意识

为了有效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要找准广播电视节目的定位,这对节目的创新与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定位越准,那么就越易于把握创新的程度。第二,要深入观察生活,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最理想的创新素材,因为生活才是储备丰富知识的大课堂。在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中,要紧紧围绕原作品进行创新,不能脱离原作品。第三,在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其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其能走出线性思维的模式,从而全面地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立体性思维及求异性思维等。第四,要重视画面意义与镜头的多端性,要从不同的维度与视觉组合镜头、段落以及画面等,进而形成比较新颖且有独立特点的叙事结构,从而使得观众能时刻获得间离化以及陌生化的审美体验。

(二)注重细节,构建新型的编辑思维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广播电视艺术要反映的是社会的需要及时代的风貌。所以,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要充分满足时代的要求,充分体现出时代的精神,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比较合理的创新创作。因为人的思维习惯是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在一般状况下,习惯性思维都是具有单向性与狭窄性,其会对人们的思维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能否将其与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此,如果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在创新的过程中完成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从而有效提升创作作品的效果与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培养电视编导的创新能力。因此,对细节的把握与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位广播电视编导都要充分重视细节,要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要能充分表现出电视艺术作品的新颖性与创新性,将每一细节都做得至善至美。

(三)激发创新动机,应用新型的编辑方法

广播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范文4

【关键词】传媒融合 应用型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 人才培养范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93-03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出版了成名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在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即科学发展并非累积的、线性的过程,而是范式转换的结果,范式的取得是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根据库恩的理论,范式必须体现在某种科学共同体成员的身上,教育便是依据一定的范式训练学生,使之获得关于本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成为该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事实上,人才培养的几乎所有内容都围绕范式的传授进行。然而,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看,如果只是范式传递的话,那么大学教育的意义似乎并不大。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值才是最值得重视的。

20世纪末以来,国内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陆续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传媒业和各地宣传部门及民营文化传播公司培养了大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然而,随着传媒行业的不断变革以及新媒体形态的大量涌现,广播电视编导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无疑,当下传媒融合进程的持续与加剧,很多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的知识已经远远超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学生的定位和要求,从而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鉴于此,高校应当注重从人才培养范式而不仅仅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加强对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质量方法与途径的探索,进而让师生对范式有更深刻的理解,既能对已有的范式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又能做到不盲目崇拜所学的范式。

一、传媒融合语境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媒融合是在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核心是传媒技术的发展和一些传统边界的打破,使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传媒在技术、内容方面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传媒技术的一体化,保证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宽泛化、传媒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化、传播效益的最佳化。当前,传媒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传媒对广电编导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与广电传媒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现实状况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学生学风浮躁,技术至上主义思想较严重。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类考生,这类学生大多文化功底稍差,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积极、有创造力、重视实践,对影视作品的创作很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静下心来学习钻研专业理论知识。此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鼓励和强调学生多创作影视作品,这主要依赖强大的技术支持,如摄像机、导播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对机器的好奇以及对技术的崇拜使得学生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技术或者机器等同起来,认为这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就是对各种机器设备操作方法和软件操作技巧的学习,从而忽视对于其他基础文化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双师型”师资缺乏。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按照教学规律必须有充分的教学师资、教学设施和相对应的教学实践,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广播电视应用人才。然而,目前国内应用型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设置。重庆文理学院虽然2011年才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也和许多应用型高校一样,师资主要是由先前讲授文学、新闻学或艺术学等转型过来的,真正能够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还比较少。

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一般学历和职称偏低,传媒界的精英由于待遇、时间、教学经验等具体的现实问题,很少也很难全身心地走进高校课堂或实验室从事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高学历人才和实践性师资的双重欠缺,使得应用型高校广电编导专业的教学质量往往差强人意。

(三)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打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建立。当前,不少应用型高校的广电编导专业基本沿袭了“呈现―沿袭―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教学过程的生硬和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工作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思考和钻研的动力较为缺乏。因此,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不可能真正消化吸收,更谈不上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了。

(四)指导思想固化,“专业化、融合型”的培养目标尚未确立。很多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比较全面,所培养的学生概括起来基本都是能在广电系统、文化部门和宣传部门从事广电编导、策划、制作和摄影、摄像、撰稿、编剧等方面的工作。这种提法虽然可以表明本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广阔,但是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会产生全是重点而又无重点可言的问题,在教学上也会呈现出无系统、无规律等盲目教学现象。与此同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单一技能的培养已成为“过去式”,培养具备传统媒体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于一身的广电编导人才已然成为发展的必然。然而,当前不少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状况和传统媒体迅速向数字媒体转型和融合的现实图景,对于人才定位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

二、传媒融合语境下构建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质量的培养范式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传媒融合日益加剧的时代,一些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因袭式”到“创新型”的范式转换,但是遇到了传统教育活动中若干环节诸如观念、环境、手段等,尤其是观念的挑战。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范式研究,才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有力的支持。

(一)注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使学生对范式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才既能对已有的范式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学会用业已建立起来的科学语言和规则说话,又能够做到不盲目崇拜范式。在专业教学中,教科书是绝对权威,教材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工作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因此,专业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一方面给学生传授本学科著名高校、著名学者所编撰教材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本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关注新闻传播、媒体经营、新媒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注重知识的选择性和实用性,以开阔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科书既要做到“解惑”,也要“传疑”,要多设置一些探讨性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和经典案例,把传媒融合理论与广电编导专业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学科创新性理论,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新媒体思维能力。

(二)构建务实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过程是学生技能得到提高的实战演练过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经途径。在实验设备方面,应用型院校必须花费足够的资金引进高端专业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建成集数字音频录制、数字音频编辑、广播节目制作、网站建设和运作、数字影视等多功能一体的传媒实验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重庆文理学院传媒实验室近几年来通过中地共建项目、校长专项资金等渠道,陆续争取到数百万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和建设新媒体实验室,已在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此外,要创新实验和实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应该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就业市场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还可以增加一些新型的、开放式的特色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升实践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须顺应传媒融合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分散化、网络普及化现象日趋明显。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中,要对各媒介形式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将采集和制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鉴于此,应用型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以及其对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实训内容,尽量与互联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新媒体接轨,让学生尽可能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针对传媒融合加剧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重庆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新闻采编、新媒体概论、新媒体节目创意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传媒融合时代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更多地为手机新媒体或网络媒体进行视频内容的编导,为网站制作网页、运用音频和视频制作交互式超文本的新媒体内容。这些课程和相关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都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四)强化师生参与各类媒介比赛的激励机制。各高校每年都要面对激烈的招生竞争和就业压力,如何才能充分向社会展示本院系广电编导专业的实力?扩大知名度、彰显专业办学实力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充分调动师生的创作热情,积极参与国内外各高校或知名媒体举办的影像比赛。师生创作获奖次数越多,获奖频率越高,对本专业师生自信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美誉度的打造,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各高校相关院系必须探讨如何建立强化师生参与各类媒介比赛的激烈机制,充分调动师生们的参赛积极性,进而打造出更多优秀作品。因为激励是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和开发人才资源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激发人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的需要。在师生创作的影像作品获奖之后,学校或相关院系应在创作经费、差旅经费报销等方面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应给予主创师生以一定的经费进行必要的奖励。

由于制定了比较健全的激励机制,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广电编导专业师生的创作激情大大提高,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截至2015年5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成立数个由教师牵头成立的专业传媒类工作室,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作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已先后在“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像作品大赛、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广州大学生电影节、万峰林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大学生微纪录片大赛等国内外大学生影像大赛中获得殊荣。此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在的文化与传媒学院还组织了“海棠里杯”新媒体创作大赛等校内外的传媒影像比赛,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校内外都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使用主力军,但是很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也跟其他非本专业学生一样,对于新媒体时代媒介深度融合后,传统广电媒体的巨大变革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编导理念、编导方法、编导策划、编导技巧等方面的变化缺乏认知。这既不能适应媒介融合过程中新媒体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各应用型高校必须顺应传媒融合的大潮,及时转变办学观念和思路,不断加强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式研究,真正培养出适合传媒融合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一刚.如何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2]王贤婷.媒介融合下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3(2)

[3]李先知.探寻“台网”融合背景下广电新媒体发展之路[J].中国记者,2013(6)

[4]李帅帅.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改进[J].青年文学家,2013(24)

[5]王龙.浅谈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传媒的发展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

[6]岳璐袁方琴.媒介融合时代广电编导人才的培养路径[J].新闻前哨,2014(2)

[7]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2013年度院校研究项目

广播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范文5

关键词:统一;编导型;主持能力0前言

“编导型”主持人是一个综合考察模式,也是一个有助于现代广播电视发展以及主持人自身发展的良好模式。主持人这一行业由来已久,追溯至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主持模式,当然“主持”模式的真正兴起是在上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的介入、传播方式的广泛性增强等一系列因素,自20世纪伊始,主持人行业真正步入了历史舞台,然而随着传播方式的广泛性增强、行业竞争需求、社会娱乐大众需要等种种原因,单一的主持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主持活动。根据此前提,“编导型”主持人逐渐出现,他们在舞台上展现“活力”带动受众思潮;吸收“外化期待”形成独特的语言、形象、风格;综合先进文化、理念传播思想成为媒介与大众之间的传播载体。此时“编导型”主持人已经悄然诞生。正是基于此,笔者通过本文,对编导与主持人的统一进行详细分析。

1广播电视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确定

想要形成统一的模式,就必须要先确定这一模式的理念以及目标。编导型主持人从根本上讲是主持人,不是编导,编导只是主持人在实践工作过程中所承担的二元角色。播音员、主持人本质即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 所以从目标角色理论引申出的“编导型”主持人概念,是主持人明确了“编导”这一目标所承担的社会与媒介期待并且具备充当这个角色的条件时,就可以尝试担当这种具有“编导”角色的主持人,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编导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灵魂,贯穿节目始终。依据编导的概念,编导型主持人培养目标确定为:在满足主持人政治、内外形象要求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编导思维和艺术创作,在节目中可承担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播讲、表演等具备采编实务一体化的复合型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者。也就是说主持人的个体目标培养与电视栏目、频道,大到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谋求相同,最先面临的就是“定位”问题,定位就是对所达到目标属性的确定。自身的明确定位能够在媒介传播中培养出忠实的受众群体,能够通过电视视听语言建立起一种视觉识别系统,从而达到固定收视的最终目的。所以想要形成编导与主持人统一的首要目标,即是确定某一编导型主持人在受众心目当中的“价值观定位”。

2广播电视编导型主持人的功能简介

一种统一的模式必定要有一种具体的功能,只有透过功能的展现过程,才能发觉这一模式当中的优点和弊病,而编导型主持人的主要功能从职业模式角度来看,可以分作以下五种:(1)概括与集中新闻要点特点,通过采、编、播一体化的特点,带给观众最为直接的视觉冲击以及对节目文化理念的细微感受。(2)创造独特的视听体验,这一点更加强调的是对节目主持风格以及节目内容体现的内在理念,通过运用技巧与手段,完成编导主持合一的具体方式。(3)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行为、音色、语言魅力、肢体动作等方面完全形成有“节目性格” 的特定风格,使受众能够直接通过对主持人了解这一节目的内涵,从而形成品牌文化。(4)表达寓意,创作意境,主持人以自身的水平、风格、魅力与团队合作,对节目本身进行具体编导,成为节目编导制定人之一,通过对节目本身的内涵了解,能够具体的表达出节目的寓意思想,谈笑风生、嬉笑怒骂之间展示节目魅力以及个人风采。(5)吸引注意力,引发思考,这一类的节目编导型主持人更注重于对故事内涵的“剖析”“引导”“诉述”,将节目本身变成一种体现人文、社会、价值观思考的“故事”,从而形成本身独有的魅力风格。

综上所述,这五点具体功能成为体现一名合格编导主持人的具体方向,其优点在于,如此高度统一模式下的节目有着鲜明的标志与内涵,一旦成功,能够给予受众无与伦比的全方位冲击能力,而缺点在于编导型主持人自身身系节目成败,如果不能良好的发挥个人魅力以及编导艺术,将会对节目的运营发展造成绝大的冲击,所以在完成编导与主持人统一之前,应当对节目制度、主持人能力、节目特性、主持风格等方向进行细致的筹划、探索、挖掘,以防上述情况发生。但是编导型主持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理念的代表,也是现有广播电视想要持续发展的具体动力之一,成为左右电视节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要相信,二者的统一所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所以我们要对其培养意义进行深度探索。

3广播电视编导型主持人的培养意义

信息爆炸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模式以及我国的社会体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放以及发展,受众对电视节目的接收理念已经从原有的“单一模式”过渡到现有的“寻求内在、感官体验”。而电视行业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大,“复合型人才”成为现有竞争模式下的唯一胜出标准。所以无论从社会、受众、内部竞争任何一个方面来看,编导型主持人的形成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培养编导型主持人的意义正是满足社会需求,符合受众需要、使工作竞争“简单化”。所以在思考统一模式形成的意义时,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1)“编导型”主持人的艺术统一性能是否符合人格素质、艺术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这四点复合型人才的统一素质。(2)“编导型”主持人的理论建域,是否符合节目的未来发展以及市场受众的接收能力,是否符合节目的创新理论要求以及专业理论因素,重点强调编导型主持人统一对节目的“建树特点以及拓展领域”。(3)“编导型”主持人的社会功用,是否真的能体现在“功用”二字上,“编导型主持人”对于自身的发展来说是摆脱行业压力提高行业地位的重要前提;对于社会来说是满足大众需求,建设社会特色的重要组成符号;对于受众来说是提升生活质量、娱乐身心的重要理念特色。所以功用二字是这一模式统一的前提条件。而以上三点则是广播电视编导型主持人的二中统一的具体培养意义。

4结束语

“编导型”主持人是一个综合模式下的应用“元素”,通过行业内的角色扮演而逐一确立其内涵本质。这一类型的主持人不仅具备声音和语言方面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具有务实的编导功能、敏锐的采编眼光、细致的创作理念,所以想要实现其主持能力以及编导制作能力的统一,前提是发掘其艺术探查能力,其次才是进行系统的技术培养。随着近年来媒介的传播方式已然富有“活力”元素,编导型主持人的发展势在必行,早日完成二者之间的统一探索,实乃此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参考文献:

[1] 张颂,陈振,田方.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M].中国广播出版社,2011:130.

[2] 毕一鸣,叶丹.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7.

广播电视编导的能力要求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意义

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候,通常学生基础都要非常扎实,不仅仅在课本理论上,在专业素养的掌握上也要非常全面。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让学生将理论有效地运用在社会实践当中,在社会中创造价值。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就是“用”,主要意义就是活学活用,以知识为基础,以社会为目标,进而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二、广播电视编导教学改革相关策略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课程进行改革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课程进行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学校的一些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努力完善课堂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合理开设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学生来说有着本质上的意义,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积累一定的经验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就是对其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培养专业能力的课程分为几部分进行学习。每一部分要针对相应的岗位进行学习,让教学形成系统,按照现实生活中的工作步骤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模拟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应用型人才对于社会的意义,促进学生实现多方向全方面的发展。常规教学一般只是模拟教学,因为没有现实的场景,更没有职场带来的压力,学生就无法感受到那种紧迫感,也无法体验到工作带来的动力,这样的教学是无法和真实工作相吻合的,那样教学意义就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没办法真正地走出课堂,即使课本理论已经熟记于心,但是如果进行实战,则不免败下阵来,那么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很大打击。而如果是以应用型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将真实工作、真实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那么教学效果必然有大幅度提高。

2.对实践教学进行优化

实践教学应该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来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导师在教学时要着重于学生个性化培养,把理论和现实有机结合。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解答。还要重视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组织相关部门成立实习基地,便于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对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全程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比赛,利用比赛来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同时在比赛中学习他人作品的长处,对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改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让实践教学得到延伸。

3.完善相关考核体系

在常规课堂考试中,学校主要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学习成绩压力下,有的学生渐渐产生厌学心理,甚至抵触课堂,这样的情况下则很难提升学生的能力。应用型培养则改变了教学模式,以学生多方面综合水平为考核目的,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可以通过教师、实习单位和学生三个方面对综合水平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形式更加公平。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创作,团队作品让教师和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共同评判,给予具体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讨论,激励创作水平的提升。在论文撰写方面,教师要鼓励其作品的创新,保证作品有较高阅读水准的同时,还要有创新思维。

4.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在教学改革时,亟须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改变常规培养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会自身专业的特质。专业素质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业者来说,是基本功,必须具备坚实而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广播电视艺术创作能力和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地迎合社会需要。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