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范文1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消费心理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72-02
《消费心理学》以研究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性的和交叉性的独立学科。《消费心理学》课程在设计思路上,应打破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而以营销工作中对消费心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基础,突出本课程为提高学生的营销工作技巧与技能服务,在各个教学模块中有效地将消费心理学知识与营销活动联系起来,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一、“任务驱动法”的提出
“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合适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在“任务”的驱使下,通过问题解决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建构过程。其特点是,教师设计好“任务”后,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学生去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关注如何“教会”,转变为关注如何使学生“学会”。“任务驱动法”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消费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把“教”与“讲授”放在了核心位置,忽视了“学”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任务驱动法”的运用,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总结,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学习。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消费心理学》教学中,教学模式创新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一)创设情境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以发展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要求,结合教学需要将《消费心理学》的内容设计为八个学习情境。具体包括:走进消费者心理、把握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分析消费者个性、唤醒消费者需要与动机、消费者态度与购买行为完善、分析消费心理影响因素、利用消费心理实施营销策略、利用消费心理改进营销活动。
(二)确定问题(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每一学习情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任务目的”,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环境,为接下来具体任务开展做好思想准备。第二部分是给出具体的“学习任务”,每项任务中都给出“任务要求”,方便执行和操作;通过“任务实施建议”,按照实际工作思路,安排任务进程。问题的解决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和修正,进而提供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成果考评
成果考评是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有效的成果考评能挖掘问题、分配利益和促进成长。对学习效果的考评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老师要从知识点掌握程度、分析方法、与实际贴合程度等方面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理解正确及做得好的方面和理解有误的方面,从而使学生熟悉和正确把握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适当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设计实例
以《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其中一个学习任务——分析消费情感,具体阐述“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任务目的
1.通过讲述品牌故事,使学生能清晰界定情感的内涵、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达到培养学生现场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2.通过制作消费情感分析报告,区分消费者的情绪与情感,初步掌握消费情感分析的基本内容与要素,达到培养学生文案组织和书写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任务要求
1.任务应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教师需规范引导学生的分析方向,并对每名学生的活动实施进行全程指导监控。
2.消费情感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情感形成过程分析,情感类型分析,情感表达形式分析。
3.要求以4人一个小组,依次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每位同学讲述要求做到过程完整,描述生动,用词精准。
4.要求每位组员在讲故事活动结束后,针对其讲述的品牌故事,编写一份书面的消费情感分析报告。
(三)任务实施建议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范文2
【关键词】走出;教育学生;心理误区
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尼系数的渐大,切身利益的冲突,文化生活的色彩斑斓。这些社会现象就像大海里的汹涌波涛冲击着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过渡的青少年。由于他们抵制诱惑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使得部分青少年有理想无信念、有价值无取向、有责任不担当。给中小学班主任教育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班主任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班主任是教育学生的主力军,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心态,走出教育学生的心理误区,释放教育学生的正能量。
一是走出“依赖家长”的误区。学生成长的受益者依次是本人、家长、学校、社会,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愿望没有家长那么强烈,于是班主任因为家长的不配合而放松、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有蔓延之势。中国自古就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说。其实,让家庭承担子女成长教育的全部责任,先天不足。尤其是现在,四个祖辈、两个父辈共同守着一根独苗,溺爱、错爱、娇生惯养空前绝后。家长由于心底深处对孩子爱的暗作用,使得自己渴望孩子成才的教育大打折扣。部分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有的甚至还有负面效应。象某著名歌唱家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虽然小时候红色教育不少,但是夫妇教育力量不均衡,加上教育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导致不良结果。因此班主任是学生成长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班主任别无选择、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要担当教育学生的责任,这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
班主任要走出依赖家长的误区,还要重视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学校应该把不同时间段对学生教育工作安排告知家长,班主任应该把班级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告知家长,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的教育。还要向学生家长宣传“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要花更多的精力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心灵的健康。
二是走出“今不如昔”的误区。许多班主任觉得现在的孩子难教育,有一种“今不如昔”的心理,这会大大削弱自己教育学生的信心。我们要承认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割引起的道德滑坡现象有所抬头,多元文化的交织、价值观念的冲突,教育学生难度不断增大。但是,我们一遇到问题,就怀念过去,这是一种消极心理。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时展的要求,面向未来,研究新情况、寻找新问题、创新新方法,与学生同心、与学生共鸣,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才会收到教育效果。如网络媒体以其极大的穿透力、辐射性,对当代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青少年带来“地球村”的便利,也带来了精神世界的极大挑战。班主任就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网络选择能力,告诫学生像远离那样远离不良网站。
三是走出“智德因果”的误区。知识素质对道德素质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智德之间相互影响。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授和囚犯都是高智商的群体,那种认为考分高会带来品行好的心理是错误的。相反,品行端正、习惯优良的学生文化成绩大多是非常优异的,班主任必须走出“智是因,德是果”的心理误区,尤其要谨防成绩好就不会犯错误的心理暗示,形成“德智因果”联系,高度重视学生品德教育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
四是走出“集中教育”的误区。中小学班主任同时也是班级的任课老师,有的班主任还兼任学校的其它职务,课业负担重、事务比较忙,往往有上好班会课、搞好德育活动就是教育的思维定势。重视集中教育、重视统一要求;忽视学生个体特性,忽视学生个案教育。其实,教育学生是随时、随地的事。教育学生不单是班主任的事,而是班主任带领科任老师及学校其他相关人员协同教育学生。不仅仅是班会课、德育活动教育学生,而是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都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无小事,件件有意义。
五是走出“说教无用”的误区。在崇尚实干的今天,许多人对实干不屑一顾,波及到中小学教育中,部分班主任不知不觉产生了厌说的情绪,忽视理论灌输,缺少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荣辱观的教育。忽视说服教育,热衷于使用惩罚教育,热衷于行为约束、限制。但是,通理是“虚能生实”,反复而有耐心的说教,不仅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知,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认识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班主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荣辱观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用正确的、健康的、丰富的思想理论净化学生的心灵。班主任要做到对学生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一致、相结合、相促进。
心理误区对人的实践行为有暗示的作用,走出心理误区需要提高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用正确的心理战胜错误的心理。班主任应当与时俱进,克服教育学生的心理障碍,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学生的针对性。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范文3
一、更新教师的理念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是“精讲多练”或题海战术,因此教师担任着“主讲”和“指挥”两个角色,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简单地说就是:“The teachers say, the students do”。但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一种媒介、桥梁,是学生活动的伙伴。这就要求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自由,把课堂还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此外,教师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要积极热情地参加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
1.我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发展的空间?
2.我所设定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拓展思维。
3.我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能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4.我的教学评价是否富于激励性?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否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而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我可以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任务型”教学中整合各类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觉得可以结合书本,再进行适当拓展。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明确指出,允许学校根据学校的师资和教改要求可以自由选择,可选用多种教材,包括自行编写“校本教材”。我在教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将书本知识和引进版教材《朗文国际英语教程》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班级中一些中等偏上的学生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任务型”教学成果的体现
“任务型”教学成果最好的体现是你在课堂中能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学生有没有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没有提高?教师有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是衡量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至于用什么方式提问?提多少问题?创设什么情景?怎样安排活动?这是老师的教学风格问题,大可不必拘泥于一种风格。我曾帮助组内老师开了一堂成功的复习课。这课教学不仅复习巩固了学习方法,关键是源于书本又跳出了书本,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发散思维,结合现实生活,活用了英语,克服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英语语法难的弱点。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如果学生说“没有问题”,课堂上听不到学生提问,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改掉这种学习模式,经常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有趣的任务型活动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此外,我也经常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在课间学习上,碰到生词要自己查词典,有疑问课内向老师提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丰富了课外知识。最后,我认为课后要给学生留下一些问题去思考。学生可以把这个问题带回家里咨询家长,学生也可以把问题通过查阅词典、资料和上网解决,即使解决不了,下一堂上课带着思考性的问题请教老师或和同学们讨论,这也是任务型学习,也能从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做准备。
四、任务的设计要具新颖性、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设计的任务如果能让人眼前一亮,非常新颖,必将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搞好课外活动是在“任务型”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延伸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范文4
一、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首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和理想等心理倾向以及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结合个人期望和特点,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获得家庭的支持,并教他们学会在抉择中生存,做出正确决策获得最佳人职匹配的生涯规划。使个体在不断充实中提高自己,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自我实现。
二、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任务
在大学生中开展有效的职业心理教育,实现职业心理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理念。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理想职业的选择与现实职业的选择几乎无关。大学生在理想职业的时候其择业标准一般是首先考虑“其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充分发挥”,其次蔡会考虑收入问题;但是面对现今社会的压力,他们的实际择业标准一般放在第一位的是收入,而后才会考虑“其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充分发挥”、“工作稳定性”、“是在几线城市”。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可以说明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把观念教育和培养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观念引导行为,正确的观念观可以引导明确的职业方向,也是确定科学择业理念的前提。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它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匹配决策。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要是通过自我感觉和周围身边人来评价自己,这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少有全面、科学、系统的认识,这样会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的现象,这样很不利于大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的判断。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帮助他们学会对自身进行合理的评判,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比如个性、专业特点、职业目标,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实现职业与自己的合理匹配。
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相关政策,提供就业政策和职业信息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职业,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培养他们获取职业信息能力,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大学生初次选择职业时,往往会出现盲目择业、随大流、赶时髦等现象,虽然一些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招聘渠道,但是由于对职业性质以及任职条件等方面知识的缺乏,对择业往往缺乏科学的认识。所以,需要帮助他们在了解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使学生在茫茫职业选择时,能够明判自己的方向。
四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择业成功的资本。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和训练阶段,要加强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是胜任职业要求的基础。特别是要培养学生们自我开发能力,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兼及相关学科的能力。对本专业要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综合技能水平,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进行充电和学习,要完全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理想心理和职能能力倾向,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教育过程中通过目标制定,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培训,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进行拓展训练和实践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力,发挥他们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五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和援助。从发展论的角度来看,职业发展可以说贯穿人的一生,其职业选择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比如错误的价值趋向、过高的心理评价、自卑和自负心理等,都可能导致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偏离正确的轨道。职业心理教育可以通过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必要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外部支持和援助,以利于在面临职业问题时,理性的评价自己,探索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卓.论世界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走向[J].教育科学,2000(2)
[2]王浩.大学生择业心理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范文5
一、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首先不能把学员看作是消极的被管理对象,也不能把学员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要把每个学员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院校要重视学员的个性差异,注重学员的个性发展,院校的各项管理不能太死板。否则,各个环境管理过于死板,学员就会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就谈不上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因此,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例如:实行学习过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允许学员学习规定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其走出去进行考察实践,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等。其次要从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从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正确理解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要从对教育平等的错误理解中摆脱出来,承认差异,发展差异,鼓励竞争,鼓励冒尖,不求全才,允许偏才、奇才、怪才的生存与发展。第三要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人的能力、性格、兴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教员要善于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员大胆发言,勤思考,多讨论,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二、浓厚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院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把院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院校工作的重要地位,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出版学员论文集,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要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学习他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员大胆创新,可以让他们参加教员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员自拟题目,选派教员指导,并对学员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的指导。这样可以培养学员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员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员,应有相关的规定给予多方照顾或优待。
三、构建合理课程体系,设立专门的创新课程
武警院校初级任职岗位课程,是以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为目的,面向部队基层岗位所开设的课程。它具有课程内容实用、指向性强的特征,是初级任职教育院校的主干类课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初级任职院校岗位课程教学结构,是搞好初级任职教育的关键之一。在当前形势下,以指挥与技术的融合、军事素养和信息素质的融合以及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融合等三融合为重点,构建交叉渗透的教学结构,是构建岗位课程教学结构的有效途径。围绕当前武警部队任务形势及信息化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政治合格、懂指挥、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初级任职教育院校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其次要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重点教给学员基本的创新思路与方法。如:选题,搜集、分析、整理资料,提炼论点、观点,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论证阐述,修改文稿等。同时有意识的给学员布置一些综合性小论文。对学员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员再加以必要的指导,使学员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
四、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员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因此,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员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是教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员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要把过去教员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员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积极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员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合理运用各种方式使教学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有效培养学员获取、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范文6
2.研究领域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及时地吸收本学科和某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调整自身的学科体系。从组成内容上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将包含有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发展理论、职校师生心理理论、职业心理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相互联系的六大块;从理论观点上看,除了认知观外,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将吸收其他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如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方面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来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3.研究方法就职业教育实践而言,负责施教者是本地区的教师,接受教育的是本地区的学生。
因此,任何有关教与学的问题,全都是本土性的。针对本土性的职业教育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谋求解决,以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一切构想与实际运作,即是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取向。研究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只有适当的方法,没有“最好的方法”,凡是适合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问题性质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4.研究对象职业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的、整体的人,在职业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应以全体学生为范围,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全部为对象所采取的研究取向。虽然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生全部,但研究对象却是以个别学生为基础的,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的理念之下,对每个学生身心全部的研究。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5.研究重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热点”纷呈,心理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健康)教育、创新教育、人格教育等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操作技能训练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将更加深入,这些策略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实际的桥梁。要解决未来职业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上述这些课题的进一步集中与深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