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行为的土壤。道德重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具有5000多年非常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至今没有割断过的古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系之庞大,持续期之长,生命力之强,影响面之广,举世罕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方面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维护祖国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文明和觉悟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支柱。如古代的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产生了强大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作用。
2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近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倍受冷漠,社会人情冷淡,对于先前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淡忘,所以,我们有必要唤醒年青一代人的思想意识,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予以肯定。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以科技为必要前提下,采取了运用专业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精髓在视觉艺术中的推广。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渗入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理念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进行调查整理,通过自己的理解,搜集各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电脑软件进行动画制作,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融合传统的元素进行设计,根据现代社会的道德需求,弘扬道德精神,总结出个人美德,家庭美德,处事美德;个人美德体现在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家庭体现在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处事美德体现在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都是需要弘扬的,在当今社会有许多的人们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运用现代人们能接受的方式宣传和弘扬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到找出榜样事例,予以弘扬,结合动画效果进行故事编排,再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主要宣传内容,做出大家都认可的道德模范形象,以动画短片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不同的视角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全方位的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演绎,更是对现代艺术的全新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宣传统文化,是一种创新实践。在视觉创意表现,弘扬民族文化。
3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艺术作品中建立本民族特色
要想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元素有国际水准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需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认真研究、挖掘、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现代思维方式,运用独到的审美观点和看法提升艺术设计品格,丰富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创作语言,创造出具有新文化形态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中国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科技网络软件相结合,现在中国传统的元素,例如图案,色彩,书法等都在平面设计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并创造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作品风格,在这种趋势下,民族文化精神也同样需要贯彻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又让人们在精神道的方面得到熏陶和启发。通过这种符合于现代人们的观赏方式,因为当代的网络视频、城市大屏幕播放十分盛行,所以要采用这种视频动画制作的方法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使人们对于民族文化更加热爱,更加亲切。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新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化显现出的独特魅力,正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所需要寻找的源头,不管外来的文化有多诱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忘了我们本国的优良传统,这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魂。然而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要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传播给大众,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中国的现代视觉艺术应立足于本国传统,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每一位现代视觉设计师都应发挥自己的力量,使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推动其走向国际化,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设计师的伟大使命。
4运用视觉艺术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2
根据省、市文明办《关于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通知》要求,__县迅速行动,本着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积极践行荣辱观,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宗旨,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措施,在清明节前后认真组织开展了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活动,现将此项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接到上级通知后,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由宣传部、文明办、团县委、教育局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专题会议,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文明办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并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有关乡镇(管委会)、县直机关单位及中小学校也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缅怀活动,并及时总结活动情况。
二、举行仪式,营造氛围
为了将“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落到实处,我县文明办组织全县的学生代表到梓潼宫孙守信烈士墓开展了“学习英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的学习实践活动,并举行了隆重的活动仪式,仪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领导宣传动员,又有小学生代表发言,还有敬献花圈等。同时组织县电视台做好“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宣传报道,在清明节期间,及时反映各地开展“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活动进展情况和社会各界的反响。各乡镇(管委会)、县直机关单位和学校积极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橱窗等宣传载体,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的知晓面。活动期间,全县共悬挂横幅宣传标语100条,发放宣传资料4000份,植纪念树300棵,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掀起缅怀先辈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活动的热潮。
三、突出主题,注重实效
为了突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践行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我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是举行了英雄故事报告会。4月1日,江东管委会和江东中学联合举行了“英雄故事知多少”——孙守信英雄事迹报告会,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事迹,缅怀革命先烈,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强列反响;二是举行了祭扫烈士墓和主题活动。4月2日,__一中、__小学集体到新厂战役纪念碑进行祭扫和举行主题团队活动,在烈士碑前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敬献了花篮,植纪念树,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三是在全县深入开展“五个一”(一次国旗下讲话、一次板报、一次演讲比赛、一次征文、唱一首革命歌曲)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再教育;四是开展为军烈属、老战士或其家属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组织少年儿童开展送温暖、慰问、家务劳动等志愿服务活动。采取组建“雏鹰假日小队”、“手拉手结对”等服务方式,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通过服务增强少年儿童的奉献意识,培养友爱互助精神;五是组织开展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我县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活动,对我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很现实的促进作用。我县组织了部分学校的学生到三锹苗寨地笋村、飞山景区进行参观、学习活动,了解苗族歌鼟、飞山文化等民族文化,接受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让广大青少年更加了解家乡。通过开展以上活动,让青少年从思想上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爱家乡之心,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文化保护
[作者]马伟华,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人类学博士。天津,300071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2-0053-005
有学者曾指出:“民族精神反映一个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文化哲理凝聚的表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必要条件;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家的飞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将精神家园的建设与营造文化氛围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是一个空洞的事物,必须通过文化载体得以呈现。因此,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掘文化精髓,尤其这些文化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力量,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主要模式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与文化保护,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创新等要素密切关联,总体看来这一模式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文化保护模式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承载着各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轨迹,展现了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不断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重要产物。文化的产生,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而且蕴含了民族情感与民族心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语言文化,都是每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不管哪个民族,其文化的核心要素都具有一种鼓舞人们适应环境,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认为,这种精神动力恰好是推动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由此看来,从民族文化中发掘精神要素,并将其进行凝练,提升出一种精神力量,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对于推动这个民族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各个民族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以汉族为主体所构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展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以及各民族之间水融的民族关系。各个民族之间如同兄弟一般创造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前提。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相互借用,相互学习,使得中华文化能够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向前发展。时至今日,要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就一定要认真发掘各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要素不断发扬光大。
民族文化的保护应该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合理引导,科学有步骤地加以保护。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应当盲目无章,而应该做到有的放矢,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应当在文化保护中,有意突出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关的一些内容。例如我国各族群众创造的伦理文化、审美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国家观念等都可以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而得以发展。而且,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在物质、精神、制度、观念、心理等方面比较综合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以及无穷的智慧,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无比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文化的保护一定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保护中做到提升;在提升中,做到民族精神的凝聚。
(二)民族精神的继承模式
民族精神的继承,就是要从现有的精神要素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并将其应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包括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也包括对现有民族精神的提升与创新。对于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是每个炎黄子孙应有的责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是一部凝结着中华民族立身处世哲学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除汉族的优良传统外,少数民族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此外,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历史上结成的“水溶相融、生死与共”的民族关系,也为我们在继承传统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提供了极为稳定、和谐的发展空间。
对于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绝不是对已有精神财富的全盘接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财富中仍然具有良莠不齐的成分。自“五・四”运动以来的各种社会思潮,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精神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构建过程中,应当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做好民族精神的弘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做好民族精神的创新。通过这样的不同机制,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进行提升,从而使之成为鼓舞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思想武器。
(三)民族精神的弘扬模式
作为精神层面的民族精神,应当在不断弘扬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鼓舞力量与智力支持。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因为,民族精神是我们不断向前的灵魂,没有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将会面临着重重迷雾。此外,民族精神的弘扬,还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各族人民社会归属感的确认。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于民族的一种心理归属以及自我身份的确认,只有每个成员都对国家、民族产生认同,他们才会以国家和民族为自豪感,才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国家与民族的振兴中。因此,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弘扬,有着无比深远的意义。这种意义不仅仅只是对于民族精神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寻找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体系。
弘扬民族精神,从具体的操作来看,要做到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并将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在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从中国历史长河中积极发掘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典型个案等较为鲜活的事例。此外,还要通过大众媒体,宣传中华民族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鼓舞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通过不懈努力来建设美好家园。弘扬民族精神,还应该从一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进行提升。例如,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进行制度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从我们的现有机制来看,当前我们的社会生活主流是以经济建设为主,社会各界将最多的时间以及最大的力量都投入到发展经济的相关环节中,从而忽视了人们精神家园的建设。许多制度与法规也没有在塑造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种彰显民族精神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找出我们精神中出现的问题,用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以及优良传统去鼓舞各族群众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解
决出现的精神信仰问题。
(四)民族精神的创新模式
民族精神的创新,就是要做到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全球化。时展到今天,创新民族精神摆在了中华民族所有成员的面前。不创新民族精神,就无法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民族精神的创新,要采取各种机制来提升其内涵。民族精神的精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例如,在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就是要同仇敌忾,抵御外敌;时期,我们的精神力量就是要奋力拼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新时期,我们的精神力量则是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时,往往被赋予了很强的时代性以及使命感。因此,当前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创新。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博采众长”的理念,积极借鉴世界各民族精神文化的优良传统,来创新我们的民族精神。欧美各国自近代以来,不仅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创造的各项制度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也曾一度引领世界的潮流。因此,我们对于欧美各国创造的精神财富也应当在“批判继承”的继承上,进行合理地吸收。中华民族是一个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民族。创新曾经使我们这个民族,在诸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明清之际,随着我们的思想逐渐僵化,以及在对外政策上采取的闭关锁国的政策,我们逐渐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时至今日,我们需要创新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规章制度,更应该创新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二、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在价值观的指导下,积极发掘中华文化的合理要素,并且处理好文化保护与精神价值提升的关系,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弘扬的关系。
(一)处理好文化保护与民族精神价值提升的关系
周伟洲教授曾指出:“中华文化应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前提、根据和基础;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文化,特别是其中优良的精神文化的升华和重新建构。”在各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力量以及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如果不做好从传统文化中提升民族精神的工作,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将显得苍白无力。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这些经过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优良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展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于自身历史的认知与追溯。当前,我们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主旨,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唤起我们的精神追求,并塑造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只有在这种精神气质的影响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才能在我国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
在保护传统文化以及提升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认识到社会化的重要作用。社会学认为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从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环境,学习生存技能与人格塑造,最终完成自己社会定位的过程。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来自社会中的风俗习惯、道德约束、价值观念、法律法规等社会意识形态,都无形中对社会成员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而使得个体与社会已有的行为模式达成一致。
从世界各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人的社会化。各族群众,尤其居住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传统文化、人生礼仪、、村规族约,是他们的生存之本,也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提升精神情操,完善道德修养,理解人生意义的重要渠道。一些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语言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化往往是他们获取知识,提升人格的桥梁。因此,搞好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化,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对于发掘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精神价值的提升,就一定要在各族群众社会化的过程中,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学习本民族优良传统,以先辈楷模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素养。
(二)处理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因为文化是展现民族精神家园的符号,文化的创新也意味着民族精神的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一点一滴逐渐形成的。它受到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特定的活动空间等要素的影响。而且,很多民族文化的产生都有着特定的时空背景,展现了各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轨迹。时至今日,社会在不断发展,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华民族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许多特有的传统文化必须进行创新,才能与世界接轨。有学者曾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为了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永葆青春活力,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要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创新的管理格局;要通过推动传统文化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来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要着眼于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在遵循文化规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反复磨砺、精益求精,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
总体而言,要处理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就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收一些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之本;对一些不适应现代化建设,与时展背道而驰的文化我们则要及时摒弃。创新不等于建设“空中楼阁”,一定是在已有基础上的进行创造与更新。时展到今天,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之间的流动将会逐渐增多,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将会更加明显。因此,处理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积极应对“全球化”的一种重要举措。
(三)处理好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弘扬之间的关系
发展民族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前提,而弘扬民族精神又是重塑民族文化的载体。当前,处理好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弘扬之间的关系显得极为必要。文化只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增强自身活力,也才能成为展现民族认同,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符号。文化人类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塑性、能产性、全民性、继承性”等重要特性,这几个特性都与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重塑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成为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当前,要做好文化发展与民族精神弘扬的工作,就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
拓宽工作思路,从一些实际工作人手,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对此,有学者曾指出:“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深入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与管理方式,形成鼓励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与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文化品种、样式、载体与风格,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努力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族精神的弘扬,是唤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前提。当前的社会发展与国防、科技、国力、经济相对应的是强大的民族精神。只有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真正调动每一个国民,使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以极高的民族热情,应对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机遇与挑战。
构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还要面对社会现实,认真反思当前一些群众所出现的“丧失信仰”等“精神危机”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出行的这些精神信仰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世界各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尤其当面对社会转型时,都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于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心理归属等问题,有关部门要认真对待并合理引导。社会各界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一定要通过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面对外敌入侵,还是天灾人祸,我们这个民族都具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都具有临危不惧,“富贵不、威武不屈”的高尚情操。当前,我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只要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用强大的民族精神进行鼓舞与疏导,这些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
三、结束语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4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多民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因为它的特殊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人文习俗,成为千百年来众多灿烂辉煌的少数民族文化色鲜明历史悠久的独特一支。
在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文化中,蒙古族草原文化有着它独特的内涵特征与精神,称得上是博大精深。蒙古族的传统图案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中,有着独特鲜明的民族特色与风格。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弘扬本民族文化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蒙古族文化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人文价值意义重大。怎样将蒙古族民间图案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是我所研究的主要部分,也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二、丰富多彩的蒙古族图案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民族,而蒙古族民间图案,是草原民族在马背上,万里原野上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蒙古族的民间图案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几乎处处都有图案的存在,这也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这些丰富多彩的图案体现了勤劳智慧的蒙古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力。蒙古族图案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类图案、植物类图案、几何形图案和字图案。
(一)动物图案
蒙古族的民间图案,较为常见的是“五畜图案“,是由草原上的牛、绵羊、山羊、骆驼、马这五种牲畜的形象为原型的。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而经常出现马或者是象征马的图案。羊也被蒙古人作为图腾所崇拜,因为羊通“祥”,是被牧养最早的牲畜之一;又因为羊是蒙古族的祭牲,羊在哺乳期有一种被儒家推崇的重“礼”的行为――“跪乳”。因此,羊这一动物一直被蒙古族人视为灵物。
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对狮子的尊崇。狮子是权威、雄强、英雄的象征。摔跤手的毡袜、腰边多用狮子纹装饰。“虎”图样在我国北方的民族民间美术中非常流行,北方的青铜文化中虎纹饰牌尤为突出。虎,常被寓为英雄的象征,有些蒙古族摔跤手“博克”的靴子上也会用虎纹做装饰,狼、鹿在蒙古族的游牧文化里是最富盛名的,因为狼和鹿的习性与特征非常符合游牧民族的勇猛、团结、智慧、坚韧的基本精神和民族性格。同时,鹿为长寿仙兽,常以此表达祝寿、祈寿意愿。蒙古族民间工艺中常用以鹰的形象表现威猛、雄强,以象征英雄。
(二)植物图案
植物图案同样与蒙古族对植物的崇拜有关,萨满教信奉长生天,从宗教的角度可以看出:蒙古族依赖大自然同时敬畏大自然,崇拜大自然,祈求大自然,祈求大自然的神灵消灾降幅。他们也赋予植物某种观念与意识,如以花、茎、叶、根及完整的植株在器壁上围起来做装饰。蒙古族图案同时也吸收了很多汉族传统纹样以及寓意象征。石榴多籽,故常被寓为“多子”的象征,经常会和佛手、桃的图案结合,寓意为多福、多寿、多子,也就是常见的“福寿三多”。松树丰姿雄态醉人千古,是一种有着强生命力的常青树。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与竹、梅一起称为“岁寒三友”。喻坚忍不拔,也有象征友谊的意义。
(三)几何图案
几何图案大多是由一些适合纹样构成的,主要有三角纹、山形纹、菱形纹、圆圈纹、半圆纹、锯齿纹、水波纹、竹编纹、浪花纹等。蒙古族的牧民们认为圆形的图案是太阳和阳性的象征,寓意生命永恒。方胜纹样是一种几何形的吉祥图案,是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的造型,寓意优胜、方正、同心。这也是颇受牧民喜爱的图案,就连日常食用自己制作的奶豆腐都常常刻有方胜文。菱形纹样大概是因其造型与植物的果实和叶子的形状相似而得名。在长期使用该图形的过程中逐渐简化,成为纯粹的几何图形。回纹蒙古语称“阿鲁哈”,形态是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回形纹有单体的、反正相连成对的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其中二方连续是最常见的。民间回纹有深远、绵长的吉祥寓意,还象征着坚强。
(四)字图案
蒙古语称为“图门贺”,在上古时代被很多部落作为一种符咒,后被古代一些宗教所沿用。起初人们把它视为太阳或火的象征,后来被普遍地用作吉祥的标志。由万字纹顶端延伸出各种连锁花纹,意为绵延不断,这种抽象写意式的几何图形,经过不断重复组构,形成了一种节奏和韵律,强化了图式的韵律感,原始而又古朴。
三、 蒙古族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一)弘扬民族设计新思路――传承开拓式的设计
弘扬本民族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守旧和恪守的继承,是既要传承也要开拓的设计思路。传统的并不是通通可取,也不能片面表象的传承。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传承民族传统,了解图案的由来、象征寓意,在其基础上重新提炼、加工、或是重新排列组合、加以大胆创新,将蒙古族独特的民族图案运用到诸多设计领域。
当下很多设计为了赶应“民族风”的设计风潮,盲目粗糙的收集一些民族元素生硬的加入现代设计,其作品自然也是粗糙没有灵魂。这就是上文所讲的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传承民族传统,有点像哲学中常提到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挖掘现代设计可用的民族传统元素,但又不能片面的生搬硬套。譬如一个简单的纹样,要知其来由、所表寓意、又加以现代化的抽象概括。从表现形态和内在的精神内涵深度的传承开拓。
(二) 各类运用蒙古族图案的设计作品
随着国内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风”、“民族风”的设计风潮悄然兴起。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设计也逐渐兴起,具有先见卓识的设计师们,挖掘运用蒙古族特有的图案,结合现代设计,既为设计开拓了新思路,也弘扬了蒙古族传统文化。
设计师们大胆创新的讲蒙古族独特的图案融入现代设计作品。在设计的各个领域都有较为优异的成果。如图1,蒙古王酒,为了突出蒙古酒这一特色,从品牌的LOGO、以及产品的包装,都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蒙古族图案。还别出心裁的运用了蒙古族文字,将文字图形化。
除了视觉传达方向,环艺设计领域对于如何将蒙古族图案运用到设计中也有良好的展现。如图2,设计师大胆运用蒙古族图案、纹样结合到现代家居设计展示设计当中去。在当下游牧生活方式逐渐消退,蒙古族地区城市化汉化的大背景下,很好的传承保护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生活下不忘弘扬蒙古族文化。广告、招贴、包装、交互、环艺、工艺品等等诸多设计门类,都有列举不胜的结合运用蒙古族图案的优良设计作品。(图3)
(三)为民族自豪感而设计
现代社会科技技术至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民族文化越发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科技发展与否似乎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一个领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的我们在现代化发展初期显得有些自卑,但中国人的进取精神和智慧很快就缩短了这一落差。但技术毕竟是生硬没有灵魂的,真正能给与民族自豪感的还是要靠那些绵延数千年的本民族文化。
比如草原上生活的牧区男子们,他们自幼都要学习马鞍的制作,但款式图样并不守旧,要看个人发挥。一个牧区男子做出一副精美的马鞍子,能成为他极其引以为豪的事情,这远远胜于都市人拥有高端数码产品的那种优越感。他们都在为自己本民族绚烂的文化和独树一帜的工艺所自豪, 新时代的民族化设计就是要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开拓而树立我们新时代的民族自豪感。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5
(1)国际形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方面为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家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独立与文化安全进而维护国家、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不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我们将有成为文化上流浪民族的危险。一个丧失自我文化的民族,纵然有再大的本事,终不能参与世界文明的创造,并为其他民族耻笑。
(2)国内形势:各族人民在十精神鼓舞下,正在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中,迫切需要用伟大的民族精神统一全国人民思想,增强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激励人民昂扬向上、奋发进取。
(3)青少年的任务:中学生是未来祖国事业的中坚力量,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和精神状态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4)当代中小学生的精神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国与世界各国日益广泛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那些进步的、科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更加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更加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些不良的、消极的,甚至是腐败的思想在青少年中蔓延,他们中有的不太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的看不起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人不能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对祖国的前途缺乏信心。这不仅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危及中华民族实现繁荣富强的伟大历史任务。
(5)学校任务:学校作为精神文化特区,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宣传者,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为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成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于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之中,使伟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有利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这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事业。
二、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可塑性的,是成长、发展最为迅速、最为关键的时期,而中学生处在个体生理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形态和生理机能都急剧变化并迅速接近成熟。此时中学生的大脑发展和认知能力表现出如下特点:一、大脑发展:①随着大脑神经系统的迅速发育,脑功能基本健全,智力发展逐步接近高峰期;②脑功能耐力不足,如不注意科学用脑,容易发生脑疲劳。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①思维活跃,思路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逐步从“经验型”形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但思维方法仍欠完善;②有意注意、理解记忆达到高峰,步入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③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迅速发展,但对复杂社会现象缺乏鉴别力、判断力和选择力,较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极为重要阶段:一方面它是个体自我发展、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是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黄金时代”;而另一方面,也是极易发生心理问题和障碍,出现过失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因此,我们应该在全面把握中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矛盾与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正确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以维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校在进行德育教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具体措施如下:
1.树立榜样———选择理想中的“伟大人物”和推荐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相结合在重大的事件中或历史转折时期,民族精神是通过无数“精英”人物或“先进”群体突现迸发出来的。此时,利用教育机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崇拜的伟人,并通过开展阅读相关人物书籍活动,让学生了解了“伟大人物”的英勇事迹“、英雄群体”的奋斗史,有利于唤醒学生认知和行为的改变,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斗志,从而实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播。当然,在学生中树立学生榜样,进行表彰宣传,利用“平凡人物”的力量,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和提高家庭“德育水平”相结合学校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可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如爱国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另一部分则是动态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网络”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而“网络”对于我们边远地区是新事物,需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发挥“网络”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的作用。有人做过总结:在信仰坚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长远和深远的影响。为此,学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办好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等,加强与家庭的沟通,积极地引导家长以其正确的言行教育和影响学生,使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价值取向趋同,教育理念一致,教育过程同步,教育途径互补。
3.兼顾内外———课内“文化学习”和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将民族精神有机地渗透到课内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的熏陶。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 语文
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在中国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梦”正一步步地从理想变为现实的大好时机,更应站在时代前列,在教学中,以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契机,让学生有高尚的信仰,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幸福感。
一、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思想意识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效应给学生成长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在对中华传文化传承中,学生有以下不良现象。
(一)传统文化的载体严重缺失。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然而,四大名著不能吸引他们,唐诗宋词元曲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加之成长带来的叛逆心理使他们思想浮躁,一味追求模仿新奇,加之一些家长已不再用孔融、司马光、岳飞等先贤的事例教育子女,而是用金钱刺激,鼓励孩子不能吃亏,使当今孩子出现自私、目无师长、唯我独尊等一系列不良道德倾向。
语文新课程虽凸现了文言文教学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文化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一个记者曾在一个48个学生的班做了调查,只有5人知道屈原。现在的学生一味追星,周杰伦比雷锋光耀,情人节比端午节重要,愚人节全班胡搅,圣诞节比春节热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己在现代孩子身上逐渐丧失。
(二)西方文化的侵蚀,本土文化的脆弱。
但面对洋文化,光抵制能行吗?如何对待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至关重要。
“洋节日”泛滥,意味着西方文化的侵蚀,也同样意味着我们本土文化的脆弱,一味“闭关锁国”“闭目塞听”,既不能真正挽求自身,也难以真正让反对的对象变得“无用武之地”。要真正有效地抵抗外来文化的入侵,最好的办法只能壮大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挥我们文化的优势去占领文化的舞台。
(三)迎合心理加重,民族文化缺少主干性价值信仰。
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已经被经济力量所左右,被市场逻辑所主导,西方高度的物质文化让西方文化占尽天时地利。
我们的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深厚底蕴,但我们对外来文化缺少包容性和甄别力,以及那种不辩良苦一味拒斥的极端态度,同时,中国由于缺少主干性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发扬,呈现荒漠化和混乱的文化形态。一些文化从业者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投机和买办心理,一味想着去迎合他人。一些影视界工作者一味揣摩外国口味,而刻意扭曲艺术,扭曲自己原有的理解和纯朴的代表本民族最深的价值表现形式,以己之短去迎合他人。
“中国人作为一个血统能延续下去,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固守住自身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每一个字丰富的意蕴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财富。
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国际大会结束时呼吁:“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最能体现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伟大价值。因此,利用文言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开展相关的文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从中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对民族进步的意义,让学生去感受民族灿烂的古文化魅力。
1、挖掘教材内涵,树立价值信仰。选入课本的文言文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牢牢抓住教材中的文言作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从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中去寻找最能代表民族的最珍贵的东西,从深邃的古文化中去发掘蕴藏的文化价值,从而让学生树立起传统文化的价值信仰。
注重对教材思想内容的学习,探讨其现实意义。如教学《陈情表》除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悲恻动人”的至孝之情外,还结合现实探讨忠孝这种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进而让学生明确我们要提倡“为人子之礼”“孝悌”之道。
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如教授《报任安书》这篇文章时穿插“李陵事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苏轼的文章,不仅讲解了课文,还自然引到三苏,甚至能引出三苏祠的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
注重对古代先贤优秀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教育目标。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石钟山记》中苏轼的勇于探索的精神,烛之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等都能用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弘扬,比如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文化习俗等等。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每一个字丰富的意蕴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财富。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选择文化精品,实现精神迁移。
中国的文化有着悠久的深厚底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哲学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古老民族。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传播博爱的思想;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从“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懂得吃苦是人生第一难得的历练。从《周易》、《道德经》到《庄子》,从《论语》、《孟子》到《墨子》,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志怪小说、话本、拟话本到明清小说,无不闪烁着智者的光辉,仁者的胸怀。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既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陶冶情操,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幸福感,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以教育传承文化的目的。
3、深入体验生活,体验民族情结。用我国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喜欢作文,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例如春节前夕,我们以“年文化”为主要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春节期间观察风俗民情,亲身体验感受,自由作文。中国人过年,有“团圆”、“求福”、“避邪”之意,而“团圆”从深广的意义上讲就是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能够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很大原因就是团圆的意识强烈。本次作文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写出了许多清新自然,情真意切的好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学生热爱民俗的情怀。
4、潜心说文解字,进行道德濡染。注重字的起源演变,比如:孝,是这样解释的: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上为老,下为子,代表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用一个孝字,让学生受到了传统道德思想的濡染,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汉字是智慧的符号,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讲解中将中华民族重伦理、重和谐、重责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记住自己的生命之根,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汉字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造字之初,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社会存在与先民意识心态的结合,各种造字方法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学生形成联想的过程,也就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