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知识点范文1
数学认知有较为完善的系统性,这是数学自身严密逻辑性决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以促进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思维之中,利用学习旧知过渡到新知。在教学引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探寻,找到学生新旧知识衔接点,解析数理认知分化点,挖掘新旧知识拓展点,以点连线,为学生搭建数学学习桥梁,以完成学习认知的系统性构建。
一、探索新旧知识衔接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数学认知起点展开细致调查,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信息支持。在学习数学新知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旧知开始展开学习思维,其学习行动会更为顺利。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点,学生的学习思维会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需要从学生认知构建角度展开教学。学生有了崭新认知构建意识,其新知消化会更为快捷,而且能提升学习热情,形成良好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的种类。学生很快就找出了不属于正方形、长方形的图形。教师继续追问:这个图形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它有几个角?几条边?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引入平行四边形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更直观的感知,教师让学生利用剪刀用硬纸剪裁出平行四边形,并发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点展开集体讨论。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很高,很快就给出了讨论结果:这些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而且对边是相等且平行的,对角是相等的。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图形,学生又继续观察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新旧知识的顺利对接,极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解析数理认知分化点
数学认知有层次性,旧知作为新知的铺陈是自然规律。在不同认知构建时,都会呈现差异和趋同现象,学生新旧知识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和共性特征,也存在一些分化点、差异性。这个分化点就是新知构建的关键点,教师要抓住分化点,引导学生展开多重比较和分析,从差异性中找到认知突破口。认知分化点是数理基本特点,教师要给学生以明确的提示和诱导,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具体操作要点,促进学习认知的正确构建。关于“周长”的讨论,学生关注点大多会停留在用软尺测量上,这当然是最直接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深度掌握相关认知,教师拿出直尺,对课本和课桌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展开测量,然后以推演方式,推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结果。学生看到教师的实际操作之后,也会拿出直尺对身边各种图形进行实际测量,并计算出周长。这样,教师利用直尺完成了周长测量,给学生带来了启迪。学生依照教师的做法展开相关操作,很快就找到了认知构建起点,这个起点其实是数理认知分化点。在教师启迪下,学生完成了从直接测量到推演计算的过程,实现了学习认知的升级。
三、挖掘新旧知识拓展点
挖掘新旧知识拓展点,需要教师有教学开放意识,对课堂长度进行无限拓展设计。学生在课堂有限时空中难以形成完善的学习认知体系,教师要针对学生思维特征给出拓展性训练设计,让学生在独立认知探索中逐渐明晰操作方向。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有诸多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数学拓展学习的重要共性认知。学生启动生活认知积累,对数学学习形成正面激励,自然形成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体会余数的产生过程,然后让学生找平时遭遇余数的案例信息。学生经过一番搜集整理,给教师提供了众多例子:同学来做客,妈妈拿出10块糖,可我们是4个人,怎么分配也不均;我买了7个芒果,可我们家是3口人,做不到平均分配……为了让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更深刻的认知,教师发动学生编制几道余数应用题。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很快就给出一些应用题案例:如果有16个灯笼,需要分成5处悬挂,每处挂几盏灯笼?还剩几盏灯笼?一个班级有34个学生,需要分成5个小组,每组几个人?还剩几个人?教师组织学生对相关训练题目展?_集体讨论,课堂学习渐入佳境。教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有余数的案例,发动学生自己编辑余数应用题,这是对学生认知的深度挖掘。教师让学生找有余数现象,新问题呈现出来,再让他们通过搜集、整合相关信息,探索解决方法,这是抓住学生新旧知识拓展点进行探索的结果。
医学检验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电气设备控制;一体化教学;理论;技能;能力
前言: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由职工大学和技工学校合并改建的高等职业学院。目前我院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高职专业。我院进行了多层面的“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成为一所有自己办学特色的高等职业学院。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开放性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对从事机电工作的人员进行传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已不能适应社会转型期机电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开展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院经努力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机电一体化(矿山机电方向)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国家资金已经到位,据此,我院机电专业各课程要进行一系列配套教学改革。
一、《电气设备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一体化教学是《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根本措施。《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是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基本内容是各种低压电气设备及电气控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该课程在高职机电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高职机电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是《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措施。
(二)一体化教学是《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必然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理论、实训、实验等教学内容,一体化配置;讲授与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环境,一体化建立;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学习,形成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做合一"。此模式作为一种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电气设备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仅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也要研究如何根据“实用”、“够用”、“适度”的原则,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更进一步研究如何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中,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体现职业教育中“能力本位”的这一本质要求。因此,结合江西省2012年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双“师”负责制〈电气设备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开展,我院机电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方面改革[3]。
(一)建立“教学做一体化”课堂。就是学生学习不在传统的单一功能的教室里,而是在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这种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除了能够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之外,还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使之具有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
(二)采用讲师+技师(或工程师等)“双师素质”教师。就是不再区分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而是构建讲师+技师(或工程师等)“双师素质”教师既是讲师又是技师(或工程师等)的“双师素质”教师,这种“双师素质”教师要求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精湛的专业技巧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既能系统地讲授理论课、又能熟练进行操作演示、随时解决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
(三)制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一体化,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课程的确立和专业技能培养开发,整合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靶向确定专业性课程,制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标准,使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一体化。
(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管理。就是要实行教学与管理一体化。由“一体化”教师兼管实验实训室,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员,使“一体化”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专业教学设施,有利于教师花更多的时间锻炼培养专业能力和技巧,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教师的综合能力[4]。
(五)规范“教学做一体化”的考核。考核一方面能对某个阶段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考核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所以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将理论知识考试与专业技能考核一体化,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将平时纪律考勤、模块的理论与技能测试、期末的综合考试三方面结合起来,以一定权重进行汇总,这样就能合理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三、《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就业竞争力。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掌握电气设备的设计原则、步骤、设计思路及方法,具备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安装及调试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既能快速上手,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尚未毕业就能在相应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工作。
(二)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使教师成为课程和教学的主人,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在《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以项目教学为主,向学生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及训练。在课程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使用,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推进了教师教研科研能力。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过程,研究和发展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人特点的教学风格。引导教师去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索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如我院编写的《电气设备控制》配套的校本教材《电气设备控制实训操作指导书》,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采用综合化、项目化的课程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考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爱红,罗海方.《 电气设备及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31-32.
[2] 李庆玲.关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J].内蒙古水利,2011,(5):179-180.
[3] 郭利霞.高职PLC原理及控制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6):50-52.
医学检验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 全日制兽医专业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应用型人才 培养建议
近年来,我国招收研究生专业的范围越来越大,而硕士研究生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的几率越来越小,毕业后更多地从事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基层工作。目前,社会上急需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高等学校改变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学术性培养为主,转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开设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而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就是其中之一。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面向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兽医执法与管理等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现在实行的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照搬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存在对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研究不够的问题。经过4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需要学校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适当的管理制度,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目标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要尽早确定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精专的兽医人才,只有尽早确定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由于全日制兽医硕士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建议在研究生入学复试时,校内导师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进行辅导,帮助已通过复试的研究生选择感兴趣的企事业单位,鼓励其利用假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开学后,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确定大致的职业方向,通过调研和资料检索,对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导师的参与下设计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在第一学期结束时,使每一位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都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二、全日制兽医硕士班的课程设置要与未来职业联系紧密。
学校在第一学期开设全部必修课程,在学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后,与导师协商选修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课程。这就要求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要合理,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例如,如果研究生确定将来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重点学习五大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技能,同时选修或自修《病理学》、《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以及一些管理与法律类的课程,增强人际交流能力,善于与动物主人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如有研究生确定将来独立开办动物医院,就要增设经济学等课程,使他们懂得成本核算,能看财务报表,会做市场调查,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如果以兽药研发和养殖场为目标,则需要增加制药和管理等选修课。
此外,不定期聘请高水平畜牧兽医一线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讲授国内外动物疫病现状和控制、兽医诊疗的新方法新技术、绿色环保养殖技术、兽医与人类健康等。根据学生和兽医临床的需要,增设《动物疑难杂症分析》、《动物诊疗方法》、《宠物美容与保健》等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三、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全日制兽医硕士要比学术型硕士有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反馈机制等。一味地套用“学术性”硕士学位的招生对象标准、课程设置标准、教师遴选标准,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是不完全适合的。高校应当以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等要求来评价教学质量,建立独立的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包括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参加工作后的感受;任课教师对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反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对院系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状况,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体系应由3个部分组成[2]:一是学位课程和必要的选修课的考核,主要以考分来评价;二是兽医专业的临床课程,这是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的核心内容,应以兽医临床综合能力为评价标准;三是毕业论文答辩。目前,这部分在考核形式上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在具体内容要求上应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提交的论文,可以不做动物实验,以病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和管理类论文等作为毕业论文。
四、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实践环节和监管。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产生和兴起是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这种“实践”特性的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在“职业”需要,而非“学术”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则应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而不是把实践当做理论的附庸。目前,许多全日制兽医硕士对实践教学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实践者”的身份缺失。只有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才能形成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需要有效的监管,不能流于形式。这个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监管,学校督导组、实习小组或企业管理层提供意见。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课程应占总成绩的50%~60%,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应从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来命题;实践能力考核,应对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服务“三农”活动等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效果的优劣给予相应的学分,为兽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有利于学校更客观、全面、切合实际地评价学生,达到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五、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外导师既要有数量更要保证质量。
为了培养研究生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需要在用人单位设置校外导师。在研究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后,校内导师帮助联系学生心仪的校外导师,利用节假日派学生到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锻炼。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还能提供就业信息,进一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为此,学校聘用校外导师的数量要充足,让全日制兽医硕士有选择的余地。而且校外导师应该是该领域的佼佼者,既要有较好的教育背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目前,普遍存在校外导师的聘用不足的现象,不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学校要依靠校内导师联系相关用人单位的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给予校外导师一定的荣誉,帮助其所在单位提高知名度并给予优先选派毕业生等政策,确保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
六、校内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是否很好地针对了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否采用了适合专业学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内导师多是由指导学术性硕士的导师担任,无论在指导方法还是教学方法上没有转变观念。有的教师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方式不够了解,对其特点的认识不够清晰,这可能造成对全日制兽医硕士进行教学时直接照搬了学术性的教学方法。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一般的职业技能教育,在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理论教育。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是摆在研究生导师面前的问题。
增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到研究生阶段理论课时较少,不可能循章逐节地讲授,我们采用精讲重点疾病和类症鉴别、疾病专题讨论,给学生布置宏观和微观上的思考,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调动学生各抒己见、围绕各类问题充分讨论,把系统理论、临床实践、最新观点和自己思考的结果充分融合。在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了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趣味式和比较式的教学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水平。
通过4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实践环节、校外导师和校内教学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希望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社会和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医学检验知识点范文4
在各类行业以及企业进行选拔人才的时候,通常都已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对其技能水平进行考核与筛选。同样对于高校来讲,技能大赛选拔优秀人才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
1 技能大赛的目的意义
自08年以来,再教育部的精心指导下,确立了规范的竞赛制度,倡导“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竞赛思想,充分展现了教育部对院校举办技能大赛的鼓励与支持。从而使得对于普通高校选拔有高考制度,而职业教育人才选拔有技能大赛的局面。
技能大赛真正的目的在于真正的作为高职人才选拔以及培养的检验手段,并作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推动力。通过开展技能大赛,能使各院校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技术考核,从而检验出学生的缺陷与不足,对以后的培养方向奠定基础。
2 机电一体化的安装与调试
机电一体化是将电工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统一的集合在一起,并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机电一体化在发展史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作为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初期,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就去更好的完善机械性能,刺激机械产品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第二阶段,于七十-八十年代。此阶段里,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技术都有了一定的成果,这就为机电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极大的促进机电一体化的飞跃发展。第三阶段: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此时信息技术已经进入成熟时期,进一步向智能化方向迈进。这就带动机电一体化进入微时代,通信技术,光学等技术融入到机电一体化中,微加工技术渐渐站崭露头角,延伸出光机电及微机电等技术分支。随着机电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安装与调试成为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能更好的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与应用。
3 技能大赛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对于院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大多定位在生产一线具有高素质性的技术人才。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出现定位的偏差,仅仅对其技术水平培养,而忽视了在技术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从而造成学生在仅仅掌握技术却难以适应生产环境的不良后果。技能大赛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因为在技能大赛中,学生能够通过真正得到实践操作来感受未来的生产环境,同时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沟通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以助于以后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能够把技能大赛当成锻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让技能大赛更好的为专业培养服务,将是一条非常有益的途径。
3.1教学形式――以机电一体化为例
对于技能大赛涉及到的实际生产操作,需要到具体的生产工厂进行现场操作培养。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为例,可以制订如下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以富士康为例。起初安排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学习,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的基本流程,对真实的企业生产以及管理有一个大体的框架,熟悉基本生产运营规范,为以后的实际生产打下基础。为期在5-8周。
第二学期:让学生逐渐接触生产操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技术指导与交流,学会简单的机电操作,尽快的进入真实的生产操作中。为期在5-8周。
第三学期:开始安排实践操作内容。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操作,通过技能大赛,让学生学会使用亚龙 YL-335B、康尼生产线 KNT―M601以及固高 FMS等机电仪器的安装,调试以及操作。为期在8-10周。
第四学期:在第三学期操作实习的基础上,进行岗位分配实习。这时候可以换其他有关机电作业的公司,如三星电子,松下电子等。为以后真正的就业打下基础。通过不同企业的实习,花更多的了解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在生产运作流程,既增加了实习机会和阅历,又锻炼了技术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为期在12-15周。
第五,六学期:这时候实习经验已经很丰富了,可以试着去到企业参与就业,真正意义上的上岗。成功的将技术人才输出到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3.2多样的合作方式
技能大赛能够促进校企联盟的合作方式。在专业学习中,如数控加工,机床故障排解等教学内容,由企业技术员进行亲自指导与培训,使用企业培养标准,建立完善的以院校为纽带,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以企业实训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入驻院校的方式,促进企业与院校的沟通,建设“院中厂,厂中校”的新型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技术人才培育合作,实现校企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作用的共赢局面。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洽谈与技术交流,争取达到培育技术人才的效益最大化。
3.3技能大赛与课程体系的协调
依附于技能大赛为载体,势必要占用一定课程教学的时间,这时就要讲求两者的协调。从相关调查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相关的安装与调试项目课程,以自动机与自动线的安装,调试以及维修为主。涵盖自动机与自动线的工艺生产,传动装置,定位机构,送料单元相关检修以及维护等方面。如2004年开始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2007年在日本举行的静冈世界技能大赛,以及到2011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有很多与机电相关的项目,如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自能楼宇等。比赛一方面强调安装技能,更重要的强调系统的涉及与调试,并兼顾通信系统的应用,可谓综合性很强。
医学检验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机电 Auto CAD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Of "Auto CAD" Cours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y
MAO Hongmei
(Jiangxi Technical College of Manufacturing, Nanchang, Jiangxi 330095)
Abstract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s one important aspec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reforms. Combined with "Auto CAD" course reform of,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 and further explore teaching reform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Key words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Auto CA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同时也为了适应社会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我校对机电专业Auto CAD课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1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本科教育的普及,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缺点是: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差、顽皮等,优点是:好动、实践能力较强、知识水平提升的潜力大等。如果这些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学校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以及教学效果。在这种状况下,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解决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问题,以适应社会企业越来越高的需求。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它不再将课程化分为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三部分分别进行教学,而是将课程的理论部分、实践部分、以及企业生产实际合为一体,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课程的教学地点安排在理实一体化机房或车间来进行,在进行理实一体化的项目任务教学时,可以边教边学边做边练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真正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理实一体”,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如Auto CAD这类技术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的课程。
2 理实一体化在Auto CAD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布置(见表1)
2.2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在Auto CAD课程中的探索
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即“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将每个教学知识点转化为项目任务,然后将学生分组,并完成每个项目任务。各小组在接到项目任务后,通过对每个项目任务的准备、实施过程、最后小组讨论与评价三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专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等。例如在直线、圆弧、椭圆弧等绘图命令与修剪、镜像、删除等编辑命令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后,系统地给学生分配一个综合项目任务(如图1),任务完成后让各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沟通,并发现小组同学的错误及问题,来加强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效果,同时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团队合作意识。
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上,讲解理论知识时基本运用多媒体投影。Auto CAD课程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安排在理实一体机房进行,多媒体投影与机房为合一体。比如在分配给学生绘制三视图的项目任务(图2)时,将三维实体造型与已知三视图一起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识图与绘图,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
2.3 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考核方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考核主要分成两大部分,包括过程考核占60%、终结性考核与绘图员证考核40%。过程考核包括两个方面:学习态度占30%、完成项目任务情况占30%。
2.3.1 学习态度考核
(1)是否按照上课时间进行,不得迟到、早退、旷课,结束前认真打扫一体化教室卫生。是否严格遵守Auto CAD课程理实一体化机房的上机规定要求;(2)完成项目任务情况考核通常是依据学生平时在项目任务绘制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完成程度、学习积极性、帮助同学、小组讨论等方面进行考核。
2.3.2 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而绘图员考证是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考试,是学生双证之一,占20%。
3 小结
从Auto CAD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这也充分说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有很大的作用,值得大力地推广和应用。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不断地分析社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研究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特点,积极地探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规律,坚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市场和企业办学,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符合社会和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哲.中文版AutoCAD2006实例教程.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10.
医学检验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课堂总结;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17-02
课程总结是教师在即将结束某一教学内容时,通过归纳总结、提问、讨论等方式回顾概括课程的主要内容,使授课内容系统化的行为方式。作为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总结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及兴趣,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一、课堂总结对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意义
医学统计学是将统计学的原理及方法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医学生从事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预防及卫生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课程。作为一门以理论授课为主的课程,医学统计学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概念抽象,很多基本概念例如t分布、p值等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十分生涩难懂的;二是知识点既分散又相互关联,例如方差分析与秩和检验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但是应用起来需要同时掌握这两部分的知识,以便根据数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三是方法选择容易出错,在卡方检验中,不同的计数资料数据应该采用不同卡方检验方法,甚至有些计数资料不能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因此,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已经把概念讲解得十分清晰,学生的知识体系可能仍然是零碎的,甚至可能出现学生越学到后面越糊涂的现象。[1]所以,及时利用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统计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
二、课堂总结的设计要点
要发挥课堂总结的作用,就不能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而应该通过对课堂总结进行精心设计,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升华。对课堂总结进行设计,首先是要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重点和难点的再次强调,及时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问题。其次,要设计课堂总结的时间。课堂总结是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总结,它并不一定在整个课堂结束时才进行。再次,课堂总结要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其知识背景不一样,教学需求也不一样。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不同的设计,使得课堂总结既能涵盖本次授课的重点内容,又具备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最后,要注重课堂设计的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的授课对象改变课堂设计的形式,使学生能及时吸收和消化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达到对授课内容进行“画龙点睛“的目的。笔者下面对常见的课堂总结形式进行总结。
三、课堂总结的形式
(一)结合哲学思想,启发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医学研究中很多知识都体现了哲学的思想。[2]在授课内容结束之际,将统计知识与哲学思想结合,让学生体验医学统计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是一种有意思的课堂总结方式。
假设检验是医学统计学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是用来判断样本与样本、样本与总体的差异是由抽样误差引起还是本质差别造成的统计推断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的需要对所研究的总体作与待研究问题相反的某种无效假设,在该无效假设成立的条件下,由实测的样本计算出统计量的值,根据统计学中小概率事件不可能在一次抽样中发生的思想和预先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做出是否拒绝无效假设的判断。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假设检验是学生公认的难点,而很多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既然已经从样本数据中看到了差异,为什么还需要进行复杂假设检验?利用哲学中的“现象与本质“原理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
以下面的例子为例:欲考察某种疾病对男性血红蛋白的影响,收集了20名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值(g/L),算得均数为104.4 g/L,标准差为19.48 g/L。当地健康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40 g/L,问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既然104.4g/L与140 g/L是明显不同的,为什么还要做假设检验?”
在哲学中, “本质”揭示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在本例中,欲回答的是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这样一个关于本质的问题,而所观察到的104.4g/L与140 g/L只是一种现象。因此,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就必须借助假设检验来做出判断,这样才能回答关于男性患者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与健康成年男性是否不等这样一个关于本质的问题。
(二)巧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思考
医学统计学的很多知识点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孤立地学习某一章节必然会导致“学用脱节”的现象发生。在一个章节学习完毕时,及时利用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或者区别,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完参数估计、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秩和检验等知识后,可以询问学生要证明两地高三男生的身高是否不同,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将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相互有联系的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归纳,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传统的课程小结往往强调知识点的罗列,教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对课程的重要概念及理论进行简单的总结。这种总结忽略了前后知识点间的关联性,从而使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变得孤立、零碎,这样不利于学生从整体及全局的视角思考问题。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思维导图,帮助学习者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综合,进而呈现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和思维顺序关系,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完整的统计知识框架,使其避免局限于若干抽象概念的机械记忆当中。而图像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以把有关联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表明,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理论知识,对教学有积极的作用。[3]下面以计量资料相关知识为例。
(四)融入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案例讨论也是课题总结中常见的方式。在授课之后,由教师根据此次授课内容,准备一些综合性的统计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修改意见。案例结课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案例结课可以使用导课时的案例,这能使授课内容首尾呼应,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新知识,又照应了开头,使一节课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记忆。案例结课也可以采用错例辨析的形式,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在辨析中消化知识难点,建立正确的统计思维。例如,在学习卡方检验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本该使用校正公式进行检验而未使用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找出案例中存在的方法误用问题,进而总结卡方检验中不同公式各自的适用条件,让学生在以后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准确做出判断。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方式外,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总结方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实践。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课堂总结就是一种积极思考的方式,它使得学生由单纯地接受知识到综合地吸收知识。在总结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思维框架,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学习过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如果说精彩的教学如同乐曲,那么课堂总结则恰似一首乐曲的“终曲”,要做到“余音绕梁”。授课者要充分重视课堂总结的作用,对课堂总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设计,做到艺术化的课堂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 金丕焕. 中国生物统计学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处方药,2002(9):62.
[2] 贺幸平.论统计学的哲学意蕴[J].统计与决策,2007(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