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1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新生儿硬肿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常由于受寒、感染、窒息、饥饿、喂养不当及体质量低下而引起,早产儿尤为常见。临床表现为患儿一般情况差,反应低下、体温不升、呼吸浅慢、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障碍。本病重症愈后极差,病变过程中可合并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可合并肺出血而导致死亡。本科从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患儿58例,经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治愈率达97%。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58例患儿中,男36例,女22例。生后3 d内发病41例,占70%,4~7 d发病12例,占20%,1周后发病5例,占8%。58例患儿经过仔细观察,精心护理56例痊愈,治愈率达97%,2例死亡均系全身硬肿的早产儿,死亡率3%。
2 护理措施
2.1 积极复温,消除硬肿 轻症患儿用绒毯,棉被包裹,外置热水袋放在26℃~28℃室温中自然复温,保温时密切观察皮肤颜色变化情况,防止烫伤。早产儿包好后置于30℃温箱,每小时测肛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恢复情况调节温箱温度在30℃~34℃范围内,相对温度65℃左右,使患儿体温6~12 h内恢复正常,当肛温升至35℃~36℃时调至该患儿适中温度。对肛温小于30℃,肛温与腋温差为负值的重度患儿,采用缓慢复温,复温方法:将患儿置于比其温度高1℃~2℃的温箱中,每小时测肛温、腋温各1次,同时提高温箱温度0.5℃~1℃,温箱温度不超过34℃,使患儿体温12~24 h恢复正常,
2.2 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液体 硬肿症患儿必须补足液体和热量,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入量不足或呕吐严重者应补液,补液时应控制速度,一般为8~10滴/min。静脉输入的液体,可加温至35℃左右。可输血或血浆,以增强患儿的抵抗力。
2.3 吸氧 因新生儿呼吸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引起发绀缺氧,呼吸表浅,所以应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病情好转后改为间歇给氧,湿化瓶可用温水,以减少冷的刺激。
2.4 做好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房间应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每日通风,消毒2次。严禁探视,进入病室应清洗消毒双手并戴口罩。患儿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加强皮肤护理。
2.5 新生儿的皮肤较嫩,使用内衣尿布要柔软,干燥,避免刺激。便后用温水清洗,防止红臀和尿布疹。
2.6 日常观察 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观察患儿精神状况体温变化、哭声强弱、呼吸有无气促、面色、皮肤颜色等。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2.7 产前保健 尽力避免早产,胎儿娩出后立即作好保暖工作及控制感染,新生儿出院后向家长宣教育婴知识,特别是寒冷季节,注意保暖。
3 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以出生3 d内或早产新生儿多见。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其发病机制为新生儿皮下脂肪含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多,体温调节中枢及代谢功能发育不全,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1]。胎龄小,体质量低,产房温度低,产时、产后保暖措施不当,或合并窒息、感染等均为新生儿硬肿症发病的高危因素,其中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病率最高[2]。因此复温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①若肛温大于30℃,多数患儿腋温-肛温差≥0,将患儿置于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 h内可恢复正常体温;②若肛温小于30℃,多数患儿腋温-肛温≤0,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加温,每小时提高0.5℃~1℃,在12~24 h内恢复正常体温。以上复温措施取得了满意疗效。预防早产、感染、窒息等新生儿高危因素;2例死亡均为早产低体质量儿,来本院时全身硬肿,合并肺出血而死亡。因此,加强新生儿护理,产房及新生儿室内的温度不应低于24℃;加强产时产后的保暖,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用温热毛巾擦干全身,用预热的包被包裹;提倡母乳喂养,补充足够热量;新生儿在转运途中要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寒冷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10-0055-01
【摘 要】目的 提高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水平,做好预防工作。方法 总结43例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经验,探讨如何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结果 提高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质量。结论 全面、系统的护理及时控制了症状,降低了死亡率。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护理;预防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其表现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变凉与水肿以及出现体温不升,哭声无力,不能吸乳、呼吸,循环机能障碍,可并发肺炎、败血症、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常因并发症而死亡,死亡率较高。但如果抢救及时,护理得当,多数患儿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
1 临床资料
近十年来,我院儿科共抢救、护理新生儿硬肿症43例,其中早产儿30例,足月儿13例。经治疗治愈38例,死亡5例。
2 护理
复温是护理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温度要逐渐增加,不可过快,因机体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24小时内使患儿体温上升并维持在36.5~37℃,以后2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正常3天后改为每天测4次。在复温过程中,要保证温度逐渐上升,切忌体温骤然增高,以致突然发生肺出血死亡。
供给足够的营养和水。有吸乳能力者可喂母乳或小喂乳,不能吸吮而有吞咽能力者用鼻饲。喂养时要耐心,以保证热量的供给。对喂养有困难者,需静脉补给热量及水,由少量开始,随体温上升逐渐增加,液量不应过多,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应少量、多次输液。为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最好应用输液泵,并建立输液记录卡,每小时记录输入量及速度,根据病情进行调节。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全身情况,精神、呼吸、脉搏、哭声、吸吮力以及大小便等。每日观察皮肤硬肿的程度、范围、颜色,病情严重者要随时提防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以免窒息引起死亡。如患儿出现呕血、便黑,应立即用止血剂。患儿有青紫、呼吸困难或苍白时应给氧气吸入,最好间歇用氧,浓度以30%~40%为宜,流量不可过大,以能减轻缺氧症状为度。因高浓度、高流量持续用氧,易引起晶体后纤维增生。有窒息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分泌物或奶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做人工呼吸,并立即通知医生,积极准备抢救。
硬肿症皮肤血液循环很差,应经常更换,以免局部受压时间过长而影响病变的恢复,甚至发生褥疮,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勤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操作进动作要轻柔。要注意清洁护理,每日做口腔护理两次,防止皮肤及黏膜的损害,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操作规范。病室内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若有感染发生,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皮下和肌内注射药物时,应避开硬肿处,以利吸收,避免皮下注射过多的药物,并且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患儿进行持续评估,监测和记录生命体征,暖箱温度,摄入的热量和液体量、尿量以及硬肿范围,同时备好必要的抢救药物和设备。
3 预防
由于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机制是: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含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多,新生儿体温中枢不够完善,调节功能不完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较薄,血管较多,易于散热,加上肌肉活动少,因此体温偏低,使皮肤与皮下脂肪硬肿更易发生。在高原牧区,产妇年龄多数偏小,卫生、养育知识缺少,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率较高。
因新生儿硬肿症与以上因素有关,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医护人员必须作好围产期的保健工作。应尽量避免早产,临产时密切观察与精心助产,避免产伤与窒息,产后加强护理,尤其在寒冷季节出生的新生儿,应注意保温。同时,对产妇应加强卫生、养育知识的宣教,鼓励母亲坚持喂乳,保持母乳通畅,避免因患儿住院而造成断奶。
参考文献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3
[关键词]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50-02
新生儿硬肿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受寒、早产、感染、窒息、饥饿、体重低下而引起[1],加之年轻的父母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治疗不当,也可诱发本病。临床表现为低体温、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常见于小腿、大腿外侧、双下肢、臀部、面颊、上肢甚至全身。本病重症预后差,病变过程中可合并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可合并肺出血而导致死亡。我科2003年9月~2007年9月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患儿38例,经过及时的治疗,治愈率97%。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38例患儿中,男25例,女13例。生后3 d内发病26例,占68%;4~7 d发病9例,占24%;1周后发病3例,占8%。38例患儿经仔细观察,精心治疗37例痊愈,1例死亡。死亡1例系全身硬肿的早产儿。治愈率达97%。
2治疗措施
2.1 积极复温消除硬肿
早产儿包好后置于30℃温箱中,每小时测肛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恢复情况调节温箱温度在30~34℃,使患儿体温6~12 h恢复正常,当肛温升至35~36℃,温箱温度调至该患儿适中温度。对肛温小于30℃,肛温与腋温差为负值的重度患儿,复温方法:先将患儿置于比其体温高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测肛温、腋温1次,同时提高温箱温度0.5~1℃,温箱温度不超过34℃,使患儿体温12~24 h恢复正常,维持在36.5~37℃,温箱温度调至该患儿适中温度。
2.2口腔清洁
患儿机体抵抗力差,若不注意口腔卫生,易并发口腔炎、鹅口疮等,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擦洗患儿口腔,每日2~3次,效果良好。
2.3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液体
硬肿症在做好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同时,必须补足液体和热量[2],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入量不足或呕吐严重者给补液,补液时应控制滴速,防止心力衰竭、肺出血、高血糖等,可以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2.4氧疗
研究发现硬肿症患儿宜早期给氧以利于脂肪产热,促进能量代谢,有利于中心复温,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给氧方式,氧浓度<40%,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3]。
2.5病室环境
一般要求病室环境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45%~55%,实行保护性隔离制度,保持病室的环境卫生,并定期对患儿用品进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6做好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房间应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消毒2次。严禁探视,工作人员如有感染性疾病不得入内,进入病室应清洗、消毒双手并戴口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加强皮肤护理。衣着松软舒适,注意观察颈下、腹股沟、腋下、臀部等皮肤皱褶处是否发红、糜烂;勤换尿布、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擦伤皮肤。
2.7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反应低、变化多,应仔细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予吸氧,每日观察体温、脉搏、皮肤硬肿的程度、颜色,注意意识变化,有无抽搐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2.8加用维生素E涂抹在硬肿部位
具体方法如下:每次接触患儿前,要洗净双手,戴口罩,并将双手在暖箱内加温,把维生素E胶囊或针剂内的药液涂抹于硬肿部位,再用无菌棉签将余液均匀涂抹在皮肤上,最后用拇指、食指指腹做螺旋形按摩,动作要轻柔,按摩面积要到位,3~5次/d,硬肿重者每1~2小时按摩1次,按摩顺序:双下肢、臀部、双上肢、躯干、面颊,按摩完毕及时包好防止散热。
3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硬皮症或皮下脂肪硬化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以出生3 d内或早产新生儿多见。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含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多,再加上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及代谢功能发育不全,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于失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胎龄小、体重轻,产房温度低,产时、产后保暖措施不当或合并窒息等均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发病的高危因素,其中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最高。也有学者报道本症与窒息、低氧有关。新生儿寒冷损伤属于意外低体温,低温(体温≤32℃)时,心输出量降低并有脑、肾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减慢,因而常伴有脏器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复温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多采用快速复温,我们的复温方式以1990年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所制订的复温方法为依据,以高于体温1~2℃的暖箱温度复温,并结合患儿病情,因地制宜,取得了满意疗效。预防早产、感染、窒息等新生儿高危因素[4];加强新生儿护理,产房及新生儿室内的温度不应<24℃;加强产时产后的保暖,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用温热毛巾擦干全身,用预热的包被包裹;提倡母乳喂养,补充足够热量;新生儿在转运途中要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以防寒冷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4.
[2]刘恩波.寒冷与寒冷损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3]廉德花,方咏梅,张秀萍,等.对新生儿硬肿症恒温,温化,氧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学杂志,1999,34(9):517.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4
【关键词】 脓疱病;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新生儿脓疱病为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以大疱为主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发病急剧,传染性强。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脓疱病患儿116例中,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者42例。42例均为2~28 d的新生儿,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均治愈或好转出院。现将我院收治的42例脓疱病作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42例脓疱病患儿中,男24例,女18例。发病日龄:2~7 d 14例,8~14 d 18例,>15 d 6例,不详4例。
1.2 脓疱分布 局部14例,全身28例。入院体温>37.4℃者8例(19.04%)其余体温均正常。脓疱病合并脐炎 24例(57.14%),有黄疸者17例(40.47%),脓疱疹合并腹泻9例(21.4%),脓疱病致败血症16例(38.09%)。
1.3 血细菌培养阳性16/42 (38.09%)。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3/16 例(81.25%),大肠埃希氏菌2/16 例(12.05%),产气场杆菌1/16 例(6.25%)。药敏试验结果示:表皮葡萄球菌敏感药物依次为头孢三代8/13,羧苄青霉素7/13 卡那霉素5/13,苯唑青霉素4/13,头孢唑啉4/13 。大肠埃希氏菌敏感药物为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唑啉。产气肠杆菌敏感药物有头孢三嗪、柱晶白霉素、苯唑青霉素。
1.4 选择抗生素上病原菌未明确时,大部分先采取静脉点滴头孢唑啉或三代头孢菌素。确定病原菌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性抗生素静脉点滴。病重者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用药,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治疗结果治愈出院35例,好转出院7例。
2 讨论
2.1 脓疱疹合并脐炎占57.14%,脓疱疹合并黄疸占40.47%,脓疱疹合并腹泻占21.42%,脓疱疹致败血症占38.09%。脓疱病为新生儿期较常见疾病之一。由于新生儿皮肤解剖生理特点和免疫功能不足,皮肤娇嫩,功能不全;再者,因初次接触细菌,对细菌特别敏感而造成炎症反应过强,而且病情进展过速,易侵犯多脏器。此外,营养不良、气候湿热、用塑料布包裹以及其他促使皮肤发生浸渍等因素也起一定的作用。本研究中脓疱病并发症较多。因此,应注意患儿清洁皮肤卫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给予有效的抗生素,预防其他合并症的发生。
2.2 42例病例中病程中有热或入院体温>37.4℃者8例(19.4%)。脓疱疹分布为局部14例,全身28例。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产热与散热失去平衡,故体温容易波动,且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很薄,血管较多,易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很易发生低体温。 本研究中发热仅8例,但脓疱分布全身却28例。常常发现患儿有发热表现时,才对疾病加以重视。所以,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因此,笔者通过孕妇学校,对孕妇及其家属进行新生儿期护理方面知识的宣教,使孕妇及家属了解和掌握预防脓疱病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为新生儿做到:保持新生儿的清洁卫生,衣服的清洁卫生和皮肤情节干爽,以及一旦发现脓疱病,其衣服、尿布等要求每天煮沸消毒,烈日下暴晒被褥;生活用品消毒、洗晒,常给洗澡换衣服;室温保持在22℃~24℃的同时保持一定的湿度。
2.3 本研究中血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占38.09%,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81.25%,大肠埃希氏菌占12.05%,,产气场杆菌占6.25% 。药敏试验结果示:表皮葡萄球菌敏感药物依次为头孢三代,羧苄青霉素,卡那霉素,苯唑青霉素,头孢唑啉 。与文献报道的病因学噬菌体II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接触传染所致有所不同。从这一结果中得知我院收治脓疱病的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同一细菌的耐药谱也不同。因此,抗生素的选择应按照药敏感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表皮葡萄球菌是条件致病菌,在进行血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如果不能严格无菌则极易造成污染。因此,疑似条件致病菌生长时应做双份血培养,供临床参考。
2.4 新生儿脓疱病往往由产妇、助产人员传染而来。因此,助产士接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消毒,且按照技术操作常规接产;产妇注意个人卫生,在护理新生儿前必须用肥皂盒流动的水洗手。
2.5 新生儿脓疱疹愈后良好。脓疱病开始阶段全身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热、腹泻、肺炎、脑膜炎甚至败血症,导致新生儿死亡。故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选择有效的抗生素,积极做血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疗程,降低合并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5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程序
1.1调研儿科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通过教师对临床医院的儿科护理专家、毕业护生进行访谈和临床一线见习,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日常工作流程、儿科护士的岗位职责,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等。根据儿科护理岗位调研结果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要求,与临床一线兼职教师一起整理归纳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如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小儿喂养技术、各年龄儿童的保健护理、预防接种等;新生儿科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正常新生儿护理、早产儿护理、各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新生儿专科护理技术等;住院儿童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小儿营养性疾病护理、各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小儿传染性疾病护理、儿童专科护理技术等),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需要掌握的工作流程、各种护理文书书写和和相应的职业素质等。
1.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标准①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制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儿童护理基础知识、社区小儿保健预防知识、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护理的专科知识、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专科护理知识、小儿传染病的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目标(具备规范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和常用检查配合的能力;按照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患儿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素质目标(具有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知识迁移和终身学习能力;亲和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②设定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结合儿科护理岗位(儿童保健护士、计划免疫室护士、新生儿科护士、各临床科室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整合为“社区儿童保健、新生儿护理技术、患病儿童护理技术”3大模块,共16个工作项目、53个工作任务。③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护理程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④考核方式采用三段式突出能力考核,包括平时考核(能力、态度、方法)、工作任务过程实施考核(即模拟实践考核)、期末考核(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利用40个临床护理案例,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教学方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护理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为平行、递进、包容的关系。以临床病例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学习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架构相关的医学知识、护理技术、沟通方法、职业素养,把课程体系同职业活动中的行动体系衔接起来。
2实施方法
2.1工作情境设置利用儿科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模拟人、护理仪器和设备,按照学习单元教学方案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求来布置仿真的工作情境。
2.2教学组织安排选择“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窒息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肺炎患儿的护理、腹泻患儿的护理、贫血患儿的护理”六个教学内容,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技能课教学融为一体,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和思考”。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分配工作任务。课前准备:护生自己预习、查阅资料、寻找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每小组的护生分别担当护士、家长、患儿角色参与相应任务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展开学习过程,把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工作过程相衔接;教师围绕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医嘱内容、护理措施等提出相应问题,启发护生独立思考,培养护生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各小组分工协作,教师采用引导启发、任务导向、角色扮演、小组协作、交叉检验等教学方法,最后护生互相点评,教师总结。
2.3课程案例例如“腹泻患儿的护理项目”工作情境。患儿,男,7个月,吐、泻2d,伴发热,大便为蛋花汤样或水样,大便次数每天约20次,自昨夜起尿量明显减少。体格检查:T38.8℃、P120/min、R50/min,体质量7kg。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干燥、樱桃红色,呼吸深快,肺部听诊未见异常,心音低钝,腹稍胀,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0.8×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25,淋巴细胞比值0.70,血清Na+140mmol/L,血清K+3.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2mmol/L。大便黄色,呈稀水样便,WBC0~1/HP,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门诊以“小儿腹泻病、中度等渗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收入院。该患儿长期医嘱如下:儿科护理常规,Ⅰ级护理,无乳糖奶粉喂养,更昔洛韦40mg、10%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复方乳酸菌胶囊0.33g口服,3次/d,蒙脱石粉1/3包口服,3次/d。临时医嘱如下:10%葡萄糖溶液200mL、5%碳酸氢钠溶液30mL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缓慢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100mL、10%氯化钾溶液2mL缓慢静脉滴注。任务一:评估患儿的健康状况。①与患儿、家长沟通,收集病史(一般资料、健康史、家族史、近期治疗和用药情况、心理状况)。②为患儿进行护理体检(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③查阅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检查记录。任务二: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①阐述临床诊断和护理诊断的依据。②分析疾病的病因。③为什么会发病(发病机制)。④有哪些治疗方法。任务三:制定护理计划。①阐述该患儿的护理目标。②制定该患儿的具体工作方案。③指出该患儿实施Ⅰ级护理的原因,Ⅰ级护理有哪些要求。④该患儿为什么用无乳糖奶粉喂养。⑤该患儿为什么使用更昔洛韦,临时医嘱为什么要求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⑥如何观察该患儿的病情变化。任务四:实施护理计划。①与家长一起制定小儿饮食。②评估脱水的程度和脱水性质,制定第1天的补液方案。③为患儿做臀红护理。④护生为患儿做物理降温;⑤护生对患儿进行病情观察;⑥护生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出院后健康指导。任务五:护理评价。根据患儿的症状是否缓解、护理问题是否解决、评价护理计划是否正确、有效。
3效果
3.1护生访谈护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增加了对上课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增进了对未来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的了解,增强了到临床一线工作的信心;目前的授课方式,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护生们体会到护理人员只有掌握大量的护理专业知识,才能正确完成观察患者病情等工作;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授课模式上课,不仅夯实了他们的各项操作技能,也提高了他们的专科护理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也培育了他们的职业情感。
3.2教师访谈通过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工作过程将医学理论知识系统化地融入护理临床实践中,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减少了医学知识重复学习的现象,减轻了护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课改能力。护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患者的感受,培养了护生的人文关怀和敬业精神,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3课间实习带教教师对护生评价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并向专业化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但课间实习时间较短,以往护生由于缺乏对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的了解和体验,缺乏与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常常手足失措。进行课改后对带教老师进行访谈,儿科带教护理教师评价:护生适应临床岗位能力强,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会沟通,做事很沉稳,有团队合作精神;体贴患儿,责任感较强;护生的整体护理能力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对待临床问题能用系统化的护理思维方法处理。
4体会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体教育过程。护理教育的整体过程,是护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自动构建过程。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以工作动态过程中过程性知识为主的课程内容来设计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构建中,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围绕护理专业的特殊工作过程-护理程序,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来构建儿科护理课程。我们以病例为载体设计护理工作过程情境,并在临床情境中完成多个护理任务,逐步展开技能、知识的学习,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护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本次课改,把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以工作动态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来设计课程内容,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将医学知识、护理技能、沟通技巧、职业养成等围绕护理程序穿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整体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使护生们明白处理实际问题时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护生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实践过程,达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范文6
【摘要】 目 的:探讨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妊娠合并糖尿病(GDM)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作用。
方 法:按照护理程序,对临床25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各阶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及新生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症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结 论:加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妊娠、分娩、产褥期阶段及新生儿的护理,积极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方使患者的病理妊娠以及围产期母婴并发症显著下降。
【关键字】 妊娠 糖尿病(GDM) 并发症 预防 护理
妊娠合并糖尿病(GDM)即糖尿病人合并妊娠,是指妇女怀孕以前已患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对母婴影响严重,妊高征、产后大出血、巨大儿、胎儿宫内窘迫、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母婴预后。2009.07------2010.01年通过25例GDM孕产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各阶段血糖的监测,精心的护理,母婴康复良好,得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25例,年龄24---35岁,初产妇17例,经产妇8例;阴道分娩9例,剖宫产16例;并发妊高征3例;胎儿宫内窘迫4例;巨大儿6例;高胆红素血症2例。
2 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其一即可诊断为GDM:①妊娠期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②50g糖筛查(GCT)1h血糖≥11.2mmol/L;③75g葡萄糖耐量试(OGTT)各点血糖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下列标准:空腹及服葡萄糖后1、2、3h血糖分别为5.8mmol/L、10.6mmol/L、9.2mmol/L、8.1mmol/L者诊断为妊娠合并糖尿病。
3 护理
3.1 妊娠期护理
3.1.1 加强孕期保健 重视产前检查,特别对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的分娩史,此次妊娠宫高大于妊娠月份、羊水过多、畸形儿及产妇肥胖等,应列为糖尿病怀疑对象,应进一步检查空腹血糖,必要时查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确诊。
3.1.2 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代谢疾病,妊娠可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并复杂化,易并发流产、妊高症、IRDS、低血糖等,孕妇精神状态抑郁和焦虑表现突出,护理人员应给予其心理疏导,认真的分析、解释,向孕妇及其家属介绍GDM的有关知识,提高对病情的重视,澄清错误观念,鼓励其正确对待疾病,从而帮助孕妇缓解消除抑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保持血糖稳定,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和治疗,使分娩顺利进行。
3.1.3 饮食护理 大约80%的GDM孕妇,仅需合理限制饮食即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因此控制血糖升高的主要方法是饮食的调整,是糖尿病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如何使血糖稳定且维持良好的妊娠状态,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饮食管理方案,按孕妇的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的总热量,具体的食谱如下。个别情况,热气血糖,体重增加情况,体型和孕妇的宫高以及胎儿的生长情况等调节食谱。
3.1.4 胎儿监护 糖尿病患者常发生血管损害,胎盘血管受损直接影响胎盘功能,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造成胎死宫内,故定期进行监护至关重要。妊娠16―20周B超检查,注意胎儿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发育情况。胎动如果每小时小于3次或12小时小于10次,提示胎心缺氧。加强胎儿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1.5 加强锻炼 运动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认识方法之一,运动可使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加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使机体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护理人员与孕妇共同制定适当规律的运动计划,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3.2 分娩期护理 分娩期由于子宫肌肉的收缩活动,消耗大量糖原,临产后产妇进食减少,血糖波动大,容易发生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需要严密监测血糖、尿糖和尿酮体。密切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子宫肌肉收缩强度、宫口开大情况,避免产程延长,防止产妇糖利用不足、能量不足所导致的产程进展缓慢或子宫收缩不良的产后出血,加强产程监护。
3.3 产褥期护理
3.3.1 新生儿并发症的护理 GDM产妇的新生儿出生后抵抗力弱,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娩出后立即清理呼吸道,注意保暖,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及时发现新生儿有无畸形。产后由于来自母体的血糖供应突然中断,为预防新生儿低血糖对脑细胞的损害,出生后24h常规测血糖,出生后2h开始常规口服10%葡萄糖水,每次10―30ml,以后2-3h进行1次,使新生儿24h的血糖水平达2.7mmol/L ;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新生儿发生ARDS除与胎儿肺成熟延迟有关外,还与提早终止妊娠、剖宫产分娩、新生儿窒息有关。因此,加强孕期监测和护理,尽量推迟终止妊娠的时间,可使ARDS发生率明显降低。
3.3.2 GDM产妇并发症的护理 预防产后大出血,因GDM患者常伴有子宫收缩不良,易引起产后大出血。分娩后观察记录子宫收缩情况,按压宫底1次/h,准确测量产后出血量,以及早发现产后出血,积极采取救治措施。GDM患者的白细胞的吞噬及杀菌功能明显降低,加上尿中多糖,产程中反复的阴道操作,术后留置导尿管等,易发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切口及皮肤感染。因此要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术后留置导尿管不超过12h,嘱患者多饮开水,护理会阴每日2次,使用消毒的会阴垫,严密观察手术切口及会阴切口的局部情况,如有红、肿、疼痛等症状,湿敷95%酒精纱布或用红外线灯照射,适当延长拆线时间。
4 结论 妊娠合并糖尿病已成为产科领域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并且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过程较为复杂,整个围产期母婴始终存在高危问题。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通过糖筛查及早发现糖尿病,及早干预和精心护理,孕期尽可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是使孕妇保持良好状态、减少围产期并发症及生育健康婴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蔡红、孙虹、沈利娟 糖尿病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围生期护理,护理研究2005.19(10)。
[2] 张松枝.75例妊娠糖尿病病人及新生儿的护理.Chinese General Nursing August,2009 Vo1.7 No.8B
[3] 刘翠霞.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 社区医学杂志.2008.6(10)
[4] 薛香琴、成建德. 妊娠合并糖尿病2例报告.198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