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范文1

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业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学校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上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就信息技术和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做了浅显的研究以供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整合模式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逐渐显现出了很多过度应用信息技术或是过度排斥信息技术的教学现象。过度的应用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仅仅用PPT进行讲课,完全摒弃了板书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过度的排斥则是有多媒体的条件却不加以应用,仍固执于板书教学。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合理整合成为教学中逐渐凸显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中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用在学习上,其活动范围在学业的压力下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在讲地理课程时,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将书面上晦涩的文字活化起来,地理知识由平面变得立体,学生不仅可以从中有直观的感受,也可以锻炼学习能力。

三、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建议

1.将信息技术中的音、像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等多领域文化综合到一起的学科,在授课时单纯用笼统的语言与文字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入的了解与学习。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的时候,仅仅将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平面图展示给大家,这与将地球如何公转与自转的视频展示给大家相比,动态的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心理学中我们得知,动的物体比静的物体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将铺在平面上的地理知识“动”起来。为了让书本上的知识“动”起来,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放包含着地理知识的音乐,通过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歌曲进行知识的回顾与串讲。例如《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教师可以先提问以了解学生分析题干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对歌中包含的知识点讲解后,再基于当前知识点进行扩展。在《长江之歌》的前两句歌词中我们得到的地理知识点有:长江的发源地是哪里?为何长江是奔向东海的?长江沿线上的水电站有哪些?等等。教师在讲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视频的视觉吸引进行加深印象型教学,通过展示五带中的奇特动植物来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带划分的掌握。

2.多媒体与板书结合运用,使知识讲解层次分明课堂上单纯地运用

PPT进行授课与传统的只用板书进行教学是没有大区别的,这将失去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在允许减少工作量的前提下,将多媒体教学与黑板的书面板书相结合。作为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演示向学生做简单语言讲解即可;但是重要的地理知识,就需要教师不仅在PPT中做重点表示,还要在黑板上将这些知识罗列出来。在讲解气压章节时,可能电子图示比教师自己手画的图示更直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PPT进行电子图示展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最终起到的还是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与强调。不完全抛开多媒体教学,也不完全抛开书面板书,人、机两者的整合与交互在高中教学中产生很大的好的影响。

3.建立地理专题“课上授业,课下解惑”学习网站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大学校开始重视建设学习网站,而且很多学生也会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高中学校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可以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的桥梁,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高中地理教学与学习模块。作为专题性模块,学校可以将教师的教课视频与课堂中应用的教学资料、教案一并投放到该网站模块中。试听与书面学习资料对应投放,可以让在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性的重新学习,也可以让学会了的学生有复习与预习的学习渠道。网站中也需设有对应的学习交流区,为学生提供分享与提问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平台看到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的疑惑之处,对于单个的疑问可以在平台上解答,对于对同一知识点有很多人不懂的地方,就拿到课堂上统一讲解,在师生线上、线下的互动中将高中地理知识教透与学透。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融合类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高中地理教师纷纷开始将各种新型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运用到地理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极大的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促进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加强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类型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模式落后

由于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理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再加上迫于高考的压力,致使他们一直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是非常不利的。例如,在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课时的知识进行授课时,教师往往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点直接传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点和考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缺乏对知识主动思考和获取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2)教学方法不当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同样体现在他们对地理知识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上。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确保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会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下”,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在对“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很少会有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面对大量地形图判读知识时,部分学生会难以消化,进而打击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教师教学效率未能提升

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授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这样的地理课堂中,虽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和应试技能,但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地理知识很少,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忘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教师需要不断重复的之前所教内容,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将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文地理差异和自然地理差异、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等知识点讲解完后,就会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以此来应对考试。但随着考试的结束,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就会逐渐消失,教师在复习阶段需要重复为学生讲解,进而影响到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体现。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高中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的活泼生动,增强地理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手段有限,教师只能够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和教具进行辅助教学,而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地理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复杂多变的地理现象,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有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

(3)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地理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同时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地理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本上的文字和插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获取,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由虚变实、化繁为简,进而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和拓展学生探索地理知识和交流合作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3.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类型

(1)地理信息技术与学习内容的融合

在《高中地理课程标注(2017版)》中明确提出“在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应纳入地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并作为一个选修模块,具体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数字化生存四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数字化生存的技能,并在日后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在地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深化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对《辨别地理方向》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将如何利用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辨别方向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辨别地理方向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利用GPS辨别方向和导航的实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的先进之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GPS的应用方式,让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的运用GPS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运用能力。

(2)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相融合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很多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在对这些概念学习和理解时会存在较大的困难。而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和工具有限,不能很好的将抽象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呈现出来,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进行融合,共同辅助教学,增强地理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重现地理现象、实时观测地理数据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地理概念进行理解,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对“地球的自传和公转”这一部分的地理知识进行授课时,由于这一地理现象是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地球自传和公转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工具相融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采取动画模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场景,然后再借助地球仪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原理。通过这种直挂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这一部分的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

(3)利用学习软件,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解过于片面,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简单的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知识呈现的方式和优化教学过程,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停留在替代传统教学工具和手段层面。实际上,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被运用到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习工具相融合,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全新的方向和思路。比如,目前有很多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和平台都具备监测地理数据的功能,教师就可以根据地理数据就真实的地理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验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例如,Earth、Living等地理信息技术软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气象要素和地理数据,如气温、相对湿度、风力等。高中地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相应的工具,实时捕捉校园的气温数据、风向数据和降水量数据等,并与这些地理信息软件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和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而且对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的融合并不是一种固定形态,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辩证的看待不同融合类型,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1]孔德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类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24).

[2]韩玉红.试论信息技术和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J].新课程,2020(42).

[3]李金珍.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堂融合的教学实践[J].当代教研论丛,2020(08).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范文3

关键词:地理教育 多媒体 远程教育

1、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讲解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地理教学的实用性,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只有让学生的学习紧密地联系实际,学生才有兴趣去学。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地理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地理教学应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怎样生存,即: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合理的处理好地理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次应联系世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我国古代教育论著《学记》指出学要遵守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和藏息相辅等原则。循序渐进就是说学必遵循一定的顺序;启发诱导则是说教学要注重启发,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频繁发问、只顾进度,不管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学生就会对学习和教师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藏息相辅是指有计划安排正课和课外活动,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信息技术的出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

2、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运用

2.1 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结合

2.1.1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发挥,让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授高一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节中,涉及到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本身比较难,也使得这部分知识比较枯燥。而教师可以提供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在影像、图片中感受到宇宙的广袤,看到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场面。

又如,《月相》这一节,先展示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月相变化之美,再进一步探讨其形成。在讲述长江黄河对人类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播放两条河流周围的发电站、水上运输等片段,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在轻松欣赏美丽画面的过程中得出河流和湖泊带来的许多便利。让艰辛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美的享受过程,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简单的说教变为促使学生主动的认知和思考,有助于使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深入浅出,帮助教师进行教学。

2.1.2 利用信息技术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教学中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主导,但并不是说要脱离实际。相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而由于地理课时和经济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我们很难做到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与之配套的野外实习。

例如:在《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一节,通过远程传送的大量图片和音像资料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观察到褶皱景观、华山断崖、西北的风化地貌以及东部的流水侵蚀地貌。教师也可以将这些资料汇编成考题,在学习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在理论知识学习后,很快有个学习的巩固过程。

2.2 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

传统教学中由于师资的限制,很难对学生跟踪辅导。而通过构建网络教学系统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点,教师课后布置的作业可以放在网上,让学生去完成,通常这样的题都是比较灵活的。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或者是通过上网收集资料,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彼此间的协同能力,又增强了其搜索信息的能力。通常教师可以设有必做题和选做题,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学系统会自动作出评价,将学生每日的评价结果绘制成成长曲线图,教师通过这些图就可以很容易的把握学生的状况。

2.2.1 利用模拟实验室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作工作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创作作品或模拟实验操作的情境。例如:在上《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节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预设条件(如经费、时间)等,综合考虑时差等因素,给出一个到英国观看一场英超比赛的最佳方案。同时应有学生对该方案的评价,较其他方案有哪些优势,不足在哪?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改进自己的方案,吸取别人的长处,且这样的评价不是绝对,相反,比较开放,更能吸引学生参加。

教师也可以制作一些FLASH小游戏,例如在《工业区位选择》这一章节,可以假定学生为一企业老板,在某一地区,可能有下列有下列已知因素,交通、资源、市场,有学生来选择企业,比较谁实现的利润最大。除了这些因素外,某些重工业企业的布局要远离居民区,比如: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的原则,违反了这些原则,游戏显示“GAME OVER”,从而使学生牢记这一观点。

我们知道,日月食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较难见到,诸如月相的变化,周期较长,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去观察,而教师可以制作FLASH动画,而这些动画上必须有按钮。方便学生通过演示FLASH来了解日月食及月相的变化。

2.2.2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提问渠道

同样,师生间也可以运用诸如QQ,建立BBS平台等,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学中,地理教师通常带不止一个班,除了班主任之外,教师一般在教学后就离去,那么学生有问题的话很难找到老师,但通过这些工具,学生能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将复习中难以理解或是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老师。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对于少数学生的问题可以通过BBS回帖,而对于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汇总后,在下一次课可以专门解决。

对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下册来说,书上的内容较为精辟,且都与实际联系紧密。如:《农业区位选择》这一节,课前,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搜索本地区所处纬度,地形,交通等自然条件,在课堂上彼此交流,讨论本区适合种植的作物。在《工业的区位选择》这一章节,教科书上着重举了辽宁的鞍山钢铁公司和上海的宝山钢铁公司做对比,而真正上完这课后,学生同样可以上网查找相应的四川攀枝花钢铁公司来做比较。

3、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的结合主要体现在课堂运用与学生课后学习两方面,在课堂运用上,其优势在于,首先,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利用幻灯片或动画制作利于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利用多媒体设疑,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在课后,利用网络技术设置教学平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育结合,但绝非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否定,对于传统中的精华我们应予保留,但对于实际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到底应占多大比重,它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探讨。在网络中有用的地理信息和无用的地理信息并存, 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审视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的思维会被垃圾信息窒息。现代信息技术是利于教育改革,对学生减负呢?还是由于大量信息,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呢?怎样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士龙.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展方向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8,(4);36~38.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范文4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地理时间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2-26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技术系统,它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数字地球技术。将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采用地理信息技术,通过清晰的图像,可以全面分析知识点,使得知识点更加具体化。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高校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提高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分析能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而言,由于其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影响到地理教学质量。而GIS作为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其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在研究由点、线、面、体这类由三维要素组成的地理实体时,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地理实体分布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进行定位扫描,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学生通过GIS技术在空间定位扫描过程后的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结构,进而更好地消化知识。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运动”这一知识时,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地理自转运动设计成三维动画,让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向是否有变化?地球自转方向是怎么转的?让学会带着问题去观察三维动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2.建立信息平台,培养学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单纯依靠课堂上知识的讲解是很难达到教学预期目的的。另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局限于课堂知识的教授,针对书本上的知识做一些介绍,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地理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而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库,学生可以学习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搜索,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培养自主探究能力。而作为教师,在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搜索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提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去发现地理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如,让学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搜索我国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措施。学生通过信息系统搜索,搜索到相关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比教师的讲解更加直接、明了,更容易让学生消化。

3.突破难点

长期以来,在高校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这种方法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到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地理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在地理实践教学中,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学生可以通过大屏幕更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另外,教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虚拟现实世界,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促进学生的成长。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各方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校地理实践教学中,要想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教学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将地理知识具体化、立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柴仲平.地理信息技术在高校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6):220-221.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中地理;有效课堂

一.前言

近些年,高中的地理教学越来越多的应用了信息化技术,这既能有效的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同时也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需要及时的采集信息,并通过这些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搭建高效的教育平台,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化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拓宽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信息化的技术,为学生展示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地理图像,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现象,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文字知识以具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做既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增长地理见闻。

(二)帮助学生更加真实的理解地理知识

信息化技术能够形象化的将地理过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加真实的理解和领悟地理知识以及地理规律。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将在时间以及空间方面跨度较大的地理事物以完整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地壳的运用情况、潮汐情况、以及地球上事物的具体演变过程等等。通过观察这些事物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的规律[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播放,并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系统化得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运用信息化技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的地理知识,有些知识点比较复杂,教师的讲解有时很难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而运用信息化技术就能很好的简化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以信息化技术打造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策略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地理环境情境。例如,在讲解欧洲西部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让他们再轻松的氛围中欣赏一些欧洲的美丽风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出学习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同时注意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搜集一些配套的地形图、气候图等,科学的设计幻灯片,让学生借助于这些幻灯片资料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及时的表扬积极发言的学生,以此来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探讨中发现新知识并掌握新知识。

(三)提供与地理有关的事实信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地理信息时,要多医用图形、数据图表以及动画视频等等,积极的再现地理环境,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地理事实,获取学习地理的方法,科学解读地理信息,从而理解地理知识,提高自身分析地理的能力[2]。例如在讲解气候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气候带的植被以及地理环境,通过展示这些真实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列举现实中的地理事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由于我们身边时刻都会产生一些地理事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技术为学生列举与所学地理知识相关的现实地理材料,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有机相连,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并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到“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这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雅安地震发生后的救灾录像以及图片,让学生列举救援的措施,然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总结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的进行救援。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该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简化教学内容,以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展示需要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地理知识,并最终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广泛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以此来构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范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积极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可以起到催化的作用,而面对当今教育需要转变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归宿等要求,信息技术至关重要,从文中具体论述。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占有一定的地位。长期以来,高中生识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在进行高中地理地图教学中难以用板画形式表达,主要应用的是课本插图、地图册和挂图,这样难以做到把地图叠加或拆分,这种地图展示法自然地表现出它的如形式较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动态进程等缺点,难以达到地理空间分析的要求。以计算机为先导的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辅教手段则以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表现效果强烈等优点成为新时期开展教改探索的首选方式,它正好弥补了上述传统地图教学中的许多不足。但值得指出的是,CAI仅仅是“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而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因为以我们现有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条件,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考查中均还不允许淡化教材,相反,是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来强化教材,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地图表示法不是计算机或其他媒体可完全取代的。因此,我们所开展的探索属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来促进地理教学的教改模式,而不是寻求一种替代教材的全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因而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扩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扩展教学资源的来源;二是扩展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三是扩展教学资源的内涵。扩展教学资源的来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诸如计算机、网络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查询、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以往的教学常常依赖于印刷型教材资源,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可以来自于多种渠道。比如,可以来源于电视节目,可以来源于互联网络的学术论文、教学视频、网络讨论、虚拟实验信息等等。

扩展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指教学资源的表征与呈现可以突破传统常用的文字方式,而是以动画、音视频、图片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加以表现,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呈现时机与方式(比如以非线性方式来呈现,更加符合学生的非线性思维)更好地呈现教学资源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扩展教学资源的内涵是指可以通过动画或虚拟实验等方式有效地表现原理性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原理性知识更为系统地加以呈现与拓展,让学生不仅可以感知学习内容,也可以体会内容中蕴含的原理。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常常借助课后习题以及试卷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环节的引入可以变革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与方式,更为客观、全面、系统地评价教与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学档等方式来收集、整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材料,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从总结性评价为主转向兼顾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以便更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评价信息。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制作试卷的工具软件制作试卷,可以制作在线试卷,可以通过电子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判,通过 Excel等工具记录、分析学生的成绩。

3.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成功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