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1

【论文摘要】:城市视觉形象是城市的外在表现,城市视觉形象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指导,以城市的行为知识向公众直接、迅速地传达城市视觉形象特征。

1.城市造型视觉形象

1.1结构。多维结构与组合形态、平面与曲面、转折与平滑、起伏与平坦,满足于平视、侧视、俯瞰检测的要求。

1.2空间。由构成城市硬件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以及构成城市软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组成的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人居环境被称为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入城市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挑战所选择一种积极对策。

⑴空间景观的系统结构研究

a.点、线、面的多层次研究。"点"是景观节点,包括主要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城市重要窗口以及自然景点、制高点等。"线"是景观视线,包括重要商业街、步行街、滨水路、交通干道等组成的城市街景和景观走廊。"面"是景观区片,包括旧城区或者租界区、历史文物保持区、商业中心区、园林景区等。

b.一维、二维、三维的多方位研究。"一维"是以平面方式研究空间景观的平面构图和结构关系。WWW.133229.Com"二维"是关于城市立面形式与剖面结构的研究,反映了街景特色、建筑风格和高度的关系。"三维"是城市空中景观的模拟研究。

c.城市景观框架的总体性研究。根据景观需要制定城市开发控制标准、建筑风格引导准则、景观视觉走廊保护范围等。城市空间艺术与建筑艺术等级外观、宗教时期城市与建筑、工业化与现代建筑、"包豪斯"建筑理论、城市与建筑的功能性等等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⑵立面的研究

高开敞的界面围合方式,在将外部环境引入室内的同时,室内空间也与外界共享。城市立面与夜景照明也从建筑单体立面设计向城市立面设计的层次转变。

2.城市色彩视觉形象

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视觉总体表现。城市色彩作为城市面貌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承载着历史、文化、美学信息,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是确定城市色彩总谱系统以及确定不同特色景观区域的色彩特色定位。

2.1城市色彩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的色彩永远不能与大自然争美。这是使城市色彩和谐的捷径。在城市新区中,如果又没有特定传统色彩,其城市主色调应偏中性,而绝不能标新立异。

2.2城市色彩应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历史、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对颜色有不同的偏爱。

2.3城市色彩应与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经济文化的反映,现代城市形象应用设计中应考虑城市符号视觉形象、城市标志识别系统、城市规则视觉形象、交通规则视觉表现、政府工作规则视觉表现、城市功能划分视觉表现等相互协调。

3.城市人文视觉形象

包括有市民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等。城市形象是通过市民形象集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城市形象以市民的综合素质、精神状态龙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市民的各种参与凸现出来。

4.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趋势

4.1城市形象识别设计

按照城市理念、城市行为、城市视觉三个子系统的基本思维来理解和识别城市形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⑴城市理念。指城市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文化内涵等为城市形象的核心。城市理念融合文化形象、城市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等内容,沟通、凝聚城市居民的思想认识。

⑵城市行为。在城市理念识别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组织管理及活动。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府政策、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进行的活动。

⑶城市视觉。城市视觉识别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识别为基础,以城市的行为识别为依托。城市建筑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结晶,是影响城市视觉识别的最基本要素。

4.2城市视觉形象设计重点

⑴自然形象。不同的城市自然禀赋会有很大的差异。充分发掘与众不同的形象,促进旅游、娱乐、餐饮业务等行业率先发展,发挥出形象效应。

⑵文化形象。城市文化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因素高度融合。如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哈尔滨冰雕节、潍坊风筝节、孔子文化节等,展示了城市文化风格,有效地增强了城市形象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⑶视别形象。城市的道路、广场、水景、雕塑、路灯、栏杆、壁画、标志、路牌、门牌、公共汽车站牌、各类户外广告等等都应系统地进行规划、设计。

⑷政府形象。政府形象建立在政府管理、政策实施、办事效率、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由公务员日常业务工作所体现。改进政府行为重点是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效果。

⑸历史形象。文物古迹是历史形象的直接反映。一般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区保护通常可划定保护禁区、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范围。

⑹视线走廊。景观视线走廊由景观轴线、视觉控制点、重要景点、视觉交织及转帐等组成,依赖于统一的规划布局。对景观视线走廊的保护性控制,对城市相关地区的发展须设定一些限制性规则。

⑺高压走廊。按照专业规范,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与民居、建筑物、构筑物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进入市区的架空高压线路必须严格按规章建设,留出规定的高压走廊地带,控制两侧建筑高度有使用性质,保护好高压走廊地带。

⑻地下通道。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业街、地下涵道、洞口等以及地铁线路一般尽量与地面道路相结合。

城市视觉形象,简而言之,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涵盖建筑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点、生活设施等,这些都是构成这种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城形成城市视觉形象的因素多方交织、组合,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

[2]王鑫.赖特建筑创作中的节能策略及其设计启示[j].新建筑,2006.

[3]谢小舜.匠心独具的美国风--赖特的住宅建筑风格解析[j].艺苑,2006.

[4]金平.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重庆建筑,2006.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2

据《史记》记载: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在出使大夏时见到了从身毒国(古印度)转运出去的蜀布、邛竹杖。有关专家考证,这条通道起始于成都,“其主干道分东西二路,西路(即古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渡金沙江入滇,经大姚到大理;东路亦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下,经乐山、宜宾,沿秦修五尺道南行,入滇后经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到达大理,东西二线在大理汇合后,经保山、腾冲到达缅甸,再西行至印度”。

联系我国北方的对外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许多学者将其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与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相比较,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无疑重视不够,这与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符。

事实上,南方丝绸之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历史特征,有着进一步深入挖掘的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也说:“几条丝绸之路里面,最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西南丝绸之路。”

对云南的影响

南方丝绸之路的称呼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出现,但这条商道的开通时间却很悠久。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来看,早在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之前已经开通。熊永忠甚至认为“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印度、缅甸等地的商人,通过‘丝绸南路’把贝带进云南”。这无疑比汉代开通的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唐代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早。

人们在看待云南历史发展时,总是将云南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甚至将云南视为封闭的代名词。但是,从丝绸之路来看,应该说,云南历史发展很早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着很强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究竟达到何等高度?可以说,云南很早就与东南亚、南亚形成了一个货币流通圈和市场圈。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就是贝币的流通。

据中国文献记载,唐朝僧人玄奘在7世纪中期到印度时已经看到贝币在当地作为货币使用。这与《新唐书》记载中天竺(中印度)“以贝齿为货”相吻合。宋代赵汝括的《诸番志》、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明代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皆记载了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流通贝币的情形。

西方旅行家和学者的记述也说明了这点。14世纪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在马尔代夫(Diva)看到了马尔代夫与孟加拉之间的海贝贸易。而我们所熟悉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也提到孟加拉和暹罗(Lochac)有贝币流通。德国汉学家Hans Ulrich Vogel(傅汉思)也发现作为内陆国家的老挝,17世纪时以海贝为钱币。

无独有偶,云南历史上,长期也用海贝作货币流通。云南所使用的贝币,主要来自南亚东南亚地区。《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哈刺章州(云南大理)使用贝币时说:“彼等亦用前述之海贝,然非本地所出,而来自印度。”这已为诸多文献记载和近代考古发现所证明。

显然,历史上,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仅是一个货币圈,还是同一个贸易圈。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方丝绸之路使云南很早就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开放是云南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并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今天的云南理应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贝币之路

从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流通的丝绸来看,其规模、影响根本无法与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丝绸相提并论。而与丝绸的流通形成鲜明对比,东南亚、南亚的海贝却很早就沿着这条通道大量流入云南。这些大批流入的海贝,从春秋战国起,直至明清之际云南“废贝行钱”,一直作为云南主要的法定货币,流通使用两千余年,可谓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甚大。

云南省博物馆的王大道先生曾根据云南考古发现的海贝,绘制了一幅云南出土货币分布图。该图显示,贝币的分布,除少量分布在滇南的景洪、墨江、绿春等县市外,大多沿滇西向东,沿腾冲―大理―楚雄―禄丰―晋宁―昆明―曲靖―大关一线呈轴状分布。而这些海贝,经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院所鉴定,“其产地是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域,包括印度、菲律宾以及我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南海诸岛附近”。其中,多数来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这不就是一条“贝币之路”吗?

毫无疑问,云南自战国至清初两千年的贝币流通史,事实上也是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间两千年的贸易史。贝币无疑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商品。这条“贝币之路”,既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促进了其繁荣,更重要的是,它早在两千年前就将云南的历史发展与南亚、东南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贝币之路”无疑是南方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历史特征,也是这一区域独有的特色。

大走廊建设构思

当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体系建设,迫切需要重振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为此,我们特建议国家依托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建设一条纵贯西安―成都―昆明直至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大走廊,西部开发的大走廊,民族团结的大走廊,从而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连接起来,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有机对接起来,构筑起内外联通、海陆并进的全方位开放体系。

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建设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南方丝绸之路最早见于《史记》的记载。这条通道北起四川成都,经云南腹地,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据考证,这条通道至迟开通于公元前四世纪,远早于我国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和东南海上丝绸之路。

在古代社会,中国正是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南方丝绸之路和东南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了与亚、非、欧相关国家的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建立起全方位的开放体系,将古老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等人类古文明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架起一条中国与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之间的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通过丝绸之路,各民族互通有无、互融共进,使得中国既影响了世界,世界也影响了中国。因此,以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为依托,建设一条纵贯西安―成都―昆明直至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有利于重振中国古代三条丝绸之路的辉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新时期的全方位开放体系。

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各省区迎来了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发展时期。然而,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出“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因此,建设一条纵贯西安-成都-昆明直至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可以将西部地区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有机连接起来,把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乃至将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有机连接起来,把历史时期的两颗经济明珠―成都和关中平原两个天府之国有机联系起来,重振西部两颗经济明珠的辉煌,将昆明打造成新的经济明珠,切实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3

论文摘要: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时历史文化保护的种洲误区.并就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镶护的内笔进行了才探讨。

要了解城市设计的内涵,就必须关注城市中的生活的人。在城市设计中,人是第披关注的主体.而关注人的思想也显得地位重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思想是在千百年发展中提炼、沉淀而形成了城市的文化,而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也深刻地印刻在城市的历史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城市人。因此,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城市建设得n益繁荣,城市人口的增加,往往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带来极大的破坏性,这就有必要从认识上加以提高,重点防范。在城市设计仁对历史文化明确予以保护,从法律上给以保证。

一、目前城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保护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种是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笔者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川以不用古砖,就是荃于这种邢论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任旧城瑞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l泪原城墙的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就拆一茬。

第二种是“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一方而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t往㈣城拆了占建筑.叉到新区搞明清一条衡。这种做洼既破坏了很好的旅游资源,义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

第三种是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浇法。这一改就是火拆欠建,耐口垒=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就蜚;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丁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价值上部搞上地区。民旌历电的特征.以示“文”的延续。侄个城前里应有不同历电时期的建筑及J礼貌,怛绝没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五干年。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觥叫毫虻顾忌地作对现代化的追求。这样,殳就自然延续且通畅。

第四种是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打E千姿百态,文化底蕴备不相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垒盘,显然不切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亩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袁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犬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K度衡使北京传统城『l亍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然而中国的现代城市设计教育思想,方法义一直在承袭两方的城市设计体系,无法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惜鉴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十如何往借鉴、套用中研究西方城市设计理论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应性.逐步建构适应自己城市的地域特点.地方风貌、文化韵味、经济规律,叉具备时代印记的1脏动性城市理论,是当夸亟待解决的课题。

还有,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仕佧忽略对古树名未的保护,为J逛筑可以任意砍伐树是J玎史的活的见旺.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难道不应该更加霞视吗?城市既是经济社会疑腱的载体,义是历电文化的象征。这足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都不应该忘记或瞳师的两方。

二,城市设计中历史文化保护设计的主要内容

历史文化的像·盐叶是城市设讣的重要内容.其魅力不仅在下它具有很高的艺术,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而且它具有寓的文化内汹.能充分反映时代的延续性将历电史化占迹和城市设计结合起来.组成几文、{l:会景观的结台俸,是一郝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活生生的教材历史文化的保护,苒内容包括:侏护对象的确定,保护方法、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

其一,保护对象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遗迹和风嚣名胜包括:园家。省,市、县各级文物削I】已定的历史文物和名畦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业已榻毁怛具有蘑修,重建价值的文物古迹等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时会对古旧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占迹是否保留等问题提m质疑。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社”提出的5条标准:是一件艺术品,能丰富环境t是某一特殊建筑风格或某-N期的迎匀[=代表,在社会I二【有定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事件或甫要人物在历也l:有联系。能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感。

其二.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是根据各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业来确定其保存,发展利用的办法。为此,血首先弄清各保护计象的历史年代,文化等绒、性质特点,功能内客.容量。交通条件窄0I特征与经济利用价值等,井尽量从社会、文化、经济,精神、习浴以及心里情感上去完蒋和发程。保护的一般方法有保养维修、改造等几种,通过保持和恢复文物古迹的本来面貌,来示明当时的历史陈迹。

对古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变,而内部更添现代化的设备和装修,以充实它们的使用价值,使其得以新生。

通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日本横滨步行道公园设计中,设计者认识到由于横滨经济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如“绿”在消失,“水”被疏远,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匮乏。因之在整个设计中构思了3个相关联的主题段,来追念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历史。设计者创造了:绿化步道——这里绿树葱郁,鸟语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为人工环境中的一块绿洲;“水”的广场——运用喷泉、瀑布、跌水、滚水和漩涡等水的表现来赋予广场自然的气息,使人摆脱城市的喧闹,获得了片刻的宁静;“石”的广场一是供纪念、演出等集体活动使用的露天广场,并制作了几十种有历史性代表的图样方案制作的陶块,铺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给长者以历史的回忆,给少者以乡土的教育,给客人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而留下特殊的印象。

划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范围,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所处的历史环境,同时,还考虑满足景观的观赏要求,完善原计划的意境,保护古建筑的历史格局和景观,提高其环境质量。

其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常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需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和视线走廊区,现分述如下:

严格控制区:指文物古迹自身占有的地域。在此区内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及环境的历史原貌。一般除维修外不得有任意拆迁和改造,更不能新建。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4

关键词:室内环境;图书馆;设计

一 建筑概况

九江学院逸夫图书馆位于主校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附近的宽阔地带,建筑面积为15469.72m2,框架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内设学术会议区、校史陈列室、阅览室、学习室、专业阅览办公室等。该图书馆是九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设计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气候特点和地形特征,发掘、利用并有机组织自然、人工和人文要素,提供人性化的阅读空间,提升 图书馆的整体智能。同时,充分利用地方,主动地创造环境的丰富性,以创造出一个安静、亲切、低碳的现代化图书馆环境。

二 设计实践

(1)文化内涵

面对九江绵绵千年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面对其自身文化历史的传承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收,形成了九江特有的传统文化气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征进行融合,便是设计中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图书馆的设计去除对形的表征,剖析其内部的精神含意。门厅的背景墙以学生作品为主,灰色的墙面配以画作,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阅览室内的受众为学生,设计中本着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采用较为简洁的设计手法,如阅室天花满足照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处理,地面则摒弃了花纹变化,而书架的陈列方式则很好地将阅读区与书库进行了划分,有效地阻隔了视觉干扰。

(2)色彩构成要素

色彩带有强烈的物理效应,不同的色彩变化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而,设计过程中,为兼顾不同功能需求,其色彩上的处理不尽相同。入口门厅使用颜色较浅的米黄色作为地面,白色的墙顶面,墙面局部配以红色引导标志,以醒目温暖的色彩吸引他们到馆内学习。阅览室以白色为主,桌椅使用较为安静的棕黄色,以显示色彩的纯净淡雅,使室内环境明亮、清爽,让人思维敏捷,精力集中。书库内密集了一排排的书架,通过浅灰色书架的使用,再用白色灯光进行调整,既给人“扩大”空间的错觉,又方便读者和工作人员查阅各种图书文献。

(3)绿化

作为对植被化手段的应用,绿化引入室内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馆内各处均布置有绿化植物,以形成立体的绿色环境。

1)大厅绿化

大厅是读者观赏品评图书馆建筑与文化、休憩购物、驻谈等较为宽阔的共享空间。此处光线比室外明显变暗,因此,选择了观叶植物棕竹、花叶万年青。

2)内庭绿化

中庭位于建筑的中部,主要是顶部日照,是人流汇集之处,是建筑内部庭院,为周围提供绿量。植物配置力求朴素、色彩明快、美观大方。

3)走廊绿化

走廊是室内交通、分隔与联络各个建筑空间的手段,人们在此停留驻足的时间少。为了不妨碍通行,分段放置了龟背竹、龙血树、棕竹等观叶植物,用以改善单调的环境,起到点缀的作用。

4)书库和阅览室绿化

逸夫图书馆是藏借阅一体化设计。作为安静空间的书库和阅览室,种植了少许体态轻盈、纤细的观叶植物,以及花色清淡的小型盆栽,没有选择大型或者浓香植物。如在书架上布置了少许如吊兰、常春藤等垂蔓植物,阅览桌上摆放豆瓣绿等小型观叶植物,以利于形成静穆、安宁的气氛,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还利用开敞式阳台空间设置绿化,在室内与室外之间形成一生态缓冲区,既美化环境又具有减缓风速的功效。

(4)节材

逸夫图书馆的形象既反映古城浓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又展示其时代性及先进性,故外观采用金属、玻璃、石材等材料相有机整合的手法,以体现其设计理念之要求。馆内设计无装饰性构件,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所有应用材料均以满足功能需要为目的,将不必要的装饰性材料消耗减到最低。充分发挥各种材料自身的装饰和功能效果。如走廊、书库、阅览室等均取消了吊顶设计,采用暴露式顶部处理;地面采用普通水磨石地面,设备管线水平、垂直布置均暴露安装,减少围护用材,同时方便更换检修,避免二次破坏的材料浪费。

三 结论

图书馆是城市建筑空间和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凝固的形态传承着历史和文化,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感染力,这一特征使图书馆的室内设计研究有了具体的内容。如何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同时,在选材、绿化、使用及资源回收等方面对自然环境及人类自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是九江学院逸夫图书馆室内设计力图表现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胡绍学,宋海林,胡真,谢坚等.“生态建筑”研究绿色办公建筑——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伍威权楼)设计实践和探索[J].建筑学报,2000(5):15.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5

关键词:城市绿化,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reen sp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Taking Xi'an Aerospace base green as the carrier, 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and other factor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Thinking on the base of green planning and design optimization.

Key words: city green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绿地景观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其景观效果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近年来,西安航天基地绿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提高,在绿化水平高速发展中对航天基地绿地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基地绿地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对基地未来绿地规划设计优化的建议,也显得更为迫切。

西安航天基地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现状

区域建设背景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位于西安市城南,一期规划面积约二十三平方公里,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航天产业基地。目前基地一期包括老城区与新建城区两部分,新建城区部分地区依然在建设中或待建设。

自然条件

西安航天基地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干冷。年平均气温13.1 摄氏度,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0.7摄氏度;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660.6mm,年平均日照209.7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17天。长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 m/秒,最大风速24 m/秒。

地形地貌

整个基地属河谷冲积平原一、二级阶地和一、二级黄土塬区。基地地势总体较高,平均海拔505m左右,最低点431.4m,最高点为577 .1m,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平缓抬高。

人文历史

航天产业基地周边及基地内文物古迹丰富,自汉宣帝至清代中期,先后有八个朝代的近百位身分显赫的人物葬于这一地区,现存60余座古陵墓。西康高速以东的汉宣帝陵遗址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文保遗址,其中包括位于神舟五路与神舟大道之间的明秦藩王中宣王朱怀堵墓等。

航天基地绿化发展现状

截止2012年底,西安航天基地绿化面积约118万平方米,包括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目前园区依然在建设中,未来绿化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存在问题

景观绿化整体性规划体现较弱,绿地系统整体性有待加强。

地方特色、文化特色表现不足

建议

希望通过基地绿化建设,将航天基地的台塬地貌,新区现代绿化、传统人文历史等特色资源紧密结合,建设特色的航天基地景观、特色的风景绿色长廊等,打造一座具有绿化特色的生态航天基地,让生态环境与科技经济发展共赢,进一步提升基地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建议重点加强基地公园绿地,城市街头绿地,道路绿地,企业居住区绿地建设。在基地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与基地绿化现状相结合,提出对基地绿地规划设计优化的一些想法:

基地绿地系统分类

通过对基地绿地系统总体梳理,将其分为三大部分:

以城区绿地、台塬森林、平地防护林为主体绿化,建立点、线、面、网相连接的生态保障林体系,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1]

以森林旅游与基地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结合的方式,拓宽绿化富民渠道,稳固生态保障林体系,促进城市包括绿化在内的绿色产业发展;

以森林公园、名胜古迹、城市园林、古树名木等为主,人文与森林景观相结合的文化传承林体系,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空间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加强绿化生态网络体系,点、线、面结合一体建设,以城区为核心,以建设城市绿地为重点,结合文物绿地的保护与恢复,全面整合台塬、平地,道路、水系、各类防护林、花卉苗木基地、城区绿地等,建立山地森林相辅,生态廊道相连,城市绿化镶嵌,全市一体的绿化景观生态网络体系,实现基地绿色资源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

根据航天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特征和资源利用的分异性,以及城市绿化景观建设与发展对绿色空间的拓展性趋同存异等要求,结合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景观总体规划,提出航天基地城市绿地建设空间布局为:

“一核多点、经纬两轴、两廊道”

“一核多点,多点带面”----主城区绿色福利空间建设

“经纬两轴,林路相连”:----城市道路绿化结构

“两廊道”----基地绿色屏帐

具体分析

“一核多点,多点带面”----主城区绿色福利空间建设

以星河中央公园为基地的绿色核心,结合城市空间的整体布局,围绕城市绿心组团式发展绿地,在基地内建设星河运动公园等,增加广场绿地、街旁绿地等,同时增加居住区,单位绿地面积,多点带面,整体提高基地绿地面积,提高基地园区环境。

“经纬两轴,林路相连”:---城市道路绿化结构

以东长安街、航天中路等为代表的横向道路绿化轴线

以雁塔南路、神舟四路等为代表的纵向道路绿化轴线

结合总体规划道路布局、城市四界用地和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提出以纵横两轴的道路绿化结构,首先,规划以东西向的东长安街和航天大道为标志的科技文化主题轴线景观迎宾大道绿化,和以南北向的雁塔南路和神州大道为标志的历史文化主题轴线景观迎宾大道绿化,形成两轴四条城市主要干道,提升城市交通绿化环境和城市绿化效果;

其次,以城市辅道为基础,提出“一路一景,纵横有别”的城市形象绿化概念,在城市道路绿化主干树种的选择上结合整体南北文化轴和东西科技轴,通过绿化配置的区别达到南北有别的设计目的,提高城市交通的方向性;形成“林路相连”的城市道路森林生态网络。[2]

“两廊道”----基地绿色屏帐

以基地南侧台塬地带为基础的森林、宗祖文化休闲走廊景观带

以基地东侧西康高速沿线防护林地带为基础的汉陵生态文化休闲走廊森林景观带

建立以牛头寺、华严寺、杜公祠和兴国寺为代表的森林、宗祖文化休闲走廊景观带;以杜陵为代表沿西康高速形成汉陵生态文化休闲走廊景观带两大城市廊道,形成城市防护林带与城市休闲旅游林带的结合,并最终形成新区城市周边生态向城市渗透的整体绿化景观格局,结合城市绿化廊道与城市绿化斑块共同构成的航天基地新型的城市绿化休闲体系。

两廊道是基地范围内十分重要的水、热及生物多样性之源。规划将大大提升区域内森林的防护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使其成为基地范围内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抵御灾害性天气的大型“绿肺”。

基地东侧西康高速沿线地带为基础的汉陵生态文化休闲走廊森林景观带

沿西康高速公路两侧,北起航天大道,南至航天基地南边界,根据实际需要,沿路种植防护林带,该景观防护林带全长约4800米,规划绿地64万平方米。

基地南侧台塬地带为基础的森林、宗祖文化休闲走廊景观带

少陵塬(航天基地南侧台塬段)直观坡面绿化,西起北长安街,南至神舟大道,呈东南-西北走向的长条状黄土台塬,全长约4200米,规划绿地61万平方米。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绿化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地绿地建设需要我们系统性考虑,综合考虑园林的生态、景观、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加快基地绿化建设,从而通过绿地系统的提升,提升整个基地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历史走廊文化设计范文6

关键词:回纹;地毯;文化内涵;传统图案

一、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回纹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富有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在当今的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不同的时代决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衍生出不一样的艺术元素。

(一)回纹的起源

回纹作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回纹的出现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的马家窑[1]文化马厂类型遗址出土的陶罐纹样上。

回纹出现在青铜器上通常都是出现在青铜器的颈、腹、足等位置,一般都是用作地纹来烘托主纹的,也有作为主要纹样装饰单独出现在器物的颈部和足部的位置的时候。

商代才是回纹大规模流行兴盛的时代,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在青铜器这种祭祀礼器之上回纹这种简单与朴素为它增添了庄严和厚重之感。到了商朝末期周朝初期回纹经过时间的洗礼演变为多种形式的新型纹样。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以世俗的眼光和审美观念的改变,回纹派生出做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菱形、方形样式大量使用,并且使用贵重金属进行镶嵌装饰达到进一步的美化。

汉代的到来,不仅仅是时间的变迁,也是科技、技术、材料以及审美观念进一步发展的时代。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使新材料如漆器,陶器的广泛应用也渐渐的步入千家万户,青铜器的使用逐渐被取代。

唐朝社会繁荣,经济富盛。正因为唐朝经济的鼎盛,丝绸之路促进文化的大交融,富于浓艳特色的宗教图案花卉宝相花纹,绕枝纹和花草纹样开始大肆兴起,回纹作为配饰图案存在。

宋代提倡复古回纹,再度流行起来。宋代人不再是以富丽堂皇的繁复之美作为审美的偏好,而转变为一种对清淡、自然、优雅的朴拙之美的追求,回纹正是这种简单朴素的几何纹样,横竖折绕、规则有序的构成特点与宋代人的审美相契合,在时代的变迁与环境对世界的影响下,回纹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明清时期的回纹基本上延续了宋代回纹图案的基本样式,并且更加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直到今天从明清时代传承下来的家具、建筑、瓷器中都可以看见回纹的身影,并大量的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

(二)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回纹的寓意

中国的图形艺术是先辈留下的瑰丽宝库,它反应着祖先的智慧与丰富的想象力,回纹只是其中拥有丰富寓意的纹样之一。回纹是指以横竖折绕组成的“回”字形的一种传统几何装饰纹样。因为它独特的结构形式,反复回环,更是在充满智慧的中国人的思想之下产生了“源源不断”“富贵不断头”等深远的吉祥寓意。回纹图案在家具、建筑、地毯、织绣中被广泛应用,它被用作间隔和锁边,这是因为以二方连续构成形式存在的回纹可以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

二、回纹图案在酒店地毯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酒店整体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酒店地毯设计作为酒店软装整体中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大的考验。无论是在材质上还是在图案设计上的选择,都越来越被客户们关注。

酒店地毯设计和室内其他纺织品设计相同,要与当代人的生活情趣以及酒店室内设计的整体布局相互呼应。不论从其功能、样式、图案以及颜色上都必须与酒店的整体氛围搭配。

(一)回纹在酒店地毯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回纹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把它与现代酒店设计相互融合,既是一种对古典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与颜色相同,图案也能改变或者协调某一环境,所以在设计地毯图案时不仅要考虑色彩,还要考虑地毯的铺设区域。在酒店公共区域铺设的图案地毯应该以多色大花为主,而酒店客房地毯图案应该以色彩协调的小花型为主。

回纹在地毯图案设计中,常以四方连续的结构出现,它有较好的空间穿插关系,给人错落有序、庄重端庄又不失活泼的感觉。回纹具有的几何纹样的特点与幅面较大的公共区域地毯图案的结构相契合,可见回纹图案适合用于公共区域的满铺地毯。

一个完整的酒店工程,是由多个不同的区域组成的,有公共区域大面积的满铺地毯,也有长方形的走廊地毯、小面积的电梯厅地毯。走廊使两个空间连接,狭长的走廊可以运用回纹的二方连续结构,回纹作为走廊地毯的主要图案,运用色彩渐变的方法使走廊的空间性更强,也可作为走廊地毯的边饰图案,让走廊地毯图案结构整齐划一,造型干净利落。走廊地毯中间可用现代装饰纹样与回纹边饰搭配,既可以让古典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又可以增加酒店整体氛围的古典韵味。

(二)回纹图案在酒店地毯图案设计中的发展与演变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地毯行业的市场也在同步随之得到发展,地毯图案设计师要向国外设计师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利用中国元素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改变,研发新的设计元素与设计风格,要让中国元素成为引领国际时尚的主流元素之一。通过富有人性化感觉的地毯设计来改变酒店环境,并通过这种良好的途径来营造更加舒适、温馨的,适合忙碌的消费者居住的环境,这是酒店地毯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花型的简约、时尚、和谐是人性化的三大特点。具有浓重道家文化底蕴的“中国元素”就是和谐的产物,可以看出“中国元素”是适应人性化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的,这也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中国元素”会是成为地毯图案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回纹这种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图形符号,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并引起共鸣。这也决定它非常的易于公众的认知,如此可见,回纹经过设计师们的创新和改造对未来“中国元素”在国际地毯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设计师们认识到的是这种对传统图案在现代地毯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是抄袭,要做到真正的重新发掘并给予改造,赋予它新的价值和独特的形式美,对古典文化乐章进行新时代的编曲,拥有新时代的灵魂,对其延伸与深化,弘扬我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理念。

三、回纹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

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创新的基础。继承和创新属于同一个过程。是否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标准。

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恰到好处是现代设计师面临的问题。新时代的设计既要有历史文化性又要兼备时代特色。

现代设计理念随着审美意识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富丽堂皇的生活环境已经不是主流人群的需求,对于酒店地毯设计,太过于繁复、另类,被框死的艺术形式,也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新的追求是简约,优雅,贴近自然,返璞归真的自由空间。在酒店地毯设计中回纹图案的应用要表现中华文化的含蓄气质与亲和力。今天的地毯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上的需求了,更多的是为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地毯图案的设计中应用回纹图案,不要照搬和盲目嫁接。而是要对回纹图案进行现代的创新和改变,使传统回纹与现代流行的设计元素相结合,产生新的图案构成形式,独具现代社会的特色。

真正的创作设计是对经典元素创新改变,升华新的艺术高度,重塑经典。地毯设计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拥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才是成功的,才能为未来创造经典,为后人积累经验。

四、结语

当图案变得有韵味,有内涵的同时以回纹设计的作品就会更快的被接受。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图案回纹是祖先为华夏儿女留下的瑰丽宝藏,我们要合理的开发、运用、创新它,不断地把它与现代设计进行融合,走向国际化进程,中国设计元素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长久不衰。

【注释】

[1]马家窑文化,是存在于约公元前3300到2100间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她创造了辉煌的彩陶文化,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由于这些遗址与文物与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此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实际上是马家窑彩陶文化遗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