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范文1

【摘要】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时期对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巩膜粘膜黄染现象。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不做特殊处理,病理性黄疸可发生核黄疸,引发智力落后,神级系统疾病等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 病因 分类 护理

在临床护理中经常会发现宝宝在住院期间皮肤会发黄,并且家属也经常会询问原因。据临床数据表明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可发生新生儿黄疸[1],那何为黄疸,又为什么会发生呢?

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里的胆红素增高,出现皮肤、巩膜粘膜处发黄。

1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原因

1.1 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

1.2 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旰脏酶,或这种酶活力低,胆红素到肝脏后变成结合胆红素并排除的过程受影响。

1.3 由于胆管阻塞由于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黄疸.

国内也有报道[2]。产科因素是新生儿黄疸的首要因素,其中窒息占首位。由于新法复苏的推广和使用,新生儿窒息率大大降低,故窒息已不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此外还有缺乏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报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新生儿中有1/3呈现黄疸[3]半乳糖血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

2 新生儿黄疸的检查

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

3 新生儿黄疸分类

3.1 感染性黄疸:感染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首要原因,占19.95%与国内一些报道相同[4-5]最常见的前3位依次是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感染不典型,而黄疸常常是泌尿道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的唯一表现。最常见的致病原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破杆菌,巨细胞病毒。

3.2 ABO溶血症性黄疸:ABO溶血症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次要原因,占14,8%[6]。见于A型血的母亲或B型血的婴儿。

3.3 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3.4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黄疸是生理性的自然会消除,是病理性的就要抓紧时间治疗,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精心呵护。

4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4.1 保暖:将患儿置于适宜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因体温过低时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可与胆红素竞争清蛋白,是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从而加重黄疸。4.2 喂养:提倡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喂养,保证水分和营养的供给,喂奶后取右侧卧位,减少呕吐次数,以利于肠道正常菌群建立。4.3 预防减让感染:一母一患一陪一病室,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病房消毒隔离工作。保持患儿清洁卫生。4.4 用药护理: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和不同药物的应用,给予有效地护理措施。4.5 光疗护理:由于患儿一般情况差,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光疗时容易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副作用,因此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至关重要。如果新生儿是生理性黄疸对小儿没有影响,可多喂些糖水,提倡早吸吮,使胎粪及早排出和减少排到肠腔内的胆红素吸收。有报道说游泳及抚触可满足新生儿各种需要,有助于胎粪的排泄和生理性黄疸的早消退。[7]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是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2] 聂卫平.光疗治疗新生儿学高胆红素症220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2(16):1231-1232.

[3] 钟丹妮,高宗燕,刘悠南,等.广西南宁地区G-6-PD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童杂志,2009,11(12):970-972.

[4] 李敬风.新生儿学高胆红素症220例感染病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2054

[5] 牛广建.新生儿学高胆红素症86例分析[J],安徽医学,2008,29(1):58-60.

[6] 彭旭东.新生儿学高未结合胆红素症340例临床病因分析及治疗[J],华西医药,2009,24(7):1712-1714.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范文2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45-02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大约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巩膜黄染。其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大于12.9mg/dL、早产儿大于15mg/dL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1]。因此,早期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护理尤为重要,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我院儿科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4-27天,平均11天,入院查血清胆红素浓度均大于15mg/L,生理性黄疸32例,病理性黄疸10例,患儿均有轻重不等的巩膜、躯干、四肢黄染,黄疸进行性加重,2例嗜睡,反应低下,1例拒乳。

2 结 果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76%,病理性黄疸24%,经治疗护理后,25例在1周内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15例在10天内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2例在13天内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无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平均住院8±1d。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根据患儿家长的文化教育及家庭背景进行心理护理,由于许多家长缺乏对新生儿黄疸的正确认识,认为新生儿皮肤黄染属正常的,不需要治疗,过几天自然会好,此时,主管护士应耐心、反复多次讲解黄疸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使家长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信任,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

3.2 密切观察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发展 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估计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判断其转归。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注意患儿哭声、吸吮力、肌张力的变化,大小便的次数、量及性质,如有胎粪延迟排出,应给予灌肠处理。注意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等。

3.3 尽早喂养 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同时,有利于肠道建立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减轻肝脏负担。

3.4 预防感染的护理 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严格无菌操作,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尽量不接触患儿,非要接触者须戴好口罩;注重做好新生儿臀部、脐部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谢绝、劝阻患感冒和其他各种传染病的家属进入病室探望,告诫家属不要亲吻患儿,不要在病室抽烟[2]。

3.5 光疗护理 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易行的方法。光疗前做好仪器的准备,以免影响照射效果,根据患儿情况将箱温升至患儿“适中温度”,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0%-65%;给患儿洗澡,清洁皮肤,洗澡后不可涂粉和油类,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剪短指甲,防止因哭吵而两手舞动,抓破皮肤;会阴、部用尿布遮挡,特别要注意保护男孩的阴囊;双眼佩戴光疗防护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光疗时充分暴露患儿皮肤,使身体广泛照射,同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溢乳呛咳后窒息;严密监测照射过程中体温、箱温变化,每2h测体温1次或根据病情、体温情况随时测量,使体温保持在36℃-37℃,若体温超过38.5℃应暂时关闭灯光,待体温正常后再继续开灯照射,箱温保持在30℃-32℃;勤换尿布,做好臀部的护理,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干燥;哭闹时施以抚触,既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又能满足患儿被爱的需要;为保证治疗效果,单面光疗应定时翻身以使各个部位得到照射;保证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尽量在箱内完成。光疗结束后仔细检查全身皮肤有无破溃和炎症;测量体重,与光照前体重比较,以观察有无脱水现象;继续观察皮肤黄疸情况,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记录蓝光灯管使用时间,使用1000h必须更换,以免影响疗效;记录光疗结束时间,做好光疗箱的消毒工作。

4 讨 论

综上所述,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发生率虽然很高,但大多数是可逆的,首先要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到位地做好产后访视,缩短生理性黄疸的表现时间,及时发现、治疗病理性黄疸。必须多与患儿家长沟通,耐心做好相关的知识宣教,引起其重视,使患儿尽早接受相应的治疗。对所有的新生儿,不论是否出现黄疸,都应采取各种预防护理措施,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索的吸收;对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都应积极对症处理,促进胆红素尽快排泄;在临床护理中,应做好产后健康宣传教育,使家属懂得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得到家属的配合,是防止核黄疸发生的关键。新生儿高胆红素症可采用药物、光照疗法、换血等治疗手段,光疗是最简单易行的疗法,但在光疗过程中,护士必须做到精心护理,记录好开始光疗的时间,勤巡视,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反应。定时测量体温、箱温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做好喂养工作和重视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增进医护患的信任,促进患儿早日康复。若有黄疸退而复现应立即来院复诊。

参考文献

[1] 梁秀兰.新生儿黄疸护理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299-2300.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范文3

关键词:黄疸;早期喂养;游泳;抚触;护理干预;新生儿

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若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引起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现将我院产科对130例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王小环.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将2005年3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13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根据出生顺序,单号为干预组(65例),双号为对照组(65例),出生体重2.5~4.0kg,Apgar''''s评分≥8分,男婴69例,女婴61例,外观无畸形,新生儿出生时无窒息、产伤及感染,并排除ABO或RH溶血。母亲年龄21~33岁,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两组性别、体重、胎龄、Apg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常规新生儿护理,并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包括饮食指导、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生理特点介绍及科学育儿知识等。干预组新生儿在每次充分吸吮母乳后按需喂配方奶及2.5%葡萄糖水,直至母亲乳量充足,并增加游泳和抚触护理。游泳护理:新生儿出生4h后即进行游泳,新生儿脐部贴防水护脐贴,选择专为婴儿游泳设计和生产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温调节在26~28℃,水温控制在37~39℃,每日1次,每次10~15min。游泳过程分为被动游泳(护士在旁协助新生儿伸展肢体)和婴儿自主游泳。抚触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手法,进行全身抚触,每日1次,每次10~15min,游泳后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的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动态变化。胆红素测定采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每天早上6点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负责测定,取额部及胸部平均值并做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数据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比较见表1。表1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比较h(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干预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d内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值比较见表2。表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d内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值比较(mg/mL)(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干预组新生儿第2~6天黄疸指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

三、讨论

在胎儿期,胎儿靠胎盘供应血和氧气,但是体内为低氧环境,必须有更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供给胎儿,才能满足胎儿的需要。出生后,新生儿必须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获得氧气,体内的低氧环境得到改变,红细胞的需求量减少,于是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分解产生胆红素。这时新生儿的肝功能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把过多的胆红素处理后排出体外,只能堆积在血液中。这种胆红素象黄色的染料一样,随着血液的流动,把新生儿的皮肤和巩膜染成黄色,出现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脱氢酶(UDPG脱氢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以致非结合胆红素潴留血中发生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3d出现,4~5d天达高峰,1~2周逐渐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增加喂养量及喂养次数便可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但创建爱婴医院以来,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秦学玲等报道,临床上即便是实施早吸吮、勤喂哺,产后48h乳汁不足者仍占19.81%以上,因此早期乳量不足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原因之一。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10~12h内初次排出胎便,出生后3~4d开始排黄便,如果早期乳汁不足,喂养次数减少,肠蠕动减慢,胎便排尽时间延长,可致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胆红素水平升高,造成新生儿胆红素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异常增加,我们观察发现,干预组采用在母乳充足前添加配方奶,增加早期摄入量,每次添加均在新生儿充分有效地吸吮母乳后进行,不但能让新生儿获得初乳的高营养和摄入足够蛋白质和能量,而且可快捷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加快胎粪排出。观察结果表明,干预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的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提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降低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葡萄糖的喂入促进了新生儿的胃肠蠕动,有利于肝糖原的储备,肝酶的激活,促进血清胆红素的代谢,减轻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据报道,新生儿游泳与抚触有助于降低新生儿黄疸,因为水温具有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生儿全身新陈代谢,且游泳过程活动消耗能量增多,消耗了一定体力,促进食量增多,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以及结合胆红素的及早排出,减少小肠对胆红素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抚触能使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中医学理论认为,急摩为泻,通过摩腹,快速推下七节骨,且能健脾和胃,行滞消食,通过抚触,新生儿食欲增加,从而加速正常菌群生长,促进尿胆原生成增多,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减少,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胆汁分泌增多,胆红素排泄增多,也达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目的。我们的观察也证实,随着护理干预的实施,在同一时间段干预组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早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确实能够降低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植之,钱家萍,李勇,等.新生儿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不允忽视[J].新生儿科杂志,2000,15(5):254256.

2秦学玲,刘秉芳.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的影响[J].护理研究杂志,2004,18(6):10761077.

3詹莉.新生儿婴儿智能开发游泳法[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4.

4张桂芹,孙晓娟.抚触对早收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6970.

5孙琳,于晓玲.婴儿抚触的国内研究现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3(5):109114.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范文4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我院产科出生的8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45例,早产儿26例子,足月儿62例;自然分娩29例,剖宫产59例。所有患儿中,出现黄疸时间:24小时以内19例,1-2天45例,2-7天24例。胆红素功能下降者24例,胆汁排泄障碍者19例,胆红素生成过多者45例,所有患儿入住我院均多表现为面目局部皮肤黏膜黄染。

1.2检查方法与病因分析均对患儿行白蛋白、血清总蛋白、静脉血总胆、血常规、血培养、大小便常规及C-反应蛋白等检查。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如若伴有溶血,需检测患儿家属的血型;为判断患儿是否为阻塞性黄疸,需行B超检查。患儿诱发黄疸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包括主观因素也包括客观因素,经我院检查后,总结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因素,具体概括为以下:①感染因素37例。因素概括为,新生儿常见疾病肺、肝炎、脓疱疮及脐炎等[1]。②母乳性病理性黄疸25例。③溶血病病理性黄疸16例。④原因不明10例。

1.3治疗采用蓝光光疗治疗患儿黄染,时长8-12小时,直至患儿胆红素下降至7mg/L以内停止光疗。于照射前用黑布遮盖患儿双眼与生殖器,避免光疗对其造成伤害,光光疗。新生儿血溶病,采用静脉注入丙种球蛋白,剂量以500mg/(kg.d)为准。88例患儿经我院治疗3-5天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所有患儿均预后状况良好。

2护理

2.1健康宣教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向患儿家属展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健康宣教,详解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包括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让其了解该疾病对患儿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认知度[2]。

2.2一般护理一般护理:①24小时内严密观察患儿面目局部或周身皮肤黄染状况。②详细记录患儿进食、排便时间。③判断患儿吸吮能力。吸吮能力较弱者,护理人员给予耐心、细心喂养,为患儿营养支持提供保障。④低血糖患儿需行静脉注入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

2.3光疗护理我们先采用医学仪器评估患儿病理性黄疸程度,后对其称重与检测身体体征,护理人员观察患儿排便情况。行光疗前,护理人员先对其实施周身清洗,后喂食、修建指甲,采用眼罩护眼及黑布遮盖生殖器,避免光疗对部位造成影响。均对患儿行蓝光光疗,箱内温度、湿度分别维持为28-30°C、55%-65%。为获取最佳光疗疗效,行光疗的位置至关重要,将患儿衣物去除,躺于床中央,调节患儿周身与光疗灯管的最佳距离。医护人员于患儿行光疗期间,每间隔2-4小时内需检测患儿生命体征,检测血压、脉搏、心跳以及体温等指标。尤其关注患儿的体温变化,根据体温变化调节蓝光箱内的温度、湿度,通常应保持患儿体温处于(36.5-37)°C以内。观察患儿黄疸程度是否出现变化,检查患儿周身皮肤,查看皮肤黄染状况,及时发现病情的恶化及早采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3]。如:行蓝光光疗中,患儿周身皮肤是否干燥且有无发疹及发红等现象,为促进光疗顺利完成,护理人员给予患儿静脉注入营养液,为行光疗提供营养支持。此外,如有需要者,也可喂母乳。

3讨论

引起新生儿诱发病理性黄疸的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因素呈现复杂化,但母乳性、感染性及溶血性是新生儿患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其中,母乳性病理性黄疸与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具有直接关系,分为早发性、迟发性两种,针对病发时间差异,产妇需采取我院建议的措施:①早发性。早发母乳性病理性黄疸患儿,建议产妇增加新生儿吸吮母乳的次数,提高其肠道蠕动水平,促进排便,进而降低新生儿胆红素的吸收率。②迟发性。建议产妇先暂停新生儿吸吮母乳3天左右,后行全面检查,针对主要病因采取治疗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范文5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抚触;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b)-0142-03

Value of newborn touching in the nursing of neonatal jaundice

LI Peng1 GAO Haiyan2

1.NICU of Xi'an Children's Hospital,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2, China; 2.PICU of Xi'an Children's Hospital,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newborn touching in the nursing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74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in Xi'an Children's Hospital from Januanry 2012 to August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ereas 38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newborn touching in addition to the routine nursing. The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7.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6.1%),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serum bilirubi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51.74±16.55) μmol/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f (80.96±23.17) μmol/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jaundice regress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3.97±0.13) d was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f (5.86±0.17) 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Newborn touching in the nursing of neonatal jaundice has better clinical value, and it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Key words] Neonatal jaundice; Newborn touching; Value

新生儿黄疸是产科、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以游离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最严重的是引起核黄疸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黄疸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与辅助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临床上,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是综合性的,辅助治疗的护理方法使用得当,对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研究主要探讨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价值,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8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黄疸新生儿共74例。其中男33例,女41例。早产儿27例,足月儿41例,过期产儿6例。低体重儿30例,正常体重儿37例,巨大儿7例。剖宫产31例,顺产43例,但均无胎头吸引及产钳助产史。将74例患儿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月龄、体重、生产方式及黄疸严重程度[观察组胆红素为(252.43±28.56)μmol/L,对照组为(250.87±27.98)μmol/L]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患儿均接受临床常规治疗方法,如蓝光照射治疗、静脉滴注酶诱导剂、肌内注射胆红素拮抗剂等治疗。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专科护理方法,如保暖、早开奶、合理喂养、适当补充维生素、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等措施。

观察组患儿在接受常规专科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新生儿抚触护理:抚触护理的参与人员均需经过专门培训,具有熟练操作能力,双手洁净、温暖、没有长指甲。采用正规的国际标准抚触护理方法进行抚触护理。在室温为24~26℃的治疗室内进行抚触,室内播放轻柔的音乐。抚触动作轻柔、用力适当,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一旦患儿出现哭闹,肌紧张,肤色变红异常反应或不适症状等表现,应当立即停止抚触并随时报告医师。抚触的顺序依次为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每天2次,上、下午各1次,每次持续时间15~20 min,均在进食后1 h左右进行。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每天密切观察黄疸变化情况并持续监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治疗5 d后进行疗效判断。疗效判断标准为:显效:治疗5 d后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降至正常范围;有效:治疗5 d后黄疸明显消退,但血清胆红素水平未降至正常范围;无效:治疗5 d后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依然显著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4.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评价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是显效患儿比例较高(P < 0.01);同时,观察组患儿的无效人数和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疗效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P < 0.01

2.2 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黄疸消退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x±s)

3 讨论

临床上目前以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205.2 μmol/L或早产儿超过256.5 μmol/L作为黄疸的诊断标准[1]。其发病类型比较复杂,常见的有感染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及新生儿肝炎型等[2]。黄疸严重的新生儿应警惕黄疸性脑病的发生,尤其是早产儿,月龄越小其发病率越高,一般可于重度黄疸发生后12~48 h之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肌张力减低、吮奶无力、不吃奶及呕吐等早期黄疸性脑病的症状,此时如能及时予以治疗,可以完全康复。不论何种原因的黄疸,在病情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极差,可以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3]。因此,应及时诊断及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研究已不鲜见,本研究分析了抚触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增加了抚触的观察组黄疸患儿治疗效果更佳,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幅度较大,黄疸消退时间较快,这与相关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4-6]。

新生儿抚触是通过护理人员的双手对婴儿的皮肤进行科学抚摸,期间良性刺激可以通过皮肤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可以产生多种积极有效的生理效应。可以增强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使胃泌素、胰岛素等良性胃肠道激素释放增加,增强食物的吸收能力和胃肠道的蠕动能力,增加排便次数,有效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进而使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得到降低。定期对新生儿进行系统和科学的抚触,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新生儿的生理和情感发育,并可以改善新生儿睡眠质量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7]。新生儿肠腔内的胎粪中含有80~100 mg胆红素[8],相当于新生儿每天胆红素产生量的5~10倍,一旦胎粪排出延迟,就可使胆红素浓度增高。因此加快促进胎粪排泄,可以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疽的发生率。为了协助治疗,近年来很多医院都开展了抚触护理。抚触护理具有降低血清胆红素功能的可能机制是:护理人员在进行抚触护理时,根据空回肠、结肠、直肠的解剖特点及生理蠕动规律,给予轻柔而有规律的抚触,可以增加肠道蠕动能力,促进排泄粪便,减少食物残渣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从而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出体外,阻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过程,同时正常的肠道代谢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达到菌群平衡,尿胆原生成增加,游离胆红素生成减少,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和应激反应能力,减少因感染所导致的新生儿黄疸[9]。

黄疸新生儿的抚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更应该强调抚触的作用。刚从母体中脱离出来的新生儿,体质嫩弱,由于经历了从舒适温暖的母体中来到全新的环境而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巨大变化,需要身体及心理的一个调适过程,更需要情感的。因此,要使新生儿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抚触中,体会到来自陌生环境的源源不断的爱。在病理状态下,如缺氧、感染、脱水、颅内出血等,黄疸新生儿的病情极易加重,抚触护理可调节免疫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患儿的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的分泌平衡,提高免疫反应能力,以减少病理状态时黄疸对新生儿的危害。

抚触的时间点选择很重要,本研究发现,当新生儿情绪稳定、身体无不适时,对其进行抚触护理是最好的选择。对每个部位的抚触次数不宜过多,抚触时间不宜过长,应该从短时间开始,适应后再逐渐延长。抚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个合适的环境温度,一首新生儿喜欢的音乐,新生儿所需的各种物品,都应该提前准备。抚触时应柔声和新生儿进行语言交流,使其感受到亲切和温暖。轻柔的抚触可以给新生儿带来满足感,使其感觉安全、自信。在抚触的时候,对其微笑,柔声说话,播放音乐等,从听觉、视觉及触觉等各个方面对其传递综合信息,可以使抚触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抚触的手法也很重要,本研究中抚触的顺序依次为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不同部位抚触要求不尽相同,具体要求如下:额部是两手拇指指腹由前额中央向两侧滑动;头部是两手示指、中指和无名指指腹从前额发际滑向脑后,最后停在耳后;胸部是双手示指及中指指腹分别由胸部外下方向内上方交叉抚触;腹部是两手示指及中指指腹依次按顺时针方向延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按摩至左下腹,必须注意绕开新生儿脐部;四肢是双手握住患儿上臂,从近端向远端抚触至腕部,左右交替进行,然后再重复,抚触过程中节段性用力,挤压肌肉,再从近端至远端依次按摩手掌、手背及每个手指,下肢抚触方法同上肢;背部是新生儿俯卧位,两手示指、中指及无名指指腹以脊柱为中点,向外侧抚触,从上到下进行,然后再从上到下按摩脊柱两侧皮肤;臀部是两手示指、中指及无名指指腹从臀部内侧向外侧做环行抚触。正确的按摩手法是取得良好抚触效果的基础,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0-15]。

需要强调的是,黄疸消退及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综合治疗,故本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治疗有效。抚触是辅助治疗的一种护理方法,其效果明显,但应该对其进行客观而科学的看待,不应该过分夸大宣传,甚至误导患儿家属。

本研究显示,经抚触护理辅助治疗的观察组黄疸新生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4%,而未给予抚触护理辅助治疗的对照组黄疸新生儿总有效率仅为86.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抚触护理辅助治疗的黄疸新生儿住院天数明显减少,这样不但为患儿减少了住院费用,减轻了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病床周转率,提升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了社会医疗资源。抚触护理是一种简单易行、低成本、效果确切的护理方法。本研究表明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早期抚触有助于新生儿降低黄疸指数,缩短黄疸持续时间,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昌辉,李茂军,吴青,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2):92-94.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79-480.

[3] 荆肖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6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1564-1565.

[4] 兰卫华.抚触对早期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指导[J].医学信息,2013,26(1):115-116.

[5] 赵红梅,关丽禅.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73-774.

[6] 张锦琼.抚触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32-33.

[7] 孙会青,李传行.抚触治疗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26(10):876-877.

[8] 张群瑛,房翠英,李春芳.游泳、抚触对新生儿黄疽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6):510-511.

[9] 王学刚.新生儿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0,19(15):23-24.

[10] 黄素兰,何少玲,张春丽,等.抚触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43-44.

[11] 杨艳秋.蓝光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1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125-126.

[12] 江雪娟,陈健汤,卫红项,等.刍控式持续硬膜外麻醉镇痛配合家庭化导乐分娩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 51(26):129-131,134.

[13] 梅劲芳.舒适护理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4):114-115.

[14] 刘有红.腹胀新生儿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51-52.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及护理范文6

【关键词】 新生儿; 家庭访视;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40

新生儿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因此,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尤其重要[1]。在新生儿家庭护理过程中,家长会遇到诸如合理喂养、脐带护理、皮肤护理、异常情况的发现与处理等许多问题,一遇到问题就把孩子送往医院就诊,给家庭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有专业医务人员按时对新生儿进行家庭访视十分必要。通过访视,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母亲哺乳、护理、防病和如何发现异常[2]。笔者所在科2011年4~9月对58例新生儿进行了家庭访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科2011年4~9月58例新生儿访视资料进行分析。

1.2 方法 组织好人员,准备好物品,在新生儿出院后第3~7天进行初访,新生儿第14天进行复访,第28天进行满月访。每次访视,首先和家长进行交流,对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和生活环境进行观察;其次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监测,如身长、体重、头围、囟门等;再进行相关体格检查,如颈部、脊柱、四肢、胸腹部、外生殖器等;最后对通过询问、观察、监测和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护理、健康指导或者转诊,做好访视记录。

2 结果

在对58名新生儿的家庭访视中,21名新生儿存在各种问题(有9名同时存在2种问题)。其中皮肤黄疸7例,尿布炎6例,面部湿疹5例,脐部渗液5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腹泻2例,眼部有分泌物1例,心脏听诊闻及杂音1例。

3 讨论

3.1 在新生儿访视中,笔者发现皮肤黄疸7例,占12.07%,其中生理性黄疸6例,转诊1例,后被诊断为病理性黄疸,经治疗痊愈。通过家庭访视,发现很多家长缺乏皮肤黄疸的相关知识,盲目地等待黄疸自然消退,也有少部分家长对皮肤黄疸过于担心,以为孩子生了什么病。笔者向家长讲解黄疸发生的原因,生理性、病理性黄疸的区别,帮助分析是否有喂养方面的因素,指导如何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注意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伴随症状及消退情况,怀疑病理性黄疸,及时就诊。

3.2 通过访视还发现,尿布炎在新生儿期也比较常见,尿布炎有6例,占10.34%,笔者指导家长勤给宝宝更换尿布,大小便后及时清洗臀部,轻度的用电吹风吹局部、茶叶外涂等实用方便的措施[3],中重度的指导就诊,接受药物治疗。笔者还帮助家长找到引起尿布疹的原因所在,让其注意避免,如长时间使用尿不湿、使用的尿布是化纤类的、便后不及时清洗皮肤、臀部垫不透气的防水油布、使用刺激性强的洗衣粉洗尿布等。通过指导,家长知道了如何防止尿布炎的发生,也学会了尿布炎的正确护理方法。

3.3 面部湿疹在新生儿家庭访视中也发现了5例,占8.62%。笔者针对湿疹发生的原因指导家长,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新生儿使用的包被、衣服要选用柔软的棉制品且经常暴晒,尽量采用母乳喂养,母亲最好不要吃辛辣、鱼虾等食物[4],新生儿可带棉制手套,防止因瘙痒而抓伤脸部。尽量保持局部干燥,可用治疗湿疹的外用药物,湿疹严重出现渗液,建议转诊。

3.4 新生儿出院在家,脐部护理对于家长来说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访视发现5例脐部渗液,占8.62%。多是在脐带残端脱落前,因洗澡或小便弄湿脐带及敷料,家长由于缺乏脐部护理知识,担心宝宝疼痛,不敢或不会清洁消毒脐带局部皮肤引起。也有不少家长反映家中没有消毒用品,很不方便。笔者通过家庭访视为新生儿做脐部护理让家长感到如释重负,还向家长讲解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常识,教会其用75%的酒精彻底擦拭脐部,更换敷料,指导每日观察脐部,洗澡或换尿布时避免沾湿或污染。

3.5 通过访视笔者还发现,有些家长缺乏科学育儿观念,不敢开窗通风,过度保暖,生活环境空气不新鲜,室内温湿度掌握不好,导致新生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有些家长缺少新生儿喂养方面的知识,母乳喂养的姿势不正确,导致破裂疼痛,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则容易发生腹胀、腹泻;有些老人还再给新生儿挤、捆蜡烛包、用书或硬的东西枕扁头、用母乳给宝宝擦脸。通过家庭访视得以发现这些问题,才能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宣教、护理和就诊指导。访视时,笔者还询问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免疫接种情况,接受家长关于新生儿疾病筛查方面的咨询,指导接种卡介苗后皮肤局部反应的观察方法;笔者教年轻家长学习婴儿抚触和给宝宝做婴儿操,讲解抚触和婴儿操的作用;有些疾病如鹅口疮、先心病、髋关节发育不良、脐疝、隐睾等,通过家庭访视亦能够及时发现并指导就诊。

总之,切实有效地开展新生儿家庭访视工作,可以及时发现新生儿期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护理,可以对新生儿家长进行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拓宽家长科学育儿的知识面,提高新生儿保健质量,减少新生儿死亡。

参 考 文 献

[1] 张淑丽,高希花,王利君,等.家庭访视对新生儿期发病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181.

[2] 杨金梅,张翠梅.以产后访视为契机拓展妇幼保健院功能[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919.

[3] 段梦娟,何国平.新生儿尿布皮炎防治与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