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

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范文1

关键词: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指数化策略,问题,中国

根据有效市场假设,在定价有效率的市场中,“市场组合”(即那些由整个市场的全部金融资产组成的投资组合)对每单位风险提供了最高的收益水平,因而在特性上与市场组合相似的资产组合能够捕获市场的定价效率,而如果采取那些试图取得优于市场表现的策略,除了幸运之外,不可能取得彻底成功。指数化策略是以这样一种理论为基础通过复制特定的市场指数而实施的一种消极的投资组合策略。虽然评价指数化策略的好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国外学者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是,指数基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盛行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如下问题:既然我们一直强调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应该多元化,应该利用适合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特点的一切投资工具和投资策略,以确保其保值增值,那么,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是否可以运用指数化策略呢?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指数化策略基本上还没有在中国的基金运作实践中起到真正的运用,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人市也还处于酝酿和试验阶段,这些因素又会对指数化策略的运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通过分析养老基金指数化策略的依据、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回答了这些问题。

1、指数化策略适用子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理论依据

1.1指数化策略的优点

一般来说,实行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管理者并不试图用基本分析方法来区分价值高估或低估的股票,也不试图利用技术分析方法预测股市的变化并由此来构造投资组合,在预测投资回报方面也不做任何努力,他们唯一的目标是根据基准指数来设计投资组合并获得该指数的投资回报率。与积极的投资策略相比,指数化策略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可能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投资回报。从理论上讲,如果市场是相当有效的,那么,对于积极的管理者来说获得额外回报将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得因此支付更高的费用和成本。因为,与积极管理的养老基金相比,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一般倾向于进行更小的交易量,佣金、手续费(含保管费和转让费)、执行成本(含市场冲击成本和市场同步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可能较低,这使得其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缴纳的有关税收也少得多,因而投资回报可能更高。有研究表明,指数基金的成本费用与积极管理的基金相比,每年约低0.83到2.72个百分点。在控制了影响支出的一些因素后,也有研究发现,指数基金的成本每年大约低30-40个基点:”。如果把指数基金与积极管理的基金的投资业绩历史记录相比较,同样可以发现积极管理的基金并不占优势。例如,尽管美国的指数基金落后于市场指数回报率近40个基点,但大多数积极管理的基金同样被证实落后于与他们标准相同的市场指数,而且平均水平比市场指数回报率落后得更多,达110个基点。而且,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倾向于追求长期收益,投资回报相对来说也比较稳定。

(2)更好地解决委托—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基金管理者的能力、职业道德和努力程度很难准确把握,投资者很难确定基金管理者是否在全心全意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服务,特别棘手的委托—问题就凸现出来。而且,无论什么样的行为评估程序,其统计有效性都可能由于过低的讯杂比(signal to noise ratio)而降低,基金管理者的真实能力也可能被市场波动的干扰因素所掩盖。在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回报率可能更反复无常,讯杂比将会极差。在这种情况下,在养老基金委员会选择基金经理时,政治上的游说及门弟、学历、工作经历等因素将起很大的作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于基金管理服务业的竞争性及效率。因此,养老基金投资者在判断基金经理能力和忠诚度从而选择基金经理上遇到了困难。这种困难使得养老基金投资者更喜欢指数化策略,因为,与积极管理的基金相比,指数基金经理的能力更容易判断——主要是把他们获取的回报率与相关指数回报率相比较,也更容易比较——主要是比较各基金经理的跟踪误差(指数化策略组合的回报率与基准指数的回报率之差)。基金经理的经营活动更容易得到监督或控制,因为,基准指数一般由投资者选定或批准,基金经理的工作只是复制或模拟基准指数来设计投资组合并获得该指数的投资回报率,基金经理利用投资决策权为自己谋利的现象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基金经理一般不能购买对自己有利但不包含在基准指数中的股票。这样,棘手的委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2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基本特征决定了指数化策略的适用性

指数化策略是否适合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优点,更要取决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基本特征。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本质来看,它是国家为解决养老问题而运用法律手段筹集的专款专用的资金,是对养老社会保险计划的参与者的一种负债,是退休人口的基本生活来源。一般来讲,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具有法律强制性、社会政策目的性、政府干预性、社会化精算测定、数额庞大和从收到支时间间隔长等几个基本特征。

前3个基本特征决定了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在强调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多元化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同时,把安全性作为首要的最基本的原则,并更强调社会效益性。后3个基本特征表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不仅有数额庞大的稳定的可用于长期投资的资金,而且这些资金的投资目标应该是获取比较稳定的收益以支付养老金。这就使得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对流动性的要求主要局限于满足支付养老金的需要,而一定时期内的养老金支付又是可以大致测定的(包括支付时间和支付金额),因而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对流动性的要求比一般的投资公司要低。在这种情况下,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当然会把提高长期总投资收益率作为投资的核心目标,而使短期收益率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我们知道,指数化策略需要大额资金,因为,市场指数为了反映市场的定价效率与整体走势必须包括大量证券,资金数额太小根本就无法复制市场指数;指数化策略需要可用于长期投资的资金,因为,指数化策略倾向于较少的交易,倾向于避免市场的短期波动而追求比较稳定的可观的长期收益。此外,指数化策略有利于抑制市场过分投机带来的波动,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有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指数化策略比较适合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这就为指数化策略成为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策略之一提供了重要依据。

2、指数化策略可能存在的问题

最近十几年来,世界范围内指数基金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指数化策略可能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关注。

2.1扭曲基准指数中所包含的证券的价格

许多研究者十分担心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会盲目购买基准指数中所包含的证券。因为,养老基金的资本数额十分庞大,如果1只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在1个既定指数上投入了100亿元,而一种证券以0.5%的权重进入了这一指数,那么该养老基金就必须购买0.5亿元的这种证券。反之,若一种公司证券被从指数中剔除,该养老基金将不得不出售该公司证券。有人认为,养老基金的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基准指数中所包含的证券的价格被明显扭曲,或者基准指数所包含证券的价值被人为提高或贬低,因而会降低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这些顾虑乍一看好像是正确的,但它们应该以证券市场的其余部分作为背景来加以解释。若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购买了0.5亿元的某一股票,且这一股票的价格上涨超过了某一“公正的价值”,许多了解情况的投资者将选择出售该股票。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话,我们将会发现,随着许多股票从投机者手中转至该养老基金,发行此股票的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会被改组。在理想的有效的市场上,这种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应该是零。对标准普尔500指数等指数的研究表明,在一个拥有大量的指数和运用指数化策略的机构投资者的地方,上市公司证券被选人指数或被从中剔除通常会导致证券价格及其资本成本的扭曲。然而,这种影响看上去并不是很大田。我们认为,如果规模过于庞大(相对于所在的金融市场规模而言),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大规模运用指数化策略及其带来的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有可能扭曲证券价格,降低证券市场的资源分配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养老社会保险基金交由多个不同的投资经理运作,控制单个投资经理运作的基金规模,并引导他们相互竞争,投资经理之间将在投资策略上产生分化,即:一部分采取积极策略,一部分采取消极策略;采取消极策略的投资经理又以不同的市场指数为基准,那么,上述问题应该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解决。

2.2恶化公司治理

一些研究者批评运用指数化策略的养老基金经理不关心上市公司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委托—问题,称这些养老基金是公司治理的搭便车者,因为其他人在这方面付出了努力。他们认为,如果一家企业因为对经理的不恰当激励而导致了现金流的减少,一个积极的投资组合经理还有机会夺取公司的控制权,改变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以获取更多的现金流,并在一定程度上从由此带来的股票价格上涨中受益。我们认为,这些情况的存在以及参与此类活动的投机者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然而,虽然我们可以将公司治理的失败看作是对市场有效性的破坏,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常逻辑是给予股东投票的权利而不是投票的义务,所以任何投资者都有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也有不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此外,积极的基金管理者对公司治理的过分参与也有可能会影响有限责任公司管理者的决策,从而使原有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2.3降低市场有效性

运用指数化策略曲养老基金还因为不参与证券投机,不预测未来的投资回报,不购买“贬值”证券等行为而受到批评。从理论上讲,如果整个经济转向了指数基金,市场有效性毫无疑问会急剧恶化,问题也将会恶化。然而,在一个无数经济人竞争市场投机利润的世界里,接近市场有效性的状态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指数基金是有益的。指数基金的优点是与投机者之间的竞争程度有关的,这种竞争将使得通过积极管理很难获得超额回报。如果在一个国家里有“太少”的投机者和太多的指数投资者,那么,通过积极管理获得的投资回报率将大大超过指数的回报率。然而,实际情况是,在任何国家里都是投机者远远多于指数投资者。

2.4强化基金产业的集中

由于运用指数化策略本身是一个固定成本的行为。一个管理小规模指数基金的计算机系统一旦建立,同样的系统就可以适用于规模更大的资产。对更大规模的基金而言,每单位资产的销售成本和分配成本也会更低。这就使得大投资者的费用十分低,较大的指数基金因此也可能获得丰厚的垄断收入。而且,这种情况可能会使那些寻求管理指数基金的新公司面临进入障碍,从而导致指数基金行业的显著集中。这是指数基金发展的不利影响之一。与之相比,积极管理的基金没有这么大程度的伴随基金规模增长的回报增长。相反,许多积极管理的经理把大规模资产管理当作妨碍他们获取超额利润的障碍。有证据表明,在美国增长型基金的“最优”规模是15亿美元左右,价值型基金的“最优”规模是5亿美元左右,混合基金的“最优”规模是20亿美元左右。这种适度规模与美国指数基金业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指数基金业已经被特大型基金所控制。我们认为,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由于规模庞大很容易产生这样的不利后果,这就需要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加以调控,例如,把养老社会保险基金交给多个基金管理人运作,以降低每个基金管理人所控制的资金数额;建立养老基金管理人之间的恰当的竞争机制,抑制羊群效应;禁止垄断或操纵市场等。

3、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将面临4个主要问题:第一,较低的市场有效性使得人们怀疑指数化策略在中国运用的理论基础;第二,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指数化策略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乏流动性的证券市场导致的较大的运行错误,将影响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获得预期回报;第四,政府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

(1)较低的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最近几年的有些研究表明:与oecd国家的基金状况相比,刚出现基金的国家的基金价格演变存在着显著差异。新兴市场被认为有更高的违规性,更高的长期回报,更高的交易成本和更大的可预测性mo因此,一般来说,如果中国的市场有效性整体上比较差,对积极管理的经理来说就很有可能在基金管理过程中获取额外收益。

关于这个问题,认为,要看市场缺乏有效性的原因。理论上认为,在中国,可能导致较低的市场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第一,信息的取得。较差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不发达的信息产业潜在地说明了中国的信息可获得性较差。第二,人力资本。较差的人力资本暗示了只有很少的资金人能够在可观察到的价格水平上果断避免错误。第三,交易成本。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常常会产生高额交易成本,因此,看起来某一统计水平上的市场有效性被打破,实际并不是一个获利机会。然而,如果这些因素在导致较低的市场有效性方面起作用,它并不一定说明积极的管理就一定是较好的选择。积极管理同样将因信息不充分、金融工具缺乏而受损。如果由于高交易成本而形成市场无效率,这种无效率对积极管理者也不是获利机会。关键是,在中国,投资者与基金经理之间的委托—问题更为严重,金融法律制度还很不成熟,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只会使指数化策略更有吸引力。

(2)如何运用指数化策略。信奉指数化策略的投资者认为,金融市场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很难提前预测,通过积极预测单个证券的回报来获取额外收益只不过是一种幻想,最好的选择是被动地模拟市场变化。为了最好地模拟市场、分散风险,就应该选取特定的市场指数,建立指数化资产组合。由于指数化策略的运用者更注重长期的盈利目标,一般不过多地考虑市场的短期波动,交易仅仅在股票发行、合并等情况发生时才进行。此外,与积极管理的基金经理对未来回报不做任何许诺不同,指数化策略的运用者一般允诺获取公众可观察得到的市场指数回报率。可见,指数化的投资组合也就是一个被动地获取等同于市场指数的回报的资产组合。然而指数化策略的运作并不像一般人想像得那么简单。只有高明的基金经理才能很好地运用指数化策略获取近似于市场指数的回报。

指数化策略的第一步就是基准指数的选择。在选取市场指数时,一般认为,最有用的一种市场指数是那种使每种证券的权重同其市场资本总额成比例的市场指数。对于这种指数容易建立指数化资产组合,而这样的资产组合不需要针对市场价格波动做出反应。事实上,每一种证券市场指数都是对分散化与流动性进行权衡的结果。大的市场指数倾向于高度分散化和缺乏流动性;较小的市场指数有时在分散化上似乎显得不够充分,但相比较而言一般更具流动性。而且,如果在某一金融市场内选择的资产组合是高度分散化的,这些资产组合之间多数被证实是高度相关的。只要能够充分分散化,在考虑指数的风险二回报特性时,指数定证券的作用并不太重要。一般认为,选择高流动证券以形成良好分散的指数将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当然,要考虑市场流动性,应注意2方面因素:市场影响成本(当发出市场交易指令时遇到的价格降低)和市场恢复能力(市场在一次交易后恢复到最初状态所需的时间)。在进行指数的程序化交易时降低市场影响成本,可以降低指数化基金的跟踪误差,而市场恢复能力的大小也会对跟踪误差产生影响。

在确定基准指数后,接着要考虑的问题是用何种方法来复制该指数。很显然,最简单的方法是“全复制法”,即按照权重比例购买基准指数中的全部证券,构造复制性投资组合(repeating portfolio,使得基金持有的资产组合与基准指数完全一致,因而将获得与基准指数相同的回报率,同时面临支付交易成本的风险。“全复制法”的优势在于:因为包含了基准指数中的全部证券而显得比较容易操作,也减少了不断更新组合以寻求再平衡的需要。但是,由于兼并、破产、股票分割、发放股利、新股上市、股票回购等事件的发生会使所使用的权重发生变化,因而在这些情况下还是需要进行调整以避免投资组合价值的不连续变化。然而,许多国家的市场指数都有设计缺陷,其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市场指数中包含高度不流动的证券(这一点在中国十分明显)。当一个市场指数包含有过多的非流动性证券时,这一市场指数通常将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此时,“全复制”的投资组合将由于对整个指数进行交易时面临的较大的交易成本而导致较大的运行错误(与市场影响成本和跟踪误差有关)。

为了克服这种缺陷,有人主张运用另一种指数化:持有一个与基准指数资产组合p不同的资产组合p,,并且使与p,相连的交易成本比真实指数p的交易成本更低,p和p,仍然保持高度相关,目的是通过解决交易成本问题来使运行错误最小化。一般情况下,就是用少于基准指数中证券数量的证券构造有代表性的复制性投资组合。

运用指数化策略的第3个方法是运用指数期货。由于与构造并维持分散的投资组合相比,运用指数期货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托管费用,降低市场冲击成本,所以,指数期货在养老基金投资中可以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养老保险基金经理可以通过购买或出售指数期货修改投资组合的b值(购买指数期货会提高投资组合的b值,出售会降低e值)从而控制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利用套头交易防止不利的股价波动;可以构造指数化投资组合;还可以创造投资组合保险。

当然,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运用指数期权。一般来说,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股票看跌期权来保护投资组合中的该股票,防止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但是,养老基金持有的投资组合一般是由大量的股票构成的;如果购买股票中每种股票的看跌期权,交易费用将相当昂贵。在这种情况下,养老基金如果通过在一个合适的股票指数期权中取得适当的头寸,就可以在投资组合分散化的同时抵御不利的价格变动。但是,运用指数期货存在2个缺点:(1)指数期货合约到期,养老基金将需要应用下一个可得到的合约来重新建立这种关系,这称为“滚动”(rollover)的过程。在进行这种滚动时,大规模的指数化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将损失数额相当大的交易成本。(2)在经济水平上,当指数期货是“净零供应”(net zero supply)时,指数期货的运用有一个基本的缺陷:因为每当有一个期货购买者时,就必须有一个等规模且方向相反的出售者。假设一国gdp的50%投资于应用指数期货的指数化基金,很难找到处于交易另—端的销售者。运用指数期权也存在着市场规模约束问题。如果指数期货期权被特大规模的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所运用,指数期货棚权市场的有效性可能会被破坏,运行错误将增加。这些正是规模巨大的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所面临的难题,它也决定了指数期货期权在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中的运用将是比较有限的。

概括以上分析,我们认为:

第一,当组成基准指数的证券的流动性满足在整个指数的基础上进行低成本程序化交易的要求时,“全复制”是可行的。对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全复制”对分析和计算能力的要求也是最低的。

第二,当基准指数中含有较多的非流动性证券时,有代表性的复制性投资组合策略能够起作用;然而,它在分析和计算方面的要求相当复杂。

第三,当流动性指数期货市场存在时,合成指数基金常常是比较好的选择。在成熟的市场上,其交易成本比较低,监管和行政成本也都比较低。另一方面,运用指数期货将放弃运用“全复制法”可享有的某些权利,如贷出证券收入。

第四,当基准指数含有不成比例的非流动性成份时,指数期货和指数期权尤其具有吸引力。但由于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巨大规模,应用将受到限制。

在中国,由于证券市场缺乏流动性,现代金融经济方面的技术还比较落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十分不发达,运用指数化策略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全复制,指数基金与指数构成相同。但如果能从指数构成中有效地剔除不成比例的非流动性证券,效果可能更好。如果适当地发展流动性高的指数期货期权市场,实施全复制策略的养老基金运用指数期货/期权还可以获取高额边际收益。当然,指数化策略还可以用来构造一种可以保证投资回报率的金融产品变体,而这正是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部分(具有确定收益的特性)所需要的。

(3)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是否可以获得预期回报。有些专家担心,在发展中国家,较差的证券市场流动性以及证券市场指数的缺陷会使得指数化策略产生严重的跟踪误差。在中国,由于金融市场还不完善,运用证券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策略同样存在着一些困难:一是,现有的市场指数中的大量证券不是充分流动的,降低了市场指数所代表的信息的真实性,使得应用这些指数进行指数化策略变得十分困难。因为,缺乏流动性的证券市场会通过“陈旧价格”(在时间t2时的指数计算被迫应用时间t1时的非流动证券交易的信息)使指数的信息内容受损,指数将因此无法准确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二是,证券市场指数的管理程序有待改进。指数的组成应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进,并反映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这一程序应当独立于各种特殊利益。三是,指数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丰富,特别缺乏特殊指数和次级指数,使得基金在选择指数时显得捉襟见肘。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实行某些证券市场指数的交易计划是可行的。尽管在一天之内能够达到的一篮子规模(basket size)显然比美国要小得多,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基金可能比美国的指数基金资产规模小得多,因而,这并非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而且,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养老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可以获得理想的回报。在印度,idbi共同基金以nse50指数为基准进行指数化策略,它每年的运行错误仅为0.35%。

我们对我国目前的指数型基金进行了考察,发现指数型基金天元1999年9月20日至2000年11月24日之间的平均周收益率为0.6721%,而同期上市综合指数的平均周收益率为0.4782%;优化指数型基金兴和、普丰1999年8月2日至2000年11月24日的平均周收益率分别为0.4879%和0.5389%,同期上市综合指数的平均周收益率为0.4769%。而且,无论是根据夏普指数,还是根据特雷纳指数和詹森指数;这3只基金的表现都不错(见表1)。此外,我们还对安顺、天元等10只基金的表现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如表2和图1所示),基金的超额收益率与贝塔系数(***)基本上是负相关的,这就是说,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基金的风险偏好越高,则其回报率越低。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消极的投资组合策略的优势。可见,只要操作正确,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运用指数化策略是有可能获得预期回报的。但是,随着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可投资资金的规模逐渐膨胀,大规模的指数化策略有可能影响金融市场的竞争和有效性,因此,中国的金融市场必须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才能为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指数化策略提供市场基础。

基金每周收益率根据《中国证券报》各基金每周一的净值公告计算而来,并根据《中国证券报》上同期刊登的新股配售公告采用以下方法对新股配售的影响进行剔除:根据新股发行配售和上市的实际日期,在发行日到上市日之间的配售成本按银行存款利息计算,将上市日当日的成交均价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差作为新股配售带来的超额收益。在各基金的当期收益率计算中从期末净资产值中扣除这一部分添加的资产。在下一个时期的期初,这一部分新增的资产看成是基金中新添加的份额,因为这一部分资产价值实际上已经加入到了基金的净资产值中,它是一笔暂时不可流动的资产。本文每一时期的分析结果都使用这一扣除新股配售影响之后的收益率序列。

由于各基金的设立时间有一定的差异,本文针对不同的基金采用了不同的考察期,分别为:基金普惠、安信、裕阳、兴华的考察期为1999年3月29日至2000年11月24日;基金安顺、裕隆的考察期为1999年6月21日至2000年11月24日;基金兴和、普丰的考察期为1999年8月2日至'2000年11月24日;基金天元的考察期为1999年9月20日至2000年11月24日;基金裕元的考察期为1999年11月29日至2000年11月24日。

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范文2

今年4月16日,股指期货合约正式上市交易。股票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为交易标的物的金融期货品种,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约定好的价格同意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协定。

一、推出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作用

1.股指期货合约的特点

(1) 它是以股票指数为交易标的,并以现金结算,而不是实物即股票交割,这主要是由于股指并不具备实物形式,交割时按点位将指数换算为货币形式。

(2) 交易成本低、高杠杆、高风险性。虽然在短期股指期货市场可能表现出其价格高于股票市场,但套利活动的增加确保了现货价格不会偏离期货价格太远。同时,股指期货交易不需要全额支付合约价值的资金,只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以签订较大价值的合约。但其杠杆性也决定了它具有比股票市场更高的风险性。此外,股指期货还存在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和结算风险、因市场缺乏交易对手而不能平仓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等。

2.股指期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作用

(1) 规避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和国际化的金融风险。随着全球资本市场流动的加快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冲击越发明显,同时国内证券市场股权分置的改革、汇率(利率)市场化取向进程的加快、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关联度的增强等使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更为频繁:回顾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受管理当局监管、利率及国债发行量等宏观政策调整,也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关键原材料供求等因素的影响。在种种不规范的现象,证券市场的发展受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仍然比较大,广大投资者对新的避险工具的呼声越发强烈,而股指期货作为有效的系统风险规避工具已成众望所归。加之,股指期货由于其特有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双向交易机制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最有活力的风险管理工具。国内上市股指期货可以促使投资者有效的回避市场风险。

(2) 实现价格发现功能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通过公开、高效的期货市场中众多投资者的竞价,有利于形成更能反映股票真实价值的股票价格。期货市场之所以具有价格发现功能,一方面在于股指期货交易的参与者众多,价格形成当中包含了来自各方面的对价格预期的信息;另一方面在于,股指期货具有交易成本低、杠杆倍数高、指令执行快等优点,投资者更倾向于在收到市场新信息后,由现在期市调整持仓,也使得股指期货价格对信息的反应更快。

(3) 有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参与者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只占大约三成,由于各种原因,中小投资者大多以投机心态参与股市,显然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 虽然并不阻隔散户的投资和参与, 但机构投资者具备小散户无法企及的优势,也就是说股指期货是一种更加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的品种。因此,股指期货推出后,除了会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之外,也将提高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层次,各种套期保值和套利行为将趋于活跃,中小投资者难以参与,这有利于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使机构博弈成为市场投资的主流,我国也将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进入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时代。

二、股指期货的推出可能产生的问题

1.卖空机制可能放大证券市场的风险

卖空机制在经济繁荣时期固然可以提高经济的增长,但在危机时期也存在放大市场风险的可能。股指期货作为一种期货产品,决定了其与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程度,操作难度和对市场影响力度的不同。股指期货推出后,股票市场的卖空力量会大肆利用期货合约进行卖空操作进而获利,这将使股票市场的下跌超过预期,造成悲观情绪蔓延打击市场信心,指数乃至市场可能一落千丈,风险不可估量。

2.政策因素

对于一个成功的衍生交易合约而言,其标的物的价格确定必须带来竟争性,而不受非竞争性力量(如政府干预)的影响,从而吸引大量的参与者为满足供与求进行连续不断的交易,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与西方股市自然演进的发展方式不同,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强烈的“政府驱动型”特征,政策干预对股市的价格运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在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股市市场化运行和计划性监管政策之间的矛盾性日益突出,这集中表现为管理层对股市的历次“打压”和“救市”。

三、对我国股指期货的一些建议

1.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

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严密风险管理制度。在账户管理上,必须要求会员在结算银行开设专用资金账户,以加强风险控制。在结算制度上,采用保证金与每日无风险结算制度,投资者必须在交易前缴纳足够保证金,在收盘后对股指期货交易盈亏进行结算与一次性资金划拨。同时建立市场准入、每日无负债结算、大户持仓报告、市场稽查、强行平仓、风险准备金等风险管理制度,并采用先进的风险实时监控技术,以防范与控制股指期货市场风险。

2.打破证券市场与期货市场间的壁垒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当前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是科技发展使技术手段对金融的监管能够严格实施;二是由于金融业竞争的需要。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可在期货市场、证券市场及其它市场间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而我国期货市场与证券市场相隔离,如金融机构不得为期货交易融资或提供担保,不利于机构投资者开展股指期货,因此,应打破证券市场与期货交易间的壁垒,加强两者的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广勤: 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J ] .当代经济,2008 , (2)

[2 ]林 煊:股指期货推出的市场影响[J ] . 现代商业,2009 , (9)

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范文3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含义、成因与一般规律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含义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形式为媒介的资本在运行过程中实现的证券发行、证券投资以及证券流通的国际化。

从一国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国际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证券筹资,指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本国的证券发行和本国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在外国及国际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发行;二是国际证券投资,指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和本国投资者对外国的证券投资;三是证券业务国际化,指一国法律对外国证券业经营者(包括证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中介机构)进出本国自由的规定和本国证券业经营者向国外的发展。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二战后,主要西方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收入和国内储蓄的不断增大,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兴工业的崛起,都有力地推动了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尤其是80年代以来,频频出现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使许多国际银行的信用受到怀疑,产生了转移信用风险的必要,国际融资证券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银行货款呈下降趋势,而国际债券的发行额则不断增加。据统计,1981年国际债券总额仅占银团贷款总额的55.8%,到1984年已为2.58倍。

国际金融管制的放松。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各国政府审时度势,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放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允许外国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买卖本国公司股票以及政府与公司债券,并取消了对外国投资者政策不同于本国投资者的双重标准。例如:1974年美国政府废除了实行达十年之久的、限制外国居民在美国发行证券的利息平衡税;1979年10月英国取消了外汇管制。

证券行业国际竞争的加剧。为了扩大交易量,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纷纷利用最新科技手段,简化证券发行手续和改善上市管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完善投资风险管理系统,改革结算交易程序,以此来吸引外国公司和政府发行股票与债券,并吸引外国投资者。

另外,下列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投资组合机会和风险管理手段,不仅增加了交易量,还增加了市场流动性;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证券市场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保证。电子交易系统的应用意味着:交易场地已通过远程终端扩展至整个世界;交易营业时间由8小时延长为24小时;世界统一市场与价格形成;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结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般规律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内有的规律,任何超越市场条件的活动终究要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证券市场国际化也不例外。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经验,我们发现:首先,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及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占份额的增长和地位的加强对其证券市场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其次,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一国国内市场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发展程度为基础,并与证券市场的规律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第三,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从利用证券市场筹集外资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证券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第四,证券市场国际化过程是一国政府不断放松管制的结果。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起步于80年代初,在至今不到20年时间里,相继发行了国际债券、B股、H股、红筹股、N股、ADR并对买壳上市、借壳上市及设立国家基金等多种筹资方式进行了尝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并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实障碍:

1、上市公司整体素质不高。由于我国股份制经济不规范,现代企业制度难以真正贯彻,宏观经济运行中缺乏真正的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我国的股份公司大都是在《公司法》颁布之前经改制设立的,而且改制之前这些公司都拥有大量的下属企业,有的是通过划拨兼并而来,有的则以集体所有制形式成立,有的还受到地方机构和部门的管理,这些都导致企业的产权和管理结构不清晰,存在较多的关联交易;而且许多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股东大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总经理实际上仍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董事长总经理权责不清,信息披露极不规范。

2、金融管制较严,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我国目前仍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其中对证券市场的管制主要是对证券机构建立的限制、对证券上市规模的限制、对外国投资者投资证券活动的限制、对在华外国金融机构业务的限制等。其中,影响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个主要障碍是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造成A、B股市场分割。这种资金不自由、货币不自由的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国际证券资本。虽然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外汇调剂中心把所得部分利润汇回本国,但这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没什么吸引力。

3、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迄今实行的是额度分配和审批制度。这种以行政手段分配资本市场资源的制度,排斥了企业以业绩和成长预期竞争进入资本市场的平等机会,为寻租行为提供了空间,给绩劣公司以“公关”和虚假包装等手段挤入上市公司行列开了后门,导致上市公司良莠不齐,增加了证券市场的风险。

4、证券市场投机过度,风险过大。理论上说,证券市场应是一个投资场所,由于其收益高,故具有较高的风险是理所当然。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受多种利益机制的内在驱动,其中的风险被明显放大,从而使我国证券市场相对正常、成熟的市场有更大的风险:1政府缺乏管理经验和行为规范,对资本市场干预不及时、不果断或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造成市场震荡;2部分机构投资者人为地操纵市场,还有些投资者为谋取暴力,四处散布虚假信息,造成争购或争售某种股票等种种违法违规行为,往往使广大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3证券中介机构自律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5、现行的财务会计、审计制度与国际标准不相统一,资产评估缺乏合理性和权威性,不能公正、有效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这些都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三、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所遇到的障碍并结合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笔者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逐步谨慎地开放资本市场。从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开放国内证券市场及对国内投资者到境外进行证券投资的推进,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步幅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谨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完善,股份制改革的不彻底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都要求我们必须逐步谨慎地进行证券市场国际化建设。

2、规范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首先,充分认识到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关系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将规范股份公司作为规范证券市场的首要任务来抓;其次,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及其议事规则,积极引导“三会”充分发挥对公司运作的监督作用,做到“三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第三,及时、严格检查公司股权变动、增资扩股、利润分配和资金的投向,适当提高配股的条件;第四,强化社会公众对股份公司的监督和约束、严格财务纪律和建立规范的披露制度。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适当放宽金融管制,有步骤地实现利率市场化,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考虑到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而且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应适当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步伐,以更好地适应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在国外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国际金融业务,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规范化管理并扩大、完善国内经营外币业务的国际业务部。通过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为资本的引进和流入提供配套服务、提高资金的流动性,从而促进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

4、建立防止资本外逃的早期预警系统。总结90年代以来大量国际资本拥入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那些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本外流的国家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避免实际汇率长期升值;高的国内储蓄率;经常项目逆差较小;较少依赖于短期资本流入;大量投资于外贸部门,出口增长迅速。因此,为避免资本外流冲击,可以考虑从以上几个方面设计一套综合指标衡量我国金融状况,并通过关注以上预警信息,发现危机潜伏点,早日梳理,从而防患于未然。

5、加强对资产评估和证券评级机构的组织管理,要求资产评估和证券评级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法人,脱离主管单位,以保证评估评级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建议引进境外资产评估机构和证券评级机构,或组建中外合资评估机构,提高评级的专业水平,避免国外投资者产生不必要的顾虑。

参考文献:

1、龚光和:《国际证券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

2、霍文文:《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上海证券期货学院出版社

3、陈彪如:《国际金融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范文4

评价尺度和基准指数

上证180指数是对原上证30指数进行调整和更名后产生的指数。上证成份指数的编制方案,是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借鉴国际经验,在原上证30指数编制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后形成的,目的在于通过科学客观的方法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样本股票,建立一个反映上海证券市场的概貌和运行状况、能够作为投资评价尺度及金融衍生产品基础的基准指数。这就是上证180指数推出的价值期望。

上证180指数的样本股选择充分考虑了行业代表性、规模和流动性,代表了国际主流的市场价值取向。入选成份股的个股是一些规模大、流动性好、行业代表性强的股票,具有较高的市场覆盖率和合理的行业代表性。统计表明,上证180指数的流通市值占上海股市流通市值的50%,成交金额所占比重达47%,市场覆盖率达到50%以上的国际惯例水平,将从总体上和各个不同侧面更全面地反映股价走势,既可有效地规避市场的非系统风险,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证30指数的缺陷。同时,上证180指数的选股标准和分级靠档的编制方法符合国际惯例,避免了样本股及权重的频繁调整,这为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权威的投资方向和良好的跟踪目标,减少了机构的运作成本。另外,180指数还为市场提供了一个评价投资业绩的标准。由于ST股、绩差股都计入上证综合指数,而投资基金一般不买ST股,造成基金的表现不如上证综合指数。180指数不含ST股,如果市场以180指数作为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标准,那么,今后投资基金很可能会将投资重点转向180成份股,这为市场各方评价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业绩提供了更加客观的标准。

撬起指数基金的杠杆

指数化(indexing)投资是与指数基金一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指数基金在市场上得以实践、贯彻和表现。国外指数化投资和指数基金的发展近来十分盛行。指数化投资和指数基金的突出优势就在于它大大降低了流动性风险,按比例充分分散投资的特征,使它不可能对某种股票重仓持有或有所谓庄家的锁仓行为,从而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因为指数基金的建仓过程就是按照指数的成分构建组合,避免了市场分析、公司调研、证券组合管理等方面的支出,而复制或跟踪指数又采用计算机程式交易系统,成本一般较低。另外,由于指数中的样本股和权数的变化相对稳定,因此指数基金的换手率较低,交易成本也减少很多。

指数化投资和指数基金对市场具有稳定作用。首先,实行指数化投资,其分散投资的广度远远大于普通基金,理论上应根据各股票在指数中的比重,投资所有指数构成股票,因此个别股票的损失不会对整体投资产生大的影响,非系统风险几乎为零;其次指数基金倡导长期投资、从经济增长中获取收益的投资理念。指数投资基金的宗旨是模拟所盯住的目标指数的涨跌,获取与目标指数相等或相近的投资收益率,这样就要求指数基金管理者根据大盘运动特征构造好投资组合,并且还要针对目标指数的非价格因素影响和市场情况的变化,随时对投资组合进行评估和调整,使其所持有的投资组合与大盘波动尽量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指数投资基金事实上起着一种大盘稳定器的作用。因此,指数投资基金能够稳定市场、减少波动、平衡价格、推崇理性投资。

我国目前还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指数基金,只在去年推出了三只优化指数基金:基金兴和、基金普丰、基金景福。每只基金的规模是30亿元,其中分配30-50%即10-15亿元的资金作为指数化投资,其他部分投资国债及进行积极投资。这三只优化指数基金都选择跟踪综合指数:其中基金兴和、基金景福跟踪上证A股综合指数,基金普丰跟踪深圳A股综合指数。应该说,10-15亿元的资金量与两市4万亿左右的总市值相比实在太小,将资金分配到每只股票上是很难操作的。选择成份指数做复制性指数化投资不失为一简便方案,但成份指数以流通市值加权计算,而综合指数则以总市值加权计算,在我国流通股份仅占约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成份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走势并不完全一致。复制成份指数也是不可取的。基金只有自己挑选股票构成投资组合,并努力使投资组合的涨幅与A股综合指数的涨幅一致。

造成目前我国指数基金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我国基金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数量化投资研究力度不够,被动型投资理念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多数基金都希望通过积极投资实现超越大盘的目标。然而,国内外实证研究表明,在长期牛市中,95%的基金经理都无法取得超越大盘的收益。因此,近年来指数型基金在国外获得了飞速发展,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另外,长期以来缺乏权威、有效的市场指数,也是指数基金产品在我国发展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选择所跟踪的市场指数时,指数基金考虑的核心问题是权衡市场指数的代表性与可能发生的交易成本,因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市场指数:

(1)所选市场指数的广泛性及代表性;

(2)指数所包含证券数量的适中性;

(3)指数本身的相对稳定性;

(4)构成指数的证券的流动性。

上证180指数可以作为基金管理公司各种指数化投资的标的。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已经表示将在开发其指数型基金产品时,考虑采用上证180指数作为投资对象。可以预期,随着上证180指数和统一指数的逐步推出并被市场广泛接受,众多以市场指数为标的的金融创新产品会应运而生,这将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要求,也将促进我国基金业大力发展。

目前惟一的缺憾是上证180指数只涵盖了上海证券市场,从而限制指数基金向深圳市场投资,这将进一步削弱深市的实力,影响投资者投资深市股票的热情,对于指数基金而言,也失去了从深市分散风险和获取投资收益的机会。但是180指数的面市为统一指数的推出创造了基础和条件,我们相信,随着沪深统一指数体系的推出,基金业绩评估的市场基准问题也将最终得以解决。因此,我们认为,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180成份指数,将对我国指数基金业和指数化投资策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投资价值与投资策略

据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根据2001年数据计算,这180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上海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为70.31%,净利润所占比例为85.35%,总资产所占比例为71.72%。对比同期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平均经营状况可以发现,这180家上市公司经营水平较高,其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125元,较2001年沪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1655元要高出28.40%。 180指数中2001年每股收益(摊簿)在0.50元以上的有20家,占总样本数的11.11%。180指数市盈率仅为28倍,其中业绩最好的是长江通信,每股收益1.21元。入选公司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行业龙头企业。从行业分布来看,入选个股在采掘业、电力煤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文化业占有很强的优势。这些行业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成份股构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少。

由上面的数字可见,上证180指数样本股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样本股的行业代表性、市场规模、交易活跃度和经营业绩等,使得该指数具有引导投资者树立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崇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的理性投资理念;使得那些“庄股”和报表性的资产重组股的市场流动性降低,逐步沦为二线股和三线股,市场活跃度将会比目前明显低迷;使得炒作这些股票的行为成为违背市场客观规律的行为,依然炒作这些股票将逐步失去市场优势。这种投资理念的转变在海外市场已有很好的验证。该指数样本股选择具有公开性,使得该指数具有激励上市公司的派生功能,入围样本股的公司将会受到市场的关注,从而促使上市公司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经营业绩。同时,该指数样本股进行定期的动态跟踪调整,入选的样本股不搞终生制,这对上市公司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促使其提高综合代表性。

上证180板块投资价值的凸现一度受机构投资者青睐,是否意味介入这个板块就可以获得超过市场的超额利润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通过统计,从上证180指数的7月1日至本文撰稿结束的7月24日,上证180指数、上海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指数的累积收益率分别为-2.4395%、

-3.3217%和-2.6921%,指数收益的波动性分别为0.0077549、 0.0078099和0.0089444。

由数字和图形可以看出,上证180指数在的短期内并没有高于上海综指或深圳成指的市场收益,但它表现出高于上海综指或深圳成指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在理论上,如果某个指数在稳定性和流动性上高于其它指数,则在收益性上一般是不可能高于其它指数的。相反,在稳定性和流动性较差的指数,却能得到风险溢价和非流动性补偿,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收益。上证180指数、上海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指数在市场上表现出的风险收益关系,也符合上述原则。

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范文5

大牌分析师多空叫阵,交易员为了几个BP攻守搏杀,还有传说中投资银行家数到手软的年终奖,更少不了的是神秘的成方街32号里货币政策如何运筹帷幄,以及管理着国家账本的财政官员将如何影响下个季度的GDP增长。

这些都是聚光灯下的人和事,而在市场后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下称“中债登”)则连接着一二级市场的各个交易对手方,承担着国债和国内其他债券的统一登记、托管和结算职能,而它最近被人们提到,则是因为债市“第一线”――国债收益率曲线。

2016年6月15日,中债国债等三条债券收益率曲线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曲线旨在反映在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各期限结构的到期收益率,提供国债等市场化利率的定价参考基准。

中国经济发展至今,迫切需要有和其体量以及转型路径相匹配的债券市场,而包括政府在内的市场各方则需要国债收益率曲线提供指引。从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至今,随着曲线逐渐完善并经由财政和货币当局先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宏观调控转型就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当局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信号也借机释放。而在2015年12月IMF将人民币纳入SDR篮子时,也将3个月期限的中债国债收益率作为计算SDR利率的人民币代表性利率,标志着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进入更多全球投资者的视野。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债登估值中心(下称“中债估值”)负责编制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成员,请他们揭开中国金融基准的面纱。

估值专家对编制曲线时遇到的期限倒挂、异常交易、惯例守弃、经济预测等诸多问题给予了解答。但编制曲线对于打造金融基准只是治标,而非治本。受访的估值专家表示,国债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完善还取决于增加二级市场的深度广度以及国债发行与国际接轨。

经济转型、金融改革等宏大命题要落地最终依赖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对金融基准的打造,做市商制度的完善,甚至是为海外投资者提供英文操作环境。一位资深监管者对本刊记者指出,债券市场要抱着“小火慢炖”的心态,积极研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推进改革开放,不能也不会一蹴而就。本刊记者在此采集来自市场第一线的声音,为读者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观察金融改革。

利率市场化再下一城

《证券市场周刊》:“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编入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如今人民银行在官网上了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意味着什么?

中债估值:央行网站国债收益率曲线是主管部门在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基准定价作用方面的一个新举措,有助于提高境内外投资者对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关注度,有助于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除了国债曲线外,央行的还有以AAA级同业存单和商业银行债券为样本的中债商业银行普通债收益率曲线(AAA)和以AAA级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为样本的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曲线(AAA),可分别反映优质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和优质企业的市场融资成本,这也反映出宏观调控部门对于债券市场价格指标的关注。

《证券市场周刊》:从2014年财政部曲线到最近央行曲线,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在编制上取得了哪些改进?

中债估值:外界看来央行曲线是金融改革一个跳跃式的进展,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伴随着曲线编制技术和估值方法不断完善以及中国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而顺其自然的结果。

在曲线编制方面,我们完善了《中债收益率曲线编制操作规范》,以提高内部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公开《中债价格指标系方法汇编》,以进一步提高中债收益率曲线和估值的透明度。同时,参照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金融市场基准原则》,总结近二十年的中债估值实践经验,进一步提炼形成《中债估值标准(草案)》,对中债估值的编制、操作和方法提出一系列指导性原则。该草案成熟后也会向市场。

在市场建设方面,财政部自2015年底对3个月期国债按周滚动发行,不仅丰富一级市场价格信号,也带动二级市场报价和成交,从而提高曲线短端的编制质量。

《证券市场周刊》:可否进一步阐述一下中债登理解的“估值透明度”?

中债估值: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不像股票市场集中竞价交易那么充分,天然具有价格稀少、交易活跃度低的特征。因此,债券收益率曲线的编制不完全是自动化结果,包含了专家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目前国内做市商报价的买卖点差很大,同一家做市商报国债出现20-30BP双边价差是很普遍的。由于买卖价差过大,如何选取合理的样本点就需要专家做出判断。若专家判断不对可能误导市场,因此,估值机构要把判断的逻辑展示给市场。我们每天《中债收益率曲线和指数日评》披露当日曲线的变动及调整依据;每月在中国债券信息网召开网上质量会,听取客户意见;每季度召开用户交流会,面对面接受客户咨询;每年召开中债指数专家指导委员会,听取业内专家对中债价格指标系的意见和完善建议。

估值中,比专家判断不出错更重要的是不能故意犯错,因此就要公布方法论,让市场来监督估值机构,共同讨论估值方法的合理性。

债市筑基准

《证券市场周刊》:从2013年以来,国债和金融债曲线都有倒挂,特别是目前10年-7年倒挂还比较明显,中债登对此如何解释呢?

中债估值:收益率曲线倒挂现象在国内外债券市场并不少见,理论上也有很多解释。针对目前国开债10年-7年倒挂,我们与市场交流得到的普遍反馈是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偏好,对10年偏好明显好于7年。这里就涉及估值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债估值反映的是市场上可以变现的价格。如果解释不了的事情但确实是客观事实,就要将它反映出来。

《证券市场周刊》:在编制曲线时,关键期限国债的收益率会在市场报价的基础上进行怎样的调整?

中债估值:做市商报价是曲线编制的价格源之一。我们的价格源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做市商报价、货币经纪公司报价、成交价和结算价等。收益率曲线的样本点优先选取新发行且满足流动性要求的债券。由于目前做市商报价价差较大,我们更偏向于在报价范围内的成交。

《证券市场周刊》:如果某一期限国债品种的存量券有大量是被配置户持有到期,估值机构如何对这种情形下的债券进行估值,以使其反映真实、合理的收益率水平?

中债估值:新老券的流动性差异在美国也有类似情况。理论上来说,同一发行人发的债券各种条款票面利率都一样的话,不应当由于新老之分而体现出价差,这或许是由于持有行为导致的一种金融非理性。

美国财政部近期公告征询市场意见,考虑在未来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入市收老券、发新券,将新老券的利差套平。我们也建议发行人提高这方面的意识,这有利于节约利息成本,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消除金融市场价格扭曲,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做法。

《证券市场周刊》:如何评价债券市场上、尤其是国债市场上不同券种的可操纵性?

中债估值:中债登可以发现异常价格,但作为估值者不好对操纵这种情况下结论,不过在编制曲线时确实应当把这些“噪音”样本给剔除,所以这也体现流程中主观判断的必要性。另外,一些异常价格不一定是操纵而可能是特殊交易,如为了手续上避繁就简而通过现券交易实施的买断式回购,这时候作为质押品的券收益率是会偏高的。这种非常规交易形成的价格也是要予以剔除的。

另外,做市商报价中也有一些异常报价需要剔除,例如有一些外资行的报价双边价差甚至长期超过100BP。

《证券市场周刊》:2016年“两会”上有委员提议对国债利息收税,应如何评估国债税收因素对市场定价和健全曲线的影响?

中债估值:目前国债利息收入免所得税,但资本利得是要交税。投资者在国债交易定价时会全面考虑免税对企业税后利润的影响,这使得收益率与期限的关系不那么简单清晰,降低国债流动性,增加了国债曲线的编制难度,有时可能还会误导其他投资者。此外,免税还导致国债收益率整体偏低,无法与其他不免税的金融产品直接进行对比,如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价差就存在20%左右的税收效应。

历史上,国债难卖才出台了免税政策,但这并不符合全球惯例,而且放在如今的市场背景来看也已不合时宜。实际上,即便是征税,投资者在定价时也会通过加点转嫁给发行人,对于中央财政也是左口袋出,右口袋进。但从建设金融基准的角度看,二者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建议对国债利息收入和资本利得全部征税或全部免税,提高国债的定价效率和国债收益率作为定价基准的作用。

《证券市场周刊》:当前国债收益率曲线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主要区别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中债估值:有一个显著区别是付息频率。中国国债10年期以内是一年付一次息,10年及以上是一年付两次息,利息的再投资就会导致曲线上存在偏差,以10年国债为例,一年一次和两次付息会产生3BP左右的价差,这一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美国国债是各期限统一一年付息两次。

如果说国债收益率曲线不作为金融定价基准,编制曲线时进行折算也是方法上可行的,但是用它作为金融基准的话,一条线就会有偏差。比如一只7年新券和一只剩余期限7年的10年老券就会因为付息频率不同产生价格扭曲。这种付息频率的差异是债券市场发展初期二级市场不发达、重融资轻交易的结果。若对长期国债增加付息频率,会提高投资者认购积极性。随着二级市场的发展和建设市场化的金融基准的需要,国债付息频率应当统一。

《证券市场周刊》:目前还有哪些因素导致国债收益率曲线尚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对此有哪些建议?

中债估值:价格信号是国债收益率曲线和市场供求关系之间的一道纽带,收益率曲线首先是要刻画市场价格信号。因此,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前提是市场价格能否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以做市商报价为例,国债最优双边报价的平均买卖价差约30BP,仅有1、3、5、7、10年五个关键期限的5只on-the-run新券的最优双边报价价差能达到5BP。为了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国债收益率曲线,提高收益率曲线编制技术是治标,更关键的是治本,即完善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如完善做市商制度至关重要。

此外,自2010年开始,在缺少可观察的二级市场样本点时,财政部发行50年期国债采用招标日前1-5个工作日的中债5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下10%作为投标区间。我们认为,财政部设置招标区间上限容易理解,而设置招标区间下限则是出于为避免投资者投错标位及发行人稳定市场预期的考虑。自2010年发行50年期国债以来,一级市场运行平稳,从未出现流标,说明收益率曲线较好地发挥了市场定价基准作用。

《证券市场周刊》:对于提高做市商报价效率有何建议?

中债估值:金融市场不是讲情怀的地方,对做市商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国内目前是请资金头寸大的银行来做市,而不是以做市水平选。报价质量做到什么程度,对做市商没有持续考核,做市商内部也没有系统性考核。

同时,要提高做市商报价效率必须给报价商提供便利、给予激励。在国内投资者结构和市场判断同质化较为明显的环境下,要避免做市商被逼仓,就应当允许登记托管机构给做市商提供自动融资融券的服务,并允许其使用国债期货等风险对冲工具。另外,还有对做市商建立随买随卖机制,这样才能提高机构的报价意愿和报价水平,鼓励报价成交。

成熟债券市场的结构犹如一个金字塔,谁都可以来做市,官方从优秀做市商当中来选取国债承销商,国内市场则是承销商比做市商还要多。试想假如一家机构都不能随时报出国债准确的二级市场价格,就没有理由认为他能在一级市场承销团里发挥定价作用。而且做市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苦活儿,好比是“明庄”和整个市场做对手,得准备资金和头寸,还可能会赔钱,而承销则是赚钱的,理应用承销资格来激励做市,金融机构内部也需要在投行团队和做市的交易团队之间制定合适的激励机制。此外,可以借鉴美国市场的是,中央银行的一级交易商也应当是从国债做市商当中遴选。这样才能让做市成为一种职业荣耀,并且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荣耀。

现在中国债券市场就有一些异象,比如在国债招标发行日,一家机构在投标和做市时的报价是不吻合的,这意味着机构内就存在套利空间。另外,商业银行柜台实际上是可以对记账式国债报价从而对全社会做市的,这个资源也应该好好利用。

《证券市场周刊》:国债收益率曲线是金融基准之一,如何在金融产品定价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左起:中债估值金工部主任王超群,副总经理牛玉锐,总经理刘凡,估值部主任赵凌。

中债估值:作为金融基准首先要有足够大的存量券作为基础和保障。日本国债规模相当于GDP两倍,美国也达到90%,我们国家只占约15%,甚至政策金融债规模也比国债大,发行频率也比国债高。

因此,我们要适当扩大国债发行量,多发国债最关键的就在于突破财政赤字的限制,将社会发展和公平摆在更重要的位置,通过国债和财政赤字来调节社会公平。为什么发达国家崇尚小政府,国债占GDP比重还会更高呢?这相当于从社会中上阶层融资来支持社会中下阶层,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没有直接财务回报的人力资源投资。

其次就要打破金融机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存贷款定价对于官定利率的路径依赖,这是走向利率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提高银行各层级分支机构对于曲线定价作用的意识,从增量上逐渐转变;另一方面,在银行组织机构上,从事金融市场和传统信贷业务的人员之间也需要更多的交流。

再者,应当提高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包括募集说明书、登记托管系统、各类报告都应当提高英文化程度,通过这些方式引入更多的国际投资者,才能够切实提高中国国债的基准作用,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应有之义。

曲线背后

《证券市场周刊》:10年期国债收益率被普遍认为是一国利率市场的风向标,国内市场用它预测经济走向时有哪些技巧可言?

中债估值:用10年期来作为债券市场利率风向标是国际惯例,不过在用期限利差预测宏观经济变化时,短端期限采用两年期会更好,这是因为两年期受当前资金面变化等一些突发性因素的影响更小。我们也对10年期-1年期、10年-3个月等利差进行过实证检验,最终发现还是10年-2年期限利差的相关性最好。

《证券市场周刊》:根据债券指标变化可以对年内的经济做哪些前瞻预测?

中债估值:10年-2年期限利差领先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约12个月,我们采用2015年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预测2016年经济景气度维持在低位的概率较大。中债国债净价指数领先CPI和PPI约18个月,预示2016年CPI可能会在3%左右,PPI趋于上升,有转正的可能。

《证券市场周刊》:中债登在估值时也会参考一些市场交易形成的惯例,例如公募和私募债券之间的流动性价差,政府行政级别导致的信用价差等。有没有什么这方面的市场惯例在中债登看来将来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并且会对估值产生影响?

中债估值:随着债券市场的逐渐成熟,有些市场惯例可能会发生改变。比如含权债,目前市场对于权利的价值不太考虑,但看成熟市场,含权因素会对债券价值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未来市场对于发行人赎回权或投资人回售权的价值发生重估,那么估值就会跟随市场惯例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证券市场周刊》:有没有哪些惯例是中债在估值中是会不予采纳而导致估值和市场成交或是机构内部估值结果之间有比较明显差异的?

中债估值:估值是描写市场而不是和市场对着干。对于市场惯例,哪怕是非理性的,但只要是交易员出自真实交易的目的,而不是故意为之,那么估值机构就应当遵循这种惯例。比如计息天数,2007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到期收益率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要求债券统一按照实际/实际计算应计利息和收益率,我们过去很长时间内一直按照实际/实际设计系统,但是后来债券发行按照实际/360、实际/365以及30/360的情况也层出不穷,虽然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无意义的安排,徒增投资者的定价复杂度,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改造系统遵循市场惯例。

当然,也总是会有买方和卖方对惯例理解不同的矛盾汇集在我们这里,有一些惯例如果代表性不够或是逻辑不充分我们是没有遵循的。

比如对“5+5”含发行人赎回权的商业银行次级债,有一些投资人认为,发行人会在第5年后选择行权,将这只债券当成5年期债券来看。但是从估值的角度看,公开信息披露和实证角度均不支持这种预期,市场也没有充分的、可观察的成交价格支持这种预期,因此我们一直将其当做10年期债券看待。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明确此类债券5年后的资本减记,我们才认可这是市场惯例,才将这种债券当做5年期来评估。

再比如,对于浮动债的价值判断上,以根据3个月SHIBOR为浮动利率基准的季度付息10年期金融债为例,市场通常认为此类债券久期最长也就是3个月,但是这种债券并没有以发行人自身信用为基础。后来市场也逐渐接受了我们以长久期估值的观点。

另外,还有一些估值差异来自于对市场惯例和定价模型论证以及论证后系统改造所需要的时滞。

《证券市场周刊》:对于一个惯例如何判断认定呢?

中债估值:判断是否为市场惯例要从定价逻辑的合理性、是否含有操纵价格的可能性以及等方面进行审视。如果市场成交不多,仅靠几笔成交或者某一些机构来说这是惯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这就是 “惯例”。

《证券市场周刊》:有一些债券发行人在本息兑付的信息披露方面出尔反尔,导致债券的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并且有投资者因此而蒙受损失,对此估值机构是如何处理的?

中债估值:估值不能超越发行人的信息披露,最重要的还是要依据发行人的信息。但是我们也会对发行人披露的信息进行筛选,比如说信用评级,我们会依据市场价格和财务信息得出市场隐含评级进行估值,我们估值时对40%的外部评级是进行修正的。

《证券市场周刊》:第三方估值机构如何能获取到比一般投资者更为详尽的发行人数据呢?

中债估值:实际上,中债登在发行人数据的获取上并不具备特殊优势,某些情况下还会少获得数据。比如ABS对一级市场持有人和评级公司会公布资产包明细,但尽管ABS是在中债登托管,我们也要进行估值,但却看不到资产包明细,其他二级市场投资者也是不给看的。

证券市场流动性包含的要求范文6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投资策略

工薪阶层是以较为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写作论文随着收入的增加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作为社会经济群体中最大一部分的工薪阶层有了投资证券的经济条件和现实需求。因此,基于各类证券品种的特点和证券投资的风险分析,研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具体策略问题,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和工薪阶层资产的增值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一)工薪阶层的收入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逐年增加。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8%,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65%。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万元以上的共有74.95万人,占到工薪项目纳税人数的10.5%。“工薪阶层都是低收入者”的观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阶层的抗风险能力同步增强,具备了进行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二)工薪阶层的理财现状

2005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高达28.72万亿元,增速为18.95%,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9.9%的增速,其中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也剧增到14.11万亿元。高储蓄的现状直观反映了当前工薪阶层仍以储蓄为理财的主要方式,但是储蓄的低利率使之无法为工薪阶层带来较高的收益。大量调查表明,工薪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储蓄的理财现状。然而,工薪阶层的特点使其无力进行大额的房产或实业投资,对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不熟悉、投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也将他们挡在证券投资的大门之外。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主要产品

工薪阶层收入有限,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写作毕业论文目前,我国适宜于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工具主要有:债券、股票、基金。

(一)债券

债券是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又称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公司债券的数量很少,金融债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国债。金融债券和国债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债券主要是由机构投资者买进,因此适合于工薪阶层购买的主要是国债。国债是由国家发行偿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种债券中最低的。国债的发行价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较复杂,但是国债的利率也是根据银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国债的利息收入是免税的。因此国债作为个人投资的渠道,要优于定期存款。对于收入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的工薪阶层,债券的收益比较稳定,变现能力也比较强,风险不高,是一种适合工薪阶层投资与储蓄双重目的很好的理财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业,中国开始出现股票投资,股票投资者获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价格差;二是红利。在现阶段中国股市,个人投资的获利渠道主要是类似赌博的利用价格差投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决定股票价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经常炒股的人都知道,价格和涨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没什么关系。现阶段的中国股市还不规范,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由于多种因素使之投资股票存在许多劣势。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时间很少,因此,股票投资风险较大,很难把握。虽然股票投资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但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投资股票必须谨慎,适合于有相当的闲置资金、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者。不过参与股票投资,切忌不可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股票。

(三)基金

基金产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种。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产品类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其股票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总规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将大众投资者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写作硕士论文投资于不同的股票组合。这种以追求资本利得和长期资本增值为投资目标的特点决定其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类型中风险最大,同时收益率最高,适合那些追求较高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工薪阶层投资者。经常炒股的工薪阶层可以考虑将部分资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债券型基金是一种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基金基本上属于收益型投资基金,一般会定期派息,具有低风险且收益稳定的特点,适合于想获得稳定收入的投资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种半开放式的基金产品,在存续期内一般不接受投资者的申购。管理该类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过担保和稳健的投资风格,在一定的投资期间内为投资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证,同时通过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资,为投资者提供额外回报。在市场波动较大或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之下,保本型基金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同时又期望获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回报的中长期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同时又具有升值潜力的投资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结构和运作原理的关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场牛市中难以跑赢大市,但它却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险品种,适合于喜爱投资凭证式国债之类产品的投资者。

三、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与原则

(一)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风险

作为工薪阶层,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长幅度较低。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投资才是明智的。投资有风险,个人理财的各个渠道也具有风险,写作医学论文只是风险的特点与各种投资工具的类型有关。作为工薪阶层,投资于证券市场,必须首先了解各种风险的存在。虽然各种投资品种的风险不同,但是各种投资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风险特征,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济环境风险。

1.市场风险。任何市场中都存在风险,只是各种市场的风险特点不同。以股票市场为例,在1997年的香港金融危机中,如果没有国际炒家的投机活动,香港股市也不会有那么史无前例的波动。虽然香港最终战胜了国际炒家,但毕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001年以来中国股市的低迷使无数股民损失惨重。

2.利率风险。利率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许多投资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据,例如债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较低时,债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当利率上浮后,原来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资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现实利率,导致相当的损失。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债券、定期存款的变现能力很强,利息损失很小;股票的变现比较随机,股价的波动比较频繁,变现的损失也不确定,但一般变现的损失比较大;至于其他的理财工具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变现损失。

4.经济环境风险。经济景气的时候,投资的收益高涨,股票、基金、部分期货,甚至贵重金属都会升值,但是债券就要贬值。

(二)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原则

1.保障生活需要原则。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准备上学费用,可以预留现金以备一段时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长期投资,例如债券、基金等。理财的收入归根结底还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则。工薪阶层投资要保证资产安全,须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投资品种。对于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如果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预期很高,而且还有相当的一笔闲钱,那么可以考虑做投机性强风险大的项目。但对于一个普通员工来说,其家庭现时收入和长期收入都比较稳定,没有多少闲钱,节余的钱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养老医疗,那么这个人就只能谋求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

3.合理规划原则。每个人的收入是长期的,收入也是长期的。确定一段时期的财务目标可以使个人能够积累资金,满足将来的资金需求。

四、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的策略

(一)抓住时机。低价买进策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在工薪阶层证券投资中尤为重要。写作职称论文每一个时机的到来,都包含在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费心理的变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时机的把握需要投资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资敏感性。如果时机把握不准,就会给投资人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何时买进是关键的投资策略。就购进时机而言,不外乎于证券行市景气时进场或于证券行市低迷时进场两种情况。在证券行市景气期,此时是短线投资的良机。投资人若想抢短钱、赚差价,便可值此即时进场。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投资报酬率较高,但风险也较大,原因是上述景气指标反应到证券市场需有一段时间,况且投资人个个都会依此原则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涨,需求增加,可能最终落个“买高卖高”的结局。证券市场低迷时,人们深受“便宜没好货”价值观念的影响,常有“追涨不追跌”的投资习惯。其实,证券行市景气循环受周期影响,有繁荣一定有低迷,却可能是最好的时机,关键在于证券市场景气低迷时是否大胆进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运用时势。

(二)分散投资。一“石”多“鸟”策略

投资与投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贪”。它要求投资者把资金分散在股票、债券、基金或存于银行等多种投资渠道。对于同类型的投资品种,也要采取分期限、分产品等适当分散的策略。根据不同的变现情况,注重长短期品种的结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证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投资的流动性,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变现能力。这可借鉴传统的投资“三分法”,虽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减少风险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

(三)深入研究。领先一步策略

个人投资想盈多亏少,就必须在审时度势、捕捉商机上高人一筹。很多人风潮一起就很快跟随追涨,当然可能赚上一笔。但想大赚一笔,就必须主动先人一步寻找信息,挖掘商机,并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资市场的搏杀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高低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阶层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有价证券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如果在证券投资中投入了未来有既定用途的资金,则更应倾向于风险较小证券的投资,如国库券等。

(五)按需而变,时间分散化策略

根据投资有价证券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提高的原理,建议工薪阶层在年轻时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时,由于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强,可以考虑进攻型的理财策略,比如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股票的投资比重逐步减少,主要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并加重债券投资的比重;到老年阶段,应该以投资收益有底线保证的国债为主,尽量少选风险大的激进型证券,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

(六)委托理财。借“鸡”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较可靠的富有投资经验的合资伙伴,也可以尝试将资金托付于其进行投资。现在全世界投资渠道、投资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多种信息收集做到准确、及时、全面将更加困难,收集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个人投资在市场上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委托他人进行投资,或购买受益凭证,或给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资成功的一种策略。

(七)理性审视。风险转移策略

对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可向负责该项目的富有实力的投资方进行投资,让出部分收益,转移投资风险。写作工作总结如通过申购投资基金的办法,可将部分投资风险转移出去。

[参考文献]

[1]吴晓灵.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周正庆.中国股票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王佳林,等.浅析个人理财[J].商业研究,2004,(7).

[4]王家琪,等.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3,(2).

[5]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o2)[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中国金融年鉴缟辑部.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3)[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