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业资源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业资源专业

渔业资源专业范文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教学;资源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92-03

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原土壤与农业化学、农业环境保护、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以及农业气象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属于环境生态类[1,2]。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3]。随着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农业院校的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更名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也有较大的变化。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有关课程设置的调整变化很大[4]。人类80%的信息都和空间位置有关,因此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资源调查和评价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在资源环境专业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因此越来越多的资源环境专业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相关课程。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地理信息系统贯穿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管理、分析及决策中,为越来越多的领域提供动态模拟、统计分析、预测预报、决策支持等服务[5]。在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GIS软件的应用能力为基础上,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GIS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开发能力,以提高学生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能力[6]。基于此,在本科教学方案中增设“GIS设计与开发”这门课程。目前“GIS设计与开发”作为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实践性、跨学科和领域等特点。针对资源与环境专业发展特点,本文讨论了“GIS设计与开发”课程设置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及其特殊性,先修课程调整、综合实习内容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给出教学意见,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

如何实现专题GIS应用系统,提高GIS应用水平和效益,本课程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背景下产生的。“GIS设计与开发”是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是在完成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导论、数字图像处理、GPS原理、地图学、C语言、Windows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基础课程之后,综合GIS、RS和GPS理论与计算机科学理论,以满足特定的应用要求。遵循地理信息标准,运用软件工程思想和方法,结合地理信息自身和相关应用领域的特点,设计和开发具有明确目标的信息系统。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掌握GIS设计与二次开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具,使学生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的能力,熟悉空间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应用项目开发中组织和管理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策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资源与环境专业方面实际问题的水平,为毕业设计和后续其它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二、课程特点与基本要求

1.课程特点。(1)“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具有学科交叉性特征的课程。该课程本身涉及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遥感原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Windows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就资源与环境专业而言,设计与开发更加侧重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表达,因此在课程中更加侧重数据的分析和制图表达上,但是对一些基本的功能的要求也必不可少。故此,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地理信息软件设计与开发”上应该兼顾所有的基础学科,同时对数学建模相关课程有深入了解。(2)“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课程。GIS基础软件与应用软件受到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更新而不断发展的,这也对GIS软件设计与开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不断吸收新兴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查阅与GIS软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有关的新兴资料,把握GIS的前沿动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查阅图书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3)“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进行GIS软件设计必须在软件设计模式、集成开发环境的运用、软件编码等方面都较好的基础,强调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要求将设计与开发的理论与方式用于具体实践工作中。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单独的“地理信息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采用分解知识点进行训练和综合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组织和管理的特殊性和相关理论,学习GIS软件设计的方法,理解其特殊性,为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能熟练运用一种程序语言和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掌握GIS软件的二次开发的基本原理,熟悉组件式GIS软件开发的基本架构,了解目前主流组件库的基本特征,具备开发GIS基本功能的能力。能使用C#和ArcEngine进行GIS组件式二次开发。掌握如何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模型及其他系统集成综合解决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达到会设计与应用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

1.参考书选择。由于“地理信息软件设计与开发”这方面的教材比较少。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软件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选择Ian Sommerville编写的《软件工程》部分内容为指定阅读材料;同时考虑到GIS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共性和特性,理论教学选择吴信才等编写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二版)》为参考书;课程是实验采用ArcEngine进行二次开发,因此参考相关的二次开发教材,主要包括ArcEngine开发帮助、类图等。同时给出部分图书清单,要求学生自学完成C#程序设计和设计模式等相关知识。

2.开发环境。学生的先修课程包含C语言、数学建模及Matlab等课程。然而除了个别学生自学了VC程序设计之外,大部分不具备VC的开发能力。如果为了可视化编程选择VC,则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将投入大量精力来学习VC及MFC的基本开发技能。Matlab软件是国际公认的最优秀的科技应用软件。考虑到资源与环境专业背景,Matlab能在GIS开发中能够很好的挖掘和分析资源环境数据。但是考虑到GIS需要管理海量的空间数据,然而常见的空间数据Matlab不能进行直接的支持。因此Matlab不能作为本课程的主要开发环境。结合学生现有的开发基础,以及.NET在界面设计和面向对象的优势,因此本课程选择C#.NET作为高级语言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作为一个强大的开发环境,直接对C#等.NET原生语言支持。在Visual Studio 2010中对UML进行了支持,能够创建UML类图、活动图、序列图、用例图和组建图。利用对UML的支持,能够很好的支持在课程中的设计和建模。

在二次开发控件主要选择目前主流的ArcEngine提供的基本控件和类库。利用ArcEngine来开发实现GIS相关功能,而其他关于资源与环境的信息挖掘则采用Matlab来实现,并通过Matlab Builder将Matlab代码成为.NET程序集实现Matlab和.NET之间的互操作。

3.教学课程结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是我校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总学时为48,其中理论课程为32学时,实验课程为16学时。考虑到培养学生对GIS的实践能力,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比例达到了2:1,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下表。

全部课程安排了16课时的实验,其中C#开发4个课时,基于UML的GIS系统设计4个课时,最后还有8个课时进行ArcEngine的二次开发内容。每次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及相关的源代码和对应设计文档,用以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4.教学方法。“GIS设计与开发”教学主要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配合对应内容演示,融合其它课程内容的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GIS软件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时,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互动式教学是课程讲授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对同一问题的分析,促进对理论理解,对问题的分析方法理解,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研究式教学方法也很重要,采用研究的方式与激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阐述观点。

5.考核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侧重应用开发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本课程主要采用平时考核、最终试卷考试和实验考查三方面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由于没有较完整的教材,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较多的新兴资料,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指定内容的文献资料,学生提交相关的读书报告,以此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标准之一;平时的出勤率和随堂提问也作为平时成绩一部分。实验课程考核包含实验完成代码、设计文档和实验报告三个部分,能较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考试内容包含了对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还增加系统分析和设计讨论题。该类题目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能体现教学效果。学生最终的成绩由3个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和出勤率占30%,实验占30%,期末考试占40%。

四、教学建议

1.调整先修课程。任何一门专业课的开设都建立在先修课程基础之上的。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先修课程中虽然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导论”、“数学建模”等课程。然而在理论教学课程中发现,学生对GIS的基础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如在简介空间查询时,需要先讲解空间拓扑的相关知识,才能进一步简介基于空间的查询方式。其次,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动手能力表明,通识教育的高级程序语言现在还是侧重基本语法,导致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难以满足GIS开发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通识教育过程中改变课程教学侧重点,使之更加符合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习,便于后续课程的开展。

2.增加综合实习。“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应用和实践较强的课程,同时其中的软件过程管理的内容又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同时掌握基本的开发方法和软件过程管理。因此增加2周(80课时)的课程实习。集中时间让学生完整完成从设计到开发实现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学习的GIS软件的设计方法,理解软件过程管理,同时强化学生的开发能力。在实验课程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设计理论知识和程序开发技能。通过综合实习,能将学过的知识综合起来加以应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将学生分为2个实习目标,每个内容约30人,其中包含5个实习小组,每个小组5~6人,每个小组围绕实习目标完成不同的任务目标,由组长控制整个开发过程协调组员之间工作,在80课时内完成小型的GIS系统的设计与原型系统的开发任务。通过实习使得学生将基本的理论与应用开发联系在一起。

3.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本校的资源与环境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土地利用规划、流域管理、土壤与环境污染评价、防治与规划,耕地肥力管理、专家系统开发等。学生在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就转到了相关应用领域工作,把GIS作为处理该领域的一种工具。在先修课程中主要是利用Matlab、SPSS等软件对资源环境信息进行挖掘,同时也采用ArcGIS中的ArcTool工具包进行空间分析。因此在课程培养中需要结合上述的内容,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统计和空间分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为今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GIS的发展为资源与环境的飞速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资源与环境专业设置地理信息课程是顺应时展趋势的。“GIS设计与开发”是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和实践较强的特点。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适时的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力争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基础的地理信息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邹长明,于群英,刘正,等.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023):150-151.

[2]王敬国,毛达如.对办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三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118(4):40-41.

[3]田应兵,王文凯.地方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244-244.

[4]孙枢,李晓波.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近期发展战略刍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5):726-733.

[5]秦其明.中国高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3,1(4):1-7.

渔业资源专业范文2

水是地球生命之源,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是21世纪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相关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港口资源在内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沿海地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就业于水利、交通、海洋和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研发和管理等工作。近年来,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十分紧缺,毕业生供不应求,具有十分良好的就业前景。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在原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水工结构方向的基础上,为适应新世纪工程水利逐渐向资源水利和环境水利发展的需要而调整设置的新专业。本专业秉承七十多年的办学理念,拥有一流的教学和实验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具备跟踪社会需求,按照基础扎实、一专多能、结构合理、务实创新的办学思想,为国家基本建设培养高级技术专门人才的办学

渔业资源专业范文3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 专业人员胜任力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胜任力是我国各大企业的生存之本,对企业专业人员的工作情况及企业的经营业绩都有重要的影响[1]。本文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主要讨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的特征,并着重分析企业人员的胜任力特征对我国企业的经济业绩以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应用360度反馈法对我国很多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并将调查的信息进行整理与测量,建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的模型,制成相应的量表,从而为我国企业选择与培养优秀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提供了比较科学的理论基础,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员提高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这种方法为企业增加竞争优势提供了新想法[2]。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结构模型的提出

近几年,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已经不再像以往例行公事一样的工作,而是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合作人,其工作性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任务去完成,而是通过自身的理念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为企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为此,我国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模型。企业的胜任力模型通过运用360度反馈法对企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并制定出企业人员胜任力的评价表,对企业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从中选取出企业的优秀人员与普通人员[3]。这种建立胜任力模型的方法可以避免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失误,并且在对大量调查信息的分析后,可以更加准确,更加合理的评价企业的员工以及员工的水平。随着科学的发展,我国的企业人员胜任力也在逐渐走向实证研究。这种胜任力研究方法可以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人员胜任力评价表,这是企业选择优秀人才的基础。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的研究方案

企业人力资源胜任力的研究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项:

制定企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对企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需要首先收集问卷,收集问卷分为三个部分:①对企业人员进行开放式调查,给企业专业人员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②在不同的企业进行访谈,并记录被访问人的业绩情况;③选出几位专家组成专家会议组对所调查的问卷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评价。然后对初始问卷进行筛选,并确定问卷的最终题目,最后用360度评价反馈法制定反馈的调查问卷。

被试。调查的问卷需要经过严格的定装后,送到各个企业中去,并进行现场的解释。在调查时,需要被调查的企业人员填写自我评价表,并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对其自我评价表进行评价。

分析调查信息。在对调查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后,再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的人员需要由企业专门选出,并经过一定的培训后才可上岗,研究人员需要随机选取30%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对比。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的调查与测量结果

企业人力资源胜任力的问卷调查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将所有有效的1677份问卷分为两个方面,有838份问卷作为基本样本,建立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胜任力模型,而剩下的839份问卷作为验证分析样本。对839份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表明企业员工品质因素负荷值的贡献率达到75.94%,可以看出,展现企业员工的胜任力因素主要有员工的学习能力,对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对企业员工的胜任力贡献率达到77.53%,可以看出,影响胜任力因素有企业员工的评价、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企业如何吸引员工等方面。企业的战略性贡献率为71.94%,对企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的文化环境、文化管理等。企业的经营技能及经营知识管理对企业的贡献率达到62.4%,其主要决定因素有市场的竞争力,市场的销售情况以及对市场其它竞争力的研究。除此之外,影响企业专业人员的胜任力因素还有企业内部组织的构成以及企业中员工工作的过程等。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组成要素有员工自身的素质、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技能、企业的战略性贡献以及企业的经营技能和知识。

四、结语

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增多,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然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业绩取决于企业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胜任力。建立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可以有效的看出企业员工的业绩表现,并为企业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提供重要的保障。企业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适应未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研究[J].心理学报,2010,4(3):48-53

[2]吴孟捷.职业营销经理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82-86

[3]曲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实现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2(2):98-104

渔业资源专业范文4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employment intention;Hefei Normal College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245-02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人力资源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1]。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深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不断攀升,据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但现实中很多企业每年都计划吸收一批新员工,但却很难招收到满意人才。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经常发现毕业生眼高手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存在脱节现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人员招募与培训、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各环节基本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3]。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是否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加理性呢?本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切入点,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体就业意向。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意向情况,为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供依据。

1.2 调查对象:合肥师范学院2015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6名学生。

1.3 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该问卷分三个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具体就业意向项目以及对就业工作的意见组成。总共发放问卷146份,收回初步有效问卷133份。为了直观分析就业意向情况,因此我们在毕业后打算这个问题上,将选项为考研、自主创业、其他等选项的问卷剔除,最后剩下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的有效问卷82份。为检验问卷的有效性,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可靠性统计量检验,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问卷的信度在0.7以上,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可靠性较强,信度检验通过。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按照性别划分:男性30人,女性52人;生源地划分:农村63人,城镇19人。如表2 所示。男女生分别占36.6%、63.4%;农村城镇分别占76.8%、23.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女生、农村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2.2 调查结果 本次调点选取了求职准备时间、就业形势认识、择业途径、就业地区、意向单位、希望月薪标准、对就业政策有的了解程度、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的帮助程度等8项指标进行分析。

2.2.1 求职准备时间较短 从表3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准备时间主要集中在半年以内、半年-1年这两个区间,累计值占到75%。一般来说,求职准备时间分为长期和短期准备时间。长期准备时间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时间,短期准备时间主要是应聘前的准备。从求职准备时间调查时间可以看出75%学生选择在大四阶段做求职准备。

2.2.2 就业形势认识较清楚 在就业形势认识方面,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占到将近一半,占到48.8%,认为就业形势乐观占到40.2%,就业形势不清楚占到11%,可以看出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较清楚累计占到89%。一般来说,就业形势的认识程度对于学生就业选择具有指导性作用,就业形势认识越清楚,就业选择更加理性。

2.2.3 择业途径偏网络化 在择业渠道选择方面,40.2%的学生选择网络投递渠道,网络投递简历尤其便捷、成本低、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等优势,但有效性、针对性不强。而校园招聘是专门面向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开展的招聘活动,一般来说针对性强,应聘成功的概率较大。

2.2.4 就业地区省内比重大 在就业地区选择方面,毕业生们更倾向于选择省内城市,所占比重为50.2%,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比重为25.6%,而选择户籍所在地的仅有8.5%一方面。这与调查对象76.8%来自农村地区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更倾向于经济相对发达、个人发展机会较大的城市地区。

2.2.5 意向单位选择多样化 就业单位的选择一直是毕业生很关心的就业意向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意向单位选择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选择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比重分别占34.1%、30.5%。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打破了传统就业思维,意向单位选择符合自身特点。

2.2.6 薪酬标准选择较理性 薪酬标准反映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生选择就业单位较为重视的指标之一。一方面学生想获得较高的薪酬待遇,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们对薪酬标准的选择更加理性。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选择2000-3000元的月薪标准的人数占到48.8%。一般来说,影响薪酬标准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行业标准、企业经济实力、劳动力市场等因素[4],学生在选择薪酬标准时更加看重企业的发展平台、企业福利等因素。

2.2.7 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不够 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3.4%的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不太了解,说明学生关于就业政策了解程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在选择就业、创业等方面缺少具体政策指导。

2.2.8 学校就业指导课对就业帮助一般 学校就业指导课对就业帮助程度,认为比较有帮助、很大帮助的累计值占到59.7%,说明大部分学生均认为学校开设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对求职有帮助。但同时也有37.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因此建议学校应该做好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理性求职。

2.3 影响因素分析 从单位地理位置、单位性质、社会地位、单位薪酬、个人发展机会、专业对口、家庭影响等8项指标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通过表4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排列在前三位的是单位个人发展机会、单位薪酬、单位地理位置。说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更加看重单位提供的个人发展平台,其次是单位提供的薪酬,再次是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考虑因素方面较理性。

渔业资源专业范文5

集团化办园是由我国名校引领,国家政府支持,统一管理,在信息、师资等方面共享资源,集团化办园背景下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创造性、多样性的专业技术人才,当然在资源共享过程中还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资源共享的意愿性不强、集团内部没有相应的制度、缺少推动集团化发展的责任主体,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参考相应的文献和实地的访谈,分析和总结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推动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贡献力量。

1集团化办学的概念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全国高校之间资源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名校教育资源最大化,以职业教育为基础,各个著名高等院校引领,政府大力支持下的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在办学制度上,以公立院校为主体,在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下,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法,有政府指导,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组建的新型教育结构,一般情况下依托知名院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集团化办学的主要内涵是面向社会引入新的投资者,以政府为主导,使得高职院校的产权结构不在单一,变得多样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2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2.1机械类技术工人的稀缺

企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离不开高质量的技术性人才,现有的劳动技术性人才的基本素质不能满足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企业需要大量的高技术机械类人才,对企业进行整改,满足工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够弥补个别院校的资源短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机械类技术工人稀缺的情况下,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是必要的。

2.2破解资源不均衡的局面

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不同区域的院校、不同职业的院校、以及高职学校内部的资源都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很多省高职类院校仅仅设置在某些市县内,区域化很明显,有的地区甚至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这与我国的教育政策不符,另外,有的机械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学设备短缺,有的高职院校教学设备空闲,设备利用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共享能够很好的满足各大高职院校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

2.3集团化办园背景下的资源共享

20世纪70年代,为了平衡优质和普及教育两种情况,提出了集团化办园的教育模式,根本目的在于利用集团化的特点,使得各大院校的资源能够共享,近几年来,很多省份开始探索集团化教学,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把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作为办园的目标,另外集团化的办园理念与我国的教育发展方向逐渐趋同。

3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首先,在集团化办园背景下,优质院校的资源共享,能够为教育落后的学校带来提升的空间,另外高职院校之间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碰撞,会带来新的教育方式,这种分享的模式会使集团内的每个学校都能得到提高。其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各个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方便的条件,通过搭建共享平台,使得集团内的教育信息、教学内容等及时的传递,校园网的搭建使得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4资源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缺乏共享意识

集团化办园中会有一些优质的高职院校,他们在资源共享过程中被认为是领军人物,这些院校的设备齐全,师资雄厚、管理完善、科研水平较高、资金充足,这种从领头院校向资源稀缺的普通院校单向的输出资源,使他们的热情不高,没有在集团化情况下给自己的院校带来实质性的效果,另外一方面,资源丰厚的院校在满足自己教育发展的前提下,把剩余的资源共享出来,而这些剩余的资源并不一定是资源稀缺院校所稀缺的,这种情况下也使得共享意识低迷。

4.2缺少责任主体

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尝试集团化办园,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的权责不清晰,权责分配不明确,使得管理集团的责任被推来推去,这种情况下难以发挥集团的真正作用,各项专职的工作落实不到位,相关岗位无人管理等,在没有责任主体的情况下,各项问题频繁出现缺无人解决。

4.3集团内部缺少资源共享的制度

机械类专业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课程,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集团化办园的背景下,机械类专业的教育有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处于集团化办学的初期阶段,各项措施没有贯彻到位,同时也缺少相应的资源共享制度,各项保障亟需完善和建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知教育的公益性和开放性,对于教育资源的制度要积极的配合,提出合理的建议完善相关措施,这其中也有政府的责任,使得资源共享制度没有完善到位。

4.4集团内部没有形成合力

集团化办园的模式已经逐渐的成熟,那么各个院校和利益共同体之间要形成合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创新性的人才。如果没有形成合力,每个部门之间的方向不一致,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就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质效果,甚至出现反作用,优质的院校资源不断地流失、企业没有得到利益、国家政策支持没有实际效果、资源匮乏的院校在管理和制度上收到了约束,教学质量没有显著的提高,他们之间没有利益的共同点,使得集团内部没有凝聚力。

5机械类专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

5.1明确责任主体,高效利用资源共享平台

要想建设优质的资源共享平台,就要充分利用集团化的优势,明确责任主体,权责分明。集团办园的责任应该由政府部门和集团理事会共同承担,在教学方面上主要由各大高职院校来管理,政府为各院校提供各种资源和制度的保证,集团提高院校的管理水平和质量,确保各方面都有责任的主体,来积极的落实相关的制度和目标,集团理事会应充分利用其管理者和执行者的双重身份,切实的了解高职院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困难,并及时的告知政府和董事会,研究制定出相关决策。另外还要有大局意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自己办学的目的,借助自己的管理经验,引领各大高职院校在机械化类专业的发展,并且秉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5.2健全资源共享制度

机械类专业的特殊性在于专业的技术能力,十三五规划中强调我国的五大发展理念“开放、共享、绿色、发展、协同”,建立健全资源共享的相关制度有助于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使得我们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也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没有共享制度的集团化办学,会阻碍资源共享工作的进行,当然相关制度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完成,包括财政的开支、人员的分配、机构的编制以及各种保障等,健全资源共享制度是规范和引导机械类专业向前发展的保障。

5.3建设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的建立需要不断地相互了解,找到各自的利益共同点,才能使集团长期生存发展下去,政府的利益目的在于政绩和机械类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企业的目的在于盈利和机械类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各大院校的目的在于就业率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提升,通过三方面的分析,他们都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附加其他的利益,上级管理部门要体谅其工作难处,不仅要从精神上对其付出予以支持和肯定,而且要加大保障其工作运转的投入,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予以政策制度和管理权限的支持,使其能放手开展工作。综上所述,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机械类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完善,资源的开放、共享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新的提升点,针对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和集团要正视各种问题,分析研究总结相应的对策建议,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劲松.张纯华.陈渝等.集团化办园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以贵州省集团化办园为例[J].职业教育,2016(09).

[2]刘蕊.王岳喜.张云芳.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04).

[3]郑通.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艺术设计专业“专接本”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J].大众文艺,2012(24).

渔业资源专业范文6

一、示范展示,使教师们想用

教育网台资源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要让教师自觉、自愿地去接受远程教育这项好事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了解它的作用及它对改革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学习的意义。远程教育项目在我校实施以后,我校尝试开展起远教资源的利用与研究,在各个学科教研组开展了“远程教育展示课”活动,学校特意安排年轻骨干教师上多媒体教学示范课。

当时学生和老师都被多媒体教学所吸引,由于示范课打破了“黑板+粉笔”的原有教学模式,化难为易,化烦为简。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境,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有效地改善了教学环境,优化了教学结构。

二、多管齐下,督促教师会用

远程教育的核心是应用,保证“设备天天用、教师人人会、学生个个学”,是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目的,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我校以校本培训为手段,教学应用为目的,切实让远程教育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面向学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具体做法是:开展“三+一”的专题活动:即间周一训、每月一议、每期一课。

三、开展远教研讨活动,使教师们善用

1.我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空中课堂或示范课例,引导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再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进,亍多角度自翠读反思,重构教案,再进行教学实践,再对比战差距的方法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

2.开展课例研讨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例研讨”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第一载体,也是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各组教研组长根据自己组实际情况提前一周确定好讲课内容和讲课人。(2)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集体观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名师课堂,向名师学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3)开展我与名师同上一节课活动,由事先确定好的教师执教本节课,其他人进行听评。(4)就本节课开展集体研讨活动,讲课人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意图以及与名师课堂对比自己所存在的差距。通过这一系列的观摩、听评、研讨,使远程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服务于教学实践。教师的课堂活了,教学水平提高了。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提高教师课堂驾驭水平。远程教育资源涵盖了多门学科,是很好的备课素材。我们在备课之前选择好集体备课的课题,由全校教师自行观看优秀课例,进行分析、理解、确定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贯穿什么教学思想,怎么样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来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出备课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集体会议上,先说课,后集体研讨,充分交流意见,总结出共识。最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科,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通过这些活动发开展,既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又凝聚了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协作,促使教师用好、用活远程教育资源。

4.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在教导处的统一部署下,各学科组利用周四业务学习时间集体收看远程教育资源,系统学习教学反思的论文和案例,进一步了解掌握反思的特点、类型和方式。(2)结合自己实际撰写教学反思。(3)各学科精选优秀教学反思在校教研会上进行展评。—段时间后,教师的反思水平提高了,学会了从教育观念、工作方式、教学技能、教学策略和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着眼,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5.通过博客论坛和漳河中学教师博客群,拓展教研时空。教育博客为教师成长获得专业化引领搭建了一个广阔的通道。借助博客,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讲座和课堂,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与教育专家、优秀教师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与名家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建议,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引领。因此我们建立了漳河中学教师博客群,每位教师都有公开的博客域名。要求教师定期上传有价值的教育日志,上传发表案例、反思、读书笔记、教学随笔或跟帖、回复、参加专题讨论等形式。

四、开展校本培训,使教师们爱用

以往在进行校本培训时,总苦于无内容可学,学校多半采用读法规、学文件、开会的形式,教师对这“老三套”毫不感冒,对业务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对这项活动颇有微词,戏说校本培训是“东拼西凑混时间”。

远教资源的整合与应用,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远教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为我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天地。正如一位教师所感悟:“远教资源给我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校本教研给了我提升的空间,让我学用结合,二者的相得益彰正是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