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1
长春市西安家政服务中心是一个以城市钟点工为主打服务品牌的家政服务中心,于2001年9月经长春市工商局正式注册(非中介性质)成立的,总店地址位于长春公园东门西安花园15栋。历经5年的良性发展,现已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有富奥连锁店,朝阳区设有世纪连锁店,南关区设有繁荣连锁店。成为长春家政服务业的佼佼者。并先后获得2002年“吉林省家庭服务业诚信服务单位”、“2003年先进经营者”、“2004年省诚信服务标兵单位”等光荣称号。
一个家政公司为什么做得如此成功?带着这个问题我有幸采访了西安家政服务中心总经理谢晶。谈到第一份生意时,她仍记忆犹新,就是和同学也是创业初期的合作伙伴刘杰为一家用户打扫室内卫生。由于她们的工作认真、实在,取得了客户的信任,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为创业赚取了她的第一桶金。这也给了她很大的信心和动力。当我问她遇到难题时是怎么解决的。她很爽快地说:“有问题就要找办法解决,要找市场,不找市长。”西安家政以诚信、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主动来找她的客户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现在她不仅帮助多名下岗姐妹,也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出了力。
在公司基本成形的时候,谢晶不是想着多接生意多赚钱,她想,企业要长远发展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员工的文化素质问题。她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将西安家政服务中心作为首批家政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通过学生与员工融合与协作,也解决了员工工作中理论知识的欠缺。在家政服务中心。她建立了服务人员跟进管理机制,与家政劳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建立个人档案、统一工资标准,统一工资发放,统一分配,实行员工在岗培训,巡回指导。她还建立了用工家庭跟进服务机制,与用户签订家庭服务合同,对用工家庭定期家访,承担民事责任。全新打造家政服务。通过创新理念、规范制度,提高素质、塑造形象等一系列措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使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高,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经过了她的管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解决了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题,安置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真正做了为国分忧,为民解困的实事。
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家政服务;家政服务员;培训路径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次的家政服务需求不断增多。家政服务行业稳固持续发展离不开家政服务员个人素质与业务技能的提升,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是提高家政服务水平的必经之路,本文将以宁波家政服务行业为例进行家政服务员教育培训路径的研究。
一、宁波家政服务员服务培训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宁波市家政服务企业多达60余家,本课题主要针对宁波市典型企业进行调查,家政服务员培训现状调查情况如下:
(一)家政服务员层面
1.新老员工对家政服务培训认知不同家政行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常有新员工加入,通过在宁波A公司的实地访谈,我们发现新老员工对家政服务培训的认知是存在偏差的。具备3年及以上工龄的老员工由于其已形成个人工作习惯,对培训技能操作流程认可度较低,习惯并熟练操作固有技能流程,因此不愿意改变现状;而对于只有1—3年工龄的新员工,由于其无工作经验,通过入职培训对公司较认可,能较快并认同培训技能流程,因此能够接受并希望有家政服务技能培训。老员工对教育培训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认为培训与自己已有工作经验有相悖之处,不愿意改变已有工作经验;同时认为参加培训影响其工作时间,会让其收入降低;但是相比之下刚迈入行业大门便接受企业教育培训的新员工还是较为认同培训内容的。2.不同教育背景员工对教育培训反应不同通过对宁波A公司的实地访谈,宁波地区的家政服务行业发展态势良好,教育培训俨然成为常态,但是,不同教育背景的家政服务员对培训教育有不同表现(表1)。不同教育背景的家政服务员对教育培训的认知和反应存在偏差。首先,无学历的家政服务员由于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更多为主动意愿下的被动学习,并且由于接受知识速度慢,容易在培训过程中出现腻烦心理;小学、初中学历的家政服务员更容易掌握培训技能,并乐意于通过培训让自己技能提升,以获得更高收入;高中学历背景的家政服务员则自恃自己经验丰富,在培训过程中质疑声较大。
(二)家政服务企业层面
1.地区经济发展与政府支持力度影响企业对培训认知的程度通过实地调查多家企业,我们发现宁波市多家家政企业教育培训欲望强烈,其企业培训欲望强烈与否和很多因素有关。宁波大多数企业培训欲望较高,主要是因为宁波市政府大力支持、企业长远经济效益和发展需求及培训连锁效益多;只有少数企业认为家政服务员流动性大、培训时间成本较高,为追求眼前利益,它们进行家政服务培训的欲望较弱。宁波市家政服务行业由于政府支持力度大,家政企业管理层也看到了家政教育培训给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因此,多数家政企业培训欲望较为强烈,但也有个别企业着眼于眼前利益,培训欲望较弱。2.企业培训现状宁波多家企业都在进行家政服务员的教育培训,但是其培训现状不容乐观(表2)。虽然宁波家政服务行业对教育培训认可度较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主要与企业培训方式及目前企业员工对教育培训的认知有关。
(三)家政服务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宁波市家政服务培训机构培训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表3)。由于宁波家政行业对培训的认同度较高,不仅家政服务公司开始承接家政服务员培训,也有多家机构专门做相关家政服务员培训,包括宁波市各街道社区学院。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目前,国内家政专业毕业的专门管理人才稀少,更多的师资都是行业内经营,其授课方式不能适应和满足家政服务员的培训需求。另外,培训机构以获取政府补贴为主要目的,在授课过程中并未针对家政服务员服务具体内容做针对性培训。还有,目前的培训趋于形式化,授课内容陈旧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家政服务员不愿参加此类培训。此为培训机构的现实问题。
(四)政府层面未出台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
虽然目前浙江省家政服务行业对家政服务培训日趋重视,如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0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家政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家政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制定并推广实施家政服务业标准体系”,但是,在政府层面并未真正出台适宜宁波市家政服务员培训的职业标准,没有完善的家政服务员培训标准,就无法对家政服务培训做出标准性判断,培训的含金量降低,致使家政服务员不愿参加相关培训。
(五)宁波高校家政专业为家政服务员教育培训提供技术指导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开设家政服务专业,这是浙江省首次创办的高职层次的家政服务专业,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我省唯一开办此专业的高校。目前,该专业组织申报了几十项教科研项目,同时,学校在2013年与宁波市贸易局(现商贸委)合作成立宁波家政学院,我们依托宁波家政学院,开展浙江省家政服务职业标准制定工作以及保洁员培训考核体系建设研究等工作。该专业的设立能够为宁波市家政服务员的教育培训提供技术指导。基于此,本文主要依据社会学理论,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宜于宁波市家政服务员教育培训的创新路径。
二、宁波市家政服务员服务培训创新路径分析
(一)文化认同下引导家政服务员积极参加培训
文化认同为先生所提出,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或者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家政服务员自身学习意愿提升是家政教育培训的关键所在。为了改变家政服务员的固有思想,在进行家政服务员培训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家政服务员对行业的文化认同感,要让他们看到家政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势头对家政服务员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让家政服务员必须意识到:现代家庭雇主不仅关心家政服务员的基本技能诸如保洁、做菜、母婴护理等,另外,雇主也会关注家政服务员的人文素养。在熟练掌握家政技能的基础上,提供充满爱心、温暖、文明和尊重的高层次家政服务,更符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而上述的诸多要求,都需要家政服务员接受行业相关系统教育培训才可达到。在培训初期,要以讨论、角色换位等教学方法让家政服务员意识到自身价值的提升与职业技能水平、人文素养的提升分不开,同时行业的发展与自身素质的提升、自身对行业知识的掌握也分不开,从而使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从事家政服务行业,对家政行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二)供需视角下企业特色品牌的开发和引导
1.改变企业培训意识,加快企业特色品牌开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转变,社会对家政服务人员的要求日益增长。目前,宁波已初步形成服务项目健全的家政产业群。在此背景下,为迎合消费者需求势必需要加快企业特色品牌开发,推行特色服务,而企业特色开发是需要依托企业员工的技能和人文素质的。家政服务公司教育培训需要从公司实际需求出发,如宁波安健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侧重母婴护理的家政服务公司,依托医院母婴护理资源,通过教育培训培养出了一批母婴护理技术过硬的专业技能能手,紧抓宁波市母婴护理市场,并成功与舟山市社区学院合作,共同培训舟山母婴护理员,现在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其发展模式便是企业特色品牌开发的最好例子。2.企业合理引导,加强企业家政教育培训建设加强企业家政教育培训建设,必须由企业合理引导。首先,企业内部可根据员工技能水平对其进行星级评定,并根据星级进行工资等级划分,以激励企业员工参加教育培训;其次,企业员工岗位分工要逐步细化,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诸如保洁岗位注重保洁方面的系统培训,母婴护理着重母婴照护方面的系统培训,以切实提升员工技能水平。企业进行的合理引导不仅能够让家政服务员愿意培训,也可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自我认知下家政培训机构的教学改革
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对自我的观察,在本文中主要针对企业、家政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创新路径的研究。1.校企对接,以增强家政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家政服务相关培训机构应与高校相关专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目前,宁波市家政行业与浙江省首家家政学院———宁波家政学院积极合作。宁波家政学院依托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现有资源,以家政服务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来培养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能人才。加强与宁波家政学院合作,共享家政学院专业师资队伍,以此来进行家政服务培训,这样能够增强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2.分层教学,以便于家政培训机构因材施教要对不同基础的家政服务员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受政府委托编写的《家务助理员(中、高、低)》培训系列教材就可帮助家政培训机构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3.宽进严出,以严格家政培训机构考核制度家政培训机构可以接受多人次的家政培训,但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考核标准,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合理制定每次培训的内容定位、培训目标、课程安排、授课方式,并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调整,以使培训人员都能够通过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四)人力资本需求下政府保障家政服务行业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
1.进行文化宣传,以改变社会固有理念在传统观念中,家政服务员被当作保姆、佣人,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低下,家政服务员没有得到应有尊重,对此,政府需通过媒体对家政服务行业进行正面宣传报道,改善家政服务行业的形象。2.制定政策,以保障家政服务培训持续政府应针对家政服务行业特点对其进行扶持和激励,制定保障性措施。一方面,要为家政服务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解决企业培训资金之忧;另一方面,要促进开设有家政服务专业的高校(如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培训机构、家政企业合作,使家政服务培训内容能按企业需求、技能服务标准进行设计,以保证家政服务培训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绩效,给家政服务行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推动家政服务培训规范化、常态化宁波市政府部门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进行了“宁波市家务助理员培训考核体系建设”“保洁员(家庭保洁员)培训考核体系建设研究”等课题的研究,政府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有序进行,此举有利于推动家政服务培训发展。同时,宁波市精品家政试验园研讨会建议家政企业规范四证上岗、重视客户评价,这将推动家政服务行业培训的规范化、常态化。在宁波市家政服务员教育培训路径中,国家政府机关、家政服务企业、家政培训机构、家政服务员四方联动,可切实构建可行的家政服务员培训体系。
三、家政服务员教育培训创新路径的实际应用价值
建立和培养专业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家政服务员队伍迫在眉睫,家政服务员的教育培训意义重大。
(一)增强家庭服务行业的文化认同
目前,家政服务员对行业理解不透彻是导致家政服务员专业技能水平一般的原因之一。在进行家政服务员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其行业文化认同进行培训和指导,让家政服务员愿意主动、积极地接受相关教育培训。
(二)促进家政服务行业技能总体水平的提升
家政服务人员进入家庭,开展满足家庭成员生活需求、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工作,需要掌握管理家庭、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知识和技术。目前,家政服务员主要由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下岗员工和农村妇女组成,其职业技能较弱、职业素养较低,家政服务员的技能现状无法满足社会需要,需要对其进行教育再培训。
(三)支撑家政服务教育培训模式创新
目前,家政服务员培训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家政公司或培训学校都独立设置培训课程,缺乏统一管理和要求,存在随意性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应对家政服务员教育培训的模式进行创新,规避已有培训中的问题,探寻更贴合实际的家政服务员教育培训新路径。
四、小结
在社会对高素质、高水平家政服务要求越来越多及家政服务行业日益标准化的背景下,家政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技能已成为影响家政服务行业长远发展的因子,而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是加强此群体人力资本投资的有效方法,因此,开展家政服务员教育培训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雪彦.浅谈我国家政服务[J].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012(9):174-175.
[2]孟静.国内家政市场如何从传统走向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2(3):273.
[3]朱立萍.家政公司经营现状与规范化研究[J].中国商贸,2012(7):251-252.
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3
从家政从业人员这方面来看,相当一部分人从事本职工作已有若干年,对一般的家政工作已驾轻就熟。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拥有自己的职业愿景,希望能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档次,以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报酬。此外,近年来由于雇主对国家颁发的劳动技能资格证书的认可,家政人员开始形成了持证上岗的意识,接受培训的热情高涨。以今年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的家政培训班招生情况来看,虽然一压再压,报名人数还是大大超过了计划人数近百分之二十。由此可见家政人员对职业培训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培训内容抱有相当的期望。这是对家政培训行业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是开拓和发展家政培训市场的良机。
家政培训在我国已运行了数年,随着近几年来国家资金的注入,更使各种家政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家政从业人员无论在服务意识、文化素养,还是在专业技能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家政培训学校一般分三类:一是类由官方出资并组织的培训。这类培训资金较充足,因而规模比较大,服务比较完备,还常常请些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为学员授课。第二类是由家政公司组织的培训。此类培训有时也能得到国家资金扶持,更重联系实际,并且能安排学员的出路,同时也是为公司自身储备了人才,可谓一举两得。最后一类是专业的培训公司。由于这种培训是收费的,所以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组织的培训往往比较高端,迎合市场和学员需求,弥补了培训市场的不足。
那么,我们的家政培训是否能完全满足市场和家政学员的要求 呢?
一、家政服务培训存在若干不足。
1.授课内容多为一般性知识,深入细化不够
家政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包括二十多类两百多项服务,而家政培训只有短短几天的课程。所以初级的培训只能是抓大放小,往往只能涉及到烹饪、洗涤、清扫、护理等几个方面,也只能泛泛谈。有时授课内容只能是概论加上几个知识点。而每一门课程其实都是一个专业,在相关的职业学校要安排一学期,或是几年的课时。这对于部分才入行,或者是刚刚从农村进城的学员而言是急需的,但是对于相当数量的,已经在这个岗位上辛勤劳作了数年的学员来说,最多只是个总结,提高的意义不大。
与此同时,家政行业发展了几十年,许多家庭对家政服务的期望也比以往有所提高,例如举办高端家庭宴会;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体质安排一日三餐等等。家政人员很少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甚至于有的家政人员进入雇主家后,需要主家先培训使用家中的先进设备。家政人员在社会中除月子保姆外,也无从接受更深入细致的专业培训,因而不能满足这部分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
2.教学形式多为书面知识传授,实践操作不够
家政服务是一种技能。所谓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是一种熟能生巧的体力活,对眼手的协调能力要求很高,一旦停止练习,将变得生疏。技能与知识不同,例如生活常识、数学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传授,而技能必须亲自学习,并坚持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家政服务的培训正是一种技能培训,针对性强,需要动手实际操作。
而在我们的培训中,绝大多数的课时都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进行,很少有实际操作演示与互动。即使有演示环节,在几百人的课堂里,坐在教室后面的学员根本就看不清老师动手的具体过程和细节,更不要说是亲自操作演练了。这与课时有限有关系,也与教学内容安排和硬件设施是否完备密切相关。
3.课程设置偏重于月嫂培训,对老人护理技能传授不够
家政市场的需求日趋细化,已逐渐显现出了行业内部细分的端倪。市场中有的家庭需要既能照料家务,又能指导孩子学习的家政人员;有的家庭对家政服务的主要需求则是照顾老人或者病人;不一而足。然而无论是家政培训学校还是家政人员,都对如何照料孩子的极为重视,照料学龄前儿童的称之为育儿嫂;照料一岁以前孩子的是育婴师,尤其以月子保姆的培训最为普及。收费的、公益的学校都很热衷办月嫂培训。原因就是市场上的需求大,对于还普遍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当今社会,人们更愿意给予孩子最好的照料,金牌月嫂往往要提前半年预定,因而招生非常容易。
而现今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已以冲刺的速度步入了老年社会。社会上有许多需要照料的失独老人、孤寡老人;因而也需要大量了解老人生理、心理特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家政人员。但是由于这方面家政人员的工资收入不高,所以无论是工作和培训都乏人问津。
4.培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培养加强
笔者参与了数次家政培训,培训老师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是业内水平极高的专家,虽然课堂教学深入浅出,但是缺乏家政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很好的切合家政工作的需求。有的本身是从事家政工作出生,授课内容比较实用,但是课堂组织能力有所欠缺,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师生交口称赞的好老师比较难得。
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家政培训可以作如下改进调整。
1.分级培训,对口招生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设定了家政服务初、中、高级工的规范要求。近年来,大批的家政人员通过培训考核拿到了初级工证书;个别有远见的学员继续深造获得了中级证书;而高级工的考核是需要在中级工的基础上,至今乏人问津。实际上,即使有个别学员想继续深造,例如笔者曾遇到一位一心想要接受管家培训的学员,却苦于没有培训机构涉入。
我们的培训机构可以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工种级别为基础,区别办班的门类、层次,招生时对学员详细说明,供学员选择。这样,在有限的培训时间里,可以尽量提供给每个学员相应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在高级培训课程中,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相应细化或者加深课程的内容,调整教学目标。这样既能满足市场和学员的实际需求,又充分依托了国家行政部门的职业指导,满足了学员持证上岗的要求。
此外,为做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培训机构在进行初级培训的时候就应该将国家的家政政策和市场发展趋势向学员作大致介绍,使家政学员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级别的培训课程,并且有机会设定自己的职业愿景和培训计划。培训机构则可以为不同级别的培训设定递进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努力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并且为以后的中、高端家政培训的招生工作打好基础。
2.加强投入,缩小班制
几年来的家政培训已经为家政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切实提高学员的工作技能是加强培训工作社会效益的重点。
首先要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例如学习烹饪的炉灶、锅碗瓢盆;学习衣物护理的洗衣机和熨烫工具等等,应根据办班的规模比例配置,即使不是人手一份,至少也要一个小组一套,以供轮流操作学习。
此外,控制每班人数,尽量实现小班化教学。如此才有可能让每个学员近距离看清老师示范时的动作要领和细节,并且有可能享有实践操作和请老师指点操作过程的学习机会。这样的培训才符合技能学习的客观规律。
3.公益引导,社会效益
近年,国家将大批资金投入到在职培训中。对于这部分的公益培训,我们更应该重视其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所以,此类培训单位对于家政市场细分后的培训状况应该起到引导和补充作用。
例如社会上已经有许多月嫂培训的机构在竞争市场,公益资金就应该避开这种培训资源已极为丰富的项目;落实在乏人问津,又非常需要的病人,特别是老人护理为主的家政培训上。多安排关于老人生理、心理、营养,甚至于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开班前,培训单位可以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沟通联系,校企联合办班。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解决学员出路,根据企业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员在培训后上岗的表现还可以作为指导以后培训的根据,使其更具针对性。反过来,安排学员就业还可以促进招生工作。
4.培训教师,资格认证
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4
目前智能化成为安防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智能安防能够通过机器实现智能判断,从而尽可能实现人想做的事。楼宇对讲通过集成多种功能、联动控制等方式在智能化的道路上一步步向前迈进。
集成多种功能 方便您的生活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也随之提高,对讲系统除了基本的对讲开锁功能外,还需集成短信、公告、留影/留言、电子相册、安防报警、门禁、智能家居、社区购物、信息家园等功能和增值服务。数字对讲机会朝着智能终端机的方向发展,将来会把用户家里各种智能系统都纳入进来,最终成为一个大众化的消费品。
例如:您听说过会打酱油的对讲系统吗?当您在家中做饭时,菜刚好放入炒锅时,突然,发现自家的酱油或盐没有了,如果您再亲自跑到小区商店的时候,肯定来不及了。这时可视对讲的功能就派上用场了,只需一个按键,就可以通知小区超市、便利店的接线员,告诉他们您现在缺少什么东西。他们会又快又及时地为您送到。
当然不光是缺盐少醋的问题,还有更多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譬如:家政服务、租房卖房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家庭快餐服务、各类电器上门维护保养服务、下水道疏通服务等对讲机的这一个按键直接与小区专卖店连接,可以让您更加省心省力。
另外,把楼宇对讲管理融合到一卡通整体平台管理体系中,实现门禁电梯、考勤、消费、停车场等门禁一卡通应用平台也是目前楼宇对讲发展的一个趋势。
注重发展联动控制 形成立体防范体系
报警系统也是现代安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报警防范区域内,出现“非法入侵”的情况时,输出声、光报警等信号,以震慑非法入侵者。
住家内所安装的门磁开关、红外报警探测器、烟雾探测器、瓦斯报警器等设备连接到可视对讲系统的保全型室内机上以后,可视对讲系统就升级为一个安全技术防范网络,它可以与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心或小区警卫有线或无线通讯,从而起到防盗、防灾、防煤气泄漏等安全保护作用,为屋主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
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社会养老 发展模式 需求导向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011-03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人口最多的老龄化国家之一。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2014年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特别是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改变、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养老传统观念的逐渐打破、社会供养能力的不断弱化以及社会阶层的日趋分化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传统主流养老模式不断向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方向发展和演化,新兴养老服务模式日渐兴起,呈现出多元化的变化特征和新型的发展业态,为国家养老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满足了老龄人口多样的、积极的养老需求。
一、新兴养老服务模式兴起的背景
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在满足巨大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养老需求的同时,又面临着供给数量严重不足、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失衡现象日益突出等诸多矛盾和困难。这为多种新兴养老服务模式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其兴起的背景是:
1.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供养负担日益加重。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为主要载体,承担老年人物质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赡养责任和义务,主要依靠本人、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来满足和实现。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主要、最基本的养老方式。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居民家庭养老比例达到90%。但是,随着小型化、空巢化家庭的日益增加,家庭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功能逐渐弱化,家庭供养能力不断下降;由于老年人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家庭养老支出不断增加,特别是“421家庭”(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日渐增多,养老负担日益加重,使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和方式受到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养老服务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2.居家养老社会认知度低,专业化程度差。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政府和社会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养老形式。居家养老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研究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的意愿,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受到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影响,居家养老方式并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另一方面,以社区为依托的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功能定位模糊,服务水平低,管理粗放,服务队伍专业性不强,政策支撑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3.社区养老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保障供给明显不足。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集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以专业化机构为主体,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居家养老服务、义工援助、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种功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七成人接受社区养老。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配套设施不齐全,缺乏医疗保健和护理设施;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培训;服务项目、服务规模有限,组织化程度和服务质量低;缺乏稳定的资金筹集渠道和来源等。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扩张和社会保障不足之间产生了突出矛盾,滞缓了养老事业发展的进程。
4.机构养老数量稀缺,服务发展不平衡。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有偿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身体保健和文娱活动等综合,给予全方位的养老照顾。机构养老是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分为公办、民办和民办公助三种基本类型。调查显示,我国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占总数的10%左右。这种养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集合起来,合理分散风险,实现养老资源的共建、共济和共享。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养老机构的数量稀缺,已经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服务价格较高,多数人承受困难,入住门槛高;很多机构服务质量差、专业化水平低,场所设施简陋,服务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差,难以满足服务需求。因此,养老机构服务的供给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矛盾,亟待解决和改善。
5.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与日俱增,社会供给压力渐增。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老年人对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专业化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需求旺盛,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老龄化”、“二次社会化”意愿日趋强烈,对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追求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养老服务社会供给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政府投入不足;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等等。强劲的养老需求为养老服务业,特别是新兴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未有的机遇和空间。
二、几种主要的新兴养老服务模式及其实践
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养老观念的深刻转变和养老模式的不断变革,使各种新型模式和新兴业态纷纷展现,推动了养老事业更加多元化的变革和发展,并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总结梳理一下,主要呈现出以下新兴模式。
1.医养结合模式。老年人最注重的是身体健康。由于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逐年增加,需要“医养结合”服务的老年群体也逐年加大。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有医疗支持的不足20%。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是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联手合作,为老年人提供综合养老服务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如:健康咨询与检查、疾病诊治与护理服务、大病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医养结合”使政府、企业或私人举办的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不仅能够解决老年就医与养老的社会问题,而且能够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养老领域倾斜,有效解决了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的问题,实现了二者的共赢。目前,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湖南等地多家养老机构和医院都陆续开始实行医养结合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互助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或村镇为单位,以满足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以老年人集体居住为基本方式,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助互助的养老模式。以河北省肥乡县为代表的互助养老模式,通过“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文化、设施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集中解决老年人的日间生活照料、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问题,做到“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作为家庭和社会养老的有益补充和全新的养老模式,充分体现了普通居民间相互帮扶与慰藉的互助特色,实现了低成本农村互助养老,并在河北、山东、北京等地广大农村迅速推广开来。
3.以房养老模式。以房养老主要指老年人将自己的产权住房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定期取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者接受专业老年机构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老人去世后,金融机构收回住房使用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简单说就是“以房养老”。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市场在养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盘活了老年人拥有的存量资产,满足了其现实的养老保障需求,在国内被视为极具发展前景的市场化补充养老工具,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行。“以房养老”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比较流行,在我国则是新生事物。保险公司、地产开发商纷纷看好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争相涉足养老地产行业,把养老产业纳入产业链进行重点营销。但是,“以房养老”模式受到国人特别是老年人子女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财产继承等传统观念的排斥和冲击,同时受到产权关系、法律继承、市场风险、资产评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施和推广难度大,实现程度和保障能力难达预期。
4.数字化养老模式。又称为虚拟养老、信息化养老,是养老服务中心运用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等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家庭劳务、医疗卫生、餐饮娱乐、文化旅游、法律援助、购物消费等类服务企业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生活服务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库、加盟企业群和通信网络基础上,通过一部手机或电话,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便捷地享受到24小时的全方位养老服务,大大提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又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普及程度正在逐步提高,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得到了充分应用和发展。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必备的服务网络建设与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老年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服务加盟企业的准入条件、服务质量需要严格控制,其服务方式、服务质量考核难度大。同时,由于付费服务项目多,人力成本高企,老年人面临着越来越昂贵的养老服务困境,制约了数字化养老的发展。
5.全程生态养老模式。以上海“全生态养老社区”模式和国家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化养老工作委员会“爱晚工程”为代表的全程生态养老模式,把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现有养老模式整合为一体,为老年人提供保障终老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养老生活支持系统和多种业态模式共存的社会生态体系。生态社区提供医疗健康、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生态农场、养生会所、购物餐饮等全方位配套设施,满足老年人生活、学习、运动、娱乐、餐饮、社会交往等多层次需求,实现了老年人终生居住无需完全改变居住环境的、全过程的直至终老的“在地养老”。这种模式实现的前提是老年人必须通过购买物业入住生态社区,才能享受全程化、生态化的集成养老服务,初期成本和物业服务成本较高,适宜高端老年人群。
6.消费养老模式。消费养老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和内核,新型消费与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参与商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消费者消费支出转换成养老积分返还给消费者,最终变成消费者个人养老金。部分专家认为,消费养老的本质就是消费和养老相结合,体现了消费支出与企业回报的衔接贯通。这种模式作为当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三类最主要的养老资金来源的有益补充,为养老金积累、筹集和使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为解决养老问题、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较早倡导消费养老的上海家帝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借助“我爱我买”()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运作,全国参与人数达30000余人。此外,还有河南积分宝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积分宝消费养老增值服等。这种养老模式虽曾风靡一时,但是在法律许可、价格结构、准金融问题、货币化问题、企业信用、资金与企业存续等方面不断受到人们质疑,现实中部分不良企业也曾打着消费养老的旗号,行“非法集资、变相传销”之实,影响了消费养老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新兴养老服务模式基本特点分析
上述新兴养老服务模式是在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供养率提升、养老资源日益紧张、社会养老服务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随着养老的形式和内容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派生出来的,代表了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焕发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1.鲜明的顾客需求导向。从老年人特点和养老意愿出发,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因地、因时地设计和提供适老服务产品。
2.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有机结合,生活、消费、娱乐、休闲、医疗、护理等有机结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3.专业化的服务网络支撑。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项目服务和信息网络,提升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要素资源全部被纳入养老服务体系中,形成交叉互补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
四、新兴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趋势与展望
随着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各种新兴养老服务模式将会不断涌现,将会创造更大的养老服务价值,推动多样化养老需求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为”目标的实现。其发展趋势为:
1.市场充分发挥决定作用。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初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政府在发挥主导、主体责任和政策扶持作用的同时,社会的多方参与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以需求促供给、以扩大供给满足服务增长需求,将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的发展趋势。
2.养老服务业态日趋多元。在未来的发展中,基于需求的各种新兴养老服务业态将会进一步涌现,品种丰富、层次分明、各取所需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服务收费、慈善捐赠、政府补贴等多种筹集费用渠道也会更加畅通。
3.养老资源广泛集成。养老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广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老年食堂、法律服务、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各个领域资源,都会因市场作用和政府推动,集成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来,开拓服务市场,填补市场空白,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养老服务向着更加适用、实用的方向发展。
4.服务供给高度专业化与职业化。随着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的新型养老机构的不断出现,养老服务将逐步摆脱低层次保障的境况,向着专业化、职业化、层次化方向发展。服务类型由供养型向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方向提档,团队管理、数字化管理、集成管理等将广泛应用,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将会得到全面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养老模式下老帮老志愿互助体系研究》(13BRK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人口学刊,2007(5)
[2] 敖妙.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2(11)
[3] 孙建萍,周雪,杨支兰.我国养老机构现状及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2)
[4] 申群喜,王世斌.需求与反差: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基于广东城镇老人的调查[J].职教与经济研究,2011(3)
[5] 陈支农.以房养老:我国新型社会养老模式探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6)
[6] 爱晚工程探索中国新型养老模式.新华网,2013.9.17
[7] 上海将试水“全生态养老社区”新模式.中国新闻网,2012.5.17
[8] 赵志强.河北农村互助养老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9] 黄聪,孙志,马金鸽.新型养老模式发展思考――基于部分城市的实例分析[J].中国社会保障,2012(5)
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 柘汪镇成人教育中心 农民工 技能培训 作用
目前,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换,经济趋势快速发展,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相继返乡,他们返乡后创业和再就业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现象,因此,当地政府对他们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为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岗位的开发力度,对这部分人群再就业及其技能培训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妥善安置。
当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转移已是必然趋势,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农民工没有了土地,这就促使一些农民工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的方式去创业和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从这个群体的整体来看,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各方面的技能薄弱,但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对这个弱势群体进行转移培训很有必要,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地方经济迅速崛起,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农村城镇化一旦落实,就业岗位也会不断增加。据资料数据显示和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小城镇化80余万个,小城镇与非农产业相结合,既能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又可以安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继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富裕农民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尤为重要。市场化经济也将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内经济的复苏要靠技术力量的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日趋城镇化,它促使原来的农村无论是经济,还是环境,乃至整个农村面貌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农村很多农田被征用,用于市政建设、住宅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原来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以柘汪镇工业园区为例,原来园区内居住的是以农为本的农民,现在已基本变为工业园区居民。大量外地农民进入工业园区,随着改制、合资、独自、外资企业的引入,企业职工来源日趋广泛。当地政府不仅要保持部分农村的技能,而且要大力加强城镇化管理的职能,实施社区管理,使居民安居乐业。园区内农民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很多农民已成为各行各业的职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很多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下,各种技能缺乏,给他们的创业和就业带来了许多困难和不便。为此,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促进园区经济迅速发展,建设和谐园区,实现稳定转移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和新兴产业的迅猛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的不断变化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农民工已成为工业园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城镇一线员工的新生力量将越来越多地来自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
总体来看,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更是缺乏。因此,充分发挥成教校的技能培训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应是当务之急,理所当然。
柘汪镇临港工业园区的成人教育要为基层管理干部学会城市化管理服务;要为农民工顺利向城市居民和企业职工转化服务;要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服务;要为外来农民工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服务;要为临港工业园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柘汪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一直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对农民工的各类技能培训。开展的活动所起的作用如下。
一、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推进教育富民工程
农村的发展空间很大,我们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用科学的新理念和先进的实用技术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和技能素质,积极推进富民工程,注重培训就业策略。根据临港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广泛开展了许多方面的技能培训。第一,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建筑业的发展尤为迅猛,外来农民工的队伍较为庞大,他们大多年轻力壮,但技能却很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切实有效地开展了钢筋工培训、电焊工培训、水暖工培训、装潢装饰培训、环境设计培训、电力安装培训及建筑设计等培训,使这些农民工经过培训后各方面的技能都得到了施工单位的认可。第二,柘汪镇素有“贝类之乡”之美称,浅海养殖、滩涂养殖是这里的重要养殖项目,我们对养殖户进行了系统的培训,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邀请部分专家亲临海边滩头进行现场指导。第三,我们对紫菜养殖户和梭子蟹养殖户进行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等一条龙培训。通过培训,农民工增强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培训对象上注意了针对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培训内容上注意了专业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即坚持把党员、养殖大户、经纪人等作为致富的骨干力量,定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提高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表率,树立典型,并且结对帮扶。还以点带面,统筹考虑,全面到位,坚持与党校、农技中心、海产公司密切配合全面合作,并注意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成教中心的职能作用。
二、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我国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培训重点主要有油漆工技术、水电工技术、电焊工技术、建筑业技术、金属装饰技术、服装剪裁技术、渔船驾驶技术、电子装接技术、居室装潢技术、餐饮服务技术和家政服务技术等。多年来我们除了组织成人学历教育外,还培训建筑技术人员2900余人,服装剪裁技术人员1560余人,电焊工技术人员680余人,餐饮服务技术人员280余人,渔船驾驶技术人员1600余人。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培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我们不但为农民工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壮大了职工队伍,更为当地农民工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有效开展具有引导性的技术培训,加快社会主义发展进程
抓好全方位的技能培训面广量大,这就需要具有引导性的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以保护、法律法规、提供就业渠道、寻找就业岗位和城镇生活基本常识等方面知识培训。与此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地进行跟踪调查,目的是提高农民工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农民工自身权益的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新的就业观。培训的形式主要是知识讲座、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即乡土教材和提供信息网络等手段,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灵活开展,让参训人员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成人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是农村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为开创培训工作新局面,还需做出不懈的努力,尤其是要注重培训的机构模式,即专业式、联办模式、订单模式、现场指导模式、示范基地模式、养殖混合模式等,为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综上所述,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后,我们欣慰地看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就业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更加宽广,我们认为这对提高劳动力的经济收入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整了经济结构,拓宽了就业渠道,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就业岗位,地方社会秩序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同时还解决了因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出现的劳动用工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城镇的建筑工人、商城营业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环卫工作人员和家政服务人员等大多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不仅成为当地产业个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城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抓好全方位的技能培训面广量大,这就需要具有引导性的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以保护、法律法规、提供就业渠道、寻找就业岗位和城镇生活基本常识等方面知识培训。与此同时,我们还不定期地进行跟踪调查,目的是提高农民工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农民工自身权益的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新的就业观。培训的形式主要是知识讲座、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即乡土教材和提供信息网络等手段,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灵活开展,让参训人员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