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 财政 专项资金 绩效审计

一、前言

绩效审计是审计事业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方向。随着我国财政公共体制的日渐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越来越大,专项资金的种类越来越多,其运行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广受关注,但目前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绩效审计及时跟进和有效监督,并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型。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涵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专项资金强调专款专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点在于对专项资金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监督检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审计理论界就开始研究绩效审计,目前我国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已经开展绩效审计。传统审计大多是对财务收支进行事中审计,而现代审计强调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预防、控制、监督和评价。通过严格、真实的审计揭示出财政专项资金在决策和使用方面的失误、损失和效益低下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最大化地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政府提高对社会的管理能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有利于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机制,促进阳光执政。国家财政是人民群众纳税的“血汗钱”,因此财政方针一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可以督促用款单位合理有效地使用财政专项资金,从而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日益健全,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已逐步成为创新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有利于揭示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实挑战

传统审计工作主要针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较少审计资金的使用绩效。相比发达国家,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起步时间比较晚,规范程度低,而且缺乏明确适用的法律依据、行为规范以及绩效审计体系,审计机构对于绩效审计的内容、流程、标准及评价还没有明确规范,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与完善。例如,涉农资金多种多样,通常“小而散”,而且绩效管理基础薄弱,受到时间、人力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准确审计。同时,目前我国审计领域的工作人员受传统审计工作的影响比较大,知识、思维及视野相对比较狭窄,没有真正认识到财政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这给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的不便。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审计队伍主要以财政、审计人才为主,其他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还不到10%,复合型人才就更加稀缺。

五、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解决方案

(1)完善绩效审计法规制度。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目前,我国《审计法》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立法机构有必要在现有《审计法》的基础上,对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权限、审计内容及审计范围等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从而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根据绩效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绩效审计准则,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和明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让绩效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绩效审计分析评价应包括立项决策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环境效益评价、可持续性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并注意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的结合。

(2)加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是推进绩效审计的基础,要想使绩效审计工作真正得以开展,财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就必须增强绩效管理的意识,从项目立项决策至项目结束的全过程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只有做好前期管理工作,确保“关口前移”、“过程延伸”,才能更好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才能有效减少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与阻力,从而为绩效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审计单位要明确绩效审计目标,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资源共享,防止多头申报、重复建设等漏洞。针对资金管理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拨付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应明确责任主体与审计思路,对立项、申报、审批、拨付、管理等环节加强检查,督促审计对象建章立制,加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3)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广泛,包括资金的管理绩效和使用绩效,从效果性、资源性、经济性、效率性、环境性等不同角度开展审查,管理绩效主要审查专项资金的筹集是否合理到位、拨付是否足额及时、管理是否高效专用等,使用绩效主要审查立项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是否存在浪费和闲置现象等。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要根据绩效审计的特点,坚持“账、表、证”账面审计和实地调查相结合,逐步完善审计内容,不断优化审计流程,灵活运用逻辑模型法、程序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定性分析,运用数据收集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等进行定量分析,抓住重点资金审计,对数据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多角度解读、全方位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4)强化绩效审计队伍建设。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不同,需要注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要想推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就必须改变当前审计队伍中会计、审计人员占主体的现状,建立绩效审计人才库,培养具备多种专业知识结构和现代审计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强、审计手段丰富的绩效审计专业队伍,使审计人员自身知识结构达到效益审计的要求,在工作中能准确判定项目效益评价指标和项目效益的高低。绩效审计人员应拓宽工作思路,全面地掌握各种专业的知识,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熟练运用各种技巧,重点关注“三公”经费、新农合基金、重点工程项目资金、赈灾救灾资金等,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益性,然后对具体审计项目出具审计意见,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

六、结语

绩效审计是审计事业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方向。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经济卫士”的职能,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型,重点监督审查立项可行性、决策合理性、分配合规性、拨付完整性、实施可控性和效果预见性等方面,以促进相关部门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有效使用财政资金,保证财经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荣.完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途径研究[J].会计之友,2015(04).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2

气候变化是一个重大的国际问题,它涉及能源利用的数量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对全球发展的影响深远。如今气候的不断恶化给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保护环境越来越被全球所重视。发展低碳经济,采取温室气体低排放措施以减缓气候的变化也成为了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2009年12月7日到18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了此次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签订的《哥本哈根协议》是继《京都议定书》到期后,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的新的协议,代表了世界各国为合作对抗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努力。

低碳经济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英国2003年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低碳经济是指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同时兼顾经济的稳定增长。英国作为发展低碳经济较早的国家,在低碳审计方面的发展相对较为完善。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2009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与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低碳审计框架。

我国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早在2005 年我国政府就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循环经济促进法》等重要文件,把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中,同时,制定了相关的低碳政策措施,包括中央、地方各部门、企业层层分解落实节能减排指标,实行目标责任制;通过信贷、土地两方面的控制来提高环评标准;加大财税工具的支持;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等。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

明确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的基础。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政府绩效审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政府的绩效审计监督,促进低碳政策的实施和低碳技术合理有效的应用,以达到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目的,保证经济社会健康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绩效审计的目标围绕所谓的“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来确定的。经济性是指对一项活动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的成本降到最低。低碳经济建设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经济性目标主要是指政府是否合理控制低碳项目或产品的财政支出和相关的审计费用。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得到最大的产出。就现阶段低碳经济建设而言,其效率性目标主要是指保证低碳项目或产品的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例,确保低碳项目实施过程的真实有效以及找出低碳行为低效率的原因。效果性目标强调的是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关系,追求效果的最优化。也就是说,低碳经济建设的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性目标与政府低碳经济建设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有低碳政策的实施是否有效果;政府对于低碳的财税减免是否有效;低碳项目或产品是否达到的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目标;中央、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是否履行低碳责任;低碳财税减免政策是否合理有效;公众对低碳经济建设是否满意等。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制度规范 首先,需要加快低碳经济建设的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步伐,在相关法律中增加绩效管理的条款。我国从2005年开始就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和文件。这些法律和文件虽然可以成为低碳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依据,但尚不完善,低碳审计没有足够的依据可循。因此,必须完善低碳审计法律体系,加强低碳审计的法律地位,增加政府绩效管理的约束力。其次,建立政府在低碳绩效审计方面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现阶段,政府的低碳绩效审计没有完善的标准可遵循,因而影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标准体系是保证低碳经济建设效果的关键。最后,制定政府相关机构和人员在绩效管理中的工作制度与规范,明确职责和分工。

(二)建设政府绩效审计监督取向 在进行低碳经济建设时,政府的绩效审计应该考虑环境的因素,把环境审计与政府绩效审计结合起来。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统一性、灵活性、完整性原则、符合长期利益原则和动态完善原则。

(1)低碳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低碳政策的制定情况的审计主要有低碳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是否科学,是否符合低碳经济建设的目标;相关的政策规定是否合理,如审查相关低碳产品的标准制定是否合理,审查选择的交通工具,材料,设备等是否符合低碳的要求等。低碳政策的执行情况审计主要有低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与原有的目标有分叉;审查相关的政策是否具有可行性;审查相关政策法规执行的效果,如审查被审计单位在节电,节水等方面的措施是否得力,成效是否显著,审查低碳经济发展中,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以考察相关政策实施产生的效果等。从中发现低碳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反馈,促进政策的修订和管理,提高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实行的效果。

(2)低碳项目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低碳经济的建设需要政府的主导。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系尚未成型,因此,在现有阶段发展低碳经济,政府的低碳政策多为财政支持,财政补贴政策,比如,税收减免,信贷贴息;这些多为直接的资金支持。因此,审查政府为低碳经济建设所投入的财政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是政府绩效所需审计的范围。第一、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方面的审计。一是财政预算的编制是否符合低碳经济建设的要求。二是财政预算中用于低碳项目或产品部分资金的比率。三是财政预算编制的环节是否符合低碳的要求。第二、政府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运用情况的审计。一是审查资金是否是为低碳项目或产品而划拨。这里主要是审查低碳项目或产品与低碳经济建设目标的是否符合。二是审查资金运用是否真实。审查用于低碳经济建设的资金是否真实到位,是否存在挪用等现象。可以使用资金到位率等反应资金是否足额到位的效率性指标。三是资金的使用效果。审查投入了资金的低碳项目或产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使用资金的成本效益比这一比率。四是用于政府低碳项目或产品审计费用是否合理。可以使用审计费用占政府在低碳经济建设中投入资金的比率这一指标,用以审查其资金运用是否经济合理。

(3)低碳项目或产品的审计认证。欧美一些国家主要通过税收激励政策来发展低碳经济,通过税收鼓励环保、高效、节能的车辆、使用节能设备、采取节能措施、进行低碳技术开发等。而对这些低碳项目或产品进行税收减免的前提是存在低碳的产品,或开展了相关的低碳项目,存在低碳经济行为与交易。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对这些低碳项目或产品进行认证,主要包括是否是低碳产品、低碳产品是否达到相关标准、是否发生了低碳行为与交易等。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理性选择

(一)审阅法 审阅法是指审阅与被审计事项相关的内外部文件资料,从中获取有关信息。审阅法是政府绩效审计中最基本的方法,在审计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广泛的应用。审阅相关的文件资料,有助于审计人员掌握大量有用的信息,有助于审计人员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分析。在低碳经济建设中,政府绩效审计可采用审阅法审阅相关文件,比如,审阅相关的财务收支计划来审查低碳项目资金的运用情况等。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采用特定的调查形式,从特定的群体中采用获取信息的方法。调查法获取的信息方式往往是非交互的,可用于收集题材广泛的数据资料。。具体来讲, 调查法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网上调查、自行调查、委托调查等。就低碳经济建设的政府绩效审计而言,主要可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并且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等电子传媒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对抽样调查法的补充。抽样调查法通过从总体中选取一定量的样本,根据对选取样本的调查情况推断总体的情况,获取有关被审计事项的信息。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深层次的信息,可以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补充。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将一般统计数据与深入的案例研究相结合,使审计人员获取充分的推断信息,从中得出比较准确的审计结论。我国在几个地区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试点,如:昆山低碳示范经济园区等,针对这些试点,可以作为案例,审查其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从而得出有效的审计结论。

(四)走访观察法 走访观察法师审计人员根据现有资料的缺陷,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而从外部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在政府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如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利用或者需要进一步验证相关资料的可靠性,就需要从另外的途径来获取信息。实地观察法可以使审计人员从被审计事项发生的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低碳经济建设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走访观察相关的部门单位来审查其低碳经济建设的效果。

(五)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用来了解状况、进行分析的常用方法。在评价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时,经常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各因素的影响、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者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它以定量分析的形式提供证据,具有客观、准确的特征。获得数据资料的途径可以是检查被审计单位的文件以及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文献检索等。

实施政府绩效审计需要灵活的选择和应用各种方法。以上五种方法可视低碳经济建设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选择一种或几种交叉使用。

参考文献: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财政收支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跟踪审计概述

(一)跟踪审计的概念

跟踪审计是一种较新的审计方法,是指审计部门(通常是政府审计机关)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跟踪审计监督。从跟踪审计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跟踪审计可以实现被审计事项与审计实施的同步,被审计事项是审计发挥作用的主要对象,主要目的是规范被审计事项的高效运行,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对跟踪审计进行定位:首先监督是跟踪审计的基本功能,虽然实施跟踪审计是在项目的中间环节中进入的,但是已经实施的局部事项仍然是审计评价的对象,对于局部事项的角度来看,跟踪审计可以说是一种事后审计,监督仍然是跟踪审计的基本功能;其次预防是跟踪审计的重要作用,被审计事项与审计的同步实施,可以及时的发现投资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更好的发挥出审计的预防功能;再次跟踪审计是一种审计的组织方式,并不是与绩效审计、财政收支审计相同的审计类型,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在投资项目的中间过程进行介入。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从实际情况来看跟踪审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对审计工作重点的延伸。投资施工阶段是传统审计工作的工作重点,然而跟踪审计是对建设投资项目全过程进行的审计,是对投资项目的质量和造价进行的全面审核和监督,加快了审计工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进度,这样有利于建设单位及时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投资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第二,实现了动态的审计。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主要是对项目竣工后进行审计,决算工作也是根据建设单位报送上来的决算资料,由审计部门进行一次性的决算,这样就,但是通过跟踪审计可以将投资项目进行分阶段分时段的动态审计,明确了审计工作的具体思路,缓解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第三,审计工作重点向事前、事中审计。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由于在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建设单位不能够对审计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然而在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深入到投资项目的施工现场中,可以及时的收集掌握工程建设中的相关信息,提高审计数据的真实性,避免施工双方纠纷的情况发生。

第四,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的审计时间。在实施审计跟踪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与监理、施工、建设方共同对投资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记录,因此相关的工程数据就可以在施工现场立即算出,真正的实现了随算随签,降低了由于集中审计给审计人员带来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的审计时间。

(三)国家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通过跟踪审计可以促进国家投资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有着以下的必要性:

第一,投资项目的特点和内容的需要。国家投资项目一般涉及到的金额较大,并且施工的周期较长,涉及到的领域也比较广,因此为了更好的反映出国家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就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这样就可以使投资建设双方熟悉的了解投资项目资金收支的情况,监督投资项目中每一个阶段中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的更正投资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跟踪审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决策质量和投资效益。由于国家投资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施工周期较长,因此保证投资项目建设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是促进投资项目顺利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通过跟踪审计可以提高投资项目审计的正确性,提高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投资项目监督的必然要求。审查投资项目竣工结算资料是传统审计的工作重点,跟踪审计工作主要是对投资项目全过程进行的实地实时的监督、检查,改变了原来审计工作程序的单一性,审计工作人员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可以为投资项目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四,提高项目投资管理的客观需要。由于项目投资涉及到的金额较大,因此为了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提高项目投资管理的水平,通过跟踪审计可以对投资项目进行实时的监督,避免项目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出现,是提高项目投资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国家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模式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中,审计署重点组织对829个单位、1796个项目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关注了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总的看,相关部门和地方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和存量盘活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但一些单位和项目还有部分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未能发挥资金效益。对1至2月份审计发现的影响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面的78个问题、156.03亿元资金,审计部门出具了整改建议函督促整改,截至一季度末,已整改74个问题、统筹盘活资金155.28亿元,尚未整改到位和3月份审计发现未及时统筹使用资金97.08亿元,审计部门正督促加快整改。

由此可见从跟踪审计的特点来看,跟踪审计可以对国家投资项目起到实施监督,该案例中国家审计署实施的跟踪审计有助于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及时下拨财政存量资金,同时有统筹回收闲置资金,及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作用,有助于落实好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海燕.基于国家治理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3.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五位一体;实训中心;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114-03

作者简介:田中宝(1980-),男,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教务教研处副主任,中学物流高级教师,硕士,高级物流师,南海区专业带头人,高级职业指导师,广东省首批职业研发专家。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与专业建设。(广东 佛山/528225)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它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近年来,职教实训基地的建设虽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着重复建设,效率不高;独立分散,冷热不均;脱离产业,更新困难等诸多问题。广东省在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探索,尤其以“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为代表。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实训基地”为关键词搜索到近三年的文章1038篇,以“五位一体实训基地”为主题,搜索到近三年的文章43篇,以“五位一体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两个关健词,搜索到文章0篇,而关于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文章几乎是空白。在广东加快推进南方职业教育高地的建设过程中,加强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政策文件综述

2013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 》(粤府〔2013〕17号)和《关于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水平的若干意见》(粤教职函〔2013〕3号)文件中,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珠三角地区“五位一体”职业教育综合实训中心规划要求》 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在珠三角各市以原有中等职业学校实训中心或独立建设的公共实训中心为基础,规划建设以若干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的综合性、共享式的“五位一体”职业教育综合实训中心,主要实现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研发服务等五种功能,并提出要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专业、强化教产融合、创新管理模式等基本原则。

2015年1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粤府〔2015〕12号)指出:“在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集实习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研发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为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技能考核实行“一年多考”准备物质条件。 2015年1月2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高水平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3月,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五位一体’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粤教职〔2015〕2号),明确提出:工学结合、先进性与实用性、可持续发展、重点建设、共享性5项基本原则。

从文件中可以看出关于“五位一体”的界定有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由“实训教学”调整为“实习实训教学”。实训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习是把学生直接安排到工作岗位上,在工作中学习,更适合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职业训练;第二,由满足师资和企业职工培训,到强调满足师资与社会职业培训要求;第三,由技能考核,到强调满足技能考核与鉴定的要求;第四,由技能竞赛,到强调师生技能竞赛的要求,明确提出技能竞赛场室须符合省、市师生技能竞赛的要求。

目前,有关实训基地建设的文献比较多,但基于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却没有,因此,进行中职“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意义。有了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评价者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评价便有了统一标准,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可信度。

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对比分析

作为利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实训基地,作为财政绩效而言,有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省财政支持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项目建设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粤教职函[2014]73号),广东省财政支持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绩效检查指标要求,共有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2项;而按照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6年省级财政到期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通知》(粤财评函〔2015〕25号),省级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共有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13项,对比如下表。

由上表对比可见,两份指标体系都强调前期调研及目标论证决策是否科学,建设过程是否保障有力;资金使用规范、及时、足额;项目绩效表现是否优秀等。由于“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有其特殊的功能定位,为此,它除了满足上述两个文件要求外,还应体现自己的特质,构建自己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引导中职学校科学建设、高效使用实训基地,以使其更好地发挥“五位一体”实训中心的五大功能。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功能性原则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是评估实训基地通过建设是否实现了实习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研发服务5项功能,因为作为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一般能较好地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而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教产研发服务、技能竞赛4个方面功能是否实现则需要深入论证考核。如技能考核是否能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实训基地是否能承担,是否实际承担了职业教育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

2.绩效性原则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绩效性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考虑财政资金的投入是否符合预定程序,是否达到既定效果,须按财政绩效评价方法严格执行,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前期准备(主要包括论证决策科学性、目标设置完整性和科学性)、保障措施(组织机构健全性、制度完整性、预算安排科学性和进度安排合理性);二是资金管理是否规范,实施过程资金管理,主要包括资金到位情况、资金支付情况、支出规范性等内容;三是项目管理是否科学合醒,主要包括实施程序、项目监管、项目进度管控等内容;四是资金绩效表现,主要包括经济性(预算成本控制)、效率性(完成进度及质量)、效果性(社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支出的公共属性或公众满意度)。

3.开放性原则

在实训基地建设与评价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训基地建设软硬件相结合;在注重软硬件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即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内外结合,使实训基地建设能满足校内外的需求,达到“五位一体”功能;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上下结合、内外结合。上下结合就是要坚持项目建设学校自评和上级主管部门相结合,内外结合就是要坚持系统内评价与系统外评价相结合,即要注重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四、“五位一体”实训中心评价指标

按照功能性、绩效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参照上级部门相关文件,可从目标设置、资金管理、项目绩效、功能发挥4个一级指标,方案论证等12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功能发挥则主要考虑实训中心“五位一体”功能的达成度,其余指标主要考虑其方案论证是否科学,资金使用是否规范,项目绩效则严格遵守财政资金使用资金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进行。此外,该评价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采用项目学校自评、上级部门考评、行企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并各有所侧重。例如,目标设置、功能发挥则可以相关行企和企业为第三方评价主体机构;资金管理、项目绩效则可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为主要依据。相关指标组成如表2所示。

五、结论

“五位一体”实训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是使用财政资金进行的建设项目,应首要考虑其财政绩效指标,在此基础上,遵循功能性、绩效性、开放性的原则,着重考量其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研发服务5项功能的实际发挥程度。

参考文献: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5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会计审计;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號】F235.1;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20)22-0002-06

一、政府购买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最先产生于上海,2000年上海在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时提出并推行了依托养老机构居家养老试点的政府购买服务[1]。此后,全国一些城市纷纷开始探索和实践,范围不断扩大,方式逐渐增多,管理体制和制度在努力创新。会计审计等相关咨询服务进入政府购买服务领域是近几年的事情,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2014年底,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96号)制定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财综〔2014〕96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了会计审计、评估、绩效评价、咨询等有关服务事项应当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为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及相关咨询服务实践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2018年,财政部了《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财综〔2018〕4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第三方绩效评价作为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措施[2]。《暂行办法》和《指导意见》的实施,对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新年伊始,财政部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对《暂行办法》进行了全面升级,出台新的《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02号,以下简称《办法》)。与《暂行办法》相比,新颁布的《办法》涵盖更准确的概念、更明确的主体、更清晰的原则,制度构建也更加合理规范,尤其是很好地体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强调了从“养人办事,提供服务”向“花钱买服务,办事不养人”转变,这是政府服务提供方式的重大创新,也真正实现了预算绩效管理应有的功能。2020年2月25日,财政部印发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20〕10号,以下简称《评价管理办法》),明确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范围。可见,政府购买服务是构建完整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抓手。《办法》同时提出了政府购买服务应当建立健全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应当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应用,着力解决好“买得值”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实施绩效管理对于政府购买服务而言,在质量和效益方面都起到了明显的提升作用,对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更是产生了极大影响。由此可见,推行和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管理是一项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工作。

(二)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购买主体采购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

政府购买服务中的购买主体是各级国家机关。购买主体在购买政府服务时,对承接主体所处行业情况、专业胜任能力、服务质量及服务效果等信息存在典型的不完全、不对称现象,特别是对专业性强且新型的咨询服务业务,更是摸不着头脑。如近几年开展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咨询服务、预算绩效管理咨询服务、行政单位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咨询服务等政府购买服务业务[3],购买单位很难了解和熟悉这些服务的相关信息,再加上道德风险因素的影响,很难采购到“质优价实”的服务。特别是对专业能力没有评估评价标准体系的业务,稍有不慎就买成了“质次价高”的服务。如政府部门选聘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融企业进行审计的业务,由于我国尚没有会计师事务所金融审计业务能力评估评价体系,很难在事前对其做出预判[4],导致购买服务出现“逆向选择”也就在所难免。

2.服务供给呈现结构性过剩导致恶意竞价

会计审计及相关咨询业务的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大多是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近10年来,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急剧增加,但事务所的平均规模不断下降。2008年全国有会计师事务所5020家,有注册会计师85855人,其中百强所17152人;2018年事务所增加到9005家,注册会计师增加到106798人,其中百强所34285人,事务所平均规模从每所约17人降至12人,中小型事务所(除百强事务所以外的事务所,下同)从14人降至8人。另外,全国事务所近10年的收入平均增速是22.60%,中小型事务所的收入平均增速是8.69%,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这就是中低端市场供给过剩形成的残酷现实。同时,由于我国内资所某些业务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部分高端市场一直不能跻身,如上市商业银行的审计业务,均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可见,这种结构性过剩的现象非常严重。在会计审计及相关咨询服务的市场中,还有4.37万家记账机构和无法统计的各种咨询机构,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在中低端市场的竞争中其承接主体何等过剩一目了然,恶意竞价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

3.政府购买活动乱象丛生,恶意投诉时有发生

按照《办法》规定,在政府购买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对于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采购方式和程序、质疑投诉等,均应按照政府采购的法律、相关行政法规以及有关制度执行[5]。在实践中,很多采购只是满足形式上的要求,并无实质上效用,自然造成各个采购环节出现这样那样的违规违法事件。2019年,财政部发文清理政府采购中的10种违规情形,说明了采购实施中各环节违规的多样性和严重性。如2019年上半年全国政府采购投诉率比上年增长了21.4%,从数量分布看,排在第一的是江苏,第二是内蒙古,第三是广西。其中内蒙古较上年同期增长幅度达104.76%。如此之高的投诉增长率与同期37%的全国投诉成功率相比,投诉成功较低。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说明对恶意投诉的惩戒缺乏法律依据和措施。这些采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当然也折射出会计审计服务采购活动中一定会存在类似问题。

4.市场失灵、监督缺位、劣币驱良币难以改观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的市场中,由于会计市场交易的是一种特殊商品,即会计信息,是会计市场不能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公共性、外部性以及会计市场的信息不充分导致会计市场的失灵。因此,政府应介入会计市场,加强监管,以弥补市场的不足。而在我国目前现实环境下,政府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使用尚不充分,各个领域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还无从谈起。正因为这种监管的严重缺失,导致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市场劣币驱良币的现象难以改观。以内蒙古地区为例,统计了2019年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公开招标项目94项,其中5A级事务所中标30项,占比31.91%,4A级及以下事务所中标64项,占比68.09%,不难看出,该地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中标率远低于中小型事务所。另一个案例更能说明问题,某省财政厅公开招标采购绩效评价服务机构,共发12个包,5A级事务所中标3包,平均中标费率为87.7%,4A级以下事务所中标9个包,平均中标费率91.9%。可见中小型事务所中标率远高于大型事务所,而中标价也高于大型事务所。这种劣币驱良币的采购结果显而易见,且已长期存在于该领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实施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政府购买服务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

政府购买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而政府履职中提供的会计审计咨询等服务事项,通过购买服务交由承接主体完成,是否能实现上述目的,只有通过事前的绩效评估、事中的绩效控制和事后的绩效评价等绩效管理的实施,才能做出基本的判断[6]。因为会计审计咨询服务事项的专业性很强,很多需要公开的会计信息、审计信息同时又具有公共性,其信息质量的高低不应该全部由“内部人”决定,需要通过第三方“外部人”实施绩效评价评估等方式不断推动和促进信息质量的完善和提高[7]。由此可见,对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实施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购买服务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是对会计审计服务进行监管和追责的有效手段

政府購买的会计审计咨询服务,具有鲜明的公共性特征。购买主体的政府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统计部门、各类监察监督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都需要这个公共服务产品,但在形成并提供服务产品后,没有相应的外部监督体系去监督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正确性等质量指标是否合格[8],而有关部门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如出现质量问题,也没有相应的追责机制。因此在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过程中实施绩效管理,通过对承接主体提供的服务进行绩效评价,可以有效监督服务产品的质量,然后进一步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与反馈[9],建立起会计审计咨询服务的长效追责机制。

(三)是促进政府购买服务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

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生成的相关信息,是政府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0],这些信息既是政府及其各部门编制预算和购买服务的基础信息,也是通过预算的执行和购买服务的实施而形成的综合信息。可见,会计审计信息、政府预算信息和政府购买服务信息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只有高质量的会计审计信息,才能促进政府购买服务及预算管理的规范发展,而要购买到高质量的会计审计咨询服务信息,就需要有足够专业胜任能力的承接主体和高质量的业务管控体系及按照严格的职业操守规范履约的有效管理机制[11]。上述要求和条件,均需要通过实施绩效管理加以实现。

三、引入事前绩效评估,筑牢绩效管理基础

(一)政府购买会计审计相关服务绩效评估的内容

《办法》规定,在实施绩效管理时,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购买主体,不仅应进行事前绩效评估,而且应定期开展绩效评价。由此可见,在相关服务购买主体实施绩效管理时,应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分析,如有必要应首先开展相应的事前绩效评估。评估内容的确定应秉持问题导向的理念,从政府购买会计审计相关服务的必要性、充分性、迫切性、可持续性、可行性、资源保障度、风险应对的可控性、服务项目预期绩效目标、财政支持范围和方式、财政承受能力合理性、预算与绩效目标的相关性、建立服务项目激励问责机制等方面,形成绩效管理的基础之基础。

(二)建立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事前绩效评估机制

开展绩效评估需要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政府购买会计审计相关服务事前绩效评估机制由绩效评估制度、绩效评估指标、绩效评估标准和绩效评估方法等有关内容组成[12]。评估主体对评估对象实施评估,是采用评估方法,运用评估指标及标准衡量评估内容预算绩效如何的一个管理过程。可见,绩效评估指标及标准体系是建立事前绩效评估机制的关键所在。

事前绩效评估指标及标准体系是反映绩效评估内容实现绩效目标的程度,包括分级指标、指标权重和评估标准。本文建立的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事前绩效评估指标及标准体系由实施的必要性等5个一级共性指标、依据充分性等19个二级共性指标和若干个三级指标构成。参照评估指标的标准如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等,细化三级指标的要点与内容,形成事前绩效评估的指标及标准体系框架,详见表1。

四、强化绩效评价环节,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绩效管理体系包括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以及评价结果应用反馈等环节。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环节,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又是这一核心工作的关键所在。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编制预算时,应合理设定绩效目标及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作为开展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绩效评价的依据。指标体系要能客观评价会计审计咨询服务提供的数量、质量、时效等状况,以及服务对象、相关群体和社会公众等方面的满意情况。可以从决策、过程、产出和服务满意度(服务效果)4个维度设定一级指标。其中决策包括绩效目标和资金投入两个二级指标,过程包括资金管理和组织实施两个二级指标,产出包括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产出时效和产出成本4个二级指标,服务满意度(服务效果)包括购买主体满意度、监管部门满意度和社会公众(或相关部门)满意度3个二级指标。然后,参照评价指标的标准如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等,细化三级指标与指标解释内容,形成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详见表2。

五、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路径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体系管理,严格归口协调机制

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实施绩效管理工作是组成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该项工作的相关部门或单位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做好组织领导工作,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健全组织管理体系,理顺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以及工作流程和时间进度安排[13];其次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明确部门工作边界,制定相关岗位职责,由归口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分工落实到位、执行到位;最后要组织好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绩效管理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有效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政策水平,为顺利开展政府购买会计审计服务绩效管理的各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落地

实施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的部门或单位开展绩效管理时,在原有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和政府购买服务相关制度基础上,应以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的视角,建立完善包括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在内的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管理制度[14]。构建或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过程中,应防止出现制度冲突或制度真空,要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相互耦合的制度体系[15]。开展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绩效管理制度构建与完善工作时,通常需要构建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绩效管理指引》《政府购买服务专家库管理》等制度。同时,以制定和执行《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管理工作规程》《政府购买服务绩效管理工作考核细则》等程序性制度为抓手,以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为着力点,督促政府购买会计审计咨询服务绩效管理制度真正落地执行到位。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6

[关键词]跟踪审计;资金链;传统审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234

从笔者近年参与政策跟踪审计的情况看,虽然审计中也有大量类似于传统审计项目(如针对专项资金、存量资金的财政审计,针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审计)的内容,但审计的关注对象、方式方法、工作要求均有一定差异。政策跟踪审计聚焦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等政策落实情况,这一特质决定了它比传统审计项目更注重审计监督的“现实价值”,也就是通过审计助推政策措施落实,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点,是实施好政策跟踪审计,最大限度转化审计成果的关键。为了说明这一论点,兹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之。

1 从资金流向看,跟踪审计应关注到资金链的最后一环 政策跟踪审计经常会关注重点专项资金,但是不同于财政“同级审”中只需摸清本级财政的专项资金拨付率,跟踪审计应深入“最后一公里”,监督资金是否落实到具体生产单位,必要时还应作延伸调查,寻找未能及时到位的原因,促进问题解决。如果说“同级审”关注的是本级财政管理的“平面”,那么政策跟踪审计的特色就在于聚焦财政资金从上到下流动的“线条”,这同样是政策跟踪审计的难点所在:为了完整掌握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地级审计机关通常需对市、县两级财政进行审计,省级以上审计机关则更多。然而这一层层深入的审计实属必要,有时尽管本级财政拨付率看似理想,但资金可能沉淀在下级财政。只有把各级财政的情况贯穿起来看,才能最终发现问题所在;同时,还会发现一系列“差异”的存在,体现在各专项资金执行率的差异、各地财政机关执行率的差异,等等,从此差异出发,经过分析研判,必将有助于问题的“水落石出”。

基于这一思想,笔者在近年的审计中曾关注某省级民生类专项资金,发现该资金两年的实际项目到位率还不到05%,解读这一例外情况背后的“故事”正是政策跟踪审计的天职。经过了解发现:由于项目建设的主节点之一面临规划搬迁,牵涉的几家职能部门因协调不够顺畅,导致项目方案未能及时审定,形成项目资金长期沉淀。审计报告中不仅反映了资金拨付使用情况,也反映了背后症结,最终促使政府召集各方在数周内出台了项目实施方案,为项目推进和资金拨付打通了“瓶颈”。上述案例不仅说明了追踪资金流向的作用,也提醒审计人员留意“表里之别”,政策跟踪审计不能满足于面上情况的说明,还应摸清幕后的问题与症结,下文对此将作进一步的阐释。

2 从实际效用看,跟踪审计应发挥对重点项目的能动作用21 以建设项目审计为例

政策跟踪审计重在推进政策落地生根,前述专项资金一例已能管窥一二,兹再从建设项目的案例说明之。政策跟踪审计中也时常涉及建设项目(主要是正在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审计,但与普通的投资审计不同,其首要关注对象不在工程造价,甚至也不在建设程序的合规性,而在于寻找制约工程顺利建设的因素,力促项目按序时进度建设,这才是“稳增长”宗旨的体现。为了查找出这些“掣肘因素”,审计中可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譬如,从工程进度滞后的现象入手,先摸清拆迁和施工中的“瓶颈”环节;进而关注建设资金是否按合同如期到位,并关注已到位资金的使用情况;最后再追溯到合同签订环节,查明是否存在约束不严密之处;等等。

例如,笔者曾在近年的政策跟踪审计中关注某重点交通工程。审计进点前,笔者就已了解到该工程因资金短缺,进度趋于停滞,而相关年度的审计报告仅反映这些面上情况,没有深挖背后症结,从而难以发挥能动作用。跟踪审计的任务在于摸清背后的“故事”,基于此认识,审计经过“抽丝剥茧”发现了一些重要情况:一是项目融资情况不理想,并圈定了相关的责任单位;二是存在拆迁“钉子户”;三是地处山区的标段施工附加手续较多,未能及时办理;等等。某种程度上,相比于审计报告中的数字,这些关键信息更足以引起地方首长的重视并带来一系列后续反应:在审计蟾娉鼍吆蟮娜个月内,项目新完成投资额相当于此前两年的338%,这一成果堪称审计能动作用的充分体现。

22 以存量资金审计为例

除了上述的建设项目审计,兹再从存量资金的案例说明审计的“能动作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对财政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使用。那么在政策跟踪审计中,能否按照此规定对所有超过年限的存量资金都判定为问题,要求收回统筹使用呢?这是审计应当妥善处理的问题。

笔者认为,跟踪审计聚焦项目的实际效用,因此它是一种实质重于形式的、具有“弹性”的审计,在法规的引用和问题的定性上也应做到“有经有权”:审计一方面要使广大群众理解自己在审计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要尽量提高审计质量,改进审计程序和方法使得审计期望差达到最小,群众满意度达到最高。当审计期望差为零时,这时候群众满意度就是最大的,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审计人员就要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高层次的衡量标准,顺应国家的民本思想和在农村的政策,把这种满意度转换到以具体的审计行为应遵循的标准上,尽可能实现审计工作在农村赢得群众的最大满意度。

32 职业标准――现实衡量标准

当前,从村级财务审计的性质来看,村级财务审计并不属于三大审计类型。有人提出农村审计是“三不像”,是第四种审计类型。这就意味着适合三大审计类型的职业标准是否也适合村级财务审计的问题。如果将村级财务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的构筑放入整个社会系统来加以考虑的话,广大农村地区属于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这种衡量标准也是适合农村一般情况的。这样,审计职业标准就成为判断村级财务审计质量的最直接、最具有操作性的具体依据,考虑到村级财务审计的特殊性,这些标准在农村的具体应用还需要加以完善。

33 法规制度――最低衡量标准

这里所讲的法规制度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制度的总称。具有强制性,要求公民必须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如果违反了这种最低行为标准,将会被视为违法行为而受到惩罚。审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行为,也必须由法规制度来加以规范。法规制度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的底线,超出这个底线,个人的行为就必须接受法规制度的约束。村级财务审计活动要想取得成效,一方面,需要有国家的法规制度的保护才能顺利展开;另一方面,其审计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法规制度,审计机构必须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使审计工作做到程序合法、结论合法、处理合法,只有这样村级财务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因此,法规制度也为村级财务审计质量的评判提供了一个标准。

参考文献:

[1]干胜道,王磊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政府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J].审计研究,2006(1):27.

[2]孟祥霞,李成艾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审计机制现状分析及发展取向[J].会计之友,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