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

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多终端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5602

1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分析

1.1 传统教学资源应用阶段

在2002年之前,尚未有任何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文献面世,教师授课通常都采用纸质教案加板书书写另外辅助以幻灯片和音像教材。

1.2 教学资源数字化起始阶段(2002-2004年)

该阶段由于数字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导致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教学手段不够丰富,仅局限在多媒体课件,数字化幻灯和投影等方面。徐红彩于2002年提出了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即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徐红彩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仅提到通过数字相机、数字扫描仪,把纸版教学资源转化为可在计算机上加工、处理、传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随后的时间里,学者陆续从多个方卖弄尝试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了研究,如郝增明(2004)提到了如何使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序化,左晓梅(2005)指出可以把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上。

1.3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理论出现阶段(2005-2007年)

在此期间,出现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提法,但多是关于本科院校,还没有出现针对高职院校的论文或专著。柯和平,周玉芬(2005)开始从整体上提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但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应用探讨,如本科院校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在随后的2006年,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本科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建设管理的文章,也提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概念(周玉滨,2006),但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论文。

1.4 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理论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魏志清(2008)开始提出高职院校如何去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从2008年至2010年期间,关于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文章开始分化为多个方向,有探讨单门课程如何应用的,有从工具、方法方面分析如何收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也有单单探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如何构建的。高职院校构建丰富的、实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到2012年3月为止,国内关于多种终端接入数字资源库实现随时随地上网浏览调取资源库内资料的研究还较少。如何引导师生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2 高职学生学习资源获取方式调查――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对象

2.1 调研设计和样本特征

为了解学生的电子终端使用情况和使用数字资源库的意愿,课题组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通过网络专业问卷调查网站对校内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由调查员根据“基本情况―终端使用情况―电子学习资源利用情况―多终端数字资源库使用意愿”的逻辑顺序,使被调查者一步步被引入正题。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问卷结构如表1所示。

本次调查共对200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样本有效率达99%。表2显示了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2.2 一般性描述统计分析

(1)学生计算机与手机等仪器的拥有情况。

终端的拥有情况是项目实施的前提条件,课题组设置了“你在寝室有电脑吗”和“你是否拥有手机”这2个问题。分析结果指出,87.88%(174份)的学生在寝室有电脑,其中98.28%的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98.48%(195份)的学生拥有手机。可以看出现在学生的电子仪器拥有率非常高,加之良好的校内实训仪器,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有实施数字化资源库的硬件基础。

(2)电子仪器使用时间统计。

在“平均每日电脑使用时间”的统计中,75.86%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超过3小时,18.97%的学生在2至3小时之间。在“平均每次手机使用时间”的统计中,44.62%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小时,23.08%的学生在2至3小时之间,23.08%的学生在1至2小时之间,只有9.23%的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在1小时内。在“使用手机上网情况”的问题中,61.54%的学生选择经常使用手机上网。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在校生使用计算机与手机的频率非常高,由于学生学习手段的变化,传统的学习资源显然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必须要有全天候、多功能的双向信息传递资源中心用于实际教学。

(3)学生数字资源使用习惯调查。

在“学生学习问题求助途径”的问题中,93.94%的学生选择“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搜信息”,3.03%的学生选择“查看课程电子课件”,1.52%的学生选择“查阅各类纸质版书籍”。在“考前是否使用或打印老师的电子课件进行复习”的问题中,72.73%(144份)的学生都选择了“是”。同时,在他们获取电子课件等学习资料的方式中,84.85%的学生是同学间互传或从任课教师出拷贝的。可以发现,由于没有一个可以互动的平台,资料获取的渠道狭窄,学生大多倾向在搜索引擎上直接搜相关信息,网络上的信息固然能帮助学生自学,但是信息甄别不当的话也很容易误导学生。

(4)各种终端的使用倾向统计。

调查得知,愿意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访问资料、进行师生交流的学生占据了总调查人数的96.97%(192份)。而在具体终端的选择倾向中,39.39%的学生选择“平板电脑”,31.82%的学生选择“台式电脑”,18.18%的学生选择“手机”,10.61%的学生选择“其他”。具体终端的选择结果相对比较分散,这也正体现了当前学生的实际使用习惯,从而证明多种终端接入数字资源库的必要性。

2.3 学生使用教学资源的交叉列表分析

(1)是否主动使用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获取途径的交叉分析。

上表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X代表是否会在考前使用或打印老师的电子课件进行复习,Y代表终端选择倾向。通过是否会主动使用电子教学资源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主动使用电子资源的学生倾向通过各种终端来获取教学资源。可以由此推测多终端通用型教学资源库的推广应用前景较为良好。

(2)平均电脑使用时长与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求助途径交叉分析。

上表中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X代表学生每天平均使用电脑的时长,Y代表在学习中需要查资料或遇到难题时,首先想到的求助途径。通过平均电脑使用时长与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求助途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不管学生的每天电脑使用时长是低于1个小时还是高于3个小时,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搜索信息都是他们首选的求助途径,仅有少数用电脑时长超过3个小时的同学会选用查看课程电子课件的方式(4.55%)和其他方式(2.27%)来求助。通过此项数据,笔者认为在没有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之前,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解决途径过于单一,因此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在库内方便地搜索求助,得到相对专业、全面的答案,而且资源库具备的师生互动功能可以更好地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并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尚未搞懂的难点,从而使以后的教学有的放矢。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习惯,避免资源闲置。

3 高职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构建与交互设计

3.1 资源子库建设

由于高职教育类型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与它们有区别。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建设的资源子库包括媒体素材库、精品课程库、专业资源库、虚拟实训室、专题学习网站、教师教学网站、数字图书资源等。

图1 教学资源数据库结构3.2 使用层设计

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终端用户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为使用户能快捷、方便地共享资源库,访问资源库的渠道需开辟多类接口,其中主要为浏览器与移动设备,并通过Web服务器将各种应用模块进行统一管理。

图2 数据库浏览方式用户层提供对多种终端统一接入的支持,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PDA、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各种终端的Web浏览器或软件客户端访问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资料和服务。该层次的交互界面以学生、教师、管理员为主体进行设计,并应重点考虑将人工智能、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中。

3.3 管理层设置

管理层在设计过程中参照所在学院的组织管理结构进行设置。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权限设置,学院是第一层,系部为第二层,课程是第三层,其中课程级别的管理者即课程授课教师本人。各个角色在不同资源子库中的管理权限不同,并须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各资源子库的管理层级进行调整。精密的权限控制与相互排斥,可以保证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需求。同时,多终端的交互设计也应适用于各层级的管理接口。

参考文献

[1]陈晓琴.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

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范文2

1999年,國务院批准颁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正式拉开了我国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序幕。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已经成为不同学习者的选择,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资源也从传统媒体资源逐步转向网络资源。研究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对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本研究中的教学资源是指那些能够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或进行加工、组合后能够使用的,对教和学具有促进作用的,能够帮助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信息资源、支持系统以及学习环境①。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主要面向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部分小学的教师,全部采用纸质问卷现场填写,问卷一共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5%。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将问卷设计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学历和任教年级;第二部分主要了解被调查者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基本情况,包含学校硬件情况、使用时间、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态度、需求、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收费资源的态度等方面;第三部分主要了解网络教育资源库的使用。问卷共有25道题目,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同时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来了解小学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更深入的观点和想法。

3数据统计与分析

3.1样本信息

在参与调查的95名小学教师中,男性教师17名,女性教师78名。年龄在30岁或30岁以下的教师39名,占总体的41.1%;年龄在31岁到40岁的教师27名,占总体的28.3%;年龄在41岁到50岁的教师24名,占总体的25.3%;年龄在51岁以上的教师5名,占总体的5.3%。任教年级方面,低年级的教师36名,占总体的37.9%;中年级的教师31名,占总体的32.6%;高年级的教师28名,占总体的29.5%。在学历方面,专科的教师16名,占总体的16.8%;本科的教师77名,占总体的81.1%;研究生及以上的教师2名,占总体的2.1%。

本次调查涉及的小学教师低、中、高年级所占比例基本平衡,从样本数据来看,小学教师群体体现的特征是女性教师、年轻教师所占比例大,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和高学历教师的逐步增多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不管是意识还是技术,都比之前有明显的改善。

3.2网络教学资源的基本使用情况

通过问卷数据统计可知,大部分学校也已经为每个班级和老师都配备了电脑,满足教师们学校期间对于电脑的需求;45.3%的小学教师每天用不到1小时的学习时间查找网络教学资源,54.7%的小学教师每天用1-2个小时查找网络教学资源。在关于“您在日常主要通过哪种途径查找网络教学资源”的问题中,96.8%的小学教师选择“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69.5%的小学教师选择“小学各科教育信息网”,53.7%的老师选择使用“市、区、校级教学资源库”。由此可见小学教师已经有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的习惯,在使用用网络教学资源方面基本没有硬件条件的限制,也具备一定的获取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网络教学资源。

3.3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态度和功能认识

32.6%的教师觉得网络教学资源非常有用,41.1%的教师比较有用,由此可见超过四分之三的小学教师肯定网络资源的作用,小学教师经常在查找资料、课件制作、答疑这三个环节中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他们认为,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93.7%),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81.1%),辅助教师讲授、突破重点难点(73.7%),也可以促进教师反思及专业成长(68.4%)。

3.4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需求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教师对不同类型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需求情况,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三道多选题,“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哪些类型的网络教学资源最多”“您觉得对您来说哪种网络教学资源最有用”“您觉得还缺少哪种类型的网络教学资源”,选项涉及多种不同的教学资源,数据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使用最多的网络教学资源是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他们认为对自己最有用资源是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而最缺少的教学资源是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

3.5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和建设情况分析

而在“您在日常主要通过哪种途径查找网络教学资源”的问题的统计中,选择使用教学资源库的老师要远低于其他几种,而通过对问题“影响教育资源库使用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窥到一些端倪。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库存在使用不便、共享性差、不稳定等原因,这些原因制约了小学教师对于教育资源库的使用。而在学校对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方面的问题上,只有28.4%的小学教师表示学校已经建立较完善的教育资源库,也购买了一些外部教育资源库,更多的小学教师表示学校还没有这方面的计划或不清楚。

3.6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与存在问题

65.2%的小学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持“基本满意”态度,34.7%的小学教师觉得“不太满意”。小学老师认为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存在优质资源数量少,更新不够及时,查找效率不高这些问题,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资源的付费问题,有87.4%的老师选择了这个选项,认为资源付费影响了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

当对网络教学资源不太满意时,66.3%的老师选择“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加工”,57.9%的老师选择“与同事或其它教师交换资源使用”。

3.7收费资源问题分析

付费资源问题是小学教师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过程中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通过“是否认同网络资源收费”“是否愿意免费上传个人资源”以及“如何解决网络资源收费问题”几个问题来了解小学老师对付费资源的态度。

大概有将近一半的小学教师不太愿意免费上传自己的资源,说明他們有越来越强的版权意识,这也从大部分小学教师认同网络资源收费这个问题中得到了验证。但是对“如何解决收费资源问题”时,仍有61.1%的小学教师对收费资源不理睬,只有多少选择购买网络教学资源,说明大部分小学教师没有从行为上认同网络教学资源收费,当然还有20%的小学教师选择加盟优秀网站建设换取资源下载权限,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式,有利于资源的共享。

4结论与建议

1)小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已经成为日常,大部分小学教师肯定网络教学资源的作用,他们主要在备课和课件制作这两方面更需要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将在课堂上充实教师的内容、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重、难点。

2)网络教学资源中,小学教师使用最多的是教学设计、课件和案例,最缺少的是教学录像。

3)在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小学教师认为存在网络教学资源数量庞杂,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资源少,更新缓慢,分类不科学等问题。也反映出一些小学教师查找资源能力差、高级搜索能力和资源甄别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加强对小学教师信息检索技能和信息加工技能的培训。

4)小学教师肯定百度、搜索引擎和学科教育资源网的使用效果,但对各级教育资源库使用率和满意程度均不高,对学校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情况也不了解。在教育资源库的使用中,存在获取速度缓慢、使用受限制、各种网站分享性差等问题。市、区教育资源库和学校教育资源库的推广和建设工作需要加强,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简化教学资源库使用过程中注册、操作、下载资源、付费等过于繁琐的操作,节约教师时间,方便教师使用。

5)小学教师大部分认同网络资源的收费情况,但行为上有抗拒意识,他们更愿意选择免费资源,或者加盟教育网站换取资源下载权限。如果免费资源不能满足个人教学的需要,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与同事进行资源的互换或者对资源进行加工来解决问题。资源付费是促进网络资源良性发展,提高网络资源质量的必然趋势,因此要改变教师对资源收费的意识,同时需要学校采取不同方法,帮助教师解决网络教学资源收费的问题。

作者:张海萍等

注释: 

① 王艳军.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 余武.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01(7):15-17. 

[2] 陈晓.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及其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表现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 胡洪生.浅谈中小学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不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89-90. 

[4] 杨朝晖,宋晓亮. 教师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意向与情况调查——基于一项大学网络支持平台建设的实证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06-113 

[5] 楼剑锋.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状况调查与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6):43-46. 

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范文3

关键词:云教学;机遇;挑战;信息素养;角色转换

1云教学时代的特点

2015年7月,北京蓝墨云数据技术研究院院长商桑教授明显预感到中国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在国内首次提出“云教学”,并于2017年1月对云教学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所谓云教学是指基于云计算技术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该活动结果将由活动过程的行为大数据全面呈现,并基于该大数据进行实时、客观的科学管理。云教学时代具有技术性,它离不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撑。这些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又以不同的形式实现教学的现代化,成为老师和学生的智能助手,因此,它又具有过程性、形式性和功能性[1]。教育部于2018年4月13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新时代、新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革[2]。作为教育教学战线的工作者,教师必须认清教育教学环境及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和方法,紧随改革的步伐。

2教师面临的机遇

2.1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原始知识积累、课本及教参,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教学素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筛选、组合,形成符合自己课堂需要、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学资源,更加有效地服务教学[3]。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爱课程、智慧职教等在线学习平台的兴起,为学习者提供了全面、系统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环节的内容,也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环节的素材来使用,还有一些经典的素材可以通过链接等形式直接在教学中呈现。这些资源像一把梯子,让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不再从零开始,而是有了更高的起点和台阶。老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端教学资源的制作以及教学方案的创新等方面。

2.2宽畅的师生交流渠道

基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不再仅局限于教室课堂上这种面对面的线下模式,而是扩展为线下和线上相融合的形式。只要有网络和智能设备,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任务、解疑答惑,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意安排学习时间,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师生的沟通渠道保持实时畅通,大大拓宽了师生交流互通途径[4]。

2.3帮助课堂教学走出瓶颈期

对于正在遭遇瓶颈期的传统课堂,云教学无疑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得课堂教学走出瓶颈成为可能,云教学的特性,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堂管理,还是教学评价,都发生了与时俱进的改变,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知识更加鲜活易授、学习更加轻松快乐。

2.4拓宽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即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发展,它以专业结构的丰富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为宗旨。随着信息网络的扩展和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计算机信息技术正在强有力地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这些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具备新的特征,从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拓了新的途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和本领,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教师需要抛开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课堂形式,搭建全新的课堂结构,尝试更加符合学生接受方式的教学形态。这些都基于教师自身的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需要教师具备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当代文化素养[5]。

3教师面临的挑战

3.1知识的挑战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谈及自己做大学老师的感受时,谈到“只有你知道,学生不知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和老师享有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力和途径,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堂之外利用互联网获取丰富的知识,这就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对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以及深度和宽度的提升。网络技术加快了知识的流通速度,提高了知识的提取成本,对教师自身知识的原始积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都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3.2能力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师生角色等方面的变革。教师要想在这场变革中紧跟时代的脚步,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最核心的就是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并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充分地让这些技术支持并服务于各个教学环节,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群体必须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接触,不断学习新型的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而言,由于时代的原因,接触网络、计算机、智能设备等信息技术较晚,接受度较青年教师差一些,学习和使用的难度更大,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3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来自网络的信息是开放的,丰富而多元,难免会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老师如何从这样一个庞大的知识信息体系中筛选出可用的、有价值的、优质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加工、整合重组、创新提炼,最终选择以最佳的方式传播给学生,是信息化时代教师所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作为一个新的课题,老师必须进行一些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培训和学习,比如信息化技术、教学云平台等,才能获取相关信息,培养信息化思维,紧跟时代脚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培养自己的信息能力、提升自身信息道德意识和涵养。逐渐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优秀的信息品质。

3.4角色的挑战

在新的教育背景和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很多传统角色发生了改变,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新的角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权威角色被颠覆,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专业化。作为教学资源的制作者,要求教师在掌握知识体系结构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学习各种教学资源制作软件和技术,熟练掌握云教学APP的各项功能,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符合自己课程需要的个性化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学生对教学资源有多样化需求的当下,原有的Word,PPT、图片等传统形式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从教学的中心走向外缘,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和主动者,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协助和辅导的作用,这要求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在课前必须要充分准备,不仅要备好内容,更要备好方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参与性强、辐射面广、合理可行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序组织这些活动。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为了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有质开展,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活动的特点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丰富课堂学习氛围。作为教学数据的获得者和分析者,能够根据教学云平台所生成的教学过程全数据,分析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不断诊改,优化课程教学方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范文4

一、中职教师应具备信息素养

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笔者认为,中职教师应具备以下信息素养: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有很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并能将其应用到教学、科研中去。

二、网络教学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采集教学资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奉行“拿来主义”。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信息资源逐渐网络化,互联网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信息海洋,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源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简单有效、最经济的途径。那么,教师如何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呢?下面,笔者将自己在预防医学教学信息方面的搜寻经验,与同行进行分享。

1.视频资料的获取

(1)CNTV。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中文视频搜索引擎及最丰富的中文视频资料。其专题栏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健康之路》等常常含有公共卫生的内容。如笔者下载的《救救他们的肺》视频材料,与卫生部出版的有关防治尘肺的视听教材相比,社会性强,情感动人,给了学生以更强的视觉震撼。

(2)搜索引擎。百度、Google均提供视频搜索,也可到土豆网、酷6网等众多网站搜索视频节目。

由于网速及教学的需要,往往需要先下载视频。现在的网络视频格式(包括CNTV)多为flv,播放时等其缓冲完毕后即可在临时文件夹(Temporary Internet Files)中找到。如果是wmv、mpeg、rm格式的,则需用嗅探软件找出链接地址后再下载。

(3)还可以到卫生、教育部门的一些网站,如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结核网等获取视频资料。此外,也可通过BT、eMule网站获取。

2.图片资料的获取

用百度、Google直接进行图片搜索即可。但笔者在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还是通过搜索Powerpoint演示文稿获取图片。如要查找有关矽肺(Silicosis)的图片,可在Google的搜索栏里打入Silicosis ppt,演示文稿里往往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

3.视频、图片资料的处理

根据教学需要,常常要对素材进行处理。医学教育的科学性、严谨性很强,不宜进行过多的艺术渲染,故常用的处理方法只是格式的转换、切割、连接,即可满足教学要求。笔者常用的软件有WinAVI Video Converter、Boilsoft Video Splitter、Photoshop等。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库里检索,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它需要教师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会成功。

三、对提高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建议

1.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

基础设施是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在投入上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向信息环境建设倾斜。争取每个科室都有电脑设备,每个教室都配置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创建校园信息网,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打造良好的支撑环境。

2.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要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要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运用培训,让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一些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培训的方式可以是短期培训、校本培训、自发研修等。

3.建立激励机制

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范文5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基本模型的构建,离不开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四要素:教师、教学知识、过程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其中,教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学知识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客体;过程是教学知识交流创新的途径;信息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在理清四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管理的重要关键环节(知识习得、分享、整合、存储、创新),建构出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的基本模型。该基本模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和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具体见图1:

一、五个基本环节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模型包含的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反思教学问题”“群体阅读”“课堂实践”“总结与提炼”“教学实践与反思”。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这五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反思教学问题出发,分析并明确教师对教学知识的需求。然后通过群体阅读方式,获取教学知识。再通过课堂实践中应用及领悟教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并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总结其中的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经验、诀窍等,提炼并生成新观点,进而产生新的教学知识;最后再迁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内化教学知识,并成为教师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上一轮探求结束后,将促进下一轮的教学知识探求,不断螺旋上升,促使教学知识不断的共享与创新。

(一)反思教学问题

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并确定现阶段教师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教学问题所在就是教师教学知识缺失的地方。找到阅读教学问题的根源后,便找到了研讨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寻求与分享老师所需的教学知识。

(二)群体阅读

当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阅读。我们通过教师群体阅读的方式来补充教师的教学知识的缺失。群体阅读指的是组织者从问题出发,根据教师的需求而开展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的互动阅读交流活动。教师把群体阅读与个人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分享与传递个人的理解与思考。这种“理解与思考”实现了教师价值观念、个人实践知识的转化与更新。

(三)课堂实践

群体阅读在于获取需要的教学知识。如何应用及发挥教学知识的价值,需要课堂实践,教师们通过群体阅读,获取了新的阅读教学知识后,便尝试应用在课堂上引导教师应用教学知识。通过课堂实践,老师们才会有如此多的体会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和领悟教学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渐转化成个人的教学知识的过程。这是实现教师教学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总结与提炼

经过课堂实践后所产生出来的教学知识,是零碎的,杂乱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统整,才便于教师对这些教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精品教学资源管理不应只停留在获取和应用所获得的教学知识上,而应更深入去思考和总结,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或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或提炼出新的有效教学策略等课程建设成果,这是精品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其价值体现。

(五)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老师应用和团队所产生的教学知识,进一步领悟和内化,进而转化为个人知识。同时,团队成员间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批判。因为只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批判与重构,教师才能创生出对教育问题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见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W问题,以及促进教学知识的持续创新。

二、四项促动因素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包括群体对话、信息技术、互动场和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对精品教学资源的创新,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知识,然后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师与知识之间产生联结,再利用分享的组织文化加速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并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促进教师持续地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价值增值,提升教师素质和组织的竞争力。

(一)群体对话

教师是教学知识的载体,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主体。教师优质的隐性知识能否有效提取,教学知识能否得到共享与创造,实现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均的转移,依赖于教师间的对话与互动。因此,教师进行高质量的群体对话,才能有效地推动知识共享到知识创新的迈进。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职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基本模型探析

(二)互动场

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场”的概念。“场”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他强调任何组织都不能忽略“场”的建设。

互动场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场所”,是教师教学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空间。教学精品资源创新中,组织者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有利于教学知识传递的“知识场”,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或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场”,才能为教师提供适宜的知识共享和创造的平台。可以说,没有“互动场”,教学精品资源创新无法进行。给教师创设了各种教研的“场”,如实地集体备课、网络集备、课堂教学观摩、网上论坛等,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智慧生成”的教研活动机制。由此可见,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对话互动的“场”,使教师知识流动起来,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三)信息技术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精品教学资源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教师个人层面,其二就是组织层面。我们从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平台架构与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两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1.精品教学资源知识创新的管理系统平台结构

我们以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例,建设该专业的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能对相关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虚拟的研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QQ等。具体如图2 所示。

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范文6

【关键词】破窗效应暗示作用及时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22-01

目,不知道该干什么,更不会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3教学资源不够完善

现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方面实训教材比较缺乏,教学资源也还不够完善,且普遍没有专业特色。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计算机软硬件更新速度极快,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更新却经常大大落后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

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方向

3.1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改的方向体现混合学习的理念

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学习的理念已深入到教学改革中,并且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导和借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更高,对于在校学生上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提升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时,适应实际工作要求的有效、主要途径。

3.2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混合学习

3.2.1作为获取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工具

当今信息社会中,学习者能否占有信息、如何占有信息、占有信息的及时程度,是学习者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工具,是学习者发现与获取所需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例如,利用搜索引擎可以非常容易地查询和挖掘网络环境中所需要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获取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文献;利用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库可以查找或搜寻到所需的学习资源,完成问题解决,使学生扩大视野,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资源,使教师能够比较方便的获取有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2.2作为情景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

创设情景,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是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最好办法。具体来说,学生通过对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对数字化环境所设置的问题情景的思考、探索,通过利用数字化环境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界面的特点,从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虚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真正感受的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感染力。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和途径。

3.2.3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信工具

信息技术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强大的通信功能,学生可以借助NetMeeting(网络会议)、Internetphone(网络电话)、ICQ(网络聊天)、E?鄄mail(电子邮件)、ChatRoom(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板)等网络通信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