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

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策略;旅游学概论;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9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4[本刊网址]http//

国发[2014]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旅游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幸福感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优势。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支柱型行业,人才的培养是确保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也较强。《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发现、分析、解决旅游实践中的问题;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为其他旅游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现阶段,《旅游学概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如下几个问题:理论性的内容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以上三个问题说明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面都比较传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很难进行。鉴于此,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基础,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很迫切。

一、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自我效能、自我调节、团队合作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

自我效能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思想和信念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判断和期望即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强烈影响着个人潜能的发挥。Collins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比自我效能低的孩子能解更多难题。

自我调节主要包括自我激励、认知策略、目标设置等3个方面。自我激励主要通过意志和动机影响自主学习。意志是学生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继续学习的保障,动机是学生想学和坚持学的基础。认知策略主要指学生遇到问题时所采用的应对方法,对的方法可以产生事半功倍,不合适的方法可以事倍功半,前者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进而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设置方面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吃”的原则,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既不能让学生感觉难如登天,又不能让他们唾手可得。

研究表明,团队合作也将影响自主学习的结果。没有团队的协作,仅靠个人单打独斗,自主学习是不可能完成的。团队合作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感到所学的知识无用,或不知道该怎么用。相反,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目标都很明确,知道如何学习,学什么。尤其是当所学知识产生效益的时候,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会促使其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通过对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3个年级15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内容基本都来自教材,识记性的理论知识偏多;(2)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不足,兴趣不大,不知道所学知识对未来的工作有何帮助;(3)评价方式为传统考试,考题多为记忆性的知识。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方式均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无从谈起。

三、基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支架式教学策略被业界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一个框架(即“支架”),让学生沿着框架一步一步“攀升”。“支架”要根据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它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在认知水平之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连续的概念体系,进而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发展。该策略主要包括5个环节:搭脚手架、情境体验(接收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多层次评价。本文以“旅游资源”一章为例,探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搭脚手架

学情和教学目标是搭好脚手架的基础。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深刻、不透彻,这就需要老师搭建深厚的“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以便连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理论知识,“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主要包括学科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另外,支架的搭建还要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讲到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时候,除了讲黄山的云、东北的林海雪原、新安江的雾、黄山的日出等常规景观外,还讲了气象气候对农业、工业和战争的影响,最后展示了几幅台风、雪灾、暴雨、低温冷冻等图片,让学生明白气象气候除了给人类到来美轮美奂的景观外,还会带来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对于气象气候资源的利用要学会趋利避害,让它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并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大一时学生学过《导游基础》,对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有初步了解,但对旅游资源评价无任何基础。“旅游资源”一章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会区分不同旅游资源,根据不同旅游资源特征将其归类,会对旅游资源系列要素、开发条件及效益进行评价;情感目标是指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资源保护观,环境保护观及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的审美层次不断提升,即由悦耳悦目上升到悦心悦意,直至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悦志悦神。

概念框架是建立脚手架的第一步,概念框架包括:旅游资源概念、分类、特征;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方法等。第二步是建立任务支架:(1)景区调查:到本市主要景区调查,每个景区包括多少旅游景点,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各有什么特征。(2)按照美学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市场保障、综合标准等对资源密度、资源容量、资源特色、资源价值和功能、地域组合、资源性质等进行评价。

(二)情境体验

这里的“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课的物质环境,也叫自然环境,要跟讲课内容的主题一致;二是指无形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既要契合讲课主旨又要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体验是提高学生兴趣和自主性的有效方法。角色扮演和实地学习是最常用的情景创设方法。让学生扮演导游,然后到不同类型的“景区”(虚拟场景)给“游客”(学生)讲解景点的特点。成立虚拟旅游开发公司,让学生扮演规划师,走出校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角色扮演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走出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在情境体验中,老师要有意识地针对概念式框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即建立问题式支架,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

(三)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概念框架不断攀升。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完成的任务,并限期完成。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有待提高,提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逐步启发学生,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及时跟踪了解、指导学生的完成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渐被激发出来,最后,老师放手,学生独自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并能感受到独立探索的乐趣,进而让其成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学习

独立探索阶段过后,学生带着成果或问题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合作学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原来单向的师生交流模式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师生、生生交流模式;使学生间的竞争关系变为竞合关系;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听者)变为主动参与(讲授者);使原来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本调查中,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就旅游资源调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经验和教训跟大家分享。该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之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多层次评价

自我评价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有效的自我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以更大的信心和动力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接下来是小组评价,小组评价更具客观性,更有参考价值,可以集思广益,发现个人评价中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具有反馈和调节的作用,对组员具有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对教师教学具有导向的作用;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对以上两种评价进行评价,既要有肯定又要有建议和意见,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本案例中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开发条件分析、评价内容等,然后让学生之间交互评价,并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通过交互评价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陷,然后主动查漏补缺,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评价他人成果可以增强学生作为评阅人的责任感。

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说课;教学研究;旅游资源学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2]宋清文.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

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范文4

 

随着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部分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从培养目标设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来看,与目前旅游就业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内容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是否合理,更关系到能否促进学生充分的就业和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本文选取江西地区部分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就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或者相关教学内容设计的实际问题,从旅游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角度,探讨市场调查教学内容的构建。

 

一、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教学情况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情况及影响

 

到2014年底,江西有19所高校设置了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分别是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商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南昌工程学院、上饶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学院、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

 

为更好地了解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或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安排情况,本文选取了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宜春学院、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及上饶师范学院等10所高校,通过查阅上述10所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得出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的大致情况:一是没有一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单独开设了《市场调查》这门课程,说明该课程没有进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二是有6所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与市场调查内容有关的课程:即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和九江学院开设的《旅游市场营销学》;江西师范大学开设的《市场营销管理》;南昌工程学院开设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和“旅游资源调查、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内容,赣南师范学院开设的《旅游市场学》等,说明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关注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通过对江西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笔者还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课程设置份额过重,对于该专业面向行业实际需要的市场调查类实践性、技术性课程设置数量偏少,尤其是无一例外全部没有设置市场调查课程。虽然大部分院校开设有诸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营销学》、《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战略与管理》等与市场调查类课程有一定关联度的理论课程,但这类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市场调查类课程的结合和衔接不够,学生的学习还是无法使其完全具备从事市场调查的能力,这无疑是教学计划的一大缺憾。

 

(二)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原因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市场调查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究其原因,其一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面较为狭窄,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调查类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致该课程阙如,相关教学内容远远不能适应学生接受系统的市场调查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市场敏锐度高的毕业生,但笔者在访谈一些旅游相关企业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时得知,大部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对于旅游市场的认识与把控能力不足,其应用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来分析及解决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管理实践、旅游市场开发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其二是高校对培养学生市场调查能力不够重视,缺乏对行业分析能力培养的积极引导,导致学生对市场调查类课程学习的需求度不高。笔者通过与所任教学校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谈、访谈,了解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市场调查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甚至对市场调查类课程对于增加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含量,增加感知市场脉搏的能力,也是含糊与模糊的,导致其学习的兴趣不高。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类课程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不仅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的要求,也将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竞争优势。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如何使旅游管理市场调查类专业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设置更科学、完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旅游管理毕业生把握行业发展脉搏的能力

 

二、市场调查教学内容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体现

 

一般来说,市场调查类课程主要是为工商管理类中的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和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等专业而开设,是专业必修课程。而旅游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宽方向的学科,它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多门学科,属于管理学领域,其本科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但目前的现状是,该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并不完全耦合,专门的《市场调查》课程基本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只是在一些专业课程中或多或少涉及到市场调查等相关教学内容。

 

如《旅游市场调查》这门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对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概念、方法、技术;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内容、程序,旅游市场调查计划的制定等内容的学习,从而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旅游市场的相关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进而为旅游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或《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课程中关于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步骤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简单了解和掌握市场调查种类、方法及调查内容。《旅游经济学》课程中关于旅游需求和供给,旅游市场的种类、营销组合,旅游市场的调查和预测,旅游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关于企业文化、组织变革等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实地调研、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旅游心理学》课程中能系统地让学生掌握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根据问卷调查法的使用原则和使用目的,设计问卷,调查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满意程度或者旅游者旅游动机等内容。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让学生掌握市场调研能力。包括查阅旅游信息管理的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进行问卷设计,发收问卷,从事问卷统计、分析和调研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中涉及到旅游企业微观、宏观环境的市场调研,可以锻炼学生如何选择市场调查方法及安排市场调查内容。

 

旅游是一个依靠市场才能生存的服务行业,不管是从专业教育方面来说,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市场调查能力;还是从就业发展角度看,要求从业人员需具备市场的眼光和敏锐度。这些都决定了市场对于旅游行业(产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市场调查类课程的必然性。

 

三、优化教学计划中市场调查教学内容布局的思路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教授课程和学习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大学课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知识体系、素质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旅游产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实践性强的综合性行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所以旅游管理专业,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实践需要、市场需求,核心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生存能力。为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定位,选择性的从两个方面优化市场调查教学内容的布局。

 

(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课程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应该加上《市场调查》课程,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以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1、基础性的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教授的是一种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方法,所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所以,高校经济与管理类的专业都应该开设市场调查课程,尤其是涉及到市场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要作为重点,包括市场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市场调查的程序及步骤,市场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内容,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均应通过学习掌握并能实际运用。

 

2、旅游市场类的市场调查

 

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消费者就是市场,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整个过程感受就是市场关注点。因此,旅游市场类的市场调查知识包括旅游市场调查特点、方法、内容等,学生能够将一般性的调研方法运用到旅游调研分析中,让学生掌握运用旅游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收集、分析旅游市场资料,开展市场预测,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这部分内容为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均应学习掌握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二)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嵌入旅游市场调查专题内容

 

少部分研究性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虽然不一定要开设《市场调查》课程,但也应该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嵌入旅游市场调查专题内容,或设置针对专题类的市场调研课程。旅游市场调查的教学应以总体教学目标为基础,涵盖多种旅游类别的市场调研内容,也就是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插入旅游市场调查的专题内容讲解,并能够让学生参与研究与练习。

 

如旅游资源调查—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中对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进行专题讲解,这对于毕业后从事旅游策划、规划工作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旅游市场调查—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旅游市场营销》或者《旅游商品开发》等课程的专题讲解来实现。

 

如旅游产品市场调查—可通过《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开发与规划》等课程来实现,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旅游者消费特征、旅游线路选择、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形象设计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的能力,这对实际的旅游工作而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旅游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出现了新机遇,但对其教育与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鉴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调研教学的现状及旅游就业市场上对人才的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接入专门的市场调研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而专题类针对性的市场调研能力的培养,能够强化学生的旅游行业市场调查能力,提高旅游人才的培养质量,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更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新乡南太行度假区;swot分析;战略选择

一、引言

2013年,新乡市政府于全面启动南太行旅游资源整合工作,以“资源优化整合,产业能级提升;区域转型发展,社会经济和谐”为目标,充分利用其优势,扭转劣势,使旅游业成为新乡又一大龙头产业。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新乡南太行度假区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SWOT理论

SWOT-CLPV理论(SWOT--CLPV Theory)这一模型是在SWOT模型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成的一个模型。SWOT分析法是哈弗商学院的安德鲁斯(Andrews)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分析框架,是系统确认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并据此提出战略的一种方法[1]。SWOT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因素、内部劣势因素、外部机会因素与外部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这一结论可以很好的发扬研究对象的优势和机会,同时使劣势和威胁降至最低限度。所以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市场学和策略学案例分析中。

三、新乡南太行度假区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度假区区位交通优势显著。其一,度假区位于河南省的新乡、安阳、焦作和山西省的晋城四城市区域中心,距离新乡市50公里,距离郑州市10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其二,度假区铁路纵横交错,对外交通便利。从辉县市东行20公里可达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西去50公里可上新晋高速公路,南行10公里可上长济高速公路。游客乘坐高铁到达新乡市,约半小时即可到达度假区。度假区距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约90公里,从机场出发沿京港澳高速进入长济高速、新晋高速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度假区。

2.资源优势突出

度假区自然山水雄秀兼备,人文资源特殊鲜明。根据《新乡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2003年)》相关资料以及对重点旅游景区资源现场考察,新乡市旅游资源单体共3425个,辉县市域共有资源单体1566个,卫辉市域共有旅游资源单体806个,凤泉区共有旅游单体312个。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分类标准,资源分属8个主类30个亚类117和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亚类16个,人文旅游资源亚类14个,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要以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候景观及名人文化景观构成主体,为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价值品味度高,特别是以纵向深切割红岩峡谷为代表的山水资源,具备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资源优势突出。

3.各级政府大力支持

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受到新乡市、辉县市、卫辉市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并把旅游业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大局中,同时对度假区内各景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为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2]。

(二)劣势

1.景区间开发定位相似,同质化竞争严重

新乡南太行各景区均以太行山观光为特色,旅游资源与项目产品雷同,开发层次较低,活动形式单一。同时由于投资不足,开发无序,创新不够,致使现状的旅游产品滞留于原始状态,粗放式开发,缺乏特色,难以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2.市场认知度低,旅游品牌形象较弱

当前,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国内游客主要以周边城市及河南省内客源为主,市场曝光度远不及黄山、泰山、武当山等同类山岳型旅游景区。此外,度假区与周边焦作云台山景区相比市场品牌较弱,品牌认知度差距较大。

3.游客舒适度较差,旅游综合吸引力不强

度假区内现代旅现状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不成体系,旅游体验性较差,基础设施舒适度低。旅游接待档次不高,住宿餐饮以农家宾馆为主,缺乏适应游需求的具有特色性和舒m性为一体的休闲体验类产品。

4.度假区内各景区发展不均衡,品质不一

由于之前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内各景区为不同经营个体开发,旅游业发展模式不明确,景区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经营体制混乱,导致各景区间旅游发展水平不均,目前区内有3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4个,百泉景区、齐王寨景区及东部片区尚处于旅游开发起步阶段,各景区开发程度不同,品质不一。

(三)机遇

1.休闲经济蓬勃发展

当前,人们的休闲意识不断增强,休闲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3]。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由原来的低层次消费转向住房、汽车消费和旅游、文化消费。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区域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4]。

2.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实施,由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城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居民休闲和会议度假需求潜力巨大,为南太行旅游度假区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

3.度假旅游飞速发展

我国旅游市场正从游览观光向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南太行旅游度假区正符合旅游需求变化的大趋势,为度假区发展提供绝佳市场机遇[5]。

4.政策支持保障

近年来新乡全力实施“山水带动,强西促东”、“旅游富民,产业带动”和“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国内知名山地度假旅游地”,为度假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四)挑战

1.市场竞争激烈

度假区周边旅游景区众多,依托太行山自然山水资源为主的景区,资源具有相似性,游客同期出游的重游率较低,旅游资源可替代性较高。特别是相邻的云台山地质公园开发建设较早,旅游竞争力优势地位显著,因此度假区应尽快树立崭新的旅游形象,形成新的旅游热点。

2.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度假区内生态环境较脆弱,旅游开发及游客进入将对度假区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同时,部分景区内现有居民区分散、零乱,布局不规范,现代建筑风貌与景区整体环境不协调,居民生活垃圾未及时清理,旅游的不合理开发和居民生活给景区带来威胁,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四、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开发战略分析

新乡南太行具备世界遗产级的山水资源禀赋,应紧跟旅游时尚,开发适度超前的、创新型的旅游项目,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与旅游需求的变化,对规划区域进行全方位资源保护和空间管制,进行具有前瞻性的项目规划,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三者和谐统一,实现南太行可持续健康发展。运用SWOT理论,通过分析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以下四种开发战略。

(一)明确定位,突出特色

明确度假区整体定位,使之能够从周边同类同质的景区中脱颖而出,形成差异化竞争。相比周边焦作云台山,新乡南太行度假区在旅游资源和市场品牌特色不足,若想在同质旅游产品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还需明确度假区的市场定位,新乡南太行应准确定位在“度假”二字,开发休闲度假区旅游、养生疗养旅游等,决不可趋之若鹜,找准定位,加快发展。同时在资源整合、内涵挖掘、景点建设、产品宣传、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突出度假区主题特色,打造景区产品亮点,增强市场吸引力,为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发展赢得更大的市场机会。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南太行旅游度假区面积较大,涉及多个开发程度不一的景区,整合建设投资工作任重道远,八里沟和万仙山的景区建设相对超前,但齐王寨、百泉等相对较弱。对度假区应进行全面统筹、合理安排并分步实施规划项目。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有序开发,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新乡南太行度假区协调发展。

(三)产业协同,区域联动

针对南太行各景区的营销、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进行合理安排,将度假区不同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开发连接起来。将市、县、村镇的餐饮、住宿、交通运营各个环节进行联合,打破区域限制和政府职能壁垒,实现跨区域合作和资源空间的有效整合。

(四)树立品牌,联合营销

度假区发展必须考虑市场需求,把市场需求作为协调各景区特色及产品开发的出发c。树立新乡南太行度假品牌,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轰炸式宣传,提高市场认知度。同时也可与焦作云台山景区进行捆绑式营销,在云台山旅游,之后再新乡南太行度假,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规避云台山同类资源竞争的劣势,同时也很好的利用云台山的名声进行宣传,提高游客体验舒适度,形成良好口碑。

参考文献

[1]戴淑芬.管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31-32.

[2]刘俊.旅游度假区治理结构优化的理论解释[J] 旅游论坛 .2011(2):P1―P6.

[3]杨美霞.休闲旅游产品内涵建设与层次提升――以江苏泰州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5(7):P91―P95.

旅游资源调查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旅游规划;法规

从2000年开始,中央有关部委陆续出台了多部规范旅游规划的法规,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初步形成。在当前我国旅游规划成果良莠不齐的情况下,这些法规把规范旅游规划的编制,而不是旅游规划的实施作为重点,希望借此提高旅游规划成果质量。因此,它们的制订和实施可以纳入质量管理的范畴。现代质量管理学崇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然而,分析表明,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尚未实现对旅游规划质量的全面管理,因而有必要补充完善。

一、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我国现行的旅游规划相关法规有四部,分别是《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旅游规划通则》(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003年)、《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2005年)。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是国家旅游局的部门规章。前者对旅游发展规划的概念、类型、内容、地位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原则,并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的行政管理程序进行了粗略的规定。后者提出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的认定标准、申报与审批程序,并建立起对具有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管理制度。

《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是由国家旅游局起草,国家质检总局的技术法令。前者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各类旅游规划的内容,系统地提出编制、评审旅游规划的技术要求与程序,并对编制、评审旅游规划人员的个人素质、团队构成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后者在对旅游资源进行界定、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详尽的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价的工作方法。

二、TQM的概念与内涵

TQM是英文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缩写,意为全面质量管理。它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于1961年最先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思想。菲根堡姆认为,质量控制应该由企业所有人员共同承担,解决质量问题不能仅着眼于产品制造过程,质量管理应贯穿于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且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在制造业的成功应用使得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很多国家结合本国的实践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

如今,全面质量管理已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全球企业界和其他各类组织的管理活动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大力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在此过程中,我国专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了“三全一多样”的观点,即认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达到全过程、全员、全面、多方法四个基本要求。“全过程”是指对质量产生、形成、实现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全员”是指组织的全体成员都投入到质量管理活动中去;“全面”是指质量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等方面;“多方法”意为综合采用管理技术、科学方法、专业知识进行质量管理。

转贴于

三、完善我国旅游规划法规体系的建议把我国旅游规划相关法规的内容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对比发现,现行旅游规划法规体系还需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1、对旅游规划编制过程进行更科学、更严格的控制。旅游规划编制、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规划成果的质量。然而,在当前我国旅游规划成果整体上质量较低的情况下,现阶段不宜通过立法强行干预旅游规划的实施,尽管规划实施对规划成果质量有检验、反馈作用。法规应致力于对旅游规划编制过程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在此提两点建议:其一,对旅游规划编制程序进行更科学的设计。近年来,学者们就如何编制旅游规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不乏有关创新旅游规划编制程序的理论成果。建议立法者分析、评估这些研究成果,并据此修订旅游规划编制程序。比如,有的学者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规划编制的步骤与方法;其二,法规对旅游规划编制程序的表述应体现充分的强制性,以实现对旅游规划编制过程的严格控制。现行法规的强制性明显不够。比如,关于委托方确定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的方式,“通则”只是概括了实践中有哪几种方式,而不是要求委托方必须采用相对公正、透明的竞标方式。

2、加强对参与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人员的管理。参与旅游规划编制的工作人员主要有四类:规划团队、委托方的官员或管理者、规划评审专家、委托方办事员。要做到全员管理,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质量责任;二是设法保证他们具有优良的业务素质,既有控制旅游规划质量的能力,又有高度的质量责任感。

明确工作人员的质量责任比较容易,而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则相对困难。我国已建立旅游规划单位资质认定制度,试图控制规划团队的业务素质。然而,单位和个人毕竟是两码事,所以还应建立旅游规划师资质等级认定制度。建议旅游规划师不但要分级,也要分成旅游地学、景观设计、旅游历史文化等多个专业类别。这既符合一个人很难精通旅游规划所需全部知识的客观规律,又方便委托方识别规划团队的学科构成。参与评审的专家也应具有旅游规划师资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旅游规划,评审专家小组的资质等级结构、资质专业类别结构应有所差别。旅游规划的委托方既有政府,也有企事业单位。委托方参与规划编制的人员构成复杂。受权力范围的限制,旅游主管部门无法确保他们每个人具有优良的业务素质,但完全可以做到提高旅游系统人员的业务素质。

3、对旅游规划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精确的控制。法规对旅游规划质量的控制应该是宽泛的,不仅是规划成果的质量,也包括规划编制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规划成果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的内容是否符合委托方需求;二是规划的技术方法是否科学。

现行法规规定了各类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但比较粗略,无法对规划内容进行精确的控制。因此,建议颁布详细的旅游规划内容纲目,进一步明确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当然,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旅游规划应执行不同的内容纲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具体规定了旅游资源调查分析的技术方法,而其他旅游规划相关法规中关于规划技术方法的条款比较原则化,执行起来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因此,建议颁布更多详解规划技术方法的法令。旅游规划实践也表明,旅游市场调查、旅游产业规模预测等工作亟须规范。因为技术方法有因时、因地、因情况而变的问题,而且有的工作有多种较为可靠的技术方法,所以关于技术方法的法令应留有一定的弹性,并根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

在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实践中,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比较普遍地存在或轻或重、这样那样的问题。规划团队调查研究敷衍了事、委托方主要领导重大决策独断专行、评审专家顾及熟人面子口下留情、委托方办事员不能按时提供数据资料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类质量问题会对规划成果质量、规划完成时间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现行法规中有关工作质量的条款很少,需要补充完善。

4、丰富旅游规划质量管理手段。现行的旅游规划相关法规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资格准入制度。其实,还有必要采取教育手段、业务检查手段。教育能使工作人员被动地提高业务素质,而业务检查可促使工作人员主动提高业务素质。现行法规控制旅游规划成果质量的主要手段是规划评审,但规划评审属于事后控制,而不是全程控制,它能检验规划成果的质量,却无法控制规划工作的质量,当然也就无法预防规划成果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创造更多的质量管理手段,以实现对规划编制过程的全程控制,对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控制。比如,可以引入标准合同制度,统一旅游规划编制合同的内容、格式,合同中把委托方、规划团队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工作质量问题列为违反合同的行为,从而通过双方的相互监督提升双方的工作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全面质量管理(第3版)[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张宏.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