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理论知识

心理学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 启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是通过创设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团体氛围,鼓励和引导成员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使成员在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中,分享多元化的观点和信息,并产生思想上人碰撞和获得内心感悟,从而达到澄清观念,提高认识,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促进个体人格健康成长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和治疗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倍受教育界的关注。团体心理辅导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引入我国大陆后,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尝试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如: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大学生自信心训练等。团体心理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的信任扩展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展到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基于这一点,团体心理辅导的宗旨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

一、团体心理辅导特点的探讨

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取决于团体成员的参与和互动所产生的场效应,场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观点。团体动力学旨在探讨团体结构方式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团体内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个部分的变化。尽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团体动力学理论,但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以下几个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1.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民主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提。只有遵循这一特点,才助于促使团体保持轻松的气氛而有秩序,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指导教师都是以团体中普通一员的身份,尊重每一位参与者,鼓励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平等沟通,共同关心团体的发展。

2.学生的参与性。参与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只有调动成员的参与热情,才能使成员投入其中,获得感悟,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但成员的参与热情仅通过教师的话语是难以调动起来的,这就要求团体辅导的方法新颖活泼、形式多样,使教育活动符合成员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方法有多种,诸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脑力激荡、讨论、案例分析、辩论、心理剧等。因为教育方法丰富多样,激起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保证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3.问题的同质性。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而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进展过程中始终十分注意成员共同的志趣和共同的问题,使个人与团体相关主,保持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的。如:参加大学生人际沟通团体训练的学生都有着想学习和他人相处的技术的共同愿望。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激起成员的参与热情,使成员投入其中,获得感悟,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使团体辅导目标得以实现。

4.团体活动的互动性。互动性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特点。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充分的互动,使各种观点发生碰撞,不同思想进行交锋,而这种碰撞与交锋必然带来心灵的震动和感悟,促使成员反思和自省。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几十个人组成的团体相当于一个微型社会,为成员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为盛衰认识的改变提供了多渠道的信息源,并给彼此带来态度和观点的分享。在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影响者,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不同的观点与理解,这种多元信息无疑为团体成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开户了他们的思想。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参与性特点告诉我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实现教学目标。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受教育者,教学基本上是单向传播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因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人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提高教学的成效性。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不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远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认为这些内容与自己无关,是无用的,可学可不学。因而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难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信念。团体心理辅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找准学生的内在需求,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够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并能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使教师所讲的与学生所关心的大体一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接受动机,引起接受活动的发生,实现教学目标。

3.丰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互动性。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还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组织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种团体活动,诸如:游戏活动、角色扮演、脑力激荡、辩论等,使学生的所得不是从外界灌输进去的,也不是被动地获得的,因而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且,学生在团体中的言行如果能够得到团体中其他学生的认可和赞赏的话,将起到正强化作用,使得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上,教师只是对学生实行单向的传播模式,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掌握只停留在理性认识阶段,缺乏内在的情感体验,并且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极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努力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地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于行动的过程。

但团体心理辅导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团体成员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改善团体成员的心理感受。这种改变不一定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有时甚至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参与性和情景性,提高了学生的上课兴趣,但在引导学生对于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方面有明显不足。有些同学虽然很喜欢参加活动,觉得好玩,有趣,也会积累一些感性的、具体的经验,却较少深层次的思考,而降低了教学的深度。三是团体心理辅导对指导者的要求较高,既要精通团体咨询的基本理论,设计有效的团体活动形式,又要在团体活动中关注每位成员的表现,引导团体咨询的方向,避免个别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受到伤害。而不称职的指导者带领的团体只会给成员带来负面的影响。

参考资料: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晓文:《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大学德育课教学的探索》,《高教论坛》,2003.6。

[3].陈 晶、王海萍:《团体辅导对高校德育的启示》,《高教探索》,2005.6。

心理学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多中心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52-04

一、问题的提出:J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学术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近年来,关于研究生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报道屡有发生,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治理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所关注的重要问题。J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现状是怎样的?如何有效地治理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关注于这两个问题,本课题组对J省高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调研,①关注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现状及原因,收集一手资料作为研究素材。

(一)现状

尽管学术界对学术失范的研究很多,然而学术界乃至现实生活中对学术失范并没有一个确切而统一的概念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分别从道德、法律、管理、共识等层面进行过界定。如葛剑雄(2010)认为学术失范就是违背学术道德,在学术活动中不遵守学术规范进行诸如抄袭、剽窃等弄虚作假的行为[1]。教育部于2009年出版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也在学术道德层面对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进行了界定和区分,指出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云鹏(2008)等在共识和价值观层面强调共识的学术规范不是明文规定的制度、准则,而是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同的、内化了的规范,也可以理解为行业自律,学术规范即是对这种共同规则和价值观的违背[2]。尽管对学术失范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普遍认为其表现形式有诸如论文抄袭、剽窃、一稿多投、“搭便车”发表等行为。课题组将学术失范分为三个层级:学术不规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学术不规范是无意而犯,源于学术能力不强和学术不严谨,比如在论文引用方面忘加注释等无意行为;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则是有意而为之,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或者篡改数据等有明显意图的行为;学术腐败则是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或者权力进行交易以获取金钱等物质财富以及地位、声誉等精神满足,是学术活动中的寻租行为。就研究生群体而言,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列举的七种学术不端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注释;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课题组针对常见的几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作为反映当前J省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状的主要指标,并做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J省高校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覆盖J省1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针对学术失范行为中有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测试以反映当前J省高校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现状。

课题组采取分类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1 440份,回收问卷1 386份,回收率为96.25%。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1 334份。同时结合访谈法,对高校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进行访谈,以便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学术失范行为程度分析

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问卷方面主要运用Likert的5级量度表进行统计分析,选项分别为“非常普遍=5”“比较普遍=4”“一般=3”“不太普遍=2”“根本没有=1”,得分越高就表示学术失范现象越严重。

经过统计发现,J省高校研究生在七大类的学术不端行为测试中,Likert量表的平均值均超过3,甚至伪造注释、重复他人研究成果和搭便车等行为接近4,并且标准差很小,个体差异不大,可见这些学术失范行为从整体范围上考量已经是比较普遍发生的了,从学校规范治理角度上看,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有待加以控制。

3.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失范行为的整体认知情况

对个体行为分析后,课题组试图通过认知层面探讨当前J省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失范行为的整体认知水平。通过对学校学术氛围认同度调查来反映J省研究生群体自身对当前J省学术失范行为现状的感受。

其中49.3%的学生认为其学校学术道德状况不太好,4.8%的学生则认为非常不好,由此可见J省超过半数的学生对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是持悲观论的。如果剔除认为当前学术道德水平一般的22.1%的群体,只有23.8%的人持乐观态度,认为当前学术道德总体状况是良好而令人满意的。

通过对J省高校研究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无论从学术失范行为程度分析,还是学生群体自身对学术道德状况的认知等方面,均反映出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普遍发生,高校整体学术道德水平较低。如何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治理,营造一个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氛围是J省高校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

(二)学术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1.原因调查

针对在研究生阶段出现过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课题组进一步做了学术失范行为产生原因的问卷调查,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对学生导师、学校管理者等各研究生培养主体进行深入探究。调查发现,造成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学校制度及管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总结有以下几大主要原因(见表4)。

如上表所示,34.3%的被调查者认为急功近利的社会不良风气与社会整体学术不良氛围是造成学术失范行为的最主要原因,如期刊地下市场的发达是形成论文质量低劣和重复发表的首要原因,这与黄发友(2012)等学者的调查结论相一致[3]。接着是研究生培养机制与管理体制原因,未能注重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育。

研究生评价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惩罚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以及学校学风环境以及学校德育教育力度不够等原因均属外部环境因素,并且这两大原因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力,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机制和监管不到位等是促使当前J省学术失范行为多发的主要原因。

对“研究生自律不够造成学术失范行为”作为主要原因表示赞同的比例为16.4%,远不如认同“社会环境和学校研究生培养制度等外在原因造成学术失范行为”的群体。可见,从学生个体看,学生总是寄希望于借助外部力量来规范自身行为,认为整体的学术规范环境的构建主要是学校等培养组织的任务。同样可见,研究生是一个行为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的群体,问卷中“如果您身边学术不正之风盛行,您是否会随波逐流?”在这一题中,选择“可能会”和“一定会”的比例为55.1%,外界环境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已越来越深。这反映出学术失范行为中的“朋辈效应”,研究生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并形成不良风气。

因为导师原因造成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情况在调查中显示比较少,85.9%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在学术道德的表率作用比较好,82.3%的被调查者受到过导师对其学术道德方面的指导,可见当前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有的对师生关系与学术规范作为研究变量的实证分析,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接触频率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做交叉分析,如朱华等(2012)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与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即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越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产出越高[4]。由此可见,导师对研究生行为的影响主要是良性引导的,导师的不作为及自身的学术失范并不是学生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原因。

2.原因分析

从主观认知层面上分析,调查也向我们展示出研究生自律性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对学术规范遵守的脆弱性。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巨大的朋辈心理,个体自律不足以防范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从自律与他律的二维视角看,综合各种外部环境,包括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缺陷和学校监管的不到位等外部因素,导致他律因素无法有效进入到学生个体的内心考量,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他律失效,加之自律并不足以约束自身行为,这是当前J省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普遍发生的根本解释原因。

用经济学中的“理性经纪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当前研究生教育中自律不足、他律失效。理性经纪人强调成本-收益分析,在调研访谈中有学生这样说道:“现在就业和经济压力这么大,论文写作不规范和搭便车现象很常见,并且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我顺利毕业,而且在学院评优评奖中拥有更多的优势。如果我只是埋头苦读,那样花费的时间成本太大了。所以一定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前提是不要太过明显,不要被学校发现和处罚,不过据我所知在我们学校这样的概率很小,几乎为零。”①

个体决策都是个体在对预见行为进行过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实施的,学生学术失范行为也是如此。学术失范的动机是:失范行为所得-(道德损失+处罚风险)>失范前状况+遵守规范的道德满足。②

关于学术失范的成本,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模型表示:

C=(M+T+H+S+O)+p(E+O'+S+D) (1)

学术失范行为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直接成本是学生从事该种活动或行为直接付出的代价,而间接成本指学术失范行为被发觉所受到的惩罚。其中,C代表行为的预期成本;p为行为被查出和惩处的概率;M、T、H、S、O分别代表确定性成本中的物质投入、时间损失、健康损失、精神负担、现实机会损失;E、O'、S、D分别代表非确定性成本中经济损失、未来机会损失、精神损失、其他间接损失。其中M、T、H、S、O、E、O'、S、D≥0;0≤p≤1。对于一个学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直接成本已经很小;并且因为对学术规范监管的力度很小,因此受到惩处的概率p也很小,几近为常数0,间接成本也很小。所以总体而言学生个体进行学术失范行为的成本是很小的。

同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收益考察,可以概括为以下模型:

R=(1-p)(E+S+T+...)(2)

R代表行为的预期收益,1-p为失范行为逃避惩处的概率,E、S、T分别代表经济收入、精神上的满足和时间精力的节省。

因为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极小,学生进行学术不端等行为被惩处的概率极小,成本小、收益大,这导致收益R远远大于成本C,从理性经纪人角度上看,学生倾向于进行学术失范行为。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自律不足,他律难以形成有效约束。

二、理论框架:由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发的思考

(一)理论描述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近些年公共管理学界和实践中的热门词汇,多中心理论由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并成熟于《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一书。多中心治理强调在多中心框架之下关注一群相互依存的人们如何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性治理,并通过自主性努力以克服搭便车、回避责任和集体行动的困境,以取得持久性共同利益的实现。正如作者本人所言:“多中心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5]

多中心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为公共事务的治理引入了一种新的视角,它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公共池塘资源(Common-poolresources)”等公共资源的治理以及政府管理活动中,它打破了原有单中心、单向度的模式,建立起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等多元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更在其他公共事务的治理中,为我们带来了冲破单一中心管理的选择,实现多中心参与治理,各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竞争、合作,最终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形成规范、有序发展乃至善治情境。

(二)问题导入: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

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尤其是研究生学术规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公共事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高校学术资源和学术声誉而言,从公共品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属性维度上考量,这无疑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规范的学术氛围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组织而言都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而对学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防治也是对学术规范这一公共资源的重要保护。因此,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是需要研究生自身、导师、学校以及相关学术规范管理机构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然而现实的情境是,学校认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是学生和导师的工作,学校只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导师又认为学术道德关键是靠学生自律;而学生在个体活动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收益,认为整体学术氛围是学校部门或更高层组织所要关心的问题。治理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维护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一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事务最终变成无人参与,或者治理实效不佳。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只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最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从这一程度上说,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似乎也成为了一种“公地悲剧”。

当前高校在矫正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路径中,无论是强调学生个体的自律性,突出内因是根本;还是关注于通过外部制度和环境施加压力,坚持他律手段更加直接有效的观念。从本质上看,这些方式或者模式都是一种单中心的治理模式,单纯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主体的作用,因而也是有各自缺陷的。如图1,在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中,学生、导师、学校管理以及相关学术规范管理组织是相互割裂的,信息传递也是单向度的,甚至包括学术委员会在内的一些学术规范管理组织与学生完全不存在联系和信息交流。这样,无法形成各主体的有效互动和信息的有效传递、反馈,无法以此支撑整个管理体系。这导致治理效果的落脚点仍仅仅是学生个体,依赖个体的自律,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内在动力和形成系统性的学术道德规范支撑。

庆幸的是,多中心治理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优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多中心治理强调各主体共同参与的重要性,强调治理源于各主体之间有序的互动,而治理的质量取决于各主体之间互动的质量。因而,如何设计一种由学生、导师、学校以及学术规范监督组织共同参与的模式是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的关键所在,并且这种模式是具备系统有效性的。如图2,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治理中,导师、学校、学术监管机构以及学生自身都将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形成互动,导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监督机构与学生、学校与导师、学校与监督机构、导师与监督机构之间不再是单向度信息传递甚至是割裂的一种状态。这一模式下,各主体都将围绕着如何治理好学生学术失范行为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而积极承担责任、分享信息。以对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管为例,在这一模式中,学生个人的学术失范行为将影响到导师声誉和考核,并且学校也将因为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受到通报等不利影响,这样在这一监管过程中就将学术监管机构、学校、导师和学生全部联系起来并形成互动。

同时,多中心治理也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多中心治理下的规则具有包容性,使得各主体得以实现高质量的互动,而不是单纯地对各主体进行管制。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对研究生个体而言,强化其专业学习,提升科研能力远比单一地对其进行惩处更加有效。这种系统的活力在于其互动性、包容性和成长性,而不是将导师、学生、学校和相关组织划清界限,单一地管理各主体。

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并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就要对当前研究生普遍存在着的学术失范行为进行有效治理,而有效治理的逻辑起点和实现途径必然是符合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的。指向是明确的,如何使多中心都有效参与并形成良性互动,这需要制度设计以及实践努力。在这一治理模式下,学生个体学术道德得到培养,导师自身得到提升,学校管理得到完善,整个高校的学术环境得以净化和健康发展。

简单来说,各主体至少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研究生自身要强化专业学习,提升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自觉接受学术训练,避免学术道德失范。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增加与学生的接触频率,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同时以身作则,在学术研究中为学生树立遵守学术规范的典范。学校则要主动加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治理,加强监督和惩处力度;另外优化改革研究生评奖评优体系,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提升学术规范标准的比重及作用。而学术规范监督组织则要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加强监管。

三、结语

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中,多主体共同参与是形式和手段,形成有效治理乃至善治的情境才是这一模式的逻辑指向。这一体系下,学生个体、导师、学校以及学术规范监督组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和信息的有效反馈是我们所期待的,同时也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命题。

同时也要认识到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事务中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和借鉴模式,但这仅仅还是理论上的框架,实践中包括制度构建和主体参与都可能困难重重。因此,基于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和管理现状,如何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让学生、导师、学校和学术监督组织能够有效参与并持续互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葛剑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探究与思考[J].民主与科学,2010(2):49-53.

[2]云鹏.学术失范及成因分析――基于大学学术管理制度的视角[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71-73.

[3]黄发友.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修养的路径研究――基于福州某高校研究生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3):80-84.

[4]朱华.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98-101.

心理学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双向互动;创新思维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向全国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这对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来讲更具有针对性。因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根本任务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所以,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模式等方面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要求,把握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可靠接班人。

一、坚持与时俱进,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功能。在高校开设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教学内容必须突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的指导地位,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紧紧围绕帮助大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展开。注重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表现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在高校青年学生中,表现极为敏感和突出。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直面社会的现实问题,紧扣时展脉搏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多做思考和研究,对时展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予以理论上的深入剖析,做出新的理论阐释,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新颖、更富有时代气息。根据理、工、农、医大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的现状,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理论教育的协调性,提升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以理论的思维去关注变化着的现实,对现实问题进行正确的评判,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创造性的构想,真正把握时展的脉搏和规律,增强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理论的巨大魅力,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政治理论课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和充实相应的教学内容。遵循的原则是:在教学内容上涉及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都是经过历史和实践的长期检验已被证明的真理,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随意取舍或变动,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深、讲透,使学生准确把握理论。同时,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它来源于实践,也必然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要坚持用发展着的指导新的实践,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状况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但是,教学内容的取舍和确定必须有助于对学生的培养。为避免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取舍上的随意性,牢固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依靠集体的力量,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体系的框架,对重大理论、重要事件和重点人物怎样讲?进行反复推敲、研究和斟酌,形成共识。

二、探索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有与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相匹配,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随着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大调整,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如何发挥政治理论的育人功能?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的教学路子。课堂教学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环节。长期以来,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一张嘴、一本讲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言堂、满堂灌,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这种教学模式,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没有沟通、交流,无法产生共鸣,甚至使受教育者产生排斥情绪或逆反心理,必然导致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基本因素,教是以教师是主导,学是以学生是主体。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教以学而存在,学以教为目的。所以,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紧紧围绕一切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轴心。那么,如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呢?

1.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而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的互动关系。受教育者固然要从教育者那里吸取有益于健康成长的理论和观点,但受教育者对理论和观点的接受也不是被动的。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式,如专题报告、课堂辩论、座谈讨论等,尽可能地创造师生双向交流的和谐氛围。让学生结合理论学习,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或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有些教学内容应当让学生自己分析并做出结论。这些方法不仅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有效的空间,而且构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舞台,它融人了师生之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我要学和要我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状态。不能否认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存在着一定强制性,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一定是被动的。虽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但开设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致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强调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强行灌输,而没有被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的认同、接纳、吸收、消化,如果这样,理论本身再科学、再正确,也只能是空洞说教。实际上人们对一种思想理论的接受,如同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这个过程是一个主观和客观、接受与消化的统一。

三、强化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创新是时展的灵魂,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如果在思维方式上墨守成规,不敢突破陈规,不能超越自我,就不可能有任何创新。因此,有没有创新的教学思维模式,是能否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着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模式必须随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育对象自身特点而变化。那么,如何加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1.突破传道授业的思维定式,大力培养创新精神。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引导学生突破“书本定势”和迷信“学术权威”等传统思维的束缚,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及传统的学术观点,大胆提出质疑。尤其是对一些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探讨,在争鸣中达到共同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和反思,探究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使政治理论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

2.致力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一是在短时间内对一个问题产生多种多样的设想;二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富有新意的设想。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政治理论课的突出特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固定观念、思维定势、胆怯心理、迷信思想等思维障碍,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学习和掌握超前思维、动态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复合思维等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思想教育课,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的理论和观点。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理服人,以德育人”。政治理论教育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用在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服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的真谛。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注意以德育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要为人师表。”教师要有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格。当好学生探求真理的领路人,提倡探讨精神,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认识和见解。当师生之间发生分歧时,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在敬业精神、道德修养、思想情操和人格品质等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去感化学生,以高尚的思想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温暖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大力倡导多项思维方式和动态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的两极化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养成了一种两极化思维方式,要么正确,要么错误,非此即彼。这种思维方式使理论教育过于简单化、绝对化,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要提高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满足于一个方向、一个空间、一种思路、一种模式。而要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提倡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式,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传统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往往把思想定格在过去,用过去的观点来观察今天和未来的问题,忽略了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忽略了人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心理学理论知识范文4

1.1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1.2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3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心理学理论知识范文5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理论教育的任务,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独立学院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是普通本科院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既有别于一般的公办性质的普通本科院校,也有别于职业技术学院和自行举办的民办高校。因此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存在着不同的情况和较为突出的问题。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成为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面。

1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008年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指出: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过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还比较短,因此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也必然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

1.1 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很快,然而很多独立学院重视专业课的学习,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毕业生就业率,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是缺乏必要的认识。很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或者虽然开展了实践教学却是敷衍了事而流于形式。因此,独立学院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1.2 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是很多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很难具体实施的主要原因。独立院校由于其教学经费来源不同,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较难得到保障。由于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很多的实践教学形式在独立学院很难开展,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很难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进行考察。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没有教师深入社会实践,必然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实施及效果。而且由于没有经费的支持,有些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即使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工作上的付出却没有或少有相应的工作报酬,这样必然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3 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历史还比较短,因此借助母体学校的教师队伍,聘请母体学校的教师来校上课,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一个优势和特点。不过这样的一个优势和特点也使得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还相对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担任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师大多来自母体院校或者其他高校的教师,但是他们主要精力在自己的学校,流动性也比较大,不能成为独立学院的骨干教师。独立学院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生,还比较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很多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科研骨干偏少,学科建设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

随着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很多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了大班方式教学,教师的授课任务大幅度增加,学习进修和科研的时间相对减少,导致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更新知识,教学效果必然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

2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与课堂理论教学相互影响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也是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从独立学院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与生活。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根据专业岗位的核心能力与技能要求、职业素养及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理论较差、动手能力较强等特点,这样才能通过实践教学巩固理论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克服自卑塑造健全的人格及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凡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以外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的带有一定教学任务的活动都应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形式。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不同的形式,常用的主要有基地教育、案例教学、社会调查、校园活动等类型。多样性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互补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更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服务。

2.1 走出校园,深入社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围绕其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教育活动,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到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参观,或者到农村、社区、企业了解我国现实国情。这种实践教学形式直接、生动,很受大学生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制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由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分散进行,这也是独立学院最常用的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大都是安排在一个学期完成教学的,因此寒暑假期分散进行的实践活动,很难结合不同课程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讨论,教师也无法对其进行分析点评。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有四门不同课程,如果脱离了理论课的基础,失去与相关理论课程的内涵联系,也就没有真正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所以这些参观活动、实践调查,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结合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的走出校园的实践教学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独立学院大多是三本招生,生源质量与一本、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不同,也与高职高专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好,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是基础不扎实,自制能力、学习动力和自觉性不够。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出发,教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要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结合不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制定出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可以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进行,采取参观、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等活动形式。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再把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上研讨,从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使大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直观的、更亲切的、更深刻的理解。③例如建立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步骤,组织学生对实践基地进行调研。调研完成后回到课堂进行研讨、评议和总结,形成有一定价值的调查报告。由于学生人数多,因此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也可以从各个教学班中抽调部分学生参加调研。

2.2 拓展课堂、校园活动

独立学院发展很快,现在学生人数也比较多,办学经费的限制必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影视、图片、图书等教学手段和条件,拓展课堂、校园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必须是与课堂内容相联系,才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认识。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例,如果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必须是与课程内容相联系,是由课程老师布置的,或者是由该课程教研室集体组织的活动,否则这些活动尽管也是实践活动,但不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④组织一些课题讨论、辩论、演讲和征文等活动,或将成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请到学校来为学生做主题报告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对课堂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扩大了实践教学的受众面,更是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实践教学形式。

3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校性的公共课,每学期教学涉及到的班级和学生比较多,独立学院由于体制和自身特点的原因,在经费等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只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独立学院的相关保障机制。

3.1 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

公办院校因为有国家专项拨款,实践教学经费较充裕。而独立院校由于其特殊性质,实践教学的经费较难得到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经费又是必要条件保障。这就需要学校每年对实践教学做出整体规划,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情况进行审批,合理下拨经费,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3.2 教师队伍建设常规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修养水平,才能对生动的感性材料加以理论说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认识和修养。因此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应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教育部2011年颁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中对教师队伍在培养培训方面提出了两项要求:“每学年至少安排 1/4的专任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安排专任教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进修,每人每4年至少一次”。 独立学院由于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重,经费紧张,有些学校很难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和进修学习。因此独立学院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得专业学习、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常规化,才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基本的、必要的保障。

3.3 提高认识,加强部门合作

独立学院的出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加速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调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本科教育的多样性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独立学院应该提高认识,在政策制度上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但是实践教学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独立学院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这些不足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在这样的实际困难面前,独立学院必须把有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好,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为实践教学服务。这样既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又可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通过实现与课外实践教学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丰富对社会实际的认识,验证理论知识的科学性,提高理论知识的接受率;而且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获得亲身经历及其体验,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顺利完成从掌握理论知识到付诸实践、确立信念的中介和过渡。⑤由此可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要的教学环节。

注释

① 冯来兴.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②④阎占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180.

心理学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措施

G711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强调要注重这些院校的办学特色,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探索新的方法与思路,实现高等院校中德育为本的培养目标,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需要思考的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新的教学形式下,必须要在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上进行改革,提高思想正之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

一、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中,职场教育的理念有待增强。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责任与使命,高职院校的教育必然充满着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职场教育就是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科专业与其他工作相互f调、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引导学生顺利的就业。从这一方面来讲,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少,课程在职业的意识、习惯、道德、信念上比较欠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与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在一起,缺少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与职业习惯已经成了必然的取值。

2.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一门具有社会学、实践性、辩证性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政治理论教学缺乏这方面的缺点。例如,在传统的教学中,提倡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传统的德育理念在当今受到较大的冲击,当今的歌星、影星具层次不穷,传统的英雄人物被挤出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讲解一些知识的时候,缺乏辨证思考的认识,例如在讲解“个人主义”的问题时候,教师一味的讲解这方面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忽视个人主义强调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以及强调自主的生存方式,很少给与积极合理的评价。

3.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有待改进。目前,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一般会采取讨论、研究、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但这些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政治素养上发挥较少的作用。同时,课堂教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化、平面化,传统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显得比较滞后,期末考试的考核方法,已经很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有效的评价。这些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办法对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水平有合理的反应,不利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特别是毕业证在应聘的时候,面试单位往往就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与探究,,然而传统的开合方式并不能考验学生。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了适应高职院校面临的新问题与挑战,实现高职院校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这些年笔者对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政治理论教学进行改革与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所在学校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进行科研活动,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进行实证分析。作为一名大学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科研工作作为支撑,这样教学才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从2007年开始,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就以提升教学实效性为目标,申报了多个研究课题,有院级课题与省级课题,这些课题设计到政治理论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价值取向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并且依据此提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与思路。

2.采取多种方法与途径,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可以讲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课前十分钟的时候,不同的小组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将一些时事,这有利于学生关注近期以来所有的时事,将这些时事做成课件,以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出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尽量采取教学案例,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探讨与分析,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笔者在教学之前设计一个问题,“同学们怎么认识同志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历史局限性”,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在进行点评,师生之间共统计部、共同提高。第三,积极推荐学生优秀的学习作品,引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基础比较差,缺乏理论学习的自信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将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优秀作品推进各学院领导与团委,保存经典的案例,更好地传授理论知识。将学生优秀的作品放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网站上,提供给更多学生广泛的学习。第四,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在课堂学习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除了学院团委,开展的思想政治活动外,还要打造自己的教学品牌。

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站,建立师生之间活动的网站,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教育,对学生实施润物无声的教育,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自身需要对政治理论教学给与高度的重视,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出发,探讨改革的必要性,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逐渐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学生,公平处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事件,激发学生内心良好的学习情感,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赵建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2007,(7).

[2]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