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15-02

20世纪初威斯康星理念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让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世人所接受。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能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随着医学技术及护理学学科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护理人才应该是高层次、多类型的,护生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护理心理学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基本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从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角度来讲,护理心理学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护生了解自身心理活动的特点,进一步认识自己,为今后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有助于护生思维方式的优化。护理心理学是护理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很重要的人文课程,护理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作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教学效果不甚乐观。如何改善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值得深入分析与研究。

一、 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护理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传统的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方式及

内容单一[1],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验为主,课时少,不能满足护生的差异化的要求。此外护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不知如何将所学的心理护理基本技能和知识应用于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实验课教学改革目的:⑴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⑵提高护生临床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⑶融入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护生学习的兴趣;⑷提高实验教学设备利用率。

二、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在各医学院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实验课内容仅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内容包括感觉实验、知觉实验、记忆实验、思维实验、注意实验和动作技能实验等实验项目。护理专业学生多,学时少,实验课多采用分轮的方式。基础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基本遵循如下方式:⑴教师在实验前讲解实验目的、实验程序、操作步骤以及数据处理和讨论分析的要求;⑵.让学生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记录数据;⑶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挨个仪器讲解,费时费力,学生所需要做的是主要是记住实验步骤,然后按步照搬地对实验仪器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短时间内需要记住大量实验操作,冷眼旁观,机械记忆,主动性不高,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三、明确护理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实验课的意义

对于护理专业的本科、专科学生而言,护理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内容都较为抽象。以我校为例,护理心理学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学基础的理论教学为8学时,护生除非上课认真听讲并具有良好的感性认知能力,否则许多概念和原理难以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基础心理学实验课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验,教师直观的示范性演示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知识进行具体形象的转化。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护理学专业本科、专科学生而言,验证相关心理学定律和规律,能帮助护生巩固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护生科学态度,掌握正常人的心理特点,增强护生学习的价值感。

四、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1)建立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的内容应广泛全面,实验教学应紧密结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往实验课的教学多重视基础心理学实验,这种培养模式现已不符合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如下:修改教学大纲,结合理论课提高实验课学时数,护理心理学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比例为可为1:5或3:8[2-3]。补充实验课教学内容,在重视基础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应着重心理评估、强化心身相关,锻炼护生对心理评估和心身医学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4]。形成以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心身医学、心理评估实验和实训课四个模块为核心的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基础心理学实验,让学生了解心理过程,训练和提高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心身医学相关部分实验可包括多参数生物反馈实验、音乐放松训练实验等,护生走入临床可教会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心理评估实验课内容可包括人格测验、学会使用焦虑/抑郁状况自评量表、了解心理测评量表使用方法,学会科学地评估病人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访谈模拟等,通过这部分内容促进护生自身心理成长,提高护生应对压力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护理实践能力。

(2)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意义

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对护生学好心理学理论,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推广以心身整体护理为核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满足医院对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验教学形式的改革

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单一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内容有:

(1)体验式教学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课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最难忘的。在实验课教学中可适当融入体验式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场景中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体验式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护理实践技、增强自我认知的能力以及优化职业心理素质。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心理学实验课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实验知识讲解和操作演示,缺乏与学生的深度交流和对学习问题的反馈,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机械的动手练习,很少有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导致对基础心理学知识理解不足。如何解决教师教得累、学生动手少这一问题,需寻找一种实验教学改进方案。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明显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5]。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护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提前观看教师录制的基础心理学实验操作视频,在网上提前自行学习。护生观看视频可减少实验的生疏性和盲目性,大大减少教师讲授实验操作的时间,可极大地提高课堂实验效率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实验的操作中来,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现场示教,教学中需将视频和教师的示教合理地结合使用。

(3)实训课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护理本科、专科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的是医院,教育本身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护理人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训课可分为两部分:护生自我心理成长训练和心理护理基本技能训练。护生自我心理成长训练,可安排在基础护理学实验室进行,让护生进行护患模拟训练,提高护生自我心理素质和能力[6]。心理护理基本技能训练有条件可安排护生到社区进行实践,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社区实训课中,在真实的情境中训练护生倾听能力、 学习倾听、 感受倾听中应该把握的基本要求,由此将基本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护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完善,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护理学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要求《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护生从真正意义上学到临床心理护理的技能,成为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护理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国柱, 刘新民, 杭荣华, 王雪琴. 情景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3): 64-66.

[2] 高庆岭, 李阳, 曹枫林. 护理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08): 703-706.

[3] 王娟娣. 护理专业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应用. 中华护理杂志. 2000. (02): 44-46.

[4] 廉莹. 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卫生职业教育. 2011. (07): 86-87.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2

【中图分类号】R1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19-1

母婴病房既有刚分娩的产妇,又有刚出生的婴儿,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否则极易造成医院内感染,并涉及到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因此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对洗手的认识以及洗手依从性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文调查了2009年5月1日-5月31日本院59名临床一线母婴同室护理人员洗手知识及依从性执行情况,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本院59名在母婴同室工作一年以上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年龄21-48岁,平均护龄为9年的护理人员进行调查。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件,采用自行设计的,以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为依据,对护理人员的手部卫生知识和洗手依从性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手卫生概念认识、标准隔离措施、洗手指征、正确洗手方法、自我防护知识等。现场观察表根据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设计[2],包括被观察者的一般资料、观察时间、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洗手的方法以及是否达标等。手卫生执行率=手卫生次数/应做手卫生次数×100%。

2结果

洗手知识状况:59名母婴同室护理人员中有56名知晓手卫生概念,知晓率为94.9%;标准隔离指施知晓39人次,知晓率为66.1%;洗手指征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正确洗手方法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自我防护知识知晓59人,知晓率为100%。

六步洗手法的依从性状况见表1。

表1 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六步洗手法依从性状况(n=59)

洗手指征 频数 百分率(%)

进病房前 22 37.3

离开病房前 59 100

接触产妇前 33 55.9

接触产妇后 59 100

接触婴儿前 10 16.9

接触婴儿后 37 62.7

从本次抽样调查结果看,本院母婴同室护士对手卫生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洗手指征,正确的洗手方法和自我防护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但洗手依从性不理想,实际工作中,洗手依从性低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现象。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经济的方法,良好的洗手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3]。然而,虽然洗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肯定,但是医务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依然很低。接触婴儿的洗手依从性明显低于接触产妇前,有些护理人员往往只注意接触产妇操作前后洗手,而忽略了接触婴儿和给两个婴儿进行护理的洗手。

3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分析

3.1护理人员对接触婴儿前后的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循征证据证实,医务人员的手可带有大量细菌,提高手卫生的水平,可以显著地减少手部的细菌数量从而降低30%的医院感染事件发生[4]。西安多名新生儿医院感染死亡事件,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资料显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与护士洗手与否有关,抱婴儿前未洗手组婴儿感染率为2.7%;而洗手组婴儿感染率为1.2%[5]。

3.2工作时间紧迫使洗手依从性降低

工作繁忙、时间紧迫是影响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产妇病房护士既要护理产妇,又要护理婴儿,工作量非常大,很难做到接触每一个产妇、新生儿前后都能正确认真洗手。

3.3科室洗手条件的限制

母婴同室病房没有护理人员专用的洗手池、速干手消毒剂则固定放置于护士用于操作的护理车上,病房没有提供相应设施。另外,每个病室入口处未张贴洗手警告标志,这可能也是造成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

4对策

4.1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洗手知识,强化洗手意识

护理部、本科室应将手卫生纳入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认识与知识水平。

4.2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强度

母婴同室工作量有不可预见性,在生育高峰期,住院产妇与婴儿数大大增加。一方面要与医院相关领导协商,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另一方面,弹性排班,科学排班,利用现有资源,减轻工作强度,提高洗手依从性[6]。

4.3改善手卫生的设施

改善手卫生设施,给护理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洗手环境,如增加有利于医务人员洗手的洗手池,病房固定设施有速干消毒剂,节约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益。

4.4成立感染监护小组,加强管理及监测

每个科室都有专职人员负责本科室的日常消毒监理工作,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洗手情况进行考核,加强监督,每个月对护理人员的手作一次微生物监测,对不合格的及时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重新监测直至合格。

参考文献

[1] 周俊蓉,龚晓芳.基层医院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外医学研究,2009,(7):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4-5.

[3] 施华芳,周惜红.产科护理人员洗手知识及六步洗手法依从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8):15.

[4] 李瑞霞.医护人员手卫生认知和洗手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8.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3

随着护理范涛及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里存在着许多威胁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长期作用,给护士在身体上及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乙型肝炎病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而医护人员是感染乙肝病的高危险人群[1]。因此,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危害医护医护人员的重要感染因素。母婴同室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在母婴同室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母婴护理工作者有较多的机会接触母婴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使得发生职业感染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如何加强这类特殊群体的职业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社会的重视,是产科护理管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对母婴护理工作中,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防范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调查对象与内容研究对象为从事母婴护理临床工作一线的人员。包括护士及实习学生。年龄0~27岁不等,所有人员的文化程度均为中专以上,以1年为观察分析研究时间。通过采取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了解每个人在1年时间里发生职业损伤感染情况,加以分析,制定对策。调查内容包括洗手情况,利器损伤及处理,受污染后的防护行为,戴手套的选择,对工作环境的反应等。

1.2调查方法采用实地考察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的方式

进行。实地考察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对相关人员就职业防护、消毒隔离等知识进行面对面考察和现场抽查。采用问卷方式对产科护理人员31人及实习护生67人进行调查,问卷由专人解说,以无记名方式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100%。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2结果

由于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上存在的误区,从事母婴护理临床工作者,每年发生职业性损伤及感染的现状令人担忧。护理人员在进行母婴生活护理、新生儿采血、取留送标本、疫苗接种等治疗护理工作中,不够重视防范及补救措施,未正确佩带口罩、手套等基本的屏障防护工具,操作前后未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实习护生由于临床经验不足,加之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发生职业性损伤感染的情况更为严重[2]。本次被调查人员全部发生过皮肤被血液、体液污染史,曾被针头利器损伤过者达93%以上,每个工作日洗手次数30次者只有5.2%,在进行血尿标本采集运送等高危操作时戴手套者仅有58%。因此,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医院规章制度落实和执行情况检查,积极开展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的培训教育,对工作环境定期监测,严格卫生洗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环节管理,切实落实防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职业感染的风险,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的目的。

3危险因素

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AIDS、梅毒等多种疾病,是造成母婴护理工作者临床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标准预防的出发点是将所有患者均视为传染源。但是,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由于个人对防护知识的认知存在差异,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3.1屏障防护不到位母婴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是护理人员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如新生儿沐浴、游泳、抚触、母婴生活护理,采集运送血标本、注射治疗等。护士身体皮肤有破溃时,不戴手套操作,破溃的皮肤或黏膜不可避免的要接触母婴的血液体液,这是引起护理者自身感染的一个首要因素。高晓玲调查结果显示:同期同单位医院工作人员402例血清“2对半”检测结果,HBV感染率为75.87%[3]。

3.2利器损失完整的皮肤黏膜是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天然屏障。由于多种原因,被污染的针头及安瓿、利器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职业损伤感染以血液、体液为传播途径疾病的常见因素。国内报道:某医院对441名临床护士进行有关职业暴露调查中发现,护士在1年工作中职业损伤率为82%[4]。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53名护士就有246例发生过锐器伤,占97.2%[5]。

3.3心理生理因素护理工作繁重而琐碎,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精力高度集中、紧张应激状态中,思想压力大,导致心理生理疲劳,易产生焦虑及神经衰弱等,使护士群体的自身免疫力降低,也大大增加了职业感染的机会。

3.4环境因素母婴床单元被各种体液、血液污染,导致被服类物品上致病微生物与条件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探视陪护人员多,病室内人员流动大,受传统习俗影响,开窗通风也受到限制,这也是导致母婴护理职业感染容易发生的重要因素。

3.5病房呼叫器手柄,护士工作站电脑键盘、鼠标、电话等常被忽视清洁消毒,是造成护理职业感染的一个潜在因素。有报道:护士站电脑键盘和鼠标上细菌污染严重[6],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8%,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和革兰阳性杆菌等检出率均为10%~25%,还检出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有实验证明:50个未经消毒的呼叫器手柄菌数平均≥10 cfu/cm2,并检出绿脓杆菌、酵母菌、非典型分枝杆菌以及甲型链球菌等条件致病菌[7]。

3.6临床化验单随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送检到检验结束,再发至家属或粘贴于病历,在此过程中所有接触者都有被污染的可能,也是母婴护理者职业感染的重要隐患。

3.7卡介苗接种注射时,不慎将药物溅到接种者眼面部,是易致母婴护理者职业感染的又一重要因素。结核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从1882年郭霍氏发现结核菌以来,至少有2亿人被结核病夺去了生命[8]。根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全国有5.5亿人感染结核,每年因结核病死亡者达13万,是各传染病中死亡最多的疾病[9]。

4干预对策

4.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知识信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降低母婴护理者职业感染的首要环节。问卷调查发现,由于缺乏职业防护知识,使锐器伤发生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有资料显示:“标准预防”的护理人员比例仅占9.43%[10],由此可见,医院高危部门安全教育的普及面、深度不够。护理管理者在工作中,除培养护士具有不怕脏不怕苦默默奉献的精神,应教育护士们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切断因自身因素而感染疾病的途径。

4.2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是加强母婴同室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提出了“普遍预防”[11],当预料到手要接触血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所以,护理管理者要增强护士们在护理操作中戴手套的意识,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处理血液污染的器械、拿标本等均需戴手套进行[12]。大量研究证明:经常更换手套不仅保护了患者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而戴手套可减少利器伤时进入人体的血液[13]。

4.3母婴同室是院内感染的重点管理科室,加强各环节的消毒灭菌,必定能减少母婴护理者职业感染的发生率。我们使用自然对流风和空调抽风2种方法,降低室内细菌含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消除异味。母婴出院后床单元行终末消毒,护士工作站电脑键盘和鼠标、呼叫器手柄、门把手、门框等定期用清洁湿巾擦拭消毒,也可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14]。我院使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擦拭消毒这类物品,监测效果良好。为防止消毒剂对电脑键盘的腐蚀,可采用乙醇氮乙定消毒液擦拭消毒。

4.4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劳逸结合,定期体检,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强护理人员体能,是降低职业感染的有效防护手段。

4.5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是污染的手,有文献报道:通过院内洗手可降低30%医院感染[15]。洗手是阻断医护人员因操作导致感染传播的重要环节,必须要求随时、及时洗手。化验单在传递过程中,要受到标本、化验室物品、操作人员手的污染,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目前,对临床化验单尚没有理想的消毒方法。因此,倡导在接触化验单后及各种操作前后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是可靠的控制感染的基本防护手段。

4.6有资料表明:护士对结核的感染患病率是同龄妇女的2倍以上,年龄越轻,发病的危险性越大[16]。加强卡介苗接种工作的环节质控,提高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在确保接种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认识“结核流行广泛,防治从我做起”的重要性,对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7对临床实习护生加强锐器伤预防相关知识的岗前培训,是有效遏止职业感染的重要措施。部分护生对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不积极参加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个人操作行为不熟练,不规范,操作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高危操作也不采取防护措施,导致职业暴露与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发生率升高。被调查中,受伤人数占78%,受伤2次以上占76%。因此,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意识的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防护措施,以减少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综上所述:母婴护理者职业损伤感染率高,职业损伤感染的状况不容乐观,护理管理者应予重视。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对自身职业危害的认识,严格执行自我保护措施,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的检查,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定期进行体检和免疫接种,及时对工作环境消毒灭菌监测,可以降低职业感染的发生率,减少职业危害,确保自身健康。

参考文献

1韩燕春.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疫苗应用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827-828.

2王红红.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护理研究,2002,16(6):331-333.

3高晓玲.医院工作人员HBV感染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3):165.

4王红红,杨敏,何国平.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

5夏佳芬,丁爱民.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调查.浙江临床医学,2004,6(3):254.

6关小玲,郑红丽.护士工作站电脑键盘鼠标细菌污染检测与消毒.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1):103.

7董兆华,曹丽莎,孔庆敏,等.呼叫器手柄的细菌监测.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3):335.

8程红群.结核病人护理210问.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173-174.

9卫生部殷大奎副部长在2001年“3.24”世界结核病日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防痨杂志,2001,23(4):207.

10吴凌,靳桂名,董玉梅.医务人员整体防护能力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198.

11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举措.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1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1989,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 ficiency virusand hepatitis B virus to healthcare.and public safety workers.MMWR,1989,38(suppl6):1-37.

13李红红.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1.

14曹月升,杨春秀,张秀者,等.CLB消毒片杀菌效果实验观察.中国消毒学杂志,2003,20(3):195.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护理;主要症状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期妇女特有的疾病,本病常在妊娠20周以后发生,临床症状表现为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严重者有眼花、头晕、头痛、昏迷、抽搐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母婴死亡[1]。妊高征是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妊高症产妇,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妊高征孕产妇,年龄在23-38岁,平均年龄为28.5岁。其中37例妊娠期高血压,22例子痫前期,8例产前子痫,1例产后子痫。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恶、胸闷、视物模糊、头痛、心晕等,通过检查患者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出现蛋白尿和水肿。

1.2治疗方法对妊高征子痫前期患者进行扩容、强心、利尿、降压、镇静、解痉等治疗。给予l0%葡萄液50mL中加25%硫酸镁20mL静推,然后给予每小时l-2g硫酸镁静滴,每日20-25g。如患者出现抽搐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降颅压。

2.2护理

2.2.1妊高征产妇入院后应安排在单间病室采取诊疗护理,光线不宜太强,避免一切光、声刺激,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和整洁,减少活动量,绝对卧床休息,并保证充足的睡眠,床边应置护架,多取左侧卧位,避免病人坠床,并安排专人守护[3]。

2.2.2部分产妇可能出现呕吐,需将将头偏向身体一侧,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并备好吸痰器,随时对呼吸道的分泌物进行清理,防止窒息的发生,有发绀者因遵医嘱,并及时给予氧气吸入。

2.2.3让产妇了解治疗妊高征药物的副作用及中毒反应。①镇静药如杜冷丁、冬眠灵等注射后,容易出现直立性虚脱,因此注射前农夫应先排空大小便,防止注射后起床发生不必要的意外。②硫酸镁是降压、解癌的药物,一般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胎儿影响小;注射后有呼吸抑制和肌张力减退的副作用,所以静点时要严格控制滴速。

2.2.4使产妇明确测体重、记录出入量、吸氧的目的:测体重是为了通过孕妇间接了解胎儿的发育生长情况;记出入量是判断和了解治疗效果,及母亲是否有隐性水肿的情况;吸氧是母亲通过吸氧来增加母亲血氧饱和度,从而改善胎盘的缺氧缺血的情况,可改善和预防胎儿的缺氧情况。

2.2.5消除恐惧、焦虑、紧张心理,妊高症产妇多有恐惧焦虑的不良心理[4]。如不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对治疗是极为不利,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和治疗效果等。妊高症是妊娠其妇女特有的疾病,是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由于供血不足使各脏器引起病理变化,如肾、肝、心、脑及胎盘都会发生缺氧、缺血性改变,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态度亲切,耐心解释,避免多产妇的不良刺激,与产妇进行沟通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以便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2.2.6给予产妇产后休息饮食的指导。保证合理的膳食结构和充分的休息,进无刺激性、富含维生素和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汤、肉汤、鸡汤、动物肝脏、蔬菜等,所有产妇进食应避免腌制食品,中重度产妇必须保证绝对卧床休息,严重水肿产妇应严格限制食盐的摄入及保证卧床休息。

3讨论

妇产科常见的病症之一是妊娠期高血压,由于孕妇对疾病缺乏认识,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产妇需对妊娠高血压有正确认识,了解其对母婴的影响,加强孕期保健,加强对孕产妇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护理措施,及时就诊,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宣传保健护理意识及分娩的相关知识,加强产妇对妊高征的认识。妊高征严重威胁着母婴的健康,由于该病的特征是高血压,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合理的饮食指导及有效的心理疏导,并对其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防止发生并发症,保证母婴身体的健康。对于发生妊高征者,应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避免发生各种并发症,降低母婴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武军,孙丽君,李静.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3).

[2]左海英.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5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初产妇共11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产妇年龄最大34岁,最小20岁,平均25.8岁;自然生产52例,剖宫产62例;新生儿男62例、女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7例。两组产妇在年龄、生产情况、生产方式和新生儿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

对产妇和新生儿按实际情况进行护理,每日由护理人员将新生儿带到统一的新生儿处置室对其进行沐浴、抚触以及脐部护理,家属可通过玻璃屏风观看。

1.2.2实验组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

具体护理过程如下。(1)新生儿护理:对新生儿和产妇进行一对一的床旁护理,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尿布更换、沐浴、抚触以及脐部护理,家属及产妇可在旁直接观看,并适当地现场宣讲相应知识。(2)新生儿护理知识宣教:针对不同产妇及其家属进行不同的新生儿知识宣教,以一对一宣讲模式让产妇及其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向其发放健康知识手册,主要包括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正确喂养方法、突发状况处理、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的处理措施以及新生儿日常护理方法等,让产妇更全面、更科学地护理和照顾自己的孩子。(3)产妇自我护理能力训练:产妇生产之后其生理状况和身体状况都会发生改变,而护理人员不可能对产妇进行全程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母婴床旁护理过程中需对其进行自我护理能力训练。如母乳喂养的技巧、的正确护理方法、正确饮食方式、产褥期常见状况及处理方法,以便产妇出院后能正确、全面地实施自我护理。

1.3评价指标

将所有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母乳分泌时间以及自我护理能力等指标进行详细记录,以供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组间构成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程度对比分析

对照组57例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84.2%,实验组57例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96.5%,实验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2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调查显示,实验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掌握、母乳分泌时间以及自我护理能力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对母婴护理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母婴同室;产妇;新生儿;并发症;护理质量

母婴同室是当代产科常见的护理方案,指足月儿或1500g以上的早产儿在产出后与产妇24h共处一个房间,由产妇亲自照顾新生儿的饮食起居[1]。在住院期间母子共同生活,医疗和其他操作每天分离不超过1h。据临床实践表明[2],新生儿在产出后,肢体上的抚触能使新生儿感到安全及愉悦,有助于刺激新生儿发育。除此之外,母婴同室能促进产妇尽快泌乳,减少阴道出血,促进产后恢复[3]。本研究对本院产科于2010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顺产产妇进行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母婴同室护理对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42例顺产产妇,设为对照组,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6.4±3.1)岁,孕周36~40周,平均(39.3±0.5)周,新生儿体重2150~3800g,平均(3120.9±480.1)g,其中男婴22例,女婴20例;选取我院产科于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例顺产产妇,设为研究组,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5.1±2.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8±0.7)周,新生儿体重2200~3750g,平均(3200.2±510.7)g,其中男婴23,女婴23例。纳入标准:产妇无精神病史;无任何重大躯体性疾病;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悉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及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产妇在分娩后,护理人员在确认产妇及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的情况下,将产妇送往病房休息,同时将新生儿送往育婴室。在新生儿需要喂养时,将新生儿交与产妇予以母乳喂养。12h后进行第一次喂奶,随后每隔4h喂奶一次。

1.2.2研究组

新生儿产后30min内,清理其呼吸道,擦干其头部和身体血迹、羊水,剪短脐带后将新生儿置于产妇胸部,引导婴儿的嘴触碰,帮助婴儿吸吮母乳。护理人员应称赞产妇在分娩时的表现,并表扬新生儿的可爱,激发产妇初为人母的喜悦感。鼓励产妇通过亲吻、抚摸等肢体接触刺激新生儿的感官反应,增加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印象。经过分娩处理后,将新生儿置于母亲身旁,让母子进行共处一室。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开展健康宣教,指导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要点、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从旁协助产妇进行更换尿布、喂养、脐部护理等日常护理。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提醒产妇每2小时母乳喂养一次,并在喂养的同时给予语言的刺激,以柔和的目光与新生儿进行交流,激发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主动反应。

1.2.3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比较2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病及乳腺感染并发症发生状况。②记录并比较新生儿哭闹次数、上呼吸道感染、皮炎及腹泻发生率。

1.2.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2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讨论

3.1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而在分娩后产妇需具备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储备能力,使自身能尽快进入母性角色,以此满足其初为人母的愉悦与满足感。传统的产科护理方案强化了产妇的患者角色,新生儿喂养、更换尿布、沐浴等护理工作都由护理人员完成,这不利于产妇分娩后的角色转换。母婴同室护理强调由母亲作为主导角色,而护理人员从旁协助产妇完成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母婴同室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强调将新生儿与产妇视为同组个体,激发了产妇的早期母爱,通过感官刺激与抚慰等方法帮助建立母子之间的感情,激发新生儿吮吸、拥抱等本能反应,从而达到刺激新生儿生长发育的目的[4]。

3.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后出血为2.2%、产褥病2.2%,乳腺感染2.2%,对照组产后出血7.1%、产褥病7.1%、乳腺感染11.9%,研究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这主要得益于母婴同室过程中护士鼓励产妇及早哺乳,新生儿的吮吸作用将刺激产妇催产素分泌,有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尽早排除[5],预防乳腺感染、产褥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产妇身体恢复。产妇产后子宫受创,乳腺分泌物多,极易产生感染,而及早促进产妇泌乳则有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排除,进而降低产后出血、乳腺感染、产褥病并发症的发生。

3.3从2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可知,研究组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概率为2.2%、皮炎2.2%、腹泻2.2%,对照组上呼吸感染的概率为7.1%、皮炎9.5%、腹泻7.1%,研究组的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为母乳是新生儿最安全及营养结构最为合理的食物,能增强新生儿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降低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指导产妇开展肢体抚摸、亲吻等行为能使新生儿获取安全感,有助于减少哭闹频率与次数。值得注意的是,产妇缺少有关新生儿护理的知识,极易出现认知偏差,在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可引发潜在风险事件。因此,在母婴同室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作用起着引导作用,应科学、合理地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护理知识体系,并促使产妇认识并发症的诱因以及新生儿照护中的预防举措、注意事项,以最大限度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6]。

4小结

母婴同室护理能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照护的知识体系及实践技能,可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值得在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荣娟.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86~87.

2万九菊,熊怡,王迎春,等.健康指导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56~57.

3华骅,沈国英.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临床护理路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49~50.

4邵海珍.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77~78.

5徐海宁,李敏香,林望,等.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14(12):1973~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