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措施

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措施范文1

1 相关概念介绍

1.1 床位分类管理

由政府主导建立分工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根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划分床位类别,合理利用不同定位医疗机构的资源,主要将床位划分为治疗性床位、康复护理性床位、其他类床位。

1.2 治疗性床位

主要收治疾病急性发作期、危重期及疑难重症患者,主要指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甲等医院、专科医院床位。

1.3 康复护理性床位

主要收治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符合治疗床位出院指征,但需进一步康复治疗与护理的患者;诊断明确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各种肿瘤患者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老年护理患者等。主要指二级乙等医院、老年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床位。

1.4 其他类床位

主要指疗养院、麻风病院等少数特殊医疗机构床位。

1.5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2]

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 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糖尿病,精神疾病等,一般无传染性。

2 国内外床位分类管理现状

我国国内目前还没有对床位进行分类管理的先例,主要分类方法是对医院进行分类,常用3 种分类方法[3]。按技术水平和服务层次可以分为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按收治范围可以分为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根据经营性质可以分为营利性医院或非营利性医院,其中第三种分类方法决定了医院的运行目标。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4],提出将我国的医疗机构根据其经营性质分为非营利性和盈利性两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5]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不能用于投资者的回报,只能用于自身发展,如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等。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营回报的医疗机构。他们二者区别的关键点在于收支结余是否用于投资者回报。但是从实践上看,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后,公立医院并未因其“非营利”的性质使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6],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也未能得到建立,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际上是真正的营利者。因此,根据经营性质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并没有实现降低医药费用和有效分流患者的初衷,必须探寻新的规划配置方法。

国外多数国家没有明确的床位分类措施,其医院分类按照治疗疾病的性质来区分,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治疗急性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收治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将患者分类进行管理[7-9]。我国目前的就医模式还是患者自主选择就诊机构,导致大量患者无论疾病轻重都涌向了大医院,没有形成合理的分流。多数发达国家居民的就医模式倾向于社区首诊制度(The system of the first treatment in the community)[10],即居民在患病需就诊时必须接受家庭医生(或称全科医生)首诊,除非是急诊,如果寻求专科医生的服务,必须要经过家庭医生的转诊,避免了患者自主选择医疗机构的盲目性,真正体现了医疗机构分类的意义。这样分类患者的就诊模式究其本质实际上是对疾病进行了分类,即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

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急诊和住院病房是治疗急性病所用,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治疗慢性病、急性期后需继续康复疾病或长期需照顾的慢性病的场所。社区首诊制度减少了医疗费用的增长,合理分配了医疗资源,并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捷、及时、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但由于社区首诊制对硬件设施和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要求均高,不能一蹴而就,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比较困难。

日本由于老龄社会的到来和疾病谱的变化导致老龄患者急剧增多,住院天数延长,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为此,日本在2001 年进行的第四次医疗法修改中对医院病床分类进行了修改,明确地将病床分为以急性期疾病为主的“一般病床”和以慢性期疾病为主的“疗养病床”,以及精神、结核、传染病床[11]。我国目前的卫生服务需求与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尤以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但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是目前全球最快的,自2000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趋势[12]。上海作为我国最早(1979 年)进入老龄社会的城市[13],其卫生服务的压力与需求可想而知,病床分类的经验值得借鉴。急性期医疗和慢性期医疗有很大的区别,前者以治疗的质量为重点,应强加人力资源的配置,集中强化治疗、专门治疗;后者以治愈后的生活质量为重点,以康复治疗和长期疗养为主,尽可能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这样的分类管理方法必将缩短治疗性床位的平均住院日,增加床位周转率,同时是慢性比格恢复和急性病的康复期治疗更趋向集中化,便于管理和协调。

3 床位分类管理制度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启动病床分类管理,将使部分区县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贴近百姓和患者的优势,更好地开展术后康复护理、健康指导等综合服务;使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和专科医院更好地服务于疑难杂症患者,发挥资源技术优势,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护理人员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直接为患者进行服务的医务人员,在实施床位分类管理后工作内容有所集中,将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根据床位性质的划分,不同的医疗机构将承担不同的医疗任务,其工作人员将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作为治疗性床位机构的护理人员,由于其服务对象集中于急危重症患者,必将对其专科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有极好的应变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工作带有强烈的专科性质[14]。康复护理床位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将主要服务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及术后康复等患者,其工作性质更倾向于社区护士[15],不仅要掌握常规护理技术,更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广博的医学知识,善于引导患者坚持长期治疗,擅长健康宣教。《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16]中明确指出要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将分步骤在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患者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要提高社区护士队伍的业务素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力发挥护理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服务需要的多样化护理服务。这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的护理教育以培养通科护理人才为主,尚无专科护理教育和社区护理教育模式[17]。我国在上世纪90 年代左右有专家提出培养专科护士的观点,进入21 世纪后,专科护士逐渐出现,比较成熟的有造口护士和ICU护士[18]。截止到目前,我国还没有直接从学校培养的社区护士,他们多是经过岗位培训后持证上岗的[19]。由此可见专科护理和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机制均有待完善和发展。两类人才的培养能否满足其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护理技术的发展能否与不断更新的医疗技术同步,也是所有护理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

毋庸置疑,床位分类管理制度将会给护理工作同时带来机遇和挑战,它能否彻底缓解三级医院就诊的压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既和医疗、护理的技术发展相关,也与各类制度、法律关系密切,该制度的运行需要多方单位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1] 陕黎明.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

[2] 顾秀英,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3] 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问答》编委会.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问答[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5]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等.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0,20(8):3-4.

[6] 杨彪.我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12):31-32.

[7] 卢祖洵,金生国.国外社区卫生服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8] 侯建林,雷海潮,董竹敏,等.美国的医院分类体系及发展特征[J].中国卫生经济,2001,20(5):34-36.

[9] 朱毅.美国医疗机构分类及医疗保险浅探[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8):763-766.

[10] 马亚楠,刘洁,何钦成.社区首诊制实施途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1532-1533.

[11] 孟开.从日本第四次以疗法的修改看医院病床分类[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1(3):120-126.

[12] 中国老龄化速度全球最快本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EB/OL]. cpirc.org. cn/news/.htm 2004/10/22.

[13] 毛军奇,秦绳缪,韩敏燕.社区老年护理院工作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1,4(11):898-89.

[14] 郭燕红.论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国护理管理,2004,4(8):19-20.

[15] 社区护理,朝阳事业—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谈社区护理的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7, 7(12):23-24.

[16]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3-7.

[17] 王晓杰,沈宁.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2):8-1.

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自我管理;脑卒中;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并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和影响医疗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医疗保健服务系统在解决慢性病问题时,作用有限且费用昂贵,很多慢性病人的预防和康复保健是在家庭或社区中进行,病人和家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即成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者[1]。通过健康教育项目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在我国早已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注意,并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现将其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自我管理的定义

“自我管理”方法根源于心理行为治疗领域,随后被引用到了很多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中。Barlow 等[2]将自我管理定义为: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患者对疾病引起的症状、治疗活动和所带来的心理社会的变化,依靠自己进行管理,并在过程中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行为。在自我管理模式下,患者与医务人员是合作关系,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协助,而患者个人对自身健康承担主要责任,承担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3],持之以恒地治疗自身疾病。疾病给患者带来各种各样的症状和问题,Barlow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和技能,使患者能够监测其身体状况,改变其认知、行为和情感模式,最终实现一种满意的生活质量。美国加州大学护理学院Juliet M、Corbin 和Anselm L认为自我管理的目标是让患者具备应对和解决这些症状和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了服从医嘱、遵守治疗程序,控制症状,减少不适,调整角色、适应社会,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积极改变等[4]。

2自我管理的干预策略

目前,学术界认可并推荐的自我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下列几种形式[5]:①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各种形式(口头宣教、健康手册、光碟)为其提供疾病相关信息。②动机面谈:医务人员有目的性的同患者进行交谈,主要内容为探讨其行为改变的利弊,并进而影响患者做出决定,制定目标。③健康日记:指导患者记录简单有用的健康管理信息,既帮助患者进行自我监督,又有利于医务工作人员更好的监测其健康状况。④同辈支持:在医院或社区内,有相似兴趣或需求的患者自行组成的团体共同开展活动,如康复健身活动、饮食营养搭配、生活技能训练等,或是由特定组织为有共同疾病的患者举办的活动项目,促进患者在共同活动中相互支持、鼓励和监督。⑤由非专业人士指导的自我管理项目:主要是由志愿者、同样患病经历的患者开展的项目,如英国卫生部提出的有经验患者计划,通过患者间进行相互教育和保健活动的督促。这些自我管理策略值得在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项目的应用中进一步的验证、完善和推广应用。

3自我管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指的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我国2011年的 《卒中宣言》指出,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致死疾病,发病率高居世界首位,发病人群致残率为86.5%[6],肢体功能上的残疾和障碍,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不仅要提高生存率,同时更加重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中风后患者生活状况除了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和良好的康复技术,更需要中风患者终生良好的自我管理。中风后患者常有自卑心理,自我管理模式的应用,鼓励和指导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减少对他人的依赖,通过自己的努力尽早获得全部或部分生活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减少患者功能残疾,增强其重返家庭、社会的信心,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于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7]显示,以自我管理教育形式的干预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痉挛治疗、心理社会康复水平。苏晓霞等研究显示[8]自我管理行为可帮助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建立健康相关行为,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李艳玲等的研究表 明[9],出院早期采用自我管理干预可协助脑卒中病人避免某些功能的下降,在9个月末,两组差异尤为明显。目前,中医对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的研究趋于深入,提出来了很多的康复方法包括:中药浴足、推拿按摩、情志护理、饮食调护、养生保健等措施,在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辅助效果[10]。将中医特色的康复护理加入中风恢复期患者自我管理项目中非常值得尝试和探索,脑卒中患者的中医特色自我管理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拓展。

4自我效能在脑卒中自我管理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最早由Albert Bandura[11]提出,指个体在执行某一操作行为之前,首先对以往各种经验进行判断,分析自己能在什么程度上执行该行为活动,即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水平的主观感受、判断和信念。目前,自我效能感已经成为糖尿病、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自我管理中预测病人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的一个强预测指标[12]。有研究表明[13],出院早期采用自我管理干预可协助脑卒中病人避免某些功能的下降,而有效的自我管理干预课程应包括提高自我效能的策略。周群[14]研究显示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各维度成正相关,但患者对控制疾病和疾病带来的不适症状自我效能较低。提高自我效能水平,有利于自我管理行为的采取、维系,因此,应在中风自我管理项目的构建中加强对这2个方面的自我效能训练,通过健康教育对患者自身疾病的发展、转归,不适症状的产生原因及预防缓解措施做出科学的解释,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患者与对抗疾病的信心。

5结论

为适应疾病模式的转变和新的健康保健需求,国内医学学者不断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和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对于国外成功经验的引用、试点、本土化,创新及推广,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目前,对慢性病人开展的自我管理,多是在传统知识教育中增加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训,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内容设计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另外,从所开展的脑卒中自我管理项目的研究来看,其评价指标有很大的差异,缺乏标准的方法学评价体系和较长期的评估,所以此项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目前国内外对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冠心病、肾移植的自我管理研究相对较多,而特异性针对脑卒中的自我管理研究还处于描述性阶段,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未见对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探讨,且目前关于脑卒中的研究多偏重于日常生活自理和简单的功能训练,科研设计不够严密,缺乏系统性及对临床护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自我管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1]傅东波,傅华.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93-94.

[2]Barlow J, Wright C, Sheasby J, et al. Self-management approaches for people with chronic conditions: A review[J].Patient Educ Couns, 2002,48:177-187.

[3]Kenneth A, Ho lroyd, Thomas L. Creer. 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Handbook of clinical interventions and research [M].0rlando:A cademic Press,Inc,1986.

[4]杜世正,袁长蓉.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实践进展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 1048-1050.

[5]Bodenheimer T, Lorig K, Holman H, et al. Patient 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in primary care [J]. JAMA,2002,288(19):2469-2475.

[6]中国新闻网.中国每年因脑卒中造成社会经济负担逾4OO亿元[EB/OL].[2011-l0-29] http:///jk/2011/10-29/3423642.shtm1.

[7]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98.

[8] 苏晓霞,辛红菊,李铁玲.老年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自我管理与健康行为[J].山东医药, 2010,50(36):62-63.

[9]李艳玲,杜小静,吕亚静.自我管理教育在脑卒中心理社会康复中的应用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4):1101-1103.

[10]石艺华,黄旭明,罗云娥,等.自我管理教育在脑卒中患者痉挛治疗中的作用[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4(下):13-14.

[11]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259.

[12]李春燕,姜芬,刘柏梅.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11):36-37.

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措施范文3

【摘要】社区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型医学学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体现“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降低卫生服务费用、方便居民的有效卫生服务形式。本文就管道局医院开展家庭病床和社区康复的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家庭病床;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社区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悄然兴起的一门新型医学学科。包括家庭医学服务在内的社区医学服务,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家庭病床实际上是医院正规治疗的延伸,是医院提供连续服务性医护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为病人提供长期性或终身性的治疗护理服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下的定义,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是指在社区的层次上所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康复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包括依靠有残损、残能和残障的人员本身经及他们的家庭和社区人士而实施的。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范围宽广、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涉及临床、预防、保健、康复、传统医学、心理、行为、社会、管理、环境、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远远高于过去对基层卫生人员要求。

1 开展社区家庭病床和医疗康复的原则和目标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体现“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降低卫生服务费用、方便居民的有效卫生服务形式。管道局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已走在前头,8年来在社区医疗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积极主动地开展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服务,并且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我院在经过专业培训,并有着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全科医师和经过专业训练并富有经验的社区护士、社区预防工作者等多种角色活跃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针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需求提供综合、连续、协调、可及的人性化服务,解决了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改善了民众的生活质量。

根据我院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的经验,家庭病房的开展方便了患者尤其是行动不便的高龄老年患者的就医,减少了往返医院的困难和不便,在接受较为正规医疗的同时还可以节省不少医疗费用。归纳社区康复家庭病床医疗的对象包括患有以下常见伤病的患者:脑卒中恢复期、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颈椎病手术后,风湿病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肺心病、慢性肾炎尿毒症以及骨折病人,肿瘤恢复期及肿瘤晚期、颅脑损伤恢复期,胸、腹、四肢外科手术后恢复期等。此外,已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残疾人、精神病患者也是我们社区医疗康复的服务对象。

多年的社区医疗服务实践表明,家庭病床及社区康复(Rehabilitation)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治疗(Clinical Treatment),一般的临床以救死扶伤、消除病因或控制疾病,使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减轻患者的痛苦等为目标,而康复主要指身心功能的恢复,以功能锻炼和调适、全面康复、复返社会、改善生活质量为原则和目标,更着重于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学习、劳动和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

2 开展社区家庭病床和医疗康复的具体任务

根据康复的目标和社区的条件,社区医疗康复围绕“预防为主”的原则。家庭病床提供医疗服务并教给患者及家属关于慢性病的保健知识,如监测疾病、合理用药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自救和互救的常识。我院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确保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中心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对慢性病患者或其他长期卧床的伤病与合并症或继发性病损或功能障碍(如褥疮、关节肌肉挛缩、关节僵硬)以及对致残性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进行治疗,控制其发展,使其不致造成残疾或严重功能障碍。

2.2 对有身心功能障碍的患者(如瘫痪、感知觉障碍、步行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关节运行障碍、肌肉萎缩无力、心肺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减退、情绪抑郁、焦虑等)进行康复治疗、指导,促进其康复。

2.3 对已恢复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残疾人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和医疗保健服务,预防继发或新发其他疾病,以免损害健康,加重残障。

2.4 对社区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慢性病档案并定期上门服务。

2.5 提供康复咨询服务,对患者及患者家人提供康复方面的咨询、教育,解答有关残疾预防、功能锻炼、心理调适、生活方式、饮食营养、家庭护理等知识。

2.6 在社区开展康复工作,如卫生宣传教育、执行预防接种、环境卫生监督指导,以及结合妇幼保健、开展饮食卫生、婚前优生教育、遗传咨询等等。

2.7 开展医药治疗服务,其中包括预防接种;药物内治(内服);推拿、按摩、手法治疗、针灸;理疗及其他物理因子治疗;康复护理;药物外用(敷、贴、洗、擦)等。

然而,不管采用什么模式,最重要的都应该体现出开展社区康复家庭病床的宗旨、特点和优越性。社区康复及家庭病床原是为了住在社区基层的广大的残疾人和伤病患者就地、就近、省钱、省力、及时地得到康复治疗和服务而举办的,以解决他们“康复无门”的困苦。因此,无论哪一种模式的社区医疗康复及家庭病床,都应该体现出:①就近就地提供康复服务;②康复治疗简便廉价,患者负担得起;③康复服务到家到户;④发挥和新生残疾人患者参与康复的积极性。

组织分工负责康复治疗工作的全科医师和技术人员、护理人员参加专门的培训和进修,掌握社区医疗康复所需的技能。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护人员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示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然而,社区康复毕竟是一门新学科,是一个新模式和一项新任务,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克服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使之推广普及和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国全科医学,2000,5.

[2] 唐军.社区医学.华夏出版社,2000.

[3] 吴春容.全科医学概论.华夏出版社,2000.

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COPD;焦虑症、抑郁症;护理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常见,主要特征为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且不完全可逆,易导致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反复住院,而引起经济状况改变,患者较易形成一系列异常的心理状态。随着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新模式的转变,躯体疾病可继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已为人们所共识。COPD 患者的心理状况也逐渐引起临床的关注[2]。为进一步加强防治COPD患者的依从性,作者对50例患者进行了焦虑和抑郁症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在本科住院的50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经临床诊断、影像学及肺功能检查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8.3岁,病程5~30年,平均15.3年。所有对象既往均无抑郁症、焦虑症等相关心理精神疾病。

1.2 焦虑、抑郁评定方法

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测定,该问卷专门开发用于判断有躯体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常用于观察慢性病人的焦虑抑郁程度(包括COPD),是经过检验的筛选工具。患者在5分钟内完成焦虑及抑郁情绪问卷,每个问卷各7个题目,每个题目有4个分值,最高分是21分。分值在0~7分表示不存在焦虑抑郁;8~10为焦虑抑郁症状可疑;≥11分表示有心理疾患。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因素

2.1 COPD患者呼吸困难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

呼吸困难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最突出且最痛苦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病程不断加重,COPD患者不断在活动时感觉气促,甚至连穿衣脱衣等简单动作时也会有气促的感觉,极大程度限制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进而产生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障碍。当呼吸困难每升一个级别,合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风险就会相应增加,使得患者感到痛苦、孤独、无助。澳大利亚学者LivermoreN等人【3】对患者进行焦虑、恐慌等精神谱认知模型构建,该横断面研究表明,气促会带给患者灾难性的恐慌感,增加焦虑敏感度。同时,因为呼吸困难是主观直接感受,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加重,也会使呼吸困难的主观感觉发作更加频繁。所以,降低患者呼吸困难程度是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措施。

2.2 COPD患者活动能力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

日常活动能力是COPD患者最基本生活质量的反映。6分钟步行试验评价系统(6MAD)具有简易无创、稳定可靠、不需要昂贵设备和复杂测试技术等特性,可较综合地反映人体心血管、肺组织、神经肌肉系统等整体功能。该步行试验操作简单,患者相对于比其他步行试验容易接受,被公认为在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有效研究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英国学着Al-shairK等人【4】对122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用两种抑郁表评估心理状态,同时评估患者肺功能、生物电阻抗分析,6分钟步行距离(6MWD),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和MRC呼吸困难和Borg量表等指标,结果显示患者抑郁状态与活动能力相关。在本次调查中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与6分钟步行试验呈中强度负相关,说明活动能力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当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人群中,由于疾病长期反复发作的痛苦折磨及心理负担,导致患者活动能力下降,社会交际受限,对生活自信心缺乏,易产生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悲观、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受限,进而造成日常活动和工作能力受限制增大,那么COPD患者对自身健康状态的主观感受以及心理状态的评价将下降。以运动训练为主的肺康复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COPD 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通过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使社会参与度增加,社会交往状况改善,可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英国学者HarrisonSL等人【5】对518例COPD患者研究认为,目前在改善COP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方面,肺康复的疗效被严重低估。以增加肌肉强度、锻炼呼吸肌群,进行耐力训练等提升患者活动能力为主的肺康复行为,能显著减少(HADS)焦虑抑郁量表中8~10分轻度情绪(P均

2.3 COPD患者肺功能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

FEV1%pred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流受限最敏感、最重要的肺功能指标,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过去的旧观点认为大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进展与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直接有关,对于COPD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随着人们对COPD的进一步研究深入,认识到该病除了肺部病变之外,还受到炎性因子的影响,全身多器官受累,同时包括心理方面的改变。目前新版COPD诊疗指南全球(2011版)明确指出,每一个COPD患者的FEV1%,相对于呼吸困难、运动能力受限和患者健康状态受损情况而言,并不是一项可靠的标志物。西班牙学者CasaovaC等人【6】对1100例男性COPD患者进行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认为FEV1%与COPD老年患者的一些临床表现,如生活质量、呼吸困难程度及其他一些预后指标无显著相关性。结果提示肺功能检查仅对COPD患者单个器官和系统进行评价,对于患者情绪障碍、社会适应状态不能完全客观反映。

2.4 COPD患者营养状况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

据我们资料显示,调查对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英国学者GreeningNJ等人报道,上世纪70年代,有研究人员已发现COPD患者体重会逐渐下降,存在营养不良。大约有30%~50%的COPD患者在其自然病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骨骼肌萎缩和体重进行性减轻,乃至骨质疏松,有骨折风险,尤其是中重度患者。常用的衡量营养指标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0年公布的身体质量指标(BMI),该指标反映成人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是反应蛋白质能量型营养不良以及肥胖症的可靠指标,身体质量指数下降,会影响COPD患者呼吸肌和外周肌肉的功能和运动能力,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的不良指标。

2.5 其他疾病相关因素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

经调查分析,有抑郁阳性症状的COPD患者,吸烟者比无吸烟者抑郁症状多。吸烟与COPD患者合并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研究尚存在分歧。国外有相关报道,香烟烟雾中有一些物质能减轻精神压力;但也有研究持不同意见,如美国GoodwinRD【7】等人认为,继续吸烟有可能会增加COPD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风险。

同时,调查分析显示焦虑症状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和食欲,使患者生活质量更为下降。另一方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为一种病程较长的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往往有多种并发症,反复住院次数较多,急性发作住院率居高不下,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预后和生活质量。而随着住院次数、伴有合并症的增多,患者的抑郁症状也会加重,说明患者心理状态直接受病情变化而变化,以往有过焦虑或抑郁经历是影响COPD患者情绪障碍的一个高危因素。

最后调查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精神负担较重。提示在诊疗护理COPD患者的过程中,应详细询问心理问题的病史,便于有针对性地评估病情,及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降低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的治疗、护理干预现状及设

3.1 目前来说,临床上常见使用黛力新口服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患者焦虑、抑郁的治疗干预,以及自我管理的护理模式。

3.2 据相关资料显示,杨鲲[8]等人对60例稳定期COPD 患者进行

分组研究,对照组实施自我管理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定期随访6个月,给予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性心理干预。结果显示综合性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身心康复。王亚勤等人【9】对63例老年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呼吸功能、运动、营养、心理等康复护理,并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进行肺功能测定,结果表明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有效改善老年COPD患者身心状态,延缓病情进展。

3.3 今后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干预设想:

3.3.1 关注COPD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通过多种评价指标相

结合,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精神状态。

3.3.2 在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运动、

营养、心理等康复护理,使患者在基础疾病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降低焦虑、抑郁并发症的发生。

3.3.3 积极开展慢性病延续性护理管理,对COPD患者出院后进行

定期的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在家里是否坚持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以及日常运动情况、饮食、心理状况等,给予一定的督促指导。并由社区护士定期上门随访,根据患者出院后心理现状适时给予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治疗和康复训练等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促进患者整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11.

【2】 王丽华,方宗君,吴晓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3-7(4):416-418

【3】 LivermoreN,SharpeL,McKenzieD.Catastrophic interpretations and anxiety sensitivity as predictorsofpanic-spectrumpsychopathologyi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JPsychosomRes.2012May;72(5):388-92

【4】 Al-shair K ,Dockry R,Mallia-Milanes B,et al.De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oor exercise capacity,BODE index and muscle wasting in COPD【J】.Respir Med.2009 Oct;103(10):1572-9.

【5】 Harrison SL,Greening NJ,Williams JE,et al。Have we underestimad the efficacy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improveing mood【J】Respir Med.2013Jun;106(6):838-44.

【6】 Casanova C,de Torrese TPT,Aguirre-Jaime A,et al.The progression of chronic obstruction pulmonary disease isheterogeneous :the experience of the BODE cohort【J】.Am J Rsepir Crit Care Med .2011Nov 1;184(9):1015-21.

【7】 Goodwin RD ,Lavoie KL,Lemeshow AR,rt al.Depression,anxiety,and COPD:the unexamined role of nicotine dependence 【J】.Nicotine Tob Res.2012Fed;14(2):176-83.

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措施范文5

小汤山医院担当的就是这样的社会责任——针对慢性病,将环境干预、生物钟调整、营养调控、有氧运动、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等健康管理干预措施结合起来,提高了诊疗效率,降低了医疗成本,缩短了病程,使病人更快更好地早日走向社会、回归家庭。

从2012年9月开始,北京小汤山医院已经正式被北京市卫生局批准为康复医院,填补了北京市基本医疗领域的不足。意味着以三甲医院为龙头的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北京市医疗康复和护理体系的建立纳入研究,指日可待。

小汤山医院率先在国内把健康管理融入康复医学的临床中,创造了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和康复医学模式。慈禧的温泉旧址传达着千百年来温泉养生的古风底蕴,让小汤山医院在康复医学的历史积奠中对新时代健康管理模式展开了探索和创新。在北郊这块气息清新、绿化优美,有着养生传统文化的园林,寄托着北京人甩掉亚健康、回归高质量生命旅程的无限希望!

一队国航飞行员在教练的口令下沿着明清桥廊健步跑来,惊起几只野鸭向着倒影扑震翅膀。这是第十八期国航飞行员正在接受小汤山医院给他们制订的健康管理训练。

这些平日叱咤蓝天的骄子,在高压力的长期飞行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亚健康症状。在飞行生涯中,廖晨习惯于万米高空上、折射着刺眼阳光的那块方寸之地。这块小得转不开身的地方就是飞行员聚精会神执行航空任务、处理突况的天地。压力,思考,情绪都被挤压到令人晕眩的仪表盘秒针和刻度下。绕行了地球二十圈,廖晨从一个清瘦俊朗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腰腹突出的中年人,疲劳,高血压,高血脂,随着成功一并收获。

医院给廖晨开出的干预治疗办法,首先就是阻断过去的生活习惯。第一次看着手心里大的碗里盛不满的那疙瘩米饭,廖晨和同事们都怀疑半夜得被饿醒了。多年来,妻子为了表达对他的珍视,每次欢迎他凯旋的都是一桌精心烹饪的高热量美食。为了补偿长期不能顾家的愧疚,全家吃不了的饭菜就都成了廖晨勉力为之的任务。

飞行员们向平院长提出的“吃不饱”抗议被婉转地原封退回了。平院长细语轻声讲述的医学保健常识让学员们意识到自己原来既“不会吃”也“不会睡”,老习惯和旧观念是造成身体负荷过大、发生病变的罪魁祸首。

干预治疗,就是强行阻断过去的生活习惯,把健康新元素灌注到新建立的健康行动中。医护人员针对每个飞行员测试结果制订出的康复疗法,结合了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心理治疗、中医疗法、温泉疗法和健康理念培训。在中医经络测评中,汇集了五运六气等预测学科的量化系统,在无痛、无侵入性检测中利用探头收集人体12条经络24个穴位所释放的生物能量,准确判断身体病灶。飞行员们惊奇地发现身体各部位有着奇妙的呼应和联系——不爱说话、常叹气联系着失眠和情绪抑郁,原来隐匿着气虚血瘀的隐情,需要相对应的饮食和运动调试。坐在一旁的医生们耐心分析着飞行员的测试结果,体恤的建议使人心生感动。小汤山的医护人员那种特有的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善意和爱心使得病人们感动于超越专业态度之上的医者仁心,没有理由放弃每一分提升健康的努力!

治疗和改善贯穿着所有生活的细节,连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标注着养生的功效。飞行员们每一天都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身体像个听从召唤的小宇宙,在渐渐地进入良性的循环中。两个月“被管理”下来,精力充沛、轻松灵活、乐观阳光都回到了飞行员们获得新生的身体里。

健康管理是对人一生的健康状况进行持续系统的监督、保养、维护、调整和改善的活动,主要针对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生活方式疾病进行干预,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指导以及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纠正生活方式中不合理与不科学之处,培养健康管理理念。

告别的时候,改善了健康状态的廖晨和同事们由衷地感谢小汤山医院。同样的收获也令两院院士们由衷欣喜。平院长以看待父母的目光看待这些饱经蹉跎磨砺的老人们,组织医生建立了一套集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预警、检后追踪监测、慢性病及高危人群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于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院士们易患的中枢与周围神经损伤、骨与骨关节疾病、皮肤病、老年病,可以在温泉水疗、文体治疗等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康复体系中得到有效改善。

很多成功人士的身体长期处于不明症状的疲惫状态,自负的性格又酿成了对健康的忽视。平院长凭借着多年丰富的行医经验,常常一眼就指出症结所在。一位看起来年富力强在香港从事风投的金领,被平院长一言道破“由于常年的强力空调和进食过多海鲜导致虚寒病状”。一语惊心,健康风险因素的迅速泛滥远远不是肉眼能观察到,也不是年轻就能幸免的。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平院长开出了一套健康管理疗方:强制运动,中医保健,定量粗粮和有机菜,加上舒缓压力的优美环境……一周后就给这位投资人带来了明显的改善。

先驱的路总是走得最艰难的,新的行医定位和理念,一开始并不为常年习惯于封闭环境的医护人员接受。人们质疑全然陌生的行医定位,质疑效益和前景,质疑自身的专业能力……而最让管理者头疼的,还是国家的医保制度对有些康复治疗不承认,没有报销立项,病人就无法安心。2010年,康复科只有三个住院病人。有的病人因为无法报销,忍痛放弃了刚刚见到效果的治疗。一直在付诸心血的医生急得直要掉眼泪。医院为了让患者享受到保健治疗的效果,只能自己贴钱去治疗。一次针灸无论多少针只收费四元,一个小时的艾灸只收五元,按摩、理疗的低廉费用都不够劳务工本。

医者怎么能不为患者着想呢,但全院职工的生计重负又如何运筹呢?要推广保健治疗,器材、房屋、费用去哪里找?亟需大量有经验有资历的保健医生,如何引进人才、培训上岗;要说服医疗行政部门接受保健观念、建立报销制度,如何去沟通接洽呢?小汤山医院是墨守成规孤守一隅,还是要力排众议、闯出一条新路?

每天一醒来,压力山大的问题就塞满了平院长的脑袋。身为医生,治病救人只是他要面对的千万个问题之一:收费标准、报销标准,市卫生局与物价部门和社保部门的申报协商,申请医保政策……是必须面对的。让全体医护人员平等享受同工同酬、优劳优得的效益,让先进工作者们去边远贫困地区获得精神提升,争取政策,引进人才……这些富有魄力的改善让人心振奋、干劲高涨。这个说起话来和蔼低回的人,不疾不徐坚韧持久,把个人的资源全贴上,能喝不能喝的酒都灌进去,只要能前进一步绝不退缩。

短短的两年中,通过病人们的口口相传,2011年住进来的康复病人达到了100多人。康复病房的条件改善了,面积增加了,有资历的康复专业医生被招聘来了,最先进的激光治疗机器购买进来了,病人和家属对新康复疗程倍添信心……作为国内康复医疗事业的开拓者,小汤山医院的医护工作者角色首先是成功的社会工作者。

当笔者进入康复病区时,看到的已经是井然有序、分工清晰的区域划分。在行为模仿教室中,病人可以通过同步的录像投影,模拟行动;在语言训练教室,病人跟着医生的复述讲完一个完整的句子……

老年慢性病康复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康复护理 社区护理 精神病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康复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家庭生活幸福的严重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精神病患者,居世界首位,精神疾病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也就是说每十三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患有一定的精神性疾病,这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重视。因此,精神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工作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

2 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和家庭为背景,通过调动社区相关部门、人员、残疾人员及家庭成员等社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康复对象提供康复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并且对患者家属的疾病知识增加,减轻其照料负担等。但是还存在几点问题:①我国尚无精神卫生立法,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无法可依,经费缺乏;②由于误解、岐视、偏见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③精神保健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够。

2.1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

2.1.1 人口机构变化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日益增加,老年人的精神疾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据英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

2.1.2 家庭结构变化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问题儿童、青少年人格障碍增多,儿童及青少年受到发育、情感、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困扰。

2.1.3 医疗费用的增多

而精神病是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医,这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发展社区护理可以避免病人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2.1.4经济社会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问题:①人口大量流动,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和健康管理方面的问题;②人的价值观念变化,即提高生活质量和怎样健康长寿是我国百姓最关心的问题;③学习就业竞争激烈,造成精神分裂症、神经症、酒精滥用、自杀发生率均明显升高。

2.2 阻碍社区护理的因素

2.2.1 管理及经费问题

我国卫生部近几年提到了发展社区护理,但是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上,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发展,更不用说社区精神护理。从政策上,尽管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从经费上,迄今为止,在我国的城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无章可循,缺乏权威性,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能报销,但接受社区护理不能报销,所以只有放弃社区护理这种经济的康复途径。

2.2.2 精神卫生认识不足

人们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长期存在着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将各种精神疾患的人看作是令人厌恶的疯子,将他们当做异类,故许多精神病患者家庭讳疾忌医,唯恐家丑外扬,丢了全家人的脸面,这给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及康复护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从而制约了 社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

2.2.3 社会的信任及了解不足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是医生的附属品,对于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

2.2.4 社区护理人才缺乏

由于政府的不重视,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和指导社区护理意向不明显,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 培养;其次,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教育较为薄弱,再者是工作辛苦,待遇低,与所承担的精神康复护理不相适应。

3 社区康复护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

精神性疾患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不仅关系到精神病患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患者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制定配套政策,保证社区精神病人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3.2 深入宣传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精神病人的处境得不到普遍同情和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得不到足够认识,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开展反对歧视精神病人的活动,消除社会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通过宣传也让人们了解社区精神康复护理的目的、工作范围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了解社区护士的工作方法,纠正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

3.3 健康教育的宣传

3.3.1 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增加患者回到家庭和社区后的服药依从性,从而减少患者的复发,减少再住院的次数,还可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按时服用药物,避免不良刺激,增加人际交往,重返社会。

3.3.2 家属的健康教育

加强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照料患者,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有关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加可以改变他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有利于患者重归社会。

3.4 护理人才的培养

3.4.1 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很不完善,所以对师资的培训也刻不容缓,应将观念转变较快而又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师送到国外或国内社区护理开展比较好的地区去培训。

3.4.2 学员培养

社区护士最好由受过高等教育,毕业3~5年,有临床工作经验,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精、服务态度好、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遵守医德和院规的护士作为培养对象。

3.5 改革护理教育

在制定护理教育课程上,安排社区护理的概念;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与社区护理的关系;家庭护理、公共卫生与社区护理;精神康复护理;护士在社区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等课程,以培养出专职的社区人才。

3.6 开展护理的研究

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研究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探讨针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程序,包括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评价方法,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和家属扩大到易感人群和整个社会,以促进社区护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英.开展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07)