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规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的规律

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1

关键词:全媒体;广电;新闻传播规律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11-01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媒体行业得到了较大进步,各类媒介不断涌现,信息传播渠道也逐渐增多,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较大便利。在全媒体条件下,各类媒体不断融合,信息的传播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虽然扩大了新闻传播的受众面,但由于各种媒体存在无序性,所以难以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广电必须准确把握新闻传播规律,维持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1全媒体条件下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分析

新闻传播过程中包含多种传播要素,包括内容、传受形式、传播方式等,广电新闻传播则包含广电新闻内容以及相应的传播要素。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广电新闻相应的内容与传播形式和其自身的传播方式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广电新闻的传播规律也会受到广电媒体相关特性的影响。在新闻内容的创作方面,以往主要由记者根据相关选题收集相关资料,而在全媒体条件下,所有受众都可以提供相应信息,参与到新闻内容的生产过程中,帮助新闻工作者制造新闻。在新闻节目的运营方面,以往只是单纯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而在全媒体条件下,新闻节目的运营过程逐渐加入了受众要素,整体互动性得到增强,而且节目更具实时性以及多样性,较好地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传播方式方面,以往只是单纯的报纸、广播等媒介传播,而在全媒体环境下,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传播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各类媒介得到了较好整合,并促进了新闻形态的转变,而且受众也转变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新闻传播的经营方面,受全媒体条件的影响,新闻的形式逐渐由单一转变为丰富,而且能够支持多种媒体业务,从而保障了媒体经营的有效性,给广电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较大便利。因此,从广电媒体新闻传播规律可知,在全媒体条件下,新闻传播中受众的参与度得到了增强,与传播主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对新闻传播规律进行明确后,广电必须分析全媒体时代给自身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并根据自身实际理性应对,从而更好地保障新闻传播的有效性,促进广电媒体的进步。

2全媒体条件下提高广电媒体新闻传播有效性的方法

随着广电媒体新闻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对新闻传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广电必须意识到自身运作的不足,并根据受众需求构建全新的运作体系,完善各种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维持广电的正常运作。在全媒体条件下,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体的导向作用也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实时互动性也在不断增强。由于传播者的媒体主导地位逐渐降低,所以很多时候反而是接受者处于主导地位,甚至有时候传播者还需根据受众的意识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致使主流媒体的热点效应正逐渐弱化。因此,广电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完善自身的新闻传播体系,坚决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从被动状态逐渐转变为主动状态,回归到媒体的主导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确保受众新闻信息接收的有效性。在全媒体条件下,信息的聚合作用得到了有效增强,但是分化作用也在同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热点效应的作用便逐渐减弱,进而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当某个事件成为热点时,在全媒体条件的作用下,各受众都能迅速接收到热点信息,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而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则很容易受到时间因素以及空间因素的影响。受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媒体工具迅速获取信息,并参与评论和反馈,而这些反馈信息也会在瞬间散布到传媒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并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热点的数量太多,人们无暇顾及所有热点,也不会对一个热点进行集中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刚刚产生极强轰动效应的热点可能在一分钟后便无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广电难以对新闻热点进行有效掌控,从而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因此,广电必须对热点的分布情况及传播情况进行明确,制定出良好的热点方案,让受众在不同时间段内接收到各种热点新闻,确保热点新闻的热点维持时间,这样才能更好对热点进行有效控制,在满足受众热点需求的同时维持自身的稳定运作。

3结束语

在全媒体条件下,新闻的受众面得到了有效扩大,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给新闻传播的进步带来了较大便利,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全媒体的无序性,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变质现象,进而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广电必须准确分析新闻传播规律,制定出完善的新闻传播计划,并对传播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新闻传播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寿富.论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体裁概念[J].江淮论坛,2014(4):157-160.

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2

——兼析网络新闻受众的多元需求

栾轶玫

一、中、英文摘要

二、前 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 文 摘 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 “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 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 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 in the last decade of 20th Century,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Media after Press, Radio and TV and now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s concentrate on the new form of media and the new sector. Internet News Edi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studies. Staring from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ud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ree points of views to carry out its classified studies: a) a ma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Principles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b) an intermediate-view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plann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and c) a mi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editing practice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full-coverage, whole-society coverage, entire-audience coverage and all-time coverag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since boundlessness is the basic law in editing news accessing internet. Furthermore, studies are given to the functioning control of economic role in Internet News Editing in respects of the conten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internet news planning. The standards of well-designed and well-written news are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micro-studies given to contents structuring and page layout.

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Principles, Editing Planning, Editing 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 of Audience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 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 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 / 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 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

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 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 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 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1] 参见:雷跃捷、辛欣著《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第16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3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具有电视新闻的创新意识呢?

一、电视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下的创新

导向是旗帜和灵魂,改革是时代主旋律,创新是动力源泉。坚持正确导向,就能使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进;坚持改革创新,就能使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做到正确舆论导向下的创新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第二,必须坚持“三贴近”,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着力点,是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第三,必须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人们只有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才能运用规律、改革创新。新闻传播更是如此。只有认识新闻传播规律、掌握新闻传播规律,才能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探讨新闻传播方面的改革创新。

第四,必须在重大、敏感、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

把好关、把好度,是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保证。把好关,就是要把好政治关、政策关、事实关、格调关。把好度,就是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好口径、分寸、火候、时机。广播电视是“风向标”,把好关、把好度至关重要,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更要如此。

二、电视新闻报道策划的题材选择要有创新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策划就是为一个目标进行事前周密计划。随着群众对新闻需求的不断变化,要通过调查研究正确判断把握观众的接受需要、预测观众需求的发展趋向。由于新闻策划有人的因素,所以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到宏观把握,微观分析,着眼当前,由表及里。在策划的实施中,要维护新闻的真实原则,使策划的新闻达到创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在新闻报道中,要认真筛选题材,在真实的新闻事件面前讲究形式上的创新,选取新颖的角度,包括文字和图像的每一个情节,做到创意新、角度新、视觉新,同时对自己过去拍过的画面、写过的语句尽量不要重复,学习别人的选题和画面也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把几年前的老题材、老画面重现荧屏。要树立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要善于用新意独到的角度去表现每一条新闻。近几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策划越来越受到各级媒体的广泛重视。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前期的新闻策划,新闻报道质量明显提高,传播效益大大增强。可以说,策划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为电视新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在,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条稍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往往会有好几家媒体前去采访。这就要看谁的策划与选题更高明了。

三、电视新闻报道要精选 “切入点”

角度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出发点不同,人们思维的指向就不同,注意到的侧重点就不同。“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成功与否。选择最佳角度,可以变平庸为新鲜,变枯燥为生动,变肤浅为深刻。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就是要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加充分、更加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更好地起到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从新闻实践来看,新闻角度一般分为挖掘角度和表现角度,前者以采访为主,后者则是偏重写作采集,二者互相关联,互为补充,进而使角度变得独特和鲜活起来。优秀的新闻作品选择角度是多变的。有时为了使那些纯政策性的经济性的“硬新闻”受到读者和听众的欢迎,就得在各方面巧妙运作,充分发挥情景的作用,精选各种“切入点”把经济报道和指令性报道与民间习俗、社会时尚、地理环境、文化历史和现代技术等交叉,使新闻报道视角独特,受人欢迎。如今,“独家新闻”并不意味着你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就拥有读者和听众,而是要求媒体使用独家的观念、独家的视角、独家的方法,挖掘比别人更加深入的新闻事实。

四、电视新闻制作与包装要有创新意识

如果说编创人员在前期对片子的设计构思是一次创作的话,那么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制作人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完善作品的过程可以称为二次创作。在二次创作中既包含着编创人员的创意思维也包含着制作人员对作品的理解和补充。

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4

2011年初,当新闻集团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的iPad付费新闻阅读产品――作为世界上第一份iPad报纸的《The Daily》诞生时,其所包含的新兴媒体的“新”元素吸引了消费者和研究者的目光,使人们对于新闻业和互联网业嫁接所开启的新媒体充满了期待。

《The Daily》的经营者最初希望凭借iPad庞大的客户群,赢得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数字阅读的新空间。但是到2012年11月,有报道称《The Daily》已连续两年亏损。2012年12月15日,《The Daily》发行了点缀着“谢谢&再见”背景的最后一期(即第682期)后即告关闭,成为了新媒体天幕上一个倏然而逝的流星。

在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不管是新媒体的发展,还是传统媒体的发展,抑或是融合媒体的发展,都面临着各不相同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媒体形态发展的演进过程中,没有谁是绝对的胜者,也没有谁是必然的输者。纵观近年来世界媒体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发展领域,有着各种类型的因偏离新闻传播发展规律而遭遇挫折的案例。这些案例说明,在媒体发展实践中,不要为新媒体幻像或传统媒体幻像所迷惑,而应不断进行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性的创新,不断适应新的新闻传播发展环境。这一点对于所有媒体经营者而言,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新媒体试错,错在何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趋势的呈现,新媒体在新闻传播发展领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机会,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所谓的新媒体幻像,即倾向于认为新媒体发展往往都是顺风顺水,占尽天时地利,其实并非如此。在新闻传播的实践进程中,新媒体并非因依托新媒体传播技术而无往不胜。《The Daily》的例子说明,即使是新媒体,对于新闻传播和新闻业的规律性也同样是不可违背的。或者说,新媒体的发展进程中,更应该遵循和符合新闻传播发展的规律性。但是,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对于新媒体的探索和实践,如果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必定要取得成功,也是不现实的,要允许新媒体有试错和进行战略调整的过程。

当然,在新媒体发展领域,《The Daily》的例子也并非孤例。比如,战略摇摆、盲目合并而导致优势衰退的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时代华纳(Time Warner)合并案。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宣布以1810亿美元与时代华纳合并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 Time Warner)。此后,2009年11月17日,时代华纳宣布,将剥离其负责互联网业务的美国在线公司,而后于12月9日成为独立公司。这一举措意味着这段为时九年、被称为“历史上最糟糕的企业并购案”的错误联姻宣告谢幕。2009年11月16日,美国在线市场价值约34亿美元。而早在2001年1月,美国在线市场价值曾一度高达1630亿美元。2001年,美国在线曾与联想创建合资公司,共同投资一亿美元推出中文门户FM365。不过这一努力并未获得成功,合资公司于2004年关闭,FM365随后被收购。2008年4月,美国在线重返中国内地互联网市场,但又于2009年3月再度退出。

再如Myspace的多舛命运,亦复如是。2004年,德沃尔夫(Chris Dewolfe)和安德森(Tom Anderson)共同创立MySpace,其目标是想让其成为更为自由开放的社交网站。此后新闻集团在2005年斥资5.8亿美元收购了MySpace,但MySpace后来被Facebook赶超,自己却走了下坡路。2008年,MySpace广告收入曾接近6亿美元,但到了2011年,其广告收入却跌至1亿美元左右。2011年6月,数字媒体公司Specific Media宣布,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新闻集团手中收购社交网站MySpace,新闻集团只保留少部分股权。另外,如MSN和雅虎通等即时通讯业务的发展,也随着互联网潮起潮落而渐渐淡出江湖。

从以上这些例子看来,虽然新媒体自身有着互联网创新开放的发展基因,在新媒体传播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的存在并不能自然抵消新媒体运营的风险。因此,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产业环境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都面临着一个不可逾越的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的过程。

纸媒体衰落,归因于谁?

在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纸媒的衰落有目共睹。纸媒的衰落主要表现为:随着传播平台、传播模式和传播受众的转移,以纸媒为核心的传播资源体系发生迁移。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在以向全球蔓延的趋势继续走向衰落。在世界新闻传播史上,纸的诞生对于新闻业而言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由此才开创了“新闻纸”的一段历史。如果没有纸的诞生,就没有报业曾经的辉煌和报学的理论成就。但是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应用以及服务的发展,人类新闻传播环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深刻的变化导致新闻消费模式悄然发生转变,随之出现的是,新闻消费行为经历了频繁而且大范围的,从传统新闻传播场向新媒体新闻传播场转场的现象。由于纸媒的传播资源体系随着传播能量的转场而发生转移,因此,失去传播资源体系支持的纸媒的衰落不可避免。

从2012年的世界新闻业发展情况来看,纸媒的衰落迹象令人印象深刻,透出一股逼人的寒气。2012年9月下旬,发行93年的德国《纽伦堡晚报》宣布停刊。10月,美国著名周刊类杂志《新闻周刊》宣布于2012年12月31日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随后终止纸质版出版,并于2013年全面转向数字版《Newsweek Global》的出版。11月,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宣布申请破产,从2000年开始,该报经济每况愈下,订户也逐渐减少,近年来每年亏损2000万欧元。12月7日,德国《德国金融时报》发行了最后一期纸质报纸,以刊登漫画和对新闻业革命的思考的方式向读者告别。其最后一期报纸头版为黑色,其含义为“终究来临的黑色”,而该报英文名“Financial Times”则变成了“Final Times”,该报自2000年发行以来已累计亏损2.5亿欧元。

这一轮纸媒的渐次谢幕,最为主要的原因并非具有独特传播价值的传播内容已不再重要,而是新闻传播内容的传播平台发生了迁移,因此传播模式和传播受众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能顺应传播平台、传播模式和传播受众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那么以纸媒体为核心的传统媒体发展的方向只能是以暗淡的色调在未来向读者告别。

媒体演进链,交替代谢?

在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处于同一媒体发展进程中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其实并没有严格的阵营界限,它们都处于同一个新闻传播的关系、信息、能量的交换场中,新兴与传统的传播力量其实很难完全割裂来看,在同一信息传播技术环境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进程相互交错,相互依托,相互融合,递进发展,交错代谢。只有契合了新闻传播发展的规律性,新旧媒体才能在发展进程中完成各自的使命,获得合理有序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新媒体的试错,还是纸媒体的衰落,都是一种新闻传播进程中媒体运营者探索实践的客观呈现,它们都为人类新闻传播发展的实践和未来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印证,探寻了规律,其在新闻传播演进历程中都具有独特价值,其意义不可忽视,都应将其看作是整个媒体演进链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完全对立割裂的传播组成部分。

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5

新闻是新闻媒介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媒介产品投入生产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必然持续进行着对这一核心产品的生产的决策与设计,即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策略,以求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包括构思、设计和开发等系列步骤。现代报业中,策划是最能体现编辑业务水平、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不仅可以催生出一组高质量的稿件、几个别出心裁的版面,吸引一批新的读者,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提高媒体自身的知名度。

新闻策划的“度”的探讨

新闻策划必须要有度。所谓宣传有度就是指不能炒作过头,否则会产生负面作用以及不良的社会效果;另外就是传播活动中投入要有度,也就是说策划的实际投入要大于实际产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

新闻报道策划的度,必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之上,必须以新闻事实为出发点,背离了这一点,就会走向反面,成为新闻炒作。

新闻炒作。新闻炒作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具有预谋性、轰动性和商业化的特点。新闻炒作通常以增强所谓的“卖点”为目的。从而扩大自身的影响,提高经济效益。但是,这会损害社会效益,其副作用可概括为:误导舆论:浪费版面、栏目、时间等资源;给当事人带来伤害,甚至激化矛盾,影响稳定,因夸大而带来新的社会不公平。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以职业者的形象公开参与或以特殊身份隐藏地深入某件事件和活动中,遵循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求,与事件和活动的参与者一起促使事物向着策划者的旨意发展。

然而,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和更高的社会信誉,不乏有一些记者编辑采用新闻炒作等不正确的手段以求获取更高的收视(听)率。

策划与新闻炒作所遵循的规律不同。新闻策划以客观事实的存在与否为前提,策划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策划者在众多的事实中将某些事实凸显出来,在选择、表现与评论这些典型事实时所运用的手段,其总体上是客观的、被动的。新闻策划由于以事实规律为基础,必定依照事件的进展来报道,不会出现“意外”的反复。所谓历史规律是稳定的,具有反复性,但是历史事件是唯一的,不可能按照人的主观意志发展。

新闻炒作则是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由头,制造者出于某些原因或是利己之心主动地自觉地制造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再将这些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具有能刺激人的感官的因素配以醒目的文字报道在媒体上。也就是说其本身就不真实,违背了成为新闻所需的最基本的生命线――真实性。这样的新闻,自然不符合新闻的本质意义。新闻媒体传播新闻,不仅要实现其道德意愿,也要实现其商业利益,新闻炒作则更多地按照商业的需要,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关注的效果不同。新闻策划以事实说话,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影响,正确引导舆论,同时严格遵守社会道德,以及新闻法律法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

新闻炒作则以受众猎奇心理为目标,以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为方向,不断制造“卖点”和轰动效应。媒体有意图地将不具备新闻属性的事实“炒”成新闻,或是将一般新闻“炒”成热点新闻,其目的不外乎是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广告收入,或者从被报道者那里直接获取经济利益。媒介动机不纯,这种功利主义价值的取向必然会影响社会的价值标准。

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关注的题材不同。新闻策划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上自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下至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新闻都可以加以有组织的策划,但通常选题的意义都比较重大,因为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策划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应在正确的时机,充分地展现选题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从而扩大新闻传播效果。

而新闻炒作则喜欢小题大做,所报道的事情本身或许并不具备或者只存有少量的新闻价值,但不足以成为新闻。

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的社会责任感不同。新闻炒作以经济利益为追求宗旨,为了利润而放弃了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传媒应该具备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应该体现人性美和正义美,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

如何把握新闻策划的“度”

新闻工作者在策划活动中一定要认清新闻策划的“度”,不能让策划变成炒作,使信息不仅无法正确传递,还严重影响了报纸的报格、公信力和记者的信誉。因此,在新闻策划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策划活动是对过程的策划,策划者必须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愿与报道混为一谈。而新闻策划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策划者对事实的选择、表达和评论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所以说,根据事实本身具有的新闻价值来策划新闻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对于策划的事实必须作出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搜集尽量多的信息,同时编辑记者对事件也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以便作出合理的判断。在搜集完材料后,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找出最有价值的切入点,新闻策划应直奔主题,而不必面面俱到。即使是对新闻事实的观念性的陈述也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的,通过对这一事实的评价反映报道者的价值观。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策划是第二性的,如果违背了这个基本的原则,就会变成策划新闻、报道假新闻。

过了“度”。对受众和媒体会产生恶劣的后果。新闻炒作是指事件按照制造者的主观意识去发展,为了吸引“眼球”,不进行必要的受众调查就盲目信奉所谓的“尖叫定律”,试图通过能带给受众感官刺激的报道制造轰动效应。此类报道侵占了媒体宝贵的话语空间,误导了社会舆论和受众,直接导致有价值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舆论的足够关注,更会将报道对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新闻炒作以报道事实为“幌子”,四处散布谣言,不惜丧失新闻媒介的道德规范,这就大大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度和权威性。所以,媒体应该掌握好新闻策划的“度”,才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

用积极的舆论引导人,凸显媒介的社会责任感。新闻机构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而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归根到底新闻传播媒介要遵循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心全意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媒体报道某一新闻事件,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这是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的体现,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谨防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尤其是对消极事件的报道,更要摆正立场,正确引导公众。新闻媒介可以担负起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行为,进行正确教育的责任。因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具有示范和警示的作用,对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媒体的引导与对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披露,也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6

在世界形势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传播格局深刻转型的大背景下,党报如何创新发展,掌握主动,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2002年8月6日,南方日报启动新世纪第一次全新改版,到今年已经十年;今年10月23日,南方日报63周年社庆,我们启动了十年来的第九次改版。改版十年,南方报人秉持“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走差异化竞争之路,确立了大时政、大经济、大文化的报道格局,创办地方观察,强化深度报道,推出封面版,引领瘦报潮,打造了一份现代新型党报,并开启了全媒体转型的进程。

杨兴锋社长认为,南方日报改版十年,重点是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办好党报所必须解决的三大命题:一是如何遵循舆论引导规律,履行党报主流主导的使命?二是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实现党报可读悦读目标?三是如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破解党报做大做强命题?

改版十年,我们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辐射力,达到内容与形式、内容与技术的高品质融合,使传统媒体的“深度、信度、高度”优势与网络媒体的 “速度、宽度、互动度”优势结合,达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中巩固提升舆论引导力。改版十年,我们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建立起符合新的办报理念和改版要求的现代报业运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实现新闻理想与产业抱负比翼齐飞,实现占领阵地与占领市场的统一。

如何遵循舆论引导规律,履行党报主流主导使命?

针对新世纪以来在市场类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挤压下党报的舆论主导功能弱化、“被边缘化”明显的重大挑战,如何强化党报的舆论主流地位、主体作用?我们认为,必须探索新时期的舆论引导规律,找准找对党报在新传播格局下的新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这方面我们的重点是找准定位,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十年改版,我们正是围绕“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围绕华南权威主流政经大报的定位,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党报形象。确立以“大时政、大经济、大文化”为内涵的“大传播”格局,不与一般大众化报纸争娱乐新闻、市井新闻方面的短长,强调把政经主流新闻做大做强,影响主流、高端读者,强调“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广东叙事,全国高度”;在新闻信息的选择、处理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独到思考、独特视角,强调理性阐释、权威解读、专业叙述,提高信息加工的档次。把“深度”作为信息快餐化、碎片化时代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有力武器,提高对新闻资源的整合能力、分析能力、解读能力,把新闻做深做透,为读者提供更有见地、更有价值的信息精品。在良莠芜杂的信息爆炸时代,强调以深入的挖掘、独到的见解、高端的视野,坚持以真实准确的信息、理性的观点、正确的导向廓清迷雾,明辨是非,引领舆论。我们不断加强时评和言论,把评论版扩为一个整版放在封二版,通过加强言论,引导热点,激浊扬清,及时发出引领主流舆论的声音,树立权威的舆论导向。坚持以唱响主旋律为己任,构建正向“舆论场”,以权威赢得信任,关键时刻主导舆论,一锤定音。

我们的一个深刻体会是,在全新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党报必须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使自己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品,才能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赢得市场,从而牢牢坚守住党报的舆论阵地,确保在社会思潮多元多样、舆论环境复杂多变情况下的舆论主导地位。

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实现党报可读悦读?

面对传播领域新变革和社会舆情新变化,党报的竞争力来自哪里?新传播格局下媒介的多样性、丰富性,使党报不再成为受众必须选择的媒体。传播不再是定向的。在信息和渠道媒体极大丰富的当下,党报要拥有自己的稳固受众群,就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从传播对象的需求出发,在内容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上做文章,才能不在竞争中落伍。

这方面我们的重点是坚持品质传播,在全媒体时代打造和提升党报核心竞争力。我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版,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坚持以营销理念策划、经营重大报道,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的同时,科学地利用舆论监督报道,推动各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贯彻落实;持续深耕时政报道、经济报道、文化报道、区域报道,强化政经媒体的特色,不断完善版面内容结构和版面气质,展现成熟的力量;报道视野、报道内容、传播方式不断根据读者需求作出调整,打造目标读者欢迎的新闻信息产品,当好主流读者的智慧型高参。坚持以读者为本,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强调“有高度的贴近”,实行“高度+本土+整合”的思路,强调思想内容要能“上”去,表现形式要能“下”去,“做国计报道的时候,追求贴近;做民生新闻的时候,追求高度”。不断强调转作风、改文风,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手法,“硬”新闻也力求做出“软”味道,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力与感染力。

我们的深刻体会是,不可读、难悦读绝不是党报的本质属性,现代新型党报必须破解可读悦读命题。我们的改版实践证明,品质传播是破题的关键,而品质提升的关键和评判标准就在于读者的阅读感受。既要坚持对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的品质追求,也要坚持对传播本身的品质追求,包括传播方式方法、传播渠道和载体的创新,通过对技术、技巧、平台的不懈追求,保证传播的优良效果和快速、宽广覆盖,达到内容与形式、内容与技术的高品质融合,实现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极大提升。

如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现党报做大做强?

新闻创造价值,产业反哺新闻,新闻和产业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没有新闻理想的媒体,绝对不能成为优秀的媒体;没有产业抱负的媒体,绝对不能成为卓越的媒体,只有新闻理想和产业抱负齐飞,才能成为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媒体。改版十年,我们把占领阵地与占领市场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求解党报做大做强命题。

这方面我们的重点是不断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现代报业运作模式。十年九次改版,是从采编理念、组织架构到运营模式的全面革新。我们形成了采编、发行、广告、品牌“四轮驱动”的现代报业运行模式,提升以品牌影响力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近几年我们通过举办高端论坛、打造重磅特刊、创新发行销售和推广终端建设等,强化“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品牌理念。

十年改版,我们向市场要效益、要发展,实现从“机关依赖”到“走向市场”的转变。比如报纸发行,实现了发行时效、发行质量、发行结构的革命性调整,报刊销售和品牌推广终端已经遍布星级宾馆、酒楼、机场专线大巴、广深列车等目标读者经常出入的场所,实现对高端、主流读者的精准覆盖。发行量的增加有力地带动了广告增长。在广告经营上,我们的商业广告占总广告量的份额从原先约四成左右提升为现今的六成,改变了以往商业广告偏弱、与形象公告类广告对比失重的局面。改版让南方日报的经营由“卖方市场”开始变成“买方市场”,由“要发行”开始变为“选发行”,由“拉广告”开始变为“选广告”。改版十年来,我们着意吸引高端广告,以高品质的新闻内容吸引高档次的广告,报相得到全面改观。

如何应对传播格局变化,巩固党报的主流主导地位?

向全媒体转型,成为我们与时俱进顺应当前媒体变局的必然选择。这与以上三大命题是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