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1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红色文化明确方向。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民族乃至于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发展处在相同时期,所以在生活学习中均离不开网络的帮助[1]。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也是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双重影响的结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引领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理论,将个人精神和红色文化紧密连接,端正错误的认知理念,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是今后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基础。

第二,通过红色文化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的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其中涵盖丰富资源,尤其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红色文化作为优质资源,向广大学生介绍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例如,教师可以将井冈山精神、精神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思路

在全球思想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各个国家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相互碰撞,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尽管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面对未来比较迷茫,甚至还存在责任感不强、合作观念缺失等问题。为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法。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点基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项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文化的有效渗透,要为教育理念赋予时代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红色文化中选择有深度内涵的元素作为拓展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3]。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教育,也应该采用多元化教育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使红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带领大学生群体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践红色文化精神,对红色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三、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上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基础的渠道。将红色文化当作载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专业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参与红色研修基地学习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在大学生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并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教学模式,选择最具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理论教学期间,必须要创新思维定式,引入红色文化相关案例,利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精神等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采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期间便可以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带来的影响,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仅可以营造红色文化教学环境,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端正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高校创建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也是一项有效的手段。通过红色文化校园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推动作用,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某高校专门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并且设计了西柏坡精神主题活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自由选择革命故事演讲或者红色论坛讨论会,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高校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入渗透,也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在校园网站当中,向学生推送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能够传播优良革命传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

(三)社会实践融入红色文化精神

高校教育除了基础理论以外,还应该要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分别在教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渗透,促使大学生可以从多个领域与视角感受红色文化。鉴于此,高校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明确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使教材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诠释的不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革命家故居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模拟再现红色文化场景,加强红色精神感染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辨识能力给予正确指导。除此之外,高校为大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己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深入革命老区切身感悟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此一来,凭借直观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教育实践得到升华。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在线平台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2

一、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现状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红色旅游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红色旅游是遵义市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遵义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表现出以下特点:

1. 旅游规划基本完善

近几年,在《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意识到旅游规划对旅游开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后编制了《遵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纲要》、《遵义市“十二五”旅游规划》。遵义县、红花岗区、余庆县、绥阳县也相继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除此以外,《习水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娄山关红色旅游修建性详规》、《遵义县苟坝红色旅游服务区规划》等近20个旅游规划有效地推进了遵义红色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

2. 旅游产品显著增加

遵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遵义市旅游局着力建立以会址为核心,辐射娄山关、四渡赤水等革命遗址的“纪念体系”,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对会址、山烈士陵园、四渡赤水、娄山关等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扩建了街,正在修建文化园;仁怀、赤水、习水三县市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建设和修复四渡赤水纪念馆、渡、四渡赤水纪念碑等系列纪念场所,从而使遵义红色旅游产品总量有显著增加。

3. 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可进入性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红色旅游促进了交通设施的建设,目前遵义高速公路可直达重庆、贵阳。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已投入运行,遵义至赤水的高速公路正在设计。开通了遵义至北京、至上海、至广州的始发列车,高铁以及遵义机场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4. 旅游效益增长迅速

遵义红色旅游以会址龙头,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自2004年《纲要》印发以来,在会址的龙头带动作用下,红色旅游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见表1)。尤其是2008年,客流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增速明显,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6000人次,创汇2 3 1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8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1.56亿元,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了100亿元。随后两年旅游收入继续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5 . 旅游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遵义市旅游企业已经发展到400 余家,星级酒店4 5家,经济型酒店200余家,乡村旅游馆200余家,旅行社达到20家,专业旅游车队2个,旅游从业人员10万余人。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旅行社21 个,比上年增长1 1 %,酒店43 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14家,二星级酒店2 6 家。组建了遵义红色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并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行引资,累计投入2 0 多亿元,建设景点2 0 余处。

二、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 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不善

遵义市革命遗址中,部分遗址原貌不复存在,损毁严重。一些遗址地势下沉,主体建筑毁坏严重;一些纪念场馆年久失修,无人照管;一些纪念碑碑文字迹残损,许多字迹无法辨认;一些烈士陵园、烈士墓缺乏专人管理,杂草丛生。散落在山区的革命遗址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无专门机构管理,无专项资金办事,无专人看护。目前,在遗址保护工作中,只有极少部分属于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许多重要的革命遗址未报批,未列入文化保护单位。一些革命遗址和建筑物产权不明确,被当地居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建甚至拆除。

2 . 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集群

遵义红色文化产业总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和产品链不够完整,需要进一步加强纵向拓展与横向扩张。企业之间规模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还没有充分实现企业网络和系统集成。产业构成与分布不合理,特别是上下游产业缺乏产业配套与协作,难以形成互补性强的产业链。目前,红色文化产业机构主要集中在红花岗区和汇川区,县域文化产业机构数量较少,总量规模很小,红色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不平衡;红色文化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并且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较差,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链。

3 .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目前,遵义市既熟悉文化事业又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人才十分紧缺,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红色文化的研究人员面临断层,而研究红色文化是搞好红色旅游的基础之一,没有丰富内涵的红色旅游时没有强大生命力的。遵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很多旅游管理及研究人员等专业性人才不愿意到遵义工作,因此,使得遵义红色旅游的开发管理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除此之外,本地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是从事旅游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缺乏充分的认识。

三、遵义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对策

1 . 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为先导

对各区县革命遗址进行认定命名,明确其产权,划定遗址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根据各地革命遗址情况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申报工作。对损毁严重或已被拆除的重要遗址,尽快抢修和保护。革命烈士墓较多的地方,集中建立由政府统一管理的烈士陵园;散落在山间或村野的革命烈士墓或烈士陵园,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迁葬于统一管理的烈士陵园内,从而有利于对革命烈士墓的管理和保护,也有利于革命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

2 .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不断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对贵州革命时期的红色历史要细化分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遵义红色文化具有自身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开发红色资源时应注意与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整合,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延长红色文化产品生命周期。重视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积极开发整合各地的红色资源,共同开拓“红色市场”,加强各区域间的协同和合作开发,实现资源、市场共享,信息、利益共谋,全面提升贵州红色旅游的影响力,扩大其影响。在省内,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以实现各红色文化发展需要的融会贯通和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红色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在省外,要加强与重庆、四川省市的相互对接,通过与各地签署合作协议,资源共享,构建红色旅游大产品、大市场、大发展的格局,共同打造国家级红色文化精品品牌。

3 . 加强红色旅游品牌建设

以“品牌内涵的整理—品牌产品的整合—品牌产业的联动”为次序,对遵义红色旅游产业进行有序开发。构建品牌能够有力的推动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擎,发展产业的先锋是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团,众多的产业集团可以不断推动产业的大发展。遵义市政府在产业互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导高品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项目适度超前的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3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域红色旅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47-02

我国的红色旅游于2004年以后在政府主导下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迄今发展并不成熟。对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有一些研究,如朱东国提出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模式[1],周妍等探讨了红色旅游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和措施[2]。但对于地域红色旅游资源对比邻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方法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方面持续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诸多困境,如流于形式、方法单一、脱离实际[3]、内容缺乏创新、实效下降、教育者功能定位模糊等[4]。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兼具思想性、产业性和娱乐性的新的旅游方式,无疑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之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载体、内容、方式。整个红色旅游文化是由不同的地域红色旅游文化组成,地域性红色旅游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二、地域红色旅游相对于地方高校的特点

地域红色旅游是由某一个自然或人文地理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构成的红色旅游区域,它对于比邻的地方高校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地域红色旅游具有特色性。不同的地域红色旅游是党和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活动中遗留的宝贵革命遗产,也是珍贵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既是当时的宏观革命背景的产物,又具有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所在地的地域特色。例如等同志建立的是湘赣边军民开创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军民放弃了苏联式攻打大城市的错误革命路线,走出一条独创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的胜利之路。井冈山恰好位于敌人统治薄弱的湘赣边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复杂,便于隐蔽和开展革命工作。位于南方的井冈山地区气候条件好,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这就形成了如今井冈山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资源组合好的优势。井冈山红色旅游区为比邻的井冈山大学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红色旅游的绝佳去处。

2.地域红色旅游具有临近性。地域红色旅游地与比邻高校之间空间距离比较近,便于红色旅游地与比邻高校之间的互动、合作。这为高校学生到红色旅游地旅游、考察、学习、研究,以及红色旅游地到高校推广、学习、合作等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长江师范学院比邻渝东南革命老区,渝东南革命老区拥有南腰界革命根据地、赵世炎烈士故居和纪念馆等众多革命遗迹,渝东南革命老区与长江师范学院之间开展了良好的互动和合作,渝东南革命老区是长江师范学院学生开展红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历史研究等最便利的红色旅游地,渝东南革命老区也主动与长江师范学院之间开展红色革命文化研究、挖掘、红色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合作。

3.地域红色旅游关联性。地域红色旅游文化与比邻高校之间常常存在文化关联性,甚至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有些红色旅游所在的革命地与比邻的地方高校孕育于同一个红色文化且诞生于同一时期。地方高校到比邻的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就具有文化的亲近感,对红色旅游地的革命内容更加熟悉,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会产生更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延安大学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于革命年代的1941年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精神孕育了延安大学,延安大学也为保留、传承、发扬延安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故延安大学学生到比邻的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红色旅游,就会更加熟悉、认同、热爱、传习延安精神,产生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地方高校利用比邻地域红色旅游文化开展红色旅游的举措

地方高校在比邻的红色区域开展红色旅游具有诸多优势,只要措施得当就可以把这些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效果。

1.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地方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大学生红色旅游活动,尤其重视学生到比邻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因为这是一项兼具思想性和休闲性的修学旅游。其次,地方高校管理者为大学生到区域红色旅游地开展红色旅游以及校地之间开展互动和交流合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再次,地方高校应该为大学生的地域红色旅游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提供便利,做出周密的安排部署。既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学校教育时间,也要保证学生有合适的时间走进实践性的红色旅游课堂。

2.教师对红色旅游相关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很深,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红色旅游有多种指导和帮助的方式。首先,教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革命知识和红色旅游知识系统、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拥有相关的理论储备,对旅游地及旅游活动有足够的认识。其次,教师对学生开展的以比邻红色旅游地、红色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相关社团、校园文化活动作指导,如红歌会、红色经典影视赏析、红色经典名著导读、红色文化专栏和图片展等,使这些活动开展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再次,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红色旅游活动,比学生自发组织的红色旅游活动能取得额外的良好效果。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学生喜爱的相关专业教师带队的红色旅游活动,教师对红色文化真学、真信,且为学生做现场讲解和指导,这样会对参加红色旅游的学生产生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为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活动。首先,组织红色旅游社团,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开展红色旅游做好理论、知识储备。地方高校可组建红色旅游相关的学生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比邻地域红色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社团活动,如地域红色文化的研究探讨,地域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程活动,地域红色旅游线路优化设计等,使大学生能够对比邻地域的红色旅游文化有更多的研究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地域红色旅游文化的热爱之情,为开展红色旅游做好知识储备和出行准备。其次,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旅游景观。如组织长江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参观酉阳县赵世炎烈士故居和纪念馆,了解其故居的革命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观看革命家的图片和实物,听取讲解员的解说介绍,感受革命家的胸怀和思想。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红色旅游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红色文化信息,获得革命思想的启迪且产生共鸣。再次,组织学生开展以地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修学旅游。要争取政策支持,做好规划和设计,要以地方高校比邻的红色旅游地为主要目的地。如组织学生访问健在的革命志士,访谈革命烈士的亲友和邻居,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最后,组织专题性的深度体验旅游活动。针对大学生年轻且精力旺盛的特点,组织颇受大学生喜爱的参与性、运动性和体验性强的红色旅游项目,如重走革命路活动、革命老区公益游、革命老区环保游等。

4.红色旅游景区需要为大学生设计、提供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首先,红色文化整理研究与大学生红色旅游市场调查。红色旅游地充分利用比邻的地方高校的科研力量进行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展这方面的校地合作,为提供更多更好的红色旅游产品准备好资源条件;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高校大学生红色旅游市场调查,摸清市场需求特征,使设计出来的红色旅游产品更加具有市场吸引力。其次,加强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主要包括红色旅游吸引物建设,如遗址、故居、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设施建设,如交通设施、宾馆等;红色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如文化娱乐服务设施、旅游购物设施等。再次,设计好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线路兼具历史性、政治性和娱乐性,突出线路的主题。同时,要坚持大红色旅游的观念,把红色旅游地的悠久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等组合进红色旅游线路,以增加红色旅游的丰度。最后,延长红色旅游的本地产业链。红色旅游产业链比较短,可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延长红色旅游本地产业链以增强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以此促进高校比邻的红色旅游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为大学生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朱东国.红色旅游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研究[J].旅游研究,2011,(3):87-92.

[2]周妍.以红色旅游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59-160.

[3]张小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108-109.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4

一、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现状

(一)游览方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文化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的旅游方式,红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但是多数红色旅游景区并没有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没能很好地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体展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政治活动和革命纪念日对红色旅游影响相对明显,主要表现在对机关干部、部队和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对游客难以形成吸引力。同时,红色旅游主题的单一和低水平的重复建?O,资源开发的简单化、程式化,景区建设的雷同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的参观兴趣与满意程度。

(二)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有待完善

许多红色旅游景区远离市区,存在交通连接不通畅,道路崎岖不平,可进入性差,对景区的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差等问题。多数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是不成熟的,配套服务设施层次单一,规模上和国内其他红色旅游景区相比较小,而旅游内容仍只停留在简单的观光层面。

(三)资源整合难度大

许多红色景点未能把当地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参观点基本上是分散的、单个的,缺乏统筹协调,减弱了个人的参观意愿。另外,行政区划也人为地造成了地域分割,增加了红色旅游资源地区间整合的难度,难以发挥红色旅游集群效应。

二、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发展建议

(一)打造川东北红色旅游品牌

品牌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优质品牌的多寡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志之一。红色旅游品牌建设是中国发展红色旅游的必经之路。川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极强的红色文化影响力。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加强川东北地区红色品牌的建设,大力实施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战略,不断创新,积极拓展国际国内红色旅游市场。

(二)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

红色文化是川东北地区旅游的特色之一,但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品牌也需要其他旅游内容,单靠红色旅游资源会使旅游内容单调,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需要深度挖掘和利用川东北地区的各种文化资源,加大对革命历史、珍贵革命文献、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红色文学作品的资料搜集整理,积极拓展红色旅游外延,充实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品牌。同时,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红色内涵、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以适应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三)区域合作以加强红色旅游的竞争力

“我国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都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由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来开展的,这有其合理和积极的一面,但往往又造成一种割裂区域自然资源脉胳的连续性与人文资源的绵延性的不良后果。由于利益的考虑和眼光的短视,有些地区之间还采取恶性竞争的手段,从而夸大了这样一种分区,这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非常不利。”①川东北地区应走联合发展之路,打造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特色,树立红色旅游形象,协调区域资源发展。

区域合作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红色旅游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区域合作,开发各种类型的旅游形式,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整体资源优势,有组织有规划地推动区域联动开发战略。加强区域间经验交流,开展合作旅游线路,构建红色旅游圈,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提高接待能力,丰富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扩大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文化的辐射范围和知名度、美誉度,抢占市场先机,共同发展,成果共享。

(四)建立区域联动机制,以解决旅游开发的区域矛盾

第一,建立灵活高效的磋商与协作机制。构建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圈,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需要旅游管理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协商、合作与配合,制定共同行动计划,并在地区的宏观规划、信息共享、资源开发、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如何建立高效机动的磋商与协作机制,有待于在以后的具体工作中不断摸索并不断完善。

第二,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可成立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圈发展协调小组,加强对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圈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指导推动区域发展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区域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支持促进区域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统筹推动区域重大项目。五市人民政府是本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建立川东北经济区市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工作,协商解决区域合作的具体事项。

第三,发挥五市的旅游行业协会的专业组织功能,联动旅行社开发几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在旅游市场上一炮打响,取得市场先机。相比较行政机关,行业协会更加灵活,在信息沟通、联合营销、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对企业需求把握更加准确,能及时调解红色旅游圈发展中存在的内部竞争问题。最后,联合五市行业协会建立起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圈行业协会,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美术资源;课程开发;校馆结合

1甘肃省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特色

甘肃省博物馆建于1956年,是国家一级综合博物馆,汇集了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文化遗存约35万余件,[1]构成了一套集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多民族文化于一体的陇右文化展示体系,集中展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珍贵文物,其中东汉铜奔马、魏晋墓“驿使图”画像砖已被确定为国家旅游和邮电事业的标志;黄河古剑齿象、三趾马化石群、巨齿兰州龙、甘肃鸟等在世界古生物化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都[2]反映了甘肃博物馆厚重的地理历史文化根基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术教育价值。

1.1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冠—甘肃彩陶文化资源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彩陶的地区。彩陶制作经历了仰韶、马家窑、齐家、辛店、沙井等文化时期,构成了长达5000年的完整发展史。因彩陶起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分布面积广、出土数量多以及造型独特、色彩艳丽、发展脉络清晰,达到了世界“彩陶艺术的巅峰”。[3]“甘肃彩陶”馆陈列分为大地湾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和远古雕塑艺术五个单元,展出近400件彩陶精品,为我们重现了人类早期的智慧之光,也为在美术教育中了解古人文化脉络及艺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1.2丝路明珠—甘肃丝路文化资源

甘肃自古便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丝路古道不仅是物质文化交流的窗口,还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先秦至近代先后有西戎、匈奴、鲜卑、吐蕃、党项及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4]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丝路文化的发展。“甘肃丝绸之路文明”陈列分为四个单元,展示了丝绸之路从前奏、开拓、繁荣到绵延发展的历程,展出珍贵文物420余件(组),主要有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和车马阵、魏晋墓“驿使图”画像砖、旱滩坡出土的医药简等汉代简牍等,重现了古丝路的历史渊源及文化脉络,有助于从美术教育视角解析多民族美术文化特点。

1.3佛教艺术粹宝—佛造像、壁画文化资源

甘肃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的重要窗口。两千多年前,佛教僧侣修筑的宏伟塔寺、雕琢的庄严石窟佛像、绘制的绚丽多彩壁画,成了人类不朽的艺术经典。《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通过对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大佛等代表性石窟进行再造,展示了洞窟、佛造像、壁画等美轮美奂的佛国世界,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美术角度直观了解佛造像、壁画的视觉造型艺术特色,还使美术教育比传统使用课本的教育方式更加丰富和直观。1.4传递远古文化信息—古生物化石文化资源甘肃有近20亿年的古生物发展史,古生物化石埋藏资源丰富。《甘肃古生物化石》展览采用主题单元陈列的方式,通过序厅(地球厅)、远古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单元,促使我们系统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从美术角度出发,结合地理、生物、历史等相关知识,以动漫艺术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将支离破碎的化石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动漫形象,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5甘肃红色文化资源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汇集了陕甘边区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等一批纪念性红色文化资源。《红色甘肃—走向1949》展览由火种篇、抗争篇、铁流篇、激荡篇和曙光篇五个单元组成,系统展示了甘肃不同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对于培养学生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美术作品的审美,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2甘肃省博物馆资源融入现代艺术教育的探究

2.1挖掘甘肃博物馆美术文化资源的潜力

博物馆美术教育中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梳理、筛选与整合博物馆美术文化资源,[5]挖掘其潜力。由于甘肃博物馆藏品的文化多样性,挖掘美术教育资源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1)按美术视觉教育特征及学生接受特点,探究文化元素和教育特征。通过对甘肃博物馆资源进行梳理、筛选与整合,按照彩陶艺术、青铜艺术、画像砖艺术、汉简牍艺术、丝绸技艺、佛造像与壁画艺术、化石文化艺术、红色文化艺术等美术主题元素系列开发相应的本土美术教育课程,挖掘博物馆文化的艺术潜力。(2)探究博物馆美术教育以欣赏为导向和以体验为导向的利用方式。根据博物馆美术资源主要有以欣赏为导向和以体验为导向的两种利用方式[6]的特点,将彩陶艺术、画像砖艺术、青铜艺术、化石文化艺术列入以体验为导向的博物馆资源利用,将其他列入以欣赏为导向的博物馆美术资源利用,探究运用相关技法表达博物馆艺术中的美术元素和教育特征,实现博物馆美术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2探索构建甘肃博物馆校本美术课程资源

(1)探究以体验为导向的甘肃博物馆美术资源课程的开发。运用展馆陈列的彩陶、魏晋画像砖、青铜器、远古化石等艺术精品,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一是现场体验彩陶精品,体味彩陶艺术中的造型艺术、装饰艺术,探究古人制陶在器物造型、色彩表现、纹饰图案的工艺技法,结合绘制典型器物纹饰图案、制陶工坊现场制作彩陶工艺品的体验式活动,体验造型美术的乐趣;二是现场体验魏晋画像砖精品,解析“驿使图”“农耕图”等画像砖文化的内涵,探究画像砖艺术在形象刻画、线条运用及构图上的造型风格和美术表现技法,可就地取材利用砖块、黄河石等材料,完成画像砖艺术的再创作;三是现场体验青铜器精品,解析铜奔马、铜车马阵等青铜文化的艺术内涵,探究青铜器艺术在制作工艺、装饰纹样、造型风格等方面的美学特点,以青铜纹饰常用的“饕餮纹”“蟠螭纹”与“云龙纹”等艺术形象,完成典型装饰纹样的艺术创作;四是现场体验化石文化精品,结合相关知识,了解在地球各个历史时期古生物的发展脉络,探究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动漫化,以黄河象等化石资源为原型,创作精美的动漫艺术形象,深化学生对化石艺术的理解。(2)探究以欣赏为导向的博物馆美术资源课程的开发。运用展馆陈列的汉简牍、丝绸技艺、佛造像壁画、红色文化等艺术精品,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一是通过汉简牍欣赏教学活动,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体味古人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美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通过临摹等方式,完成一幅融诗、书、画于一体的国画创作;二是通过丝绸技艺的欣赏学习,解析丝路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探究丝绸艺术在图案、题材、色彩等方面的艺术审美表现,通过绘制典型丝绸纹样图案,提升学生对丝绸文化的鉴赏能力;三是通过佛造像壁画艺术的欣赏学习,解析石窟艺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特点,探究佛造像艺术的造型风格、塑形技法,以传统泥塑彩绘工艺和以藻井、飞天等经典壁画的局部为基础,完成艺术创作,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欣赏和认知能力;四是通过红色艺术作品的欣赏学习,了解甘肃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究红色文化所呈现的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应用海报、动漫设计、剪纸、皮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完成红色主题文化作品的创作,弘扬中国红色文化精神。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范文6

关键词:会展旅游;红色资源;产业;节庆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会展分为会议和展览,会议包括了协会会议、政府会议和企业会议等;展览可分为针对专业人士及普通观众的展览。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吸引了大量参与人员在举办地进行信息交流、贸易洽谈、技术合作、人员拜访和文化交流等,这些人员又成为举办地旅游景点的重要客源市场,完成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活动,从而带动当地交通、商业、旅游、餐饮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旅游业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崭新的形象迅速崛起,并成为一些城市发展第三产业的支柱。可以说,会展旅游正是依托举办各种类型的会议和展览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旅游形式。

目前,会展旅游已经成为改善当地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一个支点,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动力,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参会者消费能力强。由于参会人员多数为公费出行,比较注重会展举办地的旅游环境。二是会展的持续时间较长。据调查,一般会展旅游者的平均停留时间会超过三天以上,比一般的要多。三是会展受季节影响小。会展参与者会按会展的举办时间安排参会,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较小,促进了淡季时段相关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四是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的举办不仅增加了城市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

会展业与旅游业同其他产业的互动是会展旅游发展的基础,只有充分实现会展业与旅游业同其他产业的良性对接,才能促进会展旅游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遵义的城市特点,提出了在红色文化推动下的遵义会展旅游发展的三种发展模式:红色旅游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和节事活动依托型发展模式,为遵义会展旅游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二.红色遵义会展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红色旅游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

近年来,遵义以“转折之城,会议之都”为主线,打造了一系列知名会展品牌和旅游精品,相继举办了茶博会、酒博会等展会。遵义旅游资源得天笃厚,具有很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会展旅游的兴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遵义旅游业发展速度减慢所带来的问题,为整个城市转型期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遵义会展旅游在发展上抓住了良好机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国内其他城市(诸如成都、贵阳、昆明等)会展旅游的快速发展,已对遵义会展旅游构成了有力的竞争。会展旅游在遵义的发展充满了机遇与挑战,遵义会展旅游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促进会展旅游健康、稳定发展是值得遵义人探讨的问题。

遵义有着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会址、总政治部旧址、街、娄山关战斗遗址、山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的各个渡口、习水四渡赤水纪念馆、浙江大学西迁博物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遵义县群众大会会场等 80 余处。同时,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12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掘地方文化特色成为办展取胜之本。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会展旅游,可举办红色资源为主题的会议,发展会议旅游。遵义可举办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为依托的各类红色旅游景点的旅游推介大会,比如遵义红色旅游推介大会等,这类会议主要是有政府主办,向本省或全国展示本地区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通过与各地的参会者(主要是其他地区的旅游局、旅行社等)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相互的发展。可在红色旅游景区修建大型红色主题的会议酒店,遵义红色旅游景区都有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生活环境,是优雅、安静的开会场所和。依托精神这一红色文化品牌构建“会议之都”,重视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给参会人员以轻松和休闲的感觉,会形成良好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

(二)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

产业依托型发展模式是以遵义本地的优势产业为依托,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会展品牌,培育具有遵义产业特征的会展旅游,形成具有吸引力和遵义本地特色的旅游形象。此发展模式从展览项目着手,以既有优势产业和潜在产业为依托,做出科学规划,培育本地品牌,不断提升遵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升整体的旅游形象,促进其会展旅游的发展。目前,遵义的主要产业包括白酒、茶叶、竹子及竹子加工和烟草等,其中白酒、茶叶和竹子等都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中国著名的酒文化城市,遵义主办的“酒博会”已经逐渐凸显了品牌优势;悠久的种植茶叶传统和优良的茶叶品种使得其茶叶加工制造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遵义茶叶博览会”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也形成了大型国家性的茶叶展会;辣椒,作为遵义市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已近两百多年的历史,且种植面积广,以“朝天辣”闻名,遵义绥阳县更有“中国辣椒之乡”的美誉,遵义虾子辣椒专业市场被称为“中国辣椒城”。其中,“第六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暨贵州国际辣椒节”就是在遵义举办的,其成功使遵义这座城市再次声誉鹊起,为遵义发展会展旅游提供条件。深挖产业优势,结合本地特色,创建以产业依托的各类品牌展会,为参加会展的参展商和观众吃、 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会为遵义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收益。

(三)节事活动依托型发展模式

节事活动依托型发展模式是以“节庆活动”或“节庆旅游”为主题,使游客在会展中深刻体验和领悟到当地文化精髓和内涵的旅游模式。游客在参与节庆活动的时候是将该项活动作为该地文化的典型展示来对待,希望通过参与得到探奇、求知、历险、交流、体验的快乐。因此,游客首先关注的是节庆活动本身与会展的关系,几乎所有的游客都希望在会展旅游地节庆期间到达,可以观赏到许多在平时见不到的景观,如歌舞、游戏、民俗等。其次关注的是感受和体验当地节日的欢乐、轻松、愉快和热烈的氛围,满足他们希望在会展旅游中获得身心的愉悦的出游动机。再次,通过节庆会展旅游活动,对当地文化进行较深入的学习和探讨,加深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产生文化认知的乐趣和文化交流的心理美感。遵义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以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著称,并有充满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可举办有深厚红色文化内涵、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的各类文化节、艺术节等会展旅游活动。比如“红色旅游摄影节”、“苗族风情节”等独特性、权威性的节庆活动,依托民俗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不仅提升了遵义对外的形象,而且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本地区和外地游客,促进了本地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的繁荣。

三.小结

遵义会展旅游产业要发展,需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不断完善会展旅游产业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会展旅游活动来吸引游客,创造商机,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一个以红色旅游资源、本地区产业和节庆活动为主题的会展旅游的核心经济群。

参考文献:

[1]周晓梅. 旅游学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2

[2]刘华芝. 论城市会展旅游的开发利用. 经济论坛. 2004.12

[3]王保伦. 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 旅游学刊. 2003.01

[4]王春雷. 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构建. 旅游学刊.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