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范文1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2.1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2.1.1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1.2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2.1.3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2.1.4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2.1.5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2.1.6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2.2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2.2.1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2.2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3.1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3.2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3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4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4.1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4.2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4.4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4.5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范文2
1.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
随着这些年来人们健康观念的建立,大家逐渐认识到,幼儿的健康绝对不仅仅是指幼儿有着健康的身体,更多的是指他们有着愉快的情绪、主动的态度、大胆的意识、自信的力量、不畏困难,很乐于和周围的小朋友交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当下我们开展幼儿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目的。幼儿的心理健康,最主要指的就是他的一些合理和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包括他的情绪和社会化的交流活动,具体到实际状况中来说,幼儿常常会对自己在家长面前或者教师面前的表现感到满意、平时的情绪也能一直处于活泼开心的状态中、能够很好的适应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自身的才华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应该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幼儿的姿态与动作能够正常发展。事实上,幼儿动作的发展和他们大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大脑的发展反应可以通过日常的动作得到表现,如果幼儿的姿态与动作,主要是指其手指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能否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下,是保障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的条件。
其二,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是否发展正常。不同的幼儿在认知的过程中存在有不同的差异,但是这个差异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如果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则说明幼儿的认知水平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幼儿的认知水准很明显低于周围绝大多数的其他幼儿,那么他的认知能力就是偏低。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教师,都要注重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培养,并且营造出有利于培养幼儿认知能力的环境,减少不良的环境可能对幼儿的刺激。
其三,幼儿的情绪是否乐观。幼儿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反映了它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处于正常的情况下的,如果幼儿的情绪正常,能够感受到家庭和教师带给她的温暖,就会感觉到心情愉快,反之,如果孩子情绪长期处于低落的状态中,就说明有心理障碍,而这种不良的情绪表达事实上也阻止着它其他幼儿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在过度的孤独中出现一系列的其他的行为问题。
其四,能够很好的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多数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都要面临人际关系的恐慌,这是因为他们面临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没有了家长和其他亲人嘘寒问暖,多的是不熟系的教师和其他幼儿园的朋友。在家庭环境中,他们是所有人的焦点,但是在幼儿园的环境中,这种焦点作用没有了,就会使他们很容易进入一种人际恐慌的过程中,不善于和人交往,长期的孤独自闭事实上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而相反,如果能够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很好的与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就说明他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比较好。
其五,幼儿的性格特征表现良好。简答的说,如果幼儿在生活的过程中一直表现出的是一种热情勇敢、自信乐观、性格活泼温和的状态,就说明他的性格特征表现良好,反之,如果一个幼儿过多的表现出来冷漠自私、孤独自闭、情绪低落的情绪中,则说明他的性格特征表现的不够好。
2.有关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2.1从内心深处热爱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
无论是做幼儿教育还是具体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教育过程中,我们都要做到热爱孩子,然后再紧接着去相信和了解孩子,最后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孩子。成人与孩子之间,首先必须是爱的关系,其次才能谈到教育的问题,幼儿教师也必须要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孩子,才有可能做好孩子的心理培养。教师必须乐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将自己的爱心传递给他们,与他们心连心,紧接着才能谈论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会不断的感觉到教师的爱意与温暖,会对他们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内心话和教师说说。除此之外,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其他的形式来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心情,从而辅助他们改善情绪。譬如说有的教师要求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卡片,每人只做两张卡片,分别是心情开心和心情沮丧。叮嘱孩子们第一天上课的时候如果自己心情感到开心,就把代表开心的卡片别在自己的衣服上,亮出来给所有人看;如果自己的心情不开心,就把代表不开心的卡片别在衣服上,让所有孩子都能看到。孩子们内心纯洁,又因为是自己制作的卡片,所以很容易会照着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也能很容易的把握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如果一个孩子连续好多天心情不好,教师就需要及时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不开心的实际状况,改变孩子的现状。
2.2开展广泛而有良好的心理教育
教师的爱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应该是一种理智的爱,他能够理解和接受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在尊重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对孩子们能一视同仁。在同一个班级里,肯定有一些孩子生性活泼,乐观好动,而又有一些却经常的不善言辞,孤僻自闭,教师应该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知道孩子的性格背景,最主要的是,要对孩子们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喜欢某一个孩子就对他进行偏袒式的教育。幼儿是非常敏感的,很容易感觉到这种偏袒,从而在自己内心深处留下不好的阴影。无论是在生活起居还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应该认真要求孩子,对他们开展最为广泛的心理教育。
2.3 联合家庭,共同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范文3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现状,每个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生活节奏的加速、养育方式的变化等影响因素下,面临家长所给与的过多压力,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承受着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中都只片面的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量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健康状况问题的存在和发生非常普遍和严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数量越来越多。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12条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也就是强调了健康心理元素的重要性。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一段时间来,在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着对生理保健重于心理保健的现象。很多幼儿园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园内的心理教育等实施活动中只满足幼儿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质的需求,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在需求。并且实践过程局限,忽视幼儿实际接受能力,进行矫正采用的方法也只是行为治疗,未考虑对幼儿是否真正适用。
(二)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幼儿心理发展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潜在可能性,其作用不言而喻。而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来说年限短、理论研究少,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水平仅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水平上;幼儿心理健康的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分散、凌乱、没有集中性,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与幼儿年龄差异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整合力度不够。
(三)师资力量缺乏,家庭不同步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及效果的评价把握不准,因为知识相对零散,教育时间的局限,教师在实际情况中面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及时正确纠正。另外,从家长角度来看,生活中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导致有些幼儿性格过于内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在家长的溺爱下任性自私、承受不了挫折。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例如吸吮手指、咬衣服、攻击性强等;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未能和幼儿园保持教育的同步和递进。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理论,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我国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多为幼儿教师,保育工作者在幼儿教育生活中也起着辅助的作用,他们需要更多的道德感、责任意识和专业知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教人才队伍刻不容缓。幼教工作者从自身角度来看,应提高幼教专业素养和法治底线意识,真正做一个热爱孩子、热爱幼教事业的合格幼教工作者。应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及诊断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有效运用到幼教工作中,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好地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要能促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幼儿园整体环境要安全、舒适、卫生、实用,园内装饰和材料要考虑到色彩的选用,整体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幼儿园利用自然环境,合理布局,院内装饰色调柔和,要符合幼儿审美情况。要在良好、舒适的环境中,在教师理解、宽容的态度下,引导幼儿自由主动探索世界,得到身心的良好发展。
(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在一日活动中以具体、形象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相互配合。所以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应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充分利用社区及幼儿园资源。同时幼儿园要开设专门的讲座为家长提供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充分利用社会、社区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沈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1).
[2]桑青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微[J].中国健康教育,2002(07).
[3]王丽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2(16).
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幼儿教育
【案例一】某某小学一名9岁的小学生因为学习方面的原因,被父亲打了两个耳光,没想到他竟然将家中的一瓶农药喝掉,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孩子的母亲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后,他们十分后悔,其实,在平时她和孩子父亲都很疼爱孩子,很少打他,他们也想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如此脆弱?
【案例二】有一个小朋友叫慧慧,才5岁,聪明伶俐。在学校表现得非常活跃,深受老师、同学的喜爱,但没想到有一次她竟用两团棉花塞住鼻孔,采用憋气的方法来“自尽”,起初妈妈还以为她是在做游戏,可没想到她竟冒出一句:“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这句话实在让妈妈吓了一大跳,究其原因是她为一件小事和同学发生了争执。从此,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模样:老气横秋,没有了一点灵气。
根据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一个健康的人的标准是除生理的健康外,还包括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幼儿健康的重要方面。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在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是我国现如今又处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上的竞争机制更加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行为模式的多元等都给我们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压力与冲击,使我们在心理上也产生种种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带班的老师恐怕会有这样的经验,利用一些休息时间,老师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内向,不爱交谈,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而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
三、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
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这就是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四、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周毅东.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学前教育,1998(09).
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范文5
在幼儿心理健康被高度重视的背景下,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课程地位边缘化、内容设置混乱化和责任主体模糊化。针对现状中暴露出的问题,应抓住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配套资源的系统开发和主体责任的评价机制等关键因素提出建设性对策,以期对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提供指导。
关键词:
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
随着人们对全面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已经成为家长热议的话题。诸如社会交往、性格培养、意志磨练和习惯养成等这些以往更多的通过隐性教育去实现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它们被涵盖在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大的概念内被提上了日常教学的议事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才应运而生[1]。其中详细规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各项指标,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此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心理健康课程方面增加了投入和课时,但由于园所性质、园长认识程度、师资力量配备和配套教材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2]。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各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情况、内容及效果。找到影响问题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为了全面了解河北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笔者使用自编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石家庄、邯郸、张家口、廊坊和保定等地36家幼儿园329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公办幼儿园15家,私立幼儿园21;城市幼儿园24家,县城幼儿园9家,农村幼儿园3家。幼儿教师年龄在19~46岁,全部为女性。问卷主要涉及3个方面,包括幼儿园心理健康实施现状、影响因素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等。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
(一)保障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能否对幼儿实施适宜的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对其一生的幸福产生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家长和教师更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愉快稳定,行为活泼且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与他人相处并适应集体生活等多个方面。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家长片面地重视知识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反思,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回归幼儿教育本质成为了普遍共识。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课程设置中保证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开展对于矫正幼儿问题行为、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幼儿教育创新发展
当前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健康领域中,而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幼儿心理保健成为了家长的一项迫切需求。幼儿园应在需求的驱动下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按照发展阶段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进幼儿教育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对于丰富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解决个别幼儿心理问题
目前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娇惯、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虽然绝大多数孩子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个别孩子的独特心理问题往往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幼儿园的氛围。例如,幼儿多动而不能自控、适应性差、爱哭闹和攻击性强而不具有同情心等都会带来连锁反应。由于教师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不重视,片面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只是暂时的,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结果往往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在幼儿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个别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开展专业辅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既体现了幼儿园对于家长孩子的负责态度,也传递了幼儿园办学的基本教育理念。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现状
(一)幼儿心理健康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幼儿园中开展是大势所趋,这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本次调查幼儿园类型多样,既包括城市公办和私立幼儿园,也包括县城幼儿园;既有省示范幼儿园,也有农村私立幼儿园。涉及调研幼儿园的范围和层次较广,绝大多数被调查教师认为,在幼儿园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非常必要,占到所有被调查教师的91.5%,认为没有必要的占4.3%,认为无所谓的占4.2%。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但是,调查同样显示只有21.2%被调查教师所在幼儿园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没有一所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在《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涉及一些零星的心理健康内容。“思想上高度重视,实施上缺乏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共识。这一方面说明幼儿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幼儿教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幼儿园教师缺乏教育创新能力。《指南》只是提纲挈领式的给出了幼儿心理发展的总目标,并未具体列出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幼儿园教师缺乏实践指导,在实际执行中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3]。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设置混乱
幼儿园教师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设置和配套教材,必然导致教授内容的多样化和随机化。在回答“心理健康的幼儿具有哪些表现”时,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和遵守纪律和规则。这反映出在教师的眼中,聪明和听话是健康孩子的重要特质。在回答“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包含哪些内容”时,更多的教师选择了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情感教育等与情商有关的选项。尽管个别私立幼儿园有意识的开设过交朋友、理解他人等方面的活动和游戏,但整体上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幼儿园亟需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且操作性强的幼儿心理健康教材或可执行性方案。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确
家庭与幼儿园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仅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无法实现幼儿心理的全面发展。有75.4%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二者均应承担责任,23.7%的教师认为家庭应该承担责任,只有0.8%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应该单独承担责任。虽然共同承担责任成为主流,但仍有近三成被调查者在推诿幼儿园的责任,这势必会影响到其他教师的心态。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13.6%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由心理专任教师来开展实施,认为带班教师或保育员为主要实施主体的占14%,剩余的72.9%的人选择了“包括幼儿园领导、保育员在内的全体教师”。应该明确的是,集体负责很多时候更容易出现推卸责任,最终导致无人负责的尴尬境地。而目前,这种选择仍占主流。说明还未明确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责任也不明晰。
三、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调查显示,目前幼儿教师存在专业理论素质不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将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要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4]。个别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观念上仍未脱离照看孩子的传统观念,缺乏必要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手段。城镇公办幼儿园教师虽然入口关把控较严,但学习和培训机会不足也制约教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更高。因此,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可以通过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来补充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短板。在培训内容上不应该局限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通识性内容,而是应该培训包括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与防治、幼儿心理疏导技能等专业性技能。这些技能培训操作性比较强,幼儿教师也容易上手,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而提高自信心,是今后幼儿教师素质培训的重要发展趋势。此外,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创造型教师必备的能力,要热爱创造,有创造的动机,能创造性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创造性。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活动和游戏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互动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参观和实践相结合。幼儿教师只有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才能将本园的实际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课程,真正实现每名幼儿的身体、心理等健康成长。
(二)开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配套资源
当前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并未专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门类,该内容主要通过渗透在其他五大领域中零星呈现。这与幼儿心理健康被高度重视形成鲜明的对比,已经无法满足幼儿园日渐增长的教学需求。缺乏优秀的教材和配套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开展的主要瓶颈。尽管近年来在上海等地开展过“比比和朋友们”等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源于英国的教材和模式无法发挥最大效果,其教材内容与国内家长期待和幼儿园课程均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该课程的实施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索,为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确立和教学方法与形式的选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更多的关注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经成为幼儿园相关课程教材开发的潜在规则。将数学、拼音、音乐甚至美术等科目单独设立,已经成为幼儿园选择教材的常态。幼儿教师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在工作中感到困扰等都与缺乏相应教材有关。因此,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幼儿园实际情况,针对幼儿的现有问题,开发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体内容,便于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开发“园本课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百花齐放的新局面[5]。调查也显示,幼儿园教师普遍关注的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多个方面。经过整理和分析,幼儿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适应、交往、爱与感恩、习惯、情绪和性格等几个方面。将这六个部分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动画导入、教师讲解、参与体验和示范表演等四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构成幼儿园小班心理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目前,笔者正在开发相应配套课程的教材和辅助用品。该内容本身作为一种尝试希望能够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三)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以及考核评价机制
针对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建议在幼儿园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与活动,保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及考核评价机制[6]。如果全体教师均参与幼儿心理健康内容的渗透与引导是初级阶段,兼任心理健康教师是过度阶段,那么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则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高级阶段。“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能够极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能够保证工作质量。专职心理教师需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为园内幼儿建立心理档案,及时与幼儿进行心理沟通,开展心理辅导,定期跟家长反馈幼儿心理发育情况等。因此,还需要在幼儿园中设有配套的幼儿心理辅导室或“心理抚育室”,为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个别辅导提供场所和支持。例如可以通过“箱庭疗法”来疗愈儿童的心理创伤,通过“绘画疗法”来宣泄幼儿的负面情绪,通过“家庭治疗”来改善父母和子女间的亲子关系等。当然这也对专职幼儿心理教师以及幼儿家长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专职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及时针对“个别人”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对“所有人”也应负有相应的责任,这一责任通过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来实现。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作为必修内容列入一周教学计划,采用游戏导入、教师讲解、幼儿模仿等方法将涉及知情意等相应心理品质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育起来,并配合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最终达到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其中的关键在于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最近发展区”在合适的年龄段来训练和培养孩子特定的心理品质。进一步细化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的放矢的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的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做出评价。
作者:彭丽华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教育建议解析[J].幼儿教育,2013(13):16-19.
[2]姚本先,张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0(02):4-9.
[3]李小球,郭铁成,姜协武,等.《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的初步建构[J].教育科学,2014(04):47-54.
[4]杭曦炜.新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149.
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养 幼儿 心理压力 健康
健康是衡量儿童成长状况的基本标准。然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大多还只是停留在身体和智力方面,而往往忽视心理健康问题。幼儿阶段是孩子身体、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其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一、幼儿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是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英语中一般用“stress”一词来表示,目前,国外很多学者在研究成年人的压力来源或因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国外评估心理压力的方法也日渐成熟。但这些研究定性的主观描述居多,定量的客观分析较少,而且研究成果大多都是针对成年人的,还很少有人去专门研究儿童的心理压力问题。至于国内的学术界,对心理压力问题本身的研究就不多,更不说儿童甚至是幼儿的心理压力问题了。
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儿童心理压力的问题已不可避免地突出出来,2000年3月国家教委提出的“减负”主张就反映了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但学业压力只是儿童心理压力的一部分而已。而且,面临心理压力问题的孩子的年龄似乎也有越来越小的趋向。以幼儿园的孩子为对象,在先前研究证实幼儿存在心理压力,有自己的压力来源和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压力的现状及与行为问题、家庭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的心理教育提供一些具体的参考与帮助。
二、幼儿心理压力问题的现状
结果反映出当前幼儿园的孩子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68. 9%幼儿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其中压力较大的孩子约占10%,社会上激烈、残酷的竞争正通过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无情地加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至于他们能否承受,则很少有人去关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男孩与女孩的要求差别不大,所以在心理压力上表现为与性别的关系不大。但幼儿的心理压力与年龄的关系比较显著,大班的孩子比小班的孩子压力要大。
1.入托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孩子人幼儿园有两种方式:一是日托,孩子每天早晨由父母送入幼儿园,晚上被接回家,即一天一接送;另一种是全托,孩子每周一早晨到幼儿园,周五晚上被接回家,即一周一接送。研究结果发现,日托的方式比全托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更好,全托的孩子比日托的孩子心理压力要大,因为全托的孩子相对于日托的孩子在幼儿园呆的时间更长,他们同老师、同伴的接触也更多一些,所以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也会多一些,而且在环境的适应方面,吃饭、睡觉、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守都要严格一些。同时,他们得到父母的关怀、支持要小,同父母的交流机会也少的多。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他们的压力更大一些。
2.幼儿的违纪行为可能是其心理压力的信号。研究结果发现幼儿的心理压力与幼儿的行为问题尤其是违纪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这提醒我们的老师或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违纪行为或破坏,不要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孩子的调皮、淘气而不予理睬,也不要一见到这种情况就责骂、惩罚孩子,而要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孩子,因为这很可能是孩子正在承受某种心理压力的信号或是孩子在借机发泄自己内心的压力与不满。
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压力健康的影响
1.沟通情感、循循善诱。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留点时间陪陪孩子,经常与孩子在思想、情感上不断沟通,建立起信任、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是教子的基本条件。父母同孩子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孩子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孩子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当父母同孩子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孩子出现过错时,父母循循善诱,说明是非善恶,解释行为意义,让孩子心悦诚服。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生活上、学习上,父母都应当给予更多的启发性帮助。
2.感受关爱与恰当的挫折。儿童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就是“爱”。作为父母,一方面,需要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在生活的细节上通过细致入微的关爱,传达父母对子女的爱,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谐,从而使孩子自觉地热爱自己的父母,进而自觉地热爱身边的人、热爱集体。另一方面,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能不断经历一些小逆境,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一些劳苦,有意识地让幼儿忍受一些饥饿、有意识地让幼儿经受一些失败、有意识地让幼儿克服一些障碍、有意识地让幼儿接受适当的批评,从而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增强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